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鍵上的貝多芬:聽見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各種想像 (電子書)

琴鍵上的貝多芬:聽見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各種想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岱衛
图书标签:
  • 贝多芬
  • 鋼琴奏鳴曲
  • 古典音樂
  • 音樂欣賞
  • 音樂史
  • 電子書
  • 音樂分析
  • 音樂文學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結合Spotify線上聆聽,邊聽邊閱讀更能感受音樂的精髓♬
♬每一樂章內的情緒轉折處都標記音軌時間點,更清晰聽出樂曲的走向♬
  
  在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你聽見的不只是音樂,而是掙扎邁向自由的人性。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不只是他早年、壯年和晚年的人生心境,豐富、不斷變化的樂思,更是十九世紀音樂藝術轉變的先驅。二百多年來,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一直占有重要的藝術地位,也是至今許多鋼琴家必須攀登的一座高峰。
 
  貝多芬一生創作許多形式的作品,鋼琴奏鳴曲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他一生創作轉變的形式。早期的貝多芬深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到了創作中期,貝多芬嘗試了更多形式、作曲技法、樂思的發展等等,走出自己個性鮮明的風格。晚期的貝多芬,經濟狀況不佳,身陷姪子的監護權官司,還有更讓他沮喪的雙耳全聾,使得他的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帶著深刻的內省和孤立感,在作曲技法上更大量使用中世紀的對位手法、巴洛克時期的賦格,用最純樸的技巧,表現最深沉的內心。
 
  和一般音樂欣賞的書籍不同,作者在剖析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時,結合了當今最流行的Spotify線上聆聽,每一個樂章的轉折處,都有時間點標示,讓你在聆聽樂曲時,更能精確感受到貝多芬的藝術巧思、人生思考。想要進入風格多變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這本書絕對是你最佳的聆聽指南。
 
專文推薦
 
  葉綠娜 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
  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blue97 《Muzik》專欄主筆
  雷 輝 榮耀文創產業基金會董事長
  
一致好評(依姓名筆畫排列)
 
  江宇婷 鋼琴KOL江老師
  吳念真 導演
  吳家恆 台中古典台「音樂達文西」主持人
  呂紹嘉 國家交響樂團榮譽指揮
  宋威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邱 瑗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李佳祐 鋼琴調音師
  林慈音 聲樂家
  施孟玟 資深音樂講師
  范姜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暨旅德16年鋼琴家、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獎得主
  徐鵬博 鵬博藝術總經理
  陳冠宇 鋼琴家暨臺北市立大學專任副教授
  連士堯 古典樂網站「MUZIK Air」副總編輯
  梁茜雯 小提琴家
  葉孟儒 鋼琴家暨文化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
  謝典銘 誠品音樂採購
  簡文彬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顏華容 俄羅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
  魏世芬 聲音教練
  嚴俊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暨鋼琴家
  
  在這本書中,呂岱衛嘗試著將貝多芬賦予鋼琴音樂中的各種巧思與創見,透過淺顯的文字表述傳達給讀者,搭配可即時播放的音樂讓讀者更輕鬆進入貝多芬宏觀的音樂世界。——葉綠娜 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
 
  畢竟,無論你喜不喜歡,貝多芬都值得我們認識。這三十二曲,正是最好的入門,而你手上這本由呂岱衛撰寫的導覽,提供了最輕鬆自在的叩門方式。——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這本書有呂岱衛對每首奏鳴曲、每個樂章極為精闢的分析,他把自己建構在腦海裡的聆聽藍圖化為文字上的指引,讀者可以跟著他標記的音軌時間點,聽到樂曲的重要脈絡,搭配Spotify更快串起音樂的記憶點,走到深刻賞析的彼岸。——blue97 《Muzik》專欄主筆
 
  這次呂岱衛老師所出版的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解說,同樣以理性的曲式分析及感性的音樂經驗分享,結合Spotify的音樂,讓所有愛樂者可以更有層次地、身歷其境地理解貝多芬,了解貝多芬音樂的語言,是愛樂者最好的導聆工具。透過呂老師的解說及聽覺想像,帶領大家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為基礎,了解音樂語言,欣賞更精緻、豐富的古典音樂。——雷 輝 榮耀文創產業基金會董事長
 
