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三)金元明北曲雜劇(上) (電子書)

戲曲演進史(三)金元明北曲雜劇(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義
图书标签:
  • 戏曲史
  • 金元戏曲
  • 杂剧
  • 北曲
  • 中国戏曲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戏曲研究
  • 元代文学
  • 明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金元明北曲雜劇編〕前拾參章,截至金元奪魁之作《西廂記》止。
 
  北曲雜劇乃相對南曲戲文而言,雖然南戲成立的時間比北劇早約二十數年,但由於蒙元統一南北,北劇發達的時代就比南戲早得多。首章耙梳北曲雜劇的先後「名稱」,考究名實,分為七期,以見其逐次演進之歷程。再以五章作全面性之觀察,其一剖析政治社會、藝文理論與交通宗教等時空背景,其二綜觀其劇目、題材與內容,其三概述雜劇流布六大中心及簡述作家作品,其四述論元明雜劇之曲論觀點,其五針對北曲雜劇外在結構「體製規律」之淵源與形成、劇場與劇團、穿關與裝扮、樂曲、樂器與科白,乃至於內在結構「排場」之概念及搬演前後和過程皆予以考述。
 
  第柒章起進入作家與劇作之述評。於此先檢討所謂「元曲四大家」之爭論始末與定論,以作為其後論說關馬鄭白之依據。第捌章至第拾貳章逐一述評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及喬吉、高文秀、李文蔚、康進之等作家作品。於拾參章重新釐清《錄鬼簿》所著錄的《西廂記》及今本北曲《西廂記》的源流與差異。
 
  明初百餘年北曲雜劇進入餘勢期,留待下一冊與〔明清南雜劇編〕合觀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史的著作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戲曲演進史(三)金元明北曲雜劇(上)》一书: --- 《中國戲曲源流考:從先秦到清初的樂舞戲劇形制演變》 作者:張懷德 出版社:翰墨書坊 出版年份:2018年 頁數:980頁 裝幀:精裝 定價:RMB 188.00 圖書內容概述 《中國戲曲源流考:從先秦到清初的樂舞戲劇形制演變》是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學術專著,旨在梳理和剖析中國戲曲藝術自文明肇始至明清定型前夜的漫長演化歷程。本書不僅是對戲曲史料的簡單羅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人類學考察,試圖探究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結構、思想觀念與舞台藝術之間的複雜互動。全書結構嚴謹,依循時間軸線,將數千年的戲曲發展劃分為若干關鍵的階段,對每個階段的代表性表演形式、劇目遺存、理論建構以及美學特徵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解讀。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涵蓋了從遠古的祭祀樂舞到成熟戲曲體系建立前的各類前身藝術: 第一部分:遠古樂舞與早期儀式表演(先秦時期)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戲曲最為古老的根源。作者首先從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的祭祀儀式描述入手,探討了原始宗教信仰如何孕育出具有敘事性與扮演性的早期樂舞。重點分析了“巫”的角色及其在古代戲劇形成中的啟蒙作用。接著,深入考察了周代“雅樂”體系中,禮樂制度對表演藝術的規範化影響。重點章節討論了《陔歌》、《覡舞》等文獻記載的樂舞形式,並結合《詩經》中的部分篇章,探討了早期戲劇雛形中“唱”、“舞”、“劇”的雛形元素是如何萌芽和相互滲透的。作者在此部分強調,先秦的表演藝術是禮儀的載體,其功能性遠大於娛樂性,為後世戲曲的敘事邏輯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秦漢的百戲與宮廷樂舞的多元發展 進入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宮廷娛樂和民間百戲開始蓬勃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表演景觀。本部分詳細梳理了漢代“百戲”這一廣泛概念所涵蓋的雜技、角抵、傀儡戲、假面戲等豐富內容。重點研究了漢代畫像石刻與碑刻中反映的戲劇性場面,特別是對“角抵戲”的復原性探討,分析其如何將武術、舞蹈與簡單的故事情節相結合。同時,本書也撥冗分析了漢樂府民歌對後世民間曲藝的影響,以及宮廷樂舞(如“相和之樂”)在美學風格上的演變。作者還探討了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對民間戲劇的約束與利用,為後世文人參與戲曲創作埋下了伏筆。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清談、歌舞與佛教戲劇的興盛 魏晉南北朝是文化思想劇烈變動的時代,也為戲曲藝術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時期“名士風流”與“清談文化”對表演藝術的影響,探討了文人如何將玄學思想融入到歌舞戲中,產生了一批注重意境營造的表演形式。其中,對佛教石窟造像與變文(變相)的研究是本章的亮點。作者結合敦煌壁畫與地方志記載,詳細描繪了佛教故事如何通過“變相說唱”的形式,將宗教教義轉化為具有強烈戲劇張力的舞台呈現,這對宋代民間俗講和後來的戲曲敘事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隋唐的參軍戲與宮廷燕樂的成熟 隋唐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時期,也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關鍵過渡階段。本部分著重闡述了唐代宮廷“燕樂”體系的完善,分析了“燕樂五十調”的結構及其對後世曲牌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本書對“參軍戲”的發生與演變進行了系統性的考察。作者通過《舊唐書》、《冊府元龜》等文獻,詳細勾勒出參軍戲(以“參軍”和“蒼鶻”為主要角色)的基本格局、表演程式和諷刺手法。參軍戲被視為中國戲曲中“滑稽對白”和“角色扮演”模式的確立,其“科範”(即劇本結構雛形)對後來的宋元戲曲有著直接的承繼作用。此外,本書還分析了唐代藩鎮與民間的歌舞戲、傀儡戲的繁榮景象,特別是對“踏歌”、“百戲”的衰落與轉向進行了比較研究。 第五部分:宋代俗講、說唱與戲曲體系的初步形成 全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宋代——中國戲曲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轉折點。本書指出,宋代的城市經濟繁榮與市民階層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戲曲從貴族娛樂向大眾藝術的轉變。重點分析了“說唱”藝術在南宋“瓦舍”、“勾欄”中的地位,如“說話”(廂、話、袋、雜四家)、“諸宮調”等如何吸收了前代的文學與音樂元素。作者認為,宋雜劇(指宋代在勾欄中演出的多種戲曲形式,區別於後來的元雜劇)的成熟標誌著戲曲開始具備相對固定的結構、腳色分工和較為完整的劇本體例。本書詳細考辨了宋雜劇的“段數”結構、“曲牌”的選用,以及南戲(溫州戲)早期的面貌,為後世成熟戲曲的確立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支撐和理論框架。 學術價值與特色 《中國戲曲源流考》的突出貢獻在於其宏觀視野與微觀考證的完美結合。作者不僅具備深厚的文獻學功底,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精確辨析出與戲曲相關的零星記載,更在理論上大膽提出了一套“功能遞進論”的戲曲發生學模型,強調了戲曲藝術是從祭祀功能、禮儀功能,逐步轉化為審美娛樂功能的演化結果。 本書行文穩健,論證嚴密,避免了過度牽強的推測,對於每一個歷史階段的藝術形制,都輔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壁畫圖像或文人筆記的佐證,為戲曲史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了一部極具權威性和參考價值的基礎性著作。其清晰的脈絡梳理,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中國戲曲在漫長歷史中,如何從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中脫胎而出,最終匯集成一個獨特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舞台藝術體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图书目录

