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鑽石人生:林沖回憶錄 (電子書)

我的鑽石人生:林沖回憶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沖
图书标签:
  • 林沖
  • 水浒传
  • 梁山好汉
  • 宋朝
  • 历史
  • 武侠
  • 电子书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沖是本國戰後第一位進入國際演藝影視世界的從業者,也是極少數在歌、舞、劇三方面都受過專業訓練的舞台全才。從一個至異鄉發展的無名外國人,最終成為名享亞洲的超級巨星,他的成功除了個人堅持的意志、不懈的奮鬥及絕對的敬業外,亦與台灣更迭的統治權力演變、日本的現代化歷程、冷戰氛圍下的英屬香港與東南亞華僑的在地發展等等時代大環境有密切相關。

  其生命歷程呈現的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亦是一部微型的近代台灣史。
 
好的,这里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其他主题,不涉及《我的鑽石人生:林沖回憶錄 (電子書)》的任何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星辰彼岸的航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的跨界探索》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了深空观测、古典哲学与现代艺术边界的非虚构作品。作者艾萨克·维特曼,一位享誉国际的天体物理学家,在耗费三十年时间致力于解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谜后,毅然决定将其毕生的知识体系、观察方法与深刻的哲学思考,投射到人类文明的另一极端——艺术与历史的领域。本书并非传统的学术传记,而是一次精神的漫游,记录了作者如何运用科学的严谨性去解读非量化的世界,以及如何用艺术的直觉去反观宇宙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时空之网的编织者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作者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项目中的核心贡献。维特曼教授详细阐述了他如何领导团队,成功分离并量化了早期星系形成过程中“暗物质晕”对光线传播的微小扭曲效应。他以清晰而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数据采集的艰辛、软件算法的迭代,以及最终在冷数据中捕获到宇宙“婴儿期”光芒时的震撼。 然而,维特曼教授并不满足于纯粹的物理学描述。他引入了一个核心概念:“观测者的拓扑结构”。他认为,任何观测行为本身,都构成了一个局部的时空事件。在这一部分,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因过度沉浸于数据分析而导致的职业倦怠,以及他如何通过研究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之流”哲学,重新找回对“变化”与“永恒”的平衡感。他探讨了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宇宙的“美学”是否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物理定律。 第二部分:巴洛克光影与量子纠缠 本书的第二部分实现了戏剧性的跨越,将焦点从遥远的星云转向了人类历史的某个特定瞬间:十七世纪欧洲的巴洛克艺术运动。维特曼教授的兴趣点在于,当时的艺术家如何捕捉并呈现光线在物体表面复杂的反射与折射,这种对“光”的痴迷与天体物理学家对光子的研究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他以卡拉瓦乔的画作《圣马太的蒙召》为例,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光影分析”。他运用现代光学模拟技术,试图重建卡拉瓦乔在画室中使用的光源配置,并对比了人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的感知差异。他惊人地指出,某些强烈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可能无意识地模拟了高能物理实验中粒子轨迹的可视化效果。 更具争议性的是,维特曼教授大胆地将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概念引入艺术鉴赏。他提出,一幅未被完全理解的古典画作,其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同观者、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一种“意义的叠加态”中,直到被特定的解读行为“坍缩”为一个确定的阐释。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艺术史与科学史的深刻对话,挑战了传统的学科壁垒。 第三部分:失落的地图与未来的人类疆域 在本书的后半段,叙事转向了人类对“边界”与“未知”的执着。维特曼教授将目光投向了地理大发现时代那些失传的航海日志和未被证实的地图。他着迷于那些早期探险家在面对完全未知时,如何绘制出带有神话色彩却又力求精确的地理图景。 他将这些早期的“世界模型”与现代宇宙学中的“多重宇宙”理论进行了类比。他认为,无论是手绘地图上的海怪,还是理论物理学中的额外维度,都是人类心智试图将无法直接观测的领域“具象化”的尝试。他记录了他为了研究一份十五世纪葡萄牙的航海图,如何远赴里斯本的国家档案馆,在尘封的羊皮卷前,体验到一种与宇宙大爆炸观测同等的敬畏感。 最后,维特曼教授将目光锁定在人类未来的疆域——星际旅行。他并非关注火箭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了“时间尺度”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塑造。如果一次星际航行需要数个世代,那么“家园”、“文化继承”和“身份认同”将如何被重新定义?他引用了伯纳德·史特劳斯的文学理论,讨论了在无限的旅程中,人类是否会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非线性的时间感知方式。 结语:回归原点 在全书的尾声,维特曼教授回到了他最初的观测站,不再是手握数据终端,而是通过一台老式的蔡司望远镜,凝视着熟悉的猎户座星云。他总结道,无论是探究星光亿万年的旅程,还是解读一笔巴洛克式的阴影,其核心驱动力都是人类对“存在”本身的永恒追问。科学提供了最精确的工具,而艺术与历史则提供了最丰富的情感语境。本书是他献给所有那些敢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的探索者们的宣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思薇


