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下自漁夫上至女王,跨越2500年的經典劇作 (電子書)

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下自漁夫上至女王,跨越2500年的經典劇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塔玲娜.馬倫霍茲
图书标签:
  • 戏剧
  • 经典剧作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教育
  • 电子书
  • 阅读
  • 戏剧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20位作者、158部作品
圖文並茂,輕鬆概觀西方戲劇發展史
 
  本書收錄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劇作,包括偉大的、知名的,製造醜聞以及特別受到喜愛的作品,以慣常的簡潔形式,用簡單且具備娛樂性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劇場的奇妙世界。戲劇讓文學在舞台上活起來──索福克勒斯的《安蒂岡妮》、莎士比亞的《馬克白》、莫里哀的《偽君子》、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娜拉》、王爾德的《不可兒戲》、巴利的《彼得.潘》、蕭伯納的《賣花女》、布雷希特的《勇氣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沙特的《蒼蠅》、威廉斯的《慾望街車》、克莉絲蒂的《捕鼠器》、米勒的《熔爐》、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杜倫馬特的《老婦返鄉》、歐尼爾的《長夜漫漫路迢迢》……所有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經典作品,都在這本書裡生動登場!

  某句名言究竟出自誰的口中?誰發明了悲劇?為何克萊斯特要和歌德決鬥?現代戲劇真的那麼難以理解嗎?這許許多多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解答──以迷人聰慧的敘述、幽默諷刺的筆觸、巧妙傳神的插畫,總結作品特色、引述經典名言、閒談小道消息,並探索劇作家及劇作首演的種種事蹟,隨處都充滿驚喜與魅力。

  不論是資深劇迷或初入門觀眾,還是喜歡好故事以及所有想知道劇場禁忌行為的讀者,歡迎一起來看戲!

好評推薦

  何一梵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       
  郭亮廷  自由撰稿人、譯者  
  劉晉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   
  簡嫚書  演員     

  本以為這本小書是為了從0開始的讀者,但讀到一半,我就知道自己錯了:它寫作的對象,是給0.1的讀者。
  事實上,恐怕沒有一本劇場書可以為了從0開始的讀者——這樣的讀者根本不存在。總要進過劇場看戲,才能知道舞台與電影的不同,才能知道現場的魅力與黑暗中的銀幕不同,才知道讀者與觀眾不同。所有這本書中的內容,無論多淺顯,都沒有辦法替代要主動踏入劇場的那一小步,也只有在從0到0.1之後,這本書的閱讀經驗才開始發酵。
  踏出 0.1這一步就是需要動力、體力與熱情。這本書介紹知識的方式,更像是努力延續這份動力與熱情,與讀者共舞。文字親切、圖表清晰、編年順序扼要但準確,這些安排帶來的知識,更像是延續熱情的燃料,藉著觀念與歷史,對劇場中的所見所為,有了判斷,開啟了想像。
  喔,對了,對離0.1已經有點遠的讀者,閱讀這本書可以帶來一個提醒:0.1曾經是我們在劇場中最美的時候。
  ──何一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
 
