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電子書)

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振祥
图书标签:
  • 大佛普拉斯
  • 纪录片
  • 刘振祥
  • 台湾电影
  • 佛教
  • 社会批判
  • 影像
  • 文化研究
  • 当代艺术
  • 电影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狂賀!《大佛普拉斯》
●獲第54屆金馬獎 五項大獎
最佳新導演 黃信堯
最佳改編劇本 黃信堯
最佳攝影 中島長雄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林生祥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生祥
●橫掃第19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百萬首獎等五項大獎

本書為《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攝影 劉振祥 劇照呈現X導演 黃信堯 口白演繹

  冷洌、鮮明、寫實的魔幻美學,
  穿透底層人最微不足道的無奈和悲哀,
  有抑無地向我們展現了虛實交錯的戲與人生。

  神佛總動員X中年男女的情慾糾結X在地化的黑色幽默=一場荒謬無比、光怪陸離的人生鬧劇

  「他們雖是在演戲,可是他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扮演他們自己……」---------劉振祥
  「面對生命的可悲,人們只能直視它,然後轉身默默地繼續生活。」---------黃信堯

  「大佛普拉斯」這部影片原本在監製鍾孟宏與導演黃信堯的預估下.票房或許是低空掠過;豈知在2017年10月上映後,票房倒吃甘蔗,成為年度賣座片。這部電影講述社會兩種截然不同世界的人們,似乎挑動了台灣觀眾的神經,集結了神佛總動員、中年男子們的情慾糾結、與陰陽二界對話,或許觀眾會覺得荒謬,但人生不就是場荒謬的鬧劇嗎?

  本片的劇照由跨領域的攝影師劉振祥拍攝,他以一個局外人在拍攝現場360度地關照,彷彿八隻眼的蜘蛛,拍下現場工作人員的劇裡劇外面貌,冷靜又叫人注目深思的影像創作,似紀錄片又似舞台劇照,有抑無地演繹出「大佛普拉斯」之外的篇章。

