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雲門去流浪(新版) (電子書)

跟雲門去流浪(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懷民
图书标签:
  • 雲門舞集
  • 舞蹈
  • 流浪
  • 紀實文學
  • 旅行文學
  • 文化
  • 藝術
  • 台灣
  • 生活
  • 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46年舞蹈生涯 唯一巡演日記

  # 雲門舞集幕後開箱
  關於飛行 演出 掌聲 受傷 應變 與跨文化觀察 以及林懷民對於文化養成的感觸和期許

  # 2019年底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錯過再也沒有的親筆巡演日記

  雲門的人走出主流社會的軌道。我們的工作常常離家,把至親好友撇在一邊遠行⋯⋯
  流浪是我們的宿命。
  ——林懷民

  「跟雲門去流浪」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海外巡演日紀。2007年暮春到夏初,六國八城的七週巡演中,林懷民在後台,在飯店,在飛機上寫下他的工作,他的見聞與心情。

  這是第一次,我們窺見雲門這個世界級的團隊如何克服困難,在雪梨、倫敦、里斯本、莫斯科、巴塞隆納等城,推出讓觀眾跳起來喝采的演出,以及舞台下的真實生活。

  林懷民親切温暖的分享家常,一路帶著讀者看雲門,看世界,看人生。遇到美好的事物,他像孩子一樣,歡呼「拍手!拍手!拍手!」他也坦述生命的哀傷,關於失敗,關於死亡。全書節奏輕快,敍事抒情,感人至深。說歸到底,林懷民原本就是一位𠎀出的作家 。

  2019年7月,林懷民最後一次主持雲門的戶外公演,四萬多人湧入台北自由廣場,跟他告別。紐約時報以全版的篇幅,報導了這個盛會。

  記者問他,退休後會不會寫自傳。他說,絕無可能。

  那麼,「跟雲門去流浪」是絕唱了!
《山水之间:一个舞者的精神漫游》 作者:林暐哲 出版社:独立出版/流云书屋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舞蹈作品或技术训练,而是一场关于“行走”与“停驻”的哲学思辨,一次深入个体生命体验的田野考察。作者林暐哲,一位长年行走于文化现场的观察者与记录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身体、土地、时间与记忆交织而成的复合空间。 全书结构松散却脉络清晰,如同一次没有固定终点的旅程。它从台湾的自然地貌切入,探讨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既疏离又无法割裂的依恋关系。不同于传统自然散文的抒情描摹,作者更关注“人在其间如何定位”的问题。例如,在描写台湾东部海岸线时,笔触并非停留在壮阔的景观描绘上,而是聚焦于海风如何塑造当地居民的呼吸节奏,以及潮汐规律如何无声地指导着世代的生活哲学。 书中有一辑名为“无形的界碑”,专门探讨空间中的“边界感”。作者穿梭于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与偏远山区的传统聚落之间,对比现代人对“界限”的执着与原住民文化中对“流动性”的接纳。他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失去了感知“中间地带”(In-between spaces)的能力,而这些中间地带,恰恰是创造力与精神滋养的发源地。 在对人文现象的记录上,本书展现了极强的田野精神。作者访谈了多位从事传统手工艺的匠人、地方志的守护者,以及那些选择“慢下来”生活的隐士。这些访谈录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没有过多的煽情和拔高,而是忠实记录了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坚守与挣扎。例如,对一位制作传统竹编器具的老艺人长达数月的跟随记录,展现了时间在手中凝固的过程,以及“慢工出细活”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 《山水之间》尤其关注“身体的记忆”这一主题。作者认为,历史的重量并非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更深地,它刻写在行走过的土地上,铭刻在身体的姿态里。他通过一系列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探讨了“身体作为历史的载体”的可能性。这些对话内容涉及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仪式性动作的消亡与重建,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激活那些沉睡的身体智慧。 本书的后半部分,主题转向了“时间观”。作者对比了工业化社会推崇的线性时间观与自然界所遵循的循环时间观。他以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祭典”和“节气”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重复的仪式来对抗遗忘,如何在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会中,通过对传统的回归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稳定感。在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探讨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无所事事”的空白期,那是心灵得以自我修复和重组的空间。 在文字风格上,作者力求做到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失散文的灵动与亲切。他善用意象的捕捉和多感官的描述,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导游,在陌生的环境中体验到熟悉而深刻的情感共鸣。书中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叙事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评论家,而是一个谦逊的求索者,他的困惑与发现,构成了与读者之间最直接的桥梁。 适合阅读人群: 对台湾地方文化、地理、人文景观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关注当代艺术与身体哲学关系的研究者。 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失,寻求慢思考与精神栖居的都市人群。 热爱具有田野调查色彩、非虚构写作风格的文学爱好者。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在路上”的心态,鼓励读者放下既定的路线图,以更开放、更具好奇心的目光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生活。它是一次对日常惯性的温柔挑战,也是对内在“行走哲学”的深刻探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懷民