  我們實在花掉太多時間,想要寫出大部頭的艱難著作,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各位手上的這類簡讀本,套用作者的案頭語,才能在這個資訊越來越龐雜的時代,引發讀者基本的好奇。這本小書勾引的對象,雖然是德語區的讀者,但也因此幫助我們快速補足一連串時有所聞,而在中文世界很少被演出的作者名字,及其劇作的相關知識:席勒的《強盜》、豪普特曼的《織工》、波列許的《全球網路貧民窟》……。還有誰被遺漏了呢?閱讀中,我發現對於台灣劇場運動極其重要的象徵主義劇作家,如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作者並未收錄,可見得假如有一本從台灣觀點開講的「戲劇課》,會有多麼不一樣。期待更多我們自己的劇場藝術簡讀本能夠面市,作者詞書式的寫法,頗有參考價值。
  ──郭亮廷(自由撰稿者 / 譯者)
《舞台的秘密:從古希臘到當代劇作的演變與革新》 深入探索戲劇藝術的千年傳承與前沿思潮 第一部分:戲劇的起源與古典光輝 第一章:神話的迴響——古希臘悲劇的誕生 本章將追溯西方戲劇的搖籃——古希臘。我們將探討戲劇如何從狄俄尼索斯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成為城邦公民生活的核心儀式。重點分析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歐里庇得斯(Euripides)三位悲劇巨匠的創作特點。 集體命運與個人意志的衝突: 分析《奧瑞斯泰亞》中家族詛咒的永恆困境,以及《俄狄浦斯王》中命運的不可抗力。 合唱隊的功能演變: 探討合唱隊如何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道德的仲裁者和情感的放大器。 悲劇的詩學基礎: 剖析亞里斯多德《詩學》中對悲劇結構(情節、人物、思想、言辭、音調、景象)的奠基性定義,尤其關注“淨化作用”(Catharsis)的含義及其在當代解讀中的爭議。 第二章:羅馬的輝煌與衰落 本章將視角轉向羅馬,探討戲劇在共和與帝國時期如何適應大眾娛樂的需求。我們將區分帕勞圖斯(Plautus)和泰倫斯(Terence)的喜劇風格,以及塞內卡(Seneca)對後世戲劇的深遠影響。 “麵具”下的生活: 分析羅馬喜劇對希臘新喜劇的繼承與在地化改造,特別是通過誇張的性格類型(如吝嗇鬼、傻瓜)來反映社會百態。 塞內卡的“血腥美學”: 考察塞內卡悲劇中濃厚的修辭風格、對暴力場景的偏愛,以及其對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的啟發,尤其是其結構上的五段式雛形。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重生與文藝復興的爆發 第三章:信仰的舞台——中世紀戲劇的復興 中世紀戲劇如何從教會的祭壇走向世俗的廣場?本章聚焦於宗教劇、道德劇和神秘劇的發展脈絡。 從禮儀到表演: 探討復活節劇和聖誕劇如何幫助不識字的民眾理解聖經故事。 道德的寓言: 深入分析《所有人》(Everyman)等道德劇,理解戲劇作為教化工具的社會職能,以及其中寓言人物(如“財富”、“知識”)的象徵意義。 第四章:莎士比亞的時代與伊莉莎白劇場 本章的核心是探討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的黃金時代,重點分析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藝術成就及其對戲劇語言的革命性貢獻。 環球劇場的結構: 描述“環球劇場”的物理空間對表演風格的塑造,以及觀眾階層對戲劇內容的影響。 人性光譜的繪製者: 分析莎士比亞悲劇(如《哈姆雷特》、《李爾王》)中人物心理描寫的深度,探討其如何超越古典單一性格,展現複雜的內在矛盾。 詩行的力量: 剖析無韻詩(Iambic Pentameter)如何成為描繪高貴與平凡、激情與理性的主要工具。 第五章:歐洲大陸的古典主義規範 對比英國的自由奔放,本章將聚焦於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戲劇,特別是高乃依(Corneille)和拉辛(Racine)對亞里斯多德原則的嚴格恪守。 三一律的確立與束縛: 詳細解釋“時間一致”、“地點一致”和“行動一致”如何規範劇作結構。 理性的勝利: 分析拉辛悲劇中被壓抑的情感如何與嚴峻的理性結構產生張力,以及莫里哀(Molière)如何以諷刺的筆觸解構僵化的社會風氣。 第三部分:從啟蒙到現代的轉型 第六章: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戲劇的興起 十八世紀的戲劇反映了中產階級對道德、家庭價值和社會改良的關注。 席勒與歌德的“狂飆突進”: 探討德國文學巨匠如何突破古典框架,注入更強烈的個人情感和民族精神。 “感傷戲劇”與“資產階級悲劇”: 分析狄德羅(Diderot)等人對戲劇主題的轉向,強調普通人的日常煩惱與道德困境,預示著現實主義的到來。 第七章:現實主義的誕生與科學的介入 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發展,戲劇開始追求對“可見世界”的精確再現。 易卜生的“問題劇”: 深入剖析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如何以《玩偶之家》等作品挑戰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禁忌,將戲劇變為社會改革的論壇。 自然主義的極端: 探討左拉(Émile Zola)和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如何試圖將實驗室方法引入舞台,追求環境對人物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第八章:現代戲劇的覺醒與反叛 本章將分析進入二十世紀後,藝術家們如何對僵化的現實主義進行解構和超越。 象徵主義的內省: 考察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如何將舞台從外部世界轉向人物的潛意識和氛圍營造。 表現主義的內爆: 分析德國表現主義戲劇如何通過扭曲的視覺效果和非線性的敘事來表達個體在工業化社會中的疏離感和精神危機。 第四部分:當代戲劇的多元探索 第九章:荒誕派的詰問與意義的失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戲劇進入一個全新的語境——探討人類存在的虛無與溝通的失效。 貝克特與伊阿內斯庫的舞台: 深入分析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中重複、停頓和沉默的藝術,以及歐仁·伊阿內斯庫(Eugène Ionesco)如何利用語言的異化來展現荒謬。 非線性敘事與時間的破碎: 探討荒誕派如何拋棄傳統情節結構,轉而聚焦於瞬間的體驗和存在的狀態。 第十章:後現代的解構與劇場革命 本章將探討布萊希特(Brecht)的影響,以及當代劇場對“表演性”本身的質疑。 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kt): 詳細解析這一核心概念,探討其如何打破觀眾的沉浸感,促使他們進行批判性思考。 表演學的邊界拓展: 介紹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對極簡舞台的追求,以及加思·福克斯(Grotowski)對“原始行為”的發掘,展示戲劇如何從文本的附庸轉變為跨學科的身體實踐。 後戲劇劇場的未來: 總結當代戲劇中文本、影像、多媒體技術的融合趨勢,展望戲劇在數字時代的身份與功能。 結語:永恆的對話 本章將總結戲劇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主題、形式和社會功能上的核心延續性——即人類對自身處境、道德困境和社會結構的永恆詰問。 --- 本書特色: 跨越時空的主題對比: 結構上清晰地劃分了古典、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後現代四個階段,便於讀者建立清晰的歷史框架。 強調藝術家的思想脈絡: 不僅介紹作品,更著重分析每一位關鍵劇作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前人規範的反叛與創新,突出他們對“人”的理解的演變。 側重戲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淨化作用”、“三一律”、“陌生化效果”等核心戲劇術語的實際應用,幫助讀者理解舞台上的實際操作邏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塔玲娜.馬倫霍茲(Katharina Mahrenholtz)


