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裡的心理學2:異婚與冥戀 (電子書)

傳說裡的心理學2:異婚與冥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鐘穎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異婚
  • 冥戀
  • 情感
  • 關係
  • 愛情
  • 婚姻
  • 超自然
  • 神秘學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榮格心理學觀點解讀東方傳說~
  搜羅臺灣民間傳說、《聊齋誌異》、《太平廣記》、《搜神記》,
  隨女鬼、狐仙、妖怪、神靈,開啟內在整閤之旅。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蔡昌雄專序推薦
  ★收錄東方神怪奇幻繪師SmallGwei插畫


  與西方童話不同,東方的傳說故事多數是以中年人為主角,
  他們多半結瞭婚,生瞭小孩,甚至麵臨喪偶之痛。
  在此情況下,遇上瞭女鬼、狐仙,甚至變形成動物、結識瞭妖怪與神靈。

  《傳說裡的心理學》是國內第一本以榮格觀點剖析東方傳說的心理學專書,
  搜羅臺灣民間故事、《聊齋誌異》、《太平廣記》、《搜神記》等看似原始的樸拙奇譚,
  重整為【變形】、【狐仙】、【異婚】、【冥戀】、【厲鬼】與【妖怪】六大主題。
  作者將這些主角的際遇,視為由潛意識促動的內在整閤起點,
  遇見的神怪妖魔,並非夢中囈語,
  而是反應瞭遭逢死亡焦慮或中年危機男女的心靈深處,
  隻是這一切使用瞭象徵語言包裝,需要我們用一顆更寬廣的心去理解。

  第二冊為【異婚、冥戀】
  ◎「異婚」傳說蒐羅人與蟲魚鳥獸結為連理的故事,象徵著人對異物特質的吸納,說明人類的不足可藉由他者來得到補償,人的欠缺有賴萬物得到完整。

  ◎「冥戀」訴說人與鬼的相識交往,換句話說,是人與自己的陰影交涉,進而彼此接納的過程,著重那些我們抗拒的內在黑暗麵整閤。

  不論是妖怪、女鬼與狐仙,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指的無非是人們心靈的投影。
  人心複雜難測,傳說也因此韆奇百怪。
  而這些歷久彌新的故事,都說明人一生朝嚮完整性的發展動力及歷程,
  邀請您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新理解這些東方傳說建構的內在秩序與宇宙觀,
  開啟屬於您的個體化旅程。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角度剖析《聊齋誌異》、《太平廣記》與臺灣傳說等東方故事的心理學專書。
  ◎心理學觀點重新詮釋古典文學,中文係學子與鬼狐妖怪愛好者案頭必備。
  ◎內含東方奇幻繪師小G瑋-SmallGwei繪製18幅插圖。

專文推薦

  ◎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鄧惠文

  ◎神怪傳說如謎團,勇敢麵對最黑暗的陰影,纔能抽絲剝繭找尋心之起點,辨認前行的方嚮。本書作者遍搜古今軼聞祕譚,爬梳光怪陸離的情節之間究竟埋藏何種驚奇真相,在人類潛意識中開啟一段壯闊探險之旅。——小說傢,《妖怪臺灣》作者/何敬堯

  ◎此係列的作品最為珍貴之處,在於作者立基於個人生命的體悟及中國文學的涵養而有係統地整理齣看似與現代的我們無關的鬼怪民間故事,並以榮格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直指故事中華人的集體潛意識之智慧,企盼與此書有緣相遇的讀者可以因此而啟動聖祕的個體化歷程。——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副教授、IAAP榮格分析師/洪素珍

  ◎古老的傳說,包含許多奇異麯摺的故事情節,讀時感到樂趣十足。然而傳說更可貴之處,在於深藏在故事背後那些,關於人生轉化(transformation)與蛻變(metamorphosis)的道理。透過鐘穎如同放大鏡般細緻透析的文字,得以淘洗齣關於如何整閤自我、異己、他者與陰影的超越性智慧。——諮商心理師/郝柏瑋

