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錄音混音全書:器材性能╳基本理論╳實務演示,從三位一體制高觀點全面解說音樂製作實戰技藝 (電子書)

圖解錄音混音全書:器材性能╳基本理論╳實務演示,從三位一體制高觀點全面解說音樂製作實戰技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杉山勇司
图书标签:
  • 录音
  • 混音
  • 音乐制作
  • 音频工程
  • 录音棚
  • 混音技巧
  • 音乐技术
  • 器材
  • 理论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樂團X JAPAN、LUNA SEA、L’Arc~en~Ciel專屬錄音工程與聲音監製,
頂尖專家教你精進專業、邁入熟成之路


 

本書特色:
‧錄混音師、樂手、編曲者、製作人都適用,涵蓋性廣泛
‧拆解5種樂器+人聲+線路輸出共18種情境錄音專業實務手法
‧靈活運用壓縮器、等化器等,從不同案例解說混音流程、原理和技巧
‧結合實體錄音器材與DAW操作,一次掌握全部技能


你可以區別Jazz Bass和Precision Bass的音色有何不同嗎?
為什麼錄混音工程師的專業程度,可從他對樂器的理解深淺來評斷? 

在音樂作品中,音樂風格、專輯概念等意象美學背後,不只有演唱人、詞曲創作,更有一群專業錄音混音工程師幕後操刀製作。他們必須擁有敏銳耳力,熟知每個樂器原本的音色、充分了解各種器材的特性與聲音學知識,嫻熟錄音混音操作技巧,技進於藝涵養美學素質,然後傾他們的所知所能,掌握製作人和歌者的要求營造出所需情境和效果,一件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才能由此協力完成。 

本書作者杉山勇司在日本樂壇是位極被推崇的頂尖錄混音專家,他將30多年的專業實務經驗和知識毫不保留公開,以融會貫通的制高觀點講述「錄音和混音在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器材、錄音、混音三者也並非作業的優先順序。無論是詳細解說錄音相關器材的種類和功能,或是示範各式樂器錄音和混音流程的技法訣竅,對有志踏入音樂相關工作的新手、或錄混音業界老手,都是一本自我進修、調校與整備實力的必讀專書。

 

打開本書,你將學到專業錄音混音師必備知識和技能:
1. 專業器材功能與操作:
(1) 麥克風、主控台、外接效果器、錄音座、DAW和監聽喇叭的功能和原理,操作技能升級。
(2) 了解殘響、延遲音、遮蓋效果、相位等聲音學知識。
2. 錄音技術與實務:
(1) 鼓組、貝斯、吉他、鋼琴、弦樂、人聲、線路輸出共7項收錄音訣竅。
(2) 設定現場空間配置、找出麥克風設置的最佳位置等祕訣。
3. 混音概論與實務:
(1) 一次掌握視覺意象(音像空間)、音量平衡、音色調和等必要概念,和壓縮器、等化器使用必備技巧。
(2) 實際模擬一遍混音流程,理解現場執行作業細節。
4. Bonus:重點摘要表/小專欄/專門用語集/專輯推薦/中日英文對照表,讓你專業實力再提升。


專家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宋文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強力錄音室
葉育軒 金曲獎入圍常客
 

