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電子書)

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紀蔚然
图书标签:
  • 戏剧
  • 文学
  • 当代戏剧
  • 舞台剧
  • 剧本
  • 中国当代文学
  • 艺术
  • 文化
  • 电子书
  • 2017-2020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紀蔚然的劇作突破傳統對白撰寫的慣習,刻意運用斷裂的語言企圖建立出文本的文學性,為台灣留下近數十年當代生活語言發展的紀錄,以及集體記憶中慾望與救贖互為辯證的核心價值,不但本質上具有寫實的社會意義,更具備了寓言式的象徵意義。──王友輝(節錄自「第17屆國家文藝獎 藝術家素描」)

  從戲謔到遊戲,從冷情轉為溫暖,從幻滅到認可
  將世俗的疲乏提煉翻新,讓垮掉的字詞贖回意義

  安娜與齊的故事:愛與理解,虛實交鋒,勾勒婚姻關係中的「無政府狀態」
  整人王:高手過招,計中藏計,看破人性又找回人性的顛笑喜劇
  衣帽間:兩人分飾十二角,語言是旋木,演繹舞台的純粹魅力
  再見,歌廳秀:重現1990年代秀場實境,在「進步」與「退場」之間跳恰恰
  雨中戲台:融合歌仔戲、胡撇仔戲與現代戲劇的魔幻混搭大戲,細數戲子伶人的悲歡傳奇
  捉寫關係與恐慌,詐騙與械鬥,裝扮與身分
  隱喻與象徵藏在日常裡,門裡門外,轉身都是戲
  還有戲台人生穿插奇情胡撇仔,百無禁忌歌廳秀的最後告別
  瘋癲、反諷、鬥智、幽默,絕無冷場的五部當代劇作


  劇本演出記錄:
  《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年11月,創作社於國家劇院戲劇廳首演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2017年12月,金枝演社於雲門劇場首演
  《衣帽間》,2018年8月,中國福建人民劇院首演
  《再見.歌廳秀》,2020年5月,故事工廠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首演
  《雨中戲台》:2021年2月,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台灣戲曲中心首演

