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知識通:19個有趣的飲食常識探究、12位名人與酒的不解之緣、17道中華美食典故 (電子書)

飲食文化知識通:19個有趣的飲食常識探究、12位名人與酒的不解之緣、17道中華美食典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管傢琪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美食
  • 中華美食
  • 飲食常識
  • 名人軼事
  • 酒文化
  • 曆史典故
  • 電子書
  • 文化知識
  • 趣味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華美食故事係列」
故事女王管傢琪最新力作
108課綱提升跨領域素養最佳讀物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傢怎麼做菜。
  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麵麵的文化知識,做瞭一番梳理和介紹。
 
   廚師這一行的祖師爺是誰?他為瞭討好齊桓公竟然做瞭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挨餓和「風」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沒東西吃要叫做「喝西北風」?
  蘇東坡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傢、書畫傢,竟然還是一位釀酒高手?
  拒絕客人來訪叫做「吃閉門羹」,但「閉門羹」可是安徽一帶的傳統名菜呢!
  使用筷子時又有哪些禁忌呢?
  且看《飲食文化知識通》一一解惑,
  讓你懂文化、知禮儀,還能成為美食常識小達人。
  
本書特色
 
  ★「飲食文化知識通」——美食的命名、菜係,禮儀與各類小常識,是飲食文化的十萬個為什麼。
  ★「酒的故事」——與社會現實、人文環境、個人際遇有關的酒文化與名詩名句。
  ★「美食典故小學堂」——介紹17道中華美食名菜的典故、歷史與傳說。
  ★「字字玄機」——以填字遊戲的方式,整閤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及語詞,構思巧妙、樂趣無窮。
寰宇拾珍:跨越時空的風味之旅 一部深入探討全球飲食奧秘、烹飪技藝演變與餐桌禮儀變遷的百科全書。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的華夏美食典故,亦不著墨於特定飲品的名人軼事,而是以宏大的視野,帶領讀者穿梭古今,探索人類飲食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文化意涵、科學原理與社會結構。我們將從史前人類的採集與狩獵,追溯至當代分子料理的尖端科技,旨在揭示「吃」這一基本生存行為,如何演化為一門複雜精妙的藝術、一門嚴謹的學科,以及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 --- 第一部:風土與基因的交響——飲食的全球地理學 本部分著重分析地理、氣候、生物多樣性如何形塑瞭世界各地的基礎食材與烹飪哲學。我們將深入剖析「風土」(Terroir)概念,探討其在不同農業體係中的體現,例如地中海飲食的橄欖油與穀物基石,北歐寒帶的發酵與醃漬技術,以及熱帶雨林中對香料的依賴與創新。 章節聚焦: 1. 香料之路的遺產: 追溯從鬍椒、肉桂到番紅花等關鍵香料如何牽動世界貿易格局,它們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日常調味,並在醫學、宗教儀式中扮演的角色。本章將避免提及特定中式菜餚的典故,轉而探討香料在印度莫臥兒宮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應用差異。 2. 穀物:文明的奠基者: 深入探討小麥、稻米、玉米、藜麥等主食的馴化歷史。我們將比較不同文明如何利用單一穀物發展齣截然不同的加工技術(如:從石磨到碾磨,從單純煮食到複雜的發酵麵團),以及這些技術對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 3. 海洋的饋贈與禁忌: 考察沿海與內陸社會在蛋白質獲取上的根本差異。分析漁獲保存技術(鹽漬、煙燻、魚醬製作)的發展,以及跨文化中關於海鮮食用的宗教或文化禁忌及其背後的生態學動因。 --- 第二部:科學與技藝的革新——烹飪的物理與化學 本部分著重於烹飪過程中的科學原理,探討火候、時間、介質如何影響食材的結構、風味和營養價值。這裡沒有簡單的食譜解析,而是對烹飪背後原理的嚴謹探討。 章節聚焦: 1. 梅納反應與焦糖化: 詳盡分析這兩種風味形成的核心化學反應。我們將利用現代食品科學的視角,解構烘烤、煎炸和燒烤過程中產生的數百種複雜芳香分子,並探討如何精準控製這些反應以達到最佳風味。 2. 乳化與懸浮的藝術: 探討醬汁、湯底(Stock)製作中的穩定性科學。分析蛋黃、卵磷脂、膠原蛋白如何在不同溫度和酸鹼度下形成穩定的乳狀液或懸浮體,這是法式醬汁科學與現代廚藝的共同基礎。 3. 發酵的微生物學奇觀: 探討乳酸發酵、酵母發酵和黴菌發酵在不同地域的應用。我們將以德國酸菜、韓國泡菜(非特定菜餚典故,而是發酵機製)、歐洲奶酪為例,闡述微生物如何轉化食物的風味、質地,並延長其保存期限。 --- 第三部:餐桌上的儀式感——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 飲食遠遠超齣瞭生理需求,它是一種強大的社會粘閤劑、身份的標誌和權力的展示。本部分從人類學和社會學角度,解構餐桌上的行為規範與象徵意義。 章節聚焦: 1. 從宴會到日常:餐桌禮儀的演變: 追溯西方中世紀宴會禮儀的起源,特別是餐具(刀叉)的普及對人際互動方式的改變。分析不同文化中「共食」與「分食」的社會結構意義,以及用餐時的噪音控製與眼神交流規範。 2. 禁食、齋戒與符號消費: 探討宗教與意識形態如何規定「不吃什麼」。分析禁食的心理學效應,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飲食偏好(如純素主義、無麩質飲食)如何從健康選擇轉變為錶達個人價值觀的社會符號。 3. 食物與性別角色: 分析傳統社會中,廚房勞動在性別間的劃分,以及「傢常菜」與「專業廚師」分野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權力結構。探討女性在傢庭飲食傳承中的隱性影響力。 --- 第四部:未來的餐盤——永續性與科技衝擊 麵對全球化挑戰與人口增長,飲食的未來形態正經歷劇烈變革。本部分關注當代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食物來源與消費習慣。 章節聚焦: 1. 永續蛋白質的探索: 探討昆蟲養殖、細胞培養肉(Cultured Meat)的科學可行性與公眾接受度。分析這些新興食物如何挑戰傳統畜牧業的倫理與環境負擔。 2. 食物浪費的全球經濟學: 從生產鏈前端到消費者層級,分析食物損失的量化數據與經濟衝擊。介紹國際間在減少食物浪費方麵的政策創新與技術解決方案。 3. 極端環境下的食物設計: 考察太空探索、深海作業對食物製備提齣的特殊要求,例如壓縮營養、長期保存技術的發展,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反哺給日常食品工業。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視角,讓讀者明白,我們盤中的每一口食物,都是數韆年來氣候、貿易、科學與社會互動的複雜結晶。它邀請讀者不再僅僅是食物的消費者,而是成為一位能理解其歷史深度與未來走嚮的文化觀察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管傢琪
 
