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聲音的地景 (電子書)

聽見聲音的地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R‧莫瑞‧薛佛
图书标签:
  • 声音地景
  • 听觉生态
  • 环境声音
  • 声音景观
  • 田野调查
  • 声音研究
  • 电子书
  • 文化研究
  • 城市听觉
  • 声音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耳朵有在聽嗎?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
聆聽其實需要刻意練習,100種指引你專注傾聽的習作,
帶你重新建立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識。

  ●閉上眼睛三十秒,寫下你聽到的十種聲音,試著為這些聲音分類,哪些是人體發出的聲音、哪些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有規律或沒規律?
  ●你能想出一些好聽的聲音,但聲音來源在視覺上卻不怎麼吸引人的情況嗎?
  ●試著想出不好聽但來源卻很美觀的聲音。
  ●在紙上畫一個圓,圓中心寫上自己的名字,依序將十二個方位所能聽到最清楚的聲音,填入圓圈上相對應的位置。
  ●找一個比你年長和一個比你年幼的人,一起做聽覺練習,看看有沒有相似或是相差甚遠的聲音。

  這是一本可以獨自閱讀、與朋友共享,或是團體協作,有著無窮變化的小書。任何年齡層、任何身分背景的人都能夠實際操作,透過這些練習,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和環境獨一無二的連結與收穫,是所有人都適合閱讀的一本書。

書籍重點特色

  ◆「聲景生態學」之父R‧莫瑞‧薛佛首創「聲音地景」(Soundscape)概念,自我成長與團體動力之作。
  ◆藉聆聽聲音,帶入面對環境的新思維,協助建立人與環境的親密關係。
  ◆提供幫助大家「重新聆聽」的方法,從小孩到大人都適用,鍛鍊聽功的武林秘笈,提升「聽見世界」的感知能力。
  ◆超越噪音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讓人用正向積極的方式進行聲景設計,回歸聆聽聲音的本質。

各界佳評

  「你可以把書隨身放在袋子裡,搭捷運或喝咖啡時隨機翻上一個習題,既收平心靜氣之效,更能促成一段冥想哲思。也能三兩成群一起玩賞,把聲音的蒐集、連結、設計與再製,當成是家人好友間的交流新活動。透過一起聆聽、吐納、想像,分享與溝通彼此對這世界的喜怒哀愁、異同感受。」──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這二十年,上山下海蒐集台灣獨特聲音的習慣,讓我聽見很不一樣的世界,每個叫賣聲、岸邊的海浪聲、穿越山嶺的音符都有著獨特的故事,不斷地用耳朵尋寶,已經漸漸轉化成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在這個過度依賴視覺的年代,連習慣用耳朵尋找靈感的廣播人,都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回歸到聽覺的懷裡。《聽見聲音的地景》提供了100種探索「聽覺」的方法,當你的眼睛隨著書中的步驟練習,耳朵自然就打開了,它讓我聽見咖啡館的輕聲細語、角落的磨豆機,以及窗外的鳥叫聲。麻木的耳朵甦醒的那一刻,我眼前的世界瞬間變成立體!」──知名廣播、電視主持人 阮安祖