  *本書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好戲連台,紙上拚場,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存在之瞬:在剧场边陲的回响 一部关于时代脉搏、个体挣扎与记忆重构的深度文本汇编 本书并非一部单一剧作的合集,而是一次对当代社会肌理进行细致剖析的文学与剧场文献的探索。它收录了五部风格迥异、主题鲜明的剧本,这些作品诞生于一个动荡而充满反思的时期——从一个全球化达到顶峰的瞬间,过渡到个体身份被重新审视的“新常态”。这五部剧作如同五个独立的切片,共同构建了一幅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权力结构异化以及情感荒原的复杂图景。 第一幕:空房间里的回声——《编号K的证词》 这部剧作以一种近乎冷硬的纪实风格,深入探究了“信息过载”与“主体消亡”之间的悖论。故事聚焦于一个被系统标记但身份模糊的角色K。K的生活被分割成无数碎片化的数据点,他试图通过回顾一系列无关紧要的日常片段——一次失败的面试、一次深夜的争执、一张被遗忘的照片——来重新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格。 剧本的结构模仿了数字档案的检索逻辑,场景切换迅速,对话常常是断裂和重复的,充满了技术术语与日常俚语的怪异混搭。它探讨的核心在于:当所有的经验都被记录、储存和索引后,“真实体验”的价值还剩下多少?K的挣扎,是每一个试图在庞大算法面前保留其“不可量化性”的现代人的挣扎。剧作的高潮,不在于K获得了某种宏大的启示,而在于他终于意识到,他所寻找的“认可”,或许只是一种对自身存在进行“有效编码”的渴望。 第二幕:镜子外的凝视——《最后一场无观众的演出》 这部作品是对剧场本体,乃至所有“表演性存在”的一次深刻反思。故事设定在一个剧院的后台,一群演员在得知演出因故取消后,拒绝离开。他们开始了一场“为自己而演”的内部排练,但这场排练逐渐失控,混入了他们生活中未被排练的真实创伤。 剧中的角色彼此对视,但眼中映出的却是舞台灯光投射下的、他们最不愿面对的自我。剧本巧妙地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但这里的外层剧(现实)与内层剧(排练)的界限被故意模糊。它尖锐地质问:在没有他者目光审视的时刻,我们是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当所有的社会角色——父亲、爱人、职业者——都暂时卸下面具时,剩下的那个“空位”里,究竟是自由的灵魂,还是更深的虚无?这部剧作以其精妙的舞台调度设计,挑战了观众对“观看”行为本身的理解。 第三幕:时间褶皱中的告白——《河流的对岸是明天》 这是五部作品中情感最为充沛的一部,但它的情感是内敛而克制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条因某种气候灾难而水位长期不稳定的河流两岸,两个原本相隔甚远的家族,因为河流时涨时落的特性,被迫在不同的时间点与对方发生短暂的、不可避免的交集。 剧本主要通过信件、录音备忘录和偶然相遇时的寥寥数语展开。它没有宏大的冲突,而是专注于时间错位带来的温柔的遗憾。一方的“昨天”可能是另一方的“明天”,他们的对话总是在关键信息即将传递完成时被中断。这部剧作探讨了“错过”的本质:我们是否总是活在对尚未发生的未来的期盼中,以至于忽略了身边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的联结?它试图捕捉那种在等待中凝固的、对“此刻”的复杂依恋。 第四幕:城市肌腱炎——《霓虹灯下的静默协议》 《霓虹灯下的静默协议》是一部探讨群体心理与城市异化的高概念作品。故事发生在一个被过度规划的未来都市中,市民被要求遵守一系列关于情绪表达的“静默协议”。任何超出系统设定的情感波动都会触发某种无形的干预。 然而,在城市最深处的废弃地铁隧道中,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回响者”的地下艺术家。他们通过非语言的肢体动作、光影和纯粹的物理力量来“重写”城市空间的情感地图。剧本的对话极少,主要依赖于舞台上的光影设计和身体的张力。它描绘了在绝对的秩序面前,人类生命力如何以一种近乎病态的方式寻找出口——不是通过语言的抗议,而是通过身体的痉挛和对既有形式的无声篡改。 第五幕:旧物的重量——《她留下的三百个钥匙孔》 最后一部剧作,转向了对物质世界与记忆承载力的沉思。主人公继承了一栋老旧公寓,里面有三百个被封锁或从未使用的钥匙孔,每一个孔洞都象征着一段被封存的、未被激活的生活可能性。 剧本采用了一种碎片化的独白形式,主人公试图通过清理这些钥匙孔,来理解前任居住者的人生轨迹。这些钥匙孔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结构,而是心理学上的“潜意识入口”。随着探寻的深入,主人公发现自己对前任生活的想象,正在反噬和重塑她自己的人生选择。这部作品是对“继承”的深刻反思:我们继承的,是别人的物质遗产,还是他们选择性遗忘的历史?它细腻地处理了怀旧情绪中,那种掺杂了嫉妒、敬畏与恐惧的复杂情感。 --- 结语: 这五部剧作,无论是在主题的跨度上,还是在叙事语法的实验性上,都力图超越传统戏剧的范畴。它们聚焦于现代人在面对技术、记忆、社会规范和自我认知消解时所展现出的复杂韧性。它们是时代的断章,也是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持续叩问。阅读它们,如同走入一个由不同声音、不同光线构成的多维剧场,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值得被“认可”的微小真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紀蔚然


  台灣當代深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重要劇作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著有《黑夜白賊》、《夜夜夜麻》、《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嬉戲》、《影癡謀殺》、《倒數計時》、《莎士比亞打麻將》、《拉提琴》、《一個兄弟 兩個故事》等經典劇作,及長篇小說《私家偵探》、《DV8》等作品。

