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電子書)

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阿爾伯特.赫緒曼
圖書標籤:
  • 反動修辭
  • 修辭學
  • 批判性思維
  • 邏輯謬誤
  • 論證分析
  • 政治語言
  • 意識形態
  • 新書
  • 電子書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世界上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有希望改革的聲音,就有抗拒改革的聲音。當反對改革者無法為自己的主張提齣紮實基礎,他會用什麼方式迂迴進擊?

  西方國傢在過去三百年,締造瞭三類公民權利:自由權、參政權、社會權。每一次的進步潮流,都遭遇到反動的逆流。每一次的革命運動,都見證瞭反革命運動。

  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社會進步運動曾興盛三十年,接著又進入「反動」的年代。由柴契爾主義和雷根經濟學所開啟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導緻人類賴以為生的許多資源,都被當成可販賣、可囤積、可牟利的商品,福利製度備受攻擊,全球工薪階級普遍麵臨薪資停滯,越來越多人被甩到資本主義利益分配係統的外圍,過著邊緣而窮睏的生活。社會抗議、反叛、暴動、公民不服從與日俱增。

  赫緒曼寫作本書的動機,即起源於新自由主義即將席捲世界的時刻。他分析三種反動修辭法:「悖謬論」、「無效論」與「危害論」,這些論述不直接反對進步價值,而是反對實踐進步價值的行動;反動的修辭是用來說服大傢,你不必、也不應該採取進步性的行動, 因為你怎麼做都沒有用,甚至會導緻反效果,或摧毀既有的改革成果。

名人推薦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廖美,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硃傢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

好評推薦

  赫緒曼的作品會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他的書可以用來解釋昨日、說明今日、釐清明日……《反動的修辭》無疑是他最有特色的一本書。——凱斯.桑斯汀(Case R.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剪裁歧見》、《雜訊》作者,《紐約書評雜誌》

  當代社會學傢當中,沒有人有辦法像赫緒曼那樣,能夠用如此精簡(優美)的語言來錶達如此豐富(深刻)的事物。——艾倫.沃爾夫(Alan Wolfe),波士頓大學政治學與社會學教授,《當代社會學》

  時勢的發展以及有赫緒曼這樣的思想傢,讓我們至少可以期待啟濛運動比較好的那一麵可能就要齣頭瞭——也就是說,對世界目前的樣子抱持懷疑但樂觀的涉入,而不是對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抱持盲目過激的看法,一心隻想要進步派停止介入。——傑佛瑞.霍桑(Geoffrey Hawthorn),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教授,《新共和》

  這是一部絕妙、原創、具有啟發性的作品,除瞭顯示赫緒曼身上常見的那種智性趣味之外,也可以看到他對自由價值的堅持。——史丹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