  本書由黃信堯導演親口說圖,轉化成文字,想要對電影有進一步理解的人,在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黃信堯導演的話:
  我一直很想講台灣中南部的故事,某些被遺忘的人或地方。總覺得一般電視或電影裡那種搞笑式的「台」,是無法表達真正生活的樣貌。
  生活裡有很多很可笑的地方,在電影裡會讓人放聲大笑,但我總覺得那些可笑,都是來自生命的可悲。而身為「人」,也就只能直視它,然後轉身默默地繼續生活。如果無能為力,或許這也是一種方式。而這部電影我想講的大概就是這個。
《神祇的凝视:战后台湾佛教图像学与社会变迁研究》 著者: 王德明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 2021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剧烈变动背景下,佛教图像——特别是佛像、寺庙建筑、法会仪式场景——如何成为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心理的复杂载体。作者摒弃了传统艺术史中仅关注美学风格或宗教教义的单一视角,转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构建了一套分析战后台湾佛教图像“发生学”的理论框架。全书共分六个主要章节,辅以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历史文献梳理和图像比对分析。 第一章:战后重建与信仰的重塑——从日治遗绪到本土意识的萌芽 本章着重梳理了战后初期台湾佛教在接收日本殖民时期遗留下的寺庙资产与信仰体系后所经历的阵痛与转型。国民政府迁台初期,对宗教采取了一种审慎的管理态度,这使得民间信仰与佛教的界限在社会层面变得模糊。作者细致分析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各地名刹在重建过程中,其建筑风格和佛像雕塑如何在外来政权的影响下,试图“回归”传统汉传佛教的规范,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台湾在地匠人固有的审美趣味。重点研究对象包括高雄的某传统佛像雕刻工坊,以及台北几座主要寺院的战后佛像重塑工程,揭示了“正统性”叙事下潜藏的地域性与技术传承的断裂与延续。 第二章:经济起飞与“信仰的工业化”——消费主义文化对佛像生产的影响 进入197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物质极大丰富,这直接冲击了传统佛教的物质生产模式。本章探讨了“信仰的工业化”现象。随着信众对“有效”祈福的需求增加,以及新兴宗教团体对传播效率的追求,标准化、批量化的佛像、佛龛乃至小型家庭佛坛开始涌现。作者考察了台中及嘉义地区,新兴的佛教工艺品工厂如何将现代工业技术(如玻璃钢、树脂材料)引入佛像制作,并分析了这种“快速复制”的生产模式对传统雕刻师“手作精神”的挑战与影响。图像学上,这一时期的佛像面相趋于“和蔼可亲”、“圆润饱满”,这被作者解读为迎合了中产阶级对稳定与享乐的社会心理投射。 第三章:宏大叙事与空间政治——大型佛像的兴建与国家象征的渗透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台湾社会经济的成熟也催生了对“大”与“宏伟”的追求。本章聚焦于巨型佛像(如露天坐像、大型殿堂的重建)的兴建热潮。这些巨型工程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地方派系、乡绅势力展示其社会资本和政治影响力的舞台。作者通过对特定大型佛像选址、资金募集过程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宗教空间如何被纳入地方政治的权力网络。图像的“巨大化”不仅是为了彰显佛陀的庄严,更是对现实社会中权力结构的隐喻性模仿。书中特别对比了不同时期,佛像“开光”仪式的流程变化,论证了仪式中对官方或地方精英的礼遇程度,如何反映了权力关系在宗教场域中的微妙转移。 第四章:媒体转型与视觉修辞——从传统造像到电视布道中的图像转换 随着电视和录像带技术在1980年代的普及,佛教图像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着重分析了视觉修辞学在弘法活动中的应用。传统上依赖于寺庙壁画、泥塑、木雕的宗教叙事,开始被高清晰度的影像取代。作者比较了传统寺庙壁画中对“地狱变相图”的描绘与1990年代某知名法师电视布道中对“轮回果报”的影像重现,分析了媒介切换如何影响了受众的情感体验和教义的接受度。这种转换使得佛教图像从“凝视的对象”转变为“流动的叙事元素”,加速了图像符号的通俗化和情绪化倾向。 第五章:身份的焦虑与图像的混杂——跨文化交流下的风格变异 本章探讨了19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和台湾社会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佛教图像内部出现的风格“混杂”现象。受日本“新派佛教”艺术、藏传佛教的唐卡风格,甚至西方雕塑技法的影响,台湾本土的佛像创作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实验性。作者研究了那些试图融合“现代艺术”元素的佛像作品,探讨了艺术家在保持“宗教性”与追求“艺术性”之间的挣扎。这种混杂的图像,反映了战后台湾社会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于“传统身份”认同的集体焦虑和不断尝试建构新形象的过程。 第六章:日常化的神性——家庭佛龛、网络图像与微观信仰空间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收缩到个体和家庭层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原子化,寺庙作为集体朝拜中心的地位相对弱化,家庭佛龛和个人收藏的佛像成为更核心的信仰载体。本章考察了战后台湾人如何在家中布置佛堂,这些微观空间中的图像陈设,往往是最能体现家庭阶层、职业背景和个人情感需求的混合体。此外,作者还引入了对早期网络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上佛教图像的分析,研究数字时代下,信仰符号如何在虚拟空间中被截取、挪用和再生产,最终论证了战后台湾的佛教图像,已不再是单一的教化工具,而是社会记忆、物质文化和个人情感相互交织的复杂视觉景观。 本书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为理解战后台湾社会变迁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其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研究当代亚洲宗教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振祥


  1963年生。

  資深攝影工作者,20歲時舉辦首次個展,1987年開始拍攝紀錄表演藝術,也為電影拍攝劇照。多次舉辦個展及海內外聯展,作品亦獲美術館典藏。曾任職於媒體,後開設攝影工作室,孜孜於拍攝報導、表演藝術,長期與國內各表演團體合作。2010年獲「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獎項,評審肯定其攝影作品「見證臺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

  劇照作品:1986恐怖份子 1986戀戀風塵 2008停車 2010第四張畫 2013失魂 2014行動代號孫中山  2016一路順風  2017大佛普拉斯。

黃信堯

  1973年生。

  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紀錄片作品擅長以戲謔的口吻道出青春的夢想與失落,以其幽默的敘事凸顯人生的荒謬意境。2005《唬爛三小》獲得第29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南方影展特別獎、觀眾票選獎。2009《帶水雲》獲得第7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評審團特別獎。2010《沈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 》獲得第13屆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首部劇情短片《大佛》入圍第51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首部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橫掃第19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百萬首獎等五項大獎,並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五項大獎。

图书目录

●序:鍾孟宏
●荒謬的走拍/黃信堯
●局外人 360度視角/古碧玲
●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723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6.8MB