音乐制作进阶:从零开始构建你的个人录音棚 深入浅出,系统构建现代录音与混音技能树 这本书籍致力于为所有对音乐制作怀有热情、渴望系统掌握录音、混音与母带处理流程的制作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实用的指南。它摒弃了碎片化的技巧罗列,转而采用模块化、循序渐进的结构,确保读者能够从理论基石到实践应用,构建起扎实且连贯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声音的本质与声学基础——理解你所操作的介质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梭于声音的物理世界。我们不会停留于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清晰的图示和实际的听觉案例,阐述声音波形、频率、振幅和相位等核心概念如何直接影响最终的音乐成品。 声学入门与房间声学: 房间是你的第一个“乐器”。我们将详细探讨驻波、反射、吸收与扩散的原理。如何通过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材料,将你的家庭工作室环境优化至专业水准,避免常见的频率陷阱。 电声转换原理: 深入剖析麦克风的类型(动圈、电容、带式)及其指向性(心形、八字形、全向)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同麦克风拾取声音特性的细微差别,学习如何根据音源特性(如人声、鼓组、原声吉他)选择和摆位,实现“一次到位”的理想拾音。 线缆与信号流: 解释平衡与非平衡连接的区别,探讨阻抗匹配在信号传输中的关键作用。清晰梳理从麦克风到前置放大器,再到声卡接口的完整模拟与数字信号路径,消除信号损失与干扰的隐患。 第二部分: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深度驾驭——效率与创意的桥梁 本书将以主流DAW软件的通用工作流程为蓝本,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利用软件工具实现创作意图。 会话管理与工程设置: 探讨采样率、位深的选择对音质与资源消耗的影响。教授高效的项目文件管理、轨道分组与颜色编码策略,确保大型工程文件依然保持清晰、可控的状态。 MIDI编程与乐器编排: 超越简单的MIDI输入,深入探讨量化、力度编辑、表情参数(CC Data)的应用,以赋予电子和虚拟乐器以更富“人性”的表现力。讲解自动化(Automation)在动态构建和效果切换中的核心地位。 音频编辑精修: 详细讲解波形编辑技巧,包括时间对齐(例如鼓组的相位对准)、去除杂音、切片重组。强调“编辑即是创作”的理念,如何通过精准的切割与排列来塑造演奏的节奏感与能量。 第三部分:效果器逻辑与空间塑造——混音的艺术核心 本部分是关于声音塑形的关键篇章,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每种效果器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听感目标。 动态处理的精妙平衡(压缩器): 深入解析压缩器的各个参数——阈值、比率、起音(Attack)、释音(Release)的听感差异。区别串联压缩与并行压缩(New York Compression)的应用场景。学习如何使用限制器(Limiter)和门限(Gate)来控制极端动态和消除不必要噪音。 均衡器(EQ)的声学雕刻: 不仅是增减频率,更是理解频率的“作用”。讲解线性相位EQ与Minimum Phase EQ的区别。探讨“减法混音”的哲学,即如何通过切除干扰频率来为主要元素腾出空间,而非盲目提升。 时间基效果器(调制与空间): 细致分解延迟(Delay)的时间设置与反馈机制,以及混响(Reverb)不同算法(板式、弹簧、卷积)带来的空间感差异。教授如何使用镶边(Flanging)和颤音(Chorus)来增加声音的宽度和运动感。 信号路由与效果链设计: 掌握发送/返回(Send/Return)总线的优势,理解串联(Serial)与并联(Parallel)效果链的构建,以及何时使用插入(Insert)模式,从而设计出高效、灵活且便于调整的混音流程。 第四部分:混音实践——构建清晰、有深度的声音画面 将前三部分的理论知识整合应用于实际项目。本书将提供多轨录音项目的分析案例,指导读者建立起一套可复制的混音工作流程。 电平管理与增益结构: 确保信号在整个数字链中保持最佳电平,避免削波(Clipping)并为后续处理留出足够的动态余量(Headroom)。 人声的捕捉与处理: 针对不同风格的人声(说唱、流行、摇滚),制定从前级增益到最终压缩、去齿音(De-essing)的定制化处理方案。 鼓组的冲击力与定位: 掌握鼓组混音的“粘合剂”——如何使用压缩和瞬态塑形器来统一军鼓的击打感,如何通过EQ和定位来营造鼓组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强劲的低频基础。 贝斯与低频的控制: 低频的清晰度是混音的生命线。学习如何处理贝斯(电贝斯或合成器)与底鼓(Kick Drum)之间的频率竞争,确保低频区域的干净与能量。 立体声成像与空间定位: 运用平移(Panning)、立体声扩展器和辅助发送效果,将乐器精确放置在听者面前的声场中,创造出既宽阔又不失中心清晰度的三维听感。 第五部分:母带处理——成品前的最后把关 母带处理是将混音成品推向商业发行标准的关键步骤。 母带链的构建逻辑: 讲解母带EQ、多段压缩、立体声限制器在商业发行中的作用。 响度战争与标准: 探讨响度单位(如LUFS)的概念,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发行平台(流媒体、CD)的要求,设置合理的峰值与平均响度,确保你的作品在任何播放环境中都具有竞争力。 最终交付格式: 了解WAV、FLAC、MP3等格式的区别及其对最终听感的影响,确保从工作室到听众耳朵的信号链完整无损。 本书特点: 本书不依赖于特定的品牌或昂贵的外设,所有讨论的理论和技术均可通过任何主流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如Pro Tools, Logic Pro X, Cubase, Ableton Live等)实现。它是一份关于“思维模式”的教程,旨在培养读者对声音的“耳朵”,使你能够在任何系统上,都能做出符合专业标准的决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杉山勇司
一九六四年生,日本大阪人。一九八八年開始錄音工程師工作,現役專業錄音工程師及聲音監製。
經手20位以上音樂人、聲優的錄音工程與聲音監製,負責Kujira、原真澄、近田春夫& Vibrastone、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等藝人樂團專輯錄音。後來也經手許多藝人的錄音工程與聲音監製。主要負責的藝人包括Soft Ballet、Nav Katze、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Schaft、Raymond Watts、Pizzicato Five、藤原浩、UA、Dub Master X、X JAPAN、L’Arc~en~Ciel、44 Magnum、LUNA SEA、Jungle Smile、廣瀨香美、Core of Soul、cloudchair、Cube Juice、櫻井敦司、dropz、睡蓮、寺島拓篤、Miss Monochrome、花澤香菜、河村隆一等。
一九九五年以Logik Freaks名義發行《Temptations of Logik Freaks》(Victor)。