  出身於台灣嘉義的林懷民原是一位作家。十四歲發表第一篇小說。二十二歲的成名作「蟬」,2019年發行五十週年紀念版。二十三歲留美期間正式習舞。1973,二十六歲那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成為自學成家的舞蹈創作者。19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1999年創立雲門2。

  2013年,林懷民繼瑪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碧娜・鮑許之後,獲頒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同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國際劇場機構邀請他在巴黎舉辦的「國際舞蹈日」慶祝活動中,代表全球舞蹈人士發表舞蹈日獻詞。

  林懷民其他的奬賞,包括臺灣和香港六所大學的榮譽博士,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與舞蹈學院榮譽院士,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美國洛克斐勒三世獎,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德國舞動國際舞蹈大獎的終身成就獎,國際表演藝術協會卓越藝術家獎,行政院文化獎,蔡萬才台灣貢獻獎,並獲選時代雜誌「亞洲英雄人物」。

  四十多年來,林懷民發表了九十齣舞作,其中「關於島嶼」「屋漏痕」「稻禾」「白水 / 微塵」「行草」「松煙」「狂草」「水月」「流浪者之歌」「九歌」「紅樓夢」「白蛇傳」「薪傳」感動了三代觀眾,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他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高處眼亮」以及譯作「摩訶婆羅達」。

  2019年年底,林懷民從雲門舞集藝術總監職位退休。

 

图书目录


 
2007.5.19 5.24
台北→澳洲雪梨
月亮碎片裡舞狂草
雪梨歌劇院
蹲下來就自由了
硬脖子
快跑!快跑!快跑!
 
2007.5.24 6.3
澳洲→德國威士巴登、路易士哈芬
乾扁四季豆與芍藥
威士巴登國際五月藝術節、威士巴登黑森州立劇院、路易士哈芬法茲堡劇院
舞者像大象
不能看肚臍眼跳舞
服裝管理 子宜的話
坐巴士去跳舞
保樹說
流浪者之歌
遺憾與歉疚
掌聲
「狂草」的音(沈聖德)
無我
 
2007.6.3 6.10
德國→俄羅斯莫斯科
前進莫斯科
莫斯科契珂夫國際戲劇節、墨索維埃劇院
黃金災難
流浪稻米的故事(盧健英)
戲要常帶三分生
魂魄
班門弄斧
尊嚴
溫柔之必要
告別與眷戀
 
2007.6.10 6.17
俄羅斯→葡萄牙里斯本
看海的日子
繁花的猶大
辛特拉藝術節、歐加.卡德佛文化中心
對外人的想像
花落知多少
辛特拉演「水月」
五條好漢在一班
技術總監/燈光設計 桃叔的話
製作經理 李查的話
舞台技術指導 駒爺的話
舞台監督 大俠的話
 
2007.6.17 6.23
葡萄牙→英國倫敦
Chinatown的老虎
沙德勒之井
沙德勒之井劇院
手機與粽子
美香往生
自己的一把尺
「狂草」的紙與墨(陳品秀)
倫敦 明年見
忘不了的畫(張愛玲)
 
2007.6.23 7.1
英國→西班牙巴塞隆納
西班牙水舞
Gaudi在台北
高第與聖家堂
巴塞隆納葛瑞克藝術節、花市劇院
穿黑套裝的女人
各部門忙亂有序的日程表
所有人員亂七八糟的不同航班
希臘劇場的聖獸
Olé
花市劇院
城市與傳奇
佛堂
 
2007.7.1
西班牙→台北
回家囉!
傷情
再見,楊導(顧爾德)
回家
2007年雲門春季國際巡演名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060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7MB

图书试读



  沒想到會變成一本書。

  雲門行銷部多年建議,我應該寫些東西,放到雲門網站,跟雲門之友講講舞團國外巡演的事情。她們說,連我們也不清楚啊。

  事實上,表演藝術在我們的社會仍是一個陌生的行業。許多人以為雲門舞者才華洋溢,到戲院化好妝就可以上台起舞。更多人認為場場滿座,一定賺翻了,或者,「你們一天到晚到世界各地去玩,好好喔!」

  全然不是如此。以2007年為例,雲門在國內演出二十七場,海外有十國十九城四十九場的公演。年初有澳洲之行,春暮再赴澳洲、俄國、歐洲,以及香港、北京,秋天則有美洲之旅:加拿大、美國、巴西。結果,農曆除夕在澳洲柏斯,端午在倫敦,中秋在魁北克吃月餅。年初到年尾,拖著行李跑江湖,到了每個地方,下飛機就是工作。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不說出來,外人當然無法瞭解,連舞蹈科系學生也沒觀念。