  卡塔玲娜.馬倫霍茲擔任北德廣播公司訊息部門(NDR Info)的編輯,慣於以簡潔但充滿張力的方式來說故事。她目前和家人住在德國漢堡。
 
朵恩.帕里西(Dawn Parisi)

  朵恩.帕里西成長於英國及義大利,喜歡在著作中結合幽默和知識。她目前住在德國漢堡,是插畫家和書籍設計師。
 
  作者和畫家的創意雙人組合早已發表許多書籍,包括《上一堂有趣的文學課》、《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他的世界》、《犯罪小說!文學裡的謀殺和兇殺》、《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等。

譯者簡介

麥德文


  台北人,譯作包括《好的哲學會咬人》、《民粹主義》、《街角遇見哲學》、《上一堂有趣的文學課》、《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神諭────神如是,人亦如斯  西元前472-405年
波斯人—艾斯奇勒斯
安蒂岡妮—索福克勒斯
美狄亞—歐里庇德斯
特別精選:伊底帕斯 / 厄勒克特拉 / 利西翠妲 / 依菲根妮
●大停滯——戲劇安歇
 
貴族的人性悲喜曲  1593-1635年
特別精選: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 羅密歐與茱麗葉 / 仲夏夜之夢 / 哈姆雷特 / 佛爾蓬納 / 李爾王
馬克白—莎士比亞
傻大姐—羅培.德.維加
人生如夢—卡爾德隆
●體裁——到底是什麼……?
 
太陽王的光芒  1637年
熙德—高乃依
●文學時期I——從古典到十六世紀
 
中產階級的平民悲劇  1664-1774年
偽君子—莫里哀
特別精選:昂朵馬格 / 無病呻吟 / 海盜或流亡貴族 / 愛情與偶然狂想曲 / 二主之僕
艾米莉亞.加洛蒂—萊辛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歌德
●知名的導演I——寫故事的導演
●知名的導演II——這些導演的戲劇不應錯過
 
狂飆的熱血  1782-1802年
特別精選:強盜 / 智者納坦 / 陰謀與愛情 / 德國小城人
●劇作視力檢查表——您看到什麼?
 