【最近代表作】
1.河村隆一《Ryuichi Kawamura Billboard Live 2018 LIVE DIRECT(Album)》(’18・Mix)
2.寺島拓篤《Nameless story(Single)》(’18・Mix)
3.X JAPAN《X JAPAN Live 日本公演 2018 紅に染まった夜 Makuhari Messe 3Days(Tour)》(’18・Mix)


譯者簡介

黃大旺
高雄路竹後鄉人,先天性表演者。於易博士發行的譯作包括《圖解樂風編曲入門》、《圖解重配和聲入門》、《圖解作曲‧配樂》、《圖解PRO作曲法》、《圖解音控全書》等。

图书目录

第1章 器材篇

麥克風

動圈式麥克風
電容式麥克風
絲帶式麥克風
麥克風的功能
麥克風的實際選用法

主控台

錄音室的系統設置
主控台的輸入單元
主控台的輸出單元
主控台的其他功能

外接效果器

麥克風前級擴大機
等化器(EQ)
動態類效果器
殘響
延遲音
從綜合效果器到效果插件
自己動手做專屬的效果器

錄音座

類比式MTR
數位式MTR
主控錄音座

DAW

       DAW就是虛擬錄音室
       關於電腦

監聽喇叭

監聽喇叭是聲音的出口
大型喇叭與小型喇叭
小喇叭的設置
監聽的音量
自宅錄音室的設定
 

第2章 錄音篇

專業錄音室的特徵

各式各樣的專業錄音室
專業錄音室與自宅錄音室的不同

錄音作業祕訣

在錄音作業上必須考量的問題
把麥克風放在「聲音焦點的聚集處」
對於錄音工程師而言,感性需要哪些要素?
錄音電平的設定

鼓組的錄製

以單支麥克風錄製鼓組
以兩至三支麥克風錄製鼓組
以很多支麥克風錄製鼓組

貝斯的錄製

以麥克風錄製貝斯音箱的聲音
電貝斯的線路輸入錄製
以線路輸入+麥克風錄製電貝斯
低音提琴的錄製
加掛壓縮器或等化器的錄製

吉他的錄製

錄製電吉他時的麥克風擺位
充滿例外的工業搖滾風
錄製空心吉他時的麥克風擺位
空心吉他的加掛效果錄製

鋼琴的錄製

單支麥克風的鋼琴錄製
多支麥克風的鋼琴錄製

弦樂的錄製

在錄音室收錄弦樂

人聲的錄製

收錄人聲時的注意事項
適合錄製人聲的麥克風與麥克風前級
當錄製時需要加掛壓縮器的狀況

線路輸出器材的錄製

理解樂器特質的重要性
線材影響音色?

關於監聽

兩聲道混音時的監聽
當樂手需要監聽用混音的場合
 

第3章 混音篇

混音概論

粗混與完成混
混音的視覺意象
混音的基礎是音量的操作
關於電平

必備技巧

聰明的壓縮器用法
聰明的等化器用法
低音大鼓與貝斯的搭配
讓主唱與伴奏樂團的音色調和
決定樂器的定位
脫離「聲音薄弱的混音」思維
調整出兩軌混音的音壓

編輯技巧

演奏失誤或雜音的修補
「OK take」的錄製方法

混音的流程

先從喇叭的擺位下手
實際作業的第一步是「診斷」
使用外接效果的處理
使用效果插件的混音作業
數位編曲弦樂合奏
人聲的處理──完成

在混音完成之前

製作最重要的母帶
 

專欄

參考片
成為錄音工程師的資質
關於母帶生產預備程序

APPENDIX

    必聽專輯一覽
    迷你專門用語集
    中日英文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011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2.7MB

