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三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電子書)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三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焦元溥
图书标签:
  • 鋼琴
  • 音樂家
  • 訪談
  • 音樂
  • 藝術
  • 文化
  • 傳記
  • 古典音樂
  • 電子書
  • 黑白之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呂紹嘉:本書深入淺出,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千萬不要錯過!
  林懷民: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只有元溥有這本事!
  張艾嘉:作為讀者,我除了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出。
  幾米: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啟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
  楊照:《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


  當今音樂世界第一套、第一手頂尖鋼琴家訪談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12週年最新版!
  藝文名家呂紹嘉、林懷民、張艾嘉、幾米、楊照、詹宏志 傾心推薦!
  創作歌手安溥 設計統籌‧繪圖
  獻給音樂人,更送給所有人!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出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家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家,53萬字。

  2019年全新版本,不只更新並濃縮原作、為30位鋼琴家增加新內容,更增添53位鋼琴家與一位大提琴家,成為收錄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家、109位音樂家的訪問錄。

  親自拜訪、聆聽、討論、反覆修訂……樂評家焦元溥二十年來田野調查,遍訪世界鋼琴巨擘,暢談當代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家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兼及重要作曲家與樂曲、鋼琴家學習歷程的珍貴現場紀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訪問內容不只關於音樂,更包括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家庭、人生的探索。

  精彩的一百多篇劃時代對談,字字珠璣,宛如悠遠無垠的靈魂樂曲陣陣傳來。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出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家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家,53萬字。

  套書說明
  一至四冊整體而言以鋼琴家出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冊大致以學派或地域劃分章節,第三、四冊則漸漸走向個人化。如有讀者能按順序,從第一冊第一篇看到第四冊最後一篇,相信能對二十世紀至今的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家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有所認識,也能對重要作曲家與樂曲有相當了解。

  第三冊提要(1954-1965)
  《遊藝黑白》收錄許多獨家訪問內容,第三冊的齊瑪曼與波哥雷里奇訪問,更是獨家中的獨家:這是他們近三十年來的唯一長篇訪問,後者內容更超過十年追蹤,甚至包括受訪者親自解析自己的演奏錄音,跟著聆聽必然大增賞樂功力。

  同樣超過十年追蹤的還有鄧泰山、賀夫、巴福傑與齊柏絲坦。聽他們講述音樂與演奏的道理,或是境遇奇絕的人生,都能收獲滿滿,尤其是鄧泰山分析如何在鋼琴上歌唱,賀夫對樂曲的思考心法。加上陳宏寬克服手傷、近乎神祕的浴火重生,布勞提岡與史戴爾對古鋼琴與歷史鋼琴的演奏提點,以及吳菡與芬柯極其細膩精到、堪稱全方位的室內樂欣賞與演奏剖析,閱讀這些訪問不只令人茅塞頓開,更能獲得前所未有的新視野。

  本冊訪問增加來自波蘭、克羅埃西亞、荷蘭、加拿大、瑞典、越南、黎巴嫩與日本的受訪者,內容除了音樂,更包括文學、藝術、政治、電影、宗教、社會,甚至涵蓋流行音樂與311震災,讓我們以鋼琴家的心靈與視角觀看世界。

藝文名家推薦

  結合對鋼琴音樂的赤子之愛與淵博學養,焦元溥是能直探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性情中人。因此《遊藝黑白》不僅是他二十年遍訪世界各大鋼琴名家的珍貴紀錄,更是處處閃爍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書深入淺出,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千萬不要錯過!──呂紹嘉

  我沒學過音樂,編舞時自卑而焦慮。讀元溥的書,去聽他提到的音樂,久而久之,竟然「不會作詩也會吟」。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只有元溥有這本事!──林懷民

  焦元溥帶我邁入古典音樂第一步由於這一步,我排除了因為不懂而產生的莫名抗拒,也開始明白為何年輕的他如此著迷於這些幾百年前的創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樂談戀愛的演奏家。每一首曲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訪問。作為讀者,我除了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出。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遊藝黑白》的最新版。──張艾嘉

  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啟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看見當代的傳奇鋼琴家,如何奏出最動人的音樂⋯⋯──幾米

