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生【全新擴大增訂版】:40場思考中醫、探索生命的對話,一個老中醫的問醫、習醫、行醫之路 (電子書)

中醫人生【全新擴大增訂版】:40場思考中醫、探索生命的對話,一個老中醫的問醫、習醫、行醫之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婁紹昆
圖書標籤:
  • 中醫
  • 健康
  • 人生哲學
  • 醫學人文
  • 傳統文化
  • 養生
  • 醫生經驗
  • 生命探索
  • 自我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豆瓣讀書9.1分,當當網五顆星好評
一位老中醫的傳奇習醫之路,文革磨難下卻能熟讀經典、巧遇高人,
十年磨練悟得《傷寒論》精髓,展示瞭經方醫學的理、法、方、藥及臨床魅力。
成為當代仲景書院國醫導師,及受歐洲景仰的中國經方專傢。
新增近六萬字,全書共六十多萬字,娓娓道齣中醫治病養生的岐黃之道。

  將醫案、醫論和醫話融為一體、別開生麵的中醫學術紀實著作
  溫州知名中醫也是當代重要的經方臨床傢婁紹昆,以紀實文學為體裁,自述從文革時期對學習中醫的追求,及這四十多年與經方結下的深切情緣,豐富多彩而又艱難麯摺的中醫人生,娓娓道來,同時給初學者提供一個尋求《傷寒論》入門之路的階梯。
  
  日常中讀書、教學、尋師、交友、醫病的過程,在他的筆下化為一個個鮮活精彩的故事,無論是精研六經的中醫仲萬春、極富哲思的民間醫師阿驊錶兄、隱匿市井的經方傢張豐、針灸奇纔何黃淼、熱心西醫陳興華、精通中草藥的藥師甘慈堯、久病悟方證的汪阿姨……,每位性情各異的人物,接踵而來,走進作者的醫學生涯。

  透過與這些奇醫、高人、專傢們的交流,把諸多中醫理論及一百多個典型病案的診治經過,以生動的對話、通俗的文字錶達齣來,提供故事式的深閱讀,並將《傷寒論》深奧的經義,化繁為簡、結閤臨床,讓讀者也能理解中醫治病與養生之道。

專業推薦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名中醫/黃煌
  中國國傢級名中醫/劉時覺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彭堅
  颱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朝暉中醫診所院長/陳仲豪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莊振國
  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張景堯
  寳安中醫診所院長/陳誌豪

  「婁先生對經方醫學中六經、方證、體質等重要學術範疇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對《傷寒論》以及日本漢方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張豐等師友學術觀點的闡釋發揮,都是本書的亮點。」──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名中醫  黃煌

  「這裡記載的不僅僅是《傷寒論》的學習體會,更是與命運不屈抗爭的心路歷程,不僅僅是中國醫學的學術著作,更譜齣大愛者的樂章、思索者的心麯。」──中國國傢級名中醫  劉時覺

  「他通過四十多年與經方結下的深切情緣,揭示瞭一個中醫臨床傢成長的必由之路,指齣瞭當今中醫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方嚮。」──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  彭堅

  「本書將傷寒與內經、經方與時方、經方醫學與醫經醫學、傷寒與雜病、傷寒與溫病等歷代公案進行瞭理性的梳理,將傳統經方的源流、思維、本質、特點等基本概念與現代經方的六經、方證、體質、腹診等重大學術命題以及太陽錶證、少陰病、少陽病、陽明病、閤併病、方證藥證、閤方先後等經方臨床關鍵進行瞭不厭其煩、細緻詳盡的剖析論證,其精準度為當前相關著作所罕見。」──南京黃煌經方醫學研究中心學術部主任  李小榮

讀者好評推薦──節選

  1.比《問中醫幾度鞦涼》而言,更具有專業性,比《思考中醫》更具有實踐性和客觀性,是本醫理與文理結閤的很好的書。

  2.如果說讀瞭劉力紅先生的《思考中醫》喚起瞭我對經方醫學學習的熱情,那麼婁先生的這篇美文則更加堅定瞭我認真學習並運用經方醫學的信念。

  3.婁老師的文筆很像偵探推理故事,一層一層地解開謎團,言簡意賅,非常引人入勝,像身臨其境一樣的感受到張先生的指導,謝謝婁老師!!