  「聆聽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而當你專注傾聽時,也代表著無數美好的對話將因你而開展,如同流動在森林樹梢的風,或是越過石頭的蜿蜒溪流,當你融入在那浪濤起伏的聲波共振中,你將發現,原來「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范欽慧(自然作家、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不包含《聽見聲音的地景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 --- 《塵封的航道:一座失落海島的文明考古實錄》 作者:林子謙 出版社:星辰文庫 ISBN:978-986-5432-18-9 書籍類別:歷史考古 / 區域研究 / 人類學 --- 【內容簡介】 在浩瀚的太平洋深處,存在著一片被地理學家標註為「未命名群島」的區域。長期以來,這片海域僅是國際航運圖上模糊的陰影,無人知曉在其濃霧瀰漫的礁石間,曾孕育出一個輝煌而又驟然消逝的文明——「艾歐尼亞人」。 《塵封的航道:一座失落海島的文明考古實錄》並非一部標準的考古報告,而是一場跨越世紀的探險、一次對時間深處的凝視。作者林子謙教授,一位以大膽假設和嚴謹考證聞名的歷史人類學家,耗費近二十年光陰,透過對十六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海難日誌的逐字解讀、衛星遙感技術對海底異常沉積物的分析,以及對鄰近玻里尼西亞部落口述傳說的田野調查,終於拼湊出艾歐尼亞文明的殘骸。 第一部:海圖上的幽靈——線索的匯聚 本書的開篇,引領讀者進入一場撲朔迷離的偵查。林教授如何從一張泛黃的十七世紀歐洲航海圖邊緣,捕捉到「黑潮中升起的白色尖塔」這一微小的註記?他詳述了自己如何克服學術界的質疑,堅持認為那塊被認為是火山活動區的海域,實際上隱藏著人工結構的證據。 本部分深入探討了艾歐尼亞文明的地理環境。他們並非依賴單一島嶼,而是一個由三座主要火山島和無數人工堆築的礁石平台組成的生態系統。這種極度依賴海洋,卻又精於內陸資源調配的社會結構,為後續的文化發展埋下了伏筆。作者展示了早期繪製的海底聲納圖像,初步揭示了被深海泥沙掩埋的巨大港口結構的輪廓。 第二部:時間的碎片——物質文化的重構 艾歐尼亞文明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光」與「水」的極致運用。由於島嶼資源匱乏,他們發展出了一種令人驚嘆的「光合作用建築學」。考古挖掘揭示了他們如何使用一種由火山玻璃和貝殼粉末混合燒製而成的半透明材料,建造出能夠自然調節室內溫濕度的居所。 林教授的團隊在一次極其艱難的水下發掘中,找到了數百件保存完好的陶器和金屬製品。這些物品的紋飾,不再是常見的海洋生物圖騰,而是高度抽象化的幾何圖形,暗示著複雜的數學與天文學體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命名為「日晷儀殘片」的黃銅板,其刻度排列方式,似乎能精確預測數百年後才會發生的特定星象對齊。這挑戰了傳統上對前工業化社會技術水平的認知。 第三部:失語的祭典——語言與社會結構的謎團 艾歐尼亞人的文字,是本書研究中最具爭議的部分。他們不使用刻在石頭或竹簡上的文字,而是採用一種被稱為「迴響符號」(Echo Glyphs)的系統,將信息刻印在特定種類的珊瑚礁上,這些珊瑚礁在特定的鹽度和光照下會顯現出微弱的色彩變化。由於珊瑚礁在數百年前的火山爆發中大量死亡並被侵蝕,完整的「迴響符號」文本幾乎不存在。 林教授利用計算語言學模型,結合從鄰近部落的古老歌謠中提取的音節結構,嘗試還原艾歐尼亞語的語法框架。他推斷,這是一個「語義優先」的語言,其核心概念往往與自然現象緊密綁定。更令人震撼的是,通過分析祭祀場所的結構,作者推測艾歐尼亞社會並非由單一的王權統治,而是一個由「知識守護者」(負責天文曆法與建築)和「潮汐引導者」(負責航運與漁業管理)共同組成的二元制結構。 第四部:終結與迴響——文明的謝幕 艾歐尼亞的覆滅,被傳統歷史學者歸因於單一的自然災害,但林教授提出了更為複雜的「生態臨界點」理論。他認為,過度依賴人工改造的礁石平台,加上持續數十年的異常季風模式,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基礎設施系統性崩潰。 本書的結尾,引人深思地將讀者帶回現代。作者展示了在他們沉沒的首都遺址中發現的一組最後的「迴響符號」。儘管難以完全解讀,但其中反覆出現的意象,似乎在傳達一種對於「平衡」的極度渴望,以及一種對後繼者的無聲警告。 《塵封的航道》不僅是對一個失落文明的挖掘,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面對極端環境時所展現出的創造力、其輝煌成就的脆弱性,以及時間如何吞噬一切的深刻寓言。它邀請讀者一同潛入深海,聆聽那些被遺忘的島嶼,在寂靜中訴說的古老智慧。 --- 【作者簡介】 林子謙,著名歷史人類學家,專長於太平洋島嶼文明與早期海洋貿易網絡研究。現任職於國際文化遺產研究學會資深研究員。著有《赤道之下的密碼》、《失落的香料帝國》等多部暢銷學術著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