啟蒙與女性覺醒  1804-1879年
威廉.泰爾—席勒
破水罐—克萊斯特
浮士德第一部—歌德
欽差大人—果戈里
幸運物—內斯特羅伊
特別精選:瑪麗亞.瑪格達蓮娜 / 波里斯.戈杜諾夫 / 托雷多的女猶太人 / 鄉間一月 / 皮爾.金特
娜拉(玩偶之家)—易卜生
●文學時期II——從十七世紀到現代
 
工人與紳士  1889-1895年
茱莉小姐—史特林堡
織工—豪普特曼
班柏里(不可兒戲)—王爾德
●舞台形式——古典到現代
 
純愛、詭愛與博愛  1895-1904年
雷翁斯和雷娜—畢希納
特別精選:理想丈夫 / 風流韻事 / 烏布王 / 海鷗
西哈諾.貝格拉克—羅斯丹
露露—尉德金
三姊妹—契訶夫
在底層—高爾基
彼得.潘—巴利
●聊戲劇——理解專有辭彙
 
人性,人性!  1904-1920年
特別精選:櫻桃園 / 夏日訪客 / 死亡之舞 / 褲子 / 老鼠
每個人—霍夫曼史塔
賣花女(皮格馬利翁)—蕭伯納
沃依柴克—畢希納
迴旋曲—徐尼茲勒
●劇院——著名的舞台
●劇團——優秀的劇團
 
百花齊放摩登時代  1921-1947年
特別精選: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 巴爾 / 辛克曼 / 花粉熱 / 人聲 / 寇本尼克上尉 /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 悲悼得像厄勒克特拉
卡斯米爾和卡洛琳娜—霍爾瓦特
血腥婚禮—羅卡
小城風光—懷爾德
女水妖—吉侯杜
勇氣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布雷希特
毒藥與老婦—凱塞林
蒼蠅—沙特
特別精選:伽利略傳 / 無路可出 / 玻璃動物園 / 蒙特維德歐之屋 / 貝爾納爾達.阿巴之家
探長到來—普利斯特里
魔鬼將軍—楚克邁爾
慾望街車—威廉斯
●太棒了!——紀錄和奇聞
 
戰爭症候群  1947-1953年
大門之外—波歇爾特
特別精選:中國長城 / 女僕 / 高加索灰闌記 / 美狄亞 / 戒嚴 / 正義者 / 推銷員之死 / 雞尾酒會
捕鼠器—克莉絲蒂
椅子—尤內斯寇
熔爐—米勒
等待果陀—貝克特
●精彩絕倫!——重要的戲劇獎
●放手一搏!——重大戲劇活動
 
公民意識受審吧!  1956-1966年
老婦返鄉—杜倫馬特
長夜漫漫路迢迢—歐尼爾
特別精選:回首憤怒 / 獨裁者們的學校 / 終局 / 元老
老實人和縱火犯—佛里希
●文學時期III——從敘事劇到後現代
 
普羅米修斯的凡人之軀  1960-1966年
特別精選:房屋管理員 / 卡爾先生 / 誰怕維吉尼亞.吳爾芙? / 物理學家
代理人—霍赫胡特
裸足佳偶—賽門
特別精選:馬拉.薩德 / 婚禮 / 拯救 / 羅森克蘭茲和桂頓斯坦已死
●看或不看——幫助您下決定
 
不想說故事的舞台  1966-1978年
冒犯觀眾—漢德克
外籍勞工—法斯賓達
特別精選:愛情委員會 / 斯塔勒農莊 / 新少年維特的煩惱 / 絕不付帳 / 可愛的瑞塔
●被噓下台的導演……以及醜聞編導
●被噓的作者……以及他們的醜聞劇作
 
舞台的邏輯就是沒有邏輯  1979-1995年
哈姆雷特機器—穆勒
世界改良人—貝恩哈特
特別精選:節日的贈禮 / 梅林或荒蕪之國 / 低音提琴 / 黑人與狗的戰鬥 / 卡德威,一場鬧劇
開放配偶—達里歐.佛&拉梅
噪音遠去—弗萊恩
我的奮鬥—塔博里
特別精選:黛西小姐和她的司機(溫馨接送情)/ 雲.家 / 女總裁們 / 羚羊 / 山巔彩霞 / 美國的天使 / 零點或服務的藝術 / 名字
●折頸與斷腿——劇院裡的迷信
 
