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電子書)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羅・齊迪亞
图书标签:
  • 蕭邦
  • 鋼琴
  • 前奏曲
  • 古典音樂
  • 音樂史
  • 音樂欣賞
  • 浪漫主義
  • 作曲家
  • 樂譜
  • 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島上的無名鋼琴,經蕭邦之手而成傳奇
  它見證《前奏曲》降世,卻在戰火中悄然佚失......

  100餘張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帶你重回浪漫主義音樂時代

  1830年,在西班牙馬約卡島(Majorca)的港口帕爾馬城(Palma),胡安‧包薩(Juan Bauza)細心地鋸木、刨木、上弦,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製作一架島上罕見的樂器──鋼琴。他想不到的是,這架琴後來的主人將會以之創造出永垂不朽的雋永樂章、新穎的音樂概念,更將深深影響一整個時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

  1838年11月,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與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和她的兩個孩子從巴黎前往巴塞隆納,再搭船前往馬約卡島,以躲避巴黎的濕冷寒冬。他們在帕爾馬山區一處半廢棄的修道院落腳。他們設法在島上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打造居家,唯一的問題是:蕭邦從巴黎寄來的鋼琴遲遲不能抵達。最後友人為他找來包薩製造的小鋼琴,讓蕭邦得以創造出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從喬治桑的紀錄,我們可以知道蕭邦作曲時的舉動、心境、表情和島上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島上偶爾的暴雨和大自然的聲響,也被蕭邦巧妙融入樂曲之中。

  時序推移,蕭邦與喬治桑回到巴黎,最後分道揚鑣,老死不再相見。1849年,蕭邦死於困擾他多年的肺結核。七十個年頭過去,這架鋼琴依舊佇立在修道院的小房間內,直到1913年,猶太裔的波蘭音樂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重新踏上了當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旅程,輾轉到了修道院,並帶走了這架鋼琴。

  二次大戰期間(1935-1949),納粹佔領波蘭和法國,並宣稱蕭邦和其音樂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的藝術珍藏──當然也包括那架鋼琴。蘭多芙絲卡只好遠走美國避難,終生未再踏足歐陸,也未再見到這架蕭邦的鋼琴。

  身兼指揮家和作家的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無意中得知了這架鋼琴的故事,他四處尋訪鋼琴下落而未果,最終轉而追尋起蕭邦前奏曲的歷史。透過演奏這些曲子的樂器、詮釋曲子的鋼琴家,以及曲子所代表的傳統,一步步探索這位深受世人愛戴的作曲家蕭邦與這組重要作品的故事。當中穿插了蕭邦與喬治桑的分分合合,闡述了蘭多芙絲卡與蕭邦的關聯,同時將這一世紀關鍵數十年的歐陸文化和政治史融入書中。