  生於1933年,加拿大著名作曲家、作家、音樂教育者和環境保護者。他從1960年代開始投身「世界音景計畫」(World Soundscape Project),旨在透過對環境中聲音的描繪,讓人們除了最常使用的視覺外,能提升以「聽覺」感知世界的體驗。透過分析出「記憶音」、「意象音」、「文化音」及「社會音」等內涵,人們不僅可強化對環境的認識,更有助於建構特定場域的歷史記憶。他關心聲音生態學,著有《The Tuning of the World》,同時也是加拿大著名的室內樂獎項Jules Léger Prize (1978年)的首位獲獎者。

譯者簡介

趙盛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2013年曾獲林語堂文學翻譯獎佳作,現為專職自由譯者,喜歡深思與推敲文字。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380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图书试读

導言

解放耳朵,現在開始熱身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找一個日常熟悉的地方,坐下來把手機關掉,閉上眼睛,放空沉靜。接著打開耳朵,盡可能地全開。專注用心記下你所聽到的周遭一切:遠的近的,清晰或幽隱的聲響樂音。至少過十五分鐘才睜開雙眼,切換成視覺觀察模式。最後,試著比較剛剛兩種不同感官的體驗差異。」

  這是今春我在台大開授「音樂社會學」課程時,由於學生過多教室擠不下,不得不用以篩選想要加簽選課者的作業之一。而出此題目的靈感,就來自於各位現在正翻閱的這本「聲音地景」大師莫瑞‧薛佛(Murray Schafer)的經典小作。

  之所以說「小作」,乃因相對於薛佛先前創建概念、設下典範的巨著《世界調音》(The Turning of the World)(一九七七年初版,後來再版更名為《聲音地景》[The Soundscape]),本書顯得輕薄短小、平易近人。乍看洋洋灑灑多達一百條有趣的練習提案,但卻又大量留白,充滿閱讀的餘裕(也是聲音的餘韻)。大師返璞歸真似的,完全不以複雜論述或抽象概念來「教誨」讀者。而是訴諸會心一笑、引人入勝的直接體驗。

  其實,莫瑞‧薛佛在這之前也已經寫過多本給音樂教師的新型態教育手冊,但這本精巧之作卻更饒富創意,充滿教育現場的指引功能,卻絲毫沒有傳統教材的刻板框架。透過聽覺的深化與廣化,聯覺開展出的跨感官體驗,既新奇又啟發。每個實驗或遊戲設計,都在召喚任何一位渴望重塑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讀者(也是聽者),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學經歷背景、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或性別。

  這也正是當初我推薦本書給大塊文化,並希望能收入我所策劃「SOUND」書系的原因。坦白說,這本書的對象絕不只是相關學術領域中的教育者或研究者,也不單是投身於聲響樂音展演的工作者或愛好者。我在乎的其實更是大眾讀者,如何可能藉由各種異質化的聆聽,進入一趟又一趟將日常生活「轉熟為生」的旅程。

  什麼是轉熟為生(defamiliarization)?這是當代人類學的一種方法論,主張在面對習以為常或習焉不察的熟悉事物與日常狀態時,能以一種暫時抽離、去除既定認知與感覺框架的態度,亦即彷彿變得陌生而不熟悉似地,重新去經驗、檢證、理解並詮釋。我認為這個態度不僅為從事研究的學者所需,或許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進入這樣的反思。目的是:想想為什麼生活樣貌只能如此,有沒有其他可能?

