沒有人活著離開:吉姆・莫里森傳 (電子書)

沒有人活著離開:吉姆・莫里森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傑瑞・霍普金斯
图书标签:
  • 吉姆·莫里森
  • The Doors
  • 摇滚
  • 音乐
  • 传记
  • 文学
  • 波西米亚
  • 反叛
  • 美国文化
  • 60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位反叛的英雄。
「27俱樂部成員」、「昇魔先生」吉姆・莫里森權威傳記
「音樂是種魔力,演出是種崇拜,而節奏可以讓人自由。」
 
  「有很多事你已經知道,但也有你不知道的事。
  在已知跟未知之間有個位子,那就是門,就是我們。」
  他捕捉到了整個世代的不耐,已經厭倦和憤怒,不滿事情運作的方式:
  「我們要擁有這個世界,現在就要!」
 
  一九七一年七月三日,吉姆・莫里森在巴黎租賃公寓的浴缸裡斷了氣,結束了短暫的二十七年人生,埋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搖滾的神壇上多了一位獻祭者;世界失去了一位討伐體制的反抗者。吉姆為我們留下了六張錄音室專輯,三本堪比韓波的詩集,以及不朽的傳奇。
 
  吉姆・莫里森的才華展露在音樂與文學。吉姆真正渴望的是成為如韓波的詩人,留下傳誦的詩作後,銷聲匿跡。成為搖滾歌手,是意外的收穫,也在他的內心反覆掙扎。
 
  本書自吉姆・莫里森的少年時代寫起,詳述了人格的建構和其展露的特質,還原吉姆絕口不提的原生家庭;門樂團的階段則加入了樂團工作人員丹尼・蘇格曼的貼身側寫,勾勒出吉姆的立體面目,以及平衡歷來媒體扭曲的報導。搖滾樂之外,也翔實記錄了吉姆對於詩歌和電影的熱愛,以及對於知識的渴求、洞悉人性的渴望。音樂,文學,哲學,藝術,藥物,愛情,家庭,脫序的行為,性格的陰暗面……《沒有人活著離開》完整呈現了吉姆・莫里森短暫二十七年的歲月。
 
  「門」崛起的年代,LSD迷幻藥開始流行,赫胥黎《眾妙之門》是人手一冊的指定讀本,嬉皮正準備開始離家出走。同時間,民權鬥士金恩博士遭到暗殺,參議員甘迺迪在競選行程裡遇刺身亡;阿波羅計畫如火如荼進行,越南戰爭方興未艾。美國社會陷入了彷徨,進步與保守的力量暴烈地拉扯。
 
  一九六五年開始的短短幾年間,門樂團從俱樂部裡無足輕重的暖場樂團,搖身一變為演唱會每每吸引數萬人的當紅團體,奪下排行榜首位的冠軍單曲也相繼而生。這隻成立於南加州,卻與洛杉磯風行的衝浪音樂無涉的搖滾團體,他們的音樂在當時難以歸類,直到今日,還是獨樹一幟。門以強烈特殊的舞臺魅力迅速搶奪,門的演出不僅是一場音樂的饗宴,它更像是精心安排、充滿張力的劇場,除了無懈可擊的音樂之外,需要歸功於主唱──吉姆・莫里森的卓絕控場能力。
 
  吉姆,自稱蜥蜴之王,常年穿著一條合身皮褲(常想著赤裸上身),扭曲著肢體吟唱。只要他的喉嚨發出任何聲響,立即引起群眾的鼓譟及騷動。他服用藥物,他酗酒,他無法抗拒女體,他藐視執法卻無腦的員警,他鄙視苟活宛如浮游的生物。他是樂迷心中的搖滾巨星,他是群眾眼中的性感象徵,他是保守勢力口誅筆伐的全民公敵。
 
  在成為搖滾樂手之前;在成為搖滾樂手之後,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是一位詩人。
 
  從中學時期開始,吉姆累積了龐大的閱讀量,神祕學,哲學,文學。他憧憬也自認承繼了吟遊詩人的傳統。一邊沉迷於中世紀的傳說與歷史,一邊深深折服於尼采的思想山脈。凱魯雅克《在路上》裡放浪形骸、魅力四射的迪恩,與英雄少年、一生漂泊的象徵主義詩人韓波,同是吉姆的偶像。在建構吉姆思想皇冠上的耀眼寶石是威廉・布雷克,一位孤獨的先知。充滿神祕經驗以及倡議感官知覺的布雷克作品在六〇年代的美國發揮了卓絕的影響力,從垮掉的一代、赫胥黎、藍儂到吉姆,都成為布雷克的精神後裔。
 
