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戲劇史 (電子書)

西方戲劇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恆
图书标签:
  • 西方戏剧史
  • 戏剧
  • 文学
  • 历史
  • 电子书
  • 文化
  • 艺术
  • 西方文化
  • 戏剧史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共十七章,約五十三萬字,呈現西方戲劇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主要內容概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鋪陳:一、戲劇史。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對於許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出輪廓。二、劇場史。介紹各個時代與戲劇表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並配合適當圖片輔助理解。三、戲劇理論。擇要介紹西方從遠古至當代的主要戲劇理論,並且針對它們的文化特徵與歷史淵源作全面的探討與深入分析。例如,古典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均曾發生過劃時代的影響,遂以相當的篇幅予以詮釋;至於其它時空的理論,也多有著墨。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多聞闕疑的治學態度,寫就這部規模龐大、體系完備的巨著,實為探究西方戲劇的經典之作。

名人推薦

  胡耀恆教授的這部《西方戲劇史》,洋洋大觀,學識淵博,涉獵之廣,是一部前所未見的戲劇論著。從古希臘戲劇的緣起,到現時代歐美各國的前衛戲劇,無不論及,史料豐富,論述精辟。不論從戲劇文學的角度,還是就表導演和舞臺藝術而言,這都是一部必備的書。對於愛好西方文學藝術的讀者,作爲一部西方文化史來讀,也肯定饒有趣味,受益匪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高行健推薦)


  

  
东方戏剧的璀璨星河:一部跨越千年的艺术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以中国、日本、印度等为核心的东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界,涵盖了从上古祭祀仪式中戏剧的萌芽,到古典宫廷的雅乐,再到民间广为流传的成熟剧种的形成与繁盛。我们聚焦于各个主要戏剧体系的代表性文本、表演形制、美学思想,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功能与哲学意蕴。 第一部分:华夏剧艺的源远流长——中国戏曲的千年流变 第一章:远古的祭祀与宫廷的雅乐 本章追溯中国戏剧的起源,探讨其与原始宗教仪式、巫傩活动的深层联系。从《周礼》中记载的“角抵戏”到汉代的“百戏”,阐述了早期表演艺术如何逐渐脱离纯粹的祭祀功能,向娱乐和叙事方向发展。重点分析汉代乐府、参军戏的出现,为后世滑稽表演和科白艺术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唐宋变革:从“参军戏”到“词曲的兴盛” 唐代是文学与艺术交融的黄金时期。我们将详述唐玄宗设立的“梨园”对专业戏剧人才培养的里程碑意义,并深入解析“参军戏”的结构特征——明确的角色划分(参军、苍鹘子)及其幽默叙事方式。随后,视角转向宋代“瓦舍勾栏”的兴起,这是中国戏剧走向平民化的关键一步。重点剖析“宋杂剧”的形成及其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对叙事性的强化。南宋“诸宫调”的成熟,标志着曲牌体叙事音乐戏剧的初步定型。 第三章:元曲的巅峰:杂剧的辉煌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鼎盛时期,标志性成果即是“元杂剧”。本章将细致考察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板式变化、正末与正旦的表演职能,以及其所采用的散曲(套数)的音乐特点。通过对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经典剧作的文本分析,探讨元杂剧如何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矛盾、民间情感和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同时,也将提及南戏的成熟与发展,及其与元杂剧在地域风格和腔调上的差异与相互影响。 第四章:明清的繁荣与地方化:传奇与昆曲的雅致 明代中叶,以“套数”为标志的“传奇”体兴起,特别是“昆山腔”的成熟,形成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本章着重分析昆曲“一唱众和”、“板式严谨”的音乐美学,以及其对表演程式、身段、水袖等非语言元素的极致要求。通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来探讨其深邃的文人情怀与浪漫主义色彩。 清代则是地方声腔爆发式发展的时期。本章将概述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聚焦京剧的形成过程——如何吸收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多种声腔的优点,最终在道光、咸丰年间确立了“京剧”的基本格局。分析京剧在“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上的程式化表演体系的建立,及其对清末民初社会风貌的记录与批判作用。 第二部分:岛国之光——日本戏剧的独特景观 第五章:日本戏剧的宗教根源与“世阿弥”的哲学 本章探讨日本古典戏剧的起源,从神乐、田乐到猿乐的发展脉络。核心内容聚焦于“能剧”(Noh)。我们将详细阐述能剧的起源、由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确立的美学体系——“幽玄”的内涵,即含蓄、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分析能剧的表演特征:极简的舞台、程式化的步伐(须弥走)、面具的运用及其在“内在精神”表达上的张力。同时,也将涉及狂言(Kyogen)作为能乐演出间隙的喜剧性调剂作用。 第六章:町人的艺术——从人形净琉璃到歌舞伎的诞生 本章转向江户时代,探讨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更具娱乐性和世俗性的戏剧形式的兴起。首先分析“人形净琉璃”(文乐)的艺术成就,包括三一艺术(木偶、叙事、音乐的完美结合)的特点,以及近松门左卫门的“情与理”的戏剧冲突。随后,重点剖析“歌舞伎”(Kabuki)的形成、发展与定型。分析歌舞伎的舞台机械创新(如花道、旋转舞台),强调其华丽的服装、夸张的化妆(隈取),以及男旦(Onnagata)对女性形象的极致艺术化处理,展现其对时代风貌的鲜活反映。 第三部分:南亚之魂——印度古典戏剧的传承 第七章:梵文戏剧的理论基石与实践 本章聚焦于印度古典戏剧——梵语戏剧(Sanskrit Drama)。系统梳理其理论基础,特别是对《 नाट्य经》(Natya Shastra)的深入解读,理解其对“九种情态”(Rasa)和“百种表情”(Bhava)的精妙划分,这是印度戏剧美学的核心。分析迦梨陀娑等伟大剧作家作品的结构和主题,阐明古典梵剧在宗教仪式、叙事传承和道德教化中扮演的角色,尽管其在现实中的大规模演出已趋式微,但其理论遗产对南亚及东南亚的表演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东方美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最后一部分将对上述三大戏剧体系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它们在“程式化”、“象征性”、“虚拟空间构建”以及“音乐与表演的不可分割性”等方面的共性。同时,也清晰指出它们在“审美理想”(如中国的写意、日本的幽玄、印度的Rasa)、角色塑造和舞台呈现上的本质差异,从而勾勒出东方戏剧艺术的宏大图景与丰富层次。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历史梳理与专题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注重一手资料的引用和跨文化比较,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东方戏剧艺术发展史,展现不同文明背景下,人类对舞台艺术的独特创造与不朽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胡耀恆


