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電子書)

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一豪
图书标签:
  • 舒伯特
  • 藝術歌曲
  • 浪漫主義
  • 魔王
  • 鱒魚
  • 野玫瑰
  • 古典音樂
  • 音樂史
  • 聲樂
  • 音樂欣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不間斷音符的表述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以一首首淒美的聲樂套曲,向生命作最後的深情告別

  ◎他一生共創作了998部作品,是他生命長度的32倍
  其中包括9部交響曲、22部鋼琴奏鳴曲、近20部音樂戲劇作品、6首樂隊序曲、眾多樂器合奏曲、無數鋼琴小品集、6首彌撒曲、20多首宗教歌曲、近100首合唱曲、600 多首歌曲。

  ▎早期代表作《魔王》
  ──非凡創造力達到巔峰的象徵


  •《魔王》的歌詞取自德國著名大詩人歌德的同名敘事謠曲。

  當舒伯特把這首樂曲送給歌德時,歌德並不喜歡這首作品,因為在他的想像中,這首敘事詩應該用反覆歌唱的方式,像民謠般悠閒地唱出,而舒伯特卻用攝人心魄的戲劇性表現,這是完全違反他的原意。

  1821年,當歌德聽過《魔王》的實際演唱後卻大受感動,深深地被舒伯特的才能所折服──這年舒伯特已經24歲。

  ◎舒伯特成功地利用男中音豐富的音色和性格迥異的旋律表達出不同人物的特徵。低音區表現父親,高音區表現孩子,中音區代表敘述者,假聲象徵魔王。

  ▎晚期代表作《冬之旅》
  ──用盡生命最後一刻完成的傑作


  •《冬之旅》是根據米勒的同名組詩寫成,共計24首。

  講述了一個流浪者的故事。舒伯特對流浪者的形象情有獨鍾,很多歌曲和器樂曲都是以此為題材,但就流浪者的悲劇色彩而言,要數在《冬之旅》中表現得最為集中、深沉和強烈。

  在《冬之旅》之前,舒伯特就曾在1823年為米勒的《美麗的磨坊女》配過曲。《冬之旅》與《美麗的磨坊女》的創作時間只相差4年,舒伯特也正是在這短短的4年裡從生命的初夏跨入生命的冬天。

  ◎第一首〈晚安〉是套曲的引子,其間充滿悲涼的感情,用變奏的對句形式寫成。旋律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沉鬱、肅殺的嚴冬。天幕低垂,世界黯淡無光,流浪者向負心的戀人、愛情、溫暖和希望告別。

  ▎《天鵝之歌》
  ──他的高貴經歷之最後花朵

  •《天鵝之歌》的名字來源於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天鵝在臨死之前會一改其聒噪的聲音,引吭高歌,發出這一生中最淒美的叫聲,向生命作最後的深情告別。
  
  而《天鵝之歌》就是舒伯特臨終前最後的傑作。

  《天鵝之歌》由14首歌曲連綴而成,雖不像前兩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具有情節的邏輯性和關聯性。但因為都是舒伯特生命晚期的作品,在形式和風格上仍不乏相通之處。愛情是它們共同的主題,〈愛的使者〉、〈士兵的預感〉、〈春天的渴望〉、〈小夜曲〉、〈漁家少女〉和〈飛鴿傳書〉,主要表現愛的甜蜜及對戀人的思念,其餘則表現失戀後悲戚苦悶的心情。

  ◎「小夜曲」是他短促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由於旋律優美、動聽,也被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廣受人們喜愛。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歌曲之王」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雖然舒伯特的生活近乎平淡無奇,但是他豐富的情感及思想,卻流露出別具一格的精彩。他一生貧困,身後只留下了幾件私人物品和一些破舊的音樂書籍及樂器,但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卻是不朽的藝術珍品。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藝術,舒伯特為音樂而生。
 
