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電子書)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大偉
图书标签:
  • 中美关系
  • 东南亚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战略竞争
  • 大国博弈
  • 区域安全
  • 政治
  • 外交
  • 亚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一世紀的美中關係,將把世界帶往何方?
中國崛起美國衰落,是現況是未來還是大外宣?
欲見分曉,請隨作者一同深入兩強競逐的縮影之地:東南亞。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秩序,很可能由美中競爭結果決定。新冷戰時代是否已經到來?中國崛起美國衰弱,難道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未來?

  針對上述許多讀者關心(憂心)的問題,本書作者沈大偉,以美中在東南亞的競逐為觀察重心,結合實地訪查、客觀數據和文獻研究,將他飽含洞見的回答,寓於深刻剖析之中。

  沈大偉認為,美中爭奪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煙硝,遍及全世界,而以東南亞為震央。美中在此地區的對抗,可說是兩強在全世界對抗的縮影。所以,掌握美中在東南亞博弈情況,即掌握了這場賽局的全貌。

  在書中,這位美國著名中國與亞洲事務學者及政府智囊,以簡潔平易的文字,描繪出一幅細節豐富、跨越時空的全景卷軸。讀者展開後,可將美、中、東南亞三方行動者的歷史接觸、當前關係與未來走向,盡收眼底。

  作者首先綜論美中在東南亞競爭概況,針對美國憑軍事硬實力、中國憑經濟軟實力在東南亞行走的二分刻板框架,提出挑戰。接著帶領讀者分別回溯美國與東南亞、中國與東南亞的相遇交流史,並勾勒這些歷史前因在當代結成的國際政治後果。後半部改從東南亞視角出發(本書特色),逐一檢視東協十國如何出招周旋於兩強之間。最後預測美中與東南亞合演的這齣地緣政治權謀大戲,有哪些可能劇情發展。

  在地理上,東南亞是臺灣的鄰居,與我們有密切經貿往來和頻繁人口互動,政府近年來更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加深彼此連結。在地緣政治上,東南亞是兩強競逐的必爭之地,而臺灣同樣身處美中角力的戰場前線。因此,本書談論主題雖是東南亞、是美中關係,卻也都跟臺灣切身相關,值得我們汲取細讀,作為案頭參考。

專文導讀

  蔡宏政|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莊嘉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汪 浩|國際政治經濟評論家
  張國城|國際關係學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張鎮宏|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陳方隅|「美國臺灣觀測站」及「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楊 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溫洽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各界讚譽

  ▲    何謂大國對抗?沈大偉以引人入勝且有趣易讀的筆法,說明美中競爭在東南亞震央呈現的局面。若要瞭解令人憂心的美中關係,這是最有深度且最有見地的指南。──奈伊(Joseph S. Nye, Jr.),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這本談東南亞的書,出自美國頂尖亞洲通之手,問世的正是時候,凡是與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有關的美國資深官員,個個都該在辦公桌上擺上一本。隨著美中對抗愈演愈烈,東南亞的戰略重要性也直線上升。其中緣由,本書清楚說明。本書研究深入,提供了豐富背景資料和精準到位的評估,凡是入手的讀者,都應會從中得益。──苪效儉(J. Stapleton Roy),前美國駐中國、駐印尼、駐新加坡大使

  ▲    中國研究領域的傑出學者沈大偉,在美中的影響力爭奪戰正在東南亞全境打得火熱之際,適時推出這本探討此爭奪戰的深思之作。他以第一手的記述和深入的見解,為一場往往有利於北京的鬥爭,提供了極深刻且令人不安的陳述。沈大偉此書,切合當前時勢,與我們切身相關,而且以如椽巨筆呈現,猶如交火時落下的一枚炮彈,發出轟然巨響。──坎博(Kurt Campbell),美國前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現任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

  ▲    《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談的是「新登場的大博奕」,即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沈大偉結合其對中國的深入認識、在美國政府做事的經驗、對東協所做的充分新研究,推出這本饒富見地、公允且包羅廣泛的專著,探討這一方興未艾的對抗。他簡潔有力地表達了東協諸國在想法、回應上的細微差異。凡是想弄清楚東南亞多變之地緣政治情勢者,都必讀此書。──陳慶珠,新加坡無任所大使暨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主席

  ▲    本書結合歷史背景和對當前情勢、政策規定的深刻分析,凡是想要瞭解東南亞在形塑美中關係和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上所發揮之關鍵作用者──不管是學界人士,還是政策界人士──都應該讀這本書。──阿查亞(Amitav Acharya),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特聘教授