  國立臺灣大學日文系、外文系雙主修畢業,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研究。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第22屆、第32屆之譯文組評審獎,以及參與臺灣音樂館「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英譯工作。與王善卿合著《寶塚流:戲劇、音樂、服裝》一書(2019,奇異果文創),並於《寶塚講座》、《寶塚與歐洲最美的皇后》(均為2016,奇異果文創)二書中擔任特約撰文。
 
王善卿

  臺灣大學中文系、紐約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歷史所博士班畢業。曾參與貓貍文化工作室《北管亂彈戲》專輯復刻,與林曉英教授一起獲得第二十八屆金曲傳藝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著有《從超市向世界出發:超市裡的歷史田野》(意念文創出版,2018)、《橄欖油到蘋果酒:超市裡的歷史課》(意念文創出版,2016)。與吳思薇合著有《寶塚流:戲劇、音樂、服裝》(2019,奇異果文創)、與張秉瑩合著《寶塚流:神、巫女、陰陽師》(2019,奇異果文創)、《寶塚講座》、《寶塚與歐洲最美的皇后》(2016,奇異果文創)。與上海大學歷史系肖清和合編清初天主教檔案《天儒同異考》(橄欖出版社,2015)。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劉國煒
主編序 /林文淇
作者序 鑽石鑽石光芒長/吳思薇
第一章 與初心共舞
第二章 打磨淬鍊在異鄉
第三章 星光綻放在東瀛
第四章 鑽石鑽石亮晶晶
第五章 人生的舞台有雨也有晴
第六章 只要活著,我就會一直唱下去
附錄一 林沖與邵氏歌舞片的轉型
附錄二 林沖港台演出作品列表
附錄三 林沖出版唱片列表
附錄四 林沖日本演出作品列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659387
  • EISBN:97895732906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0MB

图书试读



鑽石鑽石光芒長:精心打磨、純淨璀璨的舞台魂


  「林沖」這名字常與「鑽石」一詞連在一起,主要是因為他在邵氏的成名作《大盜歌王》中演唱的歌曲〈鑽石〉紅遍大街小巷,將其推至港台一線明星的位置,旺盛人氣直達東南亞,不僅一圓林沖小時候的明星夢,讓他如鑽石般閃耀在演藝圈,更在華人流行音樂史畫下一筆「好似彩虹一模樣」的鮮豔色彩。此後「鑽石」成為他人生最重要的象徵,連帶也讓「香港」成為他在大眾記憶裡面的亮點,而當地至今仍有許多他的粉絲。

  不過本書要強調的,並非多數人認識林沖的「起點」——「鑽石歌王」在香港發光發熱之後的萬丈鋒芒,卻是他自身演藝生涯的「原點」,也就是這顆鑽石尚在「原石」狀態下,一路打磨拋光的過程,特別是一九六○年代前半在日本的發展。關於這段經歷,林沖陸續在媒體上提過一些,但熟知箇中情況的人並不多,充分了解其重要性者更是少之又少。以華人男明星而論,他在日本影、視、劇、歌等多方面的種種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及;遑論他曾親眼目睹或體驗的日本演藝圈盛況,對當時出國大不易的台灣人來說,如同鑽石切面反射出的燦爛絕景,壯觀而目不暇給,就算在今日看來,也依舊有種奇幻的不可思議感。是以本書特地將重點放在「林沖」這顆鑽石的培育基礎(青春時代的藝文陶冶),與琢磨成器的歷程(旅日時期的專業訓練)。這兩者構築了林沖的前半生,也是成就其後半生的關鍵。