  而反思的前提就是聆聽。去年我曾帶領一個團隊編著兩本關於台北聲音地景的專書,我們有幸認識了多位從事採製聲音地景的達人(可稱之為soundscapist),他們不約而同都對各類自然生態或人群文化的聲音充滿好奇。懂得聆聽的人,多半都有一種謙遜、溫柔、自省與共享的特質。他們的耳朵有著比一般人更敏感開放的能量,細膩引領其深入生活的內裡,卻又能適時發現「轉熟為生」的趣味。

  因為聆聽必須先讓自己靜下來,此時就會專注感受自身與周遭環境人事物的關係變化。換句話說,當你的耳朵徹底打開、並能明辨各種層次的聲音時,你的身體也就同時朝向自然萬物(也可能反過來,不是對外開放而是反求諸己、面對心靈深處)地打開了。莫瑞‧薛佛說,這就是一種「清耳練習」。

  倘若清了耳,穿越了各種雜訊噪音而能專注聆聽,我們就可能重新發現三種重要的聲音:被科技事物與消費主義擠壓破壞的自然生態,被社會腳本與功利關係僵化界定的他人對待,以及被現實生活與角色扮演困住無解的自我存在。由此,清耳聆聽、反身思辨、起身行動,便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新生活實踐。

  於是我認為這本小書,終究仍是企圖宏大之作,它透過聽覺的考察與再造,不斷探測著一個社會的文明進程到達何處:是否能更加細緻體貼地善待環境、他人與個我?又是否擁有一種超越西方社會、長久以來「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的多元文化可能(比如薛佛曾大力讚許日本傳統造景對聲音表現的重視)?

  而同時,這也是一本自我成長與團體動力之作。你可以把它隨身放在袋子裡,搭捷運或喝咖啡時隨機翻上一個習題,既收平心靜氣之效,更能促成一段冥想哲思。當然,本書也鼓勵三兩成群一起玩賞。把聲音的蒐集、連結、設計與再製,當成是家人好友間的交流新活動。透過一起聆聽、吐納、想像,分享與溝通彼此對這世界的喜怒哀愁、異同感受。

  莫瑞‧薛佛如此總結:「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從個人或小團體開始,再逐步擴大,像池塘裡的水波那樣,納入愈來愈多參與者,直到最後影響力擴及所有市民,終於影響各個地方的政府為止。那時──直到那時──我們才能期待全世界的聲景有所改變,變得比現在更優雅、更美妙、更有地方特色。」

  這場嘗試要扭轉視覺宰制獨大的想像力運動、與自由的感官解放,現在開始熱身。

推薦序

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范欽慧(自然作家、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日出前,我在濃密的熱帶雨林中錄到一對正在雙重唱的鳥,三分鐘後天色漸亮,牠們的曲風開始轉變,接著不同質感與頻率的蟲鳴響起,像是配樂般的四處合奏。在大自然每個瞬間中,似乎可以隨時聽見各種千變萬化的樂章與曲目,難怪有人說,人類的音樂源起於自然,我很慶幸自己可以來到沒有人煙的荒野中,長時間淨化那被蒙塵許久的天線,學習啟動對焦,透過自然的音律,重新連結土地與自我。

  野地錄音的工作持續了二十年,讓我逐漸發現環境正在改變,但是大部分的人渾然不察,他們無法聽得見這樣的差別,我才警醒到,原來我們真正需要,是一套透過聆聽來認識環境的聲音教育。

  正因為我如此熱愛傾聽,當我回到城市中,我也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不願意打開耳朵。事實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加拿大音樂家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就出了一本影響後世深遠的著作:《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他以音樂家的聆聽天分與美學素養,細緻分析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聲音世界的轉變,各種人造聲響,撲天蓋地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旋律。從汽車的引擎爆炸聲到工廠的轟隆運轉,持續不斷的單一節奏,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聽覺經驗,甚至強迫弱化現代人的聽覺,於是,他提出了「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讓人深度察覺到自己身處的聲音環境,點燃重尋在地聲景的熱情,甚至超越噪音所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讓人用正向積極的方式進行聲景設計,最後回歸到聆聽聲音的本質。