图书试读

強力錄音室

音樂是一門精緻的聽覺藝術,透過無數音樂工作者的挑剔雙耳層層把關、經歷各種實驗和對話而誕生。

在 DAW(數位音訊工作站) 問世、宅錄興起之前,錄混音的知識多半透過師徒制的手把手傳授,運用錄音室裡頭的各式麥克風、Outboard,經歷無數的排列組合淬煉出各家錄混音流派獨到的聽覺美學,對剛入門的音樂工作者來說有極高的門檻。

而《圖解錄音混音全書》的問世,清晰地呈現了不同錄混音的工具、流程與準則,然而音樂始終得動手做、實際聽,期待裝備好這些工具和知識的你,可以與我們一起創作出更多感動人心的音樂,誠摯推薦給準備踏上音樂職人之路的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讓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在探討「聲音美學」的部分,是不是也有獨到的見解?因為混音這件事,最終還是要回到「好不好聽」的主觀判斷,光是技術到位還不夠。我期待它能超越單純的技術說明,去探討不同音樂風格背後隱藏的混音哲學。例如,當我們在處理一張搖滾樂的鼓組時,應該追求的是那種「拳拳到肉」的衝擊感,還是偏向大樂團那種開闊的空間感?如果書中能針對幾種主流風格,提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聲音偏好差異,那會讓這本書的深度更上一層樓。畢竟,錄音師不只是工程師,更是聲音的藝術家,如何將藝術家的思維融入到工程的框架中,是很關鍵的一環。希望它在這方面的論述可以更深入一些。

评分

坦白講,我對音樂製作這塊領域,一直以來都抱持著「聽得多、懂一點點」的態度,總覺得錄音混音是個高深的學問,需要很紮實的電學背景才能入門。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很巧妙地避開了那種令人卻步的純理論轟炸。它似乎很清楚讀者的痛點在哪裡,就是想把手上的設備弄懂、把聲音弄好聽,而不是想去設計晶片。我特別欣賞它在講解「聲音的物理特性」時,不是直接丟一堆數學公式,而是透過生活化的比喻來帶出核心概念,像是用「水流的粗細」來比喻動態範圍的控制,或是用「房間的共振」來解釋殘響的處理。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讓我覺得原來這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專業知識,其實是建立在一些很直覺的物理現象上。這種循序漸進、接地氣的教學方法,讓我對自己未來實戰操作的信心大增不少。

评分

市面上許多號稱「全方位」的混音書籍,最後往往變成是器材規格的堆疊,或是某個特定軟體操作的教學手冊。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務的平衡」。它不只是告訴你 EQ 是什麼,還會進一步解釋為什麼在特定樂器上(比如人聲或貝斯)要用那種特定的頻率曲線去處理,並且附帶了實際的混音案例作為佐證。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涵蓋了從最基礎的麥克風擺位,到後期母帶處理的整個流程。這讓讀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因為只學了單一部分的技巧,而在整個製作鏈條中產生「斷層」。這種系統性的建構,對於想從頭建立一套完整工作流程的新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提供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骨架,而不是零散的技巧包。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真的讓我印象深刻,設計團隊顯然花了不少心思在上面。光是看到目錄那一塊,用色就很舒服,不像有些技術書會給人一種過度專業、難以親近的感覺。我覺得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圖解」的呈現方式,比單純的文字敘述要友善太多了。尤其是在介紹那些複雜的器材連接和訊號流程時,如果能搭配清晰的示意圖,腦袋裡馬上就能建構出那個立體的概念。我記得之前看過其他書籍,光是看文字描述「前級」和「後級」的關係,就得反覆閱讀好幾次才能搞懂,但這本透過視覺輔助,一下子就通了。而且,電子書的特性讓它在需要放大細節的地方非常方便,像是看電容的型號或是面板上的旋鈕標示,用手機或平板放大來看,比拿著一本厚重的實體書在那邊瞇眼看清楚多了。這種使用者體驗上的細膩度,的確是讓它在眾多數位教材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评分

作為一個已經摸索了好一陣子的業餘玩家,我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為什麼我每次混出來的聲音,聽起來就是少了一點專業感?」。我懷疑是我的器材性能沒有發揮到極致,或者是我對器材的認識停留在表面。這本書的標題中強調了「器材性能」的解析,這點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它不只是列出規格,而是能深入解釋這些規格(例如訊噪比、動態範圍、失真度等)在實際混音過程中,會對最終成品產生什麼樣的聽感差異。例如,當我換了一台新的 AD/DA 轉換器,我應該如何「用耳朵去驗證」它提升了什麼,而不是只相信廠商的廣告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聽覺訓練指南」,輔以器材的解析,那對我來說,就是物超所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