序說
第壹章 北曲雜劇之淵源、形成與分期
引言
一、小戲群源生期「金院本」
二、小戲發展轉型過渡大戲期「金院么」
三、大戲形成始興期「金蒙么末」
四、北方大戲大盛期「蒙元么末與元雜劇」
五、大戲南北全盛期「元雜劇」
六、大戲衰落期「元雜劇」
七、大戲餘勢蕩漾期「明初北曲雜劇」
結語

第貳章 蒙元北曲雜劇之背景
一、蒙元之政治社會
二、蒙元文人之遭遇
三、蒙元之藝文理論與曲詞之特質
(一)元人之文論與詩論
(二)元代之講唱文學
(三)元代之詞曲論
四、蒙元之宗教、交通、商業與雜劇之興盛

第參章 元代北曲雜劇之劇目、題材與內容
一、劇目著錄
二、題材類型
(一)歷史劇
(二)社會劇
(三)家庭劇
(四)戀愛劇
(五)風情劇
(六)仕隱劇
(七)道釋劇
(八)神怪劇
三、內容特色
(一)公案劇之特色
(二)士子歌妓戀愛劇之特色
(三)度脫劇之特色
四、語言運用:從戲曲語言說到北劇語言
(一)成語的引用
(二)疊字的繁富
(三)狀詞的奇絕
(四)經史詩詞的引用

第肆章 蒙元北曲雜劇流布之六大中心及其作家作品簡述
引言
一、中州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二、大都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三、真定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四、平陽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五、東平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六、杭州雜劇之作家與作品
結語

