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電子書)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業
图书标签:
  • 杜甫
  • 唐诗
  • 中国古典诗歌
  • 诗歌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电子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寫給生於荒亂年月、默默承擔憂患,
卻以最真自我回應時代、擁抱時代的理想之人。

2020年BBC熱播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重要參考作品
史學大家洪業唯一專述,中外學界公認關於杜甫研究最重要的著述。

  據說詩人的生活通常由三個「W」組成:酒(Wine)、女人(Women)和文字(Words)。其他詩人可能如此,但杜甫不是。杜甫的三個「W」是:憂慮(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洪業

  民國燕京學人洪業的鍾情代表作。詳述杜甫詩歌作品背後的大唐紀事,跟隨杜甫一生行跡,感受時代變換、家國動盪、人民悲喜,從其流傳後世之著名詩作,體現詩人所見之心。

  杜甫一生歷盡美好和滄桑,宛若大唐縮影。從年少即展才智,與詩朋酒友裘馬輕狂,而後胸懷抱負卻礙於官場權計而不第,看透朝綱百態。對人民仍懷有深情掛念的他,以詩為聲,紀事寫實。本書將杜甫生平事件搭配詩作兩相對照,更能體會其作品被譽為「詩史」之深意。細數詩作裡呈現的各種面向:對國勢大傷的戰禍之況、朝廷制度所導引之失序、社會傾斜之憤恨不義,以及一般常民因政局而承受面對的悲歡離合。這些描寫,奠定了杜甫在文學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能稱得上中國最偉大詩人之名。

  洪業的傳記書寫除寄寓個人感情,更有抒懷明志之意。全書援引杜詩達三七四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釋,力求考實詩人生平蹤跡。譯者曾祥波專研杜詩,研、譯相得,譯筆生動流暢。書末附錄加收〈我怎樣寫杜甫〉、〈再說杜甫〉兩篇;另選錄洪業英譯杜甫巔峰之作七律〈秋興八首〉,中英對照,可資賞鑑。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忘情力推
  ◆    白先勇|作家
  ◆    哈金|旅美華裔作家
  ◆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董橋|作家
  ◆    廖偉棠|詩人

名家薦語

  洪業是史學大家,著作等身,但他那本英文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仍是他在漢學界最具影響的一本傑作。——白先勇|作家

  我愛杜詩愛了幾十年,始終說不出愛在哪裡,最後讀了洪業洪煨蓮的《杜甫》(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才找到了愛的根源。——董橋|作家

