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電子書)

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蔚然
圖書標籤:
  • 戲劇
  • 文學
  • 當代戲劇
  • 舞颱劇
  • 劇本
  • 中國當代文學
  • 藝術
  • 文化
  • 電子書
  • 2017-2020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傢文藝獎得主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紀蔚然的劇作突破傳統對白撰寫的慣習,刻意運用斷裂的語言企圖建立齣文本的文學性,為颱灣留下近數十年當代生活語言發展的紀錄,以及集體記憶中慾望與救贖互為辯證的核心價值,不但本質上具有寫實的社會意義,更具備瞭寓言式的象徵意義。──王友輝(節錄自「第17屆國傢文藝獎 藝術傢素描」)

  從戲謔到遊戲,從冷情轉為溫暖,從幻滅到認可
  將世俗的疲乏提煉翻新,讓垮掉的字詞贖迴意義

  安娜與齊的故事:愛與理解,虛實交鋒,勾勒婚姻關係中的「無政府狀態」
  整人王:高手過招,計中藏計,看破人性又找迴人性的顛笑喜劇
  衣帽間:兩人分飾十二角,語言是鏇木,演繹舞颱的純粹魅力
  再見,歌廳秀:重現1990年代秀場實境,在「進步」與「退場」之間跳恰恰
  雨中戲颱:融閤歌仔戲、鬍撇仔戲與現代戲劇的魔幻混搭大戲,細數戲子伶人的悲歡傳奇
  捉寫關係與恐慌,詐騙與械鬥,裝扮與身分
  隱喻與象徵藏在日常裡,門裡門外,轉身都是戲
  還有戲颱人生穿插奇情鬍撇仔,百無禁忌歌廳秀的最後告別
  瘋癲、反諷、鬥智、幽默,絕無冷場的五部當代劇作


  劇本演齣記錄:
  《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年11月,創作社於國傢劇院戲劇廳首演
  《整人王:新編邱罔捨》,2017年12月,金枝演社於雲門劇場首演
  《衣帽間》,2018年8月,中國福建人民劇院首演
  《再見.歌廳秀》,2020年5月,故事工廠於嘉義縣錶演藝術中心首演
  《雨中戲颱》:2021年2月,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颱灣戲麯中心首演

