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電子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图书标签: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伊朗电影
  • 电影理论
  • 电影评论
  • 艺术电影
  • 樱桃的滋味
  • 电子书
  • 文化
  • 导演
  • 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也許影像會隨風而逝 但詩意終將生生長流

黑澤明、高達 高度推崇的導演,
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與人生之路的珍貴總結
一部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麽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用電影寫詩的人

  你/妳看過阿巴斯任何一部電影嗎?
  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風帶著我來,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愛情對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畫面,它都會是一幅詩意充滿的攝影或畫作。

  阿巴斯,這位曾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出版過多本詩集及攝影集的伊朗導演,
  自始至終都在把他從這塊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說就是從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詩性」,
  透過故事及影像,詮釋交融進他的電影創作當中。
  他屢屢強調,電影,如同詩歌及畫作,必然都是藝術。

  所謂詩,所謂藝術,特色即是,它總是開放式的,
  給人一個探索的入口,卻不止一個出口,且永遠沒有句點。
  這些同樣會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出現:
  有時候觀者甚至必須暫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必須暫時起身離開座位,
  你已然隨著內心低迴不止,需要時間空間讓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至2016年離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電影寫詩,
  他也從1990年代開始十幾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開設導演工作坊,傳遞他的電影詩哲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這本書正是從這近二十年横跨倫敦、奧斯陸、紐約、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
  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也關於阿巴斯本人的書。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書本的七篇結構,連理成一位導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經驗。

  書中談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要看電影,談生命即詩即電影,
  也談故事的發想,談畫面的有效性,談行動的必要性,談掌鏡,談數位攝影的啟迪,
  甚至觸及阿巴斯電影向來特有的主角為非職業演員:
  一旦啟發了這些本質上是在飾演自己的外行演員,會得到最令人訝異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進阿巴斯幾乎每一部電影的拍攝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貴的電影紀事:
  拍攝《愛情對白》一片,導演特地找來一位本業為歌劇演唱的非職業演員作為男主角,
  冀望他能為太專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帶來影響: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新的挑戰,
  卻未料到結果超出期待:畢諾許以一種反向方式讓這位非職業演員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離世,同年金馬影展以致敬之舉規劃了導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樣,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
  它的生命接下來是由每一位觀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詮釋。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會是一個句點,他留下的二十多部電影作品都會是個起點,
  將有無數觀影者循著他留下的線索,自己進行偵探式的觀影經驗,自己來到各異的出口。

  做過書籍設計、拍過商業廣告,最終成為電影導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電影史神話。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電影書
  #它是電影技術寶典,從創作動機、拍攝技巧、演員和資金籌備,一次解說好電影誕生之謎。
  #它是觀影指南,讓你擺脫操控,真正找出電影中的玄機。
  #它是阿巴斯對於電影和人生的珍貴總結── 一部充滿詩意和哲思的電影沉思錄

  在這本書中阿巴斯將告訴你

  電影是什麼?──
  #電影只不過是虛擬的藝術,它從來不按照實際的樣子描繪真實。
  #拍電影總是包含著某種再創造的元素。每個故事都含有某種程度的編造,因為它會帶著拍攝者的印記。它反映了某種視角。
  #每個電影人都有自己對於現實的詮釋,這讓每個電影人都成了騙子。但這些謊言是用來表達一種深刻的人性真實。

  如何拍電影?──
  #我從未受過任何正式的電影訓練,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我作為電影一份子起步時,我並沒意識到這個行業如何運作,這意味著我不害怕。
  #太多人花費了四年來學習可能用四個星期就能消化和理解的東西。我總是認為最好的電影學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

  什麼是詩意電影?──
  #當我談論詩意電影時,我是在思考那種擁有詩歌特質的電影,它包含了詩性語言的廣闊潛力。它有稜鏡的功能。它擁有複雜性。
  #它像未完成的拼圖,邀請我們來解碼訊息並以任何一種我們希望的方式把這些碎片拼起來。