  「若知覺的大門──豁然淨通,所有事物對人類都會忠實呈現本真,無窮無盡。」這段布雷克的詩行,成了「門」的由來,也代表著吉姆對於未知的喜愛與追尋。酗酒,用藥,神祕儀式,所有能夠探尋未知領域的方式,吉姆都樂於嘗試。時常演變為失控與脫序,也被誤解為縱情與荒淫,甚至是讓社會趨向墮落的禍源。
 
  門樂團首張同名專輯文案如此介紹吉姆:「……反叛、失序、混亂、特別是毫無意義的舉動,都讓我產生興趣」,塑造了反叛英雄的公眾形象。吉姆對抗權力的奮勇當先,鼓動群眾的身體實驗持續進行。到了生命終點之前,吉姆曾對記者說:「我不瘋狂,我感興趣的事,是自由。」
 
  當音樂結束之時,世界暗淡無光。
 
本書特色
 
  吉姆・莫里森代表的是永恆的自由,不僅是在六〇年代爭取人權和種族平等的美國社會,他誓死捍衛個人精神不被大眾所吞噬,以自我的血肉之軀,探索任何可能,吉姆,是當代英雄。
 
名人推薦

 
  資深音樂人 白紀齡推薦序  
  《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取中
  誠品音樂 吳武璋
  Legacy Taipei「阿舌」 陳彥豪
  傷心欲絕 許正泰
  詩人 廖偉棠
  四分衛「虎神」 鄭峰昇
迷雾中的光影:二十世纪摇滚史诗的未竟之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摇滚偶像的生平传记,而是深入剖析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那场席卷全球的文化与音乐风暴的内在驱动力、复杂图景及其深远遗产。它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编年史,探讨了在社会动荡、政治变革与精神觉醒的背景下,摇滚乐如何从一种青年亚文化迅速蜕变为一股颠覆性的社会力量。 第一部:破碎的乌托邦与电子的回响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嬉皮士运动的鼎盛时期,但更着重于其光环褪去后留下的现实困境。我们审视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的辉煌与随后的幻灭,揭示了“爱与和平”口号下潜藏的商业化、群体行为的失控以及理想主义的脆弱性。书中详细描绘了当时主流媒体对摇滚乐的误读与妖魔化,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努力在商业压力与艺术纯粹性之间寻找平衡。 重点分析了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从探索意识边界到走向过度膨胀的过程。通过对“大西洋彼岸”几支关键乐队录音室技艺的解构,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录音技术如何被视为一种新的“乐器”。书中对音效设计、多轨录音的创新运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展示了音乐人如何利用科技模拟、扩展甚至扭曲现实的听觉体验。这不仅仅是音乐制作的演变,更是一种对既有艺术形式的反叛宣言。 第二部:蓝调的幽灵与诗意的重量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摇滚乐的根源性回归——对美国本土音乐传统,尤其是布鲁斯(Blues)和民谣(Folk)的重新挖掘。在迷幻浪潮逐渐消退时,一股更加内省、更具文学性的创作力量开始占据舞台中心。 我们细致对比了不同地域摇滚流派的差异。比如,对“西海岸的阳光与忧郁”与“东海岸的都市边缘感”的风格分野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呈现了那些深受文学熏陶的词曲作者群体,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爱”与“自由”的主题,而是开始融入存在主义的思考、社会批判乃至古典文学的意象。这里的叙事,着重于歌词的文学价值和结构复杂性,如何将流行音乐提升至严肃艺术的殿堂。 此外,书中还对几位未被主流历史过度强调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吉他大师进行了专章介绍。他们如何通过指板上的每一次推弦、每一次颤音,构建起一种超越语言的、充满原始情感张力的音乐语言,成为那个时代无声的呐喊。 第三部:边缘的吸引力与舞台的陷阱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摇滚乐手与公众形象之间的复杂博弈。在那个大众偶像崇拜盛行的年代,舞台上的光芒往往伴随着私生活的极端暴露和公众期望的重压。 我们研究了摇滚音乐如何与社会政治运动交织。无论是反战示威、民权斗争,还是新兴的女性主义思潮,摇滚乐手如何选择介入或保持距离,以及他们的每一次选择如何被放大、被解读。书中探讨了“叛逆者”形象的构建与商业包装,分析了唱片公司如何利用艺术家的边缘特质进行营销,以及这种营销策略对艺术家个人心理产生的腐蚀作用。 书中有一部分专门剖析了音乐人在巡演路上的生活状态——从豪华的专机到简陋的后台,从万人瞩目的狂热到长途奔波的孤独。这种物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反差,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创作周期和作品中的宿命感。 第四部:回响与不朽的遗产 最终,本书落脚于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总结。我们探讨了七十年代初,当第一代摇滚巨星的生命轨迹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转折时,摇滚乐本身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分化的。硬摇滚(Hard Rock)的崛起、前卫摇滚(Prog Rock)的结构化尝试,以及朋克(Punk)在不远处积蓄的反叛能量,都是对前一个十年所有成就与弊端的直接回应。 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背景,理解那个时代音乐创作的环境、动机和技术革新,而非仅仅是某个特定个体的传记叙事。它是一份对一个文化黄金时代的深度田野考察报告,关于音乐如何成为时代心灵的共同载体,以及这种载体如何不可避免地被时间、期望和自身重量所检验。它探讨的是“声音”是如何构建出“世界”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瑞・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
 