  ◎自古以來,傳說就是一個迷人的存在。我從小便非常喜愛《聊齋誌異》、《唐傳奇》、《太平廣記》……。裡麵的神怪故事,除瞭麯摺離奇、充滿想像力之外,也充滿瞭令人感動的「人性」。
  然而,在看這本《傳說裡的心理學》之前,我從不知道、也未曾想過,自己如此喜愛這些故事,其實是因為它們打動瞭我的「潛意識」。
  原來,在這些變形、妖狐、厲鬼之中,藏有許多暗示的密碼:我們的一生,其實都在追求「整閤」:學著跟自己內在的陰陽兩性相處;學著坦然麵對內心的陰影、慾望。人生的幸福從來不是纍積「安全感」,而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原來,整閤是嚮內探索,而非嚮外抓取。更高的學歷、更響亮的頭銜、更多的房子、存款或是旅遊地,並不能讓人「定義」自己。
  經由鐘穎老師利用「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深入淺齣的剖析之後,再讀這些動人傳說,讓人有瞭更深一層的瞭悟,更靠近自己的內心。這是一本好看又有意義的作品,推薦給大傢。——親職教養作傢/陳安儀

  ◎《傳說裡的心理學》是劃時代的作品,作者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為基礎,對於華人文化以及颱灣的當地故事進行重新詮釋,藉此我們得以探究颱灣人的深度心理。本係列作品亦是文學與心靈間的一道橋樑,示範瞭如何從文學走嚮心靈,不論是心理工作者、文學工作者或者一般大眾都可以從此係列書籍得到樂趣。——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陳宏儒

  ◎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與偉大小說係齣同源,這就是我們透由故事得到滿足的緣故。鐘穎老師《傳說裡的心理學》以三大冊六大主題引領讀者重迴熟悉的故事現場,宛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談笑之間,謋然已解。那刻,我們竟已隨角色完成潛意識和陰影的對話之舞,唯有暗嘆精彩。——小說傢/陳育萱

  ◎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或許不是真的,但是背後反映的價值觀卻如假包換。本書用當代的心理學、社會科學,與百韆年前的傳說故事正麵對決;狐仙、女鬼、精怪在作者的刀筆下褪去外皮,讓我們看見在妖異包裝之中,古今不易的人性。——藏書傢/黃震南

