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傳增訂版 (電子書)

江文也傳增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美蓮
图书标签:
  • 江文也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人物
  • 增订版
  • 电子书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 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錄多幅珍貴照片與史料圖片,為作者歷經數十年蒐集整理的江文也完整專書。

  增訂版新增多幅彩色照片,並全新收錄【Fans 的Cadenza】分享各界粉絲回饋,以及江文也影音資訊來源以饗讀者。


  這位大才子,一生揹負著日本殖民台灣(童年),跨足廈門(少年),傀儡滿洲、佔領北京(青年),以及國共內戰(中年)的紛亂,仍能於東京脫穎而出,橫跨聲樂、作曲、詩人、研究、評論的藝術成就,並以1936 Berlin Olympics Music Awards,成為亞洲首獲國際榮譽的音樂家。

  江文也在世73載,與三位才女牽引感情線,妻子是日本望族千金,愛人是北京大學生,還有一代妖姬白光說出:「我17歲就愛慕的、這一輩子最心儀的男人、最有才華的人!」

  台灣人第一面奧林匹克獎牌
  台北出生 廈門成長 東京出名 北京憧憬
  漢奸疑雲 反右被鬥 文革浩劫 曲繫蓬萊

名人推薦

  王德威、向陽、李永得、周凡夫、汪其楣、林瑞明、黃 仁、黃英哲、陳中申、陳澄雄、陳耀昌、俞國基、謝里法、謝志偉、戴寶村、虞戡平、韓國鍠、趙士儀神父  共同推薦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中研院院士)稱:江文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原創力的台灣作曲家兼詩人

