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電子書)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巧棠
图书标签:
  • 臺灣現代舞
  • 日治時期
  • 解嚴時期
  • 舞蹈史
  • 臺灣文化
  • 文化研究
  • 電子書
  • 藝術史
  • 社會運動
  • 表演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日治到當代,一百多年來,臺灣人始終在追尋自由,
政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
而臺灣現代舞發展的歷史,就是臺灣人追尋「身體的自由」的歷史。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永遠也不會害怕
  也不會憂愁
  我愛在暴風雨中翱翔
  剪破一個又一個巨浪
  ──雷石榆,〈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看似有權自主,實際上卻受到許多禮俗、傳統觀念,或是法律等無形的規範,限制著我們的自由。另一方面,舞蹈這項藝術的核心,則是以身體為語言,用最直接的肢體運動,表達出人最真實的內在感受。在這層意義上,現代舞走得相當遠,因為它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古典芭蕾日益僵固的審美標準,讓身體能夠盡情揮灑,更貼近奔放的心靈與思想。而這源於反叛、追求自由的現代舞,雖誕生於二○世紀的歐美,卻引起了普世的心靈共鳴並傳入亞洲,先是日本,而後朝鮮,最後輾轉進入臺灣,落地生根。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以細緻而優美的文筆,生動地描繪了現代舞在臺灣的發展,同時,也記錄下臺灣人在政治與文化之外,追尋身體自由的歷史。「假如我是一隻海燕」語出雷石榆的同名詩作,這是他寫給愛妻蔡瑞月的詩作,後也被改編為現代舞作品;而這隻在狂風巨浪中奮力飛翔的海燕,既象徵著蔡瑞月,也象徵著臺灣現代舞發展史上每個舞者努力的身影。回顧過往,最早,經由日本的現代舞之父石井漠、朝鮮的半島舞姬崔承喜,影響了臺灣的蔡瑞月、李彩娥等一代人,再到如今人們熟知的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等,是在他們各自的努力之下,現代舞在臺灣才逐漸成為一項被人認真看待的藝術;也是因為這些舞蹈家的努力,才讓臺灣人普遍更理解、更能掌握、更懂得展現自己的身體。而這項藝術所象徵的,諸如自由、解放、抵抗等近代啟蒙思想的精神,也歷經日本帝國的殖民、戰後國民黨的統治與戒嚴、冷戰局勢下的美援勢力,渡過層層壓力、重重難關,最後終於完成了在地化,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本書特色

  1.少數關注臺灣舞蹈文化發展,並且面向大眾的藝術通史著作。且除了關注舞蹈藝術本身之外,亦關注舞蹈家們在政治、性別等層面的努力與突破,描繪出現代舞在整個文化當中的位置,以及對整體社會的影響。

  2.過往相關著作,一類是以「舞蹈」為主,並未特別點出「現代舞」這個舞種的特殊意義,以及它和臺灣史、臺灣文化發展的緊密關聯;而另一類著作大多以單一舞蹈家為中心,關注其生平故事,卻比較無法俯瞰全貌。本書則以現代舞為軸線,用舞蹈家的生命片段為材料,來描繪此舞種的發展,既關注橫向影響,也關注縱向傳承。

  作者本身學習現代舞,所以書中並不僅止於史料的鋪陳或是講述人物故事,亦能夠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適時講解觀舞重點,分析舞蹈作品的美學所在。

