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 (電子書)

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子斌
图书标签:
  • 雙語教育
  • CLIL
  • 沉浸式學習
  • 語言學習
  • 教學方法
  • 課程設計
  • 素養導向
  • 跨文化交流
  • 教育創新
  • 中小學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邁向 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上路,究竟中小學雙語教育該怎麼教?
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林子斌,不盲從新加坡經驗,
第一本符合本土教育現場情境的雙語教育教學指引。 
 
協助校長有效打造雙語校園,引導教師明確發展課程,現身說法家庭如何營造雙語環境,
務實提出「沃土模式」的雙語教學可行方向。
 
  擁有新加坡雙語教育與英國海外工作經驗,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
  理解臺灣第一線教師的困難與挑戰,融合自身國際與本土經驗,
  提出台灣適用的雙語教育策略及方法「沃土模式」,
  一年內吸引上百間學校、上千名教師爭相取經。
 
  這是一本引領台灣雙語教育走向的前瞻趨勢書: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學,更非全英語教育;
  如何在推動雙語的同時,也解決現行英語教育的沈痾,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本書是所有苦於雙語教育如何落地於教學現場,
  值得校長、老師深入閱讀教學指引書:
  從校園環境的佈置、課室中英文使用比例、
  學科老師如何與英語老師/外籍老師協同教學實作,
  以及課程發展如何順勢操作等,
  透過作者入校輔導紀實的案例,精彩呈現教學現場教師的心路歷程。
 
  本書也是有心想營造雙語家庭的父母參考書:
  作者夫妻皆為英文教師出身,
  一路讓兩個女兒接受公校教育。書中作者亦不藏私分享家庭如何打破雙語教育迷思,營造自然情境式的雙語家庭。
 
  【教育決策者必讀】
  ——現場教師對雙語教育的認識,來自現行政策用語的誤導?
  ——雙語教育前,12年國教要解決的英語教育問題?
  ——幼教雙語教育真有必要性?
  ——建構切實可行的台灣模式雙語教育的7大原則?
  ——落實雙語教育,現場老師們最需要的協助?
  
  【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必懂】
  ——雙語教育該教什麼?不該教什麼?
  ——成功打造雙語校園的關鍵?
  ——雙語教育的4種教師組合,哪一種最適合台灣?
  ——學科老師、英語老師、外籍老師,誰是雙語教學的主力?
  ——雙語教學的中、英文使用比例?
  
  【親師合作父母必知】
  ——英語愈早學愈好?
  ——為什麼不要和孩子講「晶晶體」英文?
  ——雙語家庭如何輕鬆營造?
  
本書特色
 
  釐清雙語教育定義:
  作者觀議近百節的雙語課堂,親身輔導中小學雙語教育,發現迷思,梳理雙語教育的定義:不是英語教育,也絕非全英語教學,那麼雙語教育究竟是什麼?
 
  回應教育現場困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學經驗,作者體悟雙語教育必須符合在地情境的需求,主張不盲目跟隨新加坡經驗及國際間的各種教學法,提出適切台灣語言文化、教室情境的雙語教學方法,並列舉音樂、體育等非學科以及數學、理化等學科的雙語教學如何在教室內實作。
 
  課堂教案格式提供:
  對應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教案格式,協助雙語學科教師思考學科核心知識使用雙語的時機與比例、學科學習重點、教學設計理念、單元學習目標、學科學習重點學生在學科及英語準備度的評估 …...等。
 
  針貶語言教育政策:
  現為師範大學副教務長,作者領軍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大任,曾為中學英文教師,二十多年現場教學經驗,深入剖析台灣英語教育的問題,及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提供政府施政參考。
 
領銜推薦
 
  潘文忠/教育部長
  蔡清華/教育部政務次長
  曾燦金/臺北市教育局長
  張明文/新北市教育局長
  王泓翔/宜蘭縣教育處長
 
真誠推薦
 
  王儷芬/臺北市誠正國中校長
  江惠真/臺北市中正高中校長
  汪大久/臺中明道中學校長
  林奕華/立法委員
  鄭盛元/北市東新國小校長
  陳浩然/新北樟樹實中校長
  陳劍涵/iEARN理事長
  (按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台灣在教育創新與實踐上有著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的教師專業與教育品質也獲得其他國家的肯定。我始終相信台灣應當走自己的路,更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出現,這本書證明了我的相信,誠心向您推薦這條「台灣自己走出來的路」,一條雙語教育新的實踐路徑。~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台灣目前亟需一本有理論、有方法、又有細節的書籍,為全國師生解答雙語教學疑惑。師大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甫完成的≪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就是台灣第一本落實雙語教育的專書。~蔡淇華(作家、惠文高中教師)
 