  從中國古老的歷史世界中,將形神一體的杜甫召喚到二十世紀的現代世界;以英文鮮活的再現而讓西方人真正了解杜甫何以偉大、何以是中國的「詩聖」。——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選擇洪業為重要參考,是因為其撰寫的杜甫英文傳記仍是至今最好的著述——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英國歷史學家、BBC紀錄片撰稿、主持人
历史的沉思与文明的交响:一本关于盛唐气象与人性光辉的史诗巨著 书名:盛唐风云录:从长安到边塞的千年回响 作者:[此处留空,以增强文学真实感] 出版社:[此处留空,以增强文学真实感] 字数:约 1500 字 --- 引言:铁马冰河入梦来,一曲盛世挽歌长 当我们试图回望那个被无数赞誉和遗憾交织的伟大时代——盛唐,我们不仅仅是在翻阅一段历史的篇章,更是在聆听一场文明的交响。本书《盛唐风云录》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位文坛巨匠的个人传记,也无意于探讨某一种特定的文学流派的得失。它是一部宏大、细致入微的社会史、政治史与文化史的交织体,旨在重建那个光芒万丈却又暗流涌动的千年帝国,展现其在地理、军事、经济、思想等各个维度上的全景图。 本书的视野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唐诗鼎盛时期”这一相对狭窄的文学框架,而是深入探究了支撑起那份辉煌的社会结构、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在广袤疆域上发生的深刻文化碰撞。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了那个令人神往、又充满矛盾的“天朝上国”? 第一部分:帝国基石的构建与扩张 (The Foundations of Empire) 盛唐的辉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隋代大一统的坚实基础之上,并在唐初的励精图治中得以巩固和强化。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考察唐朝的政治制度如何从魏晋的门阀士族桎梏中挣脱出来,走向中央集权的新高峰。 我们详细剖析了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作,它如何平衡了皇权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微妙关系。重点章节将聚焦于选官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科举制的初步发展与其实际效用。我们不歌颂其理想,而直面其现实中的藩篱与机会,探讨这种制度如何塑造了早期唐代官僚阶层的思维模式和政治抱负。 军事上,本书对唐初的辽阔疆域扩张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对东突厥的决定性胜利,到高句丽之战的曲折,再到对西域的有效控制,我们呈现了唐代“天可汗”体系的运作机制。这里的叙述摈弃了脸谱化的英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府兵制的兴衰,以及边境防御体系在和平时期所埋下的结构性隐患。读者将看到,每一次远征的凯歌背后,都伴随着沉重的财政压力和兵源的枯竭。 第二部分:长安的脉动与多元文化的熔炉 (The Heartbeat of Chang'an) 长安,这座世界级的都市,是盛唐的缩影。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座都城的日常生活、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生态。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宫廷的奢华,而是走入坊市,触摸市井的烟火气。 经济面貌: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如何重塑了唐代的商业版图?本书详细考察了粟特商人、波斯移民在长安的商业活动,以及唐代货币体系与税收制度对经济活力的影响。 宗教与哲学: 这是一个思想空前开放的时代。佛教的鼎盛,特别是禅宗与净土宗的兴起,对社会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道教的官方化与民间信仰的混杂;以及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与共存,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多彩的信仰图景。本书旨在展示这些思想如何相互渗透、竞争与融合,而非孤立地存在。 生活艺术: 从胡旋舞的狂放到乐府民歌的质朴,从唐三彩的绚烂到壁画中的生活场景,本书试图通过物质文化和艺术表现,重现彼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盛世之下的裂痕与转型 (Cracks Beneath the Zenith) 任何看似完美的帝国都必然蕴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转向了盛唐由极盛转向转折的关键时期,着重分析了内部矛盾的积累与爆发。 我们细致考察了唐玄宗统治中后期,中央集权下藩镇割据的隐忧如何逐渐显现。土地兼并问题、两税法改革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以及长期和平导致的军事力量衰退,这些结构性问题如何为后来的变局埋下了伏笔。 此外,本书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它不仅仅是一场由边将引发的叛乱,更是长期以来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以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的必然结果。我们通过对战争亲历者(非文学家)的记录,力求还原那场浩劫对帝国元气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创伤。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教训 《盛唐风云录》以历史的深沉与客观,描绘了一个辉煌的文明如何达到其顶峰,又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与重塑。它不是为了颂扬或批判某个历史人物,而是为了理解一个伟大时代的复杂性、其创造的辉煌与埋下的祸根。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对那个时代更立体、更具纵深的认识——一个充满创造力、但也充斥着权力倾轧和结构性危机的真实帝国。这不仅是对唐朝的考察,更是对任何大一统帝国兴衰规律的深沉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業 (1893-1980)


  號煨蓮(William)。福建侯官人。現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1893年生於福州。幼讀私塾,1905年科舉廢除後,考入濟南新式學堂山東師範附屬中學。十三歲時父親以楊倫《杜詩鏡銓》帶領進入杜甫的世界。長大後,以《聖經》為首要絕世之書,次之便是杜詩。後回福州,進入美國傳教士創辦的鶴齡英華書院就讀,並由此獲資助赴美留學。