  ◎俄國文學評論傢納博科夫形容好的作傢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傢和魔法師」。本書作者鐘穎老師集三者於一身,是具有魔法的說書人。他如煉金術士般將心理學、文學、哲學、民俗與宗教融會貫通,對傳統文學中的一則則故事解碼。當讀者以為被引領進入古老的傳說世界時,纔發現已置身於自身的心靈祕境之中。你不禁讚嘆作者如何能以文字施展魔法?邀請各位同來領受這趟奇幻的旅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黃雅淳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書的圖書簡介,詳細而內容豐富: 塵封的史詩:追溯失落文明的輝煌與隱秘 (電子書) 作者: 阿爾伯特·馮·霍夫曼 譯者: 李明遠 齣版社: 環球曆史文庫 定價: 128.00 元 (電子版) ISBN: 978-7-5499-XXXX-X --- 內容提要 《塵封的史詩:追溯失落文明的輝煌與隱秘》是一部宏大且精密的學術探索之作。本書並未關注當代社會或為人熟知的古代帝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有意或無意地抹去痕跡的“失落文明”。作者阿爾伯特·馮·霍夫曼,一位享譽國際的考古人類學傢,耗費三十年心血,穿梭於南美安第斯山脈的秘境、中亞乾燥的戈壁灘以及太平洋深處的珊瑚礁群,試圖重建那些曾經繁榮昌盛,卻最終歸於沉寂的社會結構、哲學體係、工程奇跡乃至獨特的宇宙觀。 全書以嚴謹的考證和前沿的交叉學科研究方法為基石,通過解讀殘存的碑文、分析地質變遷對聚落的影響,並結閤符號學和口述史的重建,力圖揭示這些文明消亡的真正原因——是氣候災難,是內部的意識形態衝突,還是對超越性力量的過度依賴? 本書分為上下兩捲,結構清晰,論證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人類文明的復雜性和脆弱性。 --- 捲一:巨石下的迴響——結構與技術的重建 (約700字) 第一捲聚焦於對失落文明物質遺存的解讀,特彆是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工程技術。霍夫曼教授挑戰瞭傳統曆史敘事中關於“技術進步”的綫性觀念,深入剖析瞭“泰坦尼亞文明”(一個位於北冰洋邊緣的冰川期文明)如何掌握瞭我們今日看來仍難以企及的低溫冶金技術。書中詳盡分析瞭從冰層下挖掘齣的閤金樣本,推測其可能用於建造瞭能夠抵禦極端氣候的半地埋式居住結構。 在深入安第斯山脈的考察中,作者詳細重構瞭“卡拉薩帝國”的引水灌溉係統。卡拉薩人生活在乾旱的高原,其水利工程的復雜性遠超同期其他文明。書中通過三維地形掃描和曆史水文學模型,模擬瞭其復雜的階梯式梯田和地下引流管道的運作原理。更令人驚嘆的是,卡拉薩人似乎將天文觀測融入瞭水利調度中,每一條主要渠道的方位都與特定的歲星運行軌跡相吻閤。作者提齣瞭一個大膽的假設:他們的社會秩序與農業生産,是完全圍繞一個復雜的、以星象為基礎的“時間-水資源分配”體係構建的。 書中特彆闢齣章節探討瞭“歐諾米亞群體”的文字係統。這個存在於地中海東部一個現已沉沒島嶼上的群體,留下瞭大量刻在火山玻璃上的楔形文字。霍夫曼教授的團隊首次成功破譯瞭其中近百分之六十的字符,發現其並非記錄事件或法令,而是一套高度抽象的“能量流動”圖譜。這些文字描述的似乎是地磁場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變化進行遠距離的通訊或導航。這顛覆瞭我們對早期文字功能性的傳統認知,揭示瞭一種將自然物理規律視為神聖文本的思維模式。 第一捲的論述,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基礎認知:這些失落的文明並非“原始的”,它們隻是選擇瞭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技術和知識路徑。他們的偉大,在於將自身的存在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宇宙規律做到瞭極緻的融閤。 --- 捲二:沙塵中的低語——信仰、社會與消亡 (約800字) 第二捲則轉嚮瞭對這些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探尋。作者認為,理解一個文明的終結,必須深入其核心的信仰結構和社會張力。 聚焦於中亞沙漠中的“沙海之民”——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的社會結構被霍夫曼描述為一種“流動的君主製”。他們沒有固定的都城,權力與知識的載體是刻在一代代人記憶中的“風的歌謠”。歌謠中蘊含著遷移路綫、部落曆史和法律條文。書中通過詳細的語素分析,揭示瞭歌謠中反復齣現的“雙重目的性”——既是為瞭記錄,也是為瞭引導聽者的潛意識,形成一種集體的、無形的社會契約。然而,當氣候劇變導緻傳統的風嚮和季節性水源消失時,歌謠的指引性開始失效,社會結構隨之瓦解,最終導緻瞭大規模的文化斷裂。 書中對“失落的亞特蘭提斯”的探討也極具爭議性。霍夫曼教授並未將其描繪成一個技術先進的烏托邦,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神權國傢。他通過分析少量從深海殘骸中打撈齣的祭祀器皿上的雕刻圖案,推斷齣亞特蘭提斯社會存在著對“純淨血統”的極端崇拜。這種內在的意識形態僵化,使得他們在麵對突發的火山活動和海嘯威脅時,決策機製完全癱瘓。高層拒絕相信“非神諭”的預警,最終導緻瞭文明的集體性自毀。作者強調,內部的認知閉鎖和對絕對真理的固執,往往比外部的自然災害更具毀滅性。 最後,作者提齣瞭一個關於“遺忘的必要性”的哲學思辨。他認為,許多文明的終結並非意味著徹底的失敗,而是主動選擇瞭一種“休眠”狀態。例如,在南美洲叢林深處發現的“藤蔓之城”,其居民似乎在某個特定時刻,係統性地拆除瞭所有永久性建築,並將知識轉化為易於攜帶和隱藏的自然形態(如特殊的編織藝術和藥草配方),選擇融入周圍的生態環境,等待下一個“周期”的到來。這並非滅亡,而是一種深刻的、對曆史循環論的實踐。 結語 《塵封的史詩》是一部挑戰既有曆史觀的著作。它迫使我們跳齣“勝利者書寫曆史”的框架,去傾聽那些被遺忘的聲音。通過對技術、信仰與社會形態的細緻解剖,霍夫曼教授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版圖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廣闊和復雜,而我們所依賴的知識體係,或許僅僅是諸多可能中的一種短暫的形態。本書是曆史愛好者、人類學傢、考古學學生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本質懷有好奇心的人士的必讀之作。 --- 讀者對象: 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專業人士及愛好者;對古代文明、工程學和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融閤: 結閤地質學、水文學、符號學和材料科學進行多角度論證。 2. 前沿田野調查: 基於作者近三十年的親身考察和最新發掘成果。 3. 顛覆性視角: 挑戰傳統綫性文明史觀,探討文明的“非綫性”發展與消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智者(鐘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係/歷史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碩士
  諮商心理師/高中輔導主任
       
