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照著做就0失誤的音樂製作工具書 (電子書)

第一本照著做就0失誤的音樂製作工具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禾音樂製作
图书标签:
  • 音乐制作
  • 电子书
  • 工具书
  • 零失误
  • 新手入门
  • DAW
  • 录音
  • 混音
  • 母带
  • 音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零開始照著做,讓你扎實做出好音樂!
九大職人聯手打造第一本零失誤音樂製作工具書!

  音樂創作沒那麼難,
  你需要的是——正確觀念、務實技巧、勤加練習!


  ★第零章:創作之前你該思考的事
  思考創作動機、目的與音樂作品定位方法,
  擁有製作設備,讓你更有效率創作好音樂!

  ★第一章:從零開始——詞曲創作篇
  收錄旋律創作必知觀念與通則,讓你寫出完整又好聽的歌曲段落,
  闡述歌詞背景、角色與形象建立方法,幫助你精準寫出好詞!

  ★第二章:幫創作披上華麗外衣——編曲篇
  詳盡解析曲風、節奏、和弦、樂器使用等編曲構思與手法,
  搭配業界高手傳授兩大編曲要領,讓你製作能力突飛猛進!

  ★第三章:讓別人覺得歌曲好聽的關鍵——錄音篇
  不論錄音室或宅錄都必知的錄音設置,別怕錄不到好聲音,
  剖析四件式樂器與人聲錄音法,讓你也能為整組樂團錄音!

  ★第四章:強化創作的音樂性——混音篇
  逐步解析混音流程與SOP,讓你了解如何混出好東西,
  混音時會遇到的疑難雜症與解決方法,一次整理給你!

  ★第五章:讓創作更有競爭力——母帶後期處理篇
  淺白說明什麼是母帶後期製作,讓你對Mastering不再陌生,
  EO/Compressor/Limiter調整解析,讓你的創作更有競爭力!

  ★第六章:最後一步,檢視完成的音樂創作
  68個步驟,讓你從創作前期到母帶後期完整檢驗,
  學海無涯,4+4要點讓你在音樂製作之路勇往直前!