  華文世界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傢之一。1960年齣生於臺灣臺北,祖籍江蘇鹽城。輔仁大學歷史係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7年,1991年5月底辭掉記者工作之後,即在傢專職寫作至今,一直在少兒文學領域努力耕耘,著作甚豐。目前在臺灣已齣版創作翻譯和改寫的作品逾400冊,在香港、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等地也都有大量的作品齣版。曾多次得獎,例如德國法蘭剋福書展最佳童書、臺灣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等等。作品曾被譯為英文、日文、德文及韓文,並入選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的語文教材。經常至華文各地中小學與小朋友交流閱讀與寫作,廣受歡迎。
 
繪者簡介
 
尤淑瑜
 
  東海大學美術係畢業,曾任齣版社美術編輯,現為自由創作者,擅長繪製兒童教材、雜誌、書籍,另有閤作桌遊、建案經驗,作品有《貓巧可》係列、《貓熊.日常》、《聊齋誌異》、《童詩動物遊樂園》等。

圖書目錄

自序/管傢琪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飲食文化知識通
中華美食是如何命名?
什麼是「火候」?
什麼是「民族飲食」?
什麼是「八大菜係」?
什麼是「五大麵食」?
廚師這一行的祖師爺是誰?
「山珍海味」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火鍋是如何演進的?
為什麼把教育界稱為「杏壇」?
為什麼有的地方把吃飯稱做「喝湯」?
為什麼沒東西吃叫做「喝西北風」?
什麼叫做「品茗」?
使用筷子的禁忌有哪些?
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條?
為什麼生孩子要送紅雞蛋?
什麼是「上座」?
什麼是醃菜?
什麼是「滿漢全席」?
 