  十二年之後,等到了《遊藝黑白》的新版。舊版問世時,焦元溥是台灣音樂界一顆前所未見的奇異新星,用這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個深邃而美麗的鋼琴音樂世界;新版堂皇脫胎時,焦元溥已然創造了自身獨特的一塊音樂鑑賞、策畫、推廣領域,不只是改變了台灣古典音樂演奏與聆聽環境,還將影響力拓展到大陸及日本等地。《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而要能有這樣的成長,仰賴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頂尖鋼琴家的人生與音樂告白於一書,這背後的準備與堅持,應該足可另外再寫成一本書吧!──楊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 --- 《时间的织锦:现代文明的演变与展望》 一、 引言:在历史的迷宫中回望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智识探险,旨在剖析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文明如何在技术、思想与社会结构的交织中,编织出我们今日所处的复杂图景。我们试图超越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聚焦于那些驱动时代更迭的深层力量——科学认知的突破、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全球化浪潮对个体经验的重塑。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现代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结构,它在追求效率与自由的同时,也孕育了异化与危机。我们将通过审视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格局的瓦解,直到数字时代的来临,来理解人类如何不断在进步的幻象与现实的困境之间摇摆。 二、 第一部:理性的黎明与机械的轰鸣(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1. 启蒙的回响与现代性的奠基 本章首先考察启蒙运动的遗产——理性、科学方法和个人权利的崛起。我们探讨康德、伏尔泰等思想家如何挑战旧有的权威,为现代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形成铺平了道路。然而,我们也指出,这种对“理性”的过度自信,如何催生了技术至上的倾向,并为后续的工业革命埋下了伏笔。 2. 工业革命:效率的崇拜与社会的分裂 详细分析蒸汽机、纺织机等核心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关系和地理分布。重点关注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人阶级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严峻生存条件。此处引入马克思和韦伯的早期观点,探讨劳动异化(Alienation)的哲学意涵,即人如何被自己创造的物质系统所奴役。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是理解未来百年冲突的起点。 3. 达尔文的冲击:生物学对世界观的颠覆 本节聚焦于《物种起源》所带来的知识革命。进化论不仅重塑了生物学,更深刻地冲击了宗教神学和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分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扭曲,以及科学知识的扩散如何同时带来进步的希望与伦理的困境。 三、 第二部:意识形态的战场与宏大叙事的黄昏(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1. 帝国的黄昏与民族国家的崛起 考察19世纪末期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以及由此埋下的国际紧张局势。重点分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量,如何从统一的力量转变为冲突的催化剂。 2.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技术与野蛮的结合 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工业化技术如何被用于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屠杀。接着,探讨两次大战之间出现的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极权意识形态的兴起,它们作为对自由资本主义危机的激进回应,如何承诺“终极解决方案”。 3. 现代主义的艺术与文学:对破碎现实的捕捉 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文化领域出现了深刻的断裂。本章分析现代主义艺术(如立体派、表现主义)和文学(如乔伊斯、普鲁斯特)如何试图捕捉一个失去确定性、碎片化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这是一种对宏大叙事幻灭后的精神自救。 四、 第三部:冷战的铁幕与消费社会的形成(20世纪下半叶) 1. 两极对峙下的世界格局 详细阐述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如何主导了全球政治、军事和科技竞争。重点分析核威慑理论(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对人类存续的哲学意义,以及代理人战争如何将全球其他地区卷入意识形态的漩涡。 2.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被制造的需求” 本书探讨战后西方社会如何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广告业、大众媒体的成熟,以及“享乐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粘合剂,如何重塑了公民身份和个人价值判断。我们审视了消费社会对环境的隐性成本。 3.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挑战 在政治相对稳定的表象下,思想界开始质疑语言、权力结构和知识的绝对性。本章介绍福柯对权力/知识关系的解构,以及德里达对文本意义不稳定性的揭示,为我们理解后现代思潮打下基础。 五、 第四部:信息洪流与全球化的重构(21世纪初至今) 1. 互联网的奇点与信息过载 分析信息技术,特别是万维网的普及,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经济结构、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重点讨论“注意力经济”的本质,以及算法推荐系统如何加剧了认知隔离(Echo Chambers)的风险。 2. 全球化的两面性:互联与断裂 考察全球供应链、跨国资本流动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由此引发的本土文化衰退、收入不平等加剧和“去工业化”的社会后果。本章探讨民族主义的再次抬头,是对全球化不确定性的防御性反应。 3. 当代危机:气候、信任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当前人类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气候变化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长期威胁,对现有政治体系的治理能力提出了终极拷问。同时,对传统机构(媒体、政府、科学界)信任的侵蚀,使得集体行动的达成愈发困难。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立足点 现代文明是一场未完成的实验。我们既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承受着它带来的精神和环境重负。本书总结认为,理解过去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我们当前困境的内在逻辑。未来的展望不在于寻找新的“宏大叙事”来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的谦逊——承认知识的局限性,并学会在复杂、互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重建信任与伦理的共同基础。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深度剖析: 不仅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及其深层结构性原因。 批判性继承: 对现代性所推崇的“进步观”保持警惕和审视态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台北。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Fletcher School)法律與外交碩士、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自十五歲起於雜誌報章發表文字作品,涵蓋樂曲研究、詮釋討論、音樂家訪問、國際大賽報導、文學創作、翻譯與劇本改編,著有《樂來樂想》、《聽見蕭邦》、《樂之本事》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中、日文版)等專書十餘種,也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焦點講座」策劃,「20X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台中古典音樂台與Taipei Bravo電台「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金鐘獎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獎(2013),近年更製作並主講音頻節目「焦享樂:古典音樂入門指南」與「焦享樂:一聽就懂的古典音樂史」(看理想)。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齊瑪曼
前言 音樂見天地,一人一世界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第二章 法國和俄國
前言 演奏學派的回顧與省思
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 1957-)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1958-)
穆拉洛(Roger Muraro, 1959-)
提鮑德(Jean-Yves Thibaudet, 1961-)
巴福傑(Jean-Efflam Bavouzet, 1962-)
特魯珥(Natalia Troull, 1956-)
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1958-)
薛巴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 1963-)
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1965-)

