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電子書)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明誌
圖書標籤:
  • 臨終關懷
  • 靈性照護
  • 死亡
  • 臨終
  • 安寜療護
  • 生命意義
  • 心理慰藉
  • 宗教信仰
  • 生死觀
  • 心靈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睏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睏境:
  醫者、患者與傢人如何麵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誌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癥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睏擾」。
 
  諸如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傢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迴溯到患者與傢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誌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閤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迴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睏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睏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睏擾?
  A:靈性的睏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麵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睏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鬆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瞭。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颱灣癌癥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颱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胸腔暨重癥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閤推薦
 
  硃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颱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颱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颱大醫院傢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癥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癥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齣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錶達,閤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癥病患的過程中纔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誌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颱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誌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傢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內容涵蓋臨終關懷、生命哲學與靈性慰藉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請注意,這份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書《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電子書)》的具體內容。 --- 靈魂的航程:跨越生死的深度對話與人文關懷 一部探討生命終局、探討存在意義、並提供臨終關懷實踐智慧的裏程碑式著作。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死亡始終是最深邃、最令人敬畏的議題。它既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終結,更是哲學、宗教與個人經驗交匯的復雜場域。本書並非聚焦於醫學技術或具體的臨終照護流程,而是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視角,深入剖析個體在生命最後階段所經曆的心理、情感、精神與人際關係層麵的劇變,旨在為照護者、傢屬,以及所有思考生命意義的人,提供一種超越病床的、富有洞察力的理解和指引。 第一部分:生命的暮色與存在的重估 本部分首先構建瞭一個廣闊的理論框架,用以理解“臨終”這一特殊生命階段。我們探討瞭不同文化和曆史背景下,死亡是如何被建構和被麵對的。 1. 死亡觀念的演變與現代睏境: 我們審視瞭從古代的“善終”(Ars Moriendi)傳統到現代醫學化死亡(Medicalized Death)的轉變。現代社會傾嚮於將死亡“移除”到醫院或養老院,這使得許多人在缺乏文化和社群支持的情況下,獨自麵對終結。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這種“隔離式死亡”對個體尊嚴和傢屬創傷的深遠影響。我們探討瞭如何重新找迴“死亡的公共性”,讓臨終成為一個被看見、被承認的生命儀式。 2. 時間感的扭麯與“此刻”的迴歸: 臨終狀態往往伴隨著時間感的劇烈變化。對許多人而言,對未來的規劃戛然而止,焦點急劇收縮至當下。本書通過對瀕死體驗敘事的分析,揭示瞭在生命邊緣,人們如何重新校準對“重要性”的認知。這種認知重估常常導嚮對未竟之事、未說之愛的深刻渴求。我們探討瞭如何協助個體處理“未完成的生命清單”,這不是關於完成任務,而是關於接受和釋懷。 3. 恐懼、否認與接受的心理曆程: 藉鑒庫伯勒-羅斯模型(Kubler-Ross Model)的經典洞察,但更進一步,本書探討瞭這些階段在真實臨終情境中的復雜交織性。恐懼的本質是什麼?是對消失的恐懼?還是對未知的恐懼?或是對失去自我控製的恐懼?我們詳細分析瞭“否認”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的微妙作用,並探討瞭真正的“接受”並非一種平靜的放棄,而是一種充滿力量的、與生命和解的主動行為。 第二部分:人際連結的深度重塑:愛、告彆與未盡的對話 臨終不僅是個體的曆程,更是傢庭、朋友和照護者社群的共同經驗。本部分聚焦於臨終期間,人與人之間關係如何被深化、被考驗和被治愈。 1. “有效溝通”的超越性: 我們探討瞭在語言可能受限或意識模糊時,如何進行最高效且充滿尊重的溝通。這包括瞭非語言信號的解讀(如觸摸、眼神接觸),以及如何識彆和迴應那些尚未被清晰錶達的“情感信息”。書中強調瞭“傾聽的藝術”——不僅是聽對方說瞭什麼,更是傾聽他們沒有說齣的部分,那些隱藏在沉默中的渴望、遺憾和愛意。 2. 療愈“未竟的對話”(Unfinished Business): 許多人在臨終前最深的掙紮,源於過去的衝突、未曾錶達的原諒或道歉。本書提供瞭一套溫和的框架,指導傢屬和照護者如何協助個體處理這些關係中的“死結”。我們探討瞭“給予寬恕”與“請求寬恕”的力量,以及如何理解“道彆”(Saying Goodbye)的復雜層次——它不僅是口頭上的再見,更是情感上的釋放和聯結的確認。 3. 照護者角色的張力: 本書深入探討瞭作為親屬照護者的內在衝突。照護者往往在“給予幫助”與“允許自主”之間搖擺。我們詳細分析瞭“過度照護”的風險,以及如何平衡尊重患者的自決權(Autonomy)與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我們也關注瞭照護者自身的“悲傷前置化”(Anticipatory Grief)現象,並提齣瞭自我關懷的策略,強調照護者也需要被看見和被支持的完整人。 第三部分:靈性探尋與意義的構建:超越物質的慰藉 “靈性”(Spirituality)在臨終階段的重要性,往往超越瞭宗教信仰本身。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索人類對“超越性”的內在需求,以及如何在其匱乏或迷失時提供支持。 1. 意義治療的實踐視角: 本書介紹瞭維剋多·弗蘭剋爾(Viktor Frankl)意義療法在臨終關懷中的應用。當身體機能衰退,以往支撐生命的價值體係(如事業、傢庭責任)可能瓦解時,新的意義需要被發掘。這可能是在於迴顧生命的足跡,發現自己對他人産生的積極影響,或者單純在於接受此刻的脆弱性本身。我們關注的是“我為何而活”的倒影——“我為何而逝去”。 2. 信仰、懷疑與超越: 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臨終是信仰接受檢驗的時刻。本書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探討瞭宗教慰藉的作用,同時也細膩地處理瞭那些在生命盡頭反而加深懷疑或感到被遺棄的個體。對於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本書強調瞭“靈性”可以被理解為對美、真理、自然或人性的深刻連接,即便沒有超自然信仰,個體依然可以找到內在的平靜和完整感。 3. 遺産與傳承:生命故事的迴響: 臨終是“生命迴顧”(Life Review)的黃金時期。我們探索瞭“生命故事講述”(Life Story Work)如何成為一種有力的靈性工具。通過記錄、口述或創作,個體得以將自己的經曆編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敘事,從而確保其存在的迴響能夠延續。這不僅是對傢人的饋贈,更是個體實現價值感的最後一步。 結語:以尊嚴繪製終章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倡導一種對死亡抱持開放態度的文化。我們相信,對死亡的坦誠接納,反而能更深刻地提升我們對生命的體驗。通過理解和實踐這些人文關懷與靈性智慧,我們可以協助個體在生命的最後一程,活齣最大的完整性與尊嚴。這不是一堂關於如何“治愈”死亡的課程,而是一份關於如何“陪伴”和“見證”生命終局的深沉指南。它呼喚的,是以慈悲、耐心和深刻的理解,共同繪製生命終章的莊嚴與美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明誌
 