  聆聽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可以僅是單純的音樂聽覺享受,也可以增進自我的音樂知識,來認識作曲家的創作手法;然而進一步認識作曲家的生命歷練,相信更能深刻體會到貝多芬生命中的情感轉折。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樂,是生活樂趣中的一個好選擇,而呂岱衛老師的這本著作《琴鍵上的貝多芬》,不是嚴謹艱深的教科書,而是透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述說,隨著QR Code 連結的聆聽音樂,解說音樂中的樂章架構、創作背景以及詮釋情境,體貼且輕鬆地幫助讀者進入貝多芬的音樂世界中。——宋威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
 
  呂岱衛老師這本《琴鍵上的貝多芬》,闡述非常生動!從貝多芬的性格與人生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出發,加上呂岱衛老師細膩獨特的見解,成就詮釋精采的內容,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一本好書。——葉孟儒 鋼琴家、文化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
 
  對於欲了解音樂《新約聖經》—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的愛樂者來說,《琴鍵上的貝多芬》是一本引頸期盼已久、結合聆聽與文字導覽的工具書!——范姜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暨旅德長達16年的鋼琴家、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獎得獎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长度约1500字,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秘密与人类的探索》 一部关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宏大叙事 内容提要: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是人类最本能的冲动之一。那片深邃的黑暗中,闪烁着无数光点,它们不仅仅是遥远恒星的火花,更是宇宙演化、物理定律以及生命起源的无声见证。本书《星辰的低语》并非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原子尺度到宇宙边缘,探索那些塑造我们存在的核心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宇宙的边界在哪里?生命是否普遍存在?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天文学、物理学的前沿发现与深刻哲思。它以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暗物质的幽灵、引力波的涟漪以及黑洞吞噬一切的震撼。我们不仅仅探讨“是什么”,更深究“为什么”,试图揭示隐藏在物质世界背后的基本规律。 第一部:创世的回响——从大爆炸到星系的诞生 宇宙并非永恒不变的背景,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剧场。本部分将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开始,细致描绘早期宇宙的混沌与冷却。我们将探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如何成为大爆炸留下的“婴儿照片”,揭示宇宙最初的结构性信息。 随后,焦点转向引力如何塑造可见的宇宙。读者将跟随星云的坍缩,见证第一代恒星的诞生与死亡。超新星爆发不仅是宇宙中最壮观的景象,更是重元素(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的熔炉。本书深入解析了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到遥远的类星体,勾勒出宇宙网的宏伟蓝图。特别地,我们将详细介绍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证据,它们构成了宇宙近95%的质量和能量,却至今仍是科学界面临的最大谜团。我们如何“看见”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本书将详述引力透镜效应、星系旋转曲线等关键证据链。 第二部:恒星的生命周期与元素的炼金术 恒星是宇宙中最活跃的“炼金炉”。本书用大量篇幅解析恒星从诞生到终结的完整生命历程。从氢核聚变的稳定期,到红巨星阶段的膨胀,再到不同质量恒星最终归宿的差异——白矮星的幽光、中子星的极端密度,以及黑洞的无尽深渊。 我们重点探讨了中子星的奇特物理状态,特别是脉冲星作为宇宙中最精准的“时钟”如何被用于检验广义相对论。黑洞部分,我们将深入介绍事件视界的概念,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释,以及近年来引力波探测(LIGO/Virgo)如何为我们打开了“倾听”宇宙剧变的全新窗口。引力波的发现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更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多信使时代。 第三部:系外行星与生命的追寻 在理解了宇宙的宏大结构后,我们的目光自然转向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本部分聚焦于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革命性数据,到TESS任务的持续搜索。 读者将了解到开普勒定律的现代应用,以及探测系外行星的各种主要技术——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直接成像法。我们将分类探讨这些行星系统的多样性:热木星、超级地球、以及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群。核心议题转向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定义及其局限性。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否仅依赖于液态水?本书审视了生物特征气体(如氧气、甲烷)在系外大气光谱中的意义,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未来十年内可能带来的突破。 第四部:人类的足迹——探索的未来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探索宇宙不仅是科学的追求,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延伸。本部分回顾了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从阿波罗登月到火星探测器的长久驻留。我们探讨了载人深空飞行的技术挑战,包括辐射防护、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星际旅行的理论可能性。 最后,本书将笔触转向宇宙的终极命运。基于当前对暗能量的理解,宇宙可能走向“大撕裂”(Big Rip)、“热寂”(Heat Death)或是“大挤压”(Big Crunch)。这些宏大的概念,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宇宙学原理的探讨,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似乎注定走向熵增和寂灭的宇宙中,我们短暂的智慧和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虚拟): [作者姓名] 是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其作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著称。他(她)长期致力于宇宙学、量子引力理论的研究,并热衷于将复杂的科学思想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和欣赏的语言。其多部著作曾荣获国际科学写作奖项。 适合读者: 对天文学、宇宙学、物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高中及以上学生;希望拓宽知识边界,思考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思考者。 核心价值: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宇宙图景,它不仅普及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更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敬畏感。在阅读本书后,每一次抬头仰望星空,都将不再是简单的观赏,而是与亿万年前的物理事件和遥远未来的命运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岱衛
 