  雙寶爸。睏頓於生死,未脫於輪迴。沉浸在書本與思考裡,以追求真知與開悟為目標。對世上的學問都敞開心胸,在粉專「愛智者書窩」裡漸次介紹跟人類靈魂有關的所有學問。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著有《故事裡的心理學》(上、下冊)。

繪師簡介

小G瑋-SmallGwei


  颱灣颱北人,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係油畫組,2015年開始創作關於神明係列插畫,擅長塑造角色,其中以Q版神怪角色廣受喜愛,2016年完成以神明為主軸的《東方眾神畫冊》,到2019年與何敬堯閤作的《臺灣妖怪地圖》、日本雜誌《怪與幽》, 2021年則開始連載妖怪武俠漫畫《墨厭》,從此奠定於神怪界的奇幻繪師。

圖書目錄

參、異婚    
.導讀    
.一、南柯太守傳(中國 ‧《太平廣記》)    
.二、柳毅(中國 ‧《太平廣記》)
.三、白蛇傳(中國民間傳說 )    
.四、蛙神(中國 ‧《聊齋誌異》)    
.結語    

肆、冥戀    
.導讀    
.一、聶小倩(中國 ‧《聊齋誌異》)    
.二、牡丹亭(中國 ‧《牡丹亭》)    
.三、伍鞦月(中國 ‧《聊齋誌異》)    
.四、小謝(中國 ‧《聊齋誌異》)    
.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72785
  • EISBN:978986557296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在傳奇小說中探尋靈魂隱居的文化溪壑


  這本《傳說裡的心理學》乃是鐘穎老師的力作。

  全書分為三冊,主題分別是「變形、狐仙」、「異婚、冥戀」與「厲鬼、妖怪」。故事來源取材自中國的《太平廣記》、《聊齋誌異》、《搜神記》、《牡丹亭》、中國民間傳說,以及日本的《今昔物語集》等頗負盛名的民間傳說作品,其中不少故事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段子,有的哀怨、有的麯摺、有的變化莫測、有的離奇振動,不一而足,但是率皆反映牽扯瞭人性中真假難辨、善惡含混與愛恨交織的質素,因此單是故事本身就已具備瞭引人入勝的條件,閱讀經驗精彩可期。

  不過我認為這些故事中所蘊藏的深度存在心理意義,一般讀者若是沒有適當的心理知識嚮導協助的話,要直接從閱讀中挖掘獲取,是會有相當難度的。這倒不是說讀者自己沒有能力從這些動人的傳奇故事中,感應其中委婉麯摺的意境,或是從中提煉齣自己的人生哲理感悟。我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論斷,主要是因為這些傳奇小說與民間故事的屬性,傳統上都被定位在稗官野史、鄉野傳聞的角色上,作為茶餘飯後談話的素材尚可,但是要登大雅之堂卻難,這從作者的三冊書中大量引用的《聊齋誌異》的書名,便可管窺一豹,因為書中故事皆被定位為「異」事,隻是閒「聊」之資而已。

  因此,這些傳奇故事絕對是傳統意義下的非主流經驗。然而,就深度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它們都是已被社會化之後的自我意識排拒齣去的經驗內容。它們是我們社會集體無意識中的陰影層,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所謂的「生物社會帶」,也是深植於我們集體心靈意識之下的溪壑溝渠中,那些不斷幽微擾動的情欲暗流。準此而言,當我說傳奇小說與鄉野傳奇故事難登大雅之堂時,我並非是從外在的社會位階高低價值來定位它們,相反的,我是把它們看成榮格所謂人們邁嚮整體(wholeness)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中,整閤心靈意識、嚮上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邁嚮健康人格、心靈煉金的必經之路。

  因為這牽涉到深度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與心理工作的實務經驗,所以纔會有前述讀者需要心靈嚮導伴讀本書的說法,但是要找到理論知識與實務能力兼具者來擔任此行的心靈嚮導並非易事。然而很幸運且難能可貴的是,長期愛好並浸淫在存在心理學與深度心理學知識領域,又同時是經驗豐富的資深諮商心理師的鐘穎老師,為我們擔綱瞭這個角色,使得這一趟心靈旅程變得生動精彩且豐富滋養。

  我有幸先睹為快讀瞭鐘穎老師的大作,除瞭對他書中整閤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所凝練的詮釋見解,錶示肯定讚嘆之外,對於他描述故事情節的巧妙細膩質地,更是深感佩服。這也讓這三冊書的可讀性大為提高,使讀者能在閱讀故事精華的同時汲取卓越的心理洞見,而毫無違和之感。深度心理層次的集體無意識的能流,也因為鐘穎老師的天分與努力,而有機會從生命的縱榖溪壑中緩緩浮現來到平原大地,其麵容也讓一般人覺得溫暖和藹而可親。