  現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及戲劇系名譽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 戲劇及比較文學博士 (1969)。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墨爾本大學 (Melbourne University) 及夏威夷大學。回母校後擔任外文系主任,創立戲劇學系及研究所,並主持國家兩廳院三年。曾任《中外文學月刊》主編,《表演藝術月刊》創刊人、發行人,《高級英文月刊》總編輯。重要著作包括:Ts'ao Yu (1972)、“Ming Theatre and Drama." In Chinese Theatre from Its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 (1983)、《百年耕耘的豐收:論高行健的戲劇》(1995) 等,並譯有《世界戲劇藝術欣賞》(1974),以及與次子胡宗文博士從希臘文翻譯的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阿格曼儂》與《酒神的女信徒》。

校訂者簡介

何一梵


  英國威爾斯亞博威斯特 (Aberystwyth)大學戲劇博士,專長為西方戲劇史,易卜生與早期現代戲劇。近年研究重心為莎士比亞。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自 序
各章校訂學者名錄
 
上冊 
 
第一章 古代希臘:從開始至公元前三世紀
摘要
1-1   戲劇的資源和前驅:史詩和史詩集成—3
1-2   悲劇的起源—4
1-3   獸人劇與喜劇的起源—6
1-4   仿劇—8
1-5   戲劇節的安排與演進—9
1-6   雅典的酒神劇場—11
1-7   雅典的興盛與沒落—14
1-8   現存悲劇的題材、結構與成規—15
1-9   第一個悲劇家:艾斯奇勒斯—16
1-10 第二個悲劇家:索發克里斯—20
1-11 第三個悲劇家:尤瑞皮底斯—24
1-12 喜劇家:阿里斯陶芬尼斯—30
1-13 新喜劇作家:米南得爾—33
1-14 希臘化時代的劇場和演出—36
1-15 《詩學》—38
1-16 雅典沒落,戲劇淡出—41
 
第二章 古代羅馬:從開始至十五世紀
摘要
2-1   羅馬戲劇的背景:歷史、政治和宗教—45
2-2   愈來愈多的節日活動—46
2-3   文學性戲劇的萌芽—48
2-4   第一位有作品傳世的喜劇家:普羅特斯—49
2-5   第二位有作品傳世的喜劇家:泰倫斯—51
2-6   唯一有作品傳世的悲劇家:西尼卡—53
2-7   仿劇與默劇—55
2-8   演員、演出安排與表演場地—58
2-9   兩本學術論著:《論建築》與《詩藝》—65
2-10 戲劇以外的競技娛樂—67
2-11 西羅馬的淪亡與戲劇的衰落—68
2-12 東羅馬帝國的興衰與文藝概況—69
 