  本書參酌魁北克、歐盟、新加坡的經驗,依台灣現況提出「適性揚才」的英語分級教學,將學生從「教室內的客人」轉化為「有學習動力的主人」,深具參考價值。~林奕華(立法委員)
 
  政策研擬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在「科學」層面,子斌老師不斷強調的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證據導向的政策制定)是很關鍵的素養,也扎實的在書中提供各方證據,以FERTILE(沃土)做關鍵扼要之收斂。~劉安婷(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深入探索多元文化与跨语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书名:文化桥梁:跨语言学习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教育学者或语言学家]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学术出版社] ISBN:[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号]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学科或应试技巧,而是致力于探究跨语言学习者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如何构建自我身份,以及语言习得与文化融入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塑造思维和定义社会角色的核心载体。《文化桥梁》深入剖析了第二语言习得(SLA)理论在真实跨文化交际中的局限与潜力,尤其关注学习者在从母语环境转向目标语环境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社会和认知上的转变。 本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教育工作者、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所有关注跨文化交流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语言、身份与心理重构 (The Linguistic Self) 本部分着重探讨语言迁移对个体身份认同的深层影响。我们摒弃了将语言学习视为简单技能替换的观点,转而将其视为一场复杂的“自我重构”过程。 第一章:流利度的迷思与身份的碎片化: 探讨了学习者在达到“流利”标准后,其内在自我认知如何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重塑。分析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阶段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习者如何在不同语言体系中体验身份的暂时性“失真”或“多重存在”。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当个体必须在不同语言中切换角色时(例如,在工作中使用目标语,在家中使用母语),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如何微妙调整的。 第二章:文化负荷与认知失调: 深入研究了文化嵌入性知识(Cultural Schemata)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当学习者掌握了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尚未完全内化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时,容易产生认知失调。本章详细阐述了这种失调如何表现为社交场合的误解、情感表达的受限,以及对新文化规范的抵触或过度模仿现象。 第三章:沉默的代价:语言焦虑与自我表达的阈限: 聚焦于语言焦虑(Language Anxiety)的社会学维度。我们考察了“说不出话”不仅是语言能力不足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权力和归属感的体现。当学习者无法用目标语充分表达其复杂的思想、幽默感或情感层次时,如何影响其在目标社群中的地位和自我效能感。 --- 第二部分:社会嵌入与语境依赖 (Contextual Immersion) 本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内部转向学习者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探讨语言习得的社会互动本质。 第四章:微观互动中的权力动态: 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本章分析了在日常对话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之间权力关系的细微体现。这包括语篇控制权、纠错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口音偏见”如何影响社会接纳度。研究表明,社会环境的“语言友好度”是决定习得速度和深度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语言社区的形成与排斥机制: 探讨了学习者如何尝试融入目标语言社区,以及这些社区内部存在的“内群体/外群体”划分。我们分析了“语言纯洁性”的观念如何无意识地构建起排斥的壁垒,以及学习者为求被接纳而采取的语言适应策略,例如刻意模仿特定口音或避免使用某些高阶但带有明显口音的表达。 第六章:数字时代下的虚拟语境与语言实践: 考察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如何为跨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实践场域。分析了在非正式的在线交流中,语言规范的松动如何加速了语言的习得,同时也探讨了网络语言的快速演变对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 --- 第三部分:教育实践的再思考 (Pedagogical Reorientation) 本部分转向教育领域,审视当前的语言教学法在处理文化复杂性和身份认同问题上的不足,并提出新的方向。 第七章:超越交际法:情境化与意义建构: 批评了过度强调“交际流利性”而忽视深层意义理解的教学模式。提出“情境化教学”的概念,即语言的学习必须与真实的文化实践、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紧密结合,强调在“做什么”中学习“怎么说”。 第八章:批判性素养与多模态文本分析: 探讨了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语言素养(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这包括教导学习者不仅要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更要能够解码隐藏在语言结构、媒体叙事和主流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引入多模态文本(视频、广告、艺术作品)的分析,以拓宽语言学习的边界。 第九章:评估的伦理困境:测量的局限与人的价值: 深入剖析标准化语言测试在评估跨语言能力时的局限性。这些测试往往倾向于量化结构化的知识,却难以捕捉个体在真实世界中应对模糊、复杂和情感化交流的能力。本章呼吁建立更具生态效度和人文关怀的评估体系。 --- 第四部分:长程视角:语言迁移与跨文化资本 (Long-Term Trajectories)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长期影响,探讨语言学习如何转化为个人的长期社会资本。 第十章:跨文化敏感性与认知灵活性: 研究长期跨语言生活如何重塑个体的认知结构。探讨了双语或多语个体在解决非语言问题时表现出的认知灵活性,以及他们如何更容易地从多个视角理解复杂情况。这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积累,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 第十一章:母语的守护与知识的传承: 关注移民社区或少数族裔背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同时,如何维持与母语和原生文化的连接。探讨了家庭语言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平衡对新文化的接纳与对原有文化根基的坚守,避免因语言转换而导致代际文化鸿沟的扩大。 第十二章:全球公民身份与语言的政治角色: 将语言习得置于更宏大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考察。探讨了在后殖民或全球化背景下,掌握何种语言意味着获得了何种形式的“全球通行证”,以及语言选择如何与社会流动性、经济机会紧密相关。 ---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构建包容性的语言生态 (Towards Inclusivity) 最后一部分总结全书观点,展望未来语言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发展方向。 第十三章:从“融入”到“共存”:重新定义语言目标: 挑战了传统的“同化”或“完全融入”的终极目标,主张建立一个承认并珍视语言变异和混合身份的社会环境。讨论了如何创造一个让学习者不必完全放弃旧身份也能在新环境中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第十四章:教师角色的演变:从知识传递者到文化中介: 提出了对语言教师的新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和敏锐的社会意识,能够充当学习者在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桥梁和安全港湾,引导而非主导学习者的身份探索之旅。 结语:语言的无限可能: 总结了跨语言学习的真正价值——它是一场关于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最终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旅程。 --- 读者对象: 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生。 致力于跨文化交流的政策制定者与机构管理者。 全球移动性的专业人士、移民群体及相关家庭的成员。 所有对语言学习的深层心理与社会影响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子斌
 