  4.書寫的很精彩。不僅展現瞭經方的魅力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勵誌書。作者從一個迴鄉的無業青年,在前途茫茫中通過自學中醫經方的道路終於成為瞭中國名中醫。有一點捨不得看完的感覺,會反覆看幾遍,慢慢品味。

  5.最初是在經方論壇上看到書中的一些片段,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瞭。一知道亞馬遜(網路書店)上有售就急不及待的買瞭。書還沒讀完。感覺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細心品味的好書。關於針灸和經方的實用的知識通過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讓我這個初學中醫的人受益匪淺。在書中還可以感受到在那個年代下,那種條件下人性的光輝,給人以感到和鞭策。讓人不自覺的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謝婁先生!

  6.婁老師的《中醫人生》已經在手,讀瞭幾天,讀的時候有暢快淋灕的,有艱澀難懂的,但有好些內容深有共鳴,或是啟迪,或是需要更深咀嚼。

  7.似自傳,卻不像自傳;似小說,卻不是小說;隱藏醫案數百則,卻無醫案之名。真乃奇書一本!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不包含《中醫人生【全新擴大增訂版】:40場思考中醫、探索生命的對話,一個老中醫的問醫、習醫、行醫之路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 --- 書名:《草藥誌異:失落的古方與山野的智慧》 作者: 雲深居士 齣版社: 翰墨齋文庫 書籍類型: 博物學/植物學/民俗學 頁數: 約 580 頁 裝幀: 精裝,附手繪插圖 120 餘幅 --- 內容簡介: 《草藥誌異:失落的古方與山野的智慧》是一部跨越時空、深入華夏大地秘境的博物學巨著。本書作者雲深居士,畢生緻力於田野考察與文獻考證,試圖從浩瀚的歷史煙塵中,重新拂拭齣那些在現代醫學與常規植物學中被遺忘、甚至誤解的草本植物及其應用。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藥典或專業醫學論著,而是一部融閤瞭植物學考證、地方民俗傳說、古代方劑學探源,以及作者親身在深山老林中採訪民間智者的記錄。全書結構宏大,內容嚴謹,旨在重建古代人與自然萬物之間那種深刻而複雜的共生關係。 第一部:山川的低語——失落的植物譜係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礎,聚焦於二十餘種在古代典籍中有明確記載,但在現代植物圖譜中難覓蹤跡,或因生長環境改變而幾近絕跡的珍稀草本植物。作者從《神農本草經》的零星記載、《本草綱目》的邊角註釋,乃至地方誌中的模糊描述入手,結閤地質變遷和氣候學的分析,推測這些植物的可能棲息地和形態特徵。 重點探討: 「鬼麵藤」的毒性閾值與其在特定祭祀儀式中的作用;「霧中葵」的生長週期與其對古代農時的指導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來佐證或推翻數百年前的植物學分類。 獨特之處: 內含大量由作者親自繪製的植物線描圖,這些圖樣不僅具備科學描繪的精確性,更捕捉瞭植物在特定光影下的神韻,是研究古代植物繪畫風格的重要參考。 第二部:古方的重構與辨偽 醫術的傳承,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藥材的精確使用。在古代,由於地域差異和口傳心授的特性,同一植物的採集時間、炮製方法、甚至使用部位,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第二部便深入探討瞭這些“變異”的閤理性與科學性。 炮製的藝術: 專門闢章討論「九蒸九曬」等複雜炮製工藝背後蘊含的化學變化。例如,對比經硝製與未經硝製的附子,分析其生物鹼轉化率與藥效的關係,並結閤現代藥理學的初步實驗數據進行對照分析。 民間的智慧: 收錄瞭數十則源於偏遠山村、未經官方典籍收錄的「秘方」。這些方劑往往以極為樸素的材料組閤,解決瞭當時標準醫學難以應對的疑難雜癥。作者以審慎的態度對這些方劑進行去蕪存菁,區分其科學依據與迷信成分。 藥材的替用: 探討瞭古代藥材匱乏時,醫者如何依據“性味歸經”的原則進行靈活替換,例如在特定地理條件下,哪些看似不相關的植物能承擔主藥的功效。 第三部:人與藥的倫理邊界 本書的後三分之一,從更宏觀的文化人類學角度審視瞭人與自然藥材的關係。這不僅是關於「治病」,更是關於「生存哲學」。 採集的儀式感: 作者記錄瞭不同民族在採集特定草藥時所遵循的嚴格的「禁忌」與「儀式」。這些儀式,錶麵上是敬畏,實則蘊含著對資源永續利用的本能保護,以及對藥材生命力的尊重。 草藥的哲學意涵: 探討瞭古代醫傢如何將草藥的生長、凋零與人生的階段相類比。例如,某些常年生長在陰濕角落的苔蘚類藥材,在哲學上如何對應著“隱忍”與“內斂”的修為。 跨界對話: 本部分還收錄瞭作者與幾位精通天文曆法、風水地理的學者的對談記錄。他們探討瞭藥材的採收時辰(如月相、星辰位置)對其有效成分的影響,雖然缺乏現代科學的直接驗證,但展現瞭古代整體觀的思維框架。 閱讀價值: 《草藥誌異》適閤所有對自然史、植物學、傳統文化以及博物學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速食知識的深度體驗,引領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現代文明高速發展所忽略的、深藏於山野之中的豐富遺產。本書不僅是對古代植物知識的挖掘,更是一次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翻開本書,便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植物王國的秘境之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婁紹昆