第三章 中世紀:500至1500
摘要
3-1   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新制度—73
3-2   民間的娛樂表演—74
3-3   戲劇誕生的溫室:修道院—76
3-4   修女作家羅斯維沙—80
3-5   儀典劇—82
3-6   愚人宴與孩子主教宴:胡鬧性的演出—84
3-7   宗教劇轉移到戶外演出:1250年左右開始—85
3-8   十三、十四世紀盛行於法國的神蹟劇—88
3-9   十五、十六世紀盛行於法國的耶穌受難劇(或神祕劇、行會劇)—91
3-10 其它地區的宗教劇—93
3-11 寓意劇、道德劇—95
3-12 舞臺、佈景與特殊效果—99
3-13 宗教劇演出的組織、演員與導演—101
3-14 宗教劇的中斷與評價—105
3-15 世俗戲劇—106
 
第四章 義大利:從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4-1   文藝復興的時空背景與成就—111
4-2   古典戲劇資料的翻譯出版與演出—114
4-3   學院派創作的喜劇與悲劇—116
4-4   從田園劇、幕間劇到歌劇—120
4-5   舞臺與佈景的演變—123
4-6   長久性劇院與畫框舞臺的演變—127
4-7   戲劇理論—129
4-8   藝術喜劇—130
4-9   十八、十九世紀的劇場—134
4-10 十八、十九世紀的戲劇—137
4-11 衰落與轉移—143
 
第五章 英國:1500至1660
摘要
5-1   伊麗莎白盛世的來臨—147
5-2   世俗戲劇的萌芽—148
5-3   早期的世俗戲劇—149
5-4   職業劇團與劇場的興起—153
5-5   劇團與劇場的經營—156
5-6   劇場的建築結構—158
5-7   早期的劇作家及作品—160
5-8   莎士比亞:生平與作品—165
5-9   都市喜劇與家庭悲劇—174
5-10 班‧強生和他的喜劇—175
5-11 斯圖亞特王朝的劇團—178
5-12 面具舞劇:宮廷最喜愛的娛樂—179
5-13 斯圖亞特王朝的劇場與戲劇—180
5-14 悲喜劇的開創者:包曼特和弗萊徹—184
5-15 查理一世時代的戲劇—186
5-16 清教徒國會關閉劇場,民間祕密演出—188
 
第六章 西班牙: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6-1   由開放而興盛,由鎖國而沒落—193
6-2   宗教戲劇的興起與演出—194
6-3   世俗戲劇逐漸成熟—196
6-4   民間劇團如雨後春筍—199
6-5   公眾職業劇院的興建、結構與演出安排—201
6-6   黃金時代的開創者:羅培‧德‧維加—203
6-7   異彩紛呈的劇作家—206
6-8   最後一位戲劇大師:卡爾德隆—208
6-9   皇宮劇場:舞臺藝術的巔峰—214
6-10 法國王族掌握政權,戲劇沒落—215
 
第七章 法國:1500至1700
摘要
7-1   十六世紀的人文戲劇和宮廷芭蕾—219
7-2   十七世紀的政局與劇場—223
7-3   十六及十七世紀早期的戲劇—226
7-4   利希留首相支持下的戲劇—228
7-5   劃時代的高乃怡—231
7-6   新古典主義的戲劇理論—235
7-7   路易十四時代的劇場與歌劇—237
7-8   職業性的歌劇—240
7-9   喜劇大師:莫里哀—241
7-10 悲劇大師:拉辛—247
7-11 法蘭西喜劇院—250
 
第八章 英國:1660至1800
摘要
8-1   復辟時代的劇團、劇場、觀眾與演員—255
8-2   時尚喜劇—257
8-3   倫敦劇團的衝突與重組—261
8-4   對時尚喜劇的批評與迴響—263
8-5   悲劇及英雄悲劇—265
8-6   半歌劇—268
8-7   十八世紀的戲劇背景—269
8-8   感傷喜劇—270
8-9   十八世紀的悲劇—272
8-10 傑出的默劇演員:約翰‧利希—275
8-11 乾草劇場與諧擬劇—279
8-12 《執照法》的內容與缺失—282
8-13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的劇院概況—283
8-14 兩個傑出的演員和劇院經理—285
8-15 十八世紀末葉的戲劇—289
8-16 十八世紀最成功的劇作家:理查‧謝雷登—290
 