  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
 
  從部會層級的雙語教育政策論壇,到各縣市教育局處的雙語教育研討,林子斌教授可說是座上常客。近一年來受邀的雙語教學演講逾百場,累積八十節雙語觀議課,戮力投入協助上千位教師增能雙語教學。
 
  擁有新加坡雙語教學經驗的林子斌教授,為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也是臺北市、新北市數個雙語與英語社群指導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家教育學院及擔任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全職研究員等海外工作經驗,孕育他對雙語教育內涵的獨到見解。
 
採訪撰述/張錦弘
 
  曾任職聯合報近二十七年的資深教育記者,主跑教育部及中小學教育,長期關注英語教育及雙峰現象,現為自由作家。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資策會部落客百傑等獎項,著有《線上學習新視界》、《愛心發電機》、《元智密碼》等書。

图书目录

自序

Part One 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01  十二年不一貫的英語教育現場
02 英語分級教學之必要
03 雙語教育不是英語教育
04 雙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
05 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
06 幼兒園該不該推雙語教學?

Part Two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
07 新加坡雙語教育的脈絡及現況
08新加坡經驗,臺灣可複製嗎?

Part Three 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
09雙語師資不足是最大問題
10 外來和尚不一定會念經
11 推動雙語時,學校該注意的事
12雙語師資到位前,師培教授也應受訓
13疫情停課時,雙語教育不停歇

Part Four 本土雙語教學模式的追尋:臺灣經驗的重要
14 教學模式不盲從
15 沃土模式: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
16 雙語教學如何評量?
17腔調不重要,沒有「標準英語」
18 先求有,再求好
非考科操作性強,適合先試行雙語教學

Part Five 家庭裡能做的事
19 在日常生活裡培養孩子的雙語力
20 如何在家中打造雙語環境?