  這本書讓薛佛成了所謂的「聲景」或是「聲景生態學」之父。許多人因為他的著作,開始關注起環境中的聲音議題,更迫切期待薛佛能提供幫助大家「重新聆聽」的方法。於是十四年後,薛佛出了這本有助於鍛鍊聽功的武林秘笈,並提出一百種可以自我練習,或是可以協助老師應用教學的聆聽方案,讓全世界許多人都得以受惠,大大提升「聽見世界」的感知能力。其實早在這本中文書出版之前,我已經開始把書中的一些方法直接應用在台灣聲景協會的活動中,因為在二○一三年我認識了日本聲景協會的理事長鳥越惠子教授,當時我特別去參加了日本聲景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特展,並專訪了鳥越教授,我才知道原來學音樂背景的她早在一九七○年代,就特別去加拿大取經,師承薛佛的聲景理念,進而把《世界調音》翻譯成日文,當「聲景」的概念引入日本後,也帶動社會整體觀念的變革,許多人紛紛為「聲景」倡議,甚至影響了環境省在一九八六年選出日本百大「音風景」(也就是聲景),把這些所謂「無形」的聲景,視為一種文化資產加以推廣與保存。而薛佛這本《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其實也是受到鳥越教授的諸多鼓勵,因為她知道當一個觀念成形之後,更需要相關的「操作手冊」,才能真正幫助大家喚醒麻木許久的感官。

  二○一五年台灣聲景協會正式成立,正如二十年前的日本一樣,我們正處在一個聲景「大發聲」的階段,隨著聲景環境意識的抬頭,各種「聲音教育」、「聲景散步」的活動已經直接衝擊著我們教案的設計能力,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甚至企業團體,環保團體……無不期待我們分享如何去傾聽環境的聲音,顯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正因為我們長期欠缺「聲音教育」的內容與聆聽的素養,因此這本書的翻譯與出版,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為原本一片荒涸的聲景教育注入甘霖。

  我自己也曾經應用過幾種書上的方式,帶領許多人來到繁忙的城市街頭聽聲音,有孩子、大人、甚至有視障朋友。我讓他們先閉上眼睛察覺車聲的方向、細數經過身邊的車子數量……甚至在進行「聲景散步」的時候,引導學員不發一語,去察覺自己身處空間中背後可能播放的音樂,也注意在行進中各種聲響,包括自己的腳步聲,我們把傾聽聲音的感受延伸在藝術的表現、記憶的連結……許多作法都來自於薛佛的啟發,我也相信這本書將觸動你無數的靈感,幫助你去開發更豐富的創意,造就出令人期待的繽紛成果。

  台灣的聲景教育還在啟蒙階段,就如同你可能早就感受到,台灣是一個聲音多樣、甚至到有些音量超載的地方,當然您會說,台灣好吵,或是換一種角度認為:這裡的聲音太有趣了,差別就在於你究竟會不會「聽」?如何聽得廣,聽得遠,聽得深,你必須轉化成很好的天線,而台灣正是可以培養傾聽高手的絕佳道場,因為我們的社會既開放又多元,如果你願意花一些努力,我們將可以在這裡繼續研發出更多、更具備在地文化表徵的傾聽絕活。

  聆聽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而當你專注傾聽時,也代表著無數美好的對話將因你而開展,如同流動在森林樹梢的風,或是越過石頭的蜿蜒溪流,當你融入在那浪濤起伏的聲波共振中,你將發現,原來「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前言

