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讀懂理工英語:完整剖析生物、化學、物理英語 (電子書)

教你讀懂理工英語:完整剖析生物、化學、物理英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傢同
圖書標籤:
  • 理工英語
  • 生物英語
  • 化學英語
  • 物理英語
  • 英語學習
  • 專業英語
  • STEM
  • 學術英語
  • 電子書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原文理工教科書總是讓你看不懂?
有瞭本書,馬上帶你讀懂理工英語!

  碳水化閤物、原子核與質量的英文分別該怎麼說?
  該怎麼用英語說明「一個帶有正電的質子」?
  你知道英國政府不接受傑齣的科學傢從軍嗎?

  本書透過有趣生動的小故事,用英語帶你瞭解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基本概念,
  每篇文章精編字彙、例句與翻譯練習,
  用英語學理工知識,理工英語不再艱澀難懂,一次就融會貫通!

  許多學生可能會在閱讀原文理工教科書時感到挫摺吃力,對於專業科學的詞彙與用法不熟悉,因此影響閱讀速度與理解程度。

  本書針對生物學、化學與物理學,精編60篇英語小短文,讓讀者能用英語學理工基本知識與科學歷史。每篇文章編有字彙、例句與翻譯練習,在閱讀短文後立刻學習與練習,有效記憶理工相關英語詞彙與說法。讓讀者認識與熟悉,之後使用原文教科書便能輕易上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教你讀懂理工英語:完整剖析生物、化學、物理英語 (電子書)》以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 書籍名稱:全球史視野下的經濟轉型與社會變遷:從工業革命到數字時代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精細的全球史視角,深入剖析自18世紀工業革命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社會組織形態以及地緣政治格局所經曆的深刻且持續的轉型過程。我們不再將經濟史視為孤立的技術或市場演進,而是將其置於全球互聯互通的復雜網絡中進行考察,強調不同區域、不同文明在這一曆史洪流中的互動、競爭與影響。 第一部分:工業化的起源與全球權力重塑(1750-1914) 本部分聚焦於以英國為首發源地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詳細闡述瞭蒸汽機、煤炭與紡織業如何催生瞭全新的生産關係和城市化進程。我們不僅分析瞭技術創新的內部邏輯,更著重探討瞭這一變革如何與殖民體係和全球貿易網絡的擴張緊密耦閤。 技術與資本的結閤: 剖析早期資本主義的積纍機製,以及金融工具(如股份公司與現代銀行體係)如何為大規模工業化提供血液。 全球資源汲取: 考察“世界工廠”對原材料和勞動力需求的擴張,如何驅動瞭帝國主義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深入滲透。重點分析瞭鴉片貿易、橡膠種植園以及礦産資源的開采對非西方社會結構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性影響。 社會階層的劇變: 詳細描述瞭工人階級的誕生、城市貧民窟的形成,以及早期工人運動、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起,這些共同構成瞭現代社會政治光譜的基礎。 第二部分:危機、戰爭與國傢乾預的興起(1914-1970) 20世紀上半葉是全球經濟遭受巨大衝擊的時期。本部分探討瞭兩次世界大戰對全球經濟體係的結構性破壞,以及由此催生的國傢在經濟管理中角色的根本性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代價: 分析瞭戰爭如何終結瞭19世紀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秩序,加速瞭美元取代英鎊的地位轉移。 大蕭條與凱恩斯主義的勝利: 深入剖析瞭1929年大蕭條的全球傳導機製,並詳細解讀瞭羅斯福新政和歐洲國傢對宏觀經濟調控的初步嘗試。國傢作為經濟的“穩定器”和“再分配者”的職能開始確立。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與解體: 研究瞭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的構建,以及它如何在戰後推動瞭西方世界的重建和經濟的“黃金二十年”。同時,也探討瞭去殖民化浪潮對全球經濟秩序的挑戰。 冷戰經濟模式的對比: 對比瞭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西方陣營與以計劃經濟為核心的東方陣營在資源配置效率、技術創新速度上的差異,以及這種競爭如何塑造瞭第三世界的選擇。 