  ■本書的優點在於提供一個涵蓋範圍廣泛的堅實經驗內容之外,同時能夠給出具有分析力,也就是穿透經驗資料的洞見,從而形成一個對該區域的獨到觀點。……所以本書既是一種學術研究成果,也有助於實際政治決策時所需要的具體解決方案之形成。可能是因為作者出身美國國務院情報分析師的經歷,讓他能夠有很好的訓練來完成這樣的工作。——蔡宏政(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與以往類似著作顯然不同的地方,在於沈氏對東南亞個別國家的當代政治、社會特徵、行為乃至動機的關注與介紹。除了分析美國和中國官方對東南亞的態度與政策以外,沈氏也描述東南亞諸國對於兩大國的個別看法及關係處理。這樣的觀察,比以往把東南亞諸國一概而論的做法更能深入理解東南亞及其重要性。——莊嘉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帝国棋局:重塑全球秩序的权力博弈 图书简介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中,二十一世纪的舞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这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简单竞争,而是一场关乎未来世界经济模型、技术标准制定权、以及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深刻较量。本书《帝国棋局:重塑全球秩序的权力博弈》试图跳脱出传统的地缘热点分析框架,深入剖析驱动当前国际关系走向的底层逻辑、核心冲突点以及潜在的长期演化路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前的国际体系正处于一个“权力真空期”与“权力重塑期”的叠加阶段。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美式单极时刻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权力核心又异常集中的复杂局面。这种矛盾性,构成了理解当前全球不确定性的关键。 第一部分:权力基础的消解与重构 我们首先审视支撑现有世界秩序的几大支柱——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军事的绝对优势以及基于规则的国际法体系——它们是如何在过去十年中被系统性地侵蚀和重塑的。 一、全球价值链的“去风险化”与“友岸外包”的悖论 本书详细分析了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如何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这种重组并非简单的“脱钩”,而是一种更为精妙的“去风险化”战略。我们探讨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经济逻辑与政治动机。从半导体制造的地理集中,到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这些看似纯粹的经济行为背后,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直接投射。我们将评估这些重组对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那些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的国家,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我们聚焦于特定高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的“技术藩篱”的建立,这些藩篱正在重绘全球创新的版图。 二、美元霸权的韧性与脆弱性 尽管存在大量关于“去美元化”的讨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依然稳固。本书通过对国际清算系统(SWIFT)、跨境支付系统(如CIPS的演进)以及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深入比较研究,揭示了美元体系的内在结构性优势,例如其深度流动性、法治保障和市场深度。然而,我们同样不回避其日益显现的脆弱性,特别是武器化(金融制裁)带来的“反噬效应”,以及新兴经济体寻求替代性结算机制的努力。我们将考察特定区域性货币联盟(如金砖国家机制下的合作)对美元主导地位构成的长期挑战,而非短期威胁。 三、认知战与信息生态的碎片化 全球权力斗争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疆域,信息空间成为决定国家软实力和内部凝聚力的关键战场。本书探讨了先进信息技术(如生成式AI)如何被用于大规模、精准化的认知操纵。我们分析了国家行为体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深度伪造技术以及“信息战”策略来影响他国国内政治进程,削弱对手的社会信任度。这种信息生态的碎片化,使得建立跨国共识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第二部分:新边疆的争夺与规则制定权 国际竞争正从传统的海洋和陆地疆域,扩展到太空、网络和深海等新兴领域。谁能主导这些“新边疆”的规则制定,谁就掌握了未来全球治理的钥匙。 一、太空经济与军事化的高地 低地球轨道(LEO)的商业化爆炸性增长,正带来新的安全挑战。本书详细分析了卫星互联网星座的战略意义,它们不仅是商业基础设施,更是军事侦察、通信和威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考察了各国在太空碎片管理、反卫星武器测试以及太空交通管理(STM)等方面的政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加剧了太空军备竞赛的风险。 二、网络空间的“主权”与“互联性”的张力 网络空间是当前地缘政治摩擦最频繁的领域之一。本书区分了“网络犯罪”、“网络间谍活动”与“网络威慑”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研究了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国家如何利用这些弱点进行“混合战争”式的施压。同时,我们探讨了全球互联网“巴尔干化”的趋势——各国试图建立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网络主权框架,这与全球信息自由流动的理想形成了根本性冲突。 三、地缘经济的工具化:从补贴到限制 本书深入研究了地缘经济工具箱的扩展。这包括对外国投资的严格审查(FDI审查)、出口管制(特别是针对“两用技术”)、以及大规模的国家主导型产业补贴(如清洁能源和半导体)。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经济体使用这些工具的策略差异,并评估了这些工具如何扭曲市场信号,长期来看可能损害全球经济效率,但却被视为维护国家竞争力的“必要之恶”。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滞后与新联盟的浮现 在权力结构加速变迁的背景下,现有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WTO)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考验。本书聚焦于新兴的非正式集团和多边倡议,它们正在填补治理真空。 一、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崛起与“不结盟”的再定义 “全球南方”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政治实体,而是具有多元利益诉求的复杂集合体。本书分析了金砖国家(BRICS)的扩容、G77的内部动态,以及区域性组织(如东盟、非盟)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中立性”或“战略自主性”。这些国家正在学习如何最大化自身的杠杆效应,利用大国竞争,而非简单地选边站队。 二、气候治理的“安全化” 气候变化已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核心的安全议题。本书探讨了绿色技术供应链(如关键矿物)的国家安全属性,以及气候融资和适应援助如何成为外交施压的新工具。我们分析了各国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过程中的技术路线选择,及其如何影响其能源结构和地缘政治布局。 三、制度竞争与规范的输出 最终,全球秩序的稳定性取决于哪一套行为准则能够获得更广泛的采纳。本书总结了两种主要的规范输出模式:一种是基于历史经验和既有制度的“维护模式”,另一种是基于特定国家发展道路和治理哲学的“替代模式”。这场规范之争,决定了未来数十年国际商业行为、人权标准以及国家干预市场的界限。 《帝国棋局》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权力转移动态,预判未来十年世界格局的演进方向。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对这个动荡时代的深刻思考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的亞洲研究、政治學暨國際事務教授,以及「中國政策研究項目」主任,國際公認他為當代中國研究和亞洲國際關係領域權威,有「中國通」、「亞洲通」稱號。撰寫主編多本著作,除本書外,另有《中國的未來》(2018)一書在臺翻譯出版。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專職筆譯。譯有彭慕蘭《大分流》,傑克.魏澤福《蒙古帝國》三部曲,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東尼.賈德《戰後歐洲六十年》,約翰.達爾文《未竟的帝國》、《帖木兒之後》,史蒂芬.普拉特《帝國暮色》、《太平天國之秋》、《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以及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大國競逐的東南亞進行式  蔡宏政
【導讀】不只是大國博弈之地:重新認識東南亞  莊嘉穎