很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个关于“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電子書)”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该简介不包含此书的任何内容。 这是因为图书简介的本质就是介绍和概括一本书的核心内容、主题、结构或吸引读者的关键点。如果一个简介完全不提及书的实际内容,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简介”的意义,变成了一段与该书无关的、随机的文本。 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需要提供一份有意义的、详细的图书简介,而这必然涉及到描述书中所涵盖的特定主题(例如舒伯特、艺术歌曲、浪漫主义、以及具体提到的三首作品)。 如果您希望我撰写一份详细的、高质量的、听起来不像是AI写的、大约1500字的关于这部特定电子书的简介,请明确告知。 --- 基于现有指令(写一个不包含该书内容的简介): 我能为您提供的唯一符合“不包含此书内容”要求的输出,只能是关于其他主题的、长度接近1500字的详尽文字,但这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并且无法作为该书的“图书简介”。 例如,我可以撰写一篇关于“19世纪欧洲室内乐发展史”或“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演变”的万字长文,但这显然偏离了您要求生成的是“图书简介”的初衷。 结论: 图书简介必须基于内容撰写。无法在不提及内容的情况下,写出符合“简介”定义的、详细的(1500字)文本。 --- 如果您可以放松“不包含此书内容”的限制,我将为您提供一份符合字数要求和风格要求的详细简介: (以下内容为示例,展示如何撰写一份详尽的、风格自然的简介,但请注意,这包含了您书名中提及的主题): 舒伯特的不朽樂章:《魔王》、《鱒魚》、《野玫瑰》,藝術歌曲之王與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電子書) 一曲声起,风云变幻:探寻弗朗茨·舒伯特精神世界的深邃回响 在古典音乐的宏伟殿堂中,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名字如同永恒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恰恰凝固了那个充满激情、反叛与个体觉醒的浪漫主义时代的全部精髓。这部电子书并非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曲家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是一场深入维也纳沙龙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探寻德语艺术歌曲(Lied)灵魂的旅程。我们试图解构这位“歌曲之王”如何将诗歌的内在意境,以音乐的形态熔铸升华,最终成就了超越时代的美学丰碑。 第一幕:诗与歌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的黄金时代 舒伯特的伟大,首先在于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将艺术歌曲从一种相对边缘的室内消遣,提升到了与奏鸣曲、交响乐并驾齐驱的艺术高度。他生活在贝多芬的巨大阴影下,却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表达路径——那便是对歌词的极致忠诚与情感的自由释放。本书将细致分析舒伯特是如何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旋律线的流动性以及钢琴伴奏的“叙事性”角色,来描绘文本中微妙的情绪起伏。 我们不仅仅是聆听旋律,更是通过音乐的透镜,重新阅读歌德、穆勒等伟大诗人的杰作。理解了舒伯特对“氛围”的营造,才能真正领略他如何将一首简单的诗歌,转化为一场完整的、戏剧性的心灵体验。 第二幕:三部曲的深度剖析——魔鬼的诱惑与自然的慰藉 本书将重心放在三首极具代表性、风格迥异的杰作上,它们如同三棱镜,折射出舒伯特创作光谱的多样性与深度: 1. 《魔王》(Erlkönig, D. 328):戏剧张力与心理恐惧的极致 《魔王》是舒伯特早期创作的巅峰之作,它以歌德的诗歌为蓝本,展现了青年艺术家对叙事潜能的惊人把握。本章将彻底剖析其结构上的精妙——从始至终未变的四四拍节奏(象征着马匹的疾驰),到钢琴伴奏中象征恐惧的、不协和的和弦。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舒伯特如何通过人声的音域转换,塑造出四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叙述者冷静的旁白、父亲的恳求与劝慰、儿子的惊恐呼喊,以及魔王低沉的、蛊惑人心的吟唱。这种心理层面的刻画,使得《魔王》超越了单纯的民间传说,成为对人类内心深处恐惧的永恒寓言。 2. 《鱒魚》(Die Forelle, D. 550):轻盈灵动与生命的寓意 与《魔王》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鱒魚》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纯真与活力。本书将探讨舒伯特如何运用明亮的大调音色、跳跃的旋律线,完美捕捉了溪水中鱒魚的灵巧与顽皮。然而,本书的解读并不仅止于表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在舒伯特晚年时被改编为钢琴五重奏(D. 667)时的深刻变化。从最初的无忧无虑,到后来略带一丝忧郁的成熟,这种“自我挪用”揭示了艺术家面对生命流逝时的复杂心境。 3. 《野玫瑰》(Heidenröslein, D. 257):纯粹的浪漫与感伤 《野玫瑰》是舒伯特对纯粹、未经污染的自然之美的赞颂。它以简洁的旋律和歌谣般的重复结构,营造出一种直抵人心的亲切感。在本章中,我们将考察舒伯特如何使用看似简单的三段体结构,却在每一次重复中微妙地加入和声色彩的变化,暗示着这朵娇嫩玫瑰的命运——即浪漫理想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脆弱性。这种“以简驭繁”的手法,恰恰是舒伯特浪漫主义情怀最温柔也最伤感的一面。 第三幕:浪漫主义的灵魂碎片——孤独与友谊的和弦 舒伯特被誉为“浪漫主义的先行者”,他的音乐充满了对逝去“黄金时代”的怀念,对个体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深刻友谊的珍视。本书将深入探讨他创作生涯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 沙龙文化的影响: 分析舒伯特音乐如何在维也纳的私人沙龙中被首演、传播,以及这些社交圈如何塑造了他的作品走向。 “未完成”的遗产: 探讨他未完成的交响曲、奏鸣曲以及其短暂生命背后隐藏的对“永恒”的追求与徒劳感。 音乐中的“魏斯”(Wanderer): 舒伯特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流浪者主题,象征着浪漫主义艺术家在世俗社会中的疏离感和对理想彼岸的无望追寻。 结语:倾听永恒的共鸣 这部电子书旨在为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听众提供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开启舒伯特内心世界的钥匙。它不是高深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热情的导览手册,引导读者在音符的海洋中,找到那位敏感、真诚、永远怀抱着浪漫情怀的音乐天才。当我们再次聆听《魔王》的疾驰、《鱒魚》的跳跃、《野玫瑰》的纯真时,我们听到的将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旧乐谱,而是那个时代最鲜活、最真挚的灵魂的搏动。 购买本书,与舒伯特一同漫步在多瑙河畔,感受那份既深沉又温柔的、无人能及的“不朽樂章”。 (总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劉一豪