  資深音樂工作者,台中古典音樂台FM97.7《蒙德里安調色盤》節目主持人,《表演藝術雜誌》、《Muzik》音樂雜誌、《樂覽》音樂雜誌主筆。
 
  也是國家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中國家歌劇院、兩廳院音樂導聆講座講師。榮獲第52屆廣播金鐘非流行節目與非流行節目主持人獎。
 
  長年投身音樂教育與聆賞推廣,用輕鬆詼諧的方式讓古典音樂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冷硬知識,更不是金字塔頂端才能欣賞的小眾文化。在深入淺出的內容中講音樂、更講人生,不僅為愛樂者打開了音樂之門,同時也拓展了生命的深度與廣度。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結合「人性」和「音樂建築師」的貝多芬 葉綠娜
推薦序 貝多芬的理性與力量 焦元溥
推薦序 擁抱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途徑 blue97
推薦序 讓貝多芬的音樂躍然紙上 雷輝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淺論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
關於作品2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F小調第1號奏鳴曲/作品2-1
A大調第2號奏鳴曲/作品2-2
C大調第3號奏鳴曲/作品2-3
降E大調第4號奏鳴曲/作品7
關於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C小調第5號奏鳴曲/作品10-1
F大調第6號奏鳴曲/作品10-2
D大調第7號奏鳴曲/作品10-3
C小調第8號奏鳴曲《悲愴》/作品13
關於作品14的兩首鋼琴奏鳴曲
E大調第9號奏鳴曲/作品14-1
G大調第10號奏鳴曲/作品14-2
降B大調第11號奏鳴曲/作品22

淺論貝多芬中期鋼琴奏鳴曲
降A大調第12號奏鳴曲/作品26
關於作品27的兩首鋼琴「幻想曲風奏鳴曲」
降E大調第13號奏鳴曲/作品27-1
升C小調第14號奏鳴曲《月光》/作品27-2
D大調第15號奏鳴曲《田園》/作品28
關於作品31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G大調第16號奏鳴曲/作品31-1
D小調第17號奏鳴曲《暴風雨》/作品31-2
降E大調第18號奏鳴曲/作品31-3
關於作品49的兩首淺易鋼琴奏鳴曲
G小調第19號奏鳴曲/作品49-1
G大調第20號奏鳴曲/作品49-2
C大調第21號奏鳴曲《華德斯坦》/作品53
F大調第22號奏鳴曲/作品54
F小調第23號奏鳴曲《熱情》/作品57
升F大調第24號奏鳴曲/作品78
G大調第25號奏鳴曲/作品79
降E大調第26號奏鳴曲《告別》/作品81a
E小調第27號奏鳴曲/作品90

淺論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
A大調第28號奏鳴曲/作品101
降B大調第29號奏鳴曲《漢瑪克拉維》/作品106
E大調第30號奏鳴曲/作品109
降A大調第31號奏鳴曲/作品110
C小調第32號奏鳴曲/作品111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5419
  • EISBN:97862695954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為什麼我們要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作為古典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一直深受樂迷朋友的喜愛。兩百多年來,無數鋼琴家與愛樂者在這部被譽為「鋼琴音樂《新約聖經》」的作品中鑽研、倘佯,試圖在自己的藝術生命中增添一筆永恆。
 