第九章 法國:1700年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9-1   啟蒙運動和劇作家伏爾泰—299
9-2   十八世紀的劇團—302
9-3   義大利劇團—306
9-4   感傷劇與市民戲劇—307
9-5   大革命對劇場政策的影響—312
9-6   勞工階級與通俗劇—314
9-7   紅遍歐美的通俗劇作家:畢賽瑞固—316
9-8   浪漫主義—317
9-9   巧構劇—321
9-10 社會問題劇開始萌芽—324
9-11 舞臺、佈景與演出安排—332
9-12 十八、十九世紀中最傑出的演員—336
9-13 導演與明星演員—341
9-14 自然主義理論的興起—343
 
第十章 英國:1800至1900
摘要
10-1 十九世紀前半葉劇院營運的環境與背景—347
10-2 十九世紀前半葉的劇院情況和傑出的演員∕經理—349
10-3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戲劇—355
10-4 莎士比亞:演出變遷及劇本出版—359
10-5 《劇院管理法》與戲劇中心的形成—361
10-6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劇院情況—362
10-7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戲劇—366
10-8 音樂喜劇、新諧擬劇以及音樂廳的娛樂—370
10-9 喜劇和鬧劇—375
10-10 社會問題劇—385
10-11 十九世紀晚期的劇院經理—387
 
第十一章 德意志地區: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1-1 德國戲劇的時空背景—392
11-2 世俗戲劇的萌芽—394
11-3 漢堡國家劇院—396
11-4 萊辛的理論與創作—400
11-5 狂飆運動:突破束縛的20年—402
11-6 公立劇院遍地興起,話劇劇本大量增加—405
11-7 威瑪古典戲劇:歌德及席勒—407
11-8 德國的浪漫主義及其哲學背景—413
11-9 浪漫主義的戲劇—417
11-10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劇場—420
11-11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戲劇—422
11-12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劇場—427
11-13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戲劇及歌劇—429
11-14 現代劇場先驅:邁寧根公爵—434
 
下冊 
 
第十二章 俄國: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2-1 從開始到十七世紀—440
12-2 十八世紀歷屆王朝積極扶植表演藝術—441
12-3 十九世紀的政治與思想背景—447
12-4 十九世紀的劇場與戲劇—449
 
第十三章 美國:從開始至十九世紀末期
摘要
13-1 十八世紀中葉以前的戲劇活動—466
13-2 英國劇團來到新大陸發展—468
13-3 紐約市成為劇場中心—471
13-4 劇場逐漸向西部擴散—472
13-5 本土戲劇生根發芽—473
13-6 演員佛萊斯特、紅人戲劇與劇院暴動—477
13-7 黑人歌舞秀—481
13-8 《湯姆叔叔的小屋》—483
13-9 諧擬狂想曲與美國音樂劇—486
13-10 1850至1870年代的社會問題喜劇—489
13-11 連續長演與巡迴演出—493
13-12 美國雜耍及藝術喜劇—494
13-13 十九世紀晚期紐約的劇場與戲劇—496
13-14 劇場聯盟和劇場壟斷—502
13-15 寫實主義的前衛:傑姆斯‧A‧黑恩—504
 
第十四章 東歐:從開始至二十世紀末期
摘要
波 蘭
14-1 從開始到十八世紀末葉—510
14-2 從十九世紀初葉到二十世紀中葉—511
14-3 葛羅托斯基—524
捷 克
14-4 格林家族的新王朝,捷克崛起—534
14-5 十九至二十世紀—535
 
第十五章 現代戲劇緒論:歐美劇壇另一個黃金時代
摘要
15-1 新時代的重要論著—545
15-2 寫實主義戲劇的興起—549
15-3 易卜生—550
15-4 史特林堡—555
15-5 小劇場運動—560
15-6 象徵主義:理論與作家—562
15-7 反文化的《烏布王》—565
15-8 舞臺技術的創新:阿匹亞與克雷格—566
15-9 表現主義—568
15-10 兩個傑出的劇作家:凱塞及托勒—571
15-11 制宜主義的偉大導演:萊茵哈德—574
15-12 建立訓練演員的理論和制度:史坦尼斯拉夫斯基—577
15-13 史詩劇場:創立人皮斯卡托與布萊希特—581
15-14 殘酷劇場:阿鐸—586
 