第三部分:全球化浪潮、金融化與新不平等(1970至今)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冷戰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範式,分析瞭技術進步如何再次加速瞭資本的跨國流動,並帶來瞭新的社會挑戰。 石油衝擊與滯脹的挑戰: 闡述瞭1970年代中東地緣政治變動對全球能源價格的衝擊,以及西方國傢為應對“滯脹”(高通脹與高失業率並存)局麵而采取的貨幣主義政策轉嚮。 信息技術革命與産業空心化: 探討瞭個人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如何催生瞭知識經濟,並導緻發達國傢傳統製造業的“空心化”現象。分析瞭供應鏈的全球重組如何使得生産成本降低,但同時也加劇瞭發達國傢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 金融的“脫實嚮虛”: 重點分析瞭金融衍生品、信用擴張在近幾十年中的爆炸性增長,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結構性原因,強調瞭金融監管的滯後性問題。 數字經濟與地緣政治新博弈: 審視瞭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格局,分析瞭技術標準、數據主權如何成為國傢間競爭的新焦點。探討瞭全球化進程的逆轉趨勢——貿易保護主義的迴潮與區域經濟集團的強化。 本書的獨特視角: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歐洲中心史觀,強調環境史和技術擴散史的相互作用。例如,我們將分析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生産模式的影響,以及跨大西洋的蒸汽船技術如何實質性地縮短瞭全球市場的時間距離,而非僅僅關注貿易量的變化。通過整閤經濟學、社會學和國際關係學的理論框架,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復雜、多層次、動態演變的全球經濟圖景,幫助讀者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秩序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起來的,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本書適閤對世界格局變遷、經濟史、社會學前沿理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曆史學與經濟學專業學生,以及關注全球化議題的政策研究人員。 書籍名稱:現代建築思潮:從包豪斯到解構主義的審美演進與城市影響 內容簡介 《現代建築思潮:從包豪斯到解構主義的審美演進與城市影響》是一部係統梳理20世紀以來西方建築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專業著作。本書並非簡單的風格羅列,而是將建築視為特定時代社會、技術和哲學思想的物質載體,旨在揭示不同思潮之間內在的批判與繼承關係,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重塑瞭我們的居住環境和城市麵貌。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誕生與理性化衝擊(1900-1945)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主義建築的哲學根源,即對曆史裝飾的摒棄,轉而擁抱工業化帶來的新材料——鋼、玻璃和鋼筋混凝土。 理性主義的先聲: 分析瞭維也納分離派、阿道夫·魯斯(Adolf Loos)對“裝飾即罪惡”的批判,以及早期功能主義的萌芽。 現代主義的集大成者: 深入探討瞭勒·柯布西耶“新建築五點”的理論意義,以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少即是多”的美學極緻追求。重點分析瞭包豪斯(Bauhaus)在設計教育和理論傳播上的革命性作用,及其如何試圖彌閤藝術與工業生産的鴻溝。 國際風格的勝利: 考察瞭現代主義如何通過國際競賽和移民浪潮(如包豪斯大師流亡美國),成為二戰後全球城市重建的主流範式,並分析瞭其在快速城市化中帶來的標準化、去地域化的問題。 第二部分:對宏大敘事的反思與地域主義的迴歸(1945-1970) 二戰後,盡管國際風格占據主導地位,但對其過於冰冷、缺乏人性尺度的批評也日益高漲,催生瞭新的探索方嚮。 結構主義的勃興: 重點分析瞭以法國和英國為代錶的結構主義建築實踐,探討瞭如何利用重復的、可變動的結構模數來錶達社會理想(如單元化居住體係),並分析瞭日本建築師如丹下健三的後現代嘗試。 粗野主義(Brutalism)的爭議: 剖析瞭粗野主義對混凝土原材料的誠實暴露,以及其試圖通過宏偉尺度和厚重體量錶達社會責任感的復雜動機。同時也分析瞭這種風格因其壓迫感和維護睏難而引發的公眾反感。 地域主義與批判性地域主義的萌芽: 考察瞭阿爾瓦羅·阿爾托(Alvar Aalto)等人在北歐對場地、材料和地方氣候的精細迴應,標誌著對全球統一標準的初步挑戰。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碎片化的都市景觀(1970至今) 本部分聚焦於對現代主義“普世真理”的徹底顛覆,建築語言變得更加復雜、多義和具有敘事性。 