  林沖父親出身台南鹽埕地區望族,是台灣第一代接觸日式教育體系者,又赴早稻田大學深造;母親則畢業自培育日本現代音樂人才的中心「東京音樂學校」,是「摩登」時代的典型女性。兩人均受過明治維新後西化成果的洗禮,擁有西洋音樂的基本知識和觀賞藝文活動的興趣。如此文化背景,讓林沖在幼時就有機會看到蔡瑞月的現代舞表演,且觀後感想並非「男女共舞傷風敗俗」,而是「男子也能舞出美好」。這種對現代表演藝術的喜好與體認,激發了林沖強烈的表演欲望,促使他向蔡瑞月習舞,獲得踏進演藝圈的利器;以日語溝通的家庭環境則養成他堅強的日語實力,為之後赴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如此便不難理解,為何林沖受東寶知名導演菊田一夫提拔,從學生助理成為唯一踏上寶塚舞台的華人男星一事,既可解釋成幸運,亦能視為日本當下「香港熱」與「混血明星瘋」的投射結果,更可謂是大好時機落在準備周全者的身上:東方舞蹈和語言能力的彼此加乘、西化教育的深遠影響,還有個人孜孜矻矻、日復一日的精益求精和努力不懈,不僅開啟林沖在日本的大好星途,也協助他迎向一個更為「現代」的廣大舞台。

  何謂「現代」的廣大舞台?透過林沖在「東寶」這個大型娛樂公司的經驗,讀者得以一窺當時東亞最先進的演藝事業體制如何運作:由歌舞教學至服儀梳化、從經紀系統到待人處世,在井然有序、層級分明的專業訓練下,藝人得以逐步累積實力,建立在藝能圈內的人脈與圈外的人氣。若進一步跟隨林沖活躍的足跡,則更像在日本演藝界的盛世走了一遭:彼時掌管東寶演劇部門的菊田一夫,正準備上演首部日語版百老匯音樂劇《窈窕淑女》,而林沖參與的《香港》便是菊田為此所做的先行嘗試;當台灣剛於一九六二年成立第一家電視台時,日本諸多電視台正流行現場直播,包括林沖最常參加的綜藝節目、東亞益智問答節目的始祖《比手畫腳》(ジェスチャ-);在林沖踏入日本歌壇之際,昭和時代的流行音樂(歌謠曲)正要邁向全盛期,樂曲風格開始多樣化;至於林沖開始登上大銀幕的一九六二年,雖然日本電影票房已受電視普及影響而日漸下滑,但他所在的東寶仍持續發行不少叫好叫座的片子,他自身則順利搭上「香港熱」,演出東寶香港系列作中的兩部;連林沖在工作之餘欣賞的歌舞秀,都能一次網羅寶塚、松竹、日劇等多元精采的表演……矗立在林沖眼前的,是當時東亞最頂尖的演藝圈,而他幾乎方方面面都參與到了,成績還挺亮眼。

  此外,圍繞在林沖身旁的熠熠星光,也是燦爛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越路吹雪、寶田明、三船敏郎、小林幸子……光是列出這些昭和時期巨星的名字,就足以引發不少驚嘆。他們或與林沖同台共演,或與他結為好友,或是帶給他表演上的靈感與啟發。而林沖憑藉自身努力躋身眾星之列,用自己的存在向我們宣告:日本演藝圈的盛世風華,其實離台灣並沒那麼遠。他以嚴格的自我要求與訓練、以及對自身形象的注重與呵護,於短短數年間在異地開拓了一片華麗輝煌的藝能世界;如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應當要記上一筆。更重要的是,他在日本累積的演藝經驗、專業知識與工作態度,正是日後得以在華人