附錄
臺灣近幾年雙語相關論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0372
  • EISBN:97862630505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培養沃土模式,耕耘雙語教育
曾燦金(臺北市教育局局長)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備的雙語教育解惑書。
 
  林子斌教授結合新加坡及臺灣的雙語教學經驗,精闢剖析新加坡雙語教育成功因素,以及可供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借鏡之處。書中指出,雙語教育的成功關鍵應為全校全員共同使用雙語於學校生活中,提供學生使用國語與英語的語用機會及學習情境,並清楚定位出雙語和英語老師的角色。書中獨創「沃土模式: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更可為各縣市政府執行雙語教育的參據,臺北市雙語教育的政策規劃及執行與本書提出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
 
  臺北市雙語教育累積經驗發展出符合臺灣的本土雙語教育模式,採雙軌方式穏健推動,自105學年起啟
動「雙語課程前導學校」,每星期至少1節以英語教授融入領域課程,自106學年度起推動「雙語課程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每星期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以雙語授課,強調「有意義內容」的「溝通」與「建構」,並運用於「生活及學習情境中」,彰顯108課綱「重視語言溝通互動的功能性,凸顯其獲取新知的工具性角色」的當代英語教育內涵及精神。
 
  書中指出「雙語師資不足為雙語教學現場的挑戰」,臺北市自105學年度起即積極培育雙語雙專長教師,採六大管道多元聘用及培育雙語師資,並規劃本市雙語推動的配套措施,例如研發國中小雙語教材及線上影音學習、雙語聽說評量工具,建立雙語教學獎勵制度,協助學校建置雙語情境及進行雙語成效評估等,旨在提供本市雙語學校有力的支持體系,豐富雙語教學資源,以協助教師進行雙語課程,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提升英語聽說的能力。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各縣市政府積極投入推動雙語教育,本書將是各縣市推動雙語教育的實踐指南。參照沃土模式的七大原則,可提供縣市推動的依循,本市亦將持續穩定推動雙語教育,秉持區域均衡發展、教育機會均等、關懷弱勢的原則,穩健推動雙語課程學校,讓雙語教育走向更明確且具優質教學模式。
 
在地國際化 用雙語擁抱世界
張明文( 新北巿教育局局長)
 
  英語為打開世界大門之鑰,是跨國溝通「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及多元文化理解的全球移動力重要核心關鍵。雙語教育一直是新北市重要的施政項目,除訂定課程綱要、編纂補救教學及繪本教學補充教材、實施學童英語能力檢測外,更發展五階段拾級而上的英語教師培訓認證機制,薦送優秀教師至國外參訪及觀摩,拓展國際視野,精進教學專業。
 
  誠如書中提及,臺灣實施雙語教育面臨缺乏使用情境、師資未充分預備、教學內容斷裂等三大問題,為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新北巿定位國小雙語實驗課程以「學科內涵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又稱「語言與內容整合式教學」)為核心理念,藉由雙語學習提升學生英語與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成效。同時,以生活連結、跨域整合及環境營造為三大主軸,透過學習生活化、教學科技化、在地特色化、模式多元化及師資專業化等五大策略推動,達到新北雙語城目標。
 
  為培養雙語能力,替孩子搭建走向世界的舞台,新北巿依各教育階段屬性,推動特色雙語政策。以國小來說,除發展CLIL雙語課程,更推動沉浸式雙語課程、外師雲端教室及增聘外師至偏遠地區學校實施偏鄉特色雙語課程;在國中端,則是推動雙語實驗班或中外師雙語協同教學課程;在高中技職階段,以「動手做學英語」為核心,推動專業英文、職場英語、選手赴國外專業研習、國際交流論壇及業界實習、國際學校課程等。未來將透過雙語實驗課程模組,逐步擴展至全市各校,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對語言自然流暢的使用能力,用雙語拓展學習視野,打開世界的大門。
 
  感謝林子斌教授以豐富的經驗學養,從教育現場、他國脈絡、大眾的偏見迷思等,全方位對雙語教育進行深度剖析,點出臺灣目前雙語教育面臨的困境,並發展適用教育現場的教學模式,實為教育界一大福音。相信本書出版,除可向大眾推廣正確的雙語教育理念外,還能為教育現場夥伴及機關政府,提供有關雙語教育更為明確的指引啟發,讓親師生共同協力,以沃土模式建構屬於臺灣特色的雙語教育,使在地國際化,用雙語擁抱世界。
 
揭櫫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
王儷芬(臺北市誠正國中校長)
 