  知名音樂作家,曾為《滾石》雜誌特約編輯和供稿人長達二十餘年,寫了三十六本書,包含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的《沒有人活著離開:吉姆・莫里森傳》、《貓王》等兩本暢銷六百萬冊、首開先河的搖滾巨星傳記。莫里森的傳記更是奧利佛・史東執導電影《門》的參考依據。霍普金斯還撰寫了吉米・罕醉克斯、大衛・鮑依、小野洋子……等搖滾歌手傳記。九三年後,定居於泰國,往返於曼谷的公寓和臨近柬埔寨的鄉間住宅,展開有關東南亞的主題書寫。
 
丹尼・蘇格曼(Danny Sugerman)
 
  一九六七年,十三歲的丹尼觀賞了一場門的演唱會,就此義無反顧地熱愛門樂團。在西好萊塢的樂團辦公室裡獲得一份工作,負責整理大量的樂迷來信。有鑑於早熟的寫作能力,吉姆鼓勵蘇格曼描寫其所熱愛的音樂世界。十五歲時,於《克里姆》雜誌首次發表文章。陸續出版幾本著作,包含了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的《沒有人活著離開》、《門的影像歲月》、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仙境大道》,和以重搖滾樂團「槍與玫瑰」故事為依據的《毀滅慾》。終其一生為門樂團的發言人以及最忠實的支持者。
 
譯者簡介
 
雷讓萌
 
  臺大外文系畢業,專輯型聽眾,樂齡十多年,反覆聽過的專輯約有2,500張,熱愛撰寫樂評,師從Robert Christgau,也曾在微博長文流浪,獲得上百萬閱讀量。人生的養分來自於文學、音樂、電影、藝術史、紅酒、還有腥羶色八卦(無涉隱私為佳)。希望今年讀完《金瓶梅》與重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並找到喜歡的工作。喜歡我的譯作,歡迎來信rayetienne96@gmail.com批評指教。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49641
  • EISBN:97862695496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7MB

图书试读

前言
 
雖說天之驕子總英年早逝,
他們長存於神祇的行列不死。
──尼采《悲劇的誕生》
 
  在搖滾樂的萬神殿之中,門樂團(The Doors)可說是一個異類。樂團全盛期的曲風既非民謠也非爵士,樂評給這樣的音樂貼上「酸性搖滾」(Acid Rock)的標籤,不過他們與舊金山發祥的酸性搖滾聲景無關,不屬於鼓吹愛與和平的傑佛遜飛船(Jefferson Airplane)、死之華(Grateful Dead)、還有水銀信史(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那夥音樂人。雖然他們擁有三首冠軍單曲,門樂團與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甚或是咸認的流行音樂沒有半點相似。當紐約彼時仍對他們友好接納,甚至差點視他們如己出時,他們與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的共通點,大概也只有對於黑暗、陰沉題材的喜好而已。他們也不屬於一統洛杉磯江山的民謠搖滾圈,不屬於飛鳥樂團(The Byrds)、水牛春田(Buffalo Springfield)那樣的音樂。他們與貓王、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並列,卻在搖滾樂的系譜裡自成一個世界。套句吉姆・莫里森自己說過的話來詮釋:「那個不可思議、著了魔的世界,讓你想到陌生而蠻荒的西部」。
 
  要真正地了解吉姆・莫里森,就必須要透澈地了解門樂團。最重要的是,就像鑽石有不同的切面,你必須記得以樂團的角度,來了解構成這個團隊的每一份子。曾經有位DJ,在某晚他們的巡演正要開始前,上台向觀眾介紹道:「讓我們歡迎吉姆・莫里森和門樂團!」,掌聲照例響起。正當這位DJ走下舞台台階之際,吉姆將他拉到一旁,說:「欸,你回去台上,重新正確地介紹我們一次。」
 
