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滋味──開瓶之後,葡萄酒的純粹迴歸(經典修訂版) (電子書)

弱滋味──開瓶之後,葡萄酒的純粹迴歸(經典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裕森
圖書標籤:
  • 葡萄酒
  • 品酒
  • 葡萄酒文化
  • 葡萄酒品鑒
  • 開瓶
  • 味覺
  • 飲酒
  • 經典
  • 電子書
  • 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弱滋味》的齣版是我葡萄酒人生裡的轉摺點,
時時催促著不能隻是學習和複製,不能隻是遠觀……
要讓越來越自由開放的臺灣社會,包容更多元多樣的酒風,
也為更貼近生活的葡萄酒多留一些空間和增長茁壯的養分。
──林裕森


.颱灣最具影響力的葡萄酒作傢──林裕森,集結五十餘篇別具見地的短篇,重版再現。
.犀利的文字風格、精闢獨到的見解,以及最貼近葡萄酒的距離,提供另一種親近╱對待╱喜愛葡萄酒的觀點與思考空間。


-越頂級昂價就越美味?
-滋味淡薄就無法耐久?
-日常酒也有不平凡的美味價值?
-隨意與懶散也能釀齣珍釀?
大半青春全都揮霍在葡萄酒裡瞭,林裕森纔赫然發現二十多年來辛苦習來的釀酒真理並非永恆唯一。逼迫他更辛勤地在全球葡萄酒產區奔波遊走,探尋葡萄酒裡的新價值與味覺涼蔭。
許多人深信,唯有剛健強固的葡萄酒,纔能經得起數十年的瓶中熟成,纔能慢慢變化齣迷人的陳年滋味。林裕森卻說,葡萄酒需要一點缺憾與不足,纔能釀成平凡卻刻骨銘心的完滿滋味。香氣低弱,滋味淡薄,方能在杯中映齣更多美麗的光影。
當越來越多葡萄酒走嚮顏色深黑赤濃、口感厚實艱澀,甚至因過度人為操控而失去生命與靈魂的此時,林裕森告訴我們,隻需將葡萄酒當成佐餐飲料,迴到真實日常,迴到美味自身,在離我們最近的日常餐桌上,輕與淡自有價值,而大多數的稀世珍釀反成最笨拙,最該被遺忘的佐餐酒。
葡萄酒因為全球化而改變瞭,媒體結閤釀酒師而成的主流風格主宰著今日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的多樣性因而消失瞭嗎?林裕森有他的觀點:葡萄酒並不會因全球化而死,甚至可能因為更多不同價值與文化的加入,變得更加迷人。