  第一次見到子斌教授,是在108學年度的校長會議中。當時是採選課模式進行,因個人對雙語教育的推動感到好奇與疑惑,所以特別選擇了教授的場次。子斌教授以簡單易懂的概念說明與操作模式來做介紹,讓我對雙語教育有初步的認識。儘管如此,我對雙語教育仍存有部分的錯誤認知,直到轉任誠正國中後,因學校推動雙語起步早,同時也是子斌教授指導的學校,在參與了雙語教師的公開授課後,透過子斌教授的分享與回饋,才真正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與運作,也對推動雙語教育有信心。
 
  正如書中所言,教育現場上存在著英語能力雙峰現象,除了城鄉差距外,在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中,也因行政區域的不同,學生英語能力也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如何在英語能力M型化下,順利推動雙語教育,教授鞭辟入理的分析,提出必須先解決的三個問題外,同時也點出英語分級的必要性、雙語教育非英語教育也非全英語教學,這些陳述有助於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先為教學現場上第一線教師做觀念上的釐清。確實,很多教師在投入雙語教學前,常有是不是要全英語授課?或是採用英語比例要50%以上?孩子聽得懂上課內容嗎?我的英語發音正確嗎?這些迷思都可以在教授的書中找到答案。
 
  此外教授也提到,學校不能依靠外師,必須透過教師共備、發展自編雙語教材為要,這在雙語教學實務上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透過英語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共備,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運用符合學生程度的英語用語授課、自編教材;經由觀課與議課,讓雙語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活動,做滾動式修正,以達最適合學生的雙語課程。誠正國中便是以此模式成立教師社群運作之。此外,教授也提出臺灣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包括各校推動的彈性、環境的建置、角色典範、充足的時間、課室教學原則、雙語教學對學生的關照與所有人的投入。
 
  子斌教授真實呈現臺灣英語教育的現場問題,並對推動雙語教育提出確實可行的策略,使得欲實施雙語教學的學校有明確的指引,也讓有熱誠參與的教師更能掌握雙語教學的精神,有信心且願意投入,最終受惠將是我們的學子。
 
迎接雙語教育時代,從閱讀本書開始
江惠真(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 
 
  雙語教育,使教師與學生同時面臨語文工具與學科知識二者互為影響的新學習模式。學校如何起始這樣的歷程,才能使教師順利展開教學,讓學生因此受益,正是大家面對的課題。
 
  林子斌教授以實際且多面向的例子提出解答,帶領大家探究可行之道。推薦教師及學校課程與教學團隊共同閱讀,以順利開啟並迎接雙語教育的時代。
 
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從乍聽 2030雙語國家政策時的欣然期盼,到看見教學現場的執行狀況,不免憂心忡忡。直到聽聞林子斌教授對於現況的反思,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解答,終於看見隧道盡頭的光。 
 
  關於如何建構臺灣中小學雙語模式,本書有非常具體的論述。我細讀書中每個章節,豁然開朗,對於推動雙語學校的方向,有高度共鳴。 
 
  我是一名物理老師,擔任明道中學校長已經20年。之前有12年在美國念研究所及工作,英文是我習慣使用的語言,這對我返臺後投入中學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掌握全球教育趨勢,更能直接參與國際會議、與國外學者交流,全力發展國際教育。 
 
  因為深感雙語有利於職涯發展,明道中學一直致力於創造英語環境,以提升學生英語力。2018年12月初,行政院長宣布臺灣將於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我的直覺反應是「太棒了!」我相信這個政策將會提升學生學好英文的動機。此後,我經常提醒同仁,雙語國家政策已定,明道要超前部署,開始朝向成為雙語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前進!我也開始關注教育部對雙語政策的配套,尤其是雙語學校和雙語教育的定義。可惜,始終找不到,也問不到。 
 
  2020年8月起,一場場雙語教學研習接踵而至,問題是,依然看不到定義,也鮮少提及英語科在雙語政策中應扮演的角色。焦慮之餘,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終於在《親子天下》Podcast頻道「親子會客室」聽到林子斌教授談「2030雙語國家:公立中小學推雙語教育的真相」,發現教授的理念與明道非常契合,於是邀約教授來校指導,明道的雙語學校政策因此有了具體方向。 
       
  林子斌教授在書中定義了雙語教育,務實的釐清了將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考量當前教師和學生英語能力後,所提出的沃土模式雙語教育為教育現場指出了一條明路,處處真知灼見。相信只要第一線的教育夥伴能掌握本書要領,定能朝雙語學校的康莊大道邁進。
 