  畢業於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係。現任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癌癥安寧緩和學會監事、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共同擬定專傢委員。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颱灣癌癥醫學會理事、監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
 
  專長:肺癌、乳癌、胃腸道癌癥、泌尿道癌癥及其他各類惡性腫瘤、轉移癌癥、血液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
 
  著有《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越過邊境》、《破繭》、《心靈病房的十八堂課》、《安寧的藝術》、《與血癌搏鬥》、《人生高爾夫》。

圖書目錄

【推薦文】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推薦文】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推薦文】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再版自序】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原版自序】癌癥病人的靈性睏擾
【寫在前麵】靈性睏擾之初探

第一章 我還有多少日子
第二章 靈性睏擾:麵對死亡
第三章 為什麼是我?以宗教協助
第四章 看見黑衣人:譫妄
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
第六章 聽見怪聲
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
第八章 容貌改變
第九章 靈性睏擾的解決之道
第十章 人間的煎熬
第十一章 語重心長:現代人如何離苦得樂
第十二章 從《楞伽經》談解脫

【後記】我的信仰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2485
  • EISBN:97898640624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6MB

圖書試讀

推薦文
 
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臨終前的靈性照顧」喚起瞭腫瘤科醫師在醫治癌癥病患的艱辛過程中,最欠缺的心理治療。
 
  此次應我們的心靈導師張明誌醫師的邀請寫序文,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癥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齣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錶達,閤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癥病患的過程中纔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之際,在恐慌的情緒中,我們都感受到感染死亡的威脅,我們都祈求平安度過這個世紀的大感染,但也看到瞭見不到傢人的痛苦。我們要有四道人生的體悟,不要留下永久的遺憾。雖然新冠肺炎颱灣的死亡率偏高,這也許是靈性慈悲關懷的愛心,讓醫護人員及傢屬放手,纔是眾愛的錶現。
 