各界推薦

  何曼莊、徐瑋瑩、陳雅萍、羅毓嘉、蘇碩斌∥共同推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现代舞发展历程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电子书: 《舞者的足迹:战后台湾现代舞的探索与转型》 导言:时代的脉动与身体的觉醒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战后直至21世纪初,台湾现代舞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环境中,经历从模仿、挣扎到形成独特美学体系的艰辛历程。现代舞在台湾的萌芽与发展,并非孤立的艺术事件,而是与岛屿的政治变迁、本土意识的兴起以及全球艺术思潮的碰撞紧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是身体的律动,更是对时代困境、身份认同和存在意义的无声叩问。 第一部分:萌芽与孤寂(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西风东渐的初始阶段 战后初期,台湾的舞蹈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现代舞的概念和技巧主要依赖于少数从海外归来的艺术家,他们带着美、法、美等地的现代舞理论和实践经验回到岛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移植”与“摸索”。 我们首先考察了在公立学校和军中文艺团体中对西方舞蹈体系的初步引入,以及在艺术教育机构内部,教师们如何试图在既有的传统戏曲和古典芭蕾框架之外,开辟出表达“现代性”的路径。早期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叙事性,倾向于表现宏大的历史主题或纯粹的技巧展示,缺乏本土语汇的深度构建。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早期先驱者们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教学、小规模的试演和私人聚会来维持艺术的火种。这一时期的创作活动往往是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舞者们必须在维持生计的同时,艰难地为现代舞在台湾的立足寻找合适的土壤。我们聚焦于对早期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其在美学选择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依附程度,以及面对社会保守氛围时的克制与张力。 第二部分:挣扎与呼唤(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本土意识的觉醒与表演的解放 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松动,以及留学热潮带来的新鲜血液注入,台湾现代舞开始进入一个自我反思和激烈探索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对西方技巧的机械模仿,他们开始追问:“台湾的现代舞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一阶段的舞团和编舞家,如云门舞集的成立及其早期作品,标志着现代舞开始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书中重点分析了编舞家们如何从台湾的民间信仰、民俗祭典、历史记忆乃至日常生活的片段中汲取灵感。身体不再仅仅是技巧的载体,它成为了表达政治隐喻、社会批判和集体记忆的工具。 书中细致考察了剧场环境的变迁,从最初在学校礼堂和简陋舞台上的演出,到逐步争取到专业剧场空间的重要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解构传统的叙事结构,引入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的肢体语言,试图打破观众对舞蹈的固有期待。同时,我们也讨论了这一时期女性舞者的崛起,她们如何在父权主导的社会结构下,通过舞蹈探索个体身体的主体性与解放。 第三部分:多元化与国际化(1990年代):艺术的成熟与风格的定型 进入1990年代,台湾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思潮更加开放,现代舞迎来了爆发式的多元发展。艺术生态趋于成熟,专业舞团数量增加,跨界合作日益频繁。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风格的成熟与分野”。此时,不再有单一的主流趋势,而是形成了多个并行的艺术探索方向:有的舞团继续深耕对本土叙事的挖掘,追求诗意化的肢体剧场;有的则积极拥抱后现代思潮,热衷于解构舞蹈的本体,探索身体与空间的极简主义关系;还有一部分则转向科技媒介的融合,尝试将影像、声音艺术纳入舞蹈构成。 我们详细剖析了国际交流对台湾现代舞界的影响,作品开始大量受邀赴海外重要艺术节演出,这促使台湾编舞家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掌握国际性的表达语汇。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美学上更加大胆,在主题上更加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焦虑、性别议题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张力。本书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深度解读,展现了现代舞如何从一个边缘艺术形态,成长为台湾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身体的持续对话 本书并非一部断代史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台湾现代舞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持续的身体对话与艺术实践的深入研究。它揭示了艺术家们如何将外来的艺术形式,内化为具有台湾独特生命力的表达方式,使得台湾的现代舞剧场,成为了记录时代精神、容纳集体情感与探索人性深处的动态博物馆。通过对这些“舞者的足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台湾当代文化形态的复杂与丰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巧棠


  新竹人,臺大外文系學士,臺大臺文所碩士。現居台北。半個舞者,新手譯者,對於身為女性一事,有太多必須要說的話。研究舞蹈、身體與心靈之間的交互作用。曾獲時報文學獎首獎、林榮三文學獎、臺大文學獎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臺上一分鐘、臺下八十年◎何曼莊
推薦序 寫作追求自由,身體也是◎蘇碩斌
 
序章
 
第一章   嶄新的身體語言進入臺灣:日本現代舞的啟發
 
前所未有的舞蹈/踏上命定之途/對新時代身體的渴望/身體渴望獨立,民族也是/當臺灣初次向世界敞開身心/ 臺灣文藝聯盟的危機/身體訴說的豈只是力與美/ 臺灣也有自己的舞蹈嗎?/島嶼新身體的誕生/ 知識分子的鼓勵與家長的支持/少女的尋夢冒險/ 臺灣囡仔壓倒日本人!
 
