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電子書)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培豐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臺語
  • 歌謠
  • 殖民地時期
  • 文化研究
  • 音樂史
  • 社會史
  • 電子書
  • 臺灣文化
  • 語言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
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從「四月望雨」到〈港都夜雨〉和〈安平追想曲〉,
  從〈媽媽請你也保重〉到〈為錢賭性命〉與〈苦海女神龍〉,
  自一九二○年代後期到七○年代,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生根、發展茁壯,
  歷經連續的殖民統治、工業化、社會轉型,
  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旋律,銘刻著時代變遷的痕跡,
  也記錄了庶民大眾的共同情感。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熟悉的臺語歌「傳統」究竟是如何「被發明」的,並且從中考掘出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之歷史,以及族群記憶。

  最早的臺語流行歌,多採取歌仔戲式的唱腔,字句清晰,每個音成顆粒狀,不特意轉音裝飾;在歌詞上,則有許多「閨怨」題材,反映了殖民地臺灣人之鬱悶。到了戰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造就「失語世代」,相關人才大量流失,但民眾對於流行音樂的情感及娛樂需求卻仍未減,於是才產生大量仿效、翻唱過往日本演歌的現象,並形塑了今日我們對「臺語歌」的認知――即描述歹命人、出外人、艱苦人、七逃(𨑨迌)人、行船人、舞女、酒女等社會邊緣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情無奈之「臺語演歌」。

  從戰前橫跨戰後的連續殖民統治,歷經農村土地改革、工業化,乃至經濟起飛的社會變遷,臺語歌曲陪伴、撫慰了一代代的臺灣人。理解這四十年間臺語歌的歷史,亦能理解臺灣社會的變遷與大眾心靈面貌。

  觀點書摘
  本書作者陳培豐:「臺灣的工業化過程相對複雜,其鄰接在二二八事件、戒嚴令頒布、白色恐怖、農村土地改革之後,是一場複合且連鎖式的社會變動。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之生成、發展及重塑,其實便是在這個社會變動過程中完成。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群人生挫敗組不斷在追問或確認自己是誰,以及應該要如何生活下去等課題的反覆演繹。在不停的演繹之間,臺語流行歌曲中最常出現的結論,便是身為弱者的自己必須自力救濟方能生存。

  而當這個結論和日本演歌的精神有著高度類同並得以相互融通時,臺灣歌曲不輟地往日本化、演歌化傾靠,自然不足為奇。事實上,就如同我們很少聽到輕快的、幸福的演歌所呈示的意義那般,演歌的唱腔主要用來承載弱者自我救贖的怨念。如果沒有這個相得益彰的精神議題做為搭配,轉音/顫音往往淪為一種誇張或多餘的歌唱詮釋技巧。換言之,演歌和社會邊緣人是一體兩面的存在,任缺其一便難有發揮之處。

  流行歌曲所涵具的寫實況味並非由歌詞直接寫定,而是透過閱聽者經由自己的想像、記憶、經驗後被創造或投射出來的。藉由演歌唱腔做為媒介,被國家拋棄的本省人之內心的集體創傷,以及那種因為出身背景之故,注定一生要成為人生挫敗組而只能認命打拚的無奈和焦慮,都得以獲得投射。戰後「閨怨」歌曲迅速式微,但觀察了〈補破網〉、〈燒肉粽〉、〈思念故鄉〉、〈流浪之歌〉、〈鑼聲若響〉,〈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以及布袋戲歌謠中的〈為錢賭性命〉、〈苦海女神龍〉等一些戰後著名的臺語流行歌曲,我們發現這些作品的一貫特徴便是:其均可提供勞苦大眾一個相對良好有效的詮釋機制,讓他們在臺灣邁向工業化過程中歴經貧困、離鄉、挫折、無奈、淪落、忍耐、奮鬥的集體境遇和情緒得以獲得託付。

  臺語流行歌曲的日本化、演歌化,與其說是戰前日本「同化」政策的結果,不如說是由於戰後臺灣政治經濟以及族群結構所致。」

本書特色

  ★時代橫跨戰前與戰後,縱深長達四十年。

  ★視野擴及日本、朝鮮,取材寬廣,分析深入。

  ★探究臺語流行歌曲「被創造的傳統」、如何被形塑成我們今天熟悉的模樣。

  ★台語歌常見的日式演歌唱腔,原因並非單純因為「曾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所致,背後有一段曲折且深刻的歷程,和臺灣史的連續殖民情境緊緊相關。