  期待這本書可以啟發醫護人員,提升對末期病患的靈性關懷,讓醫病關係產生靈性的共鳴。不但讓生死兩相安,也讓醫護人員的辛勞畫下完美的句點。
 
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誌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我過去在安寧病房和「安寧居傢療護」服務,遇到不少如同書中描述的「靈異事件」,可以補充個人臨床經驗與思索生死的淺見。
 
  安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講求「全人照顧」,身、心、靈的完整照顧,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倫理」的全人模式。當醫療對於「治病、救命」已經無能為力,便會加強在疼痛控製與癥狀控製,在身體照顧之外,還有心理、社會、靈性的睏擾,也要想盡辦法去化解,讓末期病人還活著就得到安樂。可以「安樂活」,就不需要「安樂死」。安寧療護是「安樂活」而後「自然死」,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纔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
 
  我一直認為,文明與文化無法傳承的,正是臨終與死亡。「臨終經驗」的狀態是愈接近臨終,愈無法傳承,這是人類的文明無法留下的紀錄。因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語言或文字為媒介,經由口述或是手寫,而有世代的「說書人」或留下歷史文本。末期病人還有語言、文字、眼神、肢體動作、點頭搖頭、眨眼閉眼等溝通方式時,或許還能知道他的處境,但如果末期病人昏迷三個月之後死亡,病人的身心靈在這三個月發生瞭什麼變化,我們完全無從得知。
 
  我們連進入昏迷或植物人狀態之後的「臨終階段」都無法考察,隻能從比較切近的「臨死覺知」談起。可惜專業人員有我說的「專業智障」,通常不願意承認、討論與記錄臨死覺知,隻能從我臨床上安寧療護經驗的少數紀錄來拋磚引玉。我都說,恐怖電影裡麵最恐怖的東西,不是那些看得見的怪物,而是一直不齣現、看不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纔最恐怖。死亡也是如此。當我們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死亡就成為集體潛意識裡最深沉、最可怕的陰影,纏著我們不放,到死為止。
 
  有些在醫院一般病房不能說齣口的事情,在安寧病房卻列入交班事項。有病人對護理師說:「窗外有個穿白衣服的長髮女生走過去。」可是安寧病房在三樓,窗戶外麵沒有陽颱,我確定那個女生應該是飄過去的,俗稱「阿飄」。有位媳婦照顧婆婆,有天早上跑來跟我說:「許醫師,我婆婆今天怪怪的,她一直朝左邊跟我公公講話,都不跟我講話,可是她平常都朝右邊跟我講話的呀!」我問這位驚慌的媳婦:「你公公還在嗎?」她迴答:「死很久瞭!」臨終病人可能已經看不到活人這邊,反而看到另一個世界去瞭。
 
  這類事情在安寧病房之所以被列入交班事項,用來判斷病人是否瀕臨死亡,是因為有時候「臨死覺知」比「瀕死癥狀」和「生命徵象」都來得更準確,而且可靠。我告訴大傢一個閤理的推論:說不定臨終的身體狀態,會讓病人打開「天眼」或「第三隻眼」而看到另一個世界。現在我們都還是健康的肉眼,隻能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因此我不能跟臨終者辯論,除非我天生有「陰陽眼」。我們把這種態度叫做「存而不論」:另一個世界可能存在,但我沒有任何能力與證據足以證實或否定這種存在,因此我不夠資格跟你辯論說有或沒有。
 
  ●
 
  當末期病人躁動不安而拉緊床單,看到一些幻影或說齣奇怪的話,這可能是「瀕死癥狀」,但也可能是「臨死覺知」。以我在心蓮病房的照顧經驗,我把它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最高段的,能「自知時至」,病人會主動告訴傢屬或醫護人員,自己還有幾天或某月某日將會死亡,而且真的鐵口直斷。我經常提醒自己,修行功力不能隻看錶麵,要知道有些人深藏不露、莫測高深。
 
  第二種病人則「若有所見」,看見更高的主宰,或已經往生的親友來看他或說要帶他走,沒有多久就死瞭。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等要來帶病人走的,不勝枚舉。
 
  有次,我假日在安寧病房值班,一位病人的女兒說:「許醫師,我爸爸說他看見老朋友要來帶他走。」我問:「那個老朋友還在不在?」她說:「不知道,很久沒聯絡瞭。」他們去打聽後纔知道,原來那個老朋友已經死瞭。這是對傢屬做「瀕死衛教」的最佳時機,知道親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有朋友陪伴,至少有些心理安慰。
 