图书试读



  事情大概是發生在三年前,那時候很不幸地做了第51屆金馬獎評審,一個月的評審期間看了無數的片子,其中兩個短片,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之一就是「大佛」。記得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不到三十分鐘的電影,我大概笑了快五十分鐘,我不知道多出來的二十分鐘我到底在笑什麼,可能就是不知不覺掛著笑容,一直在想影片裡面的東西。很遺憾的,「大佛」並沒有得到那一屆的最佳短片,不過老實說,我個人也沒有投它,其實最主要的是它的製作真的是有一些問題,相較於另外一支片子,兩支片子的完成度實在差太多了。

  金馬獎結束後,我找了啊堯,問他有沒有意思把它變成長片,眼前的他似乎愣了一下,沒多久他緩緩告訴我,他因為拍這個片子,負債將近一百萬。我是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我不會因為他負債而可憐他,拍電影不就是這個樣子嗎,負債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已,更何況,也沒人用槍抵著你的頭,叫你去借錢拍電影。

  因為金馬獎的關係,我認識了黃信堯,而且也就是這樣,我才慢慢覺得台灣電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讓一個那麼有才華、而且已經年過中年的人,每天還在為了錢奔波,更重要的,奔波了那麼久,他褲子裡依然也沒半毛錢,看看每年有那麼多台灣電影出來,但是他永遠不知道機會在哪裡。我一直深信只要他認真拍的話,他絕對可以超越現階段百分之九十的電影從業者,包含我自己。

  「大佛普拉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酸味,它的酸味是屬於啊堯特有的,這個酸是因為他曾經在底層過,也是他曾經立志往人生的高處爬的時候,所遇到的挫折而產生的,但是他的酸,是會讓你疼惜,絕對不是一般酸民的窮酸。他藉由菜埔和肚財這兩個人,來呈現人生很多無奈,他們除了調侃別人,也會互相調侃。其實這兩個人的個性,在你認識啊堯以後,你會發現這就是他自己,他常常飛來一句無厘頭的話,你總是要愣了老半天,才能了解背後的意思。當初我跟他說,其實菜埔跟肚財有點像是以前美國MTV台的癟四與大頭蛋,兩個人每次在電台裡面,對著螢幕上播放的MTV指三道四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這個東西,但這個想法在我第一次看片的時候,就在我的心裡盤旋,當然更讓我驚奇的一個想法,就是葉女士從賓士車頭爬起來,我記得那時候看到的時候,想到日本電影貞子的經典畫面,那時候笑到都快要掉下椅子去了,雖然有一些想法上的類似,但是他

  把這些東西扭轉成一個當代台灣的縮影,而且他把矛頭削得更力,戳向一些不入流的政客及虛偽的人。

  常常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哀傷的電影,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政治的污濁,老百姓的痛苦,這不是大家老早就知道的事情嗎?為什麼感覺大家都忘了,好像要藉由觀看這個電影才會得到共鳴的樣子。一部電影要表達出來對社會現象的嘲諷或是疼惜,我覺得不是重點,如何用一個不老舊的方式來表達,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常常在講這個電影有多好,往往是在傳統的思維來看一個東西。啊堯他已經跳出來了,他用一種矛盾、衝突的東西,去反擊那些傳統電影的思維,你有聽過一個導演在電影裡面碎碎念,講那麼多旁白的嗎?你應該也沒有聽過導演在電影裡面消遣監製,或是把工作人員的名字拿出來說的吧?當他不想用過去的方式來做電影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應該讓他好好前進,不是只拉住他的尾巴,拖住他而已。

  啊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他用冷嘲熱諷酸出了一些道理,其實不管任何文學或電影,不就是這樣子嗎?格雷安葛林、馮內果、雷蒙錢德勒,他們用犀利的筆觸,除了酸死了他們討厭的人外,也講出了一些道理,而不是像一些一事無成的人,只是用酸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窘境。很意外的,三年前的兩支短片導演,在今年的5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又遇上了,三年前我把票給了另外一個短片,不管三年後的今天誰得獎,我很高興啊堯做出了一個作品,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電影的樣貌。

  這本書的出版彌補了「大佛普拉斯」電影在有限時間內說不完的東西,劉振祥用攝影來告訴了我們台灣這個土地上活著的人們,不管是悲哀的、痛苦的、歡愉的,他的鏡頭抓下了身處於我們周邊的芸芸眾生。劉振祥的好,已經不用我再嘮嘮叨叨了,十年來我所拍的每一隻電影都會找他來負責劇照,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鍾孟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類型的「幕後揭秘」總是有一種莫名的癖好,畢竟,觀眾看到的往往只是光鮮亮麗或強烈衝擊的成品,但真正令人動容的,往往是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瑣碎中堅持的過程。特別是當主題牽涉到「大佛」這樣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時,它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對信仰、對權威、對庶民生活的複雜情感投射。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許多「看不見的佛像」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那些無形的規範、那些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它們究竟是庇佑還是束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分析框架,讓我們不只是停留在「哇,這部片拍得很棒」的膚淺讚嘆,而是能進一步理解,導演是如何運用鏡頭的「抑」與「無」,來凸顯社會中那些被忽略的「有」。這需要極高的敏銳度,也需要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定力。如果作者能將這些深層次的意圖,用一種既學術又親民的筆觸呈現,那絕對是今年書單裡的黑馬。