  ★流行歌曲作用在於撫慰大眾心靈,也可能無意間乘載了時空與族群處境的印記。這本書正是精闢地挖掘出了這段故事。也就是說,《歌唱臺灣》同時是一本臺語流行歌曲的音樂發展史,也是一部極為精采的臺灣文化社會史。

  ★書前附有二十五張珍貴圖片,取自臺灣收藏家、攝影家、作詞作曲家之後代家屬,以及臺灣、日本之典藏機構,讓讀者可以透過圖片來更深刻地感受過去的時代氛圍,更能體會書中所提到的臺語流行歌曲之故事。

  ★本書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使用「臺灣音聲一百年」資料庫,製成QR code連結,放在每章正文之前,方便讀者隨手掃描、收聽,加深對臺語歌曲的認識與理解。

各界齊聲推薦

  呂捷(三立《呂讀臺灣》節目主持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林昶佐Freddy(立法委員/閃靈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陳柏惟(立法委員)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震南(《藏書之家》作者/「活水來冊房」主人)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按姓氏筆畫排列)
台湾历史变迁中的文化风貌:从古典文学到当代思潮的深度探寻 本书集结了一系列对台湾文化、社会脉络及历史演进的专题研究,旨在勾勒出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台湾图像。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清时期至当代民主化进程中,知识分子、民间信仰、大众文化以及社会结构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全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不乏对微观文化现象的细致剖析。 第一部分:早期社会结构与知识精英的形成 本部分着重考察台湾社会在早期(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延续至清治中后期)的初步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汉人移民社群的内部结构、与原住民的关系,以及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士绅阶层的崛起。 专题一:闽粤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地方治理 研究清代初期,来自福建与广东的移民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起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社会组织。探讨宗族在土地开垦、水利建设以及地方械斗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唐山公”形象的塑造及其在后世台湾人集体记忆中的定位。 专题二:古典文学的移植与本土化 梳理台湾早期汉文文人的创作活动,考察他们如何将江南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台湾本地的自然风物、社会现实相结合。分析诸如郑用锡、林占熺等重要文人的作品,如何反映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和文化传承上的矛盾心理。重点考察了在应对外来政权更迭时,文人阶层所采取的隐逸或入仕策略。 专题三:民间信仰的区域性发展 深入探讨妈祖信仰、王爷信仰(特别是瘟神崇拜)在台湾的特有形态。分析这些信仰如何成为凝聚社区力量、进行社会互助的基础。通过对庙宇建筑风格、神祇谱系的演变,揭示不同移民群体的文化认同与空间竞争。 第二部分:日治时期的现代化冲击与文化重塑 这一部分聚焦于 1895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探讨台湾社会在政治、教育和文化上所遭受的剧烈冲击与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 专题四:殖民地教育体系下的新知识分子 考察日本殖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的教育策略,以及由此催生出的第一代具有现代学识的台湾知识群体。分析这些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学与日本现代性思维后,对本土文化遗产(如汉学、民间艺术)所采取的重新审视态度。讨论了“皇民化运动”对台湾知识界身份认同造成的撕裂。 专题五:台湾文学的萌芽与“乡土”意识的觉醒 系统梳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的多元发展,包括汉文创作的坚持、日文作品的出现,以及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林献堂、赖和等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间接或直接地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台湾“乡土”独特性(Sense of Place)的早期建构。 专题六:都市空间与公共领域的变迁 以台北、台南、台中等主要城市为例,分析日本“市街地改正”政策对传统街区的影响。研究现代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铁路)的引入,如何重塑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空间观念。探讨在殖民地建构的公共领域中,台湾人如何进行文化自我表达和亚文化的实践。 第三部分:战后至威权体制下的身份重构 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 1945 年战后至 1980 年代,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社会经历的剧变,特别是“二二八事件”后的政治高压对文化生态的深远影响。 专题七:战后接收与族群关系的紧张 详尽回顾 1945 年至 1949 年间,台湾社会在政治权力转移下面临的混乱与期待,以及随之而来的“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摩擦与认同冲突。分析外省精英阶层如何重塑政治、经济和教育体系的权力结构。 专题八:戒严时期的大众文化与审查制度 深入剖析在严格的新闻与出版审查制度下,大众娱乐如何成为一种政治工具或情感的避难所。研究电影、广播剧以及新兴的通俗小说如何反映或规避当时的政治现实。分析“健康写实主义”等官方美学标准如何试图规范艺术表达。 专题九:乡土写实主义的再兴与社会关怀 探讨 1970 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论战”。分析王船山、陈映真等作家如何致力于描绘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以及这种艺术实践在追求文化独立与社会批判之间的张力。考察其对后来本土化思潮的铺垫作用。 第四部分:民主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向与当代思索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 1980 年代末期至今的台湾社会,探讨解严后,社会文化领域爆发出的多元化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专题十:党外运动与民主化叙事的构建 考察政治异议群体(党外运动)如何通过非正式的媒体、地下出版物以及公开集会,挑战威权体制,并构建一套区别于官方历史的民主化叙事。分析这一过程如何促进了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记忆的重建。 专题十一:视觉艺术与身体政治 研究解严后,台湾视觉艺术(绘画、装置艺术、摄影)如何突破长期以来的写实主义规范,转向对身体、性别、空间和殖民创伤的更直接表达。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符号学和颠覆性的手法,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 专题十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辨识度 探讨在后冷战和全球化浪潮下,台湾文化如何寻求其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定位。分析流行音乐、电影(如“新浪潮”电影)等文化产品如何平衡国际审美与本土经验,并在华人世界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本书最后总结了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交汇下,持续进行自我定义的复杂进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培豐
 
