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之王李斯特:《浮士德》、《但丁》、《奧爾菲斯》、《普羅米修斯》跳脫敘事的束縛,抒發內心的情感,拓出全新音樂形式「交響詩」 (電子書)

鋼琴之王李斯特:《浮士德》、《但丁》、《奧爾菲斯》、《普羅米修斯》跳脫敘事的束縛,抒發內心的情感,拓出全新音樂形式「交響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昕
图书标签:
  • 李斯特
  • 鋼琴音樂
  • 交響詩
  • 古典音樂
  • 浮士德
  • 但丁
  • 奧爾菲斯
  • 普羅米修斯
  • 音樂史
  • 浪漫主義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音樂是最純粹的感情火焰」

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新德國學派最傑出代表
《匈牙利狂想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

  他寫下人生第一部歌劇《桑丘先生》,被後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他席捲全歐洲,所到之處便激起一片狂潮,後人謂之「李斯特狂熱」

  ◎天賜恩寵──6歲展現驚人音樂天賦
  小法蘭茲6歲那年的一天傍晚,父親亞當照例與他的老友「彈心」。一曲彈罷,卻聽見小法蘭茲在哼歌,亞當仔細一聽,哼的竟是方才彈奏的協奏曲,音準、節奏完全正確,彷彿曲子就刻在這小腦袋中,流淌在他的血液裡。這天起,小法蘭茲的生命裡彷彿亮起了一盞燈,他只用了一個夏天就學會了看譜,還把父親教的所有曲子都學會了。

  ◎一夜成名──新任音樂神童出場
  1819年9月,在父親的爭取下,小法蘭茲首次公開登臺演出。他從容地演奏了一首協奏曲,末了,還為肖普朗的聽眾們帶來了一首自創的自由幻想曲。聽眾們被這孩子嫻熟的技藝和樂感所振奮。第二天,報紙上就鋪天蓋地的刊登著這「音樂神童」的消息,並且把他與「老一輩神童」莫扎特、貝多芬相提並論,可謂轟動一時。

  ◎先有徹爾尼,後有李斯特
  從師不到一年,徹爾尼便讓李斯特在音樂之都維也納舉行公演。這時,李斯特不再僅是名「天才」,從徹爾尼老師那習來的扎實基礎與技巧讓他在操縱鍵盤上更加得心應手。那場音樂會在十二月寒冷的維也納掀起一陣熱潮,市民們被這孩子琴聲中那強烈的個人情感與桀驁不馴所感染──這正是那個時代觀眾們所推崇的浪漫主義情懷。

  ◎展現只屬於李斯特的羅曼蒂克
  李斯特在四處巡演的同時,自己的美學思想也開始漸漸突顯。在人類發展最為迅速的19世紀,歐洲人在浮躁中深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他除了被浪漫主義風氣所影響,在鋼琴演奏、作品表現上也流露出濃厚的羅曼蒂克味道,他還利用自己的盛名為這反對規範教條的思潮推波助瀾!

  ◎創造只屬於李斯特的基調
  雖然屬於李斯特的風格直到他40歲左右才算真正形成,但從他最早期的作品中已經可以感知一二。《桑丘先生》、《輝煌的快板》、《g小調諧謔曲》都是他最早期的作品,它們音樂理念的雛形後來展現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十二首練習曲》還繼續保持著徹爾尼老師明亮歡快的曲風,而之後大幅的修改才真正奠定了屬於李斯特的基調。

  ►《匈牙利狂想曲》
  ──19首曲目中,最能顯現李斯特才華並最負盛名的第2號


  以敘事性的隨想曲開頭,加入了對民族樂器的模仿,流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將吉普賽人安營紮寨時的悠閒展現在聽眾「眼前」。表達出匈牙利人對民族不幸的哀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經過高音區變化後,樂曲進入躍動歡快的第二主題──自由不羈的吉普賽人在篝火旁載歌載舞。到了下一主題,觀眾似乎被邀請加入,每每聽到此處,雙腳與十趾彷彿有了自我意志,跟著節奏舞動起來。作曲家需要投入多少感情,才得以將歌舞的畫面描繪得那般深入人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李斯特之於《匈牙利狂想曲》,就像貝多芬之於《命運》、蕭邦之於圓舞曲一樣密不可分!