  虞戡平導演說:「江氏一生是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史縮影,絕非漢奸之浮面。」

  影評人黃仁說:「才高命舛的江文也身陷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三國演義』,是台灣大才子之中最具電影張力的。」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江文也傳增訂版 (電子書)》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侧重于介绍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人物传记或学术研究价值的作品。 --- 以下是几部不同主题的图书推荐与简介: 《大唐风云录:贞观之治的制度与文化变迁》 作者: 王景明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库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唐代“贞观之治”这一历史黄金时期的深度剖析与全面梳理。作者王景明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开阔的史学视野,超越了以往仅关注帝王功业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及文化思想的复杂互动与深刻变迁。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制度基石与政治革新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唐初继承并改革隋制的过程。重点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初步完善及其对官僚阶层结构的影响。书中深入剖析了“贞观之治”赖以成功的关键——“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特别是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政治文化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层面构建起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对《唐律疏议》中相关条文的解读,揭示了唐初法律体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保障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与秩序。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民生图景 此部分着眼于唐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内容涵盖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初唐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书中不仅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更深入到关陇集团的权力基础、关内士族的沉浮,以及新兴门阀的崛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阶层流动图景。作者结合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重构了初唐的城市面貌与乡村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文化思潮与宗教交融 贞观时期是文化思想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本书详细考察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渗透与竞争。重点分析了玄奘西行取经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佛教中国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唐太宗推崇道教(与皇室姓氏相关)对宗教政策的实际影响。此外,书中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初步发展,如初唐四杰的风格形成,也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大唐风云录》力求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的贞观盛世图像,是研究唐史、制度史及社会文化史的必备参考书。 《天工开物译注与校勘(全两册)》 主编: 李志远 出版社: 科学史研究中心出版 内容概要: 《天工开物》,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明代宋应星留给后世的宝贵科技遗产。本套《天工开物译注与校勘》是集多年学术研究之大成的权威版本,旨在以现代的学术规范和清晰的语言,完整呈现原著的精髓,并弥补以往版本在注释和校勘上的不足。 核心特点: 一、详尽的白话译注: 本书对宋应星原文中的每一条技术描述、操作流程、物料配比乃至涉及的古代度量衡,都进行了详尽的白话翻译和释义。特别针对明代特有的技术术语、方言词汇,引入了大量的语境分析,确保现代读者能够无碍地理解其工艺原理。 二、严谨的校勘工作: 主编团队依据现存的多个早期刻本(包括崇祯本、康熙本等),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比对和校勘。校勘部分清晰标注了不同版本间的文字差异、讹误之处,并对疑难句进行了考证,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对于涉及化学原理、冶金技术等方面的记载,作者加入了现代科学的视角进行补充说明,但严格区分了宋应星的原意与后世的阐释。 三、图谱重绘与解析: 《天工开物》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更在于其丰富的插图。本书对原版插图进行了精细的摹制与重绘,并配以详细的图解。例如,在“冶炼”、“制盐”和“制瓷”等章节,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操作流程,使复杂的工艺过程得以直观再现。 内容涵盖领域: 全书共三十四门,涵盖了农业、手工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谷物耕种、蚕桑丝织、矿物开采、冶铸技术、制盐制糖、陶瓷烧制、印染工艺乃至丧葬礼仪用具的制作等。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反映明代中晚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著作。 本译注本是研究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社会经济史的学者和对传统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性探寻》 作者: 艾米莉亚·布朗 著;赵子谦 译 出版社: 东方学术出版社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身份建构与主体性觉醒的学术专著。作者艾米莉亚·布朗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精神分析学视角以及社会历史语境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女性在家庭、社会、道德规范中的复杂处境。 研究脉络与重点: 一、闺阁的囚笼与“天使”的构建: 作者首先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天使在家庭”(Angel in the House)的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社会对理想女性的期待。通过分析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作家的早期作品,揭示了这种理想化背后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压抑与异化。 二、教育与知识的边界: 本书着重分析了教育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催化作用。重点比较了两位代表性作家——乔治·艾略特(Mary Ann Evans)与乔治·莫瑞尔(George Gissing)笔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角色,探讨了知识如何在赋予她们反思能力的同时,也使她们在现实婚姻和职业选择中面临更尖锐的矛盾。 三、公共空间与“堕落女性”的叙事: 在对狄更斯、托马斯·哈代等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致解读时,作者审视了十九世纪社会如何构建和惩罚“越界”的女性,例如那些试图进入公共领域、寻求经济独立或挑战婚姻制度的女性。对“堕落女性”叙事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对女性道德标准的双重标准与残酷性。 四、文学之外的抵抗: 最后,本书还追溯了十九世纪后期女性作家(如威塞克斯小说家群体中的部分人物)在书写中展现出的,对男性中心叙事的微妙抵抗与对女性间友谊(Female Solidarity)的探索,预示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体性解放的早期信号。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性探寻》以其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宏大的理论框架,为研究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性别研究及英美文学的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 --- 《宋代士人阶层的生活哲学与艺术实践》 作者: 陈博文 著 出版社: 翰墨轩 内容概要: 本书专注于考察宋代知识分子群体——士人阶层——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与审美取向。不同于传统史学侧重科举制度或政治斗争,陈博文教授的研究将士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休闲娱乐、艺术创作等细微之处,纳入对其“生活哲学”的整体构建之中。 核心主题阐释: 一、从“做官”到“做人”的转变: 宋代文官体制的完善,使得士人身份不再仅仅与朝廷的任命挂钩。本书论述了士人如何通过对“理学”的研习和对“雅集”的参与,构建起一套独立于政治得失的价值体系。他们强调“修身”的内在功夫,并将这种哲学内化到日常的起居、饮食乃至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中。 二、园林、书房与隐逸情结: 书中细致分析了宋代园林艺术和文人书房布置的文化意涵。园林不再是炫耀财富的场所,而是士人进行个体精神自由实践的微缩宇宙。通过对米芾、苏轼等人的生活轨迹分析,展示了他们在政治失意时,如何利用山水和艺术实践来抵御现实的压抑,实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游走”的智慧。 三、艺术的“意境”与情感的表达: 本书将书法、绘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视为士人情感的直接载体。作者深入探讨了“意境”概念的形成,认为宋代艺术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借物抒情,是士人内心修养的外显。对宋徽宗的“瘦金体”和院体画的分析,揭示了宫廷审美与文人审美的分野与交融。 四、诗词、唱和与士人群体的网络构建: 本书还探讨了宋代士人群体内部的交流机制。通过对大量存世的诗词唱和、尺牍(信件)的梳理,展现了士人阶层如何通过文学交流构建起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认同和道德约束力的“文化共同体”。 《宋代士人阶层的生活哲学与艺术实践》以其对微观生活史的关注和对审美哲学的深度挖掘,为理解宋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美蓮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曾任教:屏東師專、台南家專、國立藝專,曾任教育廳《兒童的雜誌》音樂單元主筆、教育部審定本「國小音樂課本」主編、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員會委員、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江文也紀念週」籌備委員、文建會「江文也生平史料調查研究計劃」主持人、MUST音樂著作權協會董事/顧問,數屆「金曲獎」、「金鐘獎」評審。


