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電子書)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圖書標籤:
  • 生命科學
  • 中研院
  • 科學普及
  • 科普
  • 生物學
  • 自然科學
  • 電子書
  • 研之有物
  • 見微知著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如何因應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
  •改造細菌基因,可以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觀察真菌獵殺線蟲,竟能為寄生蟲防治提供解方?
  •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像斑馬魚一樣再生嗎?
  •解析大腦神經為什麼會退化,看見治癒失智癥的曙光?
  •RNA剪接、CRISPR基因編輯,預約醫療大未來?

  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院士陳建仁等21位生命科學傢,
  一同打開好奇心、激發想像力,
  體驗機智的生命科學大發現!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匯集颱灣頂尖科學傢,研究範圍涵蓋植物、生醫、農業、生化、基因等領域,是世界級的生命科學研究重鎮。
  透過《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中研院研之有物團隊以21位科學傢的研究成果為藍本,帶領我們參訪颱灣最高學術殿堂,將艱深的學術論文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一窺中研院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與創見。

  本書採訪、收錄以下中央研究院學者團隊之研究成果(依文章序排列):
  薛雁冰(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振輝(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曾庸哲(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王忠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鍾國芳(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李秀敏(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蔡宜芳(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中茹(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徐麗芬(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榮信(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閤聘研究員)
  潘文涵(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儀莊(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俊安(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世良(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鬍哲銘(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建仁(院士、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林曉青(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郭沛恩(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鄭淑珍(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淩嘉鴻(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名傢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傢)
  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闆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新夭Brainholesky(圖文創作者)
  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也許我們能和斑馬魚一樣,擁有再生能力?也許我們能夠治療漸凍癥?跟著科學傢們,來一趟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吧!——阿任叔叔(科普圖文作傢)

  覺得中研院裡的研究很高深莫測嗎?有這本書的生動介紹,拉近這些研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終於可以一窺堂奧,看到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瞭。——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站長)

  中研院是做研究的地方,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是做什麼研究纔能說厲害呢?趕快看書,不然人傢會以為我不懂!——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闆主)

  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除瞭要有好奇心,還要有無可救藥的熱情,《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將讓你瞭解中研院科學傢的熱情所在!——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這些無奇不有的科學發現實在太有趣瞭,不能隻有專傢學者知道!這本好書,將為你揭開實驗室的麵紗,見識到生命科學傢們努力不懈的初衷!——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以前我們總覺得科學教科書裡麵的科學傢好像都跟我們不太有關係,因為距離感很重,但本書卻打破瞭這樣的印象,原來傑齣的科學研究可以很靠近。《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集結瞭中研院生命科學方麵最頂尖的研究成果,透過精緻的知識引介與人物側寫,讓我們一窺科技發展的前沿及生命的奧祕,更瞭解科學背後動人的故事。——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一進中研院大門,就是生命科學實驗室聚集的生科大道。那裡孕育著什麼樣的研究,有著怎麼樣的科學傢?這本書打開瞭一扇窗,將艱深難懂的生醫論文,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故事,帶我們一窺堂奧。——趙軒翎(《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科學硬道理在中研院的努力之下逐漸軟化開啟,看尖端的研究成果也看科學傢的人生,更看見無可限量的未來憧憬。——潘彥宏(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從大分子、單細胞到複雜的動植物及人,到處充滿瞭生命的驚奇及大自然奧妙的構思。藉著細膩的觀察及創意的實證,科學傢逐漸將混淆的生命化為邏輯及科學的規章。中研院的生命科學傢們在這場人類解析生命奧祕的競賽中也不缺席,就讓他們娓娓道來,加以精彩的插圖,帶領你探索21則生命燦爛的新世界吧!What a treat!——賴明詔(中央研究院院士)
 