深耕細作於雙語這片沃土
鄭盛元(臺北市東新國小校長)
 
  非常感佩子斌教授,以開山闢土的精神,集結個人學識專業及教學現場的指導觀察,為雙語教育的在地化,提供精闢的思考方向與具體的推動實務。目前臺灣各縣市學校正積極開展雙語教育,對於已執行或正籌劃準備的學校而言,這本書能為教學現場的我們,從觀念的梳理到實務的推展,帶來相當大的啟發與幫助。
 
  本書從「建構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為開端,子斌教授針對過去兩年多,在教學現場指導所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逐一進行釐清與闡述。他強調,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關係,若能先檢視臺灣目前英語教學的問題或不足,進而解決,絕對有助雙語教育的推動。
 
  其次,在「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值得學習嗎?」章節中,子斌教授也提醒,切勿盲目移植國外經驗或未經轉化的特定教學取向。師資是當前中小學實施雙語教育的最大挑戰,在第三章「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挑戰」中,他提出「三種雙語教育的實踐者」的具體做法,同時針對外師在雙語教育的角色、學校推動雙語應注意事項,以及雙語師資培育政策面等,提出許多具體的建議。在臺灣推動雙語教育,子斌教授認為更應思考本土脈絡及他國差異,因此書中第四章「本土雙語教學模式的追尋:臺灣經驗的重要性」,他以「沃土模式」(FERTILE)提出雙語教育的七大原則,供教育主關機關及學校推動參考。
 
  長期以來,臺灣英語教育被當成一門學科,用來考試,而不是拿來使用!然而,語言學習取向的翻轉非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與資源投入。東新國小自106學年度起實施雙語課程已邁入第五年,我們透過不斷嘗試與實踐,在學科與英語教師合作下,希望找出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與契機。我們都了解,在栽種時,需深深的挖土耕地,讓種子能深臥於土壤裡,使其有充分的養分,同時更需精心培育,細緻的照顧與對待。然雙語之伊始,猶如一片沃土,需您我深耕細作,避免揠苗助長急於求成,方能有碩果累累之日。
 
  從個人推動雙語教育的經驗,再對應子斌教授所梳理的觀念、原則與做法,不論理論或實踐,本書提供完整的闡述與指導,值得所有關心雙語的教育園丁,在深耕細作這片沃土時,共讀的一本好書。
 
呼應教育現場,提出務實解方
陳浩然(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創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目前雙語教育顯然已成為國家重要教育政策,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在數位科技時代的潮流中,已顯現出下一代的孩子絕對有與世界溝通的必要性。然而,學校在推動雙語教育時,面臨相當多的挑戰,最大的問題是觀念與實施技巧的不足,也因此阻礙了雙語教育的推動。
 
  任何教育方式的推行,最怕的是沒有教育現場的思維,導致沒辦法真正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根據個人在學校推動雙語教育時,觀察並訪談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比較明顯的問題包括「雙語教育與英語教育有何不同」、「上課英語使用比例」、「協同教學時英語教師不知何時介入英語教學」、「英語教師不知道哪些是領域專業英文」、「沒有一套評量方式,來引導教學和學生學習」,以及「怕耽誤領域教學」等。至於潛在問題則有「學生缺乏使用環境」、「缺乏能進行雙語教學教師」,以及「課程開發與備課太花時間,導致意願不足」等等。歸納這些教育現場問題,總計有意義、觀念、師資、課程、教學和環境等六類,是目前推動雙語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本書作者子斌教授因長期接觸教育現場工作者,了解教育現場在實施雙語教育時常遇到的關鍵問題,因此能夠提出解決實際問題或澄清觀念的論述。書中所陳述的內容,個人認為有兩大重點:第一是描述教育現場實務問題,並適時提出正確作法,讓教育工作者獲得好的、有價值的觀念,少走冤枉路。其次是提出落實雙語教育的沃土模式,提出以「有彈性」、「以環境建置為主」、「角色典範效應」、「給予充分時間」、「課室教學的原則」、「對學生學習關照」等七項雙語教育推動實施原則。每項原則均能呼應教育現場的問題,極具參考性與可行性。
 