图书目录

(自序)之前之後
安娜與齊的故事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衣帽間
再見歌廳秀
雨中戲台(劉秀庭合著)
(附錄)要當劇作家,還是不當劇作家   李方瑜作/吳政翰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697
  • EISBN:97898638759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自序

之前之後


  本書收集我於2017-2020 年間發表的五部劇作。除了《雨中戲台》,其他四部皆於2020 年前完成公演。因受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雨中戲台》延至2021 年初始得順利推出。

  近年有點多產,一方面是因為退休後時間充裕、時有邀約,另一方面是先後受雷蒙‧ 威廉斯和洪席耶啟示,醉心於耕耘新題材以及有別以往的風格。於某次訪談中,我試著評論自己的改變:以《拉提琴》(2012)為分水嶺,區分「之前」與「之後」兩種基調。「之前」的基調戲謔、嘲諷、冷情,在在流露一股幻滅感;「之後」則風格有變,從戲謔轉為遊戲、嘲諷轉為反諷、冷情轉為溫暖,大體而言少了幻滅,多一些認可—對於人性與存在的認可。

  「之前」階段在《拉提琴》達至頂峰而劃下休止符,劇中的狂亂照映我內心的狂亂。2013 至2015 三年期間毫無創作。「之後」的轉變於《莎士比亞打麻將》(2016)和《一個兄弟》(2016)已露端倪,於《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和《整人王:新編邱罔舍》(2017)明顯許多。如此發展是好是壞,外界自有評論;就我個人而言,有佳作,亦有敗筆。

  另外,面對演出的態度亦有前後之分。以前我會「盯場」,不時出沒於排練間,對於導演手法與表演方式意見頗多,往往排演後於酒精催促下跟導演爭得面紅耳赤。有位演員曾開玩笑,「紀杯,為什麼你不能和莎士比亞一樣?」他的意思是:為什麼我不是「作家已死」、劇本任人宰割?那時有個傳言,「紀蔚然的劇本一字都不能改」。其實是誤會。我的作法一向是:寫完初稿交給導演、導演提供意見、我根據其意見修改、完成第二稿後交給導演、導演再給意見⋯⋯如此來來去去。既然過程冗長,有些劇本改到六七稿,我認為進了排練場不能只因「演員不喜歡」、「演員做不到」(通常是這兩因素)而輕易修改。

  我和導演的工作方式一直沒變。不同的是,忘了自哪一齣開始,我不再走進排練場,且講明「怎麼改都無所謂」;我不再看整排、彩排,只跟導演說「咱們首演見。」放牛吃草的結果即首演當天,不是驚喜,就是昏倒。顯然之前的方式才是對的,雖被人嫌煩,卻可為品質捍衛,雖有摩擦,但是為了藝術摩擦。這需要體力,可惜我已年老,回不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減產,而這理應是「劇本爆炸期」後的自然發展。

  五部劇作裡,《安娜與齊的故事》、《整人王:新編邱罔舍》、《衣帽間》等三齣「劇本版」與「演出版」出入不大,《再見歌廳秀》和《雨中戲台》(與劉秀庭合著)則出入甚大。集子裡《再見歌廳秀》以「劇本版」呈現,《雨中戲台》以「演出版」呈現。

  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電子書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深沉的哲學感,讓我忍不住想深入挖掘它到底在探討什麼樣的人生課題。我通常對戲劇文本比較有興趣,因為那種文字的張力跟舞台上的想像空間總是特別迷人。不過,從這個標題來看,它似乎更著重在探討「認可」這個極度複雜又日常的議題。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份渴望被看見、被接納的內在驅動力,究竟是推動我們前進的翅膀,還是讓我們迷失方向的枷鎖?我猜想,這五部劇作,可能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許有人追求事業上的成就,有人在親密關係中尋求歸屬,甚至可能觸及到藝術家對自我價值的辯證。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透過劇情的推移和角色的對話,把這種「尋求認可」的掙扎,轉化成具體而動人的戲劇衝突。畢竟,真正的認可,或許最終還是得回歸到與自己的和解,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如果這套劇作能引導出讀者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審視,那它就已經遠超出一本純粹的劇本集了。