後現代主義的“復古”與符號學: 詳細解讀瞭羅伯特·文丘裏(Robert Venturi)對“少即是乏味”的挑戰,以及他對曆史符號、商業廣告符號的挪用與戲仿。分析瞭這種轉嚮如何使得建築重新獲得瞭與公眾對話的能力。 高技派(High-Tech)與透明性: 探討瞭以蓬皮杜中心為代錶的高技派建築,如何將結構、管道等技術元素暴露在外,將其視為新的“裝飾”,體現瞭對技術美學的贊頌。 解構主義的幾何革命: 深入解析瞭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人的解構手法。解構主義不再追求和諧與穩定,而是通過破碎的平麵、傾斜的牆體和非歐幾裏得幾何,錶達對既有秩序的質疑和動態的生成過程。 城市語境與社會責任: 最後,本書探討瞭當代建築實踐如何應對可持續性、可負擔性住房以及城市更新的復雜議題,反思瞭建築師在構建未來城市形態中的倫理角色。 本書配有大量經典建築案例的平麵圖、剖麵圖和照片分析,是建築史、城市規劃、藝術史及相關設計領域專業人士和學生的必備參考書。 書籍名稱:中世紀歐洲的信仰、權力與日常生活:從查理曼帝國到黑死病 內容簡介 《中世紀歐洲的信仰、權力與日常生活:從查理曼帝國到黑死病》是一部專注於西歐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450年)的綜閤性曆史著作。本書超越瞭將中世紀簡單視為“黑暗時代”的傳統刻闆印象,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一韆年曆史時期內部的復雜結構、關鍵的製度演變以及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圖景。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建與早期中世紀(500-1000年)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文化、古典遺産與基督教信仰如何在動蕩中融閤,逐漸塑造齣新的政治與精神藍圖。 日耳曼王國的形成: 分析瞭法蘭剋王國在剋洛維統治下的整閤,以及墨洛溫王朝的衰落。重點考察瞭宮相查理·馬特在圖爾戰役(732年)中的作用,以及它對伊斯蘭世界擴張邊界的意義。 查理曼帝國的加冕與文化復興: 詳細描述瞭教皇利奧三世在聖誕節為查理曼大帝加冕的曆史意義,探討瞭這一事件如何確立瞭世俗與宗教權力的復雜共生關係。考察瞭“加洛林文藝復興”在文字、修道院教育和聖像製作上的貢獻。 封建製度的起源: 解釋瞭在中央權力真空下,采邑製(Fiefs)和效忠關係(Vassalage)如何自然地發展為中世紀早期的社會結構——封建製度。分析瞭領主與農民之間的相互義務。 第二部分:鼎盛時期的轉型與神聖羅馬帝國(1000-1300年) 中世紀盛期是技術進步、人口增長和製度成熟的階段。本書關注核心機構的權力鬥爭與精神生活的興盛。 教會的改革與“教權至上”: 深入探討瞭格裏高利七世與亨利四世之間的“授職權之爭”,分析瞭教會在歐洲政治舞颱上如何力圖超越世俗君主。研究瞭修道院運動(如剋呂尼、熙篤會)對農業技術和知識保存的貢獻。 城市與商業的復興: 考察瞭農業技術的提升(如重犁、三圃製)如何支持瞭人口爆發式增長,並催生瞭突破封建桎梏的自治城市(Communes)。分析瞭漢薩同盟和意大利城邦(威尼斯、佛羅倫薩)在長途貿易中的創新。 大學的誕生與經院哲學: 記錄瞭博洛尼亞、巴黎大學的建立,探討瞭經院哲學傢如托馬斯·阿奎那如何試圖調和亞裏士多德的理性與基督教的神學,及其對知識體係的影響。 十字軍東徵的經濟與文化後果: 不僅分析瞭宗教狂熱,更審視瞭十字軍東徵對地中海貿易路綫、貴族階層流動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長期影響。 第三部分:危機、信仰與日常生活的解構(1300-1450年) 中世紀晚期被一係列災難性的危機所定義,這些危機最終導緻瞭舊秩序的瓦解,並為文藝復興奠定瞭基礎。 農業危機與飢荒: 分析瞭“中世紀盛期最優氣候”的結束,以及14世紀初大飢荒對人口結構和農民反抗意識的影響。 黑死病的社會衝擊: 對黑死病(1347-1351)的傳播模式、醫學認知及社會後果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重點分析瞭勞動力銳減如何意外地提高瞭幸存農民的議價能力,加速瞭農奴製的瓦解。 教會的權威危機: 探討瞭阿維尼翁之囚、西方大分裂等事件如何嚴重削弱瞭羅馬教廷的道德和政治權威,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埋下瞭伏筆。 騎士精神的衰落與戰爭的專業化: 考察瞭英法“百年戰爭”中長弓和火炮等新式武器的應用,如何使得傳統騎士階層逐漸被專業化的步兵和雇傭軍所取代,標誌著中世紀軍事體係的終結。 本書通過對一手史料(如編年史、法律文獻、財産記錄)的細緻解讀,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活力、矛盾重重、充滿信仰力量的真實中世紀歐洲。它不僅是曆史學者的工具書,也是對西方文明根源感興趣的讀者的優秀入門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傢同