復古、創新再顛覆──無盡的試驗  1996-2015年
陰道獨白—恩斯勒
血拼和打砲—瑞文希爾
淨化—肯恩
特別精選:狂牛症 / 女孩之夜 / 上帝是DJ / 全球網路貧民窟 / 文內塔共和國 / 阿拉伯之夜
恩典的座位—拉布特
無罪—羅爾
加爾各答—里米尼紀錄劇團
殺戮之神—雷扎
特別精選:哈姆雷特已死,沒有重力 / 色情 /參與者 / 我們不是野蠻人 / 恐怖行動
●其實……還有很多偉大的演員
 
譯名對照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3477
  • EISBN:97895732938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1.7MB

图书试读



  「嘿,劇場這陣子正在公演莫里哀,怎麼樣,一起去看吧?」在現今,一說起週六夜的計畫,並不太會聽到這樣的話,雖然還是有人熱衷於欣賞舞台劇,不會錯過任何新的編排演出。但是許多人一想到舞台劇就想到高昂的票價,或者視之為不得不參加的活動。

  學生覺得無聊,因為他們在觀賞舞台上的表演之前,還要先研究演員們的演出資料。不同於小說,舞台劇不是為了閱讀而寫,而是為了上演而創作。(即使一些重量級的知識份子宣稱,他們的床頭櫃上就擺著莎士比亞全集。)

  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sches Theater)觀賞起來可能很累,好比很吵,混亂而且粗魯,但是也因此讓人為之驚豔。重新編排的經典戲劇也有類似的效果,通常似曾相識值極低(極度出乎觀眾的意料),但卻因此更有戲劇性,而且能在劇場前廳引發有趣的辯論。不敢冒險就沒有樂趣!
 
  太高級

  這是人們視戲劇為畏途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讀一讀劇評專欄就知道,大家顯然一頭霧水,就連戲劇讀本裡的說明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角色塑造及其用詞遣字出於單一狹隘視角而偏重獨白,劇本結構極度單調;刻板運用及狂想似地重複關鍵辭彙造成僵化念白方式……

  這類句子沒完沒了,而且不是特例,我們會因此想看看湯馬斯.貝恩哈特的作品嗎?不太會吧!但是如果我們得知,貝恩哈特以他引發醜聞的作品長期惹怒他的祖國奧地利,並且在他的遺囑裡明文禁止在奧地利上演他的作品呢?我們或許反而會想看看他的作品吧!

  本書就是想引起讀者的好奇—對兩千五百年前在古希臘發明的娛樂媒體產生興趣。在漫長的蟄伏期之後,莎士比亞等人又重新發明戲劇,並且絕對不是為了英文系課程而寫,而是為了普羅大眾—下自漁夫上至女王。
 
  哦——真的嗎?

  羅培.德.維加是個大膽妄為的西班牙人,莫里哀去世的時候還穿著戲服,席勒(可能)有三角關係,克萊斯特想和歌德決鬥,杜倫馬特在學校的功課很差,契訶夫的喜劇讓觀眾落淚(讓他非常生氣),《愛情委員會》被禁止上演好幾十年,貝克特自己也不知道果陀等待的是什麼,《陰道獨白》根本不是醜聞劇本。

  故事背後通常都有著該傾聽的故事,作者悲慘/瘋狂還是驚人的一生,特別的名言,綜觀整體的目光。
 
  您知道嗎?

  約翰.藍儂被射殺是在第一次波灣戰爭開始後不久,在同一年,魔術方塊引發風潮。喋喋不休的《世界改良人》首演,艾可發表他著名的小說。這一切都可以從時間線看出,時間線貫穿全書。

推薦序

布幕升起,好戲登場
劉晉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
前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學院院長
戲劇系專任教授