  ⋯⋯以及所有,關於電影、觀影、詩意、人生等問題的思索方向。

名人推薦

  推薦人=

  侯孝賢、房慧真、劉梓潔、魏德聖、鄭有傑  ──共同推薦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高達 導演

  阿巴斯是罕見的對於世界有著特殊認知的藝術家。──馬丁.史柯西斯 導演

  當阿巴斯溫和地指導我們時,他最終讓我們每個人找到通向我們自身真理的道路。──麥克.李 導演

  阿巴斯的電影總是簡單、緩慢卻充滿生命的韌性。──魏德聖 導演

  原本我以為只是要讀一本書,沒料到讀完後,像是上了一學期的專題課。
  讀著,彷彿我也是座下學生之一,迷惘有時,懶散有時。
  而阿巴斯示範與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更是熱情與紀律。
  ──劉梓潔 作家、編劇
书名:《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电子书) --- 简介 这部深入的文集,汇集了当代电影界最具影响力和革新精神的导演之一,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关于其创作理念、电影语言和艺术追求的深度对话、独家访谈与珍贵手稿。这不是一部标准的传记,而是一扇通往这位伊朗大师内心世界的精密观察窗口。通过精心的编辑与编排,本书不仅梳理了基亚罗斯塔米从早期短片到震撼世界的长片创作历程,更细致剖析了他如何构建其标志性的、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叙事结构,以及他对“真实”与“观看”哲学的执着探索。 第一部分:起源与根基——从泰赫兰到电影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基亚罗斯塔米早年的生活与学术背景。作为在德黑兰成长起来的一代,他如何受到后殖民时期伊朗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伊朗革命前后,这为他的电影注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视觉的萌芽: 详细探讨了他早年作为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的经历,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构图、光影的独特敏感度。书中收录了他早期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儿童部门工作的经验,这段经历被认为是培养他关注儿童视角和简单叙事的关键时期。 文学的滋养: 基亚罗斯塔米对诗歌和现代文学的深刻理解,构成了他电影美学的核心。本书深入分析了伊朗古典诗歌(如鲁米)对他叙事节奏和留白手法的潜在影响,以及他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部分:构建“基氏风格”——纪实与虚构的迷宫 本书的核心部分,专注于解析基亚罗斯塔米最令人着迷的创作手法:模糊现实与幻觉的界限,以及他如何将观众的“在场感”提升到哲学层面。 《何处是我的朋友的家?》与“诗意的写实主义”: 这一章节细致地解构了“科克尔三部曲”,探讨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儿童寻访故事,如何演变成对伊朗农村社会结构、道德困境以及人类坚持的深刻寓言。书中收录了他关于如何选择非专业演员、以及如何指导他们自然流露的独家访谈记录。 “电影中的电影”: 深入剖析《特写》(Close-Up)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基亚罗斯塔米阐述了他如何运用“真实人物扮演自己”的复杂手法,探讨身份的流动性、艺术的欺骗性与社会审判的残酷。书中附有他当年拍摄这部影片时所做的详尽笔记,揭示了其复杂的拍摄计划与现场应变。 技术的谦逊与哲学的深入: 对《橄榄树下的情人》和《巴顿》。书中详细讨论了电影技术(如运镜、剪辑)如何被刻意“去中心化”,以服务于叙事中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他对于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偏爱,被解释为一种对观众主动参与解读的邀请。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跨文化对话与普遍人性 随着基亚罗斯塔米的作品开始在国际影坛上赢得赞誉,他的关注点也从伊朗的特定环境,扩展到更具普遍性的人类困境。 意大利的致敬与跨文化叙事: 对《五》和《原样复制》的深度探讨。在《原样复制》中,他如何运用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化背景,来探讨艺术品、婚姻以及人类关系中的“原版”与“副本”关系。他阐述了在异国文化环境中保持自身电影语言纯净的挑战与收获。 生命、死亡与旅程的隐喻: 集中分析《经过生命的旅程》(Taste of Cherry)。书中收录了基亚罗斯塔米对“自杀”这一沉重主题的哲学思辨,他如何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不断重复的邀请与拒绝,迫使观众直面生存的意义与存在的重量。他关于“结局不确定性”的观点在此部分得到了最充分的阐释。 第四部分:作为思想家的导演——对媒介和未来的反思 本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基亚罗斯塔米晚年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的记录,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广阔视野。 对新媒介的审视: 探讨他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他对于移动设备拍摄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当代叙事“过度解释”的倾向,都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摄影与未完成的计划: 附录部分展示了他大量未曾公开发表的摄影作品草稿,以及他生前最后阶段构思但未能实现的几个电影项目的大纲。这些手稿揭示了他创作上的持续探索,即便是面对生命终点的挑战,他依然致力于捕捉瞬间的诗意与生活的偶然性。 总结:留白的美学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旨在呈现一种“不完整”的肖像,契合基亚罗斯塔米电影的精髓。通过这些详尽的访谈和分析,读者将明白,他电影的魅力并非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他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学习如何观看、如何聆听,以及如何接受生命中那些无法言说的“留白”。这本书是每一位热爱电影艺术、追求人文深度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1941-2016