  圈大紅大紫的堅實養分,為其表演增添一股無人能及的魅力與特色。

  簡言之,沒有當初的「日本」,就沒有後來的「香港」,也沒有現在的「鑽石歌王」。因此旅日發展的這段人生,既是林沖本人念茲在茲、期待更多人注意到的艱辛回憶,亦即本書作者希望能為後世研究者留下的貴重記錄。

吳思薇



  若以「鑽石」作為林沖演藝生涯的象徵,前面闡述的是鑽石原礦的生成與反覆切割雕琢、打造舞台魅力的過程;接下來要談的,則是這位「鑽石歌王」在人生裡散發出的純淨光芒——對舞台的熱愛,對形象的注重,以及待人熱情又熱心的一面。

  第一次在進行訪談的餐廳看到林沖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額前那一絡挑染成亮紫紅色的髮絲,彷彿鑽石發出的耀眼火彩炫光,瞬間躍入眼簾,提醒這位優雅紳士的真實身分。但與現實中的鑽石相比,眼前的「鑽石歌王」更是一位有溫度的「暖男」:他的談吐溫文儒雅,對訪談問題幾乎有問必答,不時還會殷勤地招呼:「要不要吃點什麼?」總是處處關照著旁人的需求,予以體貼的對應。記得有次訪問時間稍微長了點,他特地在我們手裡倒了些薄荷精油,然後要我們跟他一樣搓搓手,把鼻子埋入手中;頓時一股清涼的薄荷味充滿鼻腔,精神也為之一振。

  不過,光是傾聽林沖精采的人生經歷,就已經夠興奮了;而他言談中透露出對舞台表演的熱愛與對「美」的追求,則更叫人動容。還記得他講起第一次在台南延平戲院看到蔡瑞月舞蹈會裡男子芭蕾的讚嘆口吻,和拉長的強調語氣:「啊,一個男孩子怎麼可以跳得那~麼美,那~麼漂亮!當時男孩子跳舞會被笑不男不女,但我就喜歡看啊!況且別人能跳,為什麼我不行?我喜歡優雅、美麗的事情,而這些表演實在太美麗、讓人印象太深刻了。」

  他愛美,美也總是吸引著他一路精進,使他得以在日本高壓又排外的藝能界闖出一片天,而且到現在都還不斷要求自己:他四處欣賞表演、觀摩學習,讓一舉手一投足都能更顯美好。「畢竟當一個藝人,一定要有魅力,才能抓住觀眾的心啊。」是以就算只唱幾首歌,他也早早就開始準備,構思選曲、動作、服裝等要素,依據場地做出最適合的搭配。為了讓舞台效果更好,他不惜下重本治裝,把演出酬勞都貼進去,就算花的比賺的多,也甘之如飴;為了隨時可以上台,他盡可能做足準備,包括定期重訓、控制飲食、保持得宜體態與充足體力,還有額前那一絡亮色髮絲;為了維護美好的演出形象,他不賭不酒,遠離聲色誘惑,甚至忍痛放棄在日本首度登台的可能,就是不願以負面角色示人。這一切的一切,只因為希望在舞台上亮相的那一刻,呈現出的會是最好的自己;就他看來,這是對人的禮貌,也是表演的基本原則。

  林沖對舞台表演的熱愛無庸置疑:以「鑽石歌王」的名號大紅之後,他有十多年都在港台與東南亞一帶當「空中飛人」奔波作秀,看似忙碌不已,他卻不以為苦:「這種生活我滿喜歡,因為聽到觀眾掌聲與尖叫聲就很開心,高興得不得了,我是藝人啊!」他愛極現場表演的感覺,因為可以立刻感受到觀眾的反應;只要歡聲不斷,就是表現好的證明,也是他繼續演下去的動力。舞台是林沖生活的一切,他的義子Kevin(吳台生)曾以開玩笑的口吻提過,林沖是天生的藝人,只管舞台上的事,其他都不在管轄範圍內。也有劇評說過:「林沖是屬於舞台的。」他自己更經常提到:「就算今天台下只有一位觀眾,我也會盡力獻出最好的表演。」