评分

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有機會在任何零碎時間都能翻閱,但我深知劇本這類文本,最好還是能保持一段專注的閱讀時間。我個人習慣在閱讀劇本時,會在腦海中自動為角色進行「選角」和「搭景」,這是我與文本互動的方式。光是想像那些舞台空間的調度、燈光色彩的變化,就能讓我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這五部劇作,不知道有沒有哪一部的場景設定是極具挑戰性或風格強烈的?例如,是在封閉的密室進行心理博弈,還是在宏大的歷史場景下進行個人命運的追問?如果作者在舞台調度上有獨到的見解並清楚寫在劇本裡,那對我來說簡直是加分題。總之,我期望這套劇作集結的,不只是一堆文字,而是一組組可以被搬上舞台、被身體詮釋的完整世界觀,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同時進行一場精彩的、無聲的「內部排練」。

评分

最近閱讀的體驗中,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這麼好奇它「形式」上的處理方式。這本電子書既然是「劇作」,那麼它在電子載體上的呈現,我想會是個有趣的挑戰。紙本書的排版對於戲劇文本來說至關重要,標點符號、空行、舞台指示的細膩度,都直接影響了閱讀的節奏感和呼吸感。不知道電子書版本在這些細節上如何處理?尤其是在快速翻閱或使用不同閱讀器時,劇本的語法結構會不會因此而被打亂?我特別注重劇作中場景轉換和人物情緒的遞進,好的劇本結構必須像一個精密的鐘錶,每一個齒輪都緊密咬合。從2017到2020這幾年的創作,也代表著創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段時間台灣社會經歷了許多轉折,不知道這些外部的時代氛圍,有沒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這五部作品的基調?或許有些劇作會顯得更焦慮、更具批判性,而有些則可能更偏向內省與和解。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概念的探討,而是能紮實地呈現出有血有肉的角色。

评分

說實話,我對「五部劇作」這個組合有點好奇,它們之間的連結性是什麼?是主題貫穿,還是純粹是同一位作者在特定時間區間的創作成果?如果是前者,那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隱形的線索,或許是共同出現的母題、相似的象徵符號,或是某種特定的敘事結構。如果只是時間上的匯集,那麼讀者在閱讀時,就要自己去建構一個比較性的框架。這對我來說是個考驗,也是個樂趣。我總覺得,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即便主題不同,創作者的「筆觸」或「偏好」也會留下痕跡。這五部作品,有沒有哪一部的風格是比較突出的?是偏向寫實主義的對白,還是帶有魔幻寫實的色彩?如果能有一部作品讓我產生「這就是台灣當代劇場的某種聲音」的感覺,那這次的閱讀體驗就非常值得了。我也很想知道,作者在處理這麼多不同文本時,如何保持創作能量的不重複性。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藝文生態的讀者,我對於「認可」這個詞彙的解讀非常敏感。在藝術圈,所謂的「認可」往往伴隨著商業的考量、評論界的評價,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聲量。我很好奇,劇中的角色們所追求的「認可」,是來自於大眾的掌聲,還是來自於某個特定權威人士的背書?或者,更殘酷一點,是來自於那些曾經傷害或否定過他們的人的最終低頭?如果劇作能深刻揭示這種追逐外部肯定的虛妄,那會讓我非常佩服。但如果它只是在描寫角色們理所當然地追求掌聲,那可能會顯得有點膚淺。畢竟,戲劇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人類最深層的矛盾和慾望挖掘出來,讓我們在安全的距離外觀看,然後在散場後帶走一點點反思。這五部劇作,希望至少有一部能讓我產生那種「啊,原來我是這樣想的」的震驚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