  *本書獲財團法人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齣版補助。

本書特色

  好戲連颱,紙上拚場,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存在之瞬:在劇場邊陲的迴響 一部關於時代脈搏、個體掙紮與記憶重構的深度文本匯編 本書並非一部單一劇作的閤集,而是一次對當代社會肌理進行細緻剖析的文學與劇場文獻的探索。它收錄瞭五部風格迥異、主題鮮明的劇本,這些作品誕生於一個動蕩而充滿反思的時期——從一個全球化達到頂峰的瞬間,過渡到個體身份被重新審視的“新常態”。這五部劇作如同五個獨立的切片,共同構建瞭一幅關於現代人精神睏境、權力結構異化以及情感荒原的復雜圖景。 第一幕:空房間裏的迴聲——《編號K的證詞》 這部劇作以一種近乎冷硬的紀實風格,深入探究瞭“信息過載”與“主體消亡”之間的悖論。故事聚焦於一個被係統標記但身份模糊的角色K。K的生活被分割成無數碎片化的數據點,他試圖通過迴顧一係列無關緊要的日常片段——一次失敗的麵試、一次深夜的爭執、一張被遺忘的照片——來重新拼湊齣一個完整的人格。 劇本的結構模仿瞭數字檔案的檢索邏輯,場景切換迅速,對話常常是斷裂和重復的,充滿瞭技術術語與日常俚語的怪異混搭。它探討的核心在於:當所有的經驗都被記錄、儲存和索引後,“真實體驗”的價值還剩下多少?K的掙紮,是每一個試圖在龐大算法麵前保留其“不可量化性”的現代人的掙紮。劇作的高潮,不在於K獲得瞭某種宏大的啓示,而在於他終於意識到,他所尋找的“認可”,或許隻是一種對自身存在進行“有效編碼”的渴望。 第二幕:鏡子外的凝視——《最後一場無觀眾的演齣》 這部作品是對劇場本體,乃至所有“錶演性存在”的一次深刻反思。故事設定在一個劇院的後颱,一群演員在得知演齣因故取消後,拒絕離開。他們開始瞭一場“為自己而演”的內部排練,但這場排練逐漸失控,混入瞭他們生活中未被排練的真實創傷。 劇中的角色彼此對視,但眼中映齣的卻是舞颱燈光投射下的、他們最不願麵對的自我。劇本巧妙地運用瞭“戲中戲”的結構,但這裏的外層劇(現實)與內層劇(排練)的界限被故意模糊。它尖銳地質問:在沒有他者目光審視的時刻,我們是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當所有的社會角色——父親、愛人、職業者——都暫時卸下麵具時,剩下的那個“空位”裏,究竟是自由的靈魂,還是更深的虛無?這部劇作以其精妙的舞颱調度設計,挑戰瞭觀眾對“觀看”行為本身的理解。 第三幕:時間褶皺中的告白——《河流的對岸是明天》 這是五部作品中情感最為充沛的一部,但它的情感是內斂而剋製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條因某種氣候災難而水位長期不穩定的河流兩岸,兩個原本相隔甚遠的傢族,因為河流時漲時落的特性,被迫在不同的時間點與對方發生短暫的、不可避免的交集。 劇本主要通過信件、錄音備忘錄和偶然相遇時的寥寥數語展開。它沒有宏大的衝突,而是專注於時間錯位帶來的溫柔的遺憾。一方的“昨天”可能是另一方的“明天”,他們的對話總是在關鍵信息即將傳遞完成時被中斷。這部劇作探討瞭“錯過”的本質:我們是否總是活在對尚未發生的未來的期盼中,以至於忽略瞭身邊那些稍縱即逝的、真實的聯結?它試圖捕捉那種在等待中凝固的、對“此刻”的復雜依戀。 第四幕:城市肌腱炎——《霓虹燈下的靜默協議》 《霓虹燈下的靜默協議》是一部探討群體心理與城市異化的高概念作品。故事發生在一個被過度規劃的未來都市中,市民被要求遵守一係列關於情緒錶達的“靜默協議”。任何超齣係統設定的情感波動都會觸發某種無形的乾預。 然而,在城市最深處的廢棄地鐵隧道中,齣現瞭一群被稱為“迴響者”的地下藝術傢。他們通過非語言的肢體動作、光影和純粹的物理力量來“重寫”城市空間的情感地圖。劇本的對話極少,主要依賴於舞颱上的光影設計和身體的張力。它描繪瞭在絕對的秩序麵前,人類生命力如何以一種近乎病態的方式尋找齣口——不是通過語言的抗議,而是通過身體的痙攣和對既有形式的無聲篡改。 第五幕:舊物的重量——《她留下的三百個鑰匙孔》 最後一部劇作,轉嚮瞭對物質世界與記憶承載力的沉思。主人公繼承瞭一棟老舊公寓,裏麵有三百個被封鎖或從未使用的鑰匙孔,每一個孔洞都象徵著一段被封存的、未被激活的生活可能性。 劇本采用瞭一種碎片化的獨白形式,主人公試圖通過清理這些鑰匙孔,來理解前任居住者的人生軌跡。這些鑰匙孔不再是簡單的物理結構,而是心理學上的“潛意識入口”。隨著探尋的深入,主人公發現自己對前任生活的想象,正在反噬和重塑她自己的人生選擇。這部作品是對“繼承”的深刻反思:我們繼承的,是彆人的物質遺産,還是他們選擇性遺忘的曆史?它細膩地處理瞭懷舊情緒中,那種摻雜瞭嫉妒、敬畏與恐懼的復雜情感。 --- 結語: 這五部劇作,無論是在主題的跨度上,還是在敘事語法的實驗性上,都力圖超越傳統戲劇的範疇。它們聚焦於現代人在麵對技術、記憶、社會規範和自我認知消解時所展現齣的復雜韌性。它們是時代的斷章,也是對人類永恒睏境的持續叩問。閱讀它們,如同走入一個由不同聲音、不同光綫構成的多維劇場,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值得被“認可”的微小真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紀蔚然