 

图书目录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江文也
三十春秋立一傳 林淇瀁 序
歷史永遠祇有一個版本 周凡夫 序
增訂版自序
傳主簡介
感謝史料來源
 
【序曲】奧林匹克音樂獎調查報告
【第一樂章 台灣篇】殖民地家族
Formosa 美麗島、祖父渡海來台、大稻埕經商的父親、母親鄭閨、大稻埕誕生天才、外嬤的甜粿、台北童年與親子唱遊、遷居廈門
【第二樂章 廈門篇】旭瀛少年詩人
清末廈門、日本手時代、台灣籍民、江家移居廈門、長工也思鄉、旭瀛書院、泉州南音、鄭閨返台探親、西洋啟蒙與少年詩人、慈母病逝
【第三樂章 日本篇】求學、婚姻、成名
第一節 求學
關東大地震、上田中學校、傳教士代替母親、經濟恐慌、大考意外落榜、武藏高等工科學校、台北實習、音樂學校夜間部進修
第二節 戀愛與私奔
初戀女友、千金小姐私奔
第三節 聲樂家江文彬
時代背景、肉彈三勇士、第一屆全國音樂比賽、父逝、第二屆比賽、歌劇表演、台灣人首度聲樂巡演
第四節 邁向作曲家之路
聲樂家轉型、作曲課程、處女作〈城內之夜〉、台灣同鄉會、鄉土訪問音樂團、文光採譜、白鷺鷥的幻想、台中大地震、日本初選費心血、奧林匹克得獎、1936 年總結、創作新作品、永遠的第二名、國際文化交流
第五節 恩師齊爾品
亞歷山大.齊爾品、亞洲行、與魯迅無緣、齊爾品收藏曲集、世界歌王的讚譽、齊教授邀徒弟赴中國
第六節 恩人楊肇嘉
台中清水楊肇嘉、二十封信與烏魚子、與吳三連北京探視江、台灣文化推手
第七節 電影音樂與皇紀2600 年
戰爭與電影、江文也配樂、劉吶鷗與李香蘭、皇紀2600 年
第八節 白光熱戀才子
東亞和平之路、滿洲拍片、李香蘭與白光
 
【第四樂章 中國篇】皇民、教授、文革
第一節 日本侵略中國
支那趣味、侵略支那、華北情勢、「滿洲國」的台灣人、新民會、在北京的台灣人、在台灣的中國總領事館
第二節 日軍占領北京
帝都風華、臨時政權之歌、短期聘書與軍部特令、北京生活、大東亞共榮圈、返東京見台灣學生、日本人看北京
第三節 紅粉知己
電台合唱團、女大學生、第二個家、台灣同鄉聯誼
第四節 研究孔子音樂思想
孔子的樂論、孔廟大成樂章
第五節 出版日文詩集
大同石佛頌、北京銘、賦天壇、作曲餘燼
第六節 受學生愛戴的江教授
金繼文、汪毓和、鄧昌國、計大偉、郭迪揚、史惟亮
第七節 風雲1945年
未獲聘書、東京大轟炸、日本投降
第八節 國民黨捉漢奸
江文也的罪名、漢奸的詮釋、音樂人漢奸、花蓮二舅匯款救助、出獄返台碰上二二八、天主教聖詠、中文聖詠在秘魯、西班牙
第九節 共產黨解放到反右
中央音樂學院、汨羅沉流、推拿江醫、反右與謝雪紅、爸爸的手在桌上跳舞
第十節 戰後的東京親友
無國籍的母女、自繪自製詩集、恢復國籍、好友高城重躬
第十一節 文化大革命
馬思聰院長、賀綠汀院長、日本人關心江氏、老友探訪、心繫蓬萊、台灣溫情、巨星殞落
 
【餘韻篇】台日鄉親關懷
呂泉生的懷念、借名、高玉樹市長、謝里法和韓國鐄英雄相惜、拜訪郭柏川夫人、巫永福追憶、推廣合唱曲、首度進入教科書、上揚唱片、台北縣紀念週、普通讀者、史料調查、豐原阿公廖來福、作品二三事、不是人、錯誤高帽「台灣蕭邦」的後遺症、井田敏與張漢卿的溫情、東京奧運能聽到〈台灣舞曲〉嗎?
 