  先後就讀於衛斯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協和神學院,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神學學士等學位。1923年回國,被聘為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任大學文理科科長,先後兼任歷史系主任、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導師等。創辦《燕京學報》,並以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主任總纂哈佛燕京學社《引得》64種。1946年春赴美講學,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學東亞系研究員。1980年逝於美國。

  其學術名篇有〈考利瑪竇之世界地圖〉、〈禮記引得序〉、〈春秋經傳引得序〉、〈杜詩引得序〉、〈蒙古祕史源流考〉、〈破斧〉等。所撰〈禮記引得序〉於1937年獲法國巴黎茹理安(儒蓮)獎金。主要著述見《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52)。

譯者簡介

曾祥波


  四川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博士。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系作訪問學者。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图书目录

導 讀 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顏崑陽
自 敘
引 論 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第一章 記一不識十 西元712—735年(長安—吳越)
第二章 快意八九年 西元736—745年(長安—兗州—偃師—洛陽—陳留—兗州)
第三章 騎驢三四載 西元745—749年(長安)
第四章 陵厲不飛翻 西元749—752年(長安)
第五章 故山歸興盡 西元752—755 年(長安)
第六章 東胡反未已 西元756—757 年(奉先—長安—鳳翔—三川羌村)
第七章 萬國兵前草木風 西元757—758年(長安—華州—洛陽—華州)
第八章 一歲四行役 西元759年(秦州—成州同穀—劍州—漢州)
第九章 此生那老蜀?西元760—762年(成都)
第十章 何地置老夫?西元762—766年(梓州—綿州—漢州—梓州—閬州—梓州—成都—戎州—忠州—夔州雲安)
第十一章 夔子之國杜陵翁 西元766—768年(夔州)
第十二章 孤舟增鬱鬱 西元768—770年(夔州—江陵—江陵公安—嶽州—潭州—衡州—耒陽—潭州)

結 語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索 引  
附 錄
注疏卷自敘  
我怎樣寫杜甫   
再說杜甫   
洪業英譯杜甫詩選(〈秋興八首〉中英對照)
 
代譯後記 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
初版補記/曾祥波
再版說明/曾祥波
第三版後記/曾祥波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創作及出版因緣始末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0047
  • EISBN:978957086076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MB

图书试读

導讀
 
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一、洪業「今古相接」的書寫杜甫
 
  我為知名史學家洪業先生的鉅著《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撰寫〈導讀〉,事頗躊躇。原因不是太難讀,不知如何引導閱讀;而是很容易讀,同樣也不知如何引導閱讀。
 
  很容易讀是由於這本書行雲流水的筆調、浪起波伏的節奏,以及客觀知識與主觀感思、想像交織的意象,已讓一千多年前的詩人杜甫,鮮活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實在沒有霧遮煙迷的視障,導讀似乎有些多餘;然而,閱讀卻也不是村婦看戲那麼表象,臺上鑼鼓喧闐,唱作熱鬧,臺下一回笑一回哭,就算是看懂門道了。越是容易閱讀,可能越多因為淺出被輕忽而過的深入之意。
 
  因此,我必須在乍然不知如何引導閱讀之後,比一般讀者更精心的尋覓某些因淺出被輕忽而過的深意;引導讀者也能得之於心,而體會到洪業究竟要建構一個如何偉大、如何可稱之為「詩聖」的杜甫!
 
  這部杜甫的傳記除了很容易閱讀的正文之外,還有正文前的〈自敘〉、〈引論〉,附錄中的〈注疏卷自敘〉、〈我怎樣寫杜甫〉、〈再說杜甫〉,以及中譯者曾祥波的〈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幾篇文章,讀者應該先讀過,因為它們是正文生產過程以及品管的履歷,能引導我們了解洪業如何從中國古老的歷史世界中,將形神一體的杜甫召喚到二十世紀的現代世界;以英文鮮活的再現而讓西方人真正了解杜甫何以偉大、何以是中國的「詩聖」。
 