  第三種病人是「若有自覺」。生命最後幾天吵著說「我要迴傢」,迴到傢有時病情會稍微好轉,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迴光返照」,時候一到就永別。特別是老人傢,習俗上要留一口氣迴傢,可能身體到臨終階段會發齣某種訊息,讓病人覺得該迴傢瞭。
 
  以上都是「臨死覺知」的現象。
 
  這並非怪力亂神或危言聳聽,美國也有「臨死覺知」的例證。我十年前寫過〈最恐怖的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談論的死亡〉一文,為《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傢屬的溫暖叮嚀》(野人文化齣版)推薦,作者是美國的安寧護理師瑪姬.剋拉蘭、派翠西亞.剋莉,早年是正中書局齣版的《最後的禮物》。
 
  我期待有更多本土「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著作,畢竟颱灣的病人臨終時,不會看到美國人看到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死得像美國人一樣。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誌醫師這本《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正是極少數颱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誌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傢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
 
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會在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地說話。這時可以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者,宗教儀式、靈性懇談,也是圍繞在即將死亡的人身邊的方式。
 
  一個人即使患有絕癥已有一段時間,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也會恐懼和焦慮。即使有瞭信仰,對於死亡也未必就有勇氣,我在臨床上看過太多太多人,有僧侶、有宗教師的滿滿祝福,依然有著滿滿的疑慮。因此,和病人及對他們重要的人,一起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傢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和病人說話的勇氣,真的太可惜瞭。在死亡到來之前,大傢都當有勇氣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的路上,進行心靈的對話。但現實情況常常不是如此。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嬤,不要亂說話……」我曾聽到一位單親母親這樣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五年後,我遇到一個燒炭自殺的年輕銷售員,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來纔知道,原來他就是之前那位大二學生。
 
  當年媽媽禁止他嚮阿嬤「亂說話」,他隻能默默地,眼睜睜看著一手撫養他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他耿耿於懷、鬱鬱不樂,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無法在阿嬤生命的最後說愛她。於是,他憂鬱癥加重,選擇瞭自殺。他想要去找阿嬤,跟她說抱歉。
 
  我們平常都愛說話,但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身為傢人卻都不知道怎麼說瞭。甚至還期待,最好可以不要麵對末期病人,說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話。但同時,卻又期待末期患者能對傢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我稱之為「傢屬在生命最後的自私」。
 
  其實,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傢人也當嚮這位至愛的傢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纔對。刻意阻撓其他傢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可視為相當不仁道。這位年輕人選擇瞭激烈的手段,隻因失去至愛的阿嬤時,自己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
 
  ●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醫師並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在什麼時候往生。也許我們會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的病情每週不斷惡化,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而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那麼病人的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隻剩下三個月,結果他半年後還活著。
 
  麵對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齣任何具體的預測,說一個人將可以再活多久。有時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六個月,他和傢屬沒有一個人能諒解,他們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
 
  所以,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需要迴答「你還能活多久」。因為身體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日漸消失的體力還剩餘多少。這時,更重要的是協助病人和傢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甚至死前的願望,藉此鼓勵末期病人跟重要的人共度最後的美好時光。往往有些病人和傢屬會在這時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些人,還會一直想著去哪裡玩呢。
 
  所以,我鼓勵大傢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這麼做,在病人往生後,傢屬仍會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因為在病人的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傢都有真情流露地陪伴病人。
 
  ●
 
  醫生是人類,不是神類。醫學不是全部的科學,而科學,也隻是浩浩學海中的一門小小哲學。我很感動張明誌醫師在專業的行醫道路上,也謙恭修行於佛學,而我身為佛子一名,也願為佛祖慈悲喜捨,守護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願眾生離苦得樂。
 
再版自序
 
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科學總是有盡頭的,可知論常會遇到無法解釋的情境。從醫者的角色成為病患最貼近的送行者,最為睏擾的事情之一,包括所謂的「靈性乾擾」。所以,即便本書已絕版多年,仍有值得再探討的議題。例如:如何鼓勵臨終者及傢屬正麵看待?如何利用醫學(科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得到啟發,轉化煩惱為菩提?又,其他教友、蓮友如何從別人的往生過程與經驗中,自覺、覺他,進而覺行圓滿?或可說是中陰身的經驗分享。
 
  本書自二○○八年齣版(原名為《癌癥病房沒告訴你的事》)後,多數讀者關切的議題是「靈性睏擾」──什麼樣的人比較會發生?它的意義為何?可有解決的方法?
 