第伍章 北曲雜劇之理論述評:從元代到明初
引言
一、胡祗遹等之「零金片語」
(一)胡祗遹《紫山大全集》
(二)楊維禎《東維子文集》
(三)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四)朱有燉《誠齋雜劇》
(五)胡侍《真珠船》
二、芝菴《唱論》
三、周德清《中原音韻》
小引:周德清生平
(一)《中原音韻》的編纂
(二)周德清「作詞十法」
(三)周德清「務頭論」
小結
四、鍾嗣成《錄鬼簿》與賈仲明《錄鬼簿續編》
小引:鍾嗣成生平
(一)《錄鬼簿》之編纂、內容和旨趣
(二)《錄鬼簿》之曲論
(三)《錄鬼簿續編》應為賈仲明所作
五、夏庭芝《青樓集》
六、明人《太和正音譜》之作者問題及其曲論
小引
(一)《太和正音譜》之作者問題
(二)太和正音譜》之曲論
結語

第陸章 蒙元北曲雜劇之藝術成分與搬演過程
引言
一、北曲雜劇之外在結構「體製規律」之淵源與形成
(一)四折、楔子與散場
(二)四段北曲與插曲
(三)題目正名
(四)獨唱、賓白、科諢
二、北曲雜劇的劇場與劇團
(一)歷代劇場簡述
(二)元代的劇場
(三)元代北曲雜劇之劇團與腳色成員
三、北曲雜劇之穿關與裝扮
(一)穿關
(二)妝裹
(三)男扮女妝與女扮男妝
四、元代北曲雜劇之樂曲、樂器與科白
(一)樂曲
(二)樂器
(三)科白
五、元代北曲雜劇內在結構「排場」之概念與舉例
(一)元代所見「坐排場」、「做場」與「排場」之概念
(二)元代北曲雜劇之「排場」舉例
六、元代北曲雜劇搬演前後及其過程
(一)搬演前
(二)搬演過程
(三)收場與打散
結語

第柒章 所謂「元曲四大家」
引言
一、元明清相關資料十三條
二、對歷來諸家爭論的觀察
三、王國維對「四家」關白馬鄭之評騭
四、對王國維看法的斟酌和補充
結語

第捌章 關漢卿研究及其展望
引言
一、關漢卿在元明清文獻中的相關記載
二、關漢卿研究的熱潮
三、關漢卿研究的取向
(一)關漢卿生平籍貫的考證
(二)關漢卿作品考訂
(三)關漢卿悲喜劇的探討
(四)關漢卿劇作的分别討論
(五)關漢卿雜劇本事的考證
(六)關漢卿雜劇的特色和成就
(七)關漢卿雜劇的改編和演出的評論
四、關漢卿研究的檢討和展望
結語

第玖章 關漢卿雜劇述評
引言
一、關漢卿生平及其雜劇概論
二、《救風塵》述評
三、《竇娥冤》述評
四、《單刀會》述評
五、現存其他諸劇簡述
(一)《望江亭》
(二)《金線池》
(三)《拜月亭》
(四)《玉鏡臺》
(五)《調風月》與《陳母教子》
(六)《西蜀夢》與《哭存孝》
(七)《蝴蝶夢》、《緋衣夢》與《魯齋郎》
結語

第拾章 馬致遠雜劇述評
引言
一、馬致遠的生平
二、《元曲選》壓卷之作:歷史劇《漢宮秋》
三、元代士子的心聲:文士劇《薦福碑》
四、解脫塵寰、逍遙物外的冥想:度脫劇《岳陽樓》等三種
五、元代士子的團圓夢:妓女劇《青衫淚》
結語

第拾壹章 白樸、鄭光祖雜劇述評
一、白樸生平
二、白樸《梧桐雨》述評
三、白樸《牆頭馬上》述評
四、鄭光祖生平與所撰劇目
五、鄭光祖《周公攝政》與《王粲登樓》述評
六、鄭光祖《倩女離魂》與《㑳梅香》述評

第拾貳章 喬吉及其他作家述評
一、喬吉
二、高文秀
三、李文蔚
四、康進之

第拾參章 今本《西廂記》綜論
引言
一、今本《西廂記》作者之問題
(一)陳中凡和王季思兩先生的討論
(二)鄭師因百(騫)的六點論據
(三)著者對諸家論述的看法
(四)其他應澄清的五點疑慮和一個補充
小結
二、今本《西廂記》的藍本
小引
(一)元稹〈鶯鶯傳〉
(二)秦觀、毛滂【調笑令】轉踏、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小結
三、今本《西廂記》在藝術上之成就
(一)主題思想:「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二)關目布置與排場處理
(三)人物形象之塑造
四、今本《西廂記》在文學上之成就
(一)轉化《董西廂》曲文與鎔鑄古人詩詞
(二)俊語聯翩、曲文真切
(三)肖似口脗、聞聲見人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2393
  • EISBN:97862630751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序說
 