《弱滋味》裡,林裕森試圖拋開西方理性主義的古典葡萄酒審美觀,走入葡萄酒世界的邊陲之地,用更謙遜的姿態與更開放的心,提供另一種有別於主流價值的葡萄酒觀點。

這不是一本葡萄酒工具書,而是一本可以隨性閱讀、也可以認真思考的葡萄酒散文集。林裕森的文字是理性的,總是直入問題核心層層辯證,犀利又精闢;然而在字裡行間,卻能嗅得他對葡萄酒的深切情感,甚至,他的人生與葡萄酒之間彷彿有著一條隱然的連結線。在一瓶葡萄酒中,蘊藏著比任何書籍都還要更多的人生哲理,《弱滋味》為我們展開的思考空間,無限寬廣。
當我們熱烈追逐名莊名酒的光環,堅貞信仰媒體與酒評傢的評分,或許,該是時候迴歸我們愛上葡萄酒的純粹原點,並讓葡萄酒迴到最原初、最根本、卻最常被遺忘的角色。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書籍,字數約1500字。 --- 書名:《寰宇星塵:探秘宇宙深處的生命跡象與文明迴響》 作者: 艾莉莎·文森特 齣版社: 蒼穹之眼文化 書籍簡介: 引言:寂靜的呼喚 在人類仰望星空的漫長曆史中,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始終縈繞心頭: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自古以來,神話、哲學和文學作品中充滿瞭對地外文明的想象。然而,隨著二十世紀射電天文學的興起和現代宇宙學的飛速發展,這個問題已不再是純粹的思辨,而是進入瞭嚴謹的科學探索範疇。《寰宇星塵:探秘宇宙深處的生命跡象與文明迴響》這部宏偉的著作,正是站在當代科學前沿,對這一終極追問進行深入、多維度考察的結晶。 本書作者艾莉莎·文森特,一位蜚聲國際的天體生物學傢和行星科學專傢,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敘事能力,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數十億光年的史詩級旅行。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部融閤瞭最新科研發現、哲學思辨與人文關懷的科普巨著。它旨在揭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劇場中,生命誕生的概率幾何?地外文明的形態可能遵循何種物理與化學規律?以及,如果真有一日我們接收到瞭來自遠方的信號,人類文明將如何應對這場宇宙級的“相遇”? 第一部分:生命的搖籃——宜居性的拓撲學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生命”本身的定義及其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問題。文森特教授首先梳理瞭地球生命起源的復雜路徑,從簡單的有機分子閤成到自我復製係統的齣現,詳細闡述瞭“生命三要素”——液態水、碳基結構和穩定的能量來源——在行星演化中的關鍵作用。 隨後,敘述的視角迅速拓展至太陽係之外。作者係統地介紹瞭係外行星的發現史,從早期的“熱木星”到如今開普勒望遠鏡和TESS任務鎖定的數韆顆行星。她巧妙地運用“宜居帶”(Goldilocks Zone)的概念,但並未止步於此。文森特深入探討瞭影響行星宜居性的更多復雜因素,如恒星類型(紅矮星、黃矮星乃至藍巨星)、行星的磁場保護、闆塊構造對碳循環的調節作用,乃至類地行星的衛星質量對外斜角穩定性的貢獻。 特彆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對“第二生命域”的構想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例如,木衛二(歐羅巴)和土衛二(恩剋拉多斯)冰下海洋中,依賴潮汐加熱而非光閤作用的化能閤成生命的可能性。書中不僅描繪瞭這些冰冷世界中可能的生態係統藍圖,還詳細介紹瞭未來探測任務(如歐羅巴快船)將如何驗證這些大膽的猜想。通過對不同恒星係統參數的嚴謹建模,本書提齣瞭一個全新的宜居性“拓撲學”概念,暗示著生命可能以遠超我們想象的形態和環境存在。 第二部分:文明的指紋——從SETI到技術痕跡 當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被廣闊化後,本書的焦點轉嚮瞭更高階的存在形式:技術文明。如何辨識一個“非自然”的信號或結構?這是本書技術探測部分的核心議題。 文森特迴顧瞭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的曆史,從早期的窄帶射電信號搜尋,到如今利用大型射電陣列(如FAST和ALMA)進行更大範圍的巡天。她細緻地剖析瞭“技術特徵”(Technosignatures)的分類與判讀標準,包括但不限於:規律的窄帶信號、高功率脈衝、失常的恒星光變麯綫(如戴森球的初步證據)、以及大氣中不自然的工業汙染物排放。 書中用瞭大量篇幅,批判性地審視瞭“費米悖論”——如果宇宙如此古老且廣闊,為什麼我們至今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傾嚮於“大過濾器”理論,而是提齣瞭一係列復雜的可能性,包括:文明的生命周期有限性、信號傳播的物理限製(如光速限製下的時滯)、文明自身的“技術沉默期”(即從低級技術嚮高級技術躍遷時,可能經曆的自我毀滅或主動隱藏階段)。 一個令人深思的章節探討瞭“暗森林”理論在當前天體物理學背景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文森特主張,一個真正高級的文明可能不會采用粗暴的廣播方式,而是會采取更隱蔽、更節能的通訊模式,這要求我們的搜尋技術必須具備更高的靈敏度和更深層次的模式識彆能力。 第三部分:宇宙的哲學——信息、時間與人類的定位 《寰宇星塵》的價值遠超技術手冊。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將目光收迴到人類自身,探討瞭發現地外文明對人類社會、宗教、倫理和自我認知將帶來的顛覆性衝擊。 書中引入瞭時間尺度的宏大概念。當我們接收到一個來自數韆光年外的信號時,我們接收到的實際上是該文明數韆年前的狀態。這種“信息滯後”對建立星際外交和理解文明演化軌跡提齣瞭深刻的挑戰。作者探討瞭“信息倫理學”——我們是否有權迴應?如果迴應,我們應該發送什麼信息來代錶我們這個物種? 此外,本書對“文明的終極形態”進行瞭富有想象力的推測。如果生命可以基於矽基、量子態甚至純粹的信息流存在,那麼我們對“智能”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文森特引用瞭認知科學和信息論的最新成果,描繪瞭超越碳基限製的潛在生命形式,這些形式可能早已超越瞭我們現有物理學範疇的理解。 結論:我們站在何處? 《寰宇星塵:探秘宇宙深處的生命跡象與文明迴響》以一種充滿敬畏感和科學求真精神的姿態收尾。它提醒讀者,每一次對係外行星的觀測、每一次對宇宙背景輻射的分析,都是在收集構成我們自身曆史拼圖的碎片。我們對地外生命的搜尋,本質上是對人類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定位。 本書是一部麵嚮所有對星空抱有好奇心的人士的指南,它不僅呈現瞭最前沿的科學發現,更激發瞭我們對存在的終極意義的思考。它預言瞭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或許在未來幾十年內,寂靜的宇宙將不再沉默,而人類文明也將在宇宙的廣闊背景下,找到其獨一無二的迴響。閱讀此書,即是為迎接那一天做好最充分的知識與心靈準備。 關鍵詞: 天體生物學、係外行星、宜居性、費米悖論、SETI、技術特徵、生命起源、宇宙哲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裕森Yu-Sen LIN
以葡萄酒為專業的自由作傢。巴黎第十大學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法國葡萄酒大學侍酒師文憑、東海大學哲學係。
  原本念的是哲學,卻一頭栽進葡萄酒的世界裡,林裕森自況為「逐美酒佳餚而居」的「遊牧型」作傢,在地球上遷徙流蕩,四處探尋那些在人與土地的交會之下,經過時間的沉積纔淬鍊而成的難得美味。
  林裕森部落格:www.yusen.tw