  臺灣臺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攻臺灣語言思想史、文化思想史、文學史以及日治時期國語同化政策。著有《「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東京:三元社及臺北:麥田出版社)、《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日本.東京:三元社及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图书目录

序章 臺語流行歌曲――一部「有聲有色」的臺灣社會文化史
一、研究動機――臺語歌曲的日本化、傳統化
二、研究課題和方法

第一章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生成和發展――依存日本、描述臺灣、愛情至上
一、前言
二、留聲機和臺灣的聲音――臺語流行歌曲的前夜
三、由他者所製作的臺灣「新民謠」
四、愛情至上的臺語流行歌曲
五、臺、日流行歌曲之「同」與「不同」
六、結論
附錄

第二章    做為情感結構的閨怨情節――在牢籠中過著「平穩」生活
一、前言
二、幽閉於室/家內的臺灣女性
三、在牢籠中過著平穩生活的庶民
四、作為情感結構的閨怨情節――閉塞、挫折、憂悶、無力
五、結論

第三章    走出「閨怨」卻陷入「苦戀」並「思念故鄉」――空窗期的臺語流行歌曲和再殖民統治
一、前言
二、流行歌曲工業的沉寂和二二八事件
三、奠基在臺語流行歌曲空窗期的差別統治
四、做為社會感情結構的「苦戀」
五、陷入崩壞狀態的臺灣農村
六、結論

第四章 從海/港航向日本――由「港歌」和新「臺灣民謠」看1950、60年代的臺灣
一、前言
二、由自創和翻唱所共構的港歌
三、漂泊到都市之海的農民
四、逃出當下閉塞生活困境的欲望
五、過去性的追求和新「臺灣民謠」
六、    「懷舊親日」的轉變
七、結論

第五章 臺語流行歌全盛期和日本因素――工業化前後的「望鄉演歌」和「股旅演歌」
一、前言
二、臺灣的工業化和「望鄉演歌」
三、存有重大差異的高度經濟成長――「集體就業」的有無
四、同為天涯淪落人的「股旅演歌」
五、結論

第六章 現實和虛幻中的淪落、失能、救贖――投射於1970年代電視布袋戲的社會問題
一、前言
二、創造臺灣史上最高收視率的布袋戲
三、散播社會邊緣人心聲的布袋戲歌曲
四、工業化下的電視布袋戲――人生挫敗組的烏托邦
五、在國家機器下集體失能的勞工
六、被「中國強」摧毀的烏托邦
七、誰是我們的救贖者?
八、結論

第七章 附論――連續殖民統治下的國、臺語流行歌曲    
一、從「平穩」到「流浪」――人口移動的戰前戰後
二、工業化過程中的族群傷痕――自我日本化的過程
三、連續殖民統治下的國、臺語流行歌曲
四、在傷口癒合途中追尋認同