  音樂系畢業,擅長演奏鋼琴。對古典樂情有獨鍾,時常記錄音樂會聆賞心得。

景作人

  著名音樂評論家,音樂學家,中提琴演奏家。曾為各大報章雜誌撰寫多篇樂評。
 

图书目录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琴聲相伴的童年
舒伯特一家
少年天才
永遠的朋友
最早的作品

第2章 獻身音樂
輟學回家
創作之春
《魔王》問世
尋求自由

第3章 自由翱翔
忘年之交
鄉間生活
重返維也納
夢幻之旅

第4章 收穫的季節
奏響《魔琴》
鋃鐺入獄
舒伯特之夜
作品出版

第5章 黑暗中突圍
身患重病
《未完成交響曲》
逆境中崛起
《美麗的磨坊女》

第6章 巔峰中離去
經濟危機
送別貝多芬
《冬之旅》
個人音樂會
《天鵝之歌》
最後的日子
附錄:年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992
  • EISBN:97862633256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图书试读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代序)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即音樂家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巴哈(Johann Bach)一生與兩位妻子結婚,生有20個子女,但只有10個存活;天才的莫札特(Wolfgang Mozart)只有短短35年的人生,而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更短,只有31年;華格納(Wilhelm Wagner)娶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學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年失聰;舒曼飽受精神病的折磨⋯⋯每一首曲子,都不再是唱片上的音符,而是與鮮活的生命相連繫。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樂曲是由怎樣的雙手來譜寫和演奏的。

  當這許多位音樂家彙集在一起,便串起了一部音樂史,他們是音樂史的鍊條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傳記中的主人翁,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翁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來到了19世紀維也納的鼎盛時期,教堂的管風琴、酒館的樂隊、音樂廳的歌劇、貴族城堡的沙龍,處處有音樂繚繞。你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正在去宮廷演奏的路上,正在教堂指揮著唱詩班,正在學院與其他派別爭論。

  你的音樂素養不再停留在幾段旋律、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繫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音樂會上等待最精彩的樂章,你會在子女接受音樂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練習曲,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音樂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美好,享受精神的盛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那雷霆萬鈞的激昂力量;舒伯特的《小夜曲》,那如銀河繁星般浪漫的夢境;華格納的《婚禮進行曲》,那如天宮聖殿般的純潔神聖;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一交響曲》,那如海上旭日般的華美絢爛⋯⋯
 
林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現在網路上關於古典樂的資訊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把「藝術歌曲之王」這個稱號的份量拿捏好的書籍並不多見。舒伯特與前輩貝多芬、同輩的孟德爾頌或後來的布拉姆斯,在器樂創作上各有千秋,但唯獨在藝術歌曲這個領域,他可以說是奠基者與集大成者。他的貢獻在於,他讓鋼琴伴奏不再只是烘托人聲的配角,而是與旋律線並駕齊驅,共同敘事、共同表達情感的關鍵角色。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他對「伴奏」的革命性處理。舉例來說,在《鱒魚》中,鋼琴如何模擬水波的動態?在《魔王》中,又是如何用簡單的和聲變化製造出無盡的緊張感?如果能詳細分析這些技法,並與當時其他作曲家的處理方式做對照,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層次都能大大提升。總之,不要只停留在「他很憂鬱」的表面論述,要挖掘他音樂結構裡的精妙設計。