相關著作:《生命不可過濾──葡萄酒的返本之路》《飮.自然Natural Wine:獻給自然派愛好者的葡萄酒誌no.1》《歐陸傳奇食材:巴薩米剋醋、貝隆生蠔、布烈斯雞、鹽之花、伊比利生火腿、帕馬森乾酪、藍黴乳酪、黑鬆露、白鬆露》《布根地葡萄酒──酒瓶裡的風景》《西班牙葡萄酒》

圖書目錄

004 新版序:從法國A31高速公路到埔裏國道六號

壹/弱滋味
012 滄桑歲月的滋味
016 貼身的私密滋味
020 弱滋味
024 罰站的滋味
028 解密的滋味
032 階級的滋味
036 空靈的滋味
040 持久的壞年分
044 偏見的滋味
048 微生物的滋味
052 懶人的滋味
056 高密度之味060 青春期的滋味
064 釀壞的葡萄酒與自然天成的美味
068 原根的滋味

貳/輕價值
076 喝榭密雍一杯如讀舒國治散文一帖
080 適閤傢中常備的葡萄酒
084 無需等待的陳年滋味
088 瑕疵之必要
092 有點甜的通俗劇
096 喝白酒,度小月
100 薄酒來,不平凡的日常紅酒
104 紅加白
108 侍酒師的價值
112 二八.四八的省思
116 人生的滋味
120 夏多內的減重風
124 價格與道德
128 當侍酒師變成釀酒師

參/私觀點
136 葡萄酒的世界,世界的葡萄酒
140 時間的價值
144 混調與單一,歷史地理學的美味文本
148 品嘗的主觀與客觀
152 風生水起好酒來
156 舊世界的新創造力
160 地方風味與澳洲精神
164 氣象報告與桶邊試飲
168 白酒也要換瓶醒酒嗎?
172 黑色的白酒
176 雙腳踩踏齣的美妙滋味
180 陳年滋味中的年輕夢想
184 萬紫韆紅
188 關於封瓶
192 餐桌上的葡萄酒中心論

肆/飲酒小物
200 布根地玫瑰
204 無用的葡萄酒試酒碟208 有口皆杯的波隆酒壺
212 老酒的開瓶器
216 玻璃紙鎮與無法密封的橡木桶塞
220 波爾多的副產品— 可露利
224 垃圾堆裡的寶藏— 香檳金屬封蓋
228 旅行者的酒瓶— 羊皮酒囊
232 葡萄酒的時光機
236 請把醒酒瓶傳迴來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93057
  • EISBN:9789864593019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0MB

圖書試讀


【新版序】
從法國A31高速公路到埔裏國道六號


二○一三年齣版的《弱滋味》是寫作生涯中的第二本葡萄酒雜文集,雖隻是舊文重編,卻意外開啟瞭一扇窗,讓一個在臺灣齣生成長,在法國啟濛學習葡萄酒二十年的專業作傢,開始試著從自身文化齣發的反省之作。當年的齣版社已經轉而專注於童書繪本,讓這本不適兒童翻閱的酒書隻能另謀齣路。於是,有瞭這新版本的《弱滋味》。舊版序文〈自然的味道〉討論的是十年前自然派的樣貌,有些過時瞭,隻好另作一序,談談《弱滋味》的齣版旨趣。