科學的微光,認知的遠航:探尋未知領域的非凡之旅 這是一本帶領讀者跨越學科壁壘,深入探索人類知識邊界的指南。它不是聚焦於生命科學的某一個特定分支,而是以更為宏大和普適的視角,審視科學思維的構建、知識的演進,以及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本書的宗旨在於,提供一套理解復雜係統、分析細微綫索、並最終洞察事物本質的思維框架,其適用範圍遠超實驗室的圍牆。 全書的結構旨在引導讀者從微觀的觀察起點齣發,逐步構建起宏觀的理解體係。我們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模式識彆與信息提取的藝術”。在浩瀚的數據海洋中,如何精準地捕捉那些微弱卻至關重要的信號,是所有研究者麵臨的共同挑戰。本書將剖析曆史上那些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它們往往並非源於對已知信息的簡單纍加,而是源於對“異常值”或“微小偏差”的敏銳洞察。我們會深入講解如何運用跨學科的工具箱——從基礎的邏輯學推演,到統計學中的貝葉斯推斷,再到信息論中的熵增原理——來提煉信息,排除噪音。 其中一個重要的章節將聚焦於復雜性科學與湧現現象的哲學思辨。生命科學固然是理解復雜係統的典範,但本書將超越生物學的具體案例,探討混沌理論、自組織係統以及網絡科學的基礎概念。我們考察的是,在數量龐大的、相互作用的單元(無論是粒子、個體還是社會成員)聚集在一起時,如何産生齣超越個體簡單疊加的、全新的、無法完全從局部預測的宏觀性質。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本質上是對係統動力學深刻理解的體現。讀者將學習如何識彆不同領域中具有相似拓撲結構的模式——無論是物理學中的相變,還是社會學中的群體行為爆發——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重用。 本書的另一大篇幅將緻力於科學史中的“拐點”與思維範式的轉變。我們不滿足於羅列已有的科學成就,而是深入剖析那些促使知識結構發生根本性重塑的關鍵時刻。這涉及對“已知”的質疑、對既有理論的解構與重建。例如,我們將分析當經典物理學的範式遭遇微觀世界的挑戰時,科學傢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量子力學的;或者,當還原論的思維模式在處理生命整體性問題時遇到瓶頸,新的係統生物學視角是如何萌芽的。這裏的“微”在於那些最初被忽略的實驗數據或理論上的不一緻性;而“著”則在於由此引發的整個科學領域的革新。這部分內容旨在培養讀者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教導他們如何辨識理論的局限性,並擁抱知識迭代的必然性。 此外,鑒於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本書特設瞭一章關於認知偏差與信息過濾機製的探討。科學的探尋過程,本質上是人類心智與外部世界持續交互的過程。我們的感官和大腦天然存在固有的偏見,這些偏見既是進化的産物,也可能成為科學進步的阻礙。我們將係統梳理常見的認知陷阱,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等,並探討科學傢們如何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如雙盲法)和同行評審製度來對抗這些內在的“噪音源”。理解這些局限性,是實現更客觀、更“知著”認知的必要前提。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跨學科交流與知識的融閤。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交界地帶。我們將探討不同知識體係在溝通上可能遇到的障礙(術語差異、方法論衝突),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翻譯機製”,使得來自不同背景的知識能夠有效互補。例如,如何將人文科學中的敘事結構應用於復雜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或者,如何將工程學中的魯棒性設計理念應用到生態係統的穩定性研究中。這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正是從“見微”上升到“知著”的最高體現,因為它要求我們看到事物間普遍的、深層的聯係,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提供任何生命科學領域的具體實驗步驟或結論性的知識點,它提供的是一種元認知工具箱——一套關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構建可靠知識體係的方法論。它教導讀者如何以科學傢的嚴謹和哲學傢的深邃,去捕捉那些在看似平凡之處蘊含的非凡洞察力,從而在任何領域都能做到“見微知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齣處為《周易•傢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麵紗,讓人們瞭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閤實作、專業結閤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隻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嚮永續的動力。惟鑑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瞭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齣「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易懂的報導,邀請大傢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曾齣版《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Facebook、Instagram|研之有物
  網站:research.sinica.edu.tw/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走進研究最前線╱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Part 1 生物實驗室
Lesson 1真菌如何獵殺線蟲?——寄生蟲治療藥物的新曙光!
Lesson 2人類的斷肢有可能再生嗎?——探索斑馬魚的超強再生力
Lesson 3海洋生物的保命機製——代謝能力的演化研究
Lesson 4人蟻大戰齣奇招——破解紅火蟻超級基因,研發更有效的防治餌藥
Lesson 5藏在構樹DNA裡的族群遷徙史——從生物地理學佐證南島語族「齣颱灣說」
Lesson 6破解遠古以來的植物謎團——發現葉綠體蛋白質橋梁的李秀敏
Lesson 7植物吸收養分的關鍵閘道——蔡宜芳的植物硝酸鹽轉運蛋白研究
Lesson 8調控減數分裂遺傳重組的新契機——破解玉米「基因洗牌」的關鍵角色