评分

身為一個常年在網路上與各種資訊流搏鬥的台灣讀者,我越來越重視那種能夠「建立秩序」的文本。在這個人人都是內容創作者的時代,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能幫我們梳理雜亂思緒、提供深度視角的作品。這本關於劉振祥老師影像紀錄的書,如果能成功地將他的創作理念系統化,無疑是對當前台灣影像藝術圈的一大貢獻。我尤其想知道,一個成熟的創作者,在面對市場壓力、觀眾期待以及自我藝術追求時,是如何分配他的心力與資源的?這中間的妥協與堅持,往往是撐起一部經典作品的關鍵骨架。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獨家的訪談細節,關於那些深夜裡獨自對著剪輯螢幕發想的時刻,那些決定性卻又難以言喻的創作轉折點。總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的不僅是「看到了什麼」,更是「為什麼要這樣看」的思維路徑,那它就超越了一般影評的範疇,成為一種知識的傳承了。

评分

說真的,光看到「影像紀錄」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肯定不是輕鬆的讀物,它必然沉澱了許多田野調查的心血,以及對文本的深層解構。台灣的紀錄片圈子,向來都是社會觀察的先鋒隊,他們總是用最貼近泥土的方式,去觸碰那些社會結構性的痛點。我個人對於探討「地方性」與「普世價值」如何在高鐵速的現代化進程中拉扯的議題,一直抱持著高度關注。我總覺得,好的影像作品,不只是記錄當下,更像是為未來留下一份編年史,記錄下某個特定時間點,人們集體潛意識的樣貌。翻開這本書,我希望看到的,是超越單純技術層面的探討,而是如何將鏡頭語言,轉化為一種具有社會批判力的武器。想像一下,如果能從這本書裡,窺見創作者在面對社會矛盾時,是如何決定按下錄影鍵的瞬間,那種道德上的權衡與藝術上的追求之間的辯證,那才真正是精彩的篇章。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筆記,它應該是一本關於「如何觀看這個時代」的教學手冊吧。

评分

哇,這本《大佛‧有抑無》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思了,那種「有」與「無」之間的拉扯,很像我們台灣社會很多時候的狀態,明明很多東西都擺在那裡,但好像又缺了那麼一點點實質的份量。我最近剛好在重溫一些臺灣獨立電影的紀錄片,總覺得看電影的過程,不只是在看故事,更像是在挖掘土地深處的脈絡,那些隱晦的情緒、那些不被明說的潛規則,才是真正牽動人心的力量。這本書的標題讓人聯想到,是不是要深入探討影像創作者,在面對龐大體制或社會現實的巨大佛像面前,他們是如何拿捏「呈現」與「保留」之間的尺度?創作者本身的心境、他們如何消化那些複雜的台灣底色,絕對是比單純的電影解析來得更有味道的切入點。我猜,光是從劉振祥老師這個名字去聯想,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對影像美學的執著,那種對光影、構圖的極致追求,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掙扎與選擇。期待這本書能帶我們看見,在那些凝視鏡頭的瞬間,創作者眼中所見,究竟是佛光普照,還是只映照出自身的迷惘?

评分

唉呀,每次看到這種探討影像創作的書,總會忍不住想,我們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究竟還能不能沉下心來看一部「慢」的東西?《大佛普拉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用一種疏離的、近乎冷酷的敘事,去包裝最貼近人性的悲歡離合。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導演是如何在「荒謬」與「悲憫」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我會非常感興趣。因為,台灣的土地上,最不缺的就是荒謬,但如何在荒謬中看見人性的微光,才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我猜測,書中應該會有不少關於剪輯哲學的討論吧?是怎麼樣的節奏,才能讓觀眾在笑完之後,突然感覺到喉頭一哽?是哪一個空鏡頭的留白,讓那些無聲的控訴,比任何台詞都還要來得震耳欲聾?這種對「減法」的執著,往往才是最考驗創作者功力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們「翻譯」出那些被刻意留白的意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