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洋音樂史兩千年
序章 博雅教育的一環──音樂
──與數學、哲學並列的古典樂起源
1何謂「古典樂」?
2管弦樂團的歷史與樂器的變遷
3古典樂的類型與曲目
*樂曲的標記有什麼意義?*哪位作曲家的曲子在國際上最膾炙人口?
專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創造了音階
第一章 從音樂看基督教與技術的發展
──古典樂的黎明
1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興亡:額我略聖歌
*複音音樂與聖母院樂派
2技術的發展與音樂媒體的誕生
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與聖詩
4藝術大國義大利:歌劇誕生
5路易十四與法國的驕傲:宮廷舞蹈音樂與管弦樂團
*在日本鮮為人知的盧利
第二章 文化推手――市民革命
──從巴洛克到古典樂派
1德國從荒廢到重建:「巴洛克音樂」的成熟
*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商人韓德爾 *受眾人愛戴的勤勉音樂之父──巴哈
2從王公貴族到市民:聽眾的改變
*作曲數目多到創金氏世界紀錄的泰雷曼
3 維也納黃金時期:「古典樂派」與「交響曲」
*歷經三十年僕役生涯後舉世聞名的海頓 *生活規律的自由作曲家莫札特 *交響曲的核心「奏鳴曲式」誕生 *莫札特交響曲的特色「憂鬱」
第三章 革命家貝多芬帶來的三項改革
──「古典樂派」成形
1 從重視形式到原創的摸索
2 貝多芬發起的三大革命
*革命一 用音樂抒情,表達自我 *革命二 不靠金主贊助的自由音樂家 *革命三 集大成補足前人的智慧 *浪漫樂派的足音
專欄 國外不像日本演奏得那麼頻繁!?《第九號交響曲》的創作、首演祕辛
3 重視工業化及商業發展的英國
*工業革命帶來生活形態的改變
專欄 世界級指揮家鄭明勛談古典樂的魅力
第四章 民族主義與藝術──「浪漫樂派」與歌劇全盛期
1 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擴展:「浪漫樂派」出現
*在三十一年生涯中璀璨發光的舒伯特 *身兼樂評家的舒曼 *捨棄醫學之路,從二十三歲起學習音樂的白遼士 *擄獲女性芳心的李斯特 *小說家華格納 *從公務員轉當音樂家的柴可夫斯基
2 維也納體制與民族自決運動:民族主義音樂
*參與革命的華格納與史麥塔納
3 財富打造的奇觀:歌劇全盛期
*重視故事的華格納音樂劇 *威爾第的作品與義大利統一 *令普契尼讚賞不已的日本歌手!
第五章 近代化與傳統的拉鋸──「後期浪漫樂派」、「印象樂派」及未來
1 維也納黃金時期最後的光輝:「交響曲」的最終階段
*就讀維也納大學,與全球菁英共聚一堂的馬勒
專欄 「第九交響曲魔咒」與命運多舛的馬勒
2 巴黎萬博與日本主義:「印象派」登場
*詩人馬拉美的沙龍與德布西 *浮世繪師・北齋所給的靈感
3傳統樣式的破壞?: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之父」荀白克與十二音列技法 *太過前衛?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音樂 *以宗教、鳥鳴、民族音樂架構出獨特世界的梅湘
終章 日本的西洋音樂與管弦樂發展
*童謠的普及與Do Re Mi的定型 *管弦樂的發展 *後記 *參考圖書 *古典樂入門曲10大精選 *看電影聽古典樂30精選
我一直有個困擾,就是每次想推薦古典音樂給朋友時,總是被問:「這跟那有什麼不一樣?」我總是只能籠統地說「這個比較悲傷,那個比較歡快」,缺乏更具體的依據。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有效的「鑑賞工具箱」。如果作者能在介紹特定作曲家或作品時,清楚指出該時期音樂風格的幾個關鍵特徵,比如說,浪漫主義時期如何運用和聲來營造情感深度,或是李斯特如何將鋼琴技巧推向極限等等。這樣的分析,能讓我未來在聆聽時,眼睛可以「看見」音樂的結構,耳朵可以「捕捉」到時代的聲音標籤。我不是要變成專業樂評家,但至少能有足夠的詞彙和概念去描述我聽到的感受。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抽象的音樂體驗,轉化為具體的文字描述,那它就絕對值得我反覆閱讀並珍藏了。