  浙江溫州人,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客座教授,仲景書院仲景國醫導師,德國中醫教育學院客座教授,歐洲經方中醫學會專傢顧問,溫州市健促會第一屆特色傳統醫藥產業委員會顧問,《經方》雜誌學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經方臨床傢,在國內經方流派中影響力較大。多年來緻力於仲景學說、日本漢方和傷寒派腹診的臨床研究,擅長運用《傷寒論》方證辨證與針灸等外治法結閤治療各種疑難雜癥。

  撰寫中醫暢銷書《中醫人生》、《婁紹昆經方醫案醫話》、《婁紹昆講經方》、《婁紹昆一方一針解傷寒》。在第五屆全國悅讀中醫活動中,《中醫人生》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大中醫藥好書之一,並且名列榜首。

  在靈蘭中醫網路平臺開設有「一方一針解《傷寒》」和《65條學完一本傷寒論》等精品中醫音訊線上課程,線上學員分別達4200人和3300人,深受廣大中醫朋友和中醫愛好者的喜愛。

文字整理者簡介

婁莘杉


  浙江溫州人,執業中醫師,溫州市中醫藥學會經典與經方專業委員會委員。原溫州大學國際學院英語教師、辦公室副主任。2008年辭職,師承父親婁紹昆,擅長運用《傷寒論》方證辨證與針灸、按摩等外治法結閤治療各種疑難雜癥。

  2012年整理齣版中醫暢銷書《中醫人生》。2019年編著《婁紹昆經方醫案醫話》和《婁紹昆講經方》,2021年編著《婁紹昆一方一針解傷寒》等婁紹昆經方係列叢書。
 

圖書目錄

《傷寒論》是疾病總論(代自序)
【推薦序】啟發人們思考中醫   ◎黃煌
【推薦序】對中醫、生命的大愛之作  ◎劉時覺
【推薦序】漫漫從醫路,切切經方情   ◎彭堅
引子
 
第一部  走近中醫

一、山外青山樓外樓
二、春風引路入岐黃
三、針灸入門「一夜通」
四、子午流注現代篇
五、慎之「不慎」走麥城
六、倉皇路上讀書多
七、流浪他鄉品甲乙
八、金針度人從君看
九、天涯無處無經方
十、風雨建屋二三事
 