  我們關心聲音的議題,希望能提供老師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聆聽。身為音樂家,我有理由樂見其成;但無論如何,只要牽涉到口語或聽覺訊息的交換,在所有教育活動中,聆聽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總是持續地在聽。可是,擁有雙耳並不代表能夠有效聆聽。實際上,許多老師曾經告訴我,他們發現學生的聆聽能力在逐漸下降當中。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沒有什麼比感官教育更基本的了,且聆聽又是感官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聆聽的時候,我們顯然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不同的事物,而且有許多證據顯示,不僅僅是個人而已,就連社會都有不同的聆聽方式。舉例來說,我們口中的「專注傾聽」與「被動聽見」,兩者之間就有差異。為什麼我們會專心聆聽某些聲音,卻在無意中聽見別的聲音?有些聲音是否會依文化而有所差異,以至於當地人會充耳不聞?(某個非洲人曾說過一句話:「種族隔離是一種聲音!」)有些聲音是不是會被某些人過濾掉,但其他人會用低調的方式發出這種聲音?此外,聽覺環境改變,會不會影響我們選擇聆聽或忽略的聲音類型?

  我將聽覺環境稱為「聲景」(soundscape),是指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由聲音所構成的整體範圍。聲景一詞取自「景觀」(landscape,或譯地景),但與景觀不同的是,聲景並不僅限於戶外。在我寫作的同時,四周環境就是聲景。我從敞開的窗戶聽見,風將白楊木的樹葉吹得沙沙作響。時值六月,鳥巢裡的幼雛剛孵出來,空中盡是牠們的鳴唱之聲。屋內,冰箱壓縮機突然啟動,發出刺耳的嗡嗡聲。我深呼吸,開始抽起菸斗,菸斗在我抽的時候發出啪、啪、啪的微弱雜音。我在乾淨的紙張上,流暢地用筆寫字,發出不規則的咻咻聲,並且在我寫到「i」字上的點和句號時,發出喀噠聲響。這就是祥和的午後,我住的鄉野屋舍呈現的聲景。請花點時間,一面閱讀這段文字,一面跟你的聲景對照。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聲景,聲景會因時間、季節、地點、文化而有所不同。

  今時今日,世界上每個地方的聲景都在不斷改變。隨著人們身邊的機械玩意兒愈來愈多,聲音的數量正快速增長,比人口增加的速度還快。如此一來,環境也變得比過去更加嘈雜。

  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現代文明也許會被自己的噪音淹沒。然而,噪音汙染除了會帶來生理危害,這些變化是否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聽力呢?是否有辦法過濾不想聽的聲音,但依然聽得見想接收的訊息?又或者,到最後我們會敗給感官超載,茫然地屈從了,或疲憊得沮喪不已?

  讓人心灰意冷很容易。我在一所大學的傳播系開設噪音汙染的課程時(約一九六五年),很快就察覺到,用完全負面的主題教學不會有什麼效果。專家在課堂上給學生看內耳構造圖與噴射引擎的分貝圖,律師說明無法打贏聽力損失官司的理由,城市規劃師讀出執行不彰的防噪細則,聲音工程師主張投入更多時間金錢從事更多研究。顯然在許多專家心中,是希望噪音繼續存在的,因為這樣他們就能繼續工作。我的學生反應很消極。他們說:「所以,這個世界很吵,你覺得我們還能怎麼應對?」其實,現代聲景已經讓人培養出對噪音的偏好了。工作環境與街道上的聲音位準提高,音樂與娛樂活動對聲音位準的需求也因此隨之攀升。居住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普遍忽略這種現象對健康帶來的危害,甚至還有可能強烈反對減少噪音,覺得這樣會讓生活變得不夠精彩。

  我在《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書中,探討生活中的聲音歷史,提出一種方法,可將噪音這個負面主題完全翻轉成對聲景設計的正向追求。對我而言,聲景設計並非依靠形上或外來的世界,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活動,唯有讓愈來愈多人更專心傾聽與自己有關的聲音,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哪些是我們想要保留的聲音?要如何使這些聲音發揚光大,保留環境中的主要特色,進而美化這些特色呢?