第一章    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

第一部 美國與東南亞的相遇
第二章 美國在東南亞的遺產
第三章 美國當代在東南亞的角色

第二部 中國與東南亞的相遇
第四章 中國在東南亞的遺產
第五章 中國當代在東南亞的角色

第三部 東南亞與美中的相遇
第六章 周旋於大國之間:東協的能動性

第四部 東南亞境內未來的大國關係
第七章 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走向兩極化還是競爭性共存?

誌謝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70660
  • EISBN:97898606706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8MB

图书试读

 
  置身美國航空母艦的甲板上,是令人敬畏的經驗;轉過頭,親眼目睹一項填海造陸工程,覆蓋了目力所及的範圍,也同樣令人敬畏。我在二〇一七年同一個月內得到的這兩個經驗,具體而微勾勒出美中兩國在東南亞的差異,也讓我茅塞頓開看清其中關鍵。

  我先是來到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登上體形龐然的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圖0.1),這是一艘排水量十萬一千三百噸的尼米茲級(Nimitz-class)航母,美國第三艦隊第一航母打擊群的旗艦(第三艦隊母港位於聖地牙哥,但屬太平洋艦隊的一部分)。

  卡爾文森號,連同隨其出航,由導彈驅逐艦、巡洋艦、潛艇、補給艦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停靠於樟宜之前,先是接連在鄰近北韓的日本海與南海上中國占據的島嶼周遭進行演習──這兩個舉動都傳達了有力的嚇阻信號。這艘超級航母的寬闊甲板上,整齊排列著F-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反潛機、電子作戰機與預警機、直升機,甲板下還有更多飛機及殺傷力驚人的軍火(圖0.2),走過其間,與船上兢兢業業的海空軍男女士官兵聊天,是令人感動且難忘的經驗。