將品嘗分為視覺、嗅覺和味覺三麵嚮的「感官分析品酒法」,是葡萄酒世界裡的一套共同語言,甚至是價值基準,全球各地的釀酒師、酒評傢與葡萄酒迷們都可以在此品嘗係統中互相理解溝通,也讓葡萄酒的評斷有客觀與量化的可能。這是一九九三年我在法國葡萄酒大學的第一堂課所學到的,近三十年來受益良多。但當開始投注心力在不是那麼經典主流的產區或品種時,這套品酒法的框限就會開始齣現,特別是這套係統中暗藏著一套古典主義式的審美觀,特別偏愛結構嚴密、酒體深厚,比例均衡、耐久綿長的價值,而常忽略和貶低其他葡萄酒裡的多樣美貌,如簡約樸實,如沉靜內斂,如淡淨素雅的迷人風味。

這樣的體驗在一次拜訪日本勝沼的酒鄉旅行上,倏地轉為文化上的強烈衝激,幾款如水般純淨的甲州葡萄酒深深地吸引我,例如中央葡萄酒的茅ヶ嶽,隻有十一%的酒精度,顏色透明如泉水,飄著淡淡的柚子香,喝來輕巧多酸,生動靈巧的清麗酒體,為味覺帶來如潺潺溪水般,自然寧靜的安定之感。但我卻要使盡力氣地將如魔咒般不時浮現的品酒考量如:香氣變化、酒體均衡、質地結構、多變層次、綿長餘味等等一一推開,纔能允許我靜心地欣賞這些酒的美貌。

在我跨過四十歲之後,偶然間,會在酒裡感應到生命活力,也纔開始理解到過往所學,隻拘泥於酒的外在形體,反而遺失瞭將葡萄酒視為生命整體的能力。也纔領略到酒體輕盈纖弱,其實也能有強大的生命力道,隻是在過去的學習歷程中,為知識體係與釀酒學原理所遮蔽而無能探見。因為是從侍酒師的課程開始學習葡萄酒,讓我至今仍一直相信葡萄酒最終的本質是佐餐的飲料,若無能在餐桌上扮演角色,再偉大難得都是枉費。隻是,在學習葡萄酒的歷程中,一再地發現許許多多備受推崇的經典珍釀卻都背離瞭這樣的本質,而最不受到關注,最常被貶抑的,卻常是最適切的理想佐餐酒。

 也許因為這諸多因個人的人生體驗而起的,對於葡萄酒價值體係的反思與疑惑,讓我更能理解與體認在十多年前逐漸崛起的自然派葡萄酒革新運動。從錶麵上看,自然派主張在釀酒時盡可能減少技術操弄和不添加葡萄以外的東西,似乎是站在現代釀酒學的對立麵,但從我自身經歷的角度看,這更像是為過度依賴釀酒科技的葡萄酒業,提供一麵照見不足的珍貴明鏡。

從布根地的夜-聖喬治市(Nuits St. Georges)前往伯恩市(Beaune))的A31是我人生中最熟悉的高速公路,每年少則數十迴,多則上百迴,因趕採訪酒莊行程,一日間數趟來迴更如傢常便飯。但武漢肺炎的疫情改變瞭一切,踏不齣國境,能訪的隻有臺灣島上的酒莊。二○二一年六、七月間的採收季,每日從彰化八卦山上的老傢沿著國道六號開車前往埔裏史港坑的威石東酒窖,竟然也開成瞭在臺灣最熟悉的高速公路路段。

布根地是生涯中的啟濛地,讓我領會瞭酒中風土解碼的意義,並建構成心中的葡萄酒風味座標。但這幾年因為「喝  自然」葡萄酒展的策展需求,跟臺灣的酒莊進行多次的釀酒實驗計畫,慢慢釀成一些順應環境現實的弱滋味酒風。位處亞熱帶的濕熱島嶼,臺灣是葡萄酒釀造最邊緣,也最艱難睏頓之所,沒有優質品種,葡萄大部分時候都難以健康完熟。大概隻有選擇適應與讓步,願意坦然麵對不足與缺陷,方有機會釀成值得這般耗費心力的酒來。在葡萄酒的世界兜轉瞭一大圈,卻在起點處領會到風土的滋味其實是由諸多不得已所拼湊成的,而順應自然的深意正蘊涵於其中。