酒的故事
釀酒始祖——杜康
荊軻和高漸離的故事
曹操「煮酒論英雄」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酒仙——李白
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及〈飲中八仙歌〉
白居易〈醉吟先生墓誌銘〉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釀酒高手蘇東坡
李清照的藉酒澆愁
陸遊的〈釵頭鳳.紅酥手〉
 
美食典故小學堂
1平地一聲雷
2蜜汁塘藕 
3北京烤鴨
4南京闆鴨
5金陵鹽水鴨
6荷葉粉蒸肉
7東安子雞 
8紅燒獅子頭
9閉門羹火鍋 
10古老肉
11金華火腿
12水晶餚肉
13腐乳汁熗蝦
14鍋塌黃魚
15劍門豆腐
16白雲豬手
17護國菜
 
字字玄機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92442
  • EISBN:97898644924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8.1MB

圖書試讀

作者的話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管傢琪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傢怎麼做菜。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談中華美食。
  「食」,當然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小到以傢庭為單位,每個傢庭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比方說,我是一直到國一在同學傢吃飯時,纔從同學傢的餐桌上認識洋蔥,還記得當時我一問「請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大傢都一臉驚訝的看著我,好像我是一個外星人,因為我媽媽不愛吃洋蔥,我們傢的餐桌上從來就沒見過洋蔥;又如,我的爸爸是法官,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順便「開庭」,教訓一下小孩,每每舉證確鑿,讓犯人無可抵賴,隻得乖乖低著頭猛扒飯,把那些教訓一起吞下肚;國中時期我念的是女校,我的便當盒全班最大,總有同學驚嘆「哇!比我哥哥(或弟弟)的便當還要大!」,這是因為媽媽沿襲外公外婆的習慣,從來不留剩飯剩菜,我們傢的冰箱隻要到瞭晚上,打開一看裡頭幾乎都是空的,隻有冰開水;既然晚餐一定要全部清空,在大傢下桌以後,剩下的一點剩飯剩菜肯定就會被媽媽掃進我們的便當裡……
 
  就像媽媽不留剩飯剩菜的習慣是來自於外公外婆一樣,我自然也有一些在「食」這方麵源自母親的習慣。比方說,我不怎麼吃零食,吃正餐,頂多偶爾跟朋友們喝下午茶時會吃塊蛋糕之類,但我理解吃零食是一種生活樂趣,大多數的小孩都愛吃零食,所以在我當瞭媽媽以後,在兩個孩子還小時,我有一條傢規,就是每天都要等到晚餐過後纔能吃零食,因為「要好好吃正餐,不能用零食來代替正餐,身體纔健康」的觀念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小時候媽媽幾乎不讓我們吃零食,我則是做瞭一點點調整……
 
  現在,我的小孩長大瞭,我從他們的生活,也看到一些他們在「食」這個部分來自於我的影響,而他們也有自己的調整……
 
  所謂的文化,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每個傢庭都有自己的傢風、自己的生活習慣,其中當然就包括飲食習慣,而大至一個民族,關於「食」當然有很多有趣、有意思的部分。尤其是中華文化上下五韆年,光是「食」的部分就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知識,很多都離不開歷史,因此從這套書裡,你會讀到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
 
  這套書一共五本,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麵麵的文化知識,做瞭一番梳理和介紹,有關於中華美食的基本常識、傳統節慶飲食、名人與飲食文化、酒的故事、茶的故事、蔬果的故事,以及語文中的飲食文化等等,還有一百道中華美食的典故(穿插在每一本書裡,數量不一)。
 
  我想強調的是,這套書始終是環繞著文化、故事的角度,所以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很多知名美食,譬如「糖醋排骨」、「魚香肉絲」、「八寶飯」等等,在「美食典故小學堂」裡卻看不到,這是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相關的、或是可寫的(不會少兒不宜)的典故。還有一些菜餚雖然本身有故事,可是不符閤現代保育觀念,而且現在也幾乎絕跡(譬如廣東菜裡曾經有過的「龍虎鬥」,是吃蛇和貓),我們也就不收錄進來瞭。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