  當年貝多芬以人生三分之二的跨度寫下了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從意氣風發、試圖在維也納證明自己的青年鋼琴家,到雙耳失聰垂垂老矣、卻早已名震全歐的音樂巨人。在其中,我們聽見了貝多芬以各種音響開發鋼琴演奏技術的無限可能,同時也看見了貝多芬從古典邁向浪漫的創作軌跡。三十二首奏鳴曲,每一首的手法與意境各不相同,但除了貝多芬寫在手稿上的演奏指示外,我們並未找到任何關於貝多芬曾在公開場合演出過這些作品的紀錄,也無法得知貝多芬自己是如何詮釋這些樂曲。時至今日,無論傳統唱片市場或數位串流平台,貝多芬全本鋼琴奏鳴曲的錄音比比皆是,從大師到新秀,從精雕細琢到狂放不羈,風格詮釋各有千秋,要如何聽見貝多芬賦予其中的樂思並感同身受,這是我著手撰寫這本導聆書最重要的目的。
 
  姑且不論國外學者對於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的介紹或研究著作多如牛毛,光是華文世界對於這套重要曲目的解析與介紹便多不勝數。然而,在這些介紹中,讀者往往接觸到的多半是生硬、艱澀的音樂專有名詞或術語,有些或許會輔以譜例講解,但這樣似乎又會將完全看不懂樂譜的愛樂者拒於門外。因此,在這本書中,將減少音樂專有名詞的使用,而是以聽者的經驗連結作為主軸,每首曲子、每個樂章盡可能地以文字描述引領聽覺想像。
 
  此外,為了讓這些音樂解說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本書特別結合了Spotify數位串流音樂服務,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可掃描每個樂章所提供的QR Code 連結,在每個重點段落標記出時間點,即時搭配音樂聆聽,以達到「身歷其境」的效果。由文字結合音樂的新穎設計完全拜當今科技進步之賜,而如果我們能利用這樣的科技讓更多愛樂者以更輕鬆的方式聽懂音樂,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本書中,我所選用的版本並非許多資深樂迷所熟悉的大師詮釋或經典名盤,而是來自芬蘭的中生代鋼琴家永帕能(Paavali Jumppanen)在2010-2012 年與Ondine唱片公司所發行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本專輯。永帕能以縝密的思考及豐富的音色變化詮釋貝多芬的作品,無論早期或晚期作品,都能聽得到永帕能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並非標新立異,如果仔細研讀貝多芬在樂譜上所留下的各種演奏指示,我們會發現永帕能不僅忠於貝多芬的原譜,同時也在這些指示中另闢蹊徑、十分高明地演繹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保有整首樂曲的整體感,而非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自溺裡。因此,無論是剛入門或是資深樂迷,相信都能在永帕能的琴音中聽見貝多芬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令人驚嘆的創造力。
 
  當然,版本的選擇的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本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愛樂者能以輕鬆、無負擔的方式進入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所有我在文中所提及的聽覺想像,都僅是引導讀者聆聽情感的投射並啟發聽覺想像,並非唯一解答。事實上,我更鼓勵所有的讀者都能藉由這本書的示範,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聽覺體驗。誰說《月光》就一定是描寫月光?《熱情》的悲憤也有可能是英雄頑抗命運的謳歌,不是嗎?
 
  在這本書中,也許讀者會發現每個樂章我所給予的篇幅不盡相同,而從貝多芬晚期奏鳴曲開始,解說的篇幅卻又增加了不少。關於篇幅不盡相同的原因,當然與貝多芬各樂章創作規模的大小以及樂曲性格息息相關,若該樂章的風格較為單純,那麼在音樂解析中當然就無需過多穿鑿。然而,進入到貝多芬晚期作品後,可發現每首奏鳴曲的規模都十分龐大,音樂內容不僅性格複雜、甚至艱澀難解。當然,我們都知道這與貝多芬在雙耳全聾後的創作風格丕變有關,然而,如何在這些苦惱所有鋼琴家的超級難曲中尋幽訪勝,在柳暗花明中洞見樂聖在晚年的孤寂與倔強,就是本書想要帶給大家的重要目的。期望每位讀者都能在此尋得那把打開貝多芬晚期作品之門的鑰匙。
 