《弱滋味》的齣版是我葡萄酒人生裡的轉摺點,時時催促著不能隻是學習和複製,不能隻是遠觀,在過去的八年裡,耗費最多時日,最全心投入的,都是因「弱滋味」而起,葡萄酒與臺灣在地生活相連結的實踐:尋找國民葡萄酒,釀造在地自然酒,自然派葡萄酒運動,要讓越來越自由開放的臺灣社會,包容更多元多樣的酒風,也為更貼近生活的葡萄酒多留一些空間和增長茁壯的養分。也為我自己,在我所熱愛的葡萄酒中,找到一個足以安身立命的廣闊草原。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對「修訂版」這個詞特別敏感,因為這代錶作者對舊有的觀點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和更新。這本書如果能從一個更哲學的角度去談論葡萄酒,而不是像教科書那樣钜細靡遺地分析每一個品種,我會更喜歡。葡萄酒不隻是液體,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是農夫與時間的對話。我希望透過閱讀,能領悟到那種「慢下來」的韻味,理解為什麼有些酒需要時間沉澱纔能展現其魅力。颱灣的生活節奏太快瞭,工作壓力大,偶爾在晚上,隻需要一杯單純、不需費力解讀的酒,讓心靈好好喘口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這種心靈上的慰藉,即使它談論的是「弱滋味」,對我來說,也是最濃鬱的收穫。

评分

這本關於品酒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弱滋味」聽起來好像在說葡萄酒的風味很淡薄,但「純粹迴歸」又讓人覺得這是一種對本質的追求,實在很吸引人。我身為一個愛好生活情趣的颱灣人,平時也會在聚會時開瓶紅酒,但老實說,對那些複雜的產區、年份、單寧結構這些術語常常感到有點距離感。我更在乎的是,一杯好酒能帶來的放鬆和與朋友聊天的愉悅感。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用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帶我們重新認識葡萄酒,也許是教我怎麼挑選適閤週末夜晚的酒款,或是如何搭配颱式熱炒的創意組閤,而不是一味地去追逐那些高深莫測的「完美」風味。希望讀完後,我能更自信地在餐桌上優雅地舉杯,而不是尷尬地解釋我為什麼選瞭這支酒。

评分

我對「開瓶之後」這個副標題感到十分好奇,這是不是暗示瞭葡萄酒在瓶中和離開瓶子的那一刻,風味會有極大的轉變?我經常遇到那種開瓶後放瞭幾小時,風味就開始變差的酒,或者相反地,有些酒必須醒酒很久纔能展現其光芒。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教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剛開瓶的葡萄酒,讓它能夠在最佳狀態下被品飲?身為一個偶爾會買一瓶好酒迴傢,卻不確定該怎麼處理的消費者,我需要的是這種接地氣的實用知識,而不是那些關於橡木桶陳釀技術的艱澀論述。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把每一滴酒的風味都榨乾,那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討論「自然酒」這股風潮,說是要迴歸最原始、最純粹的釀造方式,不加人工添加物,讓風土直接在酒液中說話。我猜想這本《弱滋味》可能就是在探討這個領域吧?畢竟,現代葡萄酒的釀造技術越來越發達,但有時候會不會反而失去瞭土地的個性?我總覺得,一杯好的葡萄酒,應該要能讓人感受到它生長的那片土地的氣息,而不是一堆化學藥劑的味道。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帶領我們深入瞭解這種「弱滋味」背後的哲學,那絕對是跟市麵上那些隻會介紹名莊酒的書很不一樣的視角。我對這種追求「真」的態度非常感興趣,畢竟在充斥著各種行銷包裝的時代,能找到一點點誠實的東西,是很難得的體驗。

评分

說真的,我買書有時候就是看封麵設計跟書名氣氛,這本《弱滋味──開瓶之後,葡萄酒的純粹迴歸(經典修訂版)》的質感就很「文青」,很對我胃口。我對葡萄酒的知識停留在「紅酒配紅肉,白酒配海鮮」這種基礎等級,偶爾會買一些號稱「小眾」的酒款來嘗試,結果常常踩雷,不是過酸就是澀到讓人皺眉。我比較希望能學到的是,如何在不花大錢的情況下,找到那些真正「好喝」的酒,而不是被酒單上的價格綁架。修訂版這幾個字也讓我好奇,是不是加入瞭更多近期的趨勢,比如永續釀造啊、氣候變遷對酒質的影響等等。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讓我在享受美酒的同時,也能對環境多一份關懷,那就太棒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