第十六章 現代戲劇(上):二次大戰前的戲劇
摘要
英 國
16-1 劇場數目未隨人口增加—591
16-2 音樂通俗劇盛行—591
16-3 莎士比亞紀念劇場—594
16-4 伯明罕劇目劇場—594
16-5 獨立劇場運動—595
16-6 蕭伯納—597
16-7 毛姆和艾略特—602
愛爾蘭
16-8 英國入侵—604
16-9 葉慈與艾比劇院—604
16-10 約翰‧辛—606
16-11 肖恩‧奧凱西—608
法 國
16-12 先盛後衰的多產劇作家:畢瑞—610
16-13 巴黎成為法國的戲劇重鎮—611
16-14 劃時代的導演:柯波—613
16-15 承先啟後的演員∕導演:杜朗—615
16-16 達達主義與超寫實主義—616
16-17 四人聯盟—617
16-18 獨樹一幟的宗教劇作家:克羅岱爾—619
16-19 兩位傑出的劇作家:居胡度與阿努伊—621
16-20 存在主義和重要劇作家—625
西班牙
16-21 國力長期沒落—631
16-22 十九世紀中葉的劇場—631
16-23 二十世紀早期的戲劇—632
德 國
16-24 霍普特曼和他的《織工》—638
16-25 新寫實主義—639
16-26 布萊希特的劇本—640
義大利
16-27 長期分裂終於統一—646
16-28 二十世紀初期的戲劇—647
16-29 皮藍德婁—648
俄 國
16-30 契訶夫與高爾基—651
16-31 俄國芭蕾舞團—655
16-32 共產黨革命後的劇壇—657
16-33 梅耶荷德—658
美 國
16-34 劇場由壟斷到開放—662
16-35 尤金‧奧尼爾—664
16-36 劇場的變遷與調適—669
16-37 名劇作家安德森與懷爾德—670
16-38 其他劇作家及名劇—672
16-39 新型音樂劇的興起—673
 
第十七章 現代戲劇(下):從二戰結束至二十世紀末期
摘要
法 國
17-1 荒謬劇場最早的重要作家:尤奈斯庫—681
17-2 薩繆爾‧貝克特—686
17-3 惹內與阿達莫夫—690
17-4 著名導演:巴侯、布林及維德志—692
17-5 1968年後的新方向—696
17-6 偉大魔術雜技團及陽光劇團—697
17-7 亞維儂藝術節—701
德國與瑞士
17-8 西德戰後初期的戲劇—703
17-9 彼得‧魏斯的《馬拉∕薩德》及《調查》—705
17-10 方言民俗劇—707
17-11 東德的戲劇—709
17-12 德國統一後的劇壇—715
17-13 傑出導演:彼得‧斯坦—716
17-14 舞蹈劇場的翹楚:碧娜‧鮑許—718
17-15 戲劇節—722
17-16 瑞 士—723
義大利
17-17 二戰後的劇場—726
17-18 二戰後的劇作家—728
17-19 達里奧‧福—729
俄 國
17-20 冷戰時期與解凍期—734
17-21 1980年代的政局與劇壇—738
17-22 全面開放 學習歐美—741
17-23 莫斯科藝術劇場的滄桑—743
英 國
17-24 艾略特與弗萊的詩劇—746
17-25 劃時代的《憤怒回顧》—748
17-26 倪特烏德與勞工劇團—750
17-27 彼得‧謝弗的《戀馬狂》與《阿瑪迪斯》—752
17-28 哈羅德‧品特的《生日派對》—754
17-29 重要劇場與劇團的出現—756
17-30 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758
17-31 盛行英、美的音樂劇:《貓》、《悲慘世界》與《歌劇魅影》—762
17-32 年輕輩的劇作家—766
17-33 新環球及愛丁堡藝術節—770
愛爾蘭
17-34 布倫丹‧貝安—772
17-35 布萊恩‧弗里爾—773
美 國
17-36 田納西‧威廉斯—776
17-37 亞瑟‧密勒—780
17-38 獨角戲—784
17-39 小型劇場—785
17-40 地方劇場—788
17-41 愛德華‧阿比—789
17-42 音樂劇空前成功—792
17-43 顛覆性戲劇的代表作:《長髮》及《哦!加爾各答!》—794
17-44 獨步全球的音樂劇作家:史蒂芬‧桑德海姆—798
17-45 美國經濟下滑 百老匯地位調整—800
17-46 另類劇團的興起與沒落—801
17-47 即興劇場與環境劇場—804
17-48 1960年代後的劇場創新—805
17-49 羅伯‧威爾森及伍斯特團—806
17-50 二十世紀末葉的戲劇—810
17-51 華裔傑出劇作家:黃哲倫—819
17-52 《獅子王》演出—822
 
附錄一:索引—825
附錄二:中外名詞對照—876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1380
  • EISBN:97862630739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很高興看到我以前的學生胡耀恆博士,為中文讀者用中文編寫了這本總括性的西方劇場與戲劇史。在1969年在印第安那大學,胡博士在我的指導下撰寫了他曹禺的論文。它在兩年後由紐約的特恩出版社出版,這對博士論文來說是個難能可貴的榮譽。他後來翻譯、出版了我的劇場導論,幾十年來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都廣為流傳。
  