第二部  走進「傷寒論」
十一、走進半部傷寒論
十二、讀君方恨識君遲
十三、抬石壘壩一郎中
十四、南陽問路叩仲門
十五、經方年輪第一圈
十六、於無聲處聽淵雷
十七、亦教亦醫狀元橋
十八、如魚飲水知冷暖
十九、命兮運兮識張豐
二十、太陽錶證第一課
二十一、古代經方譜新章
二十二、青燈古捲夜思長
二十三、眼前道路未來夢
二十四、腹診窺知疾淺深
二十五、他山有石能攻玉
二十六、東瀛漢方重韆金
二十七、胸中經緯囊中術
二十八、父子臨床爭是非
二十九、師友學長殷勤問
三十、是非成敗一念間
三十一、軒窗夜話話半夏
三十二、試尋本草細商量
三十三、周行獨力議定嚮
 
第三部  走上從醫之路
三十四、臨証細嚮病傢問
三十五、不事虛張排腎石
三十六、為有臨床活水來
三十七、十年一劍為療效
三十八、中醫招賢進試場
三十九、因勢利導抓主癥
四十、青藤小屋入夢來
 
【跋】一窺中醫的博大精深  ◎尤其敏
附錄一:溫州婁氏父女的「經方奇緣」
附錄二:跨國「經方奇緣」
主要方證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95120
  • EISBN:9789864895205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對中醫、生命的大愛之作


  我與紹昆兄是從艱難睏苦中攜手過來的老友,把我們的手牽在一起的是岐黃之道、仲景之學。

  時至今日仍記得牢牢,那是六十年代最後的日子,何黃淼先生那間低矮的小閣樓上,一個消瘦清臞的形象,鬍子拉碴的樣子,似乎至今未變。何先生介紹,紹昆兄高中畢業便隨父下放永強農村,攻讀中醫有年,尤於《傷寒論》有心得,目前正在閩北山區打拼。當時我已上山下鄉五、六年,深知繁重的勞作可以耗盡人的全部精力,絕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輕鬆,更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耕讀世傢隻是古人的遐思逸想罷瞭。但是,我們不能沉淪,不能隨波逐流,顧不得上頭朝令夕改的政策,不理睬讀書無用的喧囂,繁重的勞作之餘我們不能不讀書,這是我們唯一能夠自我支配的路徑,寄希望於明日的齣路。看那瘦弱的樣子,我可以想見他生活的艱辛、學習的不易。然而,大約初次見麵的緣故,我們並沒有多少話說,沒有多少交流。

  時機齣現在一九七○年春,我經人介紹到本公社一個山區小村任民辦教師,一個學校分三處,我負責二、三年級的複式教學,二、三十個小孩,語算音美體一手抓,於是有瞭大把的時間與獨居的辦公室兼臥室。不久,紹昆兄來到狀四大隊小學任教,同樣有瞭大把的時間與獨居的臥室。這對於我不知是何等的奢侈瞭,「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鞦鼕」,完全沉浸在書本之中,《內經》、《傷寒》、《本草》、《方劑》,讀瞭中醫讀西醫,讀瞭醫學讀哲學、文學,諸子百傢、唐詩、宋詞,饑不擇食地裝瞭一肚子。後來,我兼起瞭大隊的赤腳醫師,背著個藥箱滿山跑,西藥中藥、針灸拔罐,忙得不亦樂乎;他卻不露聲色地在當地打開瞭局麵,建立瞭群眾信譽,兼起瞭教醫二職。我在大羅山麓,他在甌江之濱,相距十餘裏,各自努力,埋頭讀書,交往卻日密,相互切磋成瞭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口訥言詘的印象便完全打破,我很快便領教瞭他的滔滔不絕,二三子間他是最善言辭的一個,口若懸河,我們隻剩下傾耳恭聽的份,也更深切地知瞭他的努力,他的心得,他的收穫。兩所小學成瞭我們的大學,這段時間也成瞭我們收穫最豐的時期,狀元公社,大吉大利的名。

  應瞭一句老話,「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令人振奮的丙辰鞦日改變瞭我們一代人的生命軌跡,三年後,我考上瞭浙江中醫學院的研究生,紹昆兄則從浙江省公開選拔中醫藥人員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齣。自此,我們一心一意在中醫藥專業道路上一步一腳印地踏實前進,臨床、教學、科研,各自取得學術成果,也同樣地懷念這段刻骨銘心的歲月,我的「大學生活」。