  我相信,改善世界聲景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學會聆聽。現在,聆聽似乎成了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習慣。我們一定要打開耳朵,對周遭美妙的聲音世界更加敏感。等到我們培養出觀察入微的感官,就能進一步展開有社會意義的大型計畫,以自身的經驗影響他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開始有意識地做出設計決策,以此影響身邊的聲景。

  我該怎麼做,才能用有效的方式,將這些議題呈現出來,給老師以及可能對這個計畫有興趣的人看呢?我的決定是,最簡單的形式最好,也就是蒐羅各種練習──我將這些練習稱為「清耳練習」。這些練習我在教學中都運用過,對象有兒童也有成人,絕大多數的練習不需要特別訓練就能進行,而且很多都能獨自完成。只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大部分的練習採分組進行效果會最好。

  想當然,我沒有打算讓這些練習以系統化的方式,從頭到尾操作一遍。這些是設計成因時制宜、不需要定期進行的練習。我的蒐集方式很隨性,一開始是聽覺與聲音想像的練習,中段處理噪音的議題,最後才處理社會中的聲音,某些習題中有嘗試過的人或團體提供的報告。這是屬於你的練習,開始進行吧!請按照情況所需著手調整,並在遇到有關的內容時加入其他方式。這個計畫沒有結束的一天,任何擁有一副好耳朵的人能夠想出來的方式,都可以用來繼續努力不懈地美化這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戳我,尤其是封面那留白的处理,感觉就像是特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耐人寻味。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重磅”之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光从外在来看,就知道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这点对于爱书之人来说简直是加分项。通常这种设计感的书籍,内容也往往不走寻常路,很期待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思考。而且,这种设计风格很符合现在台湾文青圈的审美,拿在咖啡厅里翻阅,绝对是自带焦点的那种。包装的简洁有力,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衬托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一探究竟。希望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具有深邃的层次感,而不是徒有其表。

评分

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籍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地景”和“声音”结合起来,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或者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目录的一角时,那种担忧就消散了不少。它的章节划分看起来很自然,不像那种硬邦邦的理论体系,反而更像是一组组散落的生活片段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听不见的声音”或者“被忽略的噪音”的,这涉及到一种非常精微的感知力。在台湾这样一个城市化程度极高、噪音无所不在的环境里,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听到的那些背景音,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和意义的事情。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听觉地图”,让我们重新校准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也许读完之后,走在熟悉的街上,会发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我得说,最近市面上太多追求“快餐式阅读”的书籍了,拿到这本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份难得的“慢”调性。从书名和初步的排版来看,它似乎不太想急着把什么结论塞给你,更像是在引导你去观察、去体验某种环境氛围。我很喜欢这种留白式的叙事手法,因为它强迫读者把自己的一部分经验投射进去,让阅读变成一种“共同创作”的过程。这种书往往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里。我猜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更专注于描摹一种不易察觉的细节,也许是关于声音与空间、光影与记忆的交织,这种需要高度专注才能捕捉到的“微观世界”,对我这个平时生活节奏很快的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放松和洗涤。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放在同类书籍里算是中等偏上,这让我更加确信它在装帧和内容上都下了血本。通常出版社敢定这样的价格,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认为它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长远的阅读价值,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畅销品。从出版社的选书眼光来看,他们一向比较偏爱那些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非虚构作品,这让我对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我个人非常推崇这种“为思考而阅读”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为娱乐而阅读”。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独到的观察体系,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它会成为我未来思考某些议题时的重要参照物。这种投资知识的愉悦感,是其他消费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之前在一些设计或建筑类的刊物上瞥见过,感觉他/她总是在探讨一些非常边缘、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这次跨界到“声音地景”这个领域,更让我感到兴奋,因为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我预感这本书不会采用传统散文的写法,可能会夹杂着一些田野调查的记录,甚至是某些声音波形的图解分析,这对于追求知识密度和信息量的人来说,绝对是福音。我喜欢那种在优美的文字中突然插入硬核数据的惊喜感,它既提供了感性的触动,又不失理性的支撑。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硬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结合起来,那它绝对会成为我年度最想推荐给朋友的书单里排名前三的存在,那种被知识的厚度所震撼的感觉,才是阅读的最大乐趣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