第二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戰後政治高壓下現代舞的發展與沉潛
 
短暫的真空時期/保守勢力的阻礙/大時代中奮鬥的左翼文人/無懼的海燕/ 不能不當中國人,卻不能跟中國接觸/夫妻雙雙入獄/牢獄裡的舞蹈家/舞蹈最不自由的時代/被創造的傳統/你的中國,不是你的中國/必須潛藏的現代舞/傀儡上陣/沉潛的外省舞蹈家/劉鳳學的中國現代舞實驗/現代不盡然與古典對立
 
第三章   高壓下終能喘息的自由:六○年代,結束冬眠的現代舞
 
風光的表面下/售票罰款事件/視線從未移開/美國文藝政策與現代主義的傳入/讓身體自由呼吸的現代舞/探問女性身份意義的王仁璐
 
第四章   尋找自己:第二波西方舞蹈留學潮
 
尋找自己/美國自由氣息的滋養/家貧難掩其華的天才/人生的轉捩點:被葛蘭姆發掘/迴游:我的、我們的、我們國家的舞蹈/承先啟後之舞:《薪傳》/新古典舞團/從摸索到成熟/從潛藏到探出頭的現代舞/調和浪漫的憧憬與實際的考量/舞蹈史上最大的羅生門
 
第五章   新舊之交:八○年代到解嚴後
 
風起雲湧的時代/舞蹈劇場與臺灣社會/雲門暫停/初生的多元風景:後現代舞是什麼/須彌納於芥子:皇冠小劇場/政治的舞蹈與舞蹈的政治/俠女之舞/戲弄國家/無始無終之舞
 
終章
 
主要參考資料
評跋 舞蹈,爭取與享受自由的武器◎徐瑋瑩
作者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8174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7MB

图书试读

序章

  太平洋的海風拂過她腰上的藍粉流蘇,珠串在她修長的頸上晃蕩,隨著身體的旋轉碰出清脆的聲響。她轉圈時,黑紗麗上的金帶、手臂上的銅環和帽頂上的金飾彼此輝映,甲板上陽光燦亮,她彷彿浴在金光裡的異國女神。在婉轉的小提琴聲中,她挺立背脊,雙手合十向天再徐徐開展,像一朵花禮敬天地,再展開它的容顏。

  只見她單腿單手輪流舉起,向內畫出好幾個圓,大蹲腿時黑紗裙下的大腿若隱若現。她的舞步細小而快速,裙上垂墜的一長串彩珠彼此輕碰,舞幅卻絲毫不受影響。她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相連,捏出兩個尖角,掌心時而朝上時而向下,彷彿鳥喙,又彷彿盛放的蓮花。她的手臂有時軟弱無骨,有時柔韌有力,引導上身不時後仰,眺望遠方,彷彿直到望見世界的邊緣。

  海風習習,甲板上的提琴聲悠遠遼闊,臺灣的第一支現代舞,就誕生在美麗的太平洋上。年僅二十五歲的蔡瑞月穿著一襲印度舞衣,以俄國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曲子為配樂,為歸臺的知識精英獻上這支《印度之歌》。

  那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西風東漸,繞道日本傳入的西洋時尚與新思潮,與傳統文化在臺灣這座殖民地小島上交會碰撞。二十多年前,一九二〇年代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黎明,由新舊文學論戰開始點亮文化的燈火,革新的力量蔓延至戲劇、音樂、繪畫,並在三〇年代開出繁花。可是,二十多年了,做為藝術類重要一員的舞蹈卻遲遲未能開展。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尋求政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還有本書的核心——身體的自由。

  身體的自由是什麼?不如先來談談什麼是身體。運作如常的時候人是不會想起身體的,要等到咳嗽了才發現喉頭正癢,扭傷了才想起自己有腰。上健身房的時候訓練身體,減肥的時候痛恨身體,時而聽從使喚,時而頑抗拒從,彷彿屬於你,又從未真正屬於你。