  那名DJ慌了,問道:「我說錯,還是做錯了什麼嗎?」
 
  「是門樂團。」吉姆說:「樂團的名字叫作門。」
 
  這個樂團從未如此自況,但音樂鍊金術肯定是他們的目標。他們讓搖滾樂與詩前所未有地如膠似漆,還結合了戲劇與劇場體驗元素。他們嘗試直達宇宙意識(Universal Mind)的天聽,讓表演者與觀眾融為一體。他們絕不善罷甘休,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風險,不搞花招、無可隱瞞,也沒有華麗的舞台擺設還有特效,只赤裸裸地呈現最危險的真實,用音樂的力量刺穿幻境的神祕面紗,欲激起人類內在沉睡而永恆的力量。
 
  門樂團不斷地追求著靈感謬思,吉姆召喚自己的謬思,樂團則跟隨他的腳步。吉姆相信靈感不會從天而降,任何作家或藝術家的力量,都來自他們感受和創造的能力,而他的使命就是要竭盡所能地提升自己接收的力量。十九世紀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曾主張要澈底地「打亂一切感官」,所為何來?是「為了抵達未知處」。如何實踐呢?必須窮盡所有可能。
 
  吉姆對於未知的喜愛及追尋,都翔實記載於本書中。「已知的事物,還有有未知的事物,在他們之間,相隔著一道門。」許多人以為這句話典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但其實是吉姆本人原創。不過布雷克的確在第一首〈地獄箴言〉中寫道:「超脫之路通往智慧之境」,下句則說「節儉是無能所追求的一位富有而醜陋的老處女」。毋須贅言,吉姆一向追求才能,而非毫無吸引力的那位剩女。他飲酒、他嚎叫、他辯解、他哄誘,又因靈感起舞,只為了凝聚整個樂團,為了引爆聽眾的情緒,讓表演的夜晚火花四射,絕無僅有,永遠留存在心中。
 
  令人惋惜的是,也正是因為吉姆一路上始終如一的投入以及高標準,讓樂團還有他自己引火自焚。吉姆是個絕不會、也沒辦法向他自己和藝術妥協的人。從中可看出他的天真與純粹,也是他一生福禍的根柢。是一鼓作氣或至死不輟,是孤注一擲,是那目眩神迷的冒險,因為他絕不接受粗製濫造、自降格調的創作,絕無法無病呻吟或佯裝出神。他絕不只為了討喜娛樂,自然也不做表面功夫;他如此高明、卻又如此絕望,驅使他的,是股堅定想「探索真實邊際」的需要,既窺探莊嚴,也探索褻瀆,這讓他發了瘋似地創作,想活得極致。這些特質讓他飄忽不定、危險、又自相衝突,因此他從生涯一開始便啟發他、幫助他創作的物質中尋求慰藉──那就是酒與藥。
 
  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亞陶(Antonin Artaud)在《戲劇及其複象》(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 )裡闡述對抗的理論,對於吉姆還有樂團有很大的影響。在書中最有力的一篇論述中,亞陶把瘟疫以及戲劇情節放在一起類比。他主張戲劇活動必須要能夠像瘟疫淨化人類一般,來反映觀眾內在的「淨化作用」。目標是什麼呢?「人們能因此被震懾而覺醒,我希望能夠喚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死」。
 
  無數個夜晚中的結尾,吉姆會大吼「醒來吧!」上千次,為的就是要將聽眾從無意識中震醒。還記得第一場參加的門樂團演唱會,將我那時才十三歲的靈魂嚇壞了,我心想:「這傢伙很危險,有人將會因此受傷,可能是他自己,可能是我,也可能會是我們所有人。」他在〈五比一〉(Five to One)中唱:「沒有人活著離開」,當你面對這種恐懼──或是〈盡頭〉(The End)之類的歌曲引發的邪瀆驚駭時,你內在的某一部分也隨之轉變了。與盡頭的終點相遇,永恆也閃爍了起來,那場演唱會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明白不會再有什麼更美妙或更真切的感受了,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我仍然這麼覺得。雖然我還不是很明白一九六七年的那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知道那是一次偉大的經驗。吉姆・莫里森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改變了樂評人傑瑞・霍普金斯的一生。他擁有的能量,像是一種魔法,他就是他口中的「昇魔先生」(Mr. Mojo Risin')。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探討美國六零年代的文化運動,往往需要一些背景知識的轉換,但這本傳記在處理美國夢的崩塌、反戰情緒以及嬉皮士哲學時,講解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將吉姆・莫里森塑造成那個時代焦慮的縮影——一個對既定價值觀感到極度厭倦,試圖用藝術和藥物沖破界線的靈魂。我特別欣賞書中對他與其他「異議分子」如安迪・沃荷、艾倫・金斯堡等人的交往細節,這勾勒出了一個比單純的搖滾圈更廣闊的藝術地下網絡。他並非孤立無援的怪胎,而是那個時代最響亮的一支號角。不過,閱讀過程中偶爾會有一種「缺憾感」,畢竟關於他生命終點的真相,始終帶著一層濃厚的迷霧,作者雖然盡力拼湊,但終究無法提供一個「確定」的答案,這或許也是這本書命名《沒有人活著離開》的真正意圖吧——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未完成的謎團。