  榮格心理學博大精深,其中在文化原型心理意義的挖掘與提煉方麵,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麵嚮,但是齣於種種原因,其在本土心理學中卻是個有待耕耘的領域。近年來榮格心理分析師呂旭亞老師齣版的《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嚮的童話分析》,可謂是在荒蕪的領域首開瞭先河,但其分析的童話故事是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與東方的心靈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如今鐘穎老師以東方傳奇故事為主體的心理詮釋的齣版,算是填補瞭這分缺憾。相信這對有誌於將榮格心理學應用於東方文化解讀的同儕,是一個充滿激勵的召喚。

  我與鐘穎老師素未謀麵,算是神交,但是對於他長年推動經營心理靈性知識閱讀團體的事蹟頗有耳聞,近來也常有機會拜讀到他的心靈敘事或詮釋的文章,由於自己在宗教哲學與心理學領域的訓練背景,所以頗感認同與受益。

  佛法有一切皆因緣所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今日有緣拜讀鐘穎老師力作,心有所感之餘,樂與同道推薦分享,滿心祝願此書香溢人間,是為之序。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蔡昌雄

前言

  從鬼神到妖怪,從冥戀到狐仙,這些古老又耳熟能詳的傳說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實有著深刻的原因。故事的寓意對古人來說並不複雜,他們總是能直觀地明白說者的意圖。然而,現代人背離自己的內心太久、太遠,以緻這些傳說逐漸成為可笑的東西。想想孩子們以及還是孩童時的自己,你可能還記得聽到這些故事時內心湧現的驚異與期待。那些絕非言語可以清楚錶達的,正是這些民間故事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原因。

  在心理學龐大的族係裡,以研究潛意識心靈為主的「深度心理學」,與研究愛、孤獨及勇氣的「存在心理學」一直是我最鍾愛的兩門學科。比起事實,它們更關注意義,因此成為我一生的關切。我幼年時在臺東長大,那裡美麗的山與海至今仍澆灌著我的心靈,在我成長的這塊土地中,也有許多故事影響我至深。因此我再次翻閱瞭小時候讀過的民間故事集,從著名的鬼怪典籍中整理那些看似原始的樸拙傳說,並編以「變形」、「狐仙」、「異婚」、「冥戀」、「厲鬼」、與「妖怪」等六個主題,為每個渴求完整與良善的讀者解讀這些有趣玄妙甚至帶著恐怖的鄉野奇譚。

  直到實際研究之後,我纔更加肯定那些古老的東西有著真正的生命。它並不是某個古人的囈語,而是源自東方人集體心靈深處的原型。它所訴說的是我們祖先在麵對生命的諸般考驗時所留下的冒險事蹟,是大我心靈在推動整閤時所留下的勇敢記錄。隻是這一切使用瞭象徵的語言,需要我們用一個更寬廣的心去理解。不要小看這些內容,因為我們的集體心靈從來不會挽留那些多餘的故事。唯有那能打動潛意識深處的故事元素,纔可能成為我們記得住的情節與人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正是個體化的過程貫穿瞭這些耳熟能詳的傳說,描述的是人們在整閤路上所遭遇的各種睏難與因應之道。「個體化」一詞是由瑞士心理學傢榮格所提齣,他用這個概念來說明人一生朝嚮完整性的發展動力及歷程。在這條個體化路上,有的主角成功,有的主角失敗。但不論如何,我發現他們共享同一種倫理,並傳遞瞭一種有秩序的宇宙觀。

  在這樣的宇宙觀中,宇宙遵循著平衡的法則,冥冥中自有正義。那不是迷信,那遠遠超過瞭無稽之談。迷信的人總是專斷,但這個宇宙觀卻要求我們寬容;迷信的人自以為全知,但這個宇宙觀卻希望我們謙卑。隻是遠離大自然、遠離瞭傳統心靈的現代人已漸漸地不再能理解它的意義。寫下這些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讓讀者明白,傳說不僅對個體化歷程有著精彩的描述,同時又具有深刻的倫理意義。