  颱灣當代深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重要劇作傢。國立颱灣大學戲劇學係名譽教授。第十七屆國傢文藝獎得主。著有《黑夜白賊》、《夜夜夜麻》、《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嬉戲》、《影癡謀殺》、《倒數計時》、《莎士比亞打麻將》、《拉提琴》、《一個兄弟 兩個故事》等經典劇作,及長篇小說《私傢偵探》、《DV8》等作品。

圖書目錄

(自序)之前之後
安娜與齊的故事
整人王:新編邱罔捨
衣帽間
再見歌廳秀
雨中戲颱(劉秀庭閤著)
(附錄)要當劇作傢,還是不當劇作傢   李方瑜作/吳政翰譯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875697
  • EISBN:97898638759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圖書試讀

自序

之前之後


  本書收集我於2017-2020 年間發錶的五部劇作。除瞭《雨中戲颱》,其他四部皆於2020 年前完成公演。因受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雨中戲颱》延至2021 年初始得順利推齣。

  近年有點多產,一方麵是因為退休後時間充裕、時有邀約,另一方麵是先後受雷濛‧ 威廉斯和洪席耶啟示,醉心於耕耘新題材以及有別以往的風格。於某次訪談中,我試著評論自己的改變:以《拉提琴》(2012)為分水嶺,區分「之前」與「之後」兩種基調。「之前」的基調戲謔、嘲諷、冷情,在在流露一股幻滅感;「之後」則風格有變,從戲謔轉為遊戲、嘲諷轉為反諷、冷情轉為溫暖,大體而言少瞭幻滅,多一些認可—對於人性與存在的認可。

  「之前」階段在《拉提琴》達至頂峰而劃下休止符,劇中的狂亂照映我內心的狂亂。2013 至2015 三年期間毫無創作。「之後」的轉變於《莎士比亞打麻將》(2016)和《一個兄弟》(2016)已露端倪,於《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和《整人王:新編邱罔捨》(2017)明顯許多。如此發展是好是壞,外界自有評論;就我個人而言,有佳作,亦有敗筆。

  另外,麵對演齣的態度亦有前後之分。以前我會「盯場」,不時齣沒於排練間,對於導演手法與錶演方式意見頗多,往往排演後於酒精催促下跟導演爭得麵紅耳赤。有位演員曾開玩笑,「紀杯,為什麼你不能和莎士比亞一樣?」他的意思是:為什麼我不是「作傢已死」、劇本任人宰割?那時有個傳言,「紀蔚然的劇本一字都不能改」。其實是誤會。我的作法一嚮是:寫完初稿交給導演、導演提供意見、我根據其意見修改、完成第二稿後交給導演、導演再給意見⋯⋯如此來來去去。既然過程冗長,有些劇本改到六七稿,我認為進瞭排練場不能隻因「演員不喜歡」、「演員做不到」(通常是這兩因素)而輕易修改。

  我和導演的工作方式一直沒變。不同的是,忘瞭自哪一齣開始,我不再走進排練場,且講明「怎麼改都無所謂」;我不再看整排、彩排,隻跟導演說「咱們首演見。」放牛吃草的結果即首演當天,不是驚喜,就是昏倒。顯然之前的方式纔是對的,雖被人嫌煩,卻可為品質捍衛,雖有摩擦,但是為瞭藝術摩擦。這需要體力,可惜我已年老,迴不去瞭。唯一能做的就是減產,而這理應是「劇本爆炸期」後的自然發展。

  五部劇作裡,《安娜與齊的故事》、《整人王:新編邱罔捨》、《衣帽間》等三齣「劇本版」與「演齣版」齣入不大,《再見歌廳秀》和《雨中戲颱》(與劉秀庭閤著)則齣入甚大。集子裡《再見歌廳秀》以「劇本版」呈現,《雨中戲颱》以「演齣版」呈現。

  其他的,就不用多說瞭。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電子書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深沉的哲學感,讓我忍不住想深入挖掘它到底在探討什麼樣的人生課題。我通常對戲劇文本比較有興趣,因為那種文字的張力跟舞颱上的想像空間總是特別迷人。不過,從這個標題來看,它似乎更著重在探討「認可」這個極度複雜又日常的議題。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為瞭得到他人的肯定,付齣瞭多少努力?那份渴望被看見、被接納的內在驅動力,究竟是推動我們前進的翅膀,還是讓我們迷失方嚮的枷鎖?我猜想,這五部劇作,可能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許有人追求事業上的成就,有人在親密關係中尋求歸屬,甚至可能觸及到藝術傢對自我價值的辯證。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透過劇情的推移和角色的對話,把這種「尋求認可」的掙紮,轉化成具體而動人的戲劇衝突。畢竟,真正的認可,或許最終還是得迴歸到與自己的和解,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如果這套劇作能引導齣讀者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審視,那它就已經遠超齣一本純粹的劇本集瞭。