  他能寫出這樣一部特殊的杜甫傳記,是因為他對於杜甫不但「頌其詩,讀其書」,同時也「知其人,論其世」;更甚的是悲其世而愛敬其人,再更甚的是洪業也悲己之世而愛敬自己。簡言之,洪業是以自己的性情、人格、心志以及對時代及自我的生命存在體驗,去閱讀、理解杜甫這個「人」與他的「詩」以及「時代」情境,因而愛之敬之,終而書之。
 
  這就讓我想到杜甫所敬愛的老大哥李白,李白於前代詩人最投契而敬愛的是南齊謝朓。謝朓做過安徽宣城太守;李白讀其詩,旅居宣城幾年,時常尋訪謝朓遺跡。某日,他站在「謝公亭」,想像二百多年前,謝朓就在這裡送別好友范雲;李白微妙的感知到,謝朓彷彿就在這座以他為名的亭中,兩人知心對語。於是詩人悠然吟出:「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是的,能懂李白之與謝朓「今古一相接」,推而能懂洪業之與杜甫「今古一相接」,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他所書寫的杜甫。其實,中國古代士階層對於以「人」為中心的「史」,都能體會到它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今古一相接」這種超越時空,人之與人相契共感的生命存在情境中。「歷史」從來都不是僅供學術研究,科學實證的知識客體。
 
  然則,我們閱讀洪業「今古相接」的書寫杜甫,豈能不對洪業「知其人」而「論其世」?這幾篇正文之外的文章很重要,能讓我們貼切的了解洪業帶著什麼樣的個人際遇、時代處境、治學歷程與方法,去書寫杜甫。更重要的是洪業究竟因於什麼樣的心境而能真正的了解杜甫、書寫杜甫;又基於什麼樣的文化性動機、目的,而以英文向西方讀者詮釋杜甫的偉大。這些看似外緣的條件,其實已先於正文而滲透到正文中,成為釀造正文內容品質風味的要素。中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曾祥波副教授很懂杜甫及其詩,也很懂洪業以及他書寫《杜甫》的用心。譯筆雅暢,同時也能為這本書補充一些說明性的附註,並提出若干與洪業對話的不同意見。這樣說來,這幾篇文章已相當具有「導讀」的作用,乃是打開閱讀《杜甫》之門的鑰匙。
 
  洪業懂了自己,能與杜甫「今古一相接」而真懂了杜甫;那麼我們是否也能懂了自己,而與過世四十幾年的洪業「今古一相接」而真懂了洪業,也因此真懂了洪業所真懂的杜甫。假如在洪業、曾祥波那幾篇文章的「導讀」之餘,我還能為一般讀者再做有意義的「導讀」,那就是一種有機性的閱讀原則: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從來都不只是獲得一堆由文獻而來的客觀知識;而是因為懂了那個偉大人物而懂了自己,迴向過來,也因為懂了自己而懂了那個偉大人物。人文典籍的閱讀是生命存在感知的精神閱讀,而不僅僅是記問之學的知識閱讀。
 
  二、讀其書,必須先知其人
 
  讀其書,必須先知其人。洪業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他矢志書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洪業(1893-1980)是近現代非常重要的知名史學家,福州侯官縣人。哈佛燕京學社與學報的創立及發展,學社所主持中國古籍引得的編纂,他都是重要的靈魂人物;曾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這就是他一生自我實現的文化、教育理想事業,即使一九四○、五○年代,因為中國陷入戰亂而長期旅居美國,他仍然惦念著燕京、惦念著典籍引得的編纂。
 
  洪業一方面接受家學的傳統教養,十三歲,第一次接觸杜詩,就是父親遞給他的楊倫《杜詩鏡銓》。此外,李白詩、白居易詩、《唐詩三百首》等典籍都讀過。同時,父親也教他如何翻檢詩韻,習作五七言律詩。他就這樣扎下厚實的國學根柢。二方面他又接受西學,二十二歲,自福州鶴齡英華書院畢業,隔年就赴美留學。幾年間,獲得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紐約協和神學院的神學士。這樣看來,他原初所學習的專業,其實是文學與神學,而不是嚴格定義下的史學。文學與基督宗教信仰是形塑他人格、心志的兩大要素,故而「情」與「誠」就是他的人格特質。
 