  雙語教育要成功推動,不僅要靠教師,也要有行政投入和環境營造的配合,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建置,所以雙語教育不能走得急,而是要走得遠、走得踏實、走得有效果。以回歸外語教育「溝通」和「打造真實互動的雙語環境」的本質來推動雙語教育,才是王道。
 
  欣慰此書能清晰且透徹的描述教學現場的所有問題,並給予良好的建議。這些概念或意見,都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政策、擬定實施策略和規劃雙語教學時參考,激勵教師投入雙語教育,成為教育創新的典範。
 
作者序
 
共同語言與環境,是雙語教育成功的關鍵
 
  從走上教育研究這條道路開始,就很清楚的了解,「教育」學術研究無法脫離學校現場的實踐。
 
  在我返臺任教八年裡,持續參與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幾乎全臺各地都有學校曾與我互動、合作。最初的五、六年,大多專注協助學校提升課程領導能量、推動新課綱彈性課程的落實、提供縣市局處關於外籍英語教師聘用與成效評估等。過去四年,多數時間則是投入國中小雙語教學現場。2020年迄今,進入國中小觀課超過80節雙語課,也在各處分享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將近百場,寫了超過十篇關於雙語教育的學術論文。種種努力,就是希望能建構一個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落實我對臺灣雙語教育模式的想像。
 
  從臺北市籌辦第一場在陽明高中的雙語教育論壇開始,我與臺灣剛萌芽的雙語教育便結下不解之緣。由於具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任教的背景,在近四年時間裡我得以近距離觀察新加坡教育。當臺北市教育局和英語輔導團與我討論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時,我就明白指出臺灣與新加坡整體脈絡有差異,新加坡模式可供參考但無法複製,臺灣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雙語道路。
 
  新加坡經驗值得臺灣學習的重點有二:首先,雙語推動是改變國內不同世代的語言使用習慣,必須有整體社會環境的雙語化,學校教育僅為其中一環。其次,雙語教育推動無法躁進。雙語是新加坡立國國策,加上李光耀的強勢領導,新加坡投入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持續調整、滾動修正,才有今天的成果。臺灣教育環境比新加坡複雜,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比新加坡更小心、穩健的緩步前進。
 
  在陪伴臺北市、新北市的雙語國中小邁向雙語教育的路上,我看到許多充滿熱忱的雙語學科教師與英語教師,在校長與行政同仁的支持下,透過社群共備發展出自編的雙語課程與教學方式,讓我看到雙語教育在教學現場的正向力量。臺灣教師素質高,加上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教育高度重視,絕對可以奠基在本土雙語實踐經驗上,發展出臺灣的雙語模式。我認為假以時日,臺灣發展出的雙語模式絕對是複數形,而非一個模式適用全臺灣學校。
 
  在持續分享雙語理念、到校協助觀課的歷程中,逐漸形塑我對臺灣雙語教育的想法與規劃。過去幾年第一線參與雙語教育的歷程中,我最深的感觸是臺灣面對雙語缺乏「共同語言」。這個現象是由於臺灣社會自由多元,凝聚共識不易,從教育主責單位、各縣市教育局處、各級學校、第一線的教師與專家學者們對雙語都有不同的解讀,造成教學現場莫衷一是。 因此,只要時間許可,我從未拒絕雙語教育分享的邀請,不論是幾百人的場合到個位數的聽眾,我都願意前往分享與傳播雙語的理念,期望能建構起臺灣雙語教育的共同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感謝《親子天下》團隊,願意一起合作出版這本給所有關心雙語教育的人看的一本書。藉由本書的出版,期望透過非學術的方式,可以為建構貼近教學現場的雙語教育論述盡一點力,讓更多人了解雙語教育的內涵。我很幸運,在推動雙語教育的路上,有一群研究夥伴和我組成團隊,義無反顧的投入教學現場的實踐與改進。當我前往各地分享雙語、進行觀課的時候,我的太太則扮演「偽單親」的角色,照顧兩位小學階段的女兒,讓我忙碌之餘無後顧之憂。花蓮家鄉的父母和哥哥也是我堅實的後盾,為此我由衷感謝。最後,我想謝謝所有在雙語教學路上懷抱相同理念、一起努力的教育行政人員、校長、主任與教師們,你們讓我看見了雙語教育在臺灣的無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教育的看法一向比較「放牛吃草」型,我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學習,只要環境對了,他們自然會吸收。但面對雙語這個議題,我承認自己還是有點心虛,畢竟我自己的英文程度也就停留在多益(TOEIC)的堪用等級,更別說要教我的孩子了。我不是那種會花大錢送孩子去國外夏令營的家長,我更在乎的是父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些「非專家也能上手」的方法,讓父母不必為了教孩子英文而先去上一次成人英語班,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最怕看到那種,把教育包裝得過於神祕化、專業化的書籍,好像只有特定知識背景的人才能施行。我需要的是一套充滿生活氣息、能讓我們全家都參與進去的雙語探索過程,而不是一套冰冷的教學SOP。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心態上的轉變,讓學習這件事,重新變回一件充滿樂趣的家庭活動,而不是一場無止盡的軍備競賽。