  蕭邦與蘭多芙絲卡的故事,可說是歐洲最動盪的一個世紀的寫照,當中歷經了多次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音樂則從沙龍走向對人民開放的音樂廳,國家體制也從君主制過渡到共和制。作者以蕭邦的鋼琴為主軸,以蕭邦的信件、喬治桑的紀錄、時人的評論與傳記、180多張珍貴圖片與照片為基底,最後以優美的筆法交織出書中故事,帶領讀者踏上浪漫主義音樂的旅程,並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音樂隨時代變遷的意義。
探寻音乐的深度与广度:精选音乐人文与演奏技巧指南 一部跨越古典与现代的音乐探索之旅,深入剖析作曲家心路、时代思潮与演奏实践的精妙结合。 本册精选文集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作曲家及其特定作品集,而是秉持着对音乐艺术更宏大、更具结构性的理解,旨在为音乐爱好者、演奏者和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音乐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深刻的人文背景以及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我们相信,真正的音乐理解,源自于对历史、哲学与实践的综合把握。 第一部分:音乐史观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音乐风格演变背后的社会与哲学驱动力。我们回避了对单一作品的微观分析,转而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进程。 1.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结构性变革 我们详尽梳理了从巴赫的严谨复调逻辑到贝多芬的个人英雄主义主题,再到后期浪漫主义情感的无限扩张这一漫长历程中的核心驱动力。这不仅是和声语言的演变,更是人类自我意识在不同时代结构下投射到音符上的结果。 重点考察内容包括: 对位法在不同时期的功能转移: 探讨了巴洛克晚期对位法作为建筑基础的地位,以及在古典主义时期,它如何被降格为一种强调技巧的“复调写作”而非结构核心。 奏鸣曲式的精神内涵: 深入分析了奏鸣曲式如何从古典主义的理性辩论场,逐渐演变为浪漫主义时期表达内心冲突和戏剧张力的载体。我们着重于结构上的弹性变化,而非固定范式。 “自由”的代价: 研究了当作曲家开始突破既有体裁限制时(例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或李斯特的交响诗),音乐的形式美学与情感表达之间产生的张力与平衡。 2. 音乐与哲学思潮的对话 本章将音乐视为特定时代哲学思想的听觉体现。我们探讨了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如何塑造了海顿的清晰结构,以及德国唯心主义(如谢林和黑格尔)如何影响了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概念。 象征主义与音乐的界限: 分析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符号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对音乐意境营造的影响,关注的是音乐如何尝试“指向”超越其本身的声音结构之外的意义。 民族主义的声部: 探讨了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民族音乐的兴起,并非简单罗列民间旋律,而是分析这些作曲家如何将民族叙事和地域特色融入到大型器乐体裁的创新之中,例如在交响诗中的叙事策略。 第二部分:器乐演奏的物理学与心理学 本部分将焦点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转向演奏者面对乐器时的实践难题,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深刻的音乐表达。 3.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科学与音色塑造 本章不提供任何特定作品的指法标记,而是专注于构成钢琴演奏技术基石的普遍原理。 重量与速度的动态控制: 详细解析了现代钢琴演奏中,手指、手腕、手臂乃至身体重量的协调运用。讨论了“触键深度”的误区,强调了有效力量的传递路径,而非简单的按压深度。 声学反馈与听觉认知: 探讨演奏者如何校准自己的听觉系统以应对钢琴的复杂泛音结构。重点分析了踏板使用的声学后果,包括延音踏板在不同气候和琴型下的差异化效果,以及中央延音踏板( sostenuto)的精确使用技巧。 4. 练习法的系统构建与效率优化 本节旨在提供一套普适性的、结构化的练习框架,以应对任何复杂的技术挑战。 节奏变异作为解构工具: 介绍了一系列高级的节奏练习法,用以打散或重组复杂的音型结构,使演奏者能从不同的韵律角度“理解”乐句的内在逻辑,而非机械重复。 “慢速的陷阱”与精确度训练: 辨析了传统慢速练习的局限性,并引入了渐进加速模型和微小片段的反复打磨策略,确保技术掌握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记忆的结构化: 从听觉记忆、肌肉记忆和视觉记忆的相互关联入手,构建多层次的记忆系统,以应对音乐会压力下的技术失误预防。 第三部分:音乐分析的进阶方法论 本部分为音乐学习者提供超越传统“主题与呈示部”分析的工具,侧重于功能性和动机分析。 5. 动机发展与音乐的“叙事性” 本章关注音乐内部的有机联系,即一个微小的音乐动机如何被塑造成宏大的结构。 节奏型作为核心驱动力: 研究了某些作曲家如何仅凭一个或两个节奏动机,驱动整个乐章甚至一部作品的展开。这涉及对动机的音高、节奏、力度三重要素的系统性变形分析。 “潜在线索”的识别: 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并未被明确主题化的、但贯穿全篇的背景和声或对位线条,它们如何为音乐的最终解决提供潜在的预示和张力。 6. 跨媒介的联想与诠释 本部分探索了音乐如何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高阶对话,以丰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结构对位与视觉空间: 分析了如何将音乐的层次感(如声部独立性)类比于建筑或绘画中的空间布局,从而帮助演奏者在三维空间中组织音乐的走向。 诠释的多元性: 强调了对同一部作品,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奏版本所揭示出的不同侧面。本章的目的在于培养读者对“最佳诠释”的质疑精神,拥抱诠释的开放性。 ---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音乐学习框架。它不提供捷径,不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探究音乐艺术背后的逻辑、历史的重量以及演奏实践的精微。通过对结构、历史、技术和哲学的综合探讨,读者将能够以更成熟的视角去欣赏和实践音乐的无穷魅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齊迪亞 Paul Kildea

  一九五〇年生於澳洲,身兼指揮家和作家。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音樂理論碩士,主修鋼琴,一九九七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擔任指揮,並陸續赴莫斯科、牛津、倫敦、利茲、紐約、愛丁堡和愛爾堡等地擔任客座講師。並曾任艾爾德堡音樂節(Aldeburgh Festival)、澳大利亞伯斯國際藝術節(Perth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二〇一三年起擔任倫敦威格摩爾音樂廳(London’s Wigmore Hall)藝術總監,現居柏林。

  齊迪亞也是知名的音樂社會史作家,更是英國當代最重要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的研究權威。他在二〇一三年為布瑞頓撰寫的傳記一出版即獲得高度評價,獲BBC Radio 4’s選為每週選書(Book of the Week),更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譽為「年度最佳音樂書籍」。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商周的譯作有《足球帝國》、《足球是圓的》、《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合譯)。喜歡以為永遠用不上的雜學知識,在翻譯時突然遇見的感覺。也喜歡貓、足球和末日電影。
 