【附錄】
一、粉絲琴緣
二、江文也生平年譜
三、Fans 的Cadenza
四、江文也影音資訊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444
  • EISBN:97898638757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6.5MB

图书试读



三十春秋立一傳
林淇瀁(向陽)
詩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1984 年春某日,我在濟南路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室收到一篇來稿,題目是〈江文也的悲劇一生〉,作者署名「劉美蓮」,稿子篇幅很長,附有相當珍貴的照片。在這之前,我已從藝術評論謝里法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故土的呼喚〉一文, 以及自晚刊登(1983.12.12)香港周凡夫所寫〈半生蒙塵的江文也〉,約略知道江文也曾得到1936 年柏林奧林匹克「藝文類作曲組」獎項,是當時全亞洲第一位獲得國際大獎的音樂家;戰後滯留北京,文革期間遭受迫害。

  未滿三十歲的我逐字細讀稿,透過作者清晰的整理,方才對江文也的生平有了基本的認識。循著文章脈絡,揣想一位出生於日治下的台灣,童年在福建廈門長大,中學之後赴日讀書,以聲樂揚名於日本,再以作曲揚聲於奧林匹克的音樂天才,如何在一個大動亂年代,陷身於台灣、日本、中國三重夾縫中的煎熬,而最終又不為當年他出生的故鄉台灣所知的悲哀,心情為之激動,於是決定採用這篇根據江文也之侄江明德提供的資料撰述的稿子,以頭條、兩天連載的方式於當年3 月21、22 兩日全文刊登。

  文章刊出後,迴響甚大,很多讀者表示他們首次知道「江文也」這個名字,讀了此文才知其音樂成就與悲鬱人生;也有讀者先前已讀過謝里法的介紹,詢問作者是否有相關傳記?那是一個研究匱乏、台灣(特別是日治時期)人物方才逐一出土的年代,政治戒嚴,資訊仍然遭到執政者掌控的年代,自立副刊成為了解台灣文化的小小窗口,透過窗口,讓讀者看到了被國家機器隱藏、扭曲與壓抑的台灣歷史與傑出人物,因此,也讓海外台灣社團爭相轉載。
  劉美蓮出身台灣師大音樂系,她的文字流露出了她對江文也晚年受盡文革苦厄,不為國人所知的痛惜。我知道,那是一個音樂人對前輩的悲劇一生有所感觸,而自然流淌於行文筆下的敬惜之心。

  解嚴後,江文也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1988 年,美國「新台灣文庫」編選了報章雜誌的文章成書《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1992 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江文也紀念週」;2003年10 月台灣中央研究院舉辦「江文也學術研討會」;國內的碩士論文已累積有八部之多,博論則有2004 年通過學位考試的《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成大歷史系林瑛琪)。但儘管如此,三十年前讀者問詢的「江文也傳記」,在台灣仍然付諸闕如。

  當年在自立副刊發表〈江文也的悲劇一生〉,感動無數讀者的劉美蓮,終於回應了,完成了這部厚重的《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人生因緣奇妙,我找出當年的報紙,腦海裡浮出的是接到文稿、受到感動、決定刊登、編輯、落版、校對、出報,一直到接聽讀者來電的種種畫面。

  用三十年歲月,為一位被時代折磨、被政權扭曲、被故鄉遺的偉大音樂家立傳,就是這本《江文也傳》最動人的所在。透過本書一如樂章似的巧妙結構,音樂才子江文也的傳奇一生,逐一進入 25我們的眼中。

