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 (電子書)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勝宗
图书标签:
  • 冷战
  • 中国外交
  • 联合国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台湾
  • 中共
  • 外交史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外交角度,闡述臺灣進退聯合國的完整始末
提供第一手歷史資料和數據
深入體會國際外交上的詭譎莫測和敵友難辨

  ●符合國際觀點
  ●完整闡述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爭和臺灣的國際地位
  ●綜論未來發展,追求和平穩定


  內容要點:
  本書應用國際法及國際政治來闡述臺灣與大陸1949年至1971年期間,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成敗得失,並延伸到近年臺灣要參與聯合國的努力及後續發展。

  書中還論述1971年的關鍵情勢。這一年,美國基於國際政治的考慮,要連結中共影響北越,使美國從越南撤軍能光榮順利,也期望聯盟中共對抗蘇聯的限制和武器談判競爭壓力,因此決定犧牲臺灣。以上所述都是國際法上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的論點,以及現實國際政治的合縱連橫注定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結果。

  本書也涵蓋臺灣退出聯合國以後的20年來,朝野各方熱切要求進入聯合國的情勢。包括用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等,以及歷任總統的政治立場與外交手段。

  本書同時展望未來,臺灣的長治久安之道,必須與各國偕和平共處才有寬廣的空間。

  本書的結尾論述1776~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牽涉到英國的文攻武嚇,以及法國的拔刀相助。美軍總司令華盛頓接受英國投降時,法國的陸軍和海軍在場觀禮。美國在1781年獨立後朝野各方對於聯英治法以及聯法治英爭論不休20年,最後,華盛頓警告國人,連結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美國新生帶來無窮的後患。他主張原則性的中立來處理美國對英國以及對法國的關係。
冷战阴影下的东方博弈: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特别是冷战高峰期,国际政治格局在亚洲大陆上经历的剧烈震荡与权力重构。不同于以往将焦点集中于美苏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本书选择了一个更为细致和关键的切入点—— 亚洲内部新兴民族国家群体的崛起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挣扎。 故事始于二战结束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稳定,反而催生了无数亟待定义自身未来走向的新生政权。这些国家,无论其意识形态倾向如何,都面临着如何在美苏两极压力下,实现国家自主与生存发展的严峻课题。书中详尽考察了东南亚、南亚以及部分中东地区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内部权力斗争、政治光谱的演变,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争取自身的战略空间。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势力的萌芽 (1945-1955)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战后初期亚洲的“真空地带”效应。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撤退,权力结构出现断层。书中细致描绘了几个关键地区的权力过渡:印度次大陆的分裂与独立,其对周边乃至全球非殖民化运动产生的连锁反应;印度尼西亚在独立战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及其在不结盟运动早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冲突如何成为冷战在亚洲的第一次热战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亚洲独立思潮”的形成进行了细致梳理。这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包含了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民族解放阵线、深受西方民主理念熏陶的精英阶层,以及力图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国家建设间寻求平衡的保守力量。通过对大量外交档案、领导人私信及当时的报纸评论的分析,本书揭示了这些思潮在建国初期的政策选择中所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与实践的困境 (1955-1965) 万隆会议被视为本书叙事的关键转折点。它标志着一批新兴国家试图跳脱美苏框架,构建第三条道路的集体愿望。本书不满足于对万隆会议的表面赞颂,而是深入探究了不结盟运动内部的分歧和实践中的巨大挑战。 关键议题的剖析: 1. 经济自主权之争: 许多新兴国家发现,政治独立并不意味着经济独立。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结构,使得他们依然处于依附地位。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寻求外援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援助,还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发展援助”计划,以及这些选择对国内政治生态产生的长期影响。 2. 意识形态的拉扯: 虽然名义上奉行不结盟,但许多领导人与某一主要阵营存在天然的亲近性。例如,书中分析了某些政权如何利用与苏联的军事合作来巩固国内统治,同时又警惕被其意识形态完全吞噬的过程。 3. 区域冲突的溢出效应: 越南冲突的升级、中印边境的摩擦,都深刻考验着不结盟原则的有效性。本书探讨了当区域内的重要成员国卷入冲突时,整个“第三世界”集体立场如何被撕裂或重塑。 第三部分:大国角力的深化与区域格局的重塑 (1965-1971) 冷战进入了相对稳定却更具技术性的阶段。本书将视角转向了亚洲内部权力集团的巩固与对抗。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国家开始在区域内形成新的影响力中心。 本书详尽描绘了“亚洲安全困境”的演变。在美苏势力相互制约的背景下,区域性的强国开始寻求通过建立区域防御联盟或排他性合作机制来保障自身利益。这引发了邻国间深刻的不信任感,并导致了多次未被主流历史叙事充分关注的边境对峙和外交危机。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情报战与渗透。书中揭示了冷战背景下,各大国如何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经济扶持或暗中扶植反对派,来影响邻国政权的稳定与走向。这部分内容结合了当时解密的非正式外交文件和流亡人士的口述历史,力求还原一个更加复杂和不透明的政治操作层面。 最后,本书在收尾部分探讨了1971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发生的变化——例如,亚洲内部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如何预示着未来十年区域力量的再平衡。它审视了新兴国家在经历了初期的激荡后,开始转向更加务实和基于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为后续区域合作和冲突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这一复杂时期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非中心化、多维度的亚洲历史图景,展示了那些被夹在大国夹缝中艰难求生、却又积极塑造了自身命运的政治实体所经历的巨大考验与不懈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勝宗