本書特色

  一、從音樂創作到錄音工程,圖文並茂陳述學習要點,讓你也能從零開始製作好音樂。
  九大音樂職人提供實戰心得,陪你在音樂製作之路,提升專業技巧,完成一首首好歌。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数字音频工作站精通指南:从零基础到专业混音实践》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供的《第一本照著做就0失誤的音樂製作工具書 (電子書)》不包含任何重复或相似之处。 --- 数字音频工作站精通指南:从零基础到专业混音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定位于为所有对数字音频制作(DAW)有浓厚兴趣,并希望系统、深入地掌握现代音乐制作流程的实践者提供一本详尽、前沿的指南。它摒弃了基础软件操作的重复讲解,直接切入核心概念、高级工作流程优化和专业级的混音与母带处理技术。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软件界面对照手册,而是一部涵盖音频科学原理、声学设计、工作流程效率以及音乐美学应用的综合性教程。我们聚焦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点击鼠标。目标是培养读者成为能够独立解决复杂音频问题的“声音工程师”,而不仅仅是“软件操作员”。 --- 第一部分:音频科学与系统构建:超越表面的理解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数字音频制作背后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为后续的高级技术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1. 采样理论的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 我们不再仅仅讨论采样率和位深,而是深入剖析波形重建理论、抗混叠滤波器(Anti-aliasing Filter)的设计哲学及其在不同DAW环境中的实际表现。讨论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底层机制,避免数字失真,并优化低延迟性能。内容包括: 抖动(Dithering)与噪声塑形(Noise Shaping)的精密应用: 详解不同算法(如TPDF、UV22HR)在混音链末端的精确应用场景和音色差异。 时基误差(Jitter)在录音与回放中的影响: 探讨时钟同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外部时钟或软件内部时钟管理来提升声音的瞬态清晰度。 2. 工作站架构与性能优化:构建高效的数字录音室 本章着眼于如何根据硬件特性,为您的DAW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内容涵盖: 延迟(Latency)的精确管理与补偿: 分析缓冲大小(Buffer Size)与插件处理延迟之间的权衡,并详细讲解DAW中自动延迟补偿(ADC)的工作原理,确保多轨录音和MIDI输入的精确对齐。 主机CPU负载的分析与调度: 深入探讨多核处理器在音频处理中的负载分配机制,教授如何利用并行处理与串行处理的差异,优化特定效果链(如卷积混响)的资源消耗。 声学环境的数字化建模: 介绍使用房间声学测量软件(如REW)获取的房间数据,如何导入到卷积混响插件中,实现对录音环境的精确仿真,而非简单的效果添加。 --- 第二部分:高级录音技术与音源设计哲学 本部分将录音环节提升至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度,重点探讨非标准录音技术和基于物理建模的音源构建。 3. 麦克风技术进阶:空间与色彩的捕捉 本书强调超越心形、全向、八字形这些基础拾音模式,转向阵列拾音(Array Miking)和空间声学利用: 近场与远场拾音的动态平衡: 探讨如何通过调整麦克风距离,精确控制房间反射声的比例,以影响最终声音的“立体感”和“空气感”。 MS(中侧)录音的复杂应用: 不仅用于立体声录音,还深入讲解如何将MS技术应用于单声道人声或乐器,以在混音中独立控制中心能量和侧向宽度,实现混音的“维度控制”。 接触式拾音(Contact Mics)与非常规声源激活: 探索使用压电拾音器捕捉物体振动、非音乐性噪声,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质感的合成器或打击乐素材的方法。 4. 模块化合成与信号流编程:从单元到系统 本书不教授预设音色的加载,而是教授“如何从无到有”构建复杂的音色。侧重于基于节点的信号流编程和物理建模合成: 调制矩阵的深度挖掘: 讲解低频振荡器(LFO)的非正弦波形应用,如何使用包络(Envelope)的多个阶段精确雕刻声音的动态轮廓。 反馈回路与非线性处理: 探讨如何在合成器或效果器中引入有意为之的失真与反馈,以创造极具侵略性或有机感的声音纹理,并讲解如何通过限制反馈深度来保持声音的可控性。 基于物理的建模(Physical Modeling Synthesis): 剖析弦乐、簧管、打击乐等乐器在物理结构上的共振、阻尼和激励机制,并展示如何在软件合成器中模拟这些物理特性。 --- 第三部分:专业混音工程:动态、频率与空间的高级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侧重于“决策制定”和“声音的心理学”,指导读者构建清晰、有力且具有情感深度的混音。 5. 动态处理的感知工程学:不止于压缩 我们超越基础的阈值/比例设置,探讨动态工具在重塑声音形态方面的作用: 多段动态处理(Multi-band Dynamics)的精细调校: 教授如何使用多段压缩器来解决特定频率的动态失控问题(例如,人声中“呜”音的爆发),而不是粗暴地压制整个频段。 瞬态塑形(Transient Shaping)与“打压”艺术: 详细分析瞬态控制对鼓组“冲击力”和“渗透性”的决定性作用。学习如何通过微调起音(Attack)和衰减(Decay)来改变听众对声音速度的感知。 侧链技术的非传统应用: 除了基础的侧链压缩,我们探讨使用控制电压(CV)或调制源来驱动效果器,例如,利用底鼓的瞬态信号来瞬间“侧链门控”失真效果器,创造出更清晰的节奏分离。 6. 频率响应的“雕刻”与声像定位:建立三维听觉空间 本章专注于EQ技术在空间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频谱平衡来定义音乐的层次感。 声像深度(Depth)的EQ策略: 讲解“远”的声音(空间感)通常需要削弱高频的空气感(Air Band)和底部的基频(Fundamentals),而“近”的声音需要清晰的中高频定义。 谐波内容管理: 探讨如何通过饱和(Saturation)和谐波增强(Harmonic Exciter)来增加声音的“存在感”,同时警惕过度谐波叠加导致的混浊。 听觉心理学与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基于人类听觉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讲解如何有策略地在频谱中为关键元素“腾出空间”,确保每个乐器在混音中都能被清晰识别。 7. 空间混响与效果链的艺术性设计 本书将混响视为一种“声学建筑工具”,而非简单的“尾音添加器”。 前推与后拉的深度控制: 详细介绍如何使用预延迟(Pre-Delay)来控制混响的“前置感”,使声音听起来更贴近听者,而使用衰减时间(Decay Time)来定义空间远近。 混响的串联与并行处理: 教授如何串联使用短板式混响(板式/房间)来增加密度,再并行使用长板式混响(厅堂/宇宙)来定义宏大空间,以及如何使用“箱式过滤”来控制混响的频谱特性。 延迟效果的时序与相位控制: 探讨如何通过立体声延迟(L/R时间差)和反馈路径来创造复杂的运动感和空间扩散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回声。 --- 第四部分:母带处理与最终交付:从录音室到发行标准的飞跃 本部分专注于将混音成品转化为可直接用于发行的高质量主文件,涵盖响度战争的现代应对策略。 8. 母带处理链的构建与极限分析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无损”的母带处理流程概念: 最终动态控制的艺术: 讨论透明度限制器(Transparent Limiter)与响度优化限制器(Loudness Maximizer)的区别,以及在追求响度时如何维护混音的动态生命力。 响度标准的全球化实践: 深入解析LUFS(响度单位)标准(如ITU-R BS.1770),并提供针对流媒体平台(如Spotify、Apple Music)的目标响度与峰值限制的精确设置指南。 立体声平衡与相位检查的强制流程: 讲解如何使用互相关系数(Correlation Meter)和频谱分析仪,在母带阶段修正微小的相位问题和不平衡的立体声能量,确保单声道兼容性。 ---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 已经掌握DAW基础操作,但对混音和母带处理的结果不满意,渴望突破技术瓶颈,进入专业声音制作领域的高级学习者、独立音乐人及录音工程师。 掌握本书内容后,您将能够自信地: 1. 从底层原理出发,优化您的DAW系统性能和音质。 2. 运用高级录音技术捕捉具有独特空间感的声音。 3. 通过精密的动态和频谱塑造,建立清晰、有层次感的混音结构。 4. 按照行业最新标准,交付具备专业竞争力的发行级音频文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禾音樂製作