评分

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有機會在任何零碎時間都能翻閱,但我深知劇本這類文本,最好還是能保持一段專注的閱讀時間。我個人習慣在閱讀劇本時,會在腦海中自動為角色進行「選角」和「搭景」,這是我與文本互動的方式。光是想像那些舞颱空間的調度、燈光色彩的變化,就能讓我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這五部劇作,不知道有沒有哪一部的場景設定是極具挑戰性或風格強烈的?例如,是在封閉的密室進行心理博弈,還是在宏大的歷史場景下進行個人命運的追問?如果作者在舞颱調度上有獨到的見解並清楚寫在劇本裡,那對我來說簡直是加分題。總之,我期望這套劇作集結的,不隻是一堆文字,而是一組組可以被搬上舞颱、被身體詮釋的完整世界觀,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同時進行一場精彩的、無聲的「內部排練」。

评分

最近閱讀的體驗中,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這麼好奇它「形式」上的處理方式。這本電子書既然是「劇作」,那麼它在電子載體上的呈現,我想會是個有趣的挑戰。紙本書的排版對於戲劇文本來說至關重要,標點符號、空行、舞颱指示的細膩度,都直接影響瞭閱讀的節奏感和呼吸感。不知道電子書版本在這些細節上如何處理?尤其是在快速翻閱或使用不同閱讀器時,劇本的語法結構會不會因此而被打亂?我特別注重劇作中場景轉換和人物情緒的遞進,好的劇本結構必須像一個精密的鐘錶,每一個齒輪都緊密咬閤。從2017到2020這幾年的創作,也代錶著創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段時間颱灣社會經歷瞭許多轉摺,不知道這些外部的時代氛圍,有沒有潛移默化地影響瞭這五部作品的基調?或許有些劇作會顯得更焦慮、更具批判性,而有些則可能更偏嚮內省與和解。我希望它不隻停留在概念的探討,而是能紮實地呈現齣有血有肉的角色。

评分

說實話,我對「五部劇作」這個組閤有點好奇,它們之間的連結性是什麼?是主題貫穿,還是純粹是同一位作者在特定時間區間的創作成果?如果是前者,那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隱形的線索,或許是共同齣現的母題、相似的象徵符號,或是某種特定的敘事結構。如果隻是時間上的匯集,那麼讀者在閱讀時,就要自己去建構一個比較性的框架。這對我來說是個考驗,也是個樂趣。我總覺得,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即便主題不同,創作者的「筆觸」或「偏好」也會留下痕跡。這五部作品,有沒有哪一部的風格是比較突齣的?是偏嚮寫實主義的對白,還是帶有魔幻寫實的色彩?如果能有一部作品讓我產生「這就是颱灣當代劇場的某種聲音」的感覺,那這次的閱讀體驗就非常值得瞭。我也很想知道,作者在處理這麼多不同文本時,如何保持創作能量的不重複性。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藝文生態的讀者,我對於「認可」這個詞彙的解讀非常敏感。在藝術圈,所謂的「認可」往往伴隨著商業的考量、評論界的評價,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聲量。我很好奇,劇中的角色們所追求的「認可」,是來自於大眾的掌聲,還是來自於某個特定權威人士的背書?或者,更殘酷一點,是來自於那些曾經傷害或否定過他們的人的最終低頭?如果劇作能深刻揭示這種追逐外部肯定的虛妄,那會讓我非常佩服。但如果它隻是在描寫角色們理所當然地追求掌聲,那可能會顯得有點膚淺。畢竟,戲劇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人類最深層的矛盾和慾望挖掘齣來,讓我們在安全的距離外觀看,然後在散場後帶走一點點反思。這五部劇作,希望至少有一部能讓我產生那種「啊,原來我是這樣想的」的震驚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