  「序曲」先從江文也獲獎寫起,敘述江文也如何以殖民地之子晉入日本國內初選,再經由國際知名音樂家讀譜,複賽時經由「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現場演奏,一舉奪獎的過程。當時的江文也才26歲,收到得獎通知,禁不住高呼「台灣萬歲」!《東京日日新聞》大幅報導,讚譽他的處女作〈台灣舞曲〉「將古老台灣風貌和近代化形象交織呈現,猶如一幅華麗的畫軸」。劉美蓮在這一章中,輔以新聞報導和書信等一手資料,清楚再現了音樂才子江文也在國際舞台中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勝景,生動感人。

  接下來,本書以四個樂章鋪陳江文也傳奇而又叫人驚心動魄的一生。第一、第二樂章寫他的台北童年、廈門「旭瀛書院」的少年詩人風華,那大概是江文也一生最無憂的時光了,歌謠、戲曲、音樂和詩詞,已經在他的兒少時期滋長出綠芽。進入第三樂章,從江文也於1923 年赴日寫起,敘述他求學、與日本女子瀧澤乃ぶ戀愛與私奔的故事,以及邁向作曲家之路的歷程,最後結於1937 年他和白光因為拍攝《東亞和平之路》而生的戀情。這一章,寫活了江文也的才氣洋溢、風流倜儻,宛如眾絃俱寂之下獨奏的高音,有血有肉,形象鮮明動人。

  進入第四樂章,則以江文也的中國經驗和晚年遭遇為主題。透過這一樂章,前半段,我們看到了如日中天的江文也,在北平師範學院教授理論作曲,從事中國古代和民俗音樂研究的學者圖像,持續創作的作曲生涯,和學生吳韻真的熱戀;我們也看到因為戰爭結束導致喪失日本國籍的江文也被視為「文化漢奸」,被捕入獄的生涯轉折。後半段,我們又看到,他在共產黨統治下先後遭逢1957 年反右批鬥、1966 年文革批鬥的悲慘命運,被剝奪所有權利、打入牛棚、下放勞改,直到四人幫垮台後,才於1978 年獲得平反,恢復教職,這時他已是68 歲的老人,多年勞改,讓他百病纏身,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勉力完成最後遺作管絃樂〈阿里山的歌聲〉。
  「餘韻篇」看到台灣與日本鄉親的關懷,「附錄篇」則有江文也在故鄉出土的紀錄,「年譜」佐以國際記事、台灣記事,聽說一位日本女兒告訴親戚:「最討厭劉美蓮,她知道爸爸的事,是我們四姊妹的百倍。」

  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天才型的台灣作曲家,在一個由不得自己的亂世之中,遭逢的奇詭命運!他生下來是殖民地的二等國民,憑著自己的才氣和努力,終於得以音樂創作揚名國際;卻又因為出身殖民地的烙印,使他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被打為「文化漢奸」,在共產黨統治的中國被打為「右派」,而無法回到自己最摯愛的故鄉,終至客死北京;而過世之後,又因為台灣長久的戒嚴,不為台灣所知;解嚴之後,雖然終於見知於台灣,仍有評論指他生長在台灣時間不長,著述多與中國有關,而被誣為「統派」音樂家。

  因此,本傳記刻繪的,不僅是江文也的悲哀人生、奇詭命運,也呈現了二十世紀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認同問題。從日本殖民時期的被歧視,到戰後陷身於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漩渦,乃至於1947 年之後遭受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統治經驗,台灣人與江文也一樣,儘管擁有高人的才氣、精湛的技藝、卓越的識見,卻在不斷爬起、不斷仆倒的泥濘路上顛簸前行,至今依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開創嶄新的台灣文化。這本《江文也傳》,字裡行間浮出的盡是「生做台灣人的悲哀」。

  感謝劉美蓮為江文也立傳,為台灣的音樂和文化留存典範。三十年來,她念茲在茲、不斷訪談、蒐集文獻與資料,又復花費金錢、體力和寶貴時間,專注於江文也生命史的重建;她為江文也的不為人知,力促各方重視其音樂成就;為各種因為求證不足而出現的研究「歧聲」義憤填膺,進行更多調查以還原江文也。這是一本具有信度,且足以顯映江文也音樂人生的傳記。