  民國28年生,颱大電機係學士,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教務長及代理校長、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國際大學校長。

  李教授曾獲得五次連續的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工科學術獎、侯金堆傑齣榮譽獎和旺宏電子講座教授,他是美國電機電子學會的榮譽會士,並且曾擔任過十一種國際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

  李教授也是短篇小說作傢。他的小說親切、自然、發人深省。《讓高牆倒下吧》、《陌生人》、《鐘聲又再響起》、《故事六十八》等書感動瞭無數人心。

  李教授關心教育,他所寫的《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基本文法》成為最暢銷的英文文法書;他所企劃的《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課本》也成為英文學習者的第一選擇。他同時也投身基礎數學教育,他為中學生編寫實用的數學課本,期望透過詳細解說,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邏輯思考更清晰。已齣版《專門為中學生寫的數學課本》係列。

周照庭

  靜宜大學資訊傳播係研究所畢業,曾經接受過李傢同教授的教導,對寫程式和英文都有不錯的能力。

圖書目錄

The Preface 作者序
How to Use This Book 使用導覽

Part 1  Biology 生物學
L1 Living Organism 生物
L2 Microscope 顯微鏡
L3 Hooke and Leeuwenhoek 虎剋與雷文霍剋
L4 Cell Structure 細胞結構
L5 Carbohydrate 碳水化閤物
L6 The Willow Experiment 柳樹實驗
L7 Smallpox 天花
L8 Cancer Cell 癌細胞
L9 Bacteria 細菌
L10 Penicillin 盤尼西林
L11 Virus 病毒
L12 Ulcer 胃潰瘍
L13 Heart 心臟
L14 Metabolism 新陳代謝
L15 Neuron 神經細胞
L16 Reflection 反射動作
L17 Blood Vessel 血管
L18 Food Digestion 食物消化
L19 Keeping Warm 保持溫暖
L20 Lung 肺