  自從畢業以來,胡博士先後任教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夏威夷大學以及最後的臺灣大學,該校經由他不懈的努力,後來創立了戲劇學系。在他三十八年的教學生涯中,他講授的課程集中於劇場史、戲劇文學及理論。他有三年擔任臺灣中正文化中心主任,這個短暫的劇場行政經驗,充實了他的學術背景。他經常使用我的著述作為教科書,其中包括《劇場精華》及《劇場史》,而且一直使用最新的版本,對它們的內容非常熟悉。但是,他對中國劇場學生別有需要的洞見,促使他編寫這本總括性的西方劇場史。
  
  胡博士告訴我說,主要由於文化與歷史的差異,他必須注入新的資訊,才能使他的學生充分掌握到西方劇場中的問題。他舉出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百老匯:中國人對這個名字固然家喻戶曉,可是很少人知道它成為美國劇場中心的來龍去脈。他於是告訴他的學生紐約市的曼哈頓區,以及十八、十九世紀中的移民浪潮。本書涵蓋的劇場歷史將近三千年,他所注入的類似資訊,定能填補了解上的裂縫。同樣重要的是,對於每個時代中的重要及具有代表性的劇本,他在本史書中都作了大量的劇情介紹與分析。對於那些難以接近那些文本、以及有語言困難的讀者,本書必定大有助益。
  
  一個世紀以前,中國引進了西方風格的戲劇,也就是中文所稱的話劇。現在中國正順應世界一體的趨勢,它參與世界劇場的步伐定必豪邁加速。對於西方劇場與戲劇的總括性的知識,益處明顯極多。它將方便中國藝術家們和西方同道之間的溝通,以及提供一些透視點,藉以觀察西方在三千年來所累積的豐厚遺產。因此,這本歷史書的出版適當其時,值得我們密切注意。對於我的門生能有如此成就,我深感慰藉,並願藉此機會表達我衷心的祝賀。
  
  奧斯卡G‧布羅凱特
  傑出教學教授
  

自序

全書的組織與內容,以及付梓前的感謝與熱望

  
  本書呈現西方戲劇、劇場以及理論三方面的演變,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葉結束,共約五十三萬字,外加插圖約一百三十餘幀。
  
  本書的編寫,受到先師布羅凱特(OscarG.Brockett)教授的啟發和鼓勵。他的《劇場史》(Historyofthe Theatre)自從1968年出版以來,四十多年間增訂版多達十次,至今仍是風行美國大學的教科書,並已譯為二十餘種不同文字,傳遍全球。我在美國大學任教期間都選用他的最新版本作為教材,回到母校臺灣大學後也一度如此,甚至考慮予以翻譯。我翻譯過他的一本小書,以《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之名出版,幾十年來一直流行海峽兩岸,但是經過多年教學相長的經驗,我逐漸認識到為了全面深入了解西方戲劇的精華,必須將先師《劇場史》原著的範圍縮小,將它的內容加深。
  
  在另闢蹊徑的同時,本書在組織上也有所改變。一般歷史均依照時空劃分章節,本書則增加了影響力一環。德語地區在「通俗劇」(melodrama)以前,始終沒有影響到其它國家的戲劇,不提到它不會妨礙我們對那些先進戲劇的了解。可是它在十八世紀後期產生的「通俗劇」,引發鄰近國家的積極模仿,我們於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呈現德語地區的戲劇,從它的源頭進行連貫的陳述,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同樣的處理方式應用到俄國、美國以及東歐地區,它們也同樣自成單元,清楚連貫。英國及法國戲劇源遠流長,本書於是將它們分為兩、三章,俾便顯示它們的變化與影響。經過這樣處理的結果,現代戲劇以前的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成為一個獨立單元,自成一章。
  
  本書共有17章,每章均以「摘要」開始綜述全章內容,接著呈現四個重點:一、時代背景。除了一般的歷史音訊外,在各章增加了很多資料,對於了解那個時空的戲劇內容,有不可或缺或相得益彰的功能。二、戲劇史。全面呈現每個時代戲劇的全貌,探討其中傑出作家及他們的代表作,對於很多次要作品也盡量勾勒出輪廓。此外,還深入介紹了晚近百老匯膾炙人口的劇目(如《長髮》、《哦!加爾各答!》,以及音樂劇《獅子王》等等。三、劇場史。各個時代與戲劇表演有關的場地、設備與人員,本書均作了全面的陳述,並配合適當的圖片。四、戲劇理論。對於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以及法蘭西學院關於「新古典主義」的論述,本書以四、五千字加以介紹詮釋。對於德國萊辛狂飆運動以降的寫實主義等等,本書更運用嶄新資料,持平探討。西班牙的戲劇,一般都偏重呈現它的黃金時代,但本書仍然遵循上述的四個重點,因而更能顯示事件間的來龍去脈,全面加深我們的了解。
  