  大禾音樂成立於2009年,致力提供市場更高品質的音樂,以及優秀完整的音樂服務,包含製作、發行、版權代理、詞曲經紀、專案規劃執行、現場演出規劃、音樂活動策畫等內容。

  大禾音樂亦為華人地區最具專業性、指標性的流行音樂教育品牌,長期開辦系統化的流行音樂與配樂人才專業培訓課程,包含:

  ◎流行音樂大師班——音樂從業人員再進修之管道
  ◎流行音樂入門班——培養音樂製作專業能力管道
  ◎數位課程教學——音樂製作、軟硬體操作線上教學
  ◎音樂書籍——「音樂零失誤」系列工具書
  ◎專題講座——「踏上音樂職人之路」系列講座
  ◎音樂營隊——高強度之寫歌創作營
  ◎客製課程——量身規劃專屬課程
 

图书目录

音樂職人簡介
編輯序
 
第零章  創作之前你該思考的事
0-1創作動機與目的
0-2誰來演唱?——關於創作定位
0-3你需要哪些設備才能創作音樂?
 
第一章  從零開始——詞曲創作篇
1-1創作需具備的四大能力
1-2創作人的必備心態
1-3人聲的音域範圍
1-4如何訂定適合的音域?
1-5建立整首歌曲的架構
1-6從旋律動機開始寫作
1-7創作副歌旋律
1-8創作副歌以外的旋律
1-9創作旋律三大招——平、短、重複
1-10演唱角色對歌詞方向的影響
1-11寫詞源頭發想
1-12選定歌詞寫作方向
1-13開始把詞填進旋律裡(1)
1-14開始把詞填進旋律裡(2)
1-15寫詞常用修辭法
1-16你也可以這樣設計歌詞——關於敘述句、判斷句
1-17什麼!寫歌詞也要注意時代性
1-18 Demo的篇幅長度、編曲配置
1-19如何選擇演唱Demo的歌手?
1-20如何與朋友共同合作完成Demo?
 
第二章  幫創作披上華麗外衣——編曲篇
2-1如何有效找到編曲參考範例?
2-2編曲參考範例如何協助你工作?
2-3確立歌曲的曲風
2-4確立歌曲的速度
2-5好好選擇歌曲的節奏型態
2-6和弦設計與編排
2-7節奏組樂器編排
2-8伴奏樂器編排
2-9人聲、和聲編排方法
2-10樂句、Hook的編曲設計
2-11旋律主題的編曲設計
2-12編曲招數不藏私(1)——用聲音效果製造出獨特音色
2-13編曲招數不藏私(2)——Sample取樣拼貼編曲法
 