第三章 波哥雷里奇
前言 保持自我,才是人間最艱困的挑戰
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958-)

第四章 歐洲和美洲
前言 文化交流與時空探索
布勞提岡(Ronald Brautigam, 1954-)
史戴爾(Andreas Staier, 1955-)
洛提(Louis Lortie, 1959-)
賀夫(Stephen Hough, 1961-)
海夫利格(Andreas Haefliger, 1962-)
潘提納(Roland P?ntinen, 1963-)
法拉達(Stefan Vladar, 1965-)

第五章 亞洲和中東
前言 從中東走向世界,將世界帶往亞洲
魏樂富(Rolf-Peter Wille , 1954-)與葉綠娜(Lina Yeh, 1955-)
陳宏寬(Hung0-Kuan Chen, 1958-)
鄧泰山(Dang Thai Son, 1958-)
艾爾巴夏(Abdel Rahman El Bacha, 1958-)
吳菡(Wu Han , 1959-)與芬柯(David Finckel, 1951-)
小山實稚惠(Michie Koyama, 1959-)

鋼琴家訪談紀錄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36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世界鋼琴家」這個定位來看,這本書勢必會涵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體系的頂尖人物。這就引發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點:究竟是俄羅斯學派的紮實底蘊,還是德奧學派的嚴謹結構,亦或是美法學派的浪漫奔放,在他們各自的演奏中佔了主導地位?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將這種地域性和傳承的脈絡描繪出來。畢竟,台灣的音樂教育體系深受歐洲影響,但我們也開始追求更在地化、更具個性的聲音。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國際化的視野,讓我們理解「頂尖」背後那些風格迥異的成因,無疑能啟發我們對自身音樂文化發展的反思。光是想像那些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景如何交織在這些鋼琴家的手指下,就讓人感到無比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遊藝黑白」取得相當有詩意,黑白鍵盤本身就是最基礎也最極致的象徵,而「遊藝」則帶有一種從容不迫、沉浸其中的美感。我常常在想,當這些頂尖的鋼琴家面對一台鋼琴時,他們眼中看到的究竟是冰冷的木頭和塑膠,還是另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空入口?我很期待透過文字,能感受到那種「進入狀態」的儀式感。在台灣,我們習慣透過錄音來接觸古典音樂,但錄音畢竟是最終的成品,中間那些選擇、猶豫、甚至錯誤,才是構成藝術靈魂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描繪出他們在詮釋某個經典樂章時,那種「一念之間」的掙扎與決定,我想,那種對藝術的敬畏感會遠勝於單純的聆聽體驗。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往往能從這些大師身上學到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畢竟,鋼琴演奏是一項極度孤獨的藝術,你必須長時間面對自己、面對樂譜,以及面對你內心那些最細微的情緒波動。我猜測,書中或許會談到他們如何應對巡演的疲憊、如何處理樂評的褒貶,甚至是面對年華老去後,技藝可能面臨的挑戰。這些都是身為一個在台灣努力打拼的普通人,也能產生強烈共鳴的主題。如果作者能將這些訪談內容,巧妙地融入當代社會的脈絡中去解讀,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記錄,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提升到「人生哲學指導」的層面,這對我來說,比純粹的音樂技術探討更具吸引力。

评分

老實說,台灣的出版市場在引進這類專業性較強的音樂書籍時,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保守,這次能看到有引進這樣一本專門探討世界鋼琴家的訪談錄,我真的感到非常興奮。我猜想,這些訪談的深度絕對不是一般雜誌專訪可以比擬的,能夠讓這些國際級的演奏家敞開心扉,分享他們在黑鍵與白鍵之間構築的那個抽象宇宙,想必需要非常細膩的溝通和長期的信任累積。我個人尤其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看待傳統與創新的拉扯?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快速消費的時代,一位鋼琴家要如何維持他們藝術生命的純粹性與持久性?這種探討藝術核心價值的內容,是我最期待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的。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未曾曝光的幕後花絮或練習過程的細節,那簡直就是給我們這些資深樂迷的最好禮物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黑白分明的線條感,隱約透出一些難以言喻的底蘊,光是看到這個設計,我就忍不住好奇裡面到底收錄了哪些重量級的音樂人物故事。我一直覺得,要真正了解一位藝術家,光聽他們的演奏是不夠的,那些在舞台背後付出的汗水、面對挫折的掙扎,以及他們對音樂獨特的詮釋哲學,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所以,我對這種深度訪談錄一直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希望透過文字的力量,能一窺這些鋼琴巨匠們的內心世界。台灣的讀者對於古典音樂的接受度其實很高,但能夠引進這麼有深度的作品並不多見,光是能把這些「世界級」的視角帶到我們眼前,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而是更真實、更貼近人性的描繪,畢竟,只有經歷過深刻的淬鍊,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音樂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