  這次造訪航母,猛然提醒了我美國軍力舉世無匹──這股力量投放於整個東亞和西太平洋已超過七十年。一年到頭,行事低調但態度堅決,美國海軍和其他軍隊致力於維護此一充滿活力且戰略地位重要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支持著美國在此地區的五個盟邦和許多夥伴,日復一日向世人證明百年來美國為亞太強權乃不爭事實。

  接著,兩星期後,我穿越連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堤道,北上到風景優美的口岸城市麻六甲。進入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Johor)二十英里左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龐大的中國人住宅開發案「森林城市」(Forest City)──柔佛與一間中國公司的聯合工程計畫。這片占地遼闊、多用途的建築群,面積廣達二十平方公里,包含四座島,宣稱是「全世界最大的複合式住宅區」,「封閉式島嶼生活樂園」。目前工程仍在初期施工階段(圖0.3),圖0.4則是總體工程於二〇二五年完工後預期呈現面貌的比例模型。

  「森林城市」開發商為總部設在廣州的碧桂園公司,目標是建造足以容納七十萬人的住宅區。它將是個生活機能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城」,有學校、醫院、娛樂設施、三座十八洞高爾夫球場,以及其他生活便利設施。「森林城市」雖位在便於通勤至新加坡的距離內,但大部分居民是打算買來自住,或充當週末從中國來這旅遊時的度假屋。「森林城市」在二〇一八年中國政府對私人資本外移設下更嚴格的管制前開賣,銷售迅速,買家為中國大陸公民。碧桂園一度以「買一送一」為賣點──上海買一間公寓,附「森林城市」一間公寓──招徠上海居民入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資本管制使銷售熱潮稍稍降溫,但我所遇到的年輕女銷售員「夏洛特(Charlotte)」(北京師範大學資訊科技系畢業生)表示,計劃出售的單位已賣掉四成。

  一走進展售中心,耳際即傳來舒心的背景音樂,約翰.丹佛(John Denver)的〈鄉村路〉(Country Roads),偌大的展售中心面朝數座恬靜的水池和一片林立峇里式遮陽傘的海灘(但不准游泳)。我參觀了數間樣品屋,假裝我是潛在買家(用中文和她交談或許增添了我的可信度)。六三五平方英尺的三房公寓,要價十九萬八千兩百美元,一一四一平方英尺、附小庭院的三房公寓則要價四十五萬美元。我向夏洛特致謝,告訴她我會再來找她。「森林城市」是工程浩大的住宅開發案,但也因為此案占地之遼闊、對環境造成之傷害、跟本地社區缺乏協商、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施工、從中國輸入勞工等問題,招來嚴厲批評。

  過了「森林城市」再走幾個小時,即來到古老海濱城市麻六甲。這座有些寂靜冷清、與周遭地區大異其趣的古城,扼控麻六甲海峽,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見圖0.5)。麻六甲海峽位於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之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運通道與貿易路線之一,每年約有五萬艘船經過,載送全球四成貿易量和兩成五海上原油運輸量。最狹窄處,位在新加坡附近,寬只一.五英里,因此是戰時重要的戰略咽喉。中國人說的「麻六甲困境」,意思是戰時美國海軍可能封鎖這道海峽,中國便進口不了能源、出口不了商品。每天數十艘大船──超級油輪、車輛運輸船、貨櫃船、海軍軍艦──以彼此貼得極近的方式,駛過這處狹窄地峽。

  由於倚賴進口能源,所有亞洲國家,尤其位在東北亞的國家,若因封鎖或海戰而導致這條戰略通道無法通行,受創會極重。

  麻六甲市的迷人中心區,充斥古雅的「店屋」、露天飲食攤、熱鬧的市場、古色古香的建築。驅車離開此區,駛過一條堤道,即來到一座小島,迎面一面大告示板,告訴你將進入多用途的「皇京港」(Melaka Gateway)開發案場址。這是中國人與馬來西亞合夥人共同負責的開發案,某種程度可說是中國漫天宣揚的「一帶一路」典型範例。二〇一七年走訪皇京港施工現場時,其預計規模令我咋舌。皇京港毗鄰戰略位置重要的麻六甲海峽,廣達七五〇英畝,將涵蓋四座島(主要是人造島)。