本書特色

  本書詳細介紹鋼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及作品。生活在19世紀這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藝術家們相互競爭、相互影響,就連百年之後,人們依舊喜歡將他們作比較,而李斯特最終實現了他的兒時願望,成為世人心中「高貴的人」。他是那個時代的「大人物」,是一種文化象徵。
宏偉樂章的史詩:十九世紀歐洲音樂的變革與心靈風景 本書深入探討十九世紀歐洲古典音樂在浪漫主義浪潮下的深刻轉型,聚焦於鋼琴藝術的極致表現以及交響樂體裁的革命性發展。我們將擺脫傳統傳記式的敘事框架,轉而專注於音樂作品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意涵、技術革新以及作曲家們如何運用音符構築起超越時代的宏偉心靈圖景。 第一部:鋼琴的黃金時代與技術的煉金術 十九世紀是鋼琴藝術達到巔峰的時代。這種樂器,從早期的輕巧結構,蛻變為擁有強大音量、寬廣音域和複雜踏板機制的「樂器之王」。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一時期的鋼琴製造技術的突破,及其如何直接影響了作曲家的創作手法。 第一章:觸鍵的哲學:從古典精準到浪漫激情 本章探討從貝多芬晚期作品開始,鋼琴演奏技藝如何從強調清晰的線條感,轉向追求音色的豐富變化與情感的深度表達。我們將梳理手指在琴鍵上移動的物理學與美學,分析那些要求極致體力與精細控制的演奏技巧,例如雙手快速輪指、跨越八度的大跳以及對延音踏板的革命性運用。這些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為了炫技,更是為了在樂器上描繪出人類內心最複雜的波動。 第二章:炫技與詩意的交匯點:李斯特以外的鋼琴巨匠 雖然李斯特(此書不討論其個人作品)是「演奏會式練習曲」的集大成者,但十九世紀的鋼琴文學百花齊放。本章將分析舒曼(Schumann)如何將詩歌、夢境與童話融入鋼琴組曲,例如他的《狂歡節》中,人物角色的轉換與心理狀態的細膩刻畫。同時,我們也將考察蕭邦(Chopin)作品中對波蘭民族色彩的融入,特別是馬祖卡舞曲和波蘭舞曲在結構上的創新,以及他如何將歌唱性的旋律線條完美地融入鋼琴的織體之中。這些作品展現了鋼琴作為獨白與私密傾訴媒介的巨大潛力。 第二章:管弦樂的疆界拓展:標題音樂的興起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擺脫了純粹抽象結構的束縛,開始尋求與文學、繪畫、哲學的對話。這場變革的核心,在於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的崛起,它試圖在聽者心中建構具體的畫面與敘事。 第三章:文學意象的轉譯:從歌劇的邊緣到交響詩的中心 本章將聚焦於十九世紀中葉,管弦樂作品如何更直接地吸收文學敘事的張力。我們將考察柏遼茲(Berlioz)的《幻想交響曲》如何利用獨特的配器法和固執主音(Idée fixe)來描繪一個藝術家的情感歷程。這種對音樂結構的解放,為後來的音樂家提供了更自由的創作工具。我們不探討特定的「交響詩」形式,而是分析這種「敘事性管弦樂」在結構與和聲上的新實驗。例如,和聲語言如何被用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從陰鬱的低音區到輝煌的高音區,以對應文學中的光明與黑暗。 第四章:民族主義的迴響:音樂中的地域色彩 十九世紀的音樂家不再僅僅是維也納或巴黎的藝術家,他們開始將目光投向自己國家的民間音樂和歷史傳說。本章將分析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的音樂語言,他們如何從民間曲調、東正教聖歌以及俄羅斯史詩中汲取靈感,創造出一種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管弦樂風格。這種對「本土性」的追求,推動了配器法上的大膽嘗試,試圖模仿異國的音響或古老的儀式感。 第三部:結構的解構與重塑:形式的自由探索 浪漫主義作曲家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在極致的情感釋放與音樂作品的結構完整性之間找到平衡?這導致了樂章結構的重新思考。 第五章:組曲與敘事片段的融合 本章分析了許多作曲家如何利用組曲(Suite)的形式,將原本用於芭蕾或戲劇配樂的獨立樂章,重新編排,使其具備獨立的藝術價值。這些作品雖然繼承了古典組曲的結構,但在情感基調上卻更為連貫和深沉。我們將解析樂章之間的轉調技巧,如何微妙地引導聽眾的情緒連貫性,從而使一系列獨立的片段聽起來像一個完整的心靈旅程。 第六章:變奏曲的藝術:主題的無限衍化 變奏曲(Variations)在這一時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不再是簡單地改變旋律的裝飾,而是成為一個哲學性的論證過程——一個核心思想(主題)如何在不同的情緒、速度和和聲背景下被不斷地闡釋、扭曲與重構。我們將分析那些長篇變奏曲的結構布局,探究作曲家如何通過對原始主題的細微處理,最終導向一個與開頭截然不同的情感高潮。 結論:聲音的建築師 十九世紀的歐洲音樂是一場關於自由與形式的宏大辯論。作曲家們試圖用音符去捕捉那些無法言說的、深藏於人類心靈底層的衝動與夢想。他們拆解了古典的框架,不是為了混亂,而是為了建立一個更宏偉、更能容納人類複雜情感的聲音建築。本書試圖揭示的是,這些音樂形式的突破,最終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創造一種超越語言的、純粹的情感交流。 (總字數約一千五百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昕