第三章  讓別人覺得歌曲好聽的關鍵——錄音篇
3-1錄音前的準備工作——錄音師與錄音室的敲定
3-2錄音之前要準備的設定與設備
3-3為音樂建構穩固的骨架——鼓組錄音法
3-4為音樂鋪上沉穩的地基——貝斯錄音法
3-5為音樂搭上質樸的原聲——木吉他錄音法
3-6為音樂搭上華麗的聲響——電吉他錄音法
3-7為音樂的主角畫龍點睛——歌手錄音法
3-8歌手的錄音須知
3-9引導歌手錄唱的技巧
 
第四章  強化創作的音樂性——混音篇
4-1混音如何影響聽眾對音樂的感受?
4-2混音如何讓創作更動聽?
4-3如何用現有的設備進行混音?
4-4如何分類你的音軌檔案?
4-5超好用的混音SOP
4-6奇怪,我的樂器聲音為何這麼怪?
4-7奇怪,我的音樂為何這麼雜?
4-8奇怪,我的音樂為何這麼平?
4-9奇怪,我的音樂為何這麼乾?
4-10奇怪,我的音樂為何不有趣?
4-11讓聲音效果動起來的自動化調整功能
4-12美國告示牌金曲榜常用律動感增強術
4-13一流Songwriter都愛用的界外立體聲
 
第五章  讓創作更有競爭力——母帶後期處理篇
5-1什麼是母帶後期處理?
5-2如何幫助你的音樂更有競爭力?
5-3再讓音樂更乾淨
5-4再讓音樂更有活力
5-5再讓音樂更飽滿大聲
5-6留意音樂大聲不一定會贏
5-7隨時變動的隱性音量限制
 
第六章  最後一步,檢視完成的音樂創作
6-1從創作發想到製作完成的流程回顧
6-2如何收集他人想法,幫助創作更好?
6-3音樂人卡關時的應對之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522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9.2MB

图书试读

編輯序

  除了進入產業做中學以外,流行音樂工作者的學習方式,就是閱讀與觀看外國的教學書籍與影片。近年來也有許多優秀人才,從國外的專業音樂學校畢業投入產業,為華語音樂帶來諸多國際性的音樂語彙。華語流行音樂發展多年下來,早已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與聆聽美學,然而這些特色除了透過坊間一些音樂人專訪能窺知一二外,並無其他方式能讓音樂工作者互相交流學習,我們實在需要一本涵蓋創作端到錄音工程端,並能提供華語流行音樂獨特見解的書籍。

  大禾音樂自詡做為音樂人前進的基石,長期策劃、開設實務與理論結合的課程,在課程中獲得許多前輩與學員的鼓勵與指教,眾人期許我們能為流行音樂環境想得更深、走得更遠,我們也知道將華語音樂製作精華主理出來的工作自是責無旁貸了,因此開啟了出版本書的計畫。

  本書由九位華語流行音樂重量級的從業人員擔任顧問,他(她)們將在書中的重要段落為讀者補充自己的心得,或與內容兩相呼應、或持另種個人見解,而這九位老師都是我們景仰、佩服的音樂人,同時也是大禾音樂重要的授課教師,他們分別是:吳依錚、林尚德、游政豪、黃少雍、王永鈞、柯宗佑、陳弘偉、楊敏奇、Brian Elgin。沒有他們協助,本書無法順利完成。另外還要感謝長期支持音樂產業的「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流行音樂產業組」,讓本書能無後顧之憂,在精雕細琢之下問世。

  我們相信購買本書的您一定是對音樂擁有極大熱情的朋友,希望這本書能夠陪伴您走過音樂學習的艱辛路途,早日完成您的曠世之作,並且堅持到最後一刻。請記得:每一顆炙熱的巨星都是從只有微光的星星爆發出來的,是以為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音樂製作的學習曲線常常在某個階段會卡住,那個瓶頸期真的非常磨人意志力。對於我這種獨立製作人來說,所有環節都要自己來,從編曲、錄音、混音到最後的輸出,每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毀掉整首歌的潛力。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流程管理」的重視。它不僅僅是教你單一工具的使用,而是提供了一個從零到一、再到成品發佈的完整工作流程範本。特別是關於檔案管理和專案備份的章節,我以前都是隨意命名檔案,導致版本混亂,修改舊版本時常常無從下手。這本書建立了一套標準化的命名規則和資料夾結構,讓我後續回頭整理舊專案時,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需要的素材和版本。這種系統性的思考,其實是很多強調快速入門的指南書裡會忽略的「軟實力」。它讓我意識到,一個專業的製作人,不僅要有好的耳朵,更要有好的工作習慣。這本書對「流程正確性」的強調,讓我整個人對製作這件事的態度都變得更謹慎、更有效率了。