 
  這是一本可以讓初學者從零開始的戲劇史入門書,以作品為輻射起點,易學易懂、圖文並茂十分有趣地呈現戲劇與劇場作品,是作者為「普羅大眾——下自漁夫上至女王」而寫的書。

  此書書寫的時間結構跨度從艾斯奇勒斯(Aeschylus)在西元前472年創作演出的《波斯人》(The Persians)到2015年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恐怖行動》(Terror),以作品為輻射起點介紹158個作品。書中介紹了每一個作品的情節、作者以及作品中所出現的名言,將當代讀者對此作品可能的連結呈現在「今日呢?」及「小道消息」。筆者認為此書作品中的「小道消息」(猶如英文中的葡萄藤grapevine)是非常有趣的安排,利用戲劇史中未經證實的事件,來勾起讀者想一探究竟的興趣,當然這個小道消息也能讓讀者順藤摸瓜,找到更多相關訊息及去查證劇中所顯露的資訊。例如,在1606年上演的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據說各次不同的演出都發生過一些不幸……在莎士比亞時期,對演員而言,這部戲的確相當危險,因為有許多打鬥場面……」;而1664年上演的莫里哀《偽君子》:「莫里哀這個虔誠騙子的角色招來許多憤怒,大家一致認為,批評教會不該搬上舞台,國王直接禁止這齣戲……」。

  此書中另有「聊戲劇—理解專有辭彙」,將劇場的職稱、專有名詞、劇團運作方式,例如:晚場經理、臨演、版權特許費、戲劇顧問……等進行解說,這是針對戲劇入門者來認識戲劇與劇場的安排,而對於大學院校不論是相關科系或一般大學通識中心所開戲劇課程的學生都有助益。

  此書中的另一個特色是圖文並茂;西方戲劇史的研究是奠基在作品及文獻的梳理與分析,自古希臘、古羅馬及中古世紀以來,戲劇史及劇場演出的研究,許多的面向是從山洞壁畫、器皿、酒器、瓶飾、獸皮……上的圖像與文字而找到線索。此書亦延續此圖文並茂的傳統,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圖與文的關聯:「圖不是只當作文字內容的插圖,也不是『創意雕琢』;這些圖是『多重模式化』所構成內容的一部分,是各個模式間的符號與語言交互作用,其中文字與視覺扮演了定義明確且同樣重要的角色」*,此書中圖像與文字以雙重奏的方式一起呈現,圖像與文字都是符號也是工具,它們共同承載了劇中社會、文化與歷史的內涵,插圖與文字的交互作用、顏色的意義、角色的肢體語言及視覺的隱喻,使讀者產生認知與情緒反應,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與學習,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將文字和真實、想像的圖畫並置,以有趣的繪圖提供讀者自由詮釋可能的含意。

  另外,此書每一個作品都有其創作的年表,從相對微觀的「作品的介紹」輔以較宏觀的「年表」,讓讀者對作品背後的歷史、社會及文化背景(historical, social & cultural context)有所了解,而能對劇中人物、情節與主題(characters, plot & themes)產生感性與理性的聯結,並檢視人物在劇中的行為是否能反映作者所存在的時空背景,以及劇中所設定的年代的社會背景及歷史事件(comparing & contrasting characters, settings & events);同時能認知及感受劇本所設定的時代背景下,劇中角色所展現的情感與行動(inferring a character’s feelings by their actions)。此書的圖文對照,更能提供讀者檢視及想像,如果自己是劇中的角色能不能有不同的作為。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戲劇與劇場史的入門書,對於戲劇從業人員、研究者及教學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藝術普及書籍,很多都給我一種「為了賣書而寫」的感覺,內容浮光掠影,圖多字少,讀完之後腦袋裡還是一片空白。我特別關注這本《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的「2500年經典劇作」這個標籤。這意味著它得涵蓋的時間軸非常長,從源頭一直講到現代。挑戰在於,如何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篩選出真正具有代表性、且能互相呼應的作品?我比較擔心的是,為了追求廣度,會不會犧牲了深度?例如,如果只是簡單地介紹幾部劇的情節,然後就跳到下一個時代,那跟看維基百科沒什麼兩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對於「戲劇性」本質的探討,是那些恆久不變的人類情感和衝突,是如何在不同時代的舞台上被重新詮釋的。如果書裡能穿插一些關於當時社會背景對劇作影響的分析,或者不同國家劇團的詮釋差異,那會讓我更有閱讀的動力。畢竟,戲劇不只是文字,它更是一種表演藝術的記錄,如果能體會到那種現場感,那才是真正的「上課」。