  久未寫作,這回下了決心,五六月的七週巡演,我就老老實實每天在旅館、劇場,甚至在飛機上寫字。希望這本書讓大家對於這個「逐水草而居」的行業,能夠多一點認識。

  十年了吧,聯副主編陳義芝不時向我邀稿,「寫寫你在國外演出的狀況都好。」這回我真的寫了。他真的四十一篇全登。沒想到的是,這一系列文字竟成為他聯副二十六年功成休退前最後登用的幾篇文章之一。

  我是電腦文盲,貞妮斯在旅途公忙之中,加班幫我把潦草的手跡打成美麗的文稿,傳回台北發表。她是第一位讀者,也是熱情的編輯;許多寶貴的建議,我都照單全收,一一修改。而台北辦公室裡,Becky負責接「球」,將傳回的圖文掛到雲門網站,送到聯副發表。我一路寫,一路改,回到台灣,福英接手,校稿,修稿,非常辛苦。

  我也不拍照。多虧蔣勲、贊桃和雲門諸友慷慨提供他們的照片,來豐富這冊只有幾萬字的小書。

  大塊李惠貞小姐,文章見報就隔海邀書,用細心和創意讓本書有了活潑光鮮的面貌。

  在出書之際,我要向他們誠懇的致謝,也希望讀者們閱讀快樂。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文學作品的期待值往往很高,因為它們往往不是用情節取勝,而是靠著文字的韻味和作者的思考深度來打動人。我猜測這本書裡頭應該會充滿許多對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那種不經意的片段,透過作家的筆觸,會被賦予新的意義。我特別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在看似平凡的敘述中,挖掘出生活的詩意,那種需要讀者慢下來、細細咀嚼才能品味出的況味。尤其是在現今這個快速步調的社會,能夠有一本書,讓人願意放下手機,專心沉浸在文字構築的世界裡,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波動,並且把它們凝結成永恆的文字記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帶著一點點復古氣息的排版,加上選用的字體,給人一種溫暖又沉靜的感覺,彷彿還沒翻開書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的細膩處理。我特別喜歡那種淡淡的、留白的設計美學,它不張揚,卻很有力量,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從書名來看,「流浪」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自由,讓人聯想到公路旅行、探索未知,或者更深層次的生命體驗。這類的題材總是能觸動我心底對遠方、對自由的渴望,不知道作者是用什麼樣的視角來詮釋這種「流浪」,是物質上的移動,還是心靈上的漂泊?期待能從文字中讀出那份獨特的生命感悟,也許是關於人與土地的連結,或者是尋找自我定位的旅程。總之,光是這本書的外在包裝,就已經成功地抓住了我這個閱讀者。

评分

對於「流浪」這個主題,我總覺得裡面隱藏著一種對「家」的重新定義。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家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內心的安頓。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當一個人不斷移動、不斷體驗不同的風景和人事時,真正的歸屬感究竟在哪裡?是握在手心裡的記憶,還是不斷開拓的邊界?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它們總是用旅途中的風景作為載體,來映照主角內心的風景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對「安定」和「漂泊」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產生新的理解。希望這不是一本流於表面、只描寫風景的遊記,而是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對話。

评分

從作者過往的作品風格來看(雖然這裡不能提及具體內容,但可以從整體氛圍推測),他/她似乎很擅長將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普遍性的哲學思考。因此,我預期這本書也會有那種讀完後,會讓人停下來,靜靜地望向窗外,開始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魔力。這種書籍的魅力就在於,它不是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框架或是一種新的視角,讓你能夠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上找到新的座標。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情緒的起伏,是帶著一種豁達的超脫感,還是偶爾流露出的脆弱與迷惘?我相信,真實的情感,無論是強烈還是微弱,都是優秀作品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風格,讓我聯想到一種老派的、需要被珍惜對待的閱讀體驗,這在電子書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電子書雖然方便,但少了一種實體書帶給人的儀式感。不過,既然是電子版,或許意味著它更易於攜帶和隨時取用,這對於喜歡在通勤或碎片時間閱讀的人來說,是個福音。我希望這本書的電子版閱讀體驗也能保持高品質,例如排版不要過於擁擠,字體大小和行距要舒適,畢竟,閱讀的體驗不只在於內容,也在於閱讀的過程本身是否順暢。能夠隨時隨地被「流浪」的思緒包裹,也是一種現代的浪漫吧。我已經準備好進入這個由文字構築的流動世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