  曾聽演員說,「演員的身體屬於劇場。」話語中傲氣昂揚。的確,頭髮或染或剪,該增肥還是減重,都不是演員能決定的。又或者芭蕾舞者的體重不能超過五十公斤——曾有新聞報導,某位舞者因為「重達」五十二公斤而退團;有些芭蕾舞團合約還規定,舞者要是懷孕,就解約。

  事實上,不只是演員和舞者,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全然且真正地擁有自己的身體。生而為人從來就不單純,人從出生開始就被鑲嵌在國家社會的網絡中,男性的身體聽候國家徵召,女性的身體肩負生育重任——是的,身體屬於國家,屬於社會,屬於傳統,從來就不全權屬於你。

  你可以認命,也可以不。抵抗的歷史淵遠流長,若想獲得解放,就必須加入抵抗的隊伍。在日治時代,殖民地人民抵抗殖民政府,女性抵抗父權傳統,而現代舞,就是人們抵抗的方式之一。舞蹈學者陳雅萍就說過:

  因為舞蹈與身、心的不可分割,它一直是權力的擁有者最常用來掌控人們的身體、心智與信仰的工具,但與此同時,舞蹈也是人們追求身體與心靈的解放時,最直接與具體的表達手段。

  現代舞誕生之前,天下是芭蕾的。芭蕾的核心精神相信,一切動作來自以脊椎為基礎的背部,而手臂、軀幹、腿必須從脊椎延伸,開展出所有的活動。芭蕾的審美要求人體對抗自然,不僅有固定的手位腳位,更強調優美的線條與弧度。無論舞者的身體再怎麼不同,筋骨或軟或硬,胯部能否拉開,標準就是硬梆梆地在那裡。

  古典芭蕾的內容通常是童話式的,王子公主,精靈仙子,在那樣一個遠離日常的夢幻國度,角色高潔卓越,結局皆大歡喜。即使有編舞家挑戰傳統,古典芭蕾的內容卻無法擺脫童話式的敘事窠臼。

  現代舞的誕生,就是為了對芭蕾進行一次革命。美國現代舞先驅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就認為芭蕾太過違反自然,束縛身體,使舞者形同一具傀儡。鄧肯的舞蹈哲學宣稱,真正的舞蹈應該解放女性身體,拋去古典芭蕾的緊身衣、馬甲、硬鞋,舞蹈必須拋棄芭蕾那些矯揉做作的動作,可以赤足,可以披頭散髮,可以隨心所欲。

  鄧肯在工業文明勃發的二十世紀初率先脫掉舞鞋,穿著白色寬鬆的希臘女神服裝,想像並模塑出二十世紀女性舞者「自由」與「自然」的身體。她強調從心靈出發的舞蹈,呈現在動作的質地上,則是強調雙手上舉的挺胸姿勢,原動力則來自前胸,也就是太陽神經叢(solar plexus)的部位。

  她的舞蹈經常使用古典樂大師巴哈和蕭邦等人的作品,可惜當年的舞姿並未留下影像記錄,後人只能從繪畫、雕塑和文學作品想像她的舞姿,或是由再傳弟子的演出中設法揣摩。鄧肯並未留下一套完整技巧,傳世的只有她的概念、精神與哲學,但她開拓與奔放的舞蹈精神的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者。

  現代舞自歐美傳入亞洲後,首先在日本落地生根,再以日本為中心向外擴散。先是朝鮮,再來是臺灣。為了反叛而誕生的現代舞,它反抗的卻不只是芭蕾,也不只是單一國家的控制或殖民;現代舞所反抗的,一向是將人禁錮、束縛、使人不得自由的傳統。

  現代舞是二十世紀女性身體解放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臺灣人——尤其是女人——始終在追求雙重的自由,那就是身體自由與政治自由。日治時代,被壓迫的臺灣人強烈渴望自由,尤其女人:脫離三從四德封建傳統的希望才剛出現,就被強迫納入大日本帝國的家國論述。女人在外必須積極投入生產,報效國家,在家要負責生育撫養強健的天皇子民,從為「家」服務到為「國」服務,在雙重的壓迫之下,女人的身體和心靈都渴望自由。