  北曲雜劇對南曲戲文而言,彼此可以簡稱為北雜劇、南戲文,或北劇、南戲,或雜劇、戲文。如果冠上時代,則雜劇有金蒙么末、蒙元么末、元雜劇、明初雜劇;戲文則有宋元戲文、明初新南戲。雖然南曲戲文成立的時間比北曲雜劇早約二十數年,但由於蒙元統一南北,北劇發達的時代就比南戲早得多。
 
  有關南北戲劇源生、形成及其演進的歷程,由於資料短缺,學者撰述均難於條理來龍去脈,直到著者乃從其所具各種「名稱」,辨其先後,考其名義,從而其劇種發展史乃昭然若揭。而對於北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始為「分期說」,學者因而有三期說與兩期說之爭論;但其所依據,不過就《錄鬼簿》之序列而已;至多只能看出有元一統之現象,而未能完全呈現「北劇」整個「生命史」;為此,本書乃就全面關照,分為七期,以見其逐次演進之歷程,以見其縱剖面。
 
  北劇演進歷程既明,乃進一步探討其背景,因為背景因素不同,必然產生不同之文學藝術,於北劇亦然。而北劇之時代,實以蒙元為主,乃就其政治社會之黑暗、文人遭遇之不偶,述其情況;以見北劇於此時而有如此內容特殊之原因。又就其並時之其他藝文種類,更於下編南北曲發展完成之後,比較「曲」與詩詞之異同。以見曲之所以能取詩詞而代之之故。然後又述其時全真教之盛行,交通、商業之發達,以見北劇所以興盛之原因。
 
  而對於蒙元么末雜劇昌盛之情況,則就北方之中州、真定、大都、東平、平陽五大中心,以及一統後雜劇中心南移之杭州,作鳥瞰式之觀照,以簡述各中心之作家與作品,從而概見北劇於此時之整體輪廓。於是緊接其後,乃述其劇目之著錄,題材之類型,並從中分析說明其社會公案劇、士子歌妓戀愛劇、仕宦劇、度脫劇所以各具特色之緣由。
 
 而戲曲是文學藝術的綜合體,文學表現在作家作品之上,藝術呈現於舞台表演之中。蒙元雜劇何獨不然?
 
  就文學而言,周德清既已有「四大家」之說,堪為代表性人物,本書亦因此先有〈所謂「元曲四大家」〉論其始末與爭議,然後對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劇作舉其類型之具表徵者詳為論述,其他則視情況為說,藉此以見四家各自之成就。其中由於關漢卿劇作最多成就最高,幾已成為中國戲曲之標竿作家,論者難計其數而有「關學」之稱,因特設〈關漢卿之研究及其展望〉綜論各方探討關氏其人其劇之方向與論題。
 
  然就北劇作品而言,流傳最廣遠、最膾炙人口者莫過於《西廂記》,因對《西廂記》施以濃彩重墨,詳予評論,不止論其所憑依之藍本,以見其胎息之淵厚;更就其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布置、曲文語言等以論其文學成就。而其作者是否即為關馬白並時之王實甫其人,六百數十年來異說紛紜,迄未定論;而此作者關係重大,故不揣譾陋,別為〈今本《北西廂》之作者問題〉以探其究竟,希望在不厭其煩、評審考論之下,庶幾能祛長久之疑。
 
  重要作家作品之外,又舉石君寶、李直夫、鄭廷玉三人論其帶有金代印記之雜劇;高文秀、李文蔚二人以論其水滸劇;用此以使金元雜劇之論述在作家及其題材上校具周延。
 
  其次則進入蒙元北劇藝術之探討,首先對諸家理論分別提要述評,時間跨度從元代到明初,因為明初《太和正音譜》實專就北曲而設。最後綜合觀照,以見彼時對戲曲之觀念與主張。而其中《太和正音譜》既屬要籍,其作者亦如同今本《北西廂》,為學者所習焉不察,因又追根溯柢,詳作考訂。
 
  而理論既明,乃對蒙元雜劇藝術之成分逐次探討,從而敘其整個搬演過程。前者從其外在結構「體製規律」之淵源形成,劇場類型與劇團成員,腳色之穿關與妝扮,樂曲、樂器與科白,內在結構「排場」之處理等五單元敘論,以見北曲雜劇舞台藝術之橫剖面。後者從搬演前,搬演過程、收場與「打散」三部曲陳述,以見北劇搬演藝術之橫剖面。但由於其中「腳色」一項,至清代始發展完成,故略於此而合併於〔明清戲曲背景編〕論述。
 