  著名導演、詩人、劇作家,伊朗新浪潮電影開創者。阿巴斯的電影,用鏡頭凝視平凡人世,純粹、簡樸的故事給人以最單純的感動。影像風格極簡且富有詩意,洋溢着人文情懷與哲學思考,受到黑澤明、高達等電影大師的一致推崇。電影代表作有《櫻桃的滋味》(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奬)、《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9年盧卡諾影展銅豹獎)、《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影片)、《風帶著我來》(1999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愛情對白》(女主角朱麗葉.碧諾許以此片獲得2010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等。一生拍攝二十多部電影、並著有多本詩集、攝影集的阿巴斯,於2016年離世。

譯者簡介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譯者、評論人。出版有《迷走.神經》《迷你》《意思意思》等。譯有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及《冬日筆記》等(以上著作皆簡體中文版)。
 

图书目录

前言
沙漠裡的人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譯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3787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5MB

图书试读

前言

  每個獨立導演都樂於認為他或她是獨特的,而我們中不少人可能的確是,相當不少。但沒有人比我的好朋友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更獨特了。

  作為我們所有人中的最偉大者之一,他是極簡主義史詩的先驅和大師;是有遠見的人,把人性電影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純度;是害羞的老師,謙遜地讓我們領會深刻的真理,那閃耀的洞察力令人目眩;是卓越的挑釁者,極具煽動性地宣講他的思想和方法,它們如此驚人,你很可能會吼叫起來,儘管是以一種歡快的方式。

  阿巴斯智慧的片段和來之不易的洞見遍布於這本啟發靈感的書中,如同布丁上的李子。無論是私人的、實用的、職業的、幽默的、情感的、哲學的、藝術的還是技術上的,它們對於有抱負的電影人而言皆極為有用。但當阿巴斯溫和地指導我們時,他最終讓我們每個人找到通向我們自身真理的道路。因此,這本書一定能成為電影文學的奠基石。
 
──麥克.李__英國導演

編序

沙漠裡的人


  在過去二十年裡,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拍攝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特寫鏡頭》、《櫻桃的滋味》、《隨風而逝》《十段生命的律動》、《希林公主》、《愛情對白》 和《如沐愛河》的伊朗電影導演——經常出現在電影節和校園裡,他在那兒與青年電影人一同密切工作,引領他們和他們的案子,讓他們帶著攝影機出門,然後放映並討論拍攝成果。本書由十多年來一系列工作坊(倫敦、馬拉喀什、波坦察〔Potenza〕、奧斯陸、紐約、錫拉丘茲〔Syracuse〕)的筆記拼合而成,與之並置的是與阿巴斯多次談話時積累的材料,有些在他德黑蘭的家裡,有些是在工作坊課間休息時記錄下來的。