  驚人地簡單卻饒富意味……赫緒曼為讀者提供瞭如何理解反動文化的指引。——史蒂芬.霍姆斯(Stephen Holmes),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
論辯的藝術與陷阱:一種現代視角的批判性分析 本書導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沉浸在無休止的言語交鋒之中。從新聞報道到社交媒體的爭論,再到學術殿堂的嚴謹辯駁,語言的力量無處不在,它塑造著我們的認知,引導著我們的判斷。然而,語言的錶象之下,往往潛藏著邏輯的暗礁與修辭的陷阱。本書並非對特定政治思潮或意識形態的評論,而是專注於剖析論證結構本身的有效性、可靠性與潛在的誤導性。 本書立足於批判性思維的基石,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用於拆解和評估任何形式的論述。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說”而非“說什麼”——即語言運作的內在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被利用,以達到說服、壓製或混淆的目的。 第一部分:論證的結構與內在悖論——從亞裏士多德到蒯因的橋梁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西方論辯傳統的根源,著重解析瞭形式邏輯的局限性,並引齣瞭“有效性”與“真理性”之間的張力。我們不會沉溺於繁瑣的符號邏輯推演,而是將重點放在日常論證中的結構性缺陷上。 1. 論證的解剖學:從前提(Premise)到結論(Conclusion) 一個有效的論證,如同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其部件之間的關係必須嚴絲閤縫。我們首先厘清“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根本區彆,並辨析“溯因推理”在現代科學與日常認知中的地位。本書強調,多數社會性論辯依賴的是或然性論證,而非絕對真理的推導。 隱含預設的顯性化: 許多論證之所以看似無可辯駁,是因為它們依賴於聽者默認接受的、從未被明文提齣的基礎假設。我們將係統地揭示這些“默許前提”是如何鎖住辯論的走嚮的。 循環論證的隱蔽形式: 循環論證(Begging the Question)遠不止是“A是因為B,B是因為A”這樣簡單的錶述。在復雜的體係中,循環往往以復雜理論嵌套或定義循環的形式齣現,使人誤以為獲得瞭深入的解釋。 2. 悖論的邊界與邏輯的自我指涉 邏輯學中的經典悖論,如說謊者悖論(The Liar Paradox),並非單純的文字遊戲,它們揭示瞭語言和邏輯係統在處理自我指涉時的內在脆弱性。本部分將分析悖論如何被引入到更宏大的哲學或政治論述中,以製造一種“無解”或“超越性”的錶象。 認知失調與悖論的接受: 人類在麵對邏輯矛盾時,傾嚮於選擇維護原有的信念係統而非修正邏輯。我們將探討這種心理機製如何使得包含悖論的修辭能夠有效地規避實質性的反駁。 “既是A又非A”的修辭學應用: 探討那些聲稱自己同時包含瞭對立麵的學說或立場,如何在不觸犯基本排中律的前提下,占據道德或解釋上的製高點。 第二部分:無效論證的類型學——為何我們會相信錯誤的東西 無效論證(Fallacies)是修辭學中的“化學廢料”——它們看似具有說服力,實則腐蝕瞭論證的基礎。本部分將采用一種更具操作性的分類法,而非簡單羅列亞裏士多德的“詭辯”。 1. 訴諸非理性因素的論證:情感、權威與群體的壓力 我們分析瞭人類認知偏差如何成為論證的“溫床”。 訴諸情感的精細化: 區分單純的煽情與基於情感的“道德優先論”。例如,如何利用“同情/恐懼”來跳過對事實證據的審查,使聽者在道德上無法拒絕結論。 權力的語言學: 不僅關注“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更關注“權威的建構”——即論證如何通過重復、排他性術語和自我引證來製造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知識堡壘。 從眾效應的語言化: 探討“我們都相信”如何轉化為“它就是真的”的過程,以及“異議者”如何被係統性地標簽化和邊緣化,從而無需迴應其論點本身。 2. 證據的歪麯與轉移:偷換概念與稻草人 這是論辯中最常見也最難以察覺的技巧。 “稻草人”的進化形態: 傳統的稻草人是明顯麯解對方論點。現代的稻草人更加微妙,它可能是對核心概念的窄化或泛化。例如,將一個涉及復雜社會經濟結構的論述,簡化為一個關於個人道德選擇的論斷。 概念的滑坡與模糊: 探討“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的心理學基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過度恐懼。同時,分析“模糊性”如何被主動引入,以使論證在被質疑時可以隨時“迴鏇”或“重新定義”。 “紅鯡魚”的戰術部署: 討論如何通過引入高度相關但實質無關的議題(如道德高地、曆史宿怨)來轉移公眾對核心論點證據不足的注意力。 第三部分:危害論的視角——修辭對社會現實的塑造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推嚮實踐領域,探討過度依賴無效修辭可能帶來的真實社會成本。這不是對特定意識形態的批判,而是對語言使用模式如何侵蝕公共理性空間的考察。 1. 知識的層級化與信息壁壘 當論證體係高度依賴於特定的、難以被外人理解的術語或參照係時,它實際上製造瞭一種知識的等級製度。 “專業化”的排他性: 分析某些領域如何使用高度密集的專業術語,並非為瞭精確性,而是為瞭阻止外部的審查和質疑,使論證成為一種“信仰宣示”而非“可檢驗的陳述”。 曆史敘事的選擇性構建: 考察曆史論述中,如何通過對特定事件的選擇性強調或遺忘來構建一個支持當前結論的因果鏈條,從而將曆史塑造成一個注定導嚮特定結果的劇本。 2. 規避責任的語言實踐 真正的危害往往在於論證者通過其修辭結構,成功地將自己從論證的失敗或後果中剝離齣來。 “被動語態”的濫用: 分析在描述負麵事件時,如何通過大量使用被動語態,使得行動者“消失”在句子結構中,從而模糊瞭責任的歸屬。 未來承諾的空洞化: 探討那些基於無限遠期目標或無法驗證的未來狀態的論證,它們在當前不需要任何實質性的證明或犧牲,卻能有效地動員資源和忠誠。 結論:重建論辯的倫理基礎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的“認知免疫力”。我們相信,有效的公共討論依賴於對論證透明度和誠實性的共同承諾。通過理解這些悖論、無效論證的結構及其潛在的社會危害,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辨識齣那些試圖以花言巧語取代實質內容的論述,從而為更健康、更負責任的公共對話奠定基礎。這是一場對思維工具的精確維護,而非對特定觀點的站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 1915-2012)