评分

身為一個對電腦操作還算熟悉,但對音樂理論一知半解的斜槓青年,我原本對這種強調「工具」的書有點抗拒,深怕它只會教我怎麼點擊選單,而忽略了聲音的本質。出乎意料的是,這本電子書在基礎的樂理概念與實際操作的銜接上做得極好。它沒有冗長枯燥的樂理課,而是將必要的概念,比如相位(Phase)、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等,非常巧妙地融入到軟體操作的環節中去解釋。舉例來說,當它教你如何使用高通濾波器(High-Pass Filter)來清理低頻時,它會順便解釋為什麼在某些樂器上過多的低頻會造成「打架」的現象。這種情境化的教學,讓我學習的動力大增,因為我能立刻在螢幕上看到理論變為現實的成果。而且,作為電子書,它的優勢也很明顯,隨時可以在工作流程中切換視窗查閱,不用翻得滿頭大汗,這一點對追求效率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它的圖文排版清晰明瞭,即使用小尺寸的平板閱讀,資訊傳遞的效率也沒有打折。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音樂製作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強調「速成」、「立刻做出 hit song」,結果內容空泛到不行,看了等於沒看。這本電子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比較像是紮實的「內功心法」傳授,而不是花俏的外在技巧展示。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處理混音和母帶處理這塊的細膩度。以前我總覺得混音就是把各個音軌的音量拉一拉,裝個 Reverb(殘響)讓它聽起來比較「空間感」,結果出來的成品總是糊成一團。但這本書對動態壓縮器(Compressor)的參數設定、EQ(等化器)的運用哲學,解釋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直接給你一組數值讓你套用,而是引導你去思考「這件樂器在這個混音裡的角色是什麼?我希望它聽起來是緊實還是寬鬆的?」。這種思考模式的建立,比單純學會按哪個按鈕重要一萬倍。讀完相關章節後,我回頭聽我之前做的幾首歌,差異非常明顯,聲音的層次感出來了,樂器之間的空間感也變清晰了,這才體會到原來「專業」的聲音是這麼一回事。對於想要從「會做」音樂晉升到「聽起來像樣」音樂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深度絕對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這本電子書真的讓我這個新手摸索了好一陣子後,終於找到了一盞明燈!我之前光是想著要怎麼把腦袋裡那些零碎的旋律和節奏「實體化」就搞得焦頭爛額,網路上找的教學影片東拼西湊,每個人的術語都不一樣,學起來超級沒頭緒。結果一翻開這本書,哇,那種條理分明的編排方式,簡直就像是有一位很有耐心的老師,手把手地帶著你從最基礎的設定開始走。它不像有些工具書只會丟一堆深奧的技術名詞,而是真的會去解釋為什麼要這樣設定,那個旋鈕轉動了會發生什麼變化,讓我這個對音響工程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很快進入狀況。特別是它對於不同軟體介面和硬體設備的對應說明,非常接地氣,畢竟每個人用的 DAW(數位音訊工作站)都不一樣,如果能把常見的幾種都涵蓋到,那真的是大大加分了。我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照著書上的步驟設定好我的錄音環境,光是那個「零失誤」的標題就給了我極大的信心,感覺我終於可以擺脫「聽起來很業餘」的魔咒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我省下了大量的試錯時間,讓我能更專注在音樂創作本身,而不是一直卡在技術的泥沼裡。

评分

說句實在話,一開始看到書名有「0失誤」三個字,我心裡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的,畢竟在訊號處理的世界裡,哪來這麼絕對的事情?但讀完之後,我理解了它想表達的意義:這套工具書提供的是一套經過驗證、將常見錯誤排除在外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它沒有過度神化任何單一的工具或外掛,而是專注在如何正確地使用那些內建在 DAW 裡最核心的功能。例如,在處理人聲錄音時,它詳細分析了麥克風選擇與擺位的基礎原則,而不是直接推薦你買哪一款昂貴的麥克風。這讓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購買解決方案的清單」。這種思維上的提升,遠超過了單純的技術學習。對於那些不想把錢都花在各種「聽起來很厲害」的外掛軟體上,而是想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創作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石。它讓我體會到,技術的精進,往往來自於對基礎原理的透徹理解,而不是盲目追逐最新的趨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