  【經歷】
  1970年1月23日進入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實習,其後感受到1971年10月25日發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歴史事件,1973年後歷任駐關島領事館副領事,駐美國代表處一等秘書、簡任副組長,駐美國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代表。曾擔任外交部亞西司科長,國際組織司科長,非洲司科長,研究設計委員會執行秘書、副主任委員,條約法律司幫辦、副司長及司長,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所長(2012/9/1外講所改名為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及領事事務局局長。

  【學歷】
  臺灣大學法學士、政治學碩士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碩士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錢復
推薦序 林文程
推薦序 陳純一
自序

第一章 1949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緣起
前言
第一節 臺灣從危急存亡到谷底回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進入聯合國
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排臺納中未能如願
三、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並全面反西方
第二節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為中共奔走
一、賴伊提法律備忘錄為中共撐腰
二、蔣廷黻向秘書長提抗議書分送各國代表
三、 賴伊走訪美英法蘇鼓吹各方讓中共進入聯合國
四、美國決定暫不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五、臺北高層考慮退出聯合國
六、 賴伊想安排安理會特別會議來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七、蔣廷黻代表地位岌岌可危
八、韓戰爆發使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時不了了之
第三節 英國主動聲援中共
一、英國外相貝文訪美表示英國決定承認中共政權
二、 英國承認中共以謀取大陸商業利益及延續其對香港的殖民地統治
三、英國怡和洋行在中國大陸有龐大商業利益
四、英國反而期望獲得中共承認
五、 中共向蘇聯承諾不讓英、美到東北及新疆從事商業活動
六、毛澤東反西方以爭取蘇聯助他攻打臺灣
第四節 美中蘇縱橫捭闔下,臺灣風雨飄搖
一、美國原來要聽任中華民國政府自生自滅
二、中共羞辱美國外交官
三、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與中共代表黃華會談
四、美國大使離華遭到中共刁難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後,杜魯門總統表面上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六、美國撤回駐中國大陸外交官
七、 蘇聯在安理會排臺納中但美國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八、美國秘密洽請友邦勿急於承認中共政權
九、中華民國國運從谷底回升