  近年來看到許多演藝同輩紛紛凋零,林沖難免感慨良多。然而相較於悄然告別人世,他更希望有個燦爛的落幕:「寧願倒在舞台上。」這種形容若是出自旁人之口,或許多少有些誇飾意味,但就林沖而言卻是最真實、最道地的寫照,不禁讓人想起〈一直唱下去〉(歌いつづけて)這首歌:該曲翻唱自法國知名歌手Dalida 在一九八三年推出的生平代表作〈逝於舞台〉(Mourir sur scène),日語歌名則譯為〈一直唱下去〉。歌詞是這樣寫的:

  大幕輝煌落下 總有一天會離開這舞台
  回憶不斷奔騰 我的人生之幕也將落下
  即便難免一死 惟願告別舞台時
  能用如雷掌聲 妝點最後的人生
  如果可以選擇 我寧願倒在舞台上
  倒在燦爛的燈光裡 這才是我最真的渴望
  只要活著 我就會一直唱下去
  這是我生存的證明
 
  記得某次有幸跟隨林沖參與一場演出:當天他盛裝打扮,早早就來到表演現場,端正地坐在一旁,耐心等待工作人員架設器材、進行彩排;只是看見他手中的拐杖,不免令人擔心昔日的舊傷是否有所影響。眼見表演的時間到了,他緩緩起身,讓拐杖落在一旁,以穩健步伐走上台、站定位。

  當音樂一下,整個舞台瞬間因他的存在而亮起來。短短幾分鐘內,他就用渾厚嗓音填滿現場空間,身體隨著旋律輕搖款擺,外套精緻的花草紋樣在迷離燈光裡不時閃爍,把他整個人籠罩在絢麗的光芒中。不禁讓人讚嘆:啊,多耀眼的鑽石,多純淨的舞台魂。鑽石鑽石亮晶晶,我愛鑽石光芒長;但願鑽石歌王一直唱下去,在舞台上繼續綻放他獨有的光亮!

  一九九四年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老歌情未了——懷念金曲演唱會」,是我與林沖大哥的第一次合作,在老歌手中,他是很特別的一位,因為當年的歌手沒人像他載歌又載舞,那招牌的換衣秀配上特別口音唱著「鑽石鑽石亮晶晶,好像天上摘下的心……」,台下的老粉絲瘋狂尖叫,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林沖大哥初中時看到蔡瑞月老師的舞蹈表演深受吸引,之後與蔡瑞月老師習舞,扎實的舞蹈基礎為日後進軍影壇打下堅固基石;一九五五年受邀參加《黃帝子孫》演出,歷經「台語片」、「國語片」及「廈語片」的銀幕洗禮,雖因父親反對,外放日本求學,卻幸運地在人才濟濟的日本「寶塚」被捧為華人新星,歌舞劇《香港》一炮而紅,之後橫跨歌舞劇、電視、電影、唱片四大領域。

  一九六七年參加韓國漢城第一屆亞洲歌唱大賽奪冠,將舞台轉往香港,他特別的表演形式在香港夜總會掀起狂潮,邵氏力邀拍攝電影《大盜歌王》,一夕走紅香江。

  影藝之路充滿驚奇的林沖大哥,疾病卻來插一腳,二○一二年發現罹癌,猶記在國父紀念館的「群星歡唱五十年金嗓金曲演唱會」,演出前剛完成最後一次療程,視舞台比生命更重要的他,當音樂響起,那一刻歌聲完勝病痛,閃耀的「鑽石歌王」又重現舞台。演出後林沖大哥提及「我年紀不小了,有好多照片資料,以後要怎麼辦呢?」,之後開始著手整理他堆積如山的相本,那一本本在日本、香港發展時所留下的風光紀錄!