  涉身人世的思想傢,不願安居主流的跨領域學者。1915年生於德國柏林的猶太人中產階級傢庭,1938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青年時代曾參與西班牙內戰,加入共和軍,也在法國進行反抗納粹的地下運動。1941年至美國柏剋萊大學擔任國際經濟學研究員。1950年代赴哥倫比亞擔任經濟顧問,之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最後落腳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2007年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設立「赫緒曼獎」,乃該委員會最高學術榮譽。2012年辭世。

譯者簡介

吳介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颱灣民主化、中國政經發展。參與創辦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與中國研究學程(與中研院閤辦)。著有《第三種中國想像》、《尋租中國》,編輯(閤編)《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權力資本雙螺鏇:颱灣視角的中國/兩岸研究》、《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閤作拍攝紀錄片《颱胞》;另著有詩集《地犬》。

圖書目錄

推薦序/吳乃德:赫緒曼其人其書
推薦序/廖美:赫緒曼的學術關懷
導讀/吳介民:如何破解反動的修辭

前言
第一章 兩百年的反動修辭
第二章 悖謬論
第三章 無效論
第四章 危害論
第五章 三種命題的比較與綜閤
第六章 從反動到進步的修辭
第七章 超越堅持己見的僵局
緻謝
注解

中文版二版譯者跋
中文版初版譯者跋
附錄一/赫緒曼年錶
附錄二/硃傢安:反動的修辭練習題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66663
  • EISBN:97898606666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圖書試讀

前言

  「一個人怎麼會搞成那副德行?」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那一期《紐約客》登瞭一篇金凱德的短篇小說,一個從加勒比海來的年輕女人,反覆不斷用上述問句嘀咕著她的雇主瑪利亞。瑪利亞是美國人,有四個小孩;感情洋溢、和善過頭而有點惹人討厭。在小說的脈絡裡,社會和種族背景的差異提供瞭大部分的解答。然而,當我閱讀這個故事,卻驚訝地發現金凱德提齣的問題關涉著龐然、固執、惹人惱怒的「他者殊異性」正是本書的核心。

  現代民主社會的典型特質是,一個人不僅跟大多數同時代的人意見隔絕、也與他人的整體生活經驗疏離。這給人惶惶不安的感覺。在這舉世同慶民主典範的日子裡,我這樣老數落著西式民主的運行缺陷,似乎有點鄙陋刻薄。但是,正因為最近若乾圍牆的倒塌所帶來的歡騰景觀,使我們留意到尚未傾頹的藩籬、或持續加深的鴻溝。在先進民主國傢,我們經常看到這幅景象:公民團體之間,例如自由派和保守派、進步派和反動派,老死不相往來。我對這些大型團體彼此隔離的擔憂,更甚於許多社會學傢已經做瞭大量研究的「大眾社會」中孤立的失序個體。

  奇怪的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民主社會的穩定與正常運轉,竟然是依靠公民把自己整編成少數幾個(理想上是兩個)對基本政策議題各持己見、壁壘分明的團體。這樣一來,這些團體之間就很容易築起互不往來的藩籬——民主政治竟然是不斷在構築自己的圍牆。隨著這種態勢的發展,每個團體到瞭某個時間點,都會以一副大惑不解而彼此厭惡的態度質問對方:「他們怎麼會搞成那副德行?」

  在八〇年代中期,當我這個研究剛開始,許多美國的自由派,包括我自己在內,都眼睜睜地看著保守主義和新保守主義運動的興起與勝利。對此事態的反應方式之一是去探究保守主義的心靈或人格。但是對我來說,這種所謂深入敵營的正麵攻擊,似乎不太奏效,反而會加深嫌隙,甚至把對手魔鬼化而沾沾自喜。因此,我決定對這些錶層現象展開「冷靜」的檢討:從歷史與分析的角度來考察論述、論證、以及修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會看到,論述很少被基本人格特質所型塑,而是取決於論證掛帥(the imperatives of argument);論述的走嚮幾乎與論述參與者的欲望、個性、或信念無關。揭露論證本身的種種桎梏,或許真的有助於解開它們,進而修改論述而重拾溝通。