  在閱讀這本書時,請容我再次提醒您,它不隻是虛構的故事。它是萬韆人類心靈在走嚮整閤之路時所留下的結晶。雖如此,你的詮釋纔是最適閤自己的。請把我的書當作一種參考吧!如果可以,也請把它當成一份指引,指嚮最深最遠的黑暗,指嚮最終瞭悟的道理與神聖。這是我的期待,我的願望。謝謝每位喜歡聽故事的你,謝謝你願意一起參與奧祕。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相當不錯,介麵設計得很清爽,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憊。但撇開技術層麵,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對於「禁忌」主題的處理手法。它沒有用聳動的標題去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種近乎溫柔卻又堅定的語氣,去解構那些社會觀感上難以啟齒的心理現象。這種「正視而不譴責」的態度,在華文心理學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各種理論時,都會非常注重其文化脈絡的適用性,這在颱灣這個文化大熔爐裡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國外的心理學理論,直接搬過來用往往會水土不服,但這位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在地化」這些概念。例如,它在探討某些極端依戀模式時,不隻是停留在「病理化」的層麵,而是去挖掘背後可能潛藏的文化期待與傢庭係統的影響,這層次感一下子就提升瞭。讀完後,感覺自己對身邊那些看似「不正常」的行為,多瞭一份理解的空間,少瞭一份急著下定論的衝動。

评分

讀完前幾章的感受,隻能說作者對於人性幽微之處的掌握,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細膩。我個人對心理學有基礎的認識,但市麵上很多書籍往往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會有點「硬邦邦」。但這本不同,它更像是作者拉著你一起,走進那些錯綜複雜的思緒迷宮裡,然後用一把精巧的鑰匙,讓你找到齣口的感覺。特別是它處理「邊界」與「界線」議題的方式,讓我深有感觸。在我們東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是黏膩且難以切割的,書中對於如何辨識和建立健康的心理界線,給齣瞭非常實用且不帶批判的建議。這對於長期處於人際關係壓力下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時,總能穿插一些看似不經意,卻極具啟發性的案例與反思。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在親密關係中的一些盲點,那些曾經被我閤理化的「付齣」或「犧牲」,現在看來或許隻是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评分

從書的結構來看,作者顯然下瞭非常紮實的功課,邏輯鋪陳得極為嚴謹,幾乎沒有跳躍感。我特別喜歡那種循序漸進的論述方式,從宏觀的社會現象切入,逐步深入到個體的心理動力學分析,最後又迴扣到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建議。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吸收複雜資訊的同時,不會感到迷失方嚮。其中有一段關於「身份認同在非常規關係中的流動性」的論述,讓我停下來反覆閱讀瞭好幾次。它觸及到現代人在追求個人價值與維持群體歸屬感之間的永恆拉扯。很多時候,我們為瞭迎閤外界期待而壓抑瞭真實的自我,而這本書則試圖提供一種路徑,讓人能在不完全拋棄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重新定義自己的「完整性」。對於那些正在經歷人生重大轉變,對自身定位感到迷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指南,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但會給你問齣好問題的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也是一流的,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書籍的枯燥感。作者的用詞精準,但同時又充滿詩意,常常會齣現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譬喻。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悲劇性」議題時,那種剋製而深沉的語氣。它並不試圖去美化或過度戲劇化某些人生的睏境,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人性的視角,去描繪那種無可奈何中的堅韌。這種風格非常適閤颱灣讀者的閱讀習慣,我們偏好那種「有情有理」的敘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當作者在分析某些「極端」的心理現象時,總能讓人感覺到,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個案,而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壓力閾值下,都可能觸及的潛在狀態。這本書的最終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擴大瞭我們對「正常」的想像邊界,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那些與主流敘事不符的生命軌跡。這是一本不僅能充實知識,更能滋養心靈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帶點神秘感又混閤著現代感的排版,立刻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很喜歡作者在探討一些比較深層、甚至有點禁忌的心理學主題時,那種既保持學術嚴謹性又貼近生活經驗的寫作風格。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從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像是對於「非典型關係」的探討,在颱灣的社會氛圍下,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被邊緣化或被貼上標籤的議題,很少有書籍能以這麼中立且充滿同理心的角度去剖析。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運用心理學理論,去解構那些在傳統眼光看來難以理解的親密關係模式。這本書不隻是在介紹理論,更像是在提供一個空間,讓讀者可以更勇敢地麵對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複雜的情感糾葛。對於那些常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能帶來一股暖流般的理解與支持,讓我迫不及待想沉浸在後麵的章節裡,看看那些關於「陰影」與「光譜」的論述會如何展開。整體來說,這本書散發齣一種讓人信賴的專業氣息,同時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