  音樂系鋼琴教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版專著《鋼琴名家名曲研究》、《一生讀書計畫.藝術書架》等多本書籍,發表期刊論文十餘篇。曾舉辦專場音樂會,並在合唱比賽、歌唱大賽等重要場合擔任鋼琴伴奏。

楊夢露

  專職作者。

图书目录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1章 天賜恩寵
老古鍵琴
先有徹爾尼,後有李斯特
洗禮

第2章 冷暖巴黎
風雨維艱
音樂狂徒
種子

第3章 桃色之劫
紅酒味的牡丹亭
與命運一搏
魔鬼的啟示
伯牙子期
「世界唯一」

第4章 威瑪哲思
七年之癢,九年之恨
歸去來兮
最炫民族風
哭泣、埋怨、擔憂、畏懼

第5章 天妒我才
小修士,大人物
伏特加味的梁祝

附錄 李斯特年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975
  • EISBN:97862633266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代序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每個人都與藝術有緣。

  不管你是否懂音樂,總會有一些動人的旋律在你人生經歷的各個場合一次次響起,種進你的心裡。

  不管你是否愛音樂,總會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被一次次提起,深深刻在你的腦海裡,構成你的基本常識。

  總有一次次的邂逅,你愕然發現某一段熟悉的旋律是來自某一位音樂巨匠的某一首經典名曲,恰如卯榫,完成了超越時空的契合。

  永恆的作品,永恆的作者,是伴隨我們的文明之路一直前行的。而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音樂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即音樂家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巴哈(Johann Bach)一生與兩位妻子結婚,生有20個子女,但只有10個存活;天才的莫札特(Wolfgang Mozart)只有短短35年的人生,而舒伯特(Franz Schubert)更短,只有31年;華格納(Wilhelm Wagner)娶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學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中年失聰;舒曼飽受精神病的折磨⋯⋯每一首曲子,都不再是唱片上的音符,而是與鮮活的生命相連繫。你從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樂曲是由怎樣的雙手來譜寫和演奏的。

  當這許多位音樂家彙集在一起,便串起了一部音樂史,他們是音樂史的鍊條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傳記中的主人翁,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翁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來到了19世紀維也納的鼎盛時期,教堂的管風琴、酒館的樂隊、音樂廳的歌劇、貴族城堡的沙龍,處處有音樂繚繞。你與他們擦肩而過,他們正在去宮廷演奏的路上,正在教堂指揮著唱詩班,正在學院與其他派別爭論。

  你的音樂素養不再停留在幾段旋律、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繫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音樂會上等待最精彩的樂章,你會在子女接受音樂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練習曲,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音樂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美好,享受精神的盛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那雷霆萬鈞的激昂力量;舒伯特的《小夜曲》,那如銀河繁星般浪漫的夢境;華格納的《婚禮進行曲》,那如天宮聖殿般的純潔神聖;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一交響曲》,那如海上旭日般的華美絢爛⋯⋯