  阿巴斯知道,作為學生,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與我們彼此之間學習到的一樣多;製作一系列作品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理解錯綜複雜的導演工作的最佳方式是身處於那種環境下,與一群熱切的、有創造性的、樂於接受的及有紀律的人共同努力。在最好的時候,他的工作坊就是這樣的地方,想法可以在這個空間裡發展,短片可以迅速完成。沒有直接的說教。相反,團隊(最好有一定經驗)組成了,培育出多樣的觀點和包容性,經歷了一連串朝向未知的飛躍。正如在這些現場授課中所做的那樣,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在相對較早時便發生,因為正是在最初幾天的互動中,想法來得更多更快。一旦定了某種基調,形成了某種節奏,學生們便被派出去進行課外拍攝,實施工作坊裡產生的想法,最終形成成果。隨後是批評和議論的環節,這時阿巴斯——通過一名翻譯,描述他或許會如何做——幫助我們清潔隱喻的眼鏡,以嶄新的視野開展未來的工作。

  毫無疑問,這一切以前都有人做過,某個具有相似專業水準的人,或某個同樣熟練、有魅力的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我決不會強調阿巴斯的工作坊是唯一的,也不是說他提出的想法或解釋的方法有多特別。但直截了當對人們而言總是新鮮而令人振奮的,值得在書本上和課堂上清晰表達(如何與某些學生的一腔熱誠爭論呢?),阿巴斯的方法令人難以抗拒。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他的視野,擺脫條條框框的決心、熱心和自給自足,寧靜、神祕的特質——漫遊者,沙漠裡的人——以及不會變化無常的個性。所有這些特質完全適合我,幫助我與生命中某些無形、無限的東西重新建立聯繫。而誰又不羨慕阿巴斯如此深入地投入自身的創造性中——性情和地域仁慈地讓他隔離於世,然而他是那樣多產——以至他很少被其他藝術家、導演、理論家和評論家所觸動?這是一個只能做自己的事的人,他可以對他者不理不睬,滿足於獨自度過餘生,處理他大腦裡的內容。

  同樣迷人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敏感和作為導演的技巧。手法敏捷熟練,阿巴斯的電影那表面上的簡潔很有欺騙性,掩飾了編排上複雜、錯綜和精確的設計。他的作品背後的大膽觀念和技術成就 幾乎從未立刻顯現,這意味著這些電影可能顯得隨意而不加控制,有時甚至業餘。再看一次他近乎隱形的過程,更仔細地看他的電影——從虛構到非虛構緩慢地來回切換——並伴隨著這本書裡的評論,你就會有不同的評價。我欣賞有人能夠通過僅僅展示海浪衝擊岩石——有三個蛋不加保護地置於其上——的畫面,就教會我們所有人關於懸置這一關鍵概念所需知道的一切。觀賞阿巴斯十七分鐘的電影《海鷗蛋》,我們知道接下來有可能發生什麼,但何時及如何發生仍懸而未決。在眾多成就之中,阿巴斯的電影是動態的召喚電影,由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所驅策,卡繆一九三八年寫的話總結了這種精神:「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說得少的那個。」

  我們這些參加了阿巴斯課程的新手和追隨者——幸運地與阿巴斯一同旅行並沐浴在他的光芒中——如同瑪琳.黛德麗 與奧森.威爾斯 共度時光後所作的回應:「當我和他說話時,」她興奮地說,「我感覺就像被灌溉了的植物。」就在你認為對於眼下的主題再也沒什麼有趣的想法可說時,阿巴斯會說出一些有趣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接近某個想法,在它首次被闡述數天後回到它那兒,並始終加強著核心概念。在我加入工作坊期間,他像一個無盡的源泉,堅持以微妙的時機和口吻引導著他的思考。而且,在與我成為朋友的那些學員中,顯然有好幾個被逼上梁山,在極少數時候被要求自己破譯一切。他們突然而震驚地面臨一種做決斷的需要,回答他們或許不會考慮、甚至出於困難而刻意迴避的問題。通過回應這種情形,這些學生——受到阿巴斯課程的滋養——逐漸變得更有膽量,充滿鮮活的欲望和野心,開始新的自我實現、自我探尋和自我意識。我發現見證這一切是那樣令人興奮,並期待著其他人也和我一樣,包括阿巴斯,他也同樣陶醉於他人的努力和成功。如同十四世紀的波斯詩人哈菲茲 告訴我們的,心中總是帶著火並確保熱淚盈眶,其餘皆不足道。