  而現代舞也許就是臺灣第一代舞蹈家在黑暗中摸索時窺見的,可能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台湾现代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比较知名的剧团和他们的代表作上,对于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尤其是日据时代那段空白,几乎是闻之色变。那段时期的文化活动,很多都被历史的迷雾笼罩,能找到确切的记录简直难如登天。所以,如果这本书能像考古学家一样,从蛛丝马迹中重建出当时的景象,那价值就非同小可了。我设想,当时的舞蹈家们,他们面对的是日本的古典美学和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中间找到一个立足点?他们的训练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难道真的要等到战后,这些才开始真正萌芽吗?我很想知道,那些早期的“现代舞”尝试,究竟更偏向于对欧洲现代舞的直接翻译,还是已经有了某种早期本土化的萌芽。解严后的部分,想必会聚焦于身体政治、身份认同的探讨,但若没有前期的积累与铺垫,后期的爆发就显得缺乏根基。这本书如果能把日治时期的探索与战后的萌芽阶段紧密衔接起来,揭示出那条断裂又延续的线索,那简直就是对台湾艺术史的一大贡献。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台湾的文化主体性,就不能绕开“身体”的议题。身体是我们最直接的自我宣示场域。现代舞,作为一种颠覆传统、强调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必然在台湾的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在解严前后那个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舞蹈界对于“什么是台湾的舞蹈?”这个问题,一定进行了无数次的自我叩问和实践。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编舞家们如何从西方现代舞的语汇中“取土生芽”,最终发展出带有台湾气质的肢体语言,那将是非常精彩的章节。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本土化”过程的论述,是借鉴了原住民的肢体语汇?还是从民间信仰、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才是台湾艺术最迷人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条本土化脉络的演进,我绝对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认同议题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台湾的舞蹈发展史,尤其涉及到日治时期到解严这段跨度极大的时间线,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我一直觉得,艺术的脉络往往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而现代舞这种舶来却又在本土扎根的形式,其挣扎、蜕变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必然充满了台湾特有的文化张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梳理出那些开创先河的舞者和编舞家,他们如何在那个被殖民与动荡不安的年代,寻找肢体的语言,试图摆脱古典束缚,同时又得面对审查、资源匮乏乃至主流价值的质疑。光是想象他们在那个年代如何用身体去“发声”,就已经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舞蹈如何成为一种抵抗的姿态,或者如何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那将是极其宝贵的史料。我猜想,那些早期的作品,可能更多是模仿与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根植于台湾土地的“在地性”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才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期待看到文字中流淌出汗水、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奋斗史,而非仅仅是枯燥的编年史。

评分

电子书的格式,说实话,对于这种需要大量图片和影像辅助理解的艺术史题材,总是让人有一丝隐忧。我希望出版方在电子化的过程中,没有牺牲掉视觉呈现的质量。现代舞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在于动态的美感和现场的冲击力,文字描述终究是有限的。当然,如果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足够深厚,能够将那些已经消逝的经典表演场景,通过生动的笔触重新“编排”出来,那也算是一种补救。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对那些“失语”的年代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比如,战后初期,台湾的舞蹈界是如何从日本体系过渡到美军文化输入影响下的?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大量的文献、排练笔记、甚至是剧照遗失了?一个好的史家,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失去了什么”。这本书如果能坦诚地指出研究的限制与未竟之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构建,反而会显得更加可信和严谨,也更能激发后续研究者的兴趣。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书名用“海燕”这个意象,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在风暴中搏击,永不退缩。台湾的现代舞发展,岂不正是如此?从威权时期的压抑,到社会开始松动,艺术的表达空间一点点被拓宽,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政治”与“身体”之间那微妙的拉扯关系的。在那个连言论自由都寸步难行的年代,一个舞者如何用身体表达“反抗”?他们是通过抽象的动作去规避审查,还是通过隐喻的手法来传递信息?这不仅仅是舞蹈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我希望看到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叙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述。想象一下,剧场里灯光暗下,舞者登场,他们的每一个抬腿、每一次旋转,都可能承载着那个时代集体被压抑的情感。如果作者能将这些“看不见的”历史张力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剧场内那种屏息凝神的氛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会非常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