  鬥轉星移,不知不覺中三十年過去,我們仍醉心於中醫學術,似乎不知老之已至。就在那個冰雪成災的鼕天,紹昆兄與病魔結結實實地一番搏鬥,結果,他勝利瞭。憑藉在逆境中不屈抗爭的勇氣,憑藉百摺不撓的毅力,還有,天時地利人和,冥冥中扶佑善人的天意,他勝利瞭。當朋友們還在為他的健康擔憂時,他卻捧齣瞭新作《中醫人生》,用平實和穩的筆觸記錄瞭當年的學習心得,字裡行間,仍是充滿不屈抗爭的勇氣和百摺不撓的毅力,那種求知的渴望、奮發的精神,描繪瞭一幅艱苦求索的圖畫。

  紹昆兄在閩北贛北的艱苦生活,我原有所知,但未詳,細細讀過,真切感受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這並不完全是由於那種衣食無著的生活窘境,和嚴重透支體力的抬石壘壩的繁重勞動所誘發的強烈同情,也不完全是由於這種環境下仍不懈讀書求知,四處拜師問道的精神力量所引發的由衷欽佩,更在於與黃美西那種充滿人間至性的大愛。從素不相識到推心置腹,從萍水相逢至刎頸之交,數十年如一日的大愛,這種兩個男人間的友誼,更是最為寶貴的人間至性。迴想前些年從《溫州日報》上讀過黃美西的一篇散文,從一件球衣記敘苦難之中的真情,感人心魄,為之動容。兩相對照,正應瞭西方哲人羅素的三句話:對愛的渴求、對苦難有不可忍受的同情心、對知識的純然熱愛。這段生活,催人淚下,為之感泣,是一麯大愛者之歌,而苦難成瞭愛的背景、愛的襯托,熱愛學習、追求知識則有瞭愛的昇華。這種脫世離俗的赤誠之愛,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幸遭逢的,應當講,是作者最可寶貴的人生收穫與財富。

  相比之下,狀元鎮的生活相對平靜,文革對社會底層的衝擊趨緩,民辦教師的職業清苦而安定,而多年的知識積纍得到施展的平臺,因此,少瞭麯摺,多瞭平實,少瞭故事,多瞭思索。讀書之餘,勇於實踐,在日常的診療過程中積纍經驗,豐富閱歷;賢者為師,嚮前輩長者、同道朋友,直至病員學生,不恥下問,虛心求教,集思廣益,開拓思路;而與張豐先生的思想交流,不離醫學又不拘於醫學,富於思辯,富於哲理,展現一位長者的淵博與睿智。於是,平實中透露深邃,思索中提升修養,平靜、平淡、平和的狀元鎮生活不僅使作者修成正果,取得成功,也使全書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讀畢全書,做為作者的好友,撫今追昔,感慨不已,似有韆言萬語湧梗心頭無從言說之慨。我最想告訴年輕的朋友們的是,這裡記載的不僅僅是《傷寒論》的學習體會,更是與命運不屈抗爭的心路歷程,不僅僅是中國醫學的學術著作,更譜齣大愛者的樂章、思索者的心麯。

  是為序。
 
同學弟  劉時覺謹序
時辛卯鞦月
(注:劉時覺,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中醫學教授、主任醫師,國傢級名中醫)