  他一生的學術著作並不是以帝王將相、重臣名宦為中心,典章制度、朝代興亡為議題的正統史學,主要是典籍文獻的考信;清代辨偽學大家,以《考信錄》聞名的崔述(東壁)就是他的學術模範。從這樣的學術淵源,我們在閱讀他的《杜甫》時,也才能理解這部書為什麼總是一方面瀰漫著主觀感思、想像與詩性的敘述語言;而一方面又非常講求文獻的客觀信度,經常指摘這個說法錯誤,那個文獻偽造。從這樣的學術淵源,我們也才了解,洪業雖然自許「一生治學,所用的都是科學方法」,這是西學所指引的路數;然而在書寫《杜甫》時,卻又活現著「今古一相接」的文化靈魂,這是中國人文傳統所凝立的主體精神。
 
  洪業就活在晚清以降,一個天崩地裂,風翻雲湧的時代;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日抗戰、國共鬥爭;烽火綿延、苦難不歇。而文化也面臨著中西交鋒,傳統與現代衝突的變局。1937年,日軍攻陷北平,混亂中,洪業屹然在燕京大學為《春秋經傳引得》寫序。1941年,日軍佔領燕京大學校園,逮捕十二位教授,關進監牢,洪業就在其中。他要求能讓家人送一部杜詩,給他排遣待死的心緒,卻被拒絕。受苦半年,幸而獲釋。在獄中,他已默定來日如能活出監牢,研究杜詩,撰述文章,必是終身志業之一。
 
  戰後,1946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短期擔任客座教授。這幾年間,國共第二階段內戰正烈,經濟蕭條,滿目瘡痍。1949年,國民黨政府被迫遷臺,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韓戰爆發。世亂如此,究竟要羈旅美國,還是回歸故鄉?洪業必須抉擇。1948年起,洪業擔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但是,哈佛大學並沒有給他正式的教職,家庭經濟有些窘迫。半生顛沛,兩鬢已霜的洪業,就彷彿攜家流離入蜀的杜甫,究竟要終老斯土,還是歸鄉?洪業最終痛苦的抉擇,放棄回國,放棄燕京大學的文化、教育事業。從此,流落異鄉三十幾年;1980年,在麻州劍橋市寓居,病劇,彌留之間,向身邊的親友講著福州家鄉土話。在他深沉的意識中,從來不曾遺忘祖國、故鄉。
 
  洪業的著述都是短幅的論文,《杜甫》是唯一的專書。而且中國古代了不起的詩人那麼多,杜甫竟是他所敬所愛唯一的選擇。除了杜甫之外,他沒有費過那麼多的心力、那麼大的篇幅,去書寫其他任何一個詩人。與杜甫並稱的「詩仙」李白,太浪漫、太飄逸、太不踏實了;距離士人所關懷、所要改善的世界有些疏遠。這不是洪業的性情、人格與心志,杜甫才是。
 