Part 2  Chemistry 化學
L1 Mixture 混閤物
L2 Element 元素
L3 Photosynthesis 光閤作用
L4 Dalton’s Atom Theory 道耳吞的原子說
L5 More on Dalton’s Atom Theory 更多關於道耳吞的原子說
L6 Dalton 道耳吞
L7 Avogadro 亞佛加厥
L8 Thomson 湯姆森
L9 Rutherford’s Atomic Model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L10 Moseley 莫色勒
L11 Avogadro Constant 亞佛加厥常數
L12 States of Material 物質的狀態
L13 Periodic Table 元素週期錶
L14 Madame Curie 居禮夫人
L15 Plato and Boyle 柏拉圖與波以耳
L16 Lavoisier and Element 拉瓦節與元素
L17 Air 空氣
L18 Carbon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
L19 Global Warming 地球暖化
L20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

Part 3  Physics 物理學
L1 Time 時間
L2 The Significance of Time to Ancient People 時間對古代人的意義
L3 Calendars 曆法
L4 Galileo—I 伽利略(I)
L5 Galileo—II 伽利略(II)
L6 Length—I 長度(I)
L7 Length—II 長度(II)
L8 Length—III 長度(III)
L9 The Imperial System 英製
L10 Weight 重量
L11 Mass 質量
L12 Gravitational Force 引力
L13 Deformation 形變
L14 Mechanics 力學
L15 Energy 能量
L16 Kinetic Energy 動能
L17 The Transfer of Kinetic Energy 動能轉移
L18 Potential Energy 位能
L19 Wave 波
L20 Hertz 赫茲

Index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8754
  • EISBN:97895708590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5MB

圖書試讀

The Preface

  When I became a freshman stud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 was deeply troubled by having to read English textbooks. The calculus textbook was not too troublesome because every page was filled with formulas. I tried to ignore the proofs and was successful in passing the examinations. There was a Chines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physics textbook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had a large number of these Chinese version books. We all stormed to the library to borrow them. Yet chemistry was a great headache to me. There were so many English words which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I clearly remember that, to me, there were totally around twenty new English words in the first page. After I spent a lot of time searching through the dictionary, I had no energy to understand what this page was talking about.

  I was supposed to be very good in English in high school. Yet I had trouble in reading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If we read ou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we will notice these books do not involve science. No wonder, for thos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j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hard to read college science textbooks.

  This book offers sixty short English articles on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ysics. Each article is coupled with a Chinese translation. This book is by no means a science textbook.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casually read this book. By the time to get into college, they will find out that they are not totally unfamiliar with scientific terms. We deliberately chose the subjects in science which are of high school level. You cannot find subjects related to quantum physics, for instance, in this book.

作者序

  當我成為電機工程學係的大一新生時,我對於讀原文教科書這件事極其睏擾。微積分的教科書不是很難,因為每頁都充滿瞭演算公式。我試著忽略證明的部分,並成功地通過考試。物理學的教科書有中文譯本,而大學的圖書館也有這些中文譯本的大量藏書。我們都衝到圖書館藉閱這些中譯本。然而,化學對我來說纔是最頭痛的,其中有好多我不曾看過的英語詞彙。我清晰地記得,光是第一頁,就有約20個我不懂的英語生字。在我花費大量時間查字典之後,我根本沒剩餘的精力去搞懂這頁在講什麼。

  我在高中時期英語算是不錯的,但閱讀大學的英語教科書對我來說卻睏難重重。如果我們閱讀高中的英語教科書,會發現這些書基本上是不談科學的。怪不得對於想要主修理工相關科係的學生,閱讀大學的科學教科書是如此睏難。

  本書精編瞭60篇有關生物、化學與物理的英語篇章。每篇文章都附有中文翻譯。這本書絕不是一本科學教科書。高中生可以隨興地閱讀本書。在上大學之前,他們會發現自己熟悉瞭一些科學術語。我們刻意選用高中程度的科學詞彙,所以舉例來說,本書不會提到像是量子物理學的詞彙。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理工科係的學生或從業人員,時間都是用「分鐘」在計算的,根本沒空去啃那些冗長無趣的語言學理論。所以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抱持著很高的期望。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工具書一樣,隨翻隨查,而且查詢的效率要高。例如,當我遇到一個描述「機製」的長句時,我希望書中有明確的圖錶或步驟解析,直接告訴我「這個結構在英文中通常是這樣拆解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常見的圖錶標籤、實驗步驟用語的對照錶,那簡直是太棒瞭。我不需要背誦整篇文章,隻需要記住那些關鍵的「結構模組」,這樣在未來閱讀新資料時,就能快速套用,大幅提升閱讀速度。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快速上手,立竿見影」,而不是要我花上半年時間從頭讀到尾,那我絕對會大力推薦給我的學弟妹們,因為這纔是真正符閤我們需求的學習材料。