  二○一三年紅樓「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歌——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特展」,首次將林沖大哥珍藏的文物、照片對外發表,爾後分別於二○一六年及二○一八年將相關資料捐贈給香港電影資料館及臺灣音樂館典藏及研究,並於二○一六年在中山堂如願舉辦了「鑽石亮晶晶——林沖演唱會」。

  除了演出合作外,我經常向林沖大哥請教日本的藝能資訊。二○一三年小林幸子來台開唱,當年他在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灌錄唱片,與小林幸子(十歲天才少女歌手)同為唱片公司年度推薦新星,我們把握這難得演出,一起欣賞小林幸子華麗的服裝及舞台效果,也為節目編排交換意見;另外,日本寶塚劇場是他最難忘的初登台,二○一八年寶塚歌劇團來台,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我們一同前往觀摩,演出前他為我介紹寶塚的歷史及節目特色,結束後更耐心地為我解說舞台上的各種細節。

  二十多年的合作,林沖大哥總維持著帥氣與熱情,他跟我說「當藝人就應該把自己的狀態保持好」,所以任何時間看到他,一定都是帥氣的打扮,就連生病的樣子也不馬虎;二○二一年三月期待已久的傳記出版,林沖大哥藝壇的紀錄再添一筆,繼續熱力唱著招牌歌曲「鑽石鑽石我愛你,鑽石鑽石我愛你,我愛鑽石光芒長!」

華風文化總監 劉國煒



  原以為《我的鑽石人生:林沖回憶錄》這本書的出版再容易不過,沒想到竟然還是經過了整整兩年又三個月的功夫。

  二○一八年十月,我策畫並由陳亭聿執筆的《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林沖一襲白褲白夾克出席擔任嘉賓,與也是一身白的主角白虹相互輝映,還有另一位台語片資深演員洪明麗共同出席,歲月一點沒有稍減他們大明星的風采,發表會現場閃到不行。

  致詞時,我提到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會努力,讓資深電影明星們精彩的生平故事不被社會遺忘。會後,忘了是誰開玩笑提出,今年白虹的書出版林沖是嘉賓,明年換林沖出書就請白虹來當嘉賓!這種場面話,聽在華風出版社劉國煒先生與我兩個行動派的耳裡,豈是開玩笑,正是一拍即合的共識!當下就定下了來年出版林沖回憶錄的計畫。

  由於林沖在日本寶塚時期的經歷是他演藝生涯重要的關鍵,透過國家電影中心王君琦執行長的推薦,我們很快找到曾經合著《寶塚流:戲劇、音樂、服裝》的王善卿與吳思薇來執筆。在第一次的工作會議,就確定在深度訪談整理的自傳之外,透過補充的方式,提供與林沖生平有關的背景資訊,包括重要的人物與機構及歷史等。

  然而,我們過度樂觀了。林沖豐富的一生怎麼可能在一年時間內化為一本方冊!每次訪談所整理出來的文字必須仔細梳理,查找資料去確認記憶無誤。章節的編排與口述事件的選擇,讓回憶錄不僅是對過去經歷的重述,也是一生意義的重塑,這對林沖以及兩位作者而言都是極大挑戰。善卿與思薇為求所寫的內容正確,還親赴日本去查考。很快我們就決定不讓過度樂觀的期限影響回憶錄的品質。

  儘管這期間還有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來攪局,兩度讓台北書展停辦,所幸兩年後,林沖回憶錄的書稿順利完成。這個宛若創生的過程,多虧有文化部的研究出版經費補助,還有劉國煒先生多方大力協助。書中大量的照片除了林沖自己的收藏外,不少都是劉國煒先生無私提供。兩年來,我們與傳主林沖之間的聯繫,也多虧有他居中傳達,讓我們得以專心在內容的撰寫編輯。

  我也要感謝中央大學出版中心王文俊主任與李瑞騰總編輯對這本回憶錄的認可。由於台灣電影史研究匱乏,電影明星的口述回憶同時也就是台灣電影的歷史。本書是以歷史研究的態度去仔細重建林沖的一生,能夠由中央大學出版中心來出版,具有非凡的意義,也鼓舞我們持續與資深影星合作,保存珍貴的電影歷史記憶。

  王善卿與吳思薇兩位作者大概始料未及,這本書會讓她們拿一點點稿酬就投入兩年的時光。在此感謝她們燃燒熱情來成就這本書。中大出版中心的王怡靜小姐是本書得以順利透過公部門採購流程仍維持高規格編印品質的最大功臣。

  林姵菁、陳亭聿、吳若綺三位是長期合作的伙伴,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多虧有她們提供諸多編輯與行政上的協助。梁雨歆授權本書收錄她精彩的研究論文,讓讀者可以更了解

  林沖在邵氏歌舞片中明星形象的特質。在此均一併致謝!