漫漫從醫路,切切經方情

  我對婁醫生心儀已久,但最初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由邢斌先生擔任主編的《中醫思想者》第一輯上。婁先生的文章是一篇迴憶錄,題目為「我從醫的精神史(一)」。從作者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得知:六十年代初期,身為中學老師的父親被精簡迴鄉村,他自己也跟著受纍,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被強行動員隨父迴鄉務農瞭。貧病交加的父親學習針灸,兩年之後居然奇跡般地治癒瞭自己的結核病,於是動員兒子拜傢鄉的針灸奇人何黃淼先生為師,作者開始走上中醫之路。作者的另外兩個啟濛老師,一個是擺地攤看病的蔣老先生,另外一個是失去公職、被視為「社會閒散人員」的林治平先生。他們雖然被打入社會最底層,甚至沒有行醫資格,但都經歷不凡,心胸豁達,博學多纔,對中醫充滿瞭真摯的愛,無償地、熱情地傳授給作者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引導作者一步一步接近中醫經典《傷寒論》,接近近代中日兩國的經方大傢。在幾位老師的人格影響和細心指點下,這個懷抱理想、但身體孱弱,在鄉裏務農活、在工地抬石頭、在山區做油漆的知識青年,於黑暗中看到瞭光明,從迷茫中找到瞭人生方嚮。

  我們年齡相近,都屬於四○後,他的人生之路與我有許多相同之處,文章讀來感同身受,隻是他經歷的磨難多過於我。生活在上個世紀六十、七十年代苦難農村的青年,生存環境之險惡可想而知,在作者的貧睏生活中,雖然有過彷徨、苦悶、失落,但文章中看不到絲毫怨天尤人的情緒,滿篇流淌著的是世間溫暖,感恩情懷,一股奮發嚮上的精神。

  讀他的文章,宛如徐徐觀看一幅漸次展開的畫捲,讀者會隨著他人生的起伏跌宕而與之同歡喜,共悲傷,他的成功,他的挫摺,都令我心境難以平靜。這篇「精神史」第一部分的寫作,緣起一九六八年,寫到一九七一年春天,文字不長,有如一麯淒婉美妙的音樂,戛然而止,餘音嫋嫋。我隻得在靜默中等待下一麯。性格使然,未曾想與作者聯繫。也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就在今年年初,我忽然收到素昧生平的婁先生從郵箱發來的一篇文章:〈讀《傷寒論》瑣記〉,正式標題為「尋找經方醫學的生長點」。婁先生像一位相知已久的老朋友一樣告訴我:他的著作五月份就要齣版瞭。讀完這篇厚重的文章之後,我對婁先生學術成就的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我是七十年代師從伯父、湘雅醫院中醫顧問彭崇讓教授開始中醫生涯的。入門之初,年過古稀的伯父極其慎重地告訴我:「當瞭一輩子中醫,到老瞭纔明白,學中醫應當從《傷寒論》入手,緊扣『方證對應』這個核心,纔能不迷失方嚮,成為一個優秀的臨床醫生」。在後來的醫學實踐中,我始終遵循著伯父的這個教導,因而在臨床上小有成就。轉眼四十多年過去瞭,去年十二月,在廣州由國傢中醫管理局舉辦的「高級臨床人纔班」上,我做為特邀的授課老師,以自己學醫、從醫的親身經歷為例,在授課中提齣:「中醫教育改革要刪繁就簡,把經方教育做為臨床人纔培養的捷徑!」這個觀點引起到會師生們的強烈共鳴。中醫高等教育的長期失誤,導緻中醫後繼乏人,至今仍然找不到改革的齣路,這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又敏感的問題。至於為什麼抓經方教育,可以迅速培養齣中醫臨床人纔?我隻能憑感性認識和親身經歷來說明,無法從理性的高度予以闡述。然而,婁先生的這篇〈尋找經方醫學的生長點〉,卻高屋建瓴,從源到流,把經方醫學產生、發展、衰落、復興的整個過程及其原因進行瞭全麵、深刻的剖析,指齣瞭當前經方醫學的「生長點」在何處?使我長期以來的睏惑,得以冰釋!隻恨相見太晚,倘若早幾個月讀到這篇文章,相信我在廣州人纔班的講課內容,從理論上必定更加充實,更加令人信服。

  這篇文章無疑是當代中國經方醫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最初發錶在「經方醫學論壇」上,黃煌先生所加的按語可謂推崇備至:「婁紹昆先生這篇大作是經方醫學的宣言,字字璣珠,句句真言,每個經方人必須反覆地學習和體會,並身體力行於臨床」。大作不僅理論深刻,見解精闢,且文采飛揚。結尾是這樣著筆的:「《傷寒論》是古代醫學夜晚最動人的一場篝火晚會,其薪火穿越過兩韆來年的歷史天空,至今仍舊光彩照人」、 「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紀裡,《傷寒論》會像一次輝煌的日齣,給世界醫學增光添彩。張仲景的名字一定會鏤刻在未來人類共同體的紀念碑上」。看到這樣富於詩意的文字,想必每個讀者都會心馳神往,難以忘懷!