评分

這本書聽說是在講述雙語教育,但我的小孩現在還在小學階段,面對的主要是注音符號和國語課本的基礎學習,對於太過學術性的教育理論我其實沒太大興趣。我比較關心的是,如何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觸到第二語言,而不是把學習變成另一種「考試科目」。我希望孩子能把英文當成溝通的工具,而不是為了應付單字測驗和文法選擇題而死背硬記的東西。最近常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些關於雙語教學的討論,大家似乎都很焦慮,深怕孩子「落後」了。但說真的,我覺得這種焦慮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升學主義色彩。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用上補習班、不用花大錢請外師,就能在家裡輕鬆實踐的方法,那對我這種平凡的家長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畢竟,在現在什麼都在漲的年代,光是應付日常開銷就很吃力了,哪有餘裕去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頂級」教育資源?我更在乎的是實用性,孩子開心,我們做父母的也能喘口氣。

评分

最近家裡的老大開始對英文產生抗拒,他覺得英文課就是一直背單字,然後老師講解的那些句子都超級冗長又無聊,每次考試完都像打完一場仗一樣。我這個做媽媽的看了也很心疼,畢竟孩子小時候對語言的接受度那麼高,怎麼會變成這樣?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們大人在引導的過程中,不小心把「學習」這件事給「功利化」了。我聽鄰居太太推薦,說有本書在談如何跳脫這種「應試心態」,讓語言學習回歸到生活本身。雖然我還沒翻開這本書,但光是書名中「破除考科思維」這幾個字,就讓我眼睛一亮。這完全點出了我目前最大的痛點!我希望孩子能夠像學母語一樣,自然而然地吸收新知,而不是把英文當作一個需要被征服的科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告訴我怎麼把英文融入睡前故事、週末活動,那我就會非常推薦給其他正在為此煩惱的家長們。

评分

我是一個在科技業工作的單親爸爸,平時工作忙到連飯都沒時間好好吃,更別提花時間去研究什麼高深的雙語教育理論了。我對教育的期望很簡單:孩子未來能順利銜接國際化的環境,具備足夠的溝通能力,然後最重要的是,他必須是個快樂的孩子。坦白說,當我看到「雙語教育」這幾個字,我的腦袋第一個反應是「貴」、「補習班」、「時間成本」。我對那些強調用多少資源、多早開始啟蒙的論述,通常是敬而遠之的。我更傾向於尋求那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是能讓我們這種時間被工作切割的人,找到一個喘息和平衡點的方法。如果這本書能告訴我,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如何巧妙地在日常對話中植入英文,而不是變成另一項需要嚴格規劃的「任務」,我會非常欣賞作者的務實態度。畢竟,生活已經夠難了,教育不該是另一個壓垮駱駝的稻草。

评分

自從孩子開始上小學,我發現學校的英文教學模式似乎還是停留在比較傳統的「知識傳授」階段,老師忙著教文法結構和課本單字,學生忙著抄寫和準備小考。這種模式下,孩子很容易將語言與「分數」直接掛鉤,一旦分數不理想,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就會直線下降。我周圍認識的許多家長,都陷入了一種「只要孩子會考高分就好」的怪圈,卻忽略了語言的真正價值在於交流。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做到「破除考科思維」,我會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更貼近「生活脈絡」的教學觀點。我希望它能顛覆那種「一定要從A到Z學完所有時態」的刻板印象,轉而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流暢度。畢竟,在真實世界裡,很少有人會停下來想「我現在用的是過去完成式」,大家只在乎「我能不能把我的意思表達出去」。這種從「功能性」出發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能為孩子未來打下穩固基礎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