  我很高興能在三十年前以副刊主編的身分刊登劉美蓮的〈江文也的悲劇一生〉,又有機會以台灣文學研究者的身分拜讀她的《江文也傳》。時間流轉,如涓滴之水,最後匯為大河。三十春秋立一傳,這本巨著,寫活了江文也在台灣、日本與中國三重夾縫中,遭受苦難的悲劇人生;也彌補了江文也生命史的缺憾,填補了台灣音樂史和文化史的縫隙,讓江文也對台灣的貢獻得以全面展現,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的朋友細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找書的時候,發現很多作家似乎都陷入了一種寫作的舒適圈,寫來寫去都是差不多的題材、差不多的敘事手法。雖然這樣做對他們來說風險較低,但對讀者來說,久了真的很膩。我就在想,有沒有什麼作品可以跳脫框架,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如果能把不同領域的知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觀點,那該多好。現在的圖書市場似乎有點過度細分了,每個類別都有自己的「標準答案」,很難看到那種跨界融合、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希望看到的書,是那種讓你讀完之後,會忍不住跟朋友討論,甚至會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某些既定看法的書。那種能激發思考的能量,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說到找書,現在網路上資訊太多了,反而讓人眼花撩亂。每一本看起來好像都很厲害,但點進去看簡介,又覺得好像在哪裡看過類似的內容,缺乏新意。我最近想找一本關於歷史的書,但現在很多歷史書都寫得太學術了,讀起來很累;不然就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把歷史寫得像八卦一樣,失了那份莊重感。我很希望能有一本能把複雜的歷史脈絡梳理清楚,同時又不會枯燥乏味的作品。你知道的,好的歷史書,應該是能讓你穿越時空,身歷其境地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而不是一堆生硬的年份和事件堆疊。現在的書評也很難參考,有些看起來像是葉配,有些則過度吹捧,讓人難以判斷。我更傾向於那種,讀完之後,能讓我對某個特定領域有更深刻理解的書,而不是看了熱鬧就沒了的。這種書,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閱讀環境對紙本書有點不友善。電子書的普及,雖然方便,但少了一種實體的儀式感。拿著一本有份量的書,翻頁時那種沙沙的聲音,聞著書本特有的氣味,這些都是閱讀體驗中很重要的部分。我還記得以前在舊書店挖寶的樂趣,找到一本看似不起眼,但內容卻是寶藏的書,那種成就感是現在在電子螢幕上無法取代的。現在的書,很多都太過於追求輕薄和快速傳遞訊息,反而犧牲了閱讀的厚度和層次感。我希望找到的書,是那種值得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偶爾拿出來重讀,每次都能有新體會的作品。那種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被淘汰的書,才是真正的經典。

评分

唉,最近在書店晃啊晃,看到架上那些新書,說真的,很多都提不起我的興趣。現在的出版品,感覺總是在追逐一些時髦的議題,內容深度嘛,有時候就差那麼一點意思。我比較喜歡那種可以讓人靜下心來,好好咀嚼文字的書。像是那種厚厚一本,封面看起來就很有分量的,讀完之後會覺得腦袋裡的東西多了不少,而不是看完就忘光光。現在的書,常常給人一種「速食」的感覺,吃過了,馬上就覺得空虛。我懷念那種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去消化的作品,需要你反覆翻閱,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用心。不知道是不是我老了,對那些譁眾取寵的標題和設計已經不太感冒了。我更在意的是內容的扎實度,以及文字是否能觸動人心。現在的市場好像很重視包裝,內容反而成了次要的考量,這點真的讓我有點失望。希望能找到一本真正能讓我沈浸其中的好書。

评分

最近的生活壓力挺大的,所以想找點能放鬆心情,但又不會太過淺薄的讀物。其實,很多暢銷書都是這樣,封面設計得很漂亮,行銷也很到位,但實際內容卻是老生常談,換個包裝又拿出來賣。我對那種「心靈雞湯」類的書比較有戒心,它們總是用一些大道理來敷衍讀者,卻沒有提供具體的思考方向或實質的幫助。我更希望書本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讓我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能有更多元的思考工具。你看現在很多書,標題都下得很大,什麼「改變你的人生」之類的,結果內容卻空泛無力。我喜歡那種,作者是真正經歷過、思考過,然後用真誠的文字與你對話的書。那種文字裡藏著歲月的痕跡,讀起來才能讓人感到踏實,而不是一陣風就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