Part 2 未來醫療站
Lesson 9草藥怎麼吃纔有效?——草藥科學的重大突破
Lesson 10藥物如何在體內發生反應?——運用電腦模擬,降低藥害風險
Lesson 11飲食如何讓人生病?——在「乾」的實驗室裡找答案
Lesson 12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是什麼?——神經科學的研究與突破
Lesson 13當體內的油電混和車「電池壞瞭」!——從運動神經元退化機製,尋找治療漸凍癥的契機
Lesson 14另闢一條對抗病毒的蹊徑——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Lesson 15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創新觀點——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作更具保護力與安全性的肺炎疫苗
Lesson 16颱灣如何麵對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陳建仁談颱灣的防疫經驗

Part 3 生科設計傢
Lesson 17真菌也會玩樂高?——「天然物」閤成的關鍵發現
Lesson 18改造細菌,把二氧化碳變燃料!——廖俊智與閤成生物學
Lesson 19破解遺傳疾病、評估大眾用藥風險——全基因組分析的應用
Lesson 20尋訪住在我們身體裡的剪接師——鄭淑珍的RNA剪接研究
Lesson 21人體基因編輯是什麼?——認識基因神剪CRISPR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95746
  • EISBN:97895713957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9.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走進研究最前線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2017年,中央研究院創立「研之有物」科普網站,4年多來橫跨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領域,纍積快300篇的科普文章,帶領讀者深入各個研究現場,揭開學術研究的神祕麵紗,瞭解成果如何應用在生活之中,也縮短瞭專業嚴肅的學問與讀者間的距離。近年來陸續有同仁、朋友跟我分享,「研之有物」文章真的讓更多人知道中研院在做什麼!

  中研院生命科學的研究在許多領域都有突破性的進展,例如在轉譯醫學領域,在病人用藥前進行基因篩檢,可降低藥害風險、找齣疾病緻病基因,亦是未來發展精準醫學之關鍵;此外,為維繫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我們深入研究植物與農作物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並進行跨領域的南島研究,提齣對生態保育的政策建言。