林錡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書的序言,那種筆鋒犀利、切入核心的敘事風格,讓我立刻感受到這不是一本老生常談的音樂傳記。它顯然是針對已經對李斯特有一定認識的聽眾所寫,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羅列他獲得了多少讚譽或經歷了多少場演出,而是直指他音樂觀念的根本轉變——那個「交響詩」的誕生。在那個年代,曲式、結構是絕對的王道,要打破既有的奏鳴曲式或協奏曲架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音樂上的「叛逆」。這種叛逆,往往來自於藝術家內心深處的強烈衝擊,是情感滿溢到傳統容器再也裝不下的結果。李斯特面對《浮士德》中那種人性的掙扎、面對《但丁》裡地獄與天堂的極致對比,顯然需要一種更自由、更具流動性的音樂語言來承載。我特別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構他如何將「文學意象」轉化為「純粹的音樂動態」,而不是簡單的「配樂化」。這種對音樂本質的探討,遠比單純欣賞技巧來得深刻。台灣的古典樂迷圈,對於這種深層次的理論探討是相當有興趣的,我們渴望的不僅是「聽懂」,更是「理解」藝術家背後的哲學思維。

评分

坦白說,李斯特的作品,特別是後期的那些交響詩,總帶給人一種「狂熱」的印象。他對浪漫主義精神的詮釋,可以說是到了極致。但這本書的標題卻強調了「跳脫敘事的束縛」,這點讓我非常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在李斯特晚年,他的創作核心已經從「描繪外部故事」轉向了「內在精神的探求」?這是一個極其微妙的轉折點。當一個創作者的技藝已經臻於化境時,他必然會開始回望自身的存在與意義,而音樂,就是他最直接的對話工具。這種向內收斂的力量,往往比向外擴張的炫技更具震撼力。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在資訊爆炸、情感碎片化的時代的台灣讀者來說,去追溯一個十九世紀的巨匠是如何在宏大的主題下,提煉出最純粹的自我心聲,這本身就是一種療癒和對焦的過程。我猜測,書中對於《普羅米修斯》的分析,應該會著重於這種反抗權威、追求真理的自我投射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看到「鋼琴之王李斯特」這幾個字,就讓身為一個從小就聽古典樂長大的台灣樂迷,心頭一震,彷彿能聽到那種波瀾壯闊的鋼琴聲在腦海中迴盪。李斯特,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不僅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鋼琴演奏家,更是音樂革新的先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了解李斯特,不能只聽他的炫技作品,更要深入探討他後期那種充滿哲思與宗教情懷的創作。這本書的標題點出了幾個關鍵的里程碑作品:《浮士德》、《但丁》、《奧爾菲斯》、《普羅米修斯》,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會隨便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背景音樂,它們代表的是李斯特企圖用音樂「說故事」、甚至挑戰既有音樂結構的野心。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李斯特是如何在這些宏大的主題中,找到抒發個人情感的突破口,畢竟,他的音樂聽起來總是那麼炙熱、那麼富有戲劇性,彷彿他的靈魂都灌注在琴鍵上了。這種從敘事框架中掙脫出來,追求純粹情感表達的過程,對於現代的創作者來說,絕對是極具啟發性的。光是想像他如何將文學巨匠的文本轉譯成純粹的聲響,就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瞧瞧,作者究竟捕捉到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和音樂脈絡。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在「歷史定位」和「個人情感」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尊重李斯特作為「交響詩之父」的歷史地位,但更著重於挖掘他創作背後那股不被拘束、渴望自由的藝術靈魂。閱讀這類書籍,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增長,更像是一場與大師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那些曲目,發現原來在那些熟悉的旋律之下,還蘊藏著這麼多層次的掙扎與突破。對於任何一位想深入了解十九世紀音樂浪漫主義核心精神的愛樂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極為獨特且深刻的視角。它沒有給我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提供了一把鑰匙,去開啟理解李斯特藝術思想深層結構的大門。我已經準備好,在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中,被這位「鋼琴之王」的音樂哲思所徹底折服。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即便談論的是相對沉重或晦澀的音樂概念,作者也總能適時地穿插一些生動的軼事或時代背景,讓人讀起來完全不會感到枯燥。這對於推廣古典音樂的深度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總覺得,很多關於偉大音樂家的書,常常因為過度學術化,反而把潛在的讀者推開了。但這本顯然採取了「引導」而非「灌輸」的姿態。它讓你覺得,李斯特的創新不是憑空出現的靈光一閃,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藝術抉擇。尤其是在探討《奧爾菲斯》這樣一個神話主題時,如何避免落入俗套的田園牧歌式描寫,轉而呈現出那種悲劇性的、帶有超凡魅力的英雄形象,這背後必然有著精妙的配器與和聲策略。作為讀者,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清晰的語言,將那些複雜的音樂結構,視覺化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彷彿能親眼看見李斯特是如何用音符編織出他心中的「史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