评分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古典的排版,配上一些精緻的樂譜圖樣,一看就知道裡面內容肯定很有深度。我光是想像自己窩在沙發上,用平板慢慢翻閱這些關於西方古典音樂歷史的文字,就覺得非常享受。特別是書名裡提到的「從音階到交響曲」,這橫跨了這麼大一段時間和音樂發展的脈絡,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龐大複雜的資料,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同時又不失給老樂迷的趣味點。我猜測它應該不只是簡單的時間軸羅列,可能還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描寫那些音樂巨匠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畢竟,了解音樂背後的人文背景,更能體會作品的精髓嘛。希望它能讓我對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時期的風格差異有更清晰的認識,而不是每次聽都覺得「都差不多好聽」而已。如果能有豐富的圖片或圖表輔助說明那些複雜的音樂結構,那就更完美了,畢竟是電子書,運用多媒體的潛力應該不小,我很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探索那些動人心弦的旋律是如何一步步建構起來的。
评分說實在話,現在網路上關於古典音樂的資訊多如牛毛,但品質參差不齊,很多都是片段式的介紹,很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常常在YouTube上看到某個偉大樂章的介紹,但總覺得零散的知識點無法串連起來,像拼圖一樣,少了一塊核心的骨架。這本電子書的定位似乎就是來填補這個空缺,提供一個結構清晰、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我希望它在論述上能保持一種穩健的學術基礎,但行文風格一定要活潑流暢,避免那種教條式的說教口吻。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那些跨越國界的影響力,例如德奧音樂對法國印象派的衝擊,或是俄國樂派如何融入西歐傳統。如果能看到這些不同流派間的「對話」與「交鋒」,那這本書的格局就會瞬間提升,從單純的歷史陳述變成一場藝術思想的辯論賽。
评分身為一個偶爾會去音樂廳聽音樂會的樂迷,我發現自己對曲目單上的標題越來越有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背景知識配不上那種莊嚴的聆聽氛圍。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非常親切,「小史」兩個字給人一種負擔較輕的感覺,不像那些厚重的學術專著,讀起來肯定會讓人望而生畏。我猜想它在處理專業術語時,一定下了不少工夫來「翻譯」成一般人能懂的語言,像是什麼奏鳴曲式、賦格、迴旋曲這些概念,如果能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那對我這種半吊子聽眾來說,簡直是救星。而且,它強調的是「探訪」,這讓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有導遊帶領的知識之旅,而不是被動的資訊灌輸。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串聯起不同樂章體裁的演變,從單純的器樂小品,如何一步步發展成氣勢磅礡的交響樂,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是什麼?光是想像這個演進就覺得充滿了戲劇張力。
评分我最近對音樂史的知識有點匱乏,聽古典樂的時候,常常只能停留在「這首曲子很好聽」的層次,對於它誕生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當時的心境,以及這首曲子在音樂史上的地位,都一知半解,感覺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在欣賞藝術。所以,看到這本《古典樂小史》的標題,馬上就被「巨匠們的音樂之路」這個副標題給吸引住了。我一直很想知道像貝多芬那種人,是如何在耳聾後還能創作出如此撼動靈魂的樂章?或是莫札特那種天才,他是不是真的能「聽見」腦海中完整的交響樂架構?這種對「人」的好奇心,往往比純粹的樂理知識更能驅動我深入了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的不僅是枯燥的年代紀事,而是真正能讓我們感受到這些藝術家面對創作時的掙扎、突破與榮耀。如果書中能多描述一些他們在不同城市、不同宮廷間的經歷,那對我來說會是超級加分的內容,畢竟歷史的趣味性,往往藏在這些細微的生活片段裡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