  最後,送給閱讀此書的所有讀者:賞樂之路無他,多聽而已。願此書陪伴所有愛樂者,在這條道路上覓得生命的豐盛與喜悅。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某些音樂家的傳記興趣缺缺,總覺得總是有那麼多「野史」混雜在真實的成就中。但這本介紹某位鋼琴巨匠的選集,卻展現了極高的專業性和客觀性。它沒有過度渲染私生活的戲劇性,而是將筆墨著重於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以及他如何透過對作品的深刻理解來突破傳統的演奏藩籬。書中穿插了好幾段來自當時樂評人和合作者的訪談記錄,這些一手資料的引用,讓論述變得紮實無比,彷彿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特別是關於他晚年錄音風格的轉變那一部分分析得極為細膩,探討了生理機能與藝術表達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且有啟發性的視角。它成功地將一位大師的形象,從神壇上請了下來,還原成一個不斷在藝術道路上掙扎探索的「人」。

评分

這本鋼琴曲集的光碟配樂,說真的,聽起來讓我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彷彿置身於那個浪漫主義的黃金年代。選曲的品味相當獨到,不只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曲」,裡面還藏了一些比較少被演奏,但旋律同樣扣人心弦的篇章。光是從音色的處理上就能感受到錄音師的用心,那種溫潤而不失清晰度的質感,特別是對鋼琴高音部分的捕捉,簡直是藝術。我特別欣賞其中幾段慢板樂章的詮釋,那種深沉的內斂和情緒的層層堆疊,讓人聽著聽著,忍不住閉上眼睛去感受指尖下的力量與柔情。這套曲子聽完後,不只是一種純粹的聽覺享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讓平日裡那些瑣碎的煩惱暫時退居幕後,只剩下音樂本身最純粹的美好。對於想深入了解古典鋼琴作品的愛樂者來說,這絕對是值得反覆咀嚼的一張作品。

评分

這套影音教材對於想跨出樂器學習第一步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救星。市面上很多初階教材,不是圖文並茂到讓人眼花撩亂,就是過於簡化而缺乏實質的教學深度。但這套教材的編排哲學顯然是「少即是多」的極致體現。它的重點放在如何建立正確的「肌肉記憶」和「聽覺辨識能力」上,而不是一開始就塞一堆五線譜和複雜的和聲學概念。透過它獨創的「動態練習法」,每一個新的指法或節奏型態,都會先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配合視覺化的動態示範,讓你先在身體上建立起反應,再慢慢加入音樂性。最棒的是,它幾乎沒有使用到任何「古典腔調」的術語,全是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抽象的音樂概念,讓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樂趣和即時回饋感,完全消除了新手面對鋼琴時的恐懼感。

评分

說到這本雜誌的排版設計,那真是一絕!我很少看到一本專門探討古典音樂的刊物能把「視覺」和「聽覺」元素結合得這麼平衡。封面設計就非常大膽,選用了幾何圖形的線條來暗示樂曲的結構,而不是老套地放張樂譜或作曲家頭像。內頁的編排更是處處充滿巧思,文字區塊的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擁擠,即便是對於初學者,那些專業的術語解釋也用一種非常口語化且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究氣息。我特別喜歡它在介紹特定作品時,會搭配一些那個時代的歷史照片或畫作,讓讀者在理解音樂的同時,也能建立起完整的時代背景圖像。這使得整本書不只是一本音樂評論,更像是一本精緻的藝術生活指南,讓人拿在手上就不捨得放下。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種專門研究「音樂如何影響空間感」的理論,而這本書(或這套資料集)似乎觸及了這個領域的邊緣。它不是直接談論建築或聲學,而是透過分析特定樂曲在不同演奏空間(例如小教堂、大型音樂廳、私人沙龍)中的聽感差異,來間接闡述音樂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雖然主題看似偏冷門,但作者的論述邏輯性極強,他總是用一種非常嚴謹的數學化語言來描述那些主觀的聽覺感受,這點很對我的胃口。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迴響時間」如何影響樂句的清晰度和情感張力進行的比較分析。讀完後,我對自己未來在挑選聆聽環境時,會有更深一層的考量,不再只是單純地追求音響設備的好壞,而是開始關注空間本身的「個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