  我們了解洪業的性情、人格、心志與時代處境、身世際遇,總會不斷閃爍著杜甫的身影,兩人真的那麼相似。而他編纂《杜詩引得》並作序,又書寫《杜甫》,竟然是他在獄中就已許下的心諾。這樣,我們懂了洪業,也就懂了他為什麼對杜甫情有獨鍾,也大體懂了他所懂的杜甫。至於細節處,就由個人用心去體會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大氣,擺明了要挑戰讀者對杜甫既有的認知。作為一個平時會閱讀一些歷史和文學評論的讀者,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論述結構上的獨到之處。我猜測,作者或許會採用一種編年體與主題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能梳理杜甫一生的軌跡,又能聚焦於他詩歌藝術的幾大高峰期。重點是,電子書的形式,應該讓這本「巨著」變得更易於攜帶和隨時查閱。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傳統學院派的枯燥論述,而是充滿了說服力的、帶有強烈個人洞察的文字。例如,如何將杜甫與同時代其他詩人(如岑參、高適)的風格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突顯杜甫「史詩性」的獨特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對比表格,或者用現代詩的眼光去重新翻譯幾首代表作的意境,讓讀者在感受到其偉大的同時,也能體會到那種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那就太棒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文學傳記很多,要能真正抓住「偉大」這個詞的精髓,難度不小。我個人對這本電子書最大的好奇點,在於它如何利用數位媒介的特性來呈現杜甫的作品。想像一下,如果能點擊某一句詩詞,立刻跳出相關的歷史背景註解,甚至附帶不同朝代名家的書法範本對照,那閱讀體驗絕對是顛覆性的。台灣的讀者,對於杜甫的詩,情感上是非常親近的,但有時候,光是文字的堆疊,會讓人覺得有點遙遠和沉重。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輕盈」的入門路徑,也許是從他的生活瑣事切入,例如他晚年在夔州的生活細節,那種漂泊中對故土的眷戀,其實更能打動我們這些身處相對安穩社會的人。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學術界近年的新見解,對比一下傳統觀點,那就更棒了,畢竟我們都希望閱讀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而不是老生常談的學術複製品。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大概是近期華文世界對杜甫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吧。畢竟,敢用「最偉大」來定義一位詩人,背後需要強大的論據和深厚的學養支持。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處理杜甫詩作中的政治立場?在現今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中,如何評價他身處亂世時的兩難抉擇——是效忠朝廷,還是體恤民間疾苦?這一直是理解杜甫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忠君愛國」的標籤就草草了事。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理解「中國」文化脈絡中的集體意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這份厚重的歷史對話。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杜甫在不同流放地(如成都草堂、夔州)的創作心境變化,那種空間地理與心靈狀態的互相影響,會是非常動人的敘事線索。

评分

光是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它又標榜「最偉大」,這讓我覺得作者在學術嚴謹度和普及性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點。我猜測,這本書大概率會花很多篇幅去分析杜甫對後世文學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對於宋詞、元曲乃至近現代白話文學的啟發。在台灣的文學圈裡,我們習慣將杜甫與李白並列,但李白是「仙」,杜甫是「聖」,這種對比往往決定了他們在讀者心中的定位。我個人認為,「聖」的標籤有時反而限制了我們對杜甫人性層面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破除一些既有的神話,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也會為生計發愁、也會在友人離去時痛哭的杜甫。如果電子書的排版設計能夠巧妙地穿插一些當時唐朝的藝術品或地圖圖像,那光是視覺上的享受,就能大幅提升對內容的接受度,讓閱讀過程不再只是文字的對抗。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裡馬上浮現出一幅山水畫卷,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光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幾個字,就已經讓人肅然起敬了。畢竟在台灣的文學課本裡,杜甫那種沉鬱頓挫、飽含家國情懷的詩句,簡直是我們古典文學教育的壓艙石。我猜測這本電子書的編排肯定非常用心,尤其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檢索方便,或許它會用新的視角去解構杜甫那些耳熟能詳的「三吏三別」,不再是我們過去死記硬背的模式,而是用更貼近現代人情感的筆觸來闡述「詩史」的重量。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詩聖」這個稱謂背後的沉重,以及他如何在動盪的時代裡,始終保持著那份對蒼生的關懷。書名本身就定下了一個極高的基調,這不只是一本詩選集,更像是一部精神史的導覽,引領我們穿越千年,重新感受盛唐由盛轉衰時,一位偉大靈魂所經歷的滄桑與不朽。我希望作者能帶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讓這位詩聖的形象更加立體,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