  遵循這套論述程序的好處,或許可從我迂迴分析「反動修辭」的過程中得到證明。在本書結尾,我把自由派和進步派的各種不同論述,也都納入「反動修辭」的分析。這樣做,連我自己都有點驚訝。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譯者團隊功不可沒,他們的翻譯風格非常到位,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那種過度直譯的生硬感,讓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在中文語境中依然能夠流暢地被理解。我特別欣賞在處理那些德文或法文的複雜術語時,譯者所採取的處理方式——通常是在首次齣現時給齣詳細的註解,隨後便用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文術語貫穿始終,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相較於市麵上一些翻譯得讓人如墜五裏霧中的學術著作,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絲滑許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容本身變得簡單瞭,恰恰相反,它是在用清晰的語言包裝極其複雜的思維,就像一個精密的儀器,外殼打磨得光滑漂亮,但內部的機械結構卻是無比精妙和複雜。對於想要深入研究修辭學史或者意識形態批判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中文版本無疑是近幾年來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復古的紙質紋理感,加上字體的排版風格,立刻就傳達齣一種嚴謹又不失時代感的學術氣息。我常常在通勤的捷運上掏齣手機來看,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排版清晰,註釋係統也很完整,對於像我這種需要頻繁跳轉查閱參考文獻的讀者來說,操作起來非常順手。不過,說實話,剛開始翻閱的時候,光是目錄裡的那些專有名詞,就讓我感覺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壓力。書中的論述邏輯鏈條鋪陳得非常細密,作者似乎很熱衷於在每一個論點的兩端都設置好嚴格的界線,這使得閱讀過程雖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但每當成功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比喝下一杯冰鎮的颱灣啤酒還要暢快。特別是關於概念界定的部分,那種對學術語言的精準拿捏,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文獻積纍上的深厚功力,完全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空談。

评分

我對這類探討語言哲學和修辭學根源的書籍一直抱持著高度好奇心,這本書在處理「反動」這個詞彙時,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的穿透力,確實是少見的。它不像一般社會評論那樣停留在情緒的宣洩,而是深入到語言結構的肌理中去解構意義的生成和消亡。書中對歷史上不同思潮如何挪用和扭麯特定詞彙的案例分析,實在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我記得有一段在討論某個經典文本時,作者用瞭非常大篇幅去剖析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副詞,然後立刻將讀者拉迴當代政治話語的脈絡,這種時空交錯的寫法,讓我覺得自己像是正在參與一場跨越世紀的辯論會。雖然某些段落的密度極高,我不得不反覆閱讀好幾次,甚至需要停下來做些筆記,但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腦力激盪,纔讓這本書顯得如此有價值,它迫使你不能隻是「讀」文字,而必須「思」文字背後的權力運作。

评分

從純粹的「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或許不會直接教你如何在簡報中做齣更有說服力的開場白,但它的價值遠遠超越瞭這種錶層的技巧訓練。它真正給予讀者的是一種「防禦性心態」,一種看穿語言錶象、直抵背後意圖的能力。當你閱讀完畢後,再去看那些新聞評論、政論文章,乃至於網路上那些熱門的長篇大論,你的濾鏡會自動切換到「高倍率放大鏡」模式。你會開始意識到哪些論述是在「構築」現實,哪些又是在「瓦解」既有認知。這種思維訓練的價值,遠比學會幾招修辭技巧要來得深遠和持久。它讓我們明白,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權力鬥爭的前線陣地。我常常跟朋友推薦,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的,而是用來「反覆對照」的,它提供瞭一套分析世界的基礎工具箱,非常值得花時間細細品味。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衝著它「2021年新版」的名號去的,想看看在當代數位資訊爆炸的環境下,作者是如何修正或補充早期的觀點的。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進行全文檢索,這讓我很容易比對新舊版本在特定章節上的差異。這次的增補內容,著重於對互聯網時代新興的「迷因式」修辭現象的觀察,雖然篇幅不多,但切入點相當犀利。相較於過去傳統媒體時代的論述,新版更注意到瞭速度感和碎片化信息對傳統修辭學範式的挑戰。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巧妙,它不是單純地堆砌理論,而是用一個核心的哲學問題作為引線,串聯起各種看似不相關的修辭學分支。每讀完一個大章節,都會有種被「重置」瞭對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日常使用的語言習慣,這對於一個身處資訊洪流中的人來說,是非常及時且必要的「排毒」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