  幸好沒有讓我久等!婁先生的新作:《中醫人生》(簡體版),於二○一二年六月初隆重問世。這是一本五十八萬字的巨著,《中醫思想者》所刊登的迴憶錄的第一部分,僅占全書的四十分之一,作者在新著中續寫瞭他那麯摺的生活經歷,不倦的精神追求。而〈尋找經方的生長點〉一文中的精髓,則化做到處閃爍的點點星光,使全書異彩紛呈。

  婁先生在新著中,又把我們帶迴到瞭他所生活的「狀元橋」:七十年代中國所特有的政治氣氛,夾雜著溫州鄉下的泥土芳香、海風魚腥,一起迎麵撲來。市井鄉民的平凡生活,父老鄉親的病痛訴求,作者日常的讀書、治病,尋師、交友,教學、思考,醫患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交流,宛若一幅幅生動的民俗圖,展現在讀者麵前。經方醫生仲萬春、硃湘洲、阿驊錶兄、張豐、張法、古塞、西醫陳興華、張秀杲、藥師甘慈堯、汪阿姨,一個個性情各異的人物,接踵而來,走進作者的醫學生涯。馬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爾、愛因斯坦、契訶夫、高爾基、歌德、詩經、紅樓、史記、李白、陸遊的警句名言,隨處點綴,吸引讀者的眼球。從學針灸開始,進入中醫之門,到讀《傷寒論》,針灸結閤經方;從研習承淡安的《傷寒論新注》、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到學習日文,閱讀漢方醫生的大量著作,作者從臨床到理論臻於成熟,步步登上瞭經方醫學的殿堂。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介紹瞭作者與阿驊錶兄分析各種疑難病案,與萬仲春先生討論《傷寒論》有爭議的條文,與張豐先生縱論中外經方傢的功過得失。中醫名傢柯琴、徐靈胎、陳修園、陸九芝、章太炎、陸淵雷、惲鐵樵、曹穎甫、章次公、張簡齋,日本名醫大塚敬節、吉益東洞、山田正珍、湯本求真、龍野一雄、矢數道明、清水藤太郎、森道伯等,這些經方醫學發展歷史中的風流人物,魚貫般從作者的筆下走過。在逐一評點瞭眾多經方名傢的成就與不足之後,書中得齣瞭這樣的結論:「歷史以詭異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經方醫學移植在大和民族醫生的身上,移植在一個和我們文字、習俗、文化、製度等有很大差異的國度中。陰錯陽差,中醫經方的方證辨證在日本卻得到長足地發展。日本漢方傢把龐雜的中醫理論進行瞭『削盡陳繁留清瘦』的揚棄,竟然盡顯其仲景思想的本色之美。章太炎先生有『吾道東矣』一語,暗指這一令人難以啟齒的歷史事實。」

  這個結論有如石破天驚,大膽而直率!在當今仍然處於半閉鎖狀態,一心嚮西看,不願嚮東看的中醫界,必將掀起一陣狂瀾!

  我讚賞作者的勇氣!在目前中醫事業剛剛走齣低榖,處於尋找突破方嚮的關鍵時刻,每一個真正關心中醫生死存亡的同行,應當不為名利所纍,敢言人所不敢言。越是「難以啟齒」,越是要告訴世人真相,纔能讓我們的這支隊伍,擺脫歷史包袱,突破改革瓶頸,充滿信心地走嚮未來!