  最後更就明初北劇說其餘勢,論其重要作家作品。以見北劇在金蒙元明之全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金元明這段時間的戲曲史料散佚得相當厲害,很多當代的紀錄都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要從中提煉出客觀的演進脈絡,難度非常高。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史觀」是否宏大而周全。一個優秀的戲曲史家,必須能將文學、音樂、社會風俗、乃至政治制度的變遷,串聯起來分析。例如,元朝統治者對不同戲班的扶持與限制,如何直接影響了雜劇的題材選擇與藝術風格的走向?又或者,明代文人對元曲「俚俗」的批評,究竟是美學上的進步,還是文化階層對底層藝術形式的排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多維度的視角,而不是單純地羅列劇目和作者。如果書中能夠呈現出不同時代背景下,戲曲藝術如何「回應」或「逃避」現實的複雜心理,那將會是一部極為深刻的文化史著作,遠超一般「戲曲史」的範疇,值得反覆咀嚼與深思。

评分

這本戲曲史的選題實在太有意思了,尤其聚焦在金元明北曲雜劇這個階段,簡直是給我們這些對傳統戲曲情有獨鍾的讀者送來了一份大禮。我最近剛好在研究宋元變革時期社會文化對藝術形式的衝擊,這書的內容想必能提供極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史料佐證。光是看到「上」這個標示,我就知道內容肯定包羅萬象,不會只是走馬看花地介紹幾個重要劇目,而是會深入探討北曲雜劇如何從早期雛形,一步步發展成熟,並在元代達到鼎盛的整個複雜歷程。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對於關漢卿、王實甫等大家作品的獨到見解,不只是文本的賞析,更希望能了解他們在劇作結構、人物塑造、以及語言風格上,相較於前代南戲有何創新與突破。畢竟,元曲的語言是如此凝練而充滿生命力,如何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欣賞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衡量一本戲曲史著作成敗的關鍵。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醍醐灌頂的感受,讓我對明代北曲的延續與轉型也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探討戲曲史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顯得過於學究氣,讀起來像是啃乾巴巴的教科書,很難讓人提起勁來。這本《戲曲演進史(三)》光看書名就帶著一股「時代感」,金元明橫跨了數百年的社會劇變,北曲雜劇作為當時最主流的舞台藝術,其興衰本身就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我比較在乎的是,作者在處理這麼龐大的資料庫時,如何搭建起清晰的脈絡。是不是能把不同地區、不同流派的雜劇發展做一個有效的對比分析?例如,元代雜劇在不同行當(生、旦、淨、丑)的表演規範上,是如何逐漸定型的?這對理解後世崑曲乃至京劇的基礎架構至關重要。如果書中能提供豐富的曲譜片段或演出規範的文獻考證,那無疑會大大增加其實用價值。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參考書,隨手翻閱就能找到深入探討的切入點,而不僅僅是歷史的陳述。

评分

從裝幀和電子書的排版來看,這套書應該是走紮實的研究路線,而不是普及讀物。對於我們這些戲曲愛好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那種「蜻蜓點水」的介紹,聽起來很熱鬧,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論證。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雜劇」這個概念的邊界問題。金代在北方發展起來的「雜劇」和元代由「雜劇」發展而來的「元曲」,其間的文體差異究竟在哪裡?作者有沒有引入最新的文獻學成果,重新界定這些術語的範疇?如果能深入剖析早期雜劇中「歌」、「舞」、「科」三者的比例變化,以及它們如何最終奠定明清戲曲表演的基礎,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畢竟,戲曲史不只是劇作史,更是表演藝術史,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希望這本書不只停留在文本分析,更能將舞臺實踐的演變也納入考量。

评分

這套書系我一直都有在關注,特別欣賞他們選材的深度。這次拿到第三冊,主題鎖定在北曲的發展,這正好是我近期在研究明代中葉戲曲「復古」現象時遇到的瓶頸。我們都知道,明初的「弋陽腔」等地方聲腔興起,對傳統的「北曲」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北曲雜劇的「精魂」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潛藏在某些文人筆記和地方戲曲的骨架中。我非常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失傳」或「轉型中」的北曲劇目、腳本的細膩考證。如果能對比元曲和明代中晚期文人自度腔調的異同,分析北曲在轉入「案頭文學」階段時,其藝術特徵是如何被固化或扭曲的,那將是極具學術價值的貢獻。畢竟,很多研究只停留在元曲的輝煌,卻忽略了它在後續數百年中「掙扎求存」的過程,這本書若能補足這塊拼圖,那真是功德無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