  後面的內容並不是傳統的訪談錄或導演手冊,更不是伊朗電影調查或阿巴斯電影研究。相反,這些文字是技巧和工作方法的精華,試圖捕捉神祕體驗的核心。這是一種建構、一種詮釋,小心濃縮和過濾的片段,它們形成了某種方法論,以第一人稱,從阿巴斯的視角書寫。本書反映了對其講故事的藝術方法、生活哲學及周圍世界的主觀理解,並詳述了他朝向簡潔的洞察力和審美取向。它是理論範式,是關於創造和電影意義的論文,表達了阿巴斯美學鑒賞力的各個面向。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實用的、圍繞寬泛原則制定的路標。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導演麥克.李談及他相信「你無法真正地拍攝或在銀幕上展示這個創造性的時刻……你可以喚起它,你可以暗示它,你可以呈現圖像的解釋,但真正的創造本身是難以實現的,而我會說,嚴格地講,是無法拍攝的。」這類事物,大概同樣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儘管如此,這本書仍然嘗試在文字間傳達思考,以及阿巴斯作為導演、攝影師和詩人的創造性時刻背後的推動力。也許,我希望,有點神祕的是,它向讀者要求阿巴斯——討人喜歡地,令人敬佩地,以一種永遠渴望和發現的模式——向那些觀看他電影的人要求的東西,即讓他們自己拆解它,按照他們自己的時間。就像他的電影,本書相較於回答問題,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它永遠無法被認為是作出最後定論。

  阿巴斯作為工作坊領導者的形象在我腦中浮現。在義大利南部下雨的路上,透過飛馳的汽車車窗拍照。在每頓晚飯上分享紅酒。散步,手裡拿著攝影機,走上馬拉喀什的山。一個冰冷的曼哈頓早晨,站著,面無表情,在一條偏僻街道上,劇組正在拍攝短片。有四段記憶特別難忘,每段都準確表現了令人好奇及印象深刻的特質:他靈敏的視覺及聽覺,他的技藝,他表面上的寧靜,擁有在其他人很少會想到去看的地方發現美好的能力。二○○五年倫敦工作坊期間,在南肯辛頓一間寬敞的房間裡共度時光的某刻,當陽光射進窗戶,他提醒我注意地毯上那奇異的圖案,並說道:「多麼非同尋常的影子!」那年稍晚些時候,在馬拉喀什工作坊的一天下午,他希望放映他的電影《伍》給馬丁.史柯西斯看,後者作為客座講師短暫停留。在放映電影的房間裡,有人用黑色的紙遮住窗戶以阻隔光線。阿巴斯對效果不太滿意,於是紙被拿了下來,他親自上陣,首先從幾英尺外研究窗戶的形狀,隨後剪裁並折好了貼窗紙。當他最終把紙放上玻璃時,貼合完美。另一個工作坊,在紐約北部,七十五歲的阿巴斯講述了四十多年前在布拉格度過的三個月。他為我背誦了市區電車廣播裡播放的通知,那是他聽了好幾個星期但此後再也沒聽過的東西,甚至到如今他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在德黑蘭,我在藝術家的工作室度過了一個夜晚,望著阿巴斯盯著一台巨大的工業印刷機,正一毫米接著一毫米緩慢地將他的一幅攝影作品「發送」到世上。幾小時後,仍然只完成了一半。修士般的阿巴斯坐著,專注地看著,沉默不語,看著畫面不斷滾向地面。關注過程對他而言,是一種冥想的方式。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從何處來?來自對他的電影、 攝影和詩歌(終有一天將完全能夠納入當代波斯詩歌經典)的迷戀;來自對阿巴斯「重新培養觀者的凝視」的想法的興趣;來自多年來對他的工作坊的熱愛以及相應的興奮感及奇妙的困惑;來自一種或許有點自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責任記錄下這些有挑戰性的、轉瞬即逝的討論;來自閱讀一些對阿巴斯最有激情及洞察力的倡導者的著作時感受到的熱情;來自對阿巴斯自己拍的《十段生命的律動》(10 on Ten, 2004)的不滿,在全片的九十分鐘裡,他通過談論電影方法行使了說教的衝動。在與他共度了那麼多時間後,我覺得有更有效的方法來表現那些想法,這些想法的核心是他想對一般學電影的學生有幫助,而這也是本書的希望。