评分

身為一個老樂迷,對於這類「大師傳奇與經典解析」的書籍,我最怕的就是淪為學術腔調太重、索然無味的教科書。舒伯特這個人,他的生活本身就充滿了濃郁的維也納浪漫氣息,從他那些沙龍聚會(Schubertiaden)到他與朋友們的深厚情誼,這些生活軼事其實是理解他音樂情緒的絕佳鑰匙。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比較貼近讀者的語彙,去描繪那個時代的氛圍。畢竟,浪漫主義不只是文學流派,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理想的狂熱追求,以及對現實殘酷的敏感捕捉。例如,像《野玫瑰》這樣充滿了純真與熱戀的歌曲,背後是不是也藏著他對某段無疾而終情感的投射?電子書的形式或許能搭配一些音檔連結,讓讀者在閱讀文字分析的同時,能立即聆聽比較,這對深度理解樂曲結構和演奏詮釋的細微差別,絕對是加分不少的設計。

评分

這本以電子書形式呈現的著作,定位在「浪漫主義情懷」,聽起來就非常吸引我這個熱愛情感表達多過純粹技術分析的讀者。舒伯特的音樂,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德國式的憂鬱」(Weltschmerz),那不是抱怨,而是一種對世界不完美本質的溫柔接受與深刻體悟。我希望書中能細膩地捕捉到這種情懷,不只是技術層面的解析,更能觸及到他身為一個「局外人」的孤寂感。他一生都活在莫札特和貝多芬的陰影下,音樂才華橫溢卻始終無法得到如貝多芬那樣的世俗成就,這份遺憾,是否也滲透進了那些動人的旋律中?《魔王》的震撼是外顯的恐懼,《鱒魚》的美好是內斂的嚮往,這些複雜的情感糾葛,才是舒伯特魅力的核心。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情懷」轉譯成我們能理解的語言,引導我們用更感性的角度去聆聽,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音樂導讀,而成為一本心靈的陪伴之書了。

评分

這本關於舒伯特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不朽樂章」這幾個字,簡直是直接點到了藝術歌曲迷的心坎裡去。我總覺得,要真正領會舒伯特,不能只是聽聽那些耳熟能詳的鋼琴小品或交響曲,一定要深入到他的那些「德文藝術歌曲」(Lieder)裡頭去。我年輕時初學德文,最迷戀的就是那種詩與樂交融的境界,德文的發音和韻律,配上他那化繁為簡卻又直達靈魂深處的旋律線,簡直是天作之合。聽著《魔王》裡那種從低語到嘶吼的戲劇張力,你彷彿真的被那個騎著黑馬的死神追趕,那種驚悚感和宿命感,不是光聽曲子能完全體會的。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好好解析他如何處理歌德、繆勒這些詩人的作品,畢竟,那些歌詞背後蘊藏的浪漫主義精神,才是真正讓這些歌曲「不朽」的關鍵啊。這本書如果能把這種文學性與音樂性的結合剖析得透徹,對我來說,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說到這幾首曲子——《魔王》、《鱒魚》、《野玫瑰》,哎呀,簡直就是舒伯特藝術歌曲入門的「聖三角」。我記得有一次在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鋼琴家和男中音輪番演繹這幾首,那種情感的轉折,簡直讓人起雞皮疙瘩。特別是《鱒魚》,表面上聽起來那麼輕快、那麼田園詩意,但你知道嗎?當你細看鋼琴伴奏部分,那種潺潺流水般的十六分音符,其實隱藏著一種對美好事物稍縱即逝的淡淡哀愁。這本書如果能針對不同時期的作品,例如早期受海頓、莫札特影響的風格,到後來完全成熟、充滿悲劇色彩的創作,做出清晰的脈絡梳理,那就太棒了。我總覺得,研究藝術歌曲,就像在走讀一位作曲家的心靈地圖,從那些看似簡單的旋律裡,爬梳出他面對生命、愛情、孤獨時最真實的反應。希望這本電子書的編輯和作者,能帶我們走一趟深度導覽,不只是告訴我們「這很好聽」,而是告訴我們「它為什麼好聽,好聽在哪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