第二章 1950 年韓戰爆發對臺灣外交的深遠影響
前言
第一節 美國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之政策
一、杜魯門總統派人到臺灣訪察蔣介石總統
二、艾奇遜國務卿讓臺灣自生自滅的政策被擱置
三、國防部長約翰遜力主保衛臺灣
四、先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決議不派兵保衛臺灣
五、艾奇遜原有聯中抗蘇之戰略構想
六、韓戰爆發促使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海峽巡邏
第二節 1950 年6 月至12 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會議
一、 中國以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向聯合國控訴美國入侵臺灣
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邀中共派代表前來講話
三、中共派伍修權到聯合國抨擊美國帝國主義
四、杜魯門處理韓戰之膽怯與懦弱
五、 史達林封鎖西柏林得到教訓後不願讓蘇軍到朝鮮對抗美國
六、 毛澤東想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以贏得韓戰光榮勝利
七、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遭杜魯門總統免職
八、中共吹來反美國反聯合國之風暴
九、毛澤東為抗美援朝永遠失去解放臺灣的機會
第三節 1950 年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審議中國代表權問題
一、印度與蘇聯排臺納中案未通過
二、 加拿大提案設一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問題獲通過
三、 古巴為護持臺灣地位提案獲通過:只有聯合國大會可以審議會員國代表權問題
四、 中國解放軍在朝鮮擊潰美軍後,盛傳中國代表權將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英國和印度建議把中國代表權讓予中共
六、中共是韓戰侵略者
七、美國認為中共政權是一個不存在的實體
八、中共對聯大建議韓戰停火提條件
九、中共和蘇聯都控訴美國侵略

第三章 1965 年排除臺灣接納中國案打成平手
前言
第一節 1960 年排臺納中緩議案
第二節 美國推動重要問題案力挽狂瀾
第三節 中國在非洲爭取臺灣邦交國
第四節 中華民國爭取非洲新興國家

第四章 1970 年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驚險過關
第一節 1970 年排臺納中案超過半數贊成
一、臺北預警
二、驚險票決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互尋聯盟
一、美國連橫中國對抗蘇聯制衡北越
二、中國聯美抗蘇
三、毛澤東幫助尼克森自越戰脫困
第三節 中國對外關係之困頓與開展
一、文化大革命阻礙中國外交之開展
二、1970 年中國積極爭取邦交國

第五章 1971 年臺灣新對策
第ㄧ節 1971 年初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一、蔣介石總統想保住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
二、駐臺北美國大使評論聯大排臺納中案票決
三、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四、 美國總統尼克森派特使墨斐到臺北建議雙重代表權案
五、蔣介石總統仍盼美國堅定支持臺灣
第二節 美國與中共關係獲突破
一、周恩來函邀尼克森派特使訪問中國
二、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提到美國將在聯合國納中排臺
三、中共壓迫北越向美國妥協
四、尼克森決心拋棄臺灣
五、尼克森宣布將訪問中國震撼全世界
六、臺北向華府提出新對策
七、美國與臺灣確定新提案
八、蔣介石總統夫人說國有國格
九、蔣經國關切中國代表權
第三節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四、羅吉斯聯大發言為中共站臺
五、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第六章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第一節 周書楷率團退出聯合國
一、退出聯合國聲明
二、最長的一日:對臺灣致命票決
第二節 客觀情勢比人強
一、急遽變化的國際情勢:中華民國邦交國銳減
二、尼克森出賣了盟友—中華民國
三、中國善用心理戰及宣傳戰
四、 阿爾巴尼亞成功推動其排臺納中案之行動綱領與攻防戰略
五、臺北應變緩不濟急
六、毛澤東熱烈慶祝中國進入聯合國

第七章 臺灣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前景堪憂
第一節 李登輝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
第二節 陳水扁致力臺灣加入聯合國
第三節 馬英九派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
第四節 蔡英文推動參與聯合國會議與活動
第五節 臺灣入聯或返聯前景堪憂

第八章 臺灣長治久安之道
第一節 從長遠看,臺灣對待中國與對待美國應該採取之策略: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第二節 面對當前美中準冷戰告一段落後:臺灣對美中雙方應採取原則性的中立—美國獨立後,面對英法兩個強國的自處之道

附錄一 1949 年至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提出排臺納中案
附錄二 1950 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中國代表權案票決
附錄三 1950 年至1971 年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案票決一覽表
附錄四 1949 年聯合國大會第291(IV)號及292(IV)號決議案全文
附錄五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 號(XXVI)決議案
附錄六 1995 年6 月16 日楊勝宗演講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之權利