  本書收錄的21篇文章,涵蓋生物、醫療藥物及生物工程三大麵嚮,帶領讀者從認識生物體開始,逐漸拓展至藥物治療應用麵,甚至瞭解如何進一步利用生物工程預測未來、幫助人類避開危機,由小至大,見微知著。從破解動、植物基因密碼,可發現細胞遺傳關鍵機製、尋找斷肢再生的醫學潛力,亦能證實南島語族遷徙歷史;藉由科學研究及分析,人們更加瞭解吃進身體裡的食物、藥物,如何在體內發生反應、對人體有何影響;利用電腦運算,可模擬藥物作用,降低藥害風險;藉由重新設計細胞的功能,設法解決淨零碳排的難題;甚至探索與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設法預防疾病。每項研究的起源都萌生於探索未知,每篇文章都能感受到科學傢日以繼夜追尋真理的熱情,值得用心體會。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留白加上俐落的標題字體,給人一種很「學院派」的感覺,但又不會讓人覺得太過枯燥。坦白說,我本來對「生命科學」這四個字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實驗室裡穿著白袍的教授們纔懂的領域,充滿瞭各種拉丁文和複雜的化學結構圖。但看到「見微知著」這幾個字,突然覺得很有親切感,好像它在暗示,其實科學的奧秘都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裡,隻是我們沒留意罷瞭。這讓我開始好奇,中研院的專傢們究竟要怎麼把這些高深的學問,用我們普通人聽得懂的方式講齣來。畢竟,如果能透過這本書,讓我以後看到一片葉子、一隻昆蟲,都能多一層認識,那不就等於隨身攜帶瞭一本自然百科嗎?我希望它不會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多舉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畢竟學東西嘛,還是要有點「感同身受」纔會記得牢。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裡「研之有物」,聽起來就很有份量,彷彿每一個章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紮實研究齣來的結晶。我對這種強調「深度」的科普讀物特別有興趣。我個人認為,科普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背誦多少知識點,而在於培養一種科學的思維模式,一種麵對未知事物時,懂得如何提問、如何尋找證據的態度。我希望這21堂課,不隻是一套知識的「上菜清單」,更是一套「思考工具箱」。如果讀完之後,我對身邊的許多現象,例如基因編輯的倫理爭議、或者病毒的變異機製,能建立起一套初步的判斷框架,而不是人雲亦雲,那這本書的功德就大瞭。颱灣社會現在非常需要這種紮根於事實、邏輯清晰的討論基礎。

评分

老實說,我最近剛好在關注一些關於老化和慢性病預防的議題,所以挑選這本生命科學類的書籍,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我希望它能揭示一些關於人體機製的基本原理,讓我能更有效地調整生活習慣,做齣更聰明的健康決策。畢竟,醫療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太多誇大不實的「偏方」或「養生秘訣」。我信任中研院的專業背景,相信這裡麵提供的資訊是經過嚴格篩選和驗證的。我尤其期待那些關於細胞、DNA修復或是免疫係統運作的章節,如果能用深入淺齣的方式解釋清楚,那對我個人的健康管理絕對是極大的助益。這不隻是一本知識書,簡直可以說是一本「預防醫學的入門指南」。

评分

我特地挑選瞭這個電子書版本,主要就是圖個方便,通勤的時候隨時可以翻閱。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平闆的,傳統紙本書雖然有墨香,但在捷運上跟人擠來擠去,要小心翼翼地護著書頁,實在有點麻煩。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調整字體大小,這對我這種隨著年紀增長,偶爾需要「放大檢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如果書裡提到某些特定的生物名詞,我可以直接點擊搜尋或查閱背景資料,不用像以前一樣,看到不懂的詞彙就得放下書本,跑去翻厚重的工具書。這種閱讀的流暢度,對於吸收資訊的效率有很大的幫助。我期待這本書的編排能適應電子閱讀的特性,例如適時地穿插一些網路資源的連結,讓知識的探索可以無限延伸下去,而不是被鎖在書本的紙頁裡。

评分

你知道嗎,颱灣的學術界給人一種距離感,總覺得他們的研究成果很「高大上」,離我們小老百姓的生活很遙遠。所以,當看到這本標榜是中研院的「21堂課」,我心裡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懷疑的態度。期待的是,希望他們能真正放下身段,用最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科學是如何運作的,而不是隻丟齣一些隻有同行纔看得懂的術語。懷疑的是,會不會為瞭「科普化」而犧牲瞭內容的嚴謹性?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那可就太厲害瞭。我特別關注「生命科學」的應用層麵,比方說,現代醫學的突破,或者我們如何從大自然中找到永續發展的線索。如果能讓我對颱灣科學研究的實力有更具體的認識,那就值迴票價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