  最後,要特別感謝林沖大哥。他的高齡歲數、疾病纏身以及身體疼痛,都沒有阻止他二○一六年與二○一八年分別在台北與香港舉辦大型演唱會。他抗癌的經歷展現的驚人的生命力,媒體多有報導,已經感動無數人。透過這本回憶錄,我們更可以看見,他對表演的熱愛、持續不懈的的努力以及絕對敬業的精神,活出了足堪我們學習的鑽石生命典範!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林文淇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回憶錄」這類型的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保留的態度。期待的是它能帶來知識增長,保留的是怕它太過冗長或缺乏重點。但這本《我的鑽石人生》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種強烈的對比感——「鑽石」的堅硬與「人生」的曲折。這種矛盾感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比較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他的「鑽石人生」的?是不是所有的磨難都成了拋光石的過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智慧的提煉,而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極度壓力下做決策的心法,那對現在生活節奏快速的我們來說,絕對是無價的寶典。它應該能提供一種定錨的力量,讓人明白,真正的價值是內在生成、無法被輕易剝奪的。

评分

我最近特別偏愛那種需要時間慢慢咀嚼的書籍,而不是那種追求快速娛樂的快銷品。聽說這本回憶錄的文字風格非常內斂,用詞精準,卻又不失情感的細膩度。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一本好的回憶錄,重點不在於炫耀成就,而在於如何誠實地記錄下當時的心境和環境的真實面貌。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那些關鍵的轉折點,是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並且最終淬煉出屬於自己的那份價值。如果文字能帶有時代的氣味,彷彿能聽到那時候的環境音,那更是極品。希望它不是那種過度美化或自我膨脹的敘事,而是能像一面鏡子,真實地映照出一個時代的剪影,並且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找到與自己生命經驗的共鳴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太有意思了!那種帶點復古又充滿故事感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小說,而是沉澱了許多歲月痕跡的文字。光是那個書名,就已經在腦海裡勾勒出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位「林沖」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風雲變幻,才能稱得上是「鑽石人生」?是不是有種大時代下的滄桑感,但同時又閃耀著不屈不撓的光芒?我特別喜歡這種有點懸念又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書名,它暗示著裡面絕對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篇章,可能涉及人情冷暖,也可能是對某些重大事件的獨家視角。總之,光是從包裝上,就已經成功吸引了我這個對歷史和個人傳記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感覺這會是一次深入時代脈絡的深度閱讀體驗,絕不是走馬看花的流水帳。

评分

從電子書的形式來看,這或許意味著內容的傳播性更廣,也方便隨時在移動中閱讀,這對我這種通勤時間較長的人來說非常友善。我猜測作者在整理這些回憶時,一定經歷了漫長的自我對話與考證。回憶錄的難度在於,如何將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理解完美地結合起來,讓讀者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性。我希望這本書的結構是流暢且富有層次的,可以讓人隨著作者的心路歷程起伏。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的照片或手稿的意象(即使是電子書的設計元素),那將會大大加分,能讓那些抽象的文字瞬間變得具體可感。總之,這本書給我的預感是:它不只是一本自傳,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面對、如何超越生命中每一個「不可能」的實用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就讓人感到踏實,這年頭願意寫這麼長篇幅自述的作者,通常都是真的有話要說,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梳理。我比較在意作者在處理敏感或爭議性事件時的態度。是選擇迴避,還是能展現出超越時代局限的洞察力?對於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物來說,如何平衡敘事的客觀性與個人情感的抒發,是一門極高的學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們一個不同於教科書、不同於官方說法的「內部視角」。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真正豐富的細節往往藏在那些親歷者的私密回憶中。如果這本書能勇敢地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掙扎與抉擇,那它就具有了極高的文獻價值,遠超一般傳記的範疇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