後記
作者學經歷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72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之特色在以國際法原則及國際政治之現實,有系統地論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涵蓋1949 年至1971 年,並以每一時段有關各國的內政情勢與外交作為,加以綜合說明。

  1950 年侷限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獲得50 個國家的承認,與其中40 國建立外交關係,他們之中有33 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而占據整個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只獲得24 個國家的承認,其邦交國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只有17 國。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下,中共於1949 年6 月30 日宣布一面倒向蘇聯並全力反對西方的美英日諸國,其後不斷地羞辱美國駐在中國的外交官,蠻橫地與美國交惡。1950 年6 月25 日,北韓猛烈進攻南韓的4 個月後,10 月19 日,中共派遣大軍到北韓抗美援朝,並一度擊潰美軍,從此與美國成為敵人。原來美國在1949 年8 月5 日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以後,已決定拋棄臺灣,放任他自生自滅。如今,中共的反美親蘇政策給臺灣帶來否極泰來的國運,也使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大會的中國代表權在美國堅定支持下,由岌岌可危轉危為安。邦交國的優勢及國際政治的現實挽救了中華民國覆亡的命運。

  1949 年11 月1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Carlos Romulo)及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ve Lie),要求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而代之。中國政府不承認以蔣廷黻為首的中國代表團,這個代表團不能代表中國,也無權代表中國人民講話。

  1950 年1 月10 日至13 日, 蘇聯代表馬立克(Yakov A.Malik)在安全理事會要求接納中共代表並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只有3 票贊成,卻有6 票反對,2 票棄權,未通過。馬立克憤而退出安理會。同年8 月1 日馬立克以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之身分自行裁定中國國民黨的代表不能代表中國,只有3 票贊成,卻有8 票反對,未通過。次日馬立克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為中國代表,以5 票贊成,5 票反對,1 票棄權,未達法定7 票,以致未能列入議程。(贊成蘇聯代表提案的是已經承認中共政權或與其建交之蘇聯、印度、南斯拉夫、英國及挪威)。

  1950 年9 月19 日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開幕,印度代表立即提案,要求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有權在大會內代表中國,19 票贊成,33 票反對,10 票棄權,未通過。接著蘇聯提議,國民黨集團之代表並非中國代表,不得參加大會,10票贊成,38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蘇聯代表另外提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參加大會,11 票贊成,37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在這次會議中,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印度代表提案表決前,提到中華民國曾參加奠立聯合國之工作,並且在聯合國當前會員國中,有43 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而印度要求接納的中共政權只有16 個會員國予以承認。以上情勢發展,印證中華民國有邦交國優勢,又有美國的堅定支持,決定了大會與安理會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票決結果。

  大會另於9 月19 日通過加拿大提案,設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在寫出報告前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繼續出席大會並享有如同其他會員國代表之權利,獲得通過,42 票贊成,8 票反對,6 票棄權,而成為第490(V)號決議案。這個決議案使中華民國暫時穩住了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這個七國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於12 月15 日開會,波蘭代表主張由中共代表中國,遭到菲律賓代表加以反對,並建議在中共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以前,不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4 票贊成,1 票反對,印度及加拿大棄權,獲通過。

  委員會並授權主席印度代表勞氏(Beaegal W. Raw)決定其後何時開會。1951 年10 月16 日委員會再度開會對波蘭代表所提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決議草案進行投票,以2 票贊成,5票反對,未通過,並授權主席向聯合國大會報告,「在目前情況下,委員會未能就中國代表權問題作出任何建議。」不久獲大會通過。

  大會其後於1950 年12 月14 日通過古巴提案,成為第396(V)號決議案,其要點為確定只有聯合國大會有權決定會員國的代表權問題,而且(大會)必須依照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及原則與個別情形加以審議,36 票贊成,6 票反對,9 票棄權,獲通過。這一決議案防堵了蘇聯等親中共國家其後在安全理事會及聯合國其他機構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企圖,也為中華民國其後21 年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1965 年11 月14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屆會議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之際,中華民國有 65 個邦交國,中共只有51 個邦交國,但排臺納中案投票結果竟是47 票贊成,47 票反對,20 票棄權,2 國不投票,1 國缺席,雙方打成平手,臺灣很多邦交國已不可靠。幸虧該案表決前已先通過排臺納中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獲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當時兩方面的國際政治的現實,影響了投票結果。