图书目录

 【專文推薦】穿越時空的音樂琴緣  林秋孜
【前言】

第一部 浪漫樂派的北極星
1. 帕爾馬,一八三〇年代
2. 帕爾馬,巴黎,一八三八年
3. 帕爾馬,瓦德莫沙,一八三八年
4. 瓦德莫沙,馬賽,諾昂,一八三八年至一八三九年
5. 巴黎,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九年
6. 巴黎,一八三九年
7. 巴黎,一八四一年
8. 巴黎,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八年
9. 倫敦,蘇格蘭,巴黎,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
10. 巴黎,紐約,倫敦,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八八年
11. 紐約,一八八九年
12. 巴黎,聖彼得堡,柏林,一八四九年至一九〇〇年

第二部 愛樂如癡的猶太女子
13. 瓦德莫沙,華沙,巴黎,柏林,一八七九年至一九一三年
14. 柏林,巴黎,聖勒拉福雷,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七年
15. 聖勒拉福雷,巴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二年
16.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〇年
17. 聖勒拉福雷,濱海班紐斯,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
18. 紐約,巴黎,萊比錫,西利西亞,拉騰哈斯拉赫,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
19. 巴黎,紐約,慕尼黑,一九四五年
20. 洛杉磯,巴黎,維也納,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
21. 紐約,慕尼黑,聖勒拉福雷,一九四六年
22. 莫斯科,一九五〇年
23. 聖勒拉福雷,紐約,雷克維,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
24. 華盛頓特區,瓦德莫沙,倫敦,聖勒拉福雷,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
終曲 維也納,一九五二年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71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5MB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穿越時空的音樂琴緣

林秋孜


  讀完這本書,內心充滿喜悅。
  親愛的朋友,你知道蕭邦,喜歡他的音樂嗎?

  我和蕭邦結緣很早,開始彈他的樂曲約是七、八歲時,其中包含他著名的《前奏曲》的單曲。到十五歲舉行第一場個人鋼琴獨奏會,音樂會前的記者會上,知名廣播主持人趙琴女士問我:「妳最喜歡的作曲家是哪一位?」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是蕭邦。」她接著問:「妳為什麼喜歡彈蕭邦?」當時我非常肯定的說:「因為他的音樂很美!」

  日後赴維也納深造,蕭邦還是一直陪伴著我。

  完成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的鋼琴演奏訓練後,我突然對鋼琴的前身,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盛行的鍵盤樂器——大鍵琴,產生了好奇和高度興趣,於是前往奧地利的巴洛克城市茵斯布魯克(lnnsbruck)跟隨大鍵琴教授萊因哈德・耀德(Rheihard Jaud)繼續學習。

  耀德教授有次上課時跟我提到,他在巴黎留學時,曾跟隨大鍵琴家汪達・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學習,他說:「妳要多聽她的演奏,她的音樂充滿靈魂的力量。」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蘭多芙絲卡的名字。之後,我積極蒐集她的CD用心聆聽,除了驚嘆她的功力外,也發現蘭多芙絲卡的大鍵琴音色跟我們上課用的大鍵琴很不同,我好奇地請問教授,他回答我:「那是她親自研究設計,向製琴専家訂製,専為演奏會使用的大鍵琴。」當時我才瞭解,原來大鍵琴是可以訂製的。
自此,鋼琴和大鍵琴就成為我在音樂世界遨遊飛翔的雙翼。這本《蕭邦的鋼琴》,聚光燈打在書中兩位主角身上,一位是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一位是鋼琴、大鍵琴演奏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dowska, 1879-1959)。
蕭邦和蘭多芙絲卡同是波蘭裔,並在法國發展的音樂家,他們之間重要的因緣,是先後擁有一部一八三〇年代工藝家胡安・包蕯(Juan Bauza)親手所製造的立式小鋼琴,一部完全孤絕於歐洲鋼琴發展史之外,罕見的工藝品。作者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透過大量豐富細緻的場景描述,讓人彷彿身歷其境,隨著他生動的引導,一步一步深入蕭邦和蘭多芙絲卡這兩位相隔超過半世紀音樂家動人的生命故事。

  故事開始於一八三八年西班牙馬約卡島上的城市帕爾馬,當時二十八歲的蕭邦遠離巴黎華麗的社交圈,在女友喬治桑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下,脫掉在巴黎的社交面具和聲名的束縛,放緩生活步調,返樸歸真為一位單純的創作者。