评分

坦白說,在市面上眾多關於「搖滾教父」的傳記中,這本的史料紮實度是數一數二的。它不只是滿足了粉絲對「毀滅與重生」的窺探慾,更像是一份紮實的文化田野調查報告。作者引用的訪談對象,涵蓋了從早期大學同學到經紀人、樂團成員,甚至是巴黎的鄰居,這些多方視角的交叉比對,讓莫里森的形象變得非常立體、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個扁平的偶像符號。電子書的檢索功能也讓我方便地反覆查找幾個關鍵年份和事件,對於做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非常便利。唯一略感可惜的是,由於篇幅所限,對他晚期獨自投入詩歌創作的細節挖掘,雖然有提到,但仍舊略嫌匆忙,感覺可以再多一些篇幅去探討那些不被大眾熟知的純文學嘗試。總體來說,如果你想知道那個傳奇背後「真正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只聽聽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這本書絕對提供了足夠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

這本關於吉姆・莫里森的傳記,光是書名《沒有人活著離開》就充滿了一種宿命般的悲愴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團火焰般的人生。雖然我手上這本是電子書版,但閱讀的震撼感絲毫不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彷彿跟著那一代的靈魂人物,一起走過了一場盛大又迷惘的青春。這本書細膩地描繪了他是如何從一個安靜的電影系學生,蛻變成那個在舞台上掌控全場、語出驚人的「光之王」。作者顯然花了很多心力去挖掘他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辨,那些詩句並非只是隨性的浪漫揮灑,背後其實隱藏著對死亡、自由與社會規範的深刻詰問。尤其提到他早期對法國文學和存在主義的熱衷,這部分讓我特別有共鳴,會讓你意識到,他那個「野性」的形象,其實是建立在非常堅實的知識基礎上的。整體來說,它不只是一本搖滾明星的八卦史,更像是一部探討藝術家如何與時代共舞,最終被時代反噬的深刻剖析。讀起來的節奏感很強,彷彿能聽到那種介於呢喃與狂吼之間的嗓音迴盪在耳邊。

评分

老實說,對於某些名氣太大的公眾人物傳記,我總有點擔心內容會流於表面、充斥著誇張的軼事,但這本《沒有人活著離開》在處理莫里森的「神性」與「人性」之間,拿捏得相當精準。它沒有過度神化他,也沒有一味地將他貶低為酒醉的失控者。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門戶合唱團」(The Doors)的音樂創作過程著墨甚深,那種在錄音室裡反覆嘗試、碰撞出電火花的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吉姆的歌詞如何與雷・曼札雷克的鍵盤、羅比・克里格的吉他旋律結合,那種化學反應是難以複製的。特別是關於《Light My Fire》誕生前後的幕後爭執,讀來簡直像在看一場精彩的室內劇。這本書讓你明白,一個偉大的藝術團體,背後是無數次的妥協、堅持與天才的交鋒,絕非單靠某個人的魅力就能撐起。對於想了解六零年代迷幻搖滾如何「成形」的樂迷來說,這絕對是必讀的參考書,它提供了足夠的技術細節來支撐那些光怪陸離的舞台表演。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出乎意料地好,即使是大量的引述和年代梳理,在手機或平板上看來都不會感到疲乏。然而,真正讓我一直想往下翻的動力,是作者敘事時所展現出的那股近乎「同情」的筆觸。作者似乎並不急著給出一個最終判詞,而是帶著一種理解,去梳理吉姆從軍人家庭的陰影中掙脫,到尋求藝術解放的艱辛歷程。書中對他後期在巴黎的狀態描寫得尤其令人心酸,那種遠離了洛杉磯狂熱追捧後的孤寂感,彷彿能穿透螢幕。他試圖在歐洲文學的古老殿堂中尋找新的出口,卻發現自己原有的「叛逆」標籤已如影隨形,無法卸下。那種被期待成為「永遠的年輕偶像」的重擔,最終壓垮了他內心那個渴望純粹詩意的部分。這段經歷提醒我們,走在鎂光燈下的「先知」,往往比普通人更難找到一處可以真正棲身的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