  第一、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於1963 年9 月通過決議,決定不惜運用經濟援助,前後共承諾4 億美元來大量爭取非洲新興的國家。

  第二、法國於1964 年與中共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大力協助中共爭取非洲法語系國家。

  到了1965 年7 月中共在非洲邦交國已增至19 國。其全世界邦交國則達到51 國。當時中華民國也派遣外交部長沈昌煥及經濟部長楊繼曾等多次訪問非洲,使他在非洲的邦交國由原來3 國增至18 國,幾乎可以與中共分庭抗禮。

  1970 年11 月20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五屆會議進行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票決,臺北有邦交國65 國,北京有54 國。但是,驅逐臺灣的蔣介石代表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之提案,竟然有51 國投票贊成,49 國反對。支持臺北的已少於簡單多數。假如先前沒有通過該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則中華民國在1970 年11 月20日就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在排臺納中案表決中,與臺北有邦交的利比亞及智利站在支持北京的一邊,另有16 個邦交國棄權,一個缺席。毛澤東於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共內政與外交之困頓與停擺,但是,到了1969 年4 月14 日中共九全大會召開,文化大革命即告階段性結束。中共並於1970 年開始以國家總預算的5.88%,對66 個國家提供援助,收買政要,爭取邦交國,包括收買臺灣的邦交國在內,造成中華民國在65 個邦交國中,只得49 國支持。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就中國代表權問題進行表決。中華民國邦交國減至58 國(前一年65國),而中共邦交國則由54 國增至65 國。

  加上美國總統尼克森以連橫中共來影響北越對越戰美軍的攻擊,並迫使蘇聯在限武談判上對美國妥協,尼克森毅然決定拋棄中華民國,並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臺北在外交上的敗退以及邦交國— 美國的背棄,迫使他結束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以上是我從第一章到第六章以國際法原則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現實的國際政治,論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從1949年至1971 年的爭奪戰的經緯。也提出這段歷史對後人的啟示。

  本書第七章論述我國從1993 年到2016 年希望能成功推動以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或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都勞而無功。即使我國轉向聯合國專門機構的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民航組織,並改變對大陸的政策,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改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外交休兵,也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進展。

  我在第八章論述當前美國連橫臺灣對抗中國的長期準冷戰,終有一天會以戰爭勝敗或雙方妥協而告一段落。屆時臺灣朝野必須要審慎考量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以小國對大國恭順卑下以取得大國的包容並存,尋求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以突破外交困境。並等待中國內部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家領導人展現新的風格,對臺灣採取尊重謙下的政策,以取得臺灣的友好信服。我在此論述,1781 年為美國獨立建國後,對於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如何合縱連橫的情勢,為此其朝野爭吵不休20 餘年,後來以開國總統華盛頓的提議定於一尊: 在連英抗法或連法抗英中尋求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一個300 萬人口的新興小國(美國)帶來無窮的禍患。(A passionate attachment of one nation for another produces a variety of evils.)。從此美國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維持原則性的中立政策。

  本書在論述歷史事件時,由於不同時空背景以及後來情勢變遷,在書中提到北京、中共、中共政權、中國、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指今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次書中使用臺北、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都是指今日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的中華民國。書中提到的《排臺納中案》、《排我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決議文是:「排除中華民國政府,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及准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出席」。至於「緩議案」則是指上述內容的排臺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本屆會議期間,「延緩考慮」,或「一概不予考慮」。由於「緩議案」獲得通過,因此中國代表權問題沒有進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本書承前外交部長錢復先生,數十年交誼的林文程教授及陳純一教授惠賜批評並撰寫推薦序,我衷心感恩。