评分

我先前嘗試過幾本市麵上的理工英文參考書,但說實話,很多都太偏嚮美式英語的文法結構,而且舉例的內容都非常學術化,導緻我常常看不懂那些例句想錶達的意思,更別提如何應用瞭。這本《教你讀懂理工英語》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一絲希望,因為它強調的是「讀懂」,而不是硬要我學會「寫作」,這對我這種主要需求是閱讀理解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特別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常見的學術連接詞和句型轉摺,因為理工文章的邏輯性很強,一個「然而」(however)或「因此」(consequently)的位置不同,整個句子的意思可能就完全顛倒瞭。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多的實戰範例,讓我能分辨齣在不同科學領域中,這些詞彙的細微差別,那對我的幫助會是無可估量的。我希望它不隻是單純的單字翻譯,而是能深入解析上下文如何影響單字的精確含義,畢竟在嚴謹的科學領域,一字之差可能就影響到實驗結果的判讀瞭。

评分

從我過去學習英文的經驗來看,不同學科的錶達習慣差異非常大。化學的精確性要求和物理學的宏觀描述,用語的側重點顯然不同,更不用說生物學中那些複雜的生命過程描述,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的被動語態和修飾成分。如果這本書能針對這三大領域——生物、化學、物理——進行分章節的細膩區分,那就太厲害瞭。我特別想知道它如何處理物理學中的公式敘述,例如如何用清晰的英文描述一個數學推導過程,這往往是許多颱灣學生最大的痛點。如果它能提供「物理公式的標準朗讀法」或者「實驗數據報告的標準寫法對照」,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性的理工詞彙書。這種針對性強、專業度高的內容,纔是真正能解決我們在專業領域中遇到的實質睏難的利器。

评分

我一直認為,學好理工英文的關鍵不在於你認識多少生字,而在於你能不能掌握「學術語氣」(academic tone)的錶達方式。理工文本講究客觀、中立、不帶情感的陳述,這跟日常口語或文學作品的錶達方式截然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種「語氣」是如何透過詞彙選擇和句法結構來建構的。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用更精準的動詞來代替平庸的「show」或「do」?會不會分析那些看似中性的副詞,其實隱含瞭作者對該研究結果的信心程度?如果這本書能從更深層次的語言哲學角度,來解構理工寫作的「潛規則」,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翻譯,那它就真正配得上「完整剖析」這個名號瞭。這對於想要往後發錶國際論文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內功修煉,能讓我們寫齣的東西更具專業性和說服力。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麵色彩的搭配很有質感,拿在手上不會覺得太輕薄,很有份量感。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非常有吸引力,畢竟理工科的英文對我們這些非英語母語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惡夢。我記得以前大學時讀那些原文書,光是要搞懂那些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句型,就已經耗費我大部分的精力,根本沒辦法好好吸收內容。這本書的排版也處理得相當好,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很舒適,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比較不會酸澀,這對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而且,我注意到它在排版上似乎有特別考慮到颱灣讀者的閱讀習慣,這一點非常貼心,讓人感覺到作者或齣版社是用心在對待這本書的呈現。總體來說,光從外觀和初步的感受,就讓人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期待,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印製的教材,而是真正有下過功夫的作品。希望內在的內容也能跟包裝一樣紮實,能夠真正幫我突破理工英文的盲點,讓我未來在麵對國際期刊或研討會資料時,能更有信心去理解那些艱澀的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