  該開發案包含一片大型住宅區(裡面有飯店和多層式住房、醫院和學校)、一座摩天輪、一處可供六百艘私人遊艇繫泊的停靠區、一座可同時供四艘皇家加勒比遊輪停泊的大型遊輪碼頭。旁邊是高樓層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區(見圖0.6)。預定二〇二五年完工的皇京港,也包括一座巨大的深水港(能處理可裝載多達一萬兩千個二十呎標準貨櫃的大船),港口深達二十五至三十公尺,有長達三公里的碼頭,能容納巨型貨櫃船和油輪、液化石油氣船,預計進出的船舶將多於新加坡。港口旁邊還有能容納五百萬個貨櫃的儲存設施。最後,皇京港內會有一個海洋自然公園。

  皇京港是中國正在馬來西亞各地建造的「一帶一路」最大基礎建設項目之一。誠如第五章會更詳細說明的,一帶一路(OBOR)──北京官方更名後又稱「帶路倡議」(BRI)──是範圍涵蓋全球、投資總額達一.二兆美元的超大型開發計畫;透過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陸路,將亞洲與歐洲連在一塊(「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有一條橫越南海,經印度洋、紅海至地中海的路線(「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數商業基礎建設項目,包括港口、發電廠、電網、鐵路、公路、工業園區、商業與金融中心、電信設施、住宅區的建造,已經動工,還有許多項目正在規劃中。

  ***

  這兩個不同的經驗──一個凸顯出美國的軍事硬實力,另一個凸顯出中國的經濟軟實力──很能反映在東南亞相遇的兩個較勁強權其各自扮演的角色。不過,這兩個經驗雖是有利說明的例證,卻也都有些刻板和誤導成分在內。我的意思是,美中兩國運用的機制遠較上述寬廣多樣,而雙方在這個地區四處踩踏印下的足跡,也遠比它們各自在軍事、經濟方面展現出來的存在痕跡,深厚許多。美中各擅勝場,兩國在各個領域(外交、商業、文化、軍事、技術等等)均握有、部署各色利器,並綜合施用這些力量於東南亞地區國家與彼此才剛開啟的競賽中。

  我在本書檢視了北京與華府各自「工具箱」裡的利器、美中與東南亞地區歷史互動所分別留下的遺產、東南亞國協(ASEAN,東協/東盟)十個會員國與美中互動及周旋的情況,我並放眼未來,預測兩國間初啟的對抗可能如何發展。由於美中全面對抗是現今國際關係的最大看點,且休兵似乎遙遙無期,因此美中戰略性競爭在東南亞將如何演變,對全球來說就深具意義且重要。東南亞地區本身就極重要,但它也是正在全世界上演之美中大國對抗的縮影,呈現其中諸多特徵。

  我撰文探討美中關係和中國外交政策已數十年,期間我出版了多本書、發表了多篇文章,談這些主題的不同層面。但在撰寫本書之前,我從未密切關注東南亞,而隨著我後來終於「發現」東南亞,我為此感到遺憾。但俗話說得好,遲到總比不到好。現在開始對東南亞寄予特別的關注後,我深深著迷於此地區各個社會、各個國家的豐富文化與複雜多樣──我會繼續探索這個令我著迷的新主題,直到老死。在我的學術生涯裡,我也很喜歡研究、撰寫我所知不多的新事物。因此,對我來說,寫書一直是真正深具教育意義的探險。有些學者,其實應該說大部分學者,把整個學術生涯花在探究一或兩個較狹窄的子領域上。那從來不是我的作風。我喜歡探索費解的新事物,而這本書的撰寫特別棘手,但也讓我受益良多。

  然而,正因為我不是東南亞專家,沒有長期研究這個地區,我很清楚我對東南亞的無知之處(甚多)。因此,我必須為本書的「概略」性質和其中的任何錯誤,向東南亞研究領域的許多專家致上誠摰的歉意。中美兩國各自與此地區的關係、個別國家本身的歷史,都極錯綜複雜。要在本書(尤其第二、第四章)呈現這些複雜的歷史,的確令人害怕且不可能辦到──甚至很可能沒必要。我彷彿能聽到許多讀者問,「這個或那個呢?」因此,本書不可避免會在某種程度上流於粗略。我也不是本科出身的史學家,但我竭盡所能如實呈現這些歷史,讓讀者大略理解過去如何左右現在。在這些限制條件下,我已盡我所能探究並描繪美中兩國與東南亞國家多層面的互動關係。