  本書承出版社人員們的辛勞製作而得以問市,我也衷心感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心戰”这个角度切入,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对于信息战和舆论战的分析。1949到1971年,正值冷战高峰,宣传机器全速运转,两岸都在竭力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形象。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关于“形象工程”的内幕?比如,在联合国进行游说时,除了硬邦邦的外交辞令,还有哪些软性的文化输出或媒体操作?台湾在那个时期,为了维持国际能见度,在文化和学术交流上投入了多少资源?反过来,大陆又是如何布局,一步步瓦解台湾在国际话语权上的优势的?这种“认知战”的维度,在今天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依然是核心议题,所以,一本能深刻剖析过去“心戰”策略的书,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信息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如果作者能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阵营如何通过媒体和公关活动来影响国际舆论,那这本书就超出了单纯的外交史范畴,而成为了一部关于现代政治传播的教科书。

评分

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提供一种“历史的触感”,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这本书的“电子书”形式,也让我对它的阅读体验充满好奇。我希望排版上能有足够的空间来呈现那些历史照片或者相关文献的节选,让文字描述与视觉证据相互印证,从而增强代入感。想象一下,如果能配上当时报纸的头版评论,或者各国代表团的卡通讽刺画,那阅读过程一定会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对于台湾读者来说,我们太习惯于“失去”的叙事了,那种宿命论的悲情色彩很重。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挖掘出一些“韧性”和“反思”。在这场失败的争夺战中,台湾方面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台湾在国际社会上争取生存空间,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批判过去,而在于为未来提供参照。如果这本书能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而不是停留在对外部环境的抱怨,那它无疑就是一本极具深度的力作。

评分

阅读台湾本地出版的历史著作时,我总会特别留意作者的史观倾向。当然,对于涉及到两岸主权认同的议题,立场很难做到完全中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一个清晰、逻辑严谨的论证过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跨越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那就更值得称赞了。例如,它如何看待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美台关系在那段时期是如何受到中美关系解冻的大背景影响的?如果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讨,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现实之间的拉扯中,哪一个因素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个人对于那种将历史事件简单归咎于某一方“阴谋”的论述是持保留态度的。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对复杂多边关系的细腻梳理,比如,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在投票时,他们的考量点究竟是什么?是意识形态的站队,还是纯粹的经济利益考量?如果能将这些“中间地带”的动态也描绘出来,这本书的格局就会被大大拓宽,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两强对决”的故事,而是一幅更广阔、更具国际视野的历史画卷。

评分

说实在话,每次看到关于“中华民国”在国际组织中席位的历史回顾,我的心情总是很复杂。那种从高峰跌落的失落感,是刻在许多台湾人DNA里的集体记忆。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更聚焦于细节处理,那就太棒了。我并不是只对宏观的投票数字和外交声明感兴趣,我更想知道,在那段风云诡谲的岁月里,那些在联合国大会现场,当发言人拿起麦克风时,台下各方代表团的眼神变化,那种无声的较量。会不会有关于台湾代表团成员私下里的讨论、他们对未来局势的悲观预判,或者甚至是某些关键时刻的小小失误,导致了满盘皆输?如果作者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会议记录的侧面描写,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份时代的档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当时台湾政府,面对国际局势的剧变,其内部的真实反应和挣扎。毕竟,历史的重量,往往就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非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下。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挖掘,才真正能打动一个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厚情感联结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那种沉稳又带着一丝历史厚重感的色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海议题的台湾读者,我总觉得我们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官方叙事或者某些固定的框架里。这本书的标题,"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光是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张力。“心戰”,这个词用得太精妙了,它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上的交锋,更是一种精神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较量。1949年到1971年,这二十多年,正是台湾在国际舞台上从“唯一的中国代表”一步步走向孤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凤凰涅槃般重返联合国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这场“争夺战”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单纯的国际政治博弈,还是夹杂着冷战东西方阵营拉锯的复杂人性?能把这段历史写得既有史料的扎实,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绝对是出版界的功臣。这种题材的书,在台湾本地市场上其实并不算少见,但要写出新意,写出让本地读者能产生共鸣的细腻感受,才真正考验作者的功力。我希望作者能跳脱出简化的“成败论”,去描绘那些在幕后奔走、做出艰难抉择的外交官们,他们当时的心境究竟如何,那份压力感,光是想象都觉得令人喘不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