  以上各章資料,多來自一般的出版品;部分罕見的資料,當年攻讀先師的課目時已經查閱;至於最新的資料則大多取自網路。除了「多聞闕疑,慎言其餘」之外,每章在定稿前都需經過三道關口。首先,我每章寫完後都將文稿寄給何一梵教授過目。他是我臺灣大學研究所的高足,後來赴美國獲得碩士,赴英國獲得博士,在學養上青出於藍。他對拙稿提出各種修正的建議,從段落組織、歷史真相,到文字修飾,鉅細靡遺。我據以修正後再請教學者友人,就其專業領域協助校訂,他們的芳名請見「各章校訂學者名錄」。對於他們的校訂稿,三民書局的編輯倪若喬女士始終費心檢閱,務求各章內容前後一致,敘述清楚順暢,經常建議我改動重寫。經過這三重關卡,拙著無異於多人心血的結晶,在此謹向每位參與者致上衷心的感謝,同時敬請海內外學者與讀者,不吝賜教指正。
  
  如上所述,本書是中文同類書籍中,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本。在付梓出版前夕,我心中充滿感激與熱望。半個世紀以前,我學成回到母校臺灣大學服務時,學校正在配售宿舍給部分同仁,我無錢繳付首期訂金。三民書局的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知道後,親自帶來一盒水果和訂金約我寫書,相談數分鐘後即行離去,既未說明書的內容,也未索取收據。四十年倏忽過去,我在七十歲退休後才開始著手寫書,這時電腦網絡已經暢通,各種資料極易取得,我嘗試多年之後,深知一部西方戲劇歷史可長可短,取捨間需要徵求出版者意見。其實,自從第一次見面以後,劉先生對此事從未聞問,我想他家大業大,這種小事他那會記在心上,不料再次見面時,他竟然道出上次見面時,我告訴他自己因缺錢而窘迫的往事。我從臺大畢業後獲得部分公費到美國進修,但是身上現金不過美金十元,在洛杉磯等候轉機時要使用廁所,但先需投入一枚25分的輔幣才能開門進去,我捨不得將有限財產付諸東流,於是在一排門前反復徘徊,直到後來有人從門內出來,拉住窄門讓我進去,才解除了我的當務之急。
  
  接著我詢問劉先生關於寫書的計畫。我認為用中文寫的西方戲劇史固然為數不少,但尚乏一部篇幅龐大、內容詳細的巨著。這樣的作品也並非全無,但都由多人執筆,分別撰寫,以致各章自有特色,鮮能有連貫的論述及統一的結論。劉先生回覆道,拿了訂金即行失聯的人很多,我既然君子固窮,自動聯繫,一切均可按照己意進行。有此保證,我於是在生命餘暉的十年裡寫出本書。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幾十年前約稿到最後出版,劉先生一直都保持尊重與鼓勵的態度,令我衷心感謝。
  
  至於我的熱望則來自本書所顯示的一個史實:一個國家從開始接觸外來的戲劇,到結合自己的文化,對世界劇壇作出回饋與貢獻,一般都需要三、四個世代,美國如此,英、法、德、俄莫不皆然。我國從二十世紀初期引進西方話劇,開始模仿編寫,迄今已經一個世紀,劇場從原來僅限於首都及大都會,到現在已經遍及一般縣市,演出頻繁,類似西方戲劇的四個黃金時代:古代希臘,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和法國,以及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以中國文化的悠久深厚,以及近代歷史的波瀾壯闊,深望我們戲劇界的精英把握契機,創作出劃時代的傑作,在世界舞臺綻放豪光,與西方國家的舞臺互相輝映。
  