用户评价

评分

講到兩強相遇,我腦中立刻浮現的是那種武俠小說裡,兩位絕世高手過招,周遭的樹葉、飛沙走石都會被捲入戰局的畫面。東南亞在我印象中,就是那個充滿熱帶風情、經濟正在起飛,但同時又被歷史遺留問題(像是南海爭議、內部民族矛盾)纏身的複雜地區。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描繪出,中美各自祭出的「胡蘿蔔與棍子」策略,是如何在越南、印尼、菲律賓這些國家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那就非常引人入勝了。我對「軟實力」的較量特別感興趣,例如文化輸出、教育合作、基礎建設投資(像一帶一路對比美國的B3W倡議)這些層面的競爭,往往比軍事部署更來得細水長流,也更具潛在的改造力。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能感覺到,我不是在讀一份宏觀的報告,而是真正透過某種視窗,窺見了當地政治人物在權衡利弊時的內心掙扎與權術運用。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下去就帶著一種濃厚的時代感,那種色調跟排版,讓我想起以前在光華商場的二手書店裡,翻到那些探討國際情勢的舊雜誌,有點復古,又好像在預示著某些不可避免的走向。我對國際政治這塊的興趣一直以來都是斷斷續續的,總覺得那些厚重的分析報告看得人頭昏腦脹,但這本的標題「中美爭霸」,用詞直接有力,一下子就把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給點出來了。光是看到「東南亞」這個地理坐標被特別標註出來,我就忍不住好奇,這兩個超級強權的角力,到底會在這塊充滿變數、歷史糾葛又充滿經濟活力的區域,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畢竟,台灣人看兩岸關係久了,對於大國博弈的細微觀察自然是放在心上的,看到其他區域被捲入這樣的結構性矛盾,總會有種既疏離又感同身受的複雜情緒。這本書光是從書名就能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地緣政治圖景,讓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比較貼近在地視角的敘事方式,去解構這個看似遙遠卻又切身相關的議題。

评分

從一個生活在亞洲地緣政治核心區的讀者角度來看,閱讀國際關係的書籍,往往帶有一種尋找「定錨點」的心理需求。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認識自己,認識敵人」,但面對中美這樣層級的對抗,敵人是誰、朋友是誰,界線往往是流動的。這本書既然鎖定了東南亞這個「戰略緩衝區」,我非常好奇它如何界定這個區域的「戰略價值」。它究竟是石油、天然氣的通道,是全球製造業的備用基地,還是單純的戰略縱深?如果能有一段關於台灣在這一局勢中能扮演何種角色的隱晦分析(不需要太直接,以免失焦),那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額外的驚喜了。總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部能夠引發我更多提問,讓我能用更精確的工具去解讀未來國際局勢變化的優秀工具書。它必須足夠的紮實,才能抵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我書架上可以隨時取用的參照物。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閱讀習慣是比較跳躍式的,不太會從頭到尾一板一眼地讀完,更多是抓取特定章節有興趣的論點來反覆咀嚼。我猜這本電子書的格式會比較方便我用平板隨時快速檢索關鍵字,這對我來說是個加分點。我比較在意作者的論述風格,如果太過學術化,充斥著過多的術語和晦澀的理論,大概率我會把它丟到「下次再看」的清單裡,然後就永遠沉底了。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流暢、有條理,但又不失批判性的敘事。畢竟,當我們討論中美這兩個「霸權」時,總難免帶有預設立場,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否把這些立場放一邊,客觀地分析出,在他們權力結構的縫隙中,那些「小國」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話語權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個案研究,證明「弱勢」不等於「無能」,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算達成了。

评分

說實話,我很少會主動去追這類嚴肅的國際關係書籍,通常都是在大學時代被教授「要求」去啃。但這次會想點進來看看,完全是因為最近新聞媒體上關於供應鏈重組、晶片戰爭的討論實在太多了,感覺整個世界的底牌都在被一張張翻開。我這位朋友是個資深外商經理人,他總是很強調「區域穩健性」的重要性,他認為國際政治的動盪,最終都會反映在商業決策上,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小島經濟體來說,更是不容忽視的隱憂。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西方視角,或者至少是從亞洲角度出發的分析框架,那就太棒了。我特別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在這個兩強拉鋸的背景下,東南亞國家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戰略模糊」來維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藝術。那種游走在鋼絲上的平衡感,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門生存的藝術課。我對那些赤裸裸的權力鬥爭不如對「灰色地帶」的灰色操作更感興趣,畢竟真實的世界運作,往往都藏在那不明朗的邊界地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