评分

身為一個對舞台藝術懷抱熱情,但又常常被學術著作嚇跑的業餘愛好者,我對這類標榜「有趣」的入門書有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渴求知識,另一方面又害怕被過度簡化的內容敷衍了事。這本書如果真的做到「有趣」,那它必須在敘事上非常活潑。我猜測作者可能採用了某種「導師」的角色設定,像是帶著我們走進一個虛擬的排練場,邊走邊講解。比如,當談到古希臘悲劇時,可能會用現代偶像劇的結構來類比主角的困境,這樣可以瞬間拉近距離。但真正的考驗在於,當話題轉到更複雜的劇作家,例如易卜生或契訶夫,那些關於社會批判和內心掙扎的細膩層次,要怎麼用「有趣」的方式呈現而不失其莊重性?我非常期待看到那種「原來如此!」的瞬間,而不是讀完後只覺得「嗯,我知道了這齣戲在演什麼」。如果能對「演員如何處理這些經典角色」提供一些見解,那就更棒了,畢竟,讀劇本和看演出是兩回事,而這本書的標題顯然偏向後者。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上一堂有趣的戲劇課」聽起來就充滿活力,而且範圍橫跨「下自漁夫上至女王」,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簡直是把從古希臘劇場到莎士比亞,甚至更後來的戲劇精華都打包在一起了。我猜想,作者一定是用了一種非常生活化、接地氣的方式來介紹這些看似高深莫測的經典劇作。畢竟,戲劇這東西,如果只是搬出艱澀的理論,那跟在學校聽那些老教授講課有什麼兩樣?我期待看到的是,怎麼把那些充滿權力鬥爭、愛情悲劇、還有荒謬喜劇的劇情,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講出來。特別是「漁夫到女王」這個對比,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底層小人物的掙扎和宮廷貴族的虛偽,這兩者在戲劇結構裡往往是極佳的張力來源。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奧瑞斯提亞》或是《等待果陀》的理解更深入一層,而不是停留在課本上的冰冷文字,那就值了。希望它不會把所有東西都簡化得太過頭,而是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對戲劇有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點底子的,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和啟發。

评分

現在的出版品,內容的排版和視覺設計往往決定了讀者能否堅持讀完。雖然這是電子書,但我相信作者和編輯在結構編排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我希望這本書在呈現「2500年」的跨度時,不會讓讀者感到時間線索混亂。理想的結構應該是清晰的分段,也許是以「主題」分類,而不是純粹的「年代」推進。例如,可以將「權力與背叛」、「愛與犧牲」、「荒謬與存在」作為主要的章節,然後在每個章節裡穿插不同時代的劇作作為例證。這樣即使是跨越千年的作品,也能在核心主題上產生對話。另外,電子書的優勢在於互動性,我非常期待裡面是否有內嵌的短片連結,或是關鍵詞的快速註解功能。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歷史趣聞,像是某齣戲的首演時觀眾的反應,或是某位大牌演員如何「詮釋」某句台詞的八卦,那絕對能讓這堂「課」生動得像場八卦茶會,讓人欲罷不能。

评分

從「漁夫」到「女王」的跨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戲劇中「階級」與「人性」的永恆辯證。我很好奇,作者在挑選案例時,是如何平衡「經典性」(也就是那些考試必考、歷史地位崇高的大作)和「可讀性」(也就是那些現代觀眾看了一定會覺得有共鳴的作品)。一個成功的普及作品,必須要在這兩者之間走鋼索。如果全書都是在解析我們耳熟能詳的歐里庇得斯或莫里哀,可能會讓部分讀者覺得不夠新鮮;但如果加入了太多偏門冷僻、難以理解的劇作,那「有趣」的承諾可能就無法兌現了。我更傾向於相信作者的眼光是獨到的,他一定能從那些耳熟能詳的劇本中,挖掘出我們過去忽略的、最貼近現代人情感的細節。例如,探討《哈姆雷特》的延宕與現代人的拖延症有何異曲同工之妙,或是《李爾王》晚年的家庭矛盾如何映照出當代親子關係的疏離。如果能做到這樣由古至今的對照和共鳴,那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遠超於一本單純的戲劇史導讀了,它會變成一本關於「人」的課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