  眾所知道,印度的德雷莎修女於西元一九九七年過世,她於一九七九年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全部捐給修女會,但是生前她承認她的靈魂中有很多衝突。她對上帝深切渴望,卻不為上帝接受以緻成瞭痛苦。(維基百科)
 
  她認為她是黑暗的聖人,過世前數個月醫師報告有睡不著及譫妄的睏擾,醫學上無法解釋,最後接受天主教神父很罕用的驅魔儀式而得到平靜。修女在最後的日子裡常常胸口疼痛、呼吸睏難,死於心臟驟停。《楞嚴經》捲八言:「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善惡行徑,頓時乍現。
 
  「自我覺知來生的審判與去處」,這是所謂靈性乾擾,臨終之人特別於常人之處,心靈上的壓抑與昇華就是兩習(習性)相交。也可以視為臨終之人也有自卑與超越的情結。譫妄也是臨終者死前之最後呼喊,希望藉此得到救贖。
 
  這本增修版,增加瞭〈靈性睏擾之初探〉以及〈從《楞伽經》談解脫〉,完成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希望可以補強另一本著作《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有所不足之處,同時,拋齣此議題與從事臨終關懷者分享經驗。也很感謝聯閤報係寶瓶文化總編輯硃亞君女士促成此書之增修再齣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做到瞭“去魅”與“賦能”的完美結閤。它沒有把死亡描繪成一個神秘莫測或絕對恐懼的終點,而是把它還原成生命周期中一個自然而然的階段,從而消解瞭那種不必要的神秘化和恐慌感。但同時,它又在描述這個過程時,給予瞭人類精神力量的巨大肯定。它沒有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反而鼓勵讀者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意義,去找到那個能讓自己平靜走完最後一程的“錨點”。這種既腳踏實地又不失浪漫主義的基調,非常符閤當代人既理性又渴望精神寄托的復雜心態,讀完後人會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和前進的勇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抓人,那種深沉又帶著一絲光暈的封麵,光是看著就覺得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拿在手上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不像有些電子書隻有冰冷的屏幕。雖然是電子版,但排版和字體的選擇也顯得很用心,閱讀起來絲毫不費力,長時間盯著屏幕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內容本身就帶有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仿佛能觸摸到那些逝去的故事和智慧。特彆是那種排版留白的藝術,讓每一個文字都有呼吸的空間,這對於探討這麼深刻的主題來說,簡直是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有時間去沉澱和思考。總的來說,光是外在的呈現就為這本書增色不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願意花時間去品味和收藏。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好,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學術專著,反而像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他畢生的體悟。情節的推進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哲思的跳躍和迴響,每一章的結尾都像是一個拋齣的鈎子,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知道下一段旅程會通往何方。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那些深刻體驗時的那種剋製與爆發力的平衡,他沒有用過於煽情的筆觸去刻意渲染悲傷或宏大,而是用一種非常冷靜、近乎於科學的觀察角度,去解構那些最人性化、最難以言喻的情感流動。這種“在平靜中蘊含巨大能量”的寫作風格,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快節奏生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溫柔的拉扯,強迫你慢下來,去真正麵對那些平時我們習慣性逃避的議題。

评分

從內容結構來看,這本書的架構非常嚴謹,它似乎建立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將看似零散的生命末期議題係統化地串聯瞭起來。我發現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隻停留在心理安慰的層麵,而是真正深入到瞭文化、曆史乃至形而上的探討。特彆是作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告彆儀式”的比較分析,那部分的內容讓我深思良久。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人覺得我們此刻的掙紮和疑問,其實自古以來就已經有人在探索和解答瞭。這種宏大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原本狹隘的認知邊界,讓我覺得自己的生命體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事件,而是人類共同命運的一部分,非常具有啓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絕,它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充滿瞭現代的穿透力,讀起來感覺像是同時在和一位古人對話,又像是接受瞭一次頂尖專傢的谘詢。作者對詞語的選用極其精準,很多句子初讀似乎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後,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韆鈞之力。比如他描述“放下”時的那種精確用詞,絕非簡單的“放棄”,而是包含瞭理解、接納和最終的釋放,層次分明。這種高水平的文字駕馭能力,讓原本嚴肅沉重的話題變得易於入口,卻又不失其深度,簡直是文筆和思想的雙重盛宴。對於追求閱讀質感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