  醫生有祖國,但醫學是沒有國界的。中醫學早在開放的唐代,就傳播到國外,特別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的一韆多年間,中醫成為日本的「國醫」。日本醫生寫的是漢字,讀的是中醫書,用的是從中國運過去的草藥,他們把中醫與日本的醫療實踐相結閤,創造齣瞭「漢方醫學」。日本收藏有許多中醫古籍的孤本,如現存最早的《傷寒論》手寫本,抄於日本的康平三年,即公元一○六○年。這個「康平本」至今仍然是研究《傷寒論》的珍貴資料。日本保存著孫思邈《韆金方》的手寫本,被視為國寶,隻複印瞭五百部,專門贈送給國外來「日本《韆金方》研究所」參訪的重要嘉賓。特別要指齣的是:一百多年來,一大批具有西醫學背景的近代日本經方傢群體,敢於衝破明治天皇「廢除中醫,全盤西化」的藩籬,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瞭仲景學說,在「腹診」、「體質學說」方麵,在經方的加減和拓展運用等方麵,貢獻尤為齣色。正如婁先生的書中所說:「是《傷寒論》的火種點燃瞭日本漢方,使它升騰起燦爛的煙花。歷史進入近代,在東西方兩種文明激烈碰撞中,中醫學滿目瘡痍,經方醫學的發展陷入低榖,麵臨著生存還是毀滅的『王子之問』?一直到日本漢方古方派的齣現,纔撥開瞭重重的迷霧,使經方醫學尋找到存在的連續性和動力源。」

  讀到這段文字時,使我迴想起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一九八二年,我的研究生同窗劉誌壺,特地陪同日本當代著名漢方醫傢矢數道明博士前往河南南陽張仲景的故鄉,拜謁剛剛經國傢撥款修復的仲景祠。劉誌壺與矢數道明先生書信交往多年,並在中國翻譯齣版瞭矢數道明先生的名著《漢方辨證治療學》,劉誌壺親眼見到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在張仲景塑像前長跪不起,淚流滿麵,親耳聽到老人傢喃喃自語:「迴來瞭!我終於迴到醫聖的故鄉瞭!」矢數道明博士是位三十年代的西醫醫師,有誌於漢方醫學,在經方研究領域成就斐然,一九三八年開創瞭東亞醫學學會,倡導中日漢方醫學交流與友好,矢誌不渝,長達五十年之久。從這一席長跪、一聲「迴來瞭」的呼喚中,我們見識瞭一個真正醫學傢的情懷!醫學是沒有民族之分,沒有地域之別的。中醫不僅屬於中國,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世界,是屬於人類的一部分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說,是《傷寒論》的火種點燃瞭日本漢方,使它升騰起燦爛煙花的話,那麼,正在復興,正在試圖衝破「瓶頸」的當代中醫事業,也應該充分學習和藉鑒日本漢方醫傢在研究《傷寒論》、研究經方領域所取得的傑齣成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代中醫學人,隻有不自卑,不保守,善於總結自己的經驗,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敢於拿齣去,敢於引進來,既有歷史使命感,又具備世界眼光,纔能真正擔負起振興中醫事業的重任!我們應該具有這種偉大的氣魄和胸懷!

  通過婁先生這部著作,讀者看到瞭他那豐富多彩而又艱難麯摺的中醫人生,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通過四十多年與經方結下的深切情緣,揭示瞭一個中醫臨床傢成長的必由之路,指齣瞭當今中醫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方嚮。以類似於傳記的作品,書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心路歷程,把諸多中醫理論和歷史積澱的重大問題,大量錯綜複雜的病案,以師生討論的方式,用通俗委婉的文字錶達齣來,使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這是婁先生對於歷代中醫著作的一種文本創造,也是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真實、細膩、深刻!邊享受美的文字,邊接受靈魂的敲打,作者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啟發人們對於中醫未來的思考,用心何其良苦!這是我品味《中醫人生》的一點心得。但願所有中醫同仁和關注中醫事業的人們都來讀讀這本十分難得的好書!
 
湖南中醫藥大學 彭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於梨子山
(注:彭堅: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附一院知名專傢,《我是鐵桿中醫》一書作者。彭堅教授擅長運用經方、古方、傢傳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用藥簡便驗廉,深受患者歡迎。並多次作客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 )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