  最後還有三個想法:第一,任何鍾愛阿巴斯電影,以及想進一步思考他的拍攝方法的讀者,或許會對接下來的內容感興趣。但要欣賞這本書,並不需要對阿巴斯的作品特別熟悉。其實,說得更遠些,人們或許可以不太關注甚至不關注電影世界,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第二,不停歇的、精力充沛的阿巴斯繼續在拍電影,漫步,幫助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這意味著儘管這本書以一種完成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它是個仍在進行中的項目;第三,沉浸在阿巴斯的世界裡不僅需要研究他的電影,而且需要研究他抒情詩般的攝影和意象派的詩歌,這一過程揭示了三者之間令人信服的呼應,並揭示了他聞名於世的電影的源頭:古代及現代波斯詩歌。因此在出版《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的同時,我們還出版了一系列可視為附錄的出版物:《阿巴斯原創詩文集》的譯本以及他編選的一系列波斯詩人——包括尼瑪 、哈菲茲、薩迪 和魯米 的詩。

  這本書是未經計畫的三部曲的一部分,這個三部曲將探討三位導演的工作方法及教育哲學(韋納.荷索 和亞歷山大.麥肯里克 是另兩位),他們因尋求荷索所說的「足夠的意象」而以某種方式聯繫在一起。阿巴斯總是尋找著不熟悉的東西,始終沒有對我的計畫太興奮,儘管他還是仔細看了這本書的波斯文版,此時我相信他漸漸看見了它的價值和實用性,並毫無疑問地正式批准了它,以及我們的詩歌項目。

  這個計畫得到了英國社會科學院的支持和幫助。攝影為神祕莫測的普萊斯利.帕克斯(Presley Parks)。感謝史黛西.尼赫特(Stacey Knecht)為文字潤色。如果說我在工作坊的經歷是本書最基本的部分的話,那麼去伊朗旅行以及與阿巴斯在他家共度時光為這一百多頁手寫筆記增添了必需的資料。特別感謝德黑蘭的可靠參謀奈津.法澤里(Negin Fazeli)如此引人入勝地為我們介紹波斯社會文化。在把本書翻譯成波斯文時(與英文版同時出版),博學的蘇赫拉布.馬達維(Sohrab Mahdavi)為本書主題提供了重要評論。他的貢獻及對於蘇菲派詞匯的知識鞏固了整個阿巴斯計畫。淵博的伊曼.塔瓦索利(Iman Tavassoly)為我打開了波斯詩歌的光輝世界,對此我深表感謝。與伊曼合譯此書使本書改進良多。還要感謝阿巴斯,熱情的引路者,他展示了一種條理清晰、令人信服的電影教學模式,他是旅程中那個總是提著明燈的人。傳神達意是智慧的成就,這種智慧絕不奢求持久。
 
  ──編者 保羅.克朗寧(Paul Cronin)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譯名取得真是有夠「文青」,但不得不說,非常精準地抓住了阿巴斯的電影精髓——那種甜中帶澀、隱含著人生不易的複雜滋味。我身邊幾個搞電影製作的朋友都在討論,尤其關注他晚期作品,像是《原樣呈現》那種對電影本質的叩問。我猜想,這本訪談錄應該會涵蓋他對數位時代電影製作的看法吧?畢竟,他從早期使用 16 釐米膠卷,到後來嘗試數位媒介,中間的轉變肯定伴隨著許多掙扎與新的體悟。我尤其想知道,他對於「觀眾的參與性」到底是如何定義的?他是否認為,當觀眾開始過度解讀時,電影本身的力量反而會被削弱?畢竟,他的鏡頭總是那麼謙遜地懸在那裡,彷彿只是個見證者,卻又強迫你直面內心的不適。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他當下創作的心境側寫,而不是生硬的理論分析,那價值就更高了。台灣的影迷社群對阿巴斯的討論深度是夠的,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大家辯論的新靶子。