後記
引用書目
關鍵詞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381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關心臺灣主體性建構的讀者,我對「連續殖民」這個詞特別敏感。臺語歌,毫無疑問,是抵抗文化同化的重要場域之一。我猜測這本書會花很多篇幅在探討「語言的政治性」。臺語在不同時期遭受的打壓,如何影響了歌曲的創作題材和傳播方式?更深層次地問,當我們在聽一首臺語老歌時,我們聽到的究竟是純粹的音樂美感,還是潛意識中對抗殖民記憶的迴響?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出,這種語言的韌性是如何在音樂的載體上得以保存和發展的。它不是單純的文化保存,而是一種主動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文化實踐。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曲目分析,將歌詞的語法、比喻,與當時的政治氛圍對照解讀,那將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知識饗宴。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形式,對我這種常常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想像一下,在擁擠的捷運車廂裡,隨手就能點開閱讀那些關於臺灣歷史脈絡和音樂演變的深刻見解,這感覺太棒了。我對它能如何處理不同世代聽眾的接收差異非常好奇。對於年輕一代,他們或許對日治時期的背景感到陌生,這本書能否用現代的語言和概念,將那些遙遠的歷史情感成功「翻譯」過來?反之,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長輩,書中的分析又是否能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宏觀的視角,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青春歲月裡的歌單?理想情況下,這本書應該能成為一個跨世代對話的媒介,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藉由共同的音樂記憶,來理解彼此的生命經驗,進而凝聚出更堅實的文化認同。這種實用性與思想啟發性兼具的數位閱讀體驗,絕對值得期待。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臺語歌壇似乎有點迷失在翻唱與商業化的浪潮裡,很多新作品雖然製作精良,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骨氣」。這本書若能回顧過去的黃金年代,那些真正紮根於庶民生活、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或許能給當代音樂人一些啟示。我期盼它不只是學術性的論述,更要像一本「田野筆記」,充滿了對那些被遺忘的歌手、那些在酒館或廟口賣唱的歲月的回憶與尊重。那種粗礪、真實、不加修飾的生命力,才是臺語歌最迷人之處。如果作者能描寫出,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們,是如何透過歌聲找到慰藉與力量的,那絕對會讓人讀得熱淚盈眶。因為這些歌,就是我們阿公阿嬤、爸媽輩的生活紀錄,它們比教科書上的文字更接近「真實的臺灣」。

评分

每次聽到老一輩的歌,心頭總會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鄉愁,但要真說出那鄉愁的根源在哪,又好像有點模糊。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將臺語歌曲的演變,精準地對應到殖民體制的轉移與重塑上,那對我來說,簡直是解開了一個長久以來的疑惑。我想像中,這本書會像一把手術刀,精確地解剖不同時期,從日本的影響、國民黨遷臺後的國語政策衝擊,到後期本土意識抬頭後,臺語歌曲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這種層層剝繭的過程,肯定非常過癮。我尤其想知道,在不同時期,創作者是如何在「生存」與「表達」之間走鋼索的?他們如何利用臺語的特殊聲韻和慣用語,去抵抗主流文化的壓力,同時又巧妙地在審查的邊緣遊走,創作出既有藝術價值又具社會意義的作品。期待它能為我們這些「非專業」的聽眾,建立起一座理解臺語歌曲深層意涵的橋樑。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我忍不住要豎起大拇指!「歌唱臺灣」,這不只是幾個字組合起來的標題,簡直就是一部濃縮的臺灣歷史縮影嘛。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再到現在多元的社會樣貌,我們的歌,從來都不是只在娛樂而已,它承載了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身份的拉扯,以及不同時代下,社會結構變動的縮影。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梳理那些在不同政權下,用臺語唱出來的、那些既要迎合時代,又暗藏反抗或懷舊的聲音。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像是一部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報告,而不是枯燥的音樂史,那就太棒了。特別期待它能點出,那些看似平凡的流行歌曲或民謠背後,其實隱藏著多少「不能說的秘密」,那些在特定歷史情境下,對土地、對人情的細膩描摹。這種跨越音樂和歷史的視角,絕對能讓長期聽臺語歌的我們,對這些旋律有更深一層的體會,不再只是哼唱,而是真正聽見了時代的脈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