  胡耀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台湾出版的《西方戲劇史(電子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畢竟戲劇這種東西,不只是紙上的文字,更是一種活生生的歷史啊。我會特別關注它在數位化呈現上的表現,畢竟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跟拿著一本實體書還是有差的。我希望它在排版上能做到像教科書那樣清晰明瞭,特別是當牽涉到劇本節錄或是理論圖表的時候,縮放的流暢度和字體的清晰度是關鍵。如果能夠方便地在不同裝置間切換閱讀,而不會跑版,那會大大加分。當然,內容上,我非常期待它能涵蓋從古希臘悲劇到現代主義的脈絡,特別是對於那些影響深遠的流派,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對戲劇結構的革新,或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強調理性與道德的戲劇趨勢。台灣的學術界在引介西方經典時,常常會加入獨到的詮釋角度,我很好奇這本書在分析像莎士比亞、易卜生這樣的大師時,會不會提出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特別是在探討他們對社會結構的批判深度上。總之,對於這樣一本學術性質較強的電子書,它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和內容的紮實度,是我最在意的兩大面向,畢竟好的工具才能讓人專注於吸收知識的過程。

评分

從排版和技術層面來看,這本電子書的設計哲學似乎是「內容為王,技術輔助」。它沒有過分花俏的視覺設計,而是採用了極簡風格,這讓我在閱讀複雜的哲學思辨或戲劇理論時,能夠保持專注。最實用的一點是,電子書的索引與關鍵字檢索功能極為靈敏。當我需要快速回溯「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或某位特定的劇作家時,幾乎是瞬間就能定位到相關段落,這在準備報告或複習時,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然而,我觀察到一個小小的遺憾,在涉及大量外文引文的章節時,中英對照的處理方式略顯突兀,有時需要手動放大才能看清楚原文的細節,這或許是電子書格式在處理多語言內容時的通病。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面且結構嚴謹的理論框架,它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織錦,將西方數千年來戲劇美學的絲線細密地編織在一起,讓讀者可以清晰地追溯每一根絲線的源頭與流向,對於希望建立完整學術體系的讀者而言,絕對是值得收藏的數位資源。

评分

翻開這本電子書,第一個衝擊是它試圖用一種極度「現代化」的方式來梳理數千年的戲劇演變,這點我個人是給予肯定的。它沒有落入傳統史書那種平鋪直敘、流水帳式的記述,而是更著重於「思想的碰撞」與「美學的轉折」。舉例來說,當它談到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應」時,我特別留意它如何將這個概念,用當代劇場的實例進行輔助說明,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本書的編排顯然是經過一番巧思的,它似乎故意跳脫了嚴格的時間線,而是採取主題式的串聯,像是將「面具與儀式」作為一條主軸,貫穿從祭祀活動到現代默劇的發展。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了解謎的樂趣,讀者需要自己去拼湊出完整的歷史圖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事實。不過,相對地,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可能會稍微增加理解的門檻,畢竟西方戲劇史的底蘊太深厚了,如果沒有一點基礎,可能會在眾多術語和思潮中迷失方向。但我相信,對於已經有一定涉獵的愛好者而言,這種編排方式反而能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對照。

评分

老實講,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化研究的讀者,我對「西方」這個框架本身就持有一點批判性的眼光。因此,我很想知道這本《西方戲劇史》在處理歐洲中心主義的議題時,採取了什麼樣的平衡策略。它是否只是單純地羅列了從希臘到法國大革命,再到二十世紀英美的發展路徑,還是有意識地納入了對殖民地劇場、後殖民劇場的批判性視角?如果它只停留在古典範疇,那對台灣讀者來說,可能會顯得有些脫節,畢竟我們在吸收西方理論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負責任的引導者,在介紹經典的同時,也提供足夠的工具讓我們去「解構」這些經典,而不是全盤接受。例如,當介紹布萊希特對傳統敘事的顛覆時,它能不能進一步連結到亞洲傳統戲曲(如崑曲或歌仔戲)在敘事結構上的異同之處?這種跨文化的對照,才是讓學術知識真正「活」起來的關鍵。

评分

這本電子書最讓我驚豔的,其實是它對於「聲音」與「空間」在戲劇中的處理。傳統的戲劇史書籍多半專注於劇本的文本分析,頂多提到舞台調度,但這本顯然意識到,戲劇的本質是表演藝術。它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不同時代的劇場建築如何形塑了表演形式——從古希臘露天劇場的迴音效果,到巴洛克時期封閉式室內劇院對燈光與機關的依賴。電子書的載體特性在這裡反而發揮了作用,我猜測,它或許內嵌了許多音效或舞台設計的動畫模擬(雖然我無法確認電子書是否真的有這些互動功能,但基於現代學術出版的趨勢,我對此抱有期待)。更具體的說,它對「現代劇場的去中心化」的描述非常到位,不再將觀眾視為單一的焦點,而是探討環境劇場、參與式戲劇如何打破了第四面牆,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這類討論在台灣的獨立劇場圈中非常熱門,因此,這本書能提供如此深入的理論基礎,對本地的創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