评分

最近台灣的獨立書店常常會辦一些關於國際影展得主的專題講座,我猜這本關於阿巴斯的書應該會被當作指定閱讀材料吧。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是否觸及了他與伊朗政治環境之間的微妙互動?畢竟,創作者的身份總是與其所處的社會脈絡緊密相連,尤其像他這樣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如何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下,依然能夠維持其作品的純粹性和批判性,這背後一定有著非常高超的平衡藝術。我們都知道,他的電影裡經常出現孩童,他們彷彿是成人世界的純真鏡子,反映出社會的荒謬與人性的掙扎。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他選擇兒童作為主要視角的原因,以及這種選擇是否也是一種對抗審查的「迂迴戰術」。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他面對創作阻力時的真實心聲,那就太有重量了,遠勝於那些空泛的藝術讚美詞彙。

评分

這本關於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書,光是書名《櫻桃的滋味》就讓人忍不住聯想到他那部經典之作。我是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說這本書收錄了許多他生前訪談和對談的精華,對於想更深入了解這位伊朗電影大師的思考脈絡,應該是非常好的入門磚或深度閱讀材料。畢竟,阿巴斯的電影風格獨樹一幟,那種介於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的模糊地帶,以及他對生命、死亡和人性的細膩捕捉,是很多導演難以企及的。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他那些著名的長鏡頭和非專業演員的運用哲學?還有,他對於電影語言本身的看法,是不是像他的電影一樣,充滿了詩意又帶著哲學思辨?台灣的電影圈對他一直抱持著高度的敬意,能夠有一本如此專門且深入探討他創作核心的書籍在台灣發行,絕對是影迷的一大福音,希望能從中窺見他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巨大情感張力的場景背後,到底藏了多少他個人的體悟。光是想像翻開書頁,就能感受到那股特有的、屬於中東電影的寧靜與力量,就讓人期待不已。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應該是台灣影迷期待已久的深度文集,特別是對於那些熱衷於研究「電影語言的極致簡約」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本聖經級的參考書。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阿巴斯那招牌式的「車內鏡頭」(In-Car Shots)的討論。那種鏡頭,車子在蜿蜒山路上行駛,人物在狹小空間內進行對話,既是物理上的空間限制,也是心理上的壓迫感。我非常想知道,阿巴斯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反覆出現的母題?是因為拍攝便利,還是他認為車廂是最能展現現代人疏離感和孤獨感的容器?如果書中能收錄他對特定幾部代表作(比如《橄欖樹下的情人》或《特寫》)的幕後心法,那就太棒了。總之,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導演的傳記或訪談集,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看見」世界的指南,引導讀者在看似日常的風景中,挖掘出潛藏的哲學意涵,這才是真正的電影魔力所在。

评分

老實說,我本來沒太在意這本書,直到我剛看完一部模仿阿巴斯風格的獨立製片後,才驚覺自己對他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那部模仿作品雖然技術上很像,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空氣感」,就是那種在鏡頭外流動的、難以言喻的真實。所以,當我發現這本《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時,立刻覺得這是個機會去補課。我希望書裡不只是整理他過去的訪談,而是能挖掘他對於「真實」與「虛構」邊界模糊的執念。阿巴斯常常讓觀眾參與到電影的解讀過程中,他不會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提問的場景。這本書如果能揭示他是如何在劇本階段就建構起這種「開放式結構」,那對我學習敘事結構肯定幫助極大。而且,台灣的出版社選在這個時間點引進,也許是想提醒我們,在當前充斥著快速剪輯和視覺轟炸的影視環境中,回頭看看這位大師如何用極簡的手法創造極致的豐富性,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我期待看到他對於「留白」藝術的論述,那可能才是真正體現「東方哲學」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