  他投注心血,創作一部計畫出版的作品——編號28號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這部作品從一八三五年秋天就開始構思寫作,但全部完成是在馬約卡島上,蕭邦當時的住所瓦德莫沙修道院,創作時彈奏的靈感樂器,則是由工藝家包薩所製造的鋼琴。

  蕭邦因年少時受作曲老師的啓發,深入研究巴赫依半音階順序創作的兩部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之後並一直把巴赫視為精神導師與音樂立法者。蕭邦承繼巴赫的理念,並加以創新,這二十四首前奏曲採用了五度循環、大調後接關係小調的秩序來安排,而內容𥚃將巴赫豐富嚴𧫴且美麗的對位法,融入自己前衛且獨特的風格中。

  寫作《前奏曲》時,蕭邦其實身受病苦和馬約卡島上冬天厲風疾雨的纏縛,但內心卻異常清醒強大。直接彈奏、和這部《前奏曲》的音樂對話,我強烈感受到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特質是「誠實」。蕭邦真誠勇敢地面對自己無常變化的心緒,將敏銳的觀照透過樂音反映出來。我發現每段音樂都藴含著不完美卻真實可貴的人性,充滿了當下原創鮮活的生命力,包括欣喜、恐懼、俏皮、惆悵、祈求、祝福、純真、狂飆、宣告、逃離、追逐、奔馳、回憶、躁鬰、大自然、疾行、重逢、煩厭,翱翔、悲慟、對話、暴怒、流水、悲壯⋯⋯靈動精采,有如中國川劇的變臉藝術,瞬間就變換一種新的面貌。

  蕭邦的天才表現在超乎常人、高度敏銳的心靈,能將內在觀照出如電光火石的心緒巧妙捕捉,再利用紮實高超的作曲技巧,譜成他個人獨創的即興式樂章,深深觸動人心。

  蘭多芙絲卡就是被蕭邦音樂深深觸動的後輩音樂家,她是蕭邦真正的知音。初期做為鋼琴家時,她就經常演奏和寫作宣揚蕭邦的作品,並以傳承自蕭邦正統詮釋者為使命。之後她將重心轉向完全被浪漫主義時期漠視,曾經盛行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器大鍵琴,大鍵琴音色輕盈清亮,有如仙樂飄飄。傳統大鍵琴音量雖輕微,但依我個人的演奏經驗,覺得比起現代鋼琴的厚重,大鍵琴更便於展現靈性的活潑與流暢。

  蘭多芙絲卡將生命全心奉獻於大鍵琴和大鍵琴獨奏曲的復活和發揚光大,她透過一生在歐洲、美國奔波各地的大量巡迴演奏、熱誠教學、研究著述和豐富錄音,讓人們終於有機會透過大鍵琴的樂音,體會巴赫、韓德爾、史卡拉第、庫普蘭、拉摩⋯⋯等音樂家的思想與精神之美。

  蘭多芙絲卡堅定、豐沛的能量、偉大的貢獻,使她成為帶動大鍵琴音樂蓬勃發展的領航者,影響力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一九一三年,蘭多芙絲卡透過好友的幫助,幸運地買下蕭邦在馬約卡島寫作《前奏曲》使用的包薩鋼琴。她將這部鋼琴安放在巴黎近郊聖勒拉福雷被稱為「音樂的聖殿」的學校中,一九四〇年二次大戰,納粹蓋世太保強行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收藏的樂器和叢書,其中包括這部蕭邦的鋼琴。

  目前這部琴仍失蹤中。我想,會不會是在維也納?

  我在維也納就學時,走在路上常看到許多古董店,𥚃面擺了幾部老鋼琴,我常在想:「它們都是哪𥚃來的?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我的恩師,傳承維也納音樂正統、碩果僅存的奧地利國寶鋼琴大師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 Skoda 1927-)就收藏了五部不同時期的古鋼琴,並在音樂會和錄音𥚃使用這些古鋼琴來詮釋它們同時期的音樂作品, 讓人更貼近音樂家創作的靈感和時代氛圍。

  史寇達大師重傳統也重傳承,四年前我在維也納愛樂布拉姆斯廳舉辦獨奏會,他特別用心地在開場與我聯彈一首莫札特二重奏,並對現場聽眾娓娓道出我們一起演奏有兩重意義,一是師生傳承,二是西方音樂流傳至東方。蕭邦可知道,他所創作的《前奏曲》也已流傳到東方,深深觸動且撫慰了許多人的心靈?

  親愛的朋友,音樂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此書人人可讀,讀完以後,心滿意足。
  或許你也可以一起尋找遺失的蕭邦鋼琴。

  (本文作者為旅奧鋼琴家、大鍵琴家,東吳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暨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琴吟雅韻Cantabile Piano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