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電子書)

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權益
图书标签:
  • 台湾
  • 加拿大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外交
  • 两岸关系
  • 国家安全
  • 战略
  • 政治
  • 亚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加拿大人來說,台灣,就是台灣。
而那個台灣,比我們想像的更巨大。

  三十年來,一群台灣移民默默地在加拿大介紹台灣,
  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經驗,與豐富的多元文化。
  如今,他們不僅讓台灣被「看見」,更讓台灣被「需要」。
  對加拿大政府、亞裔移民、北美原住民來說,
  台灣,已經可以是他們面對歷史、迎向世界的一盞明燈。

  但是,要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你得跳脫自己對台灣的刻板想像。
 
  「我不是Chinese」,我是「Taiwanese」,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吳權益(Charlie Wu)大聲的強調這樣的堅持。15歲離開高雄,跟著父母移民美國,本來以為遠離了故鄉,卻在1999年加入了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的籌辦團隊,展開成年後一輩子探索台灣、推廣台灣的旅程。
 
  「台灣究竟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的各種族群與政權?」

  「為什麼世界要在意台灣?」
  「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共同與不同在哪裡?」

  「是誰掌握了台灣文化的詮釋權?」
  「是誰決定了台灣文化的想像?」

  「面對國際間的一個中國政策台灣該如何突圍?」
  「台灣在國際間如何以小搏大呢?」
 
  這是20多年來吳權益反覆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每一年夏季與冬季在溫哥華與多倫多舉辦如「台灣文化節」活動時,他鼓勵他的策展團隊去思索的問題。他尋找答案的方式:每年從台灣邀請諸如台灣出生的韓裔獨立音樂先進任將達,原住民金曲獎得主蘇瓦那、排灣族藝術家族巴瓦瓦隆祖孫三代、「全台唯一越南花旦」阮安妮、菲律賓移工藝術家馬力歐、東京甜點設計師會田由衣、台語樂團拍謝少年……等等多元背景的藝術文化工作者前往加拿大,透過有主題、有計畫的策展,在加拿大與台灣之間尋找連結與互動,讓加拿大人認識台灣、欣賞台灣、需要台灣。

  「台灣不應該是夜市、雞排、珍奶、天燈、媽祖三太子嗎?」
  「為什麼不找知名的『台灣之光』來代表台灣?」

  然而,吳權益相信,這種刻板印象無形中限制了我們對台灣的想像。作為一個強調自由民主與多元價值的國家,台灣的詮釋權不應該被壟斷,台灣不能「被代表」。人人都是可以是台灣人,台灣的價值與認同體現在每一個在此認真生活的人身上。那種認真面對生存中個各種挑戰的經驗,與隨之而來的想像力爆發,是台灣最獨特之處,也是台灣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台灣就像一張餐桌,承載不同族群的味道和故事,也啟動友誼的對話。」這個包容而豐富的台灣,推動「台灣文化節」成為加拿大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跨越種族、膚色、地理、文化的隔閡,獲得加拿大市級、省級與聯邦政府的資助,更成功搭起加拿大白人、日本裔、越南裔、韓裔甚至非洲模里西斯裔族群的誠摯對話,也展開了華語社區自我的一些反思。2019年,桃園泰雅族藝術家米路.哈勇與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以巨型燈籠呈現,讓台灣藝術與加拿大第一民族共同詮釋屬於加拿大獨一無二的農曆過年,結果大放異彩,更進一步扭轉加拿大人對「中國新年」的狹隘印象,繼續落實更貼切與具有多元意義「農曆新年」的稱號,也不必擔心被戴上「去中國化」的政治標籤。

  《台灣,世界的答案》紀錄了吳權益與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團隊一路摸索奮鬥的心路歷程。他們一面不斷打破框架、尋找另一種台灣的可能,一面尋求加拿大藝文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並爭取主流品牌的贊助。作為台灣與世界的橋梁,他們相信,當每個人台灣人都能努力為自己找到答案,台灣就能成為世界的答案。

  ★堅持自己的聲音,但也要聆聽他人!──台灣文化節的成功關鍵★

  ◎傾聽的藝術:除了宣傳「台灣是什麼」,也要傾聽「馬來西亞是什麼」、「菲律賓人需要什麼」、「北美原住民的歷史經驗是什麼…」。當你能用自身的經驗與方法為對方解決問題,別人自然會欣賞你、需要你。

  ◎鹽巴的哲學:鹽巴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襯托出食材的美味。我們不爭功、不求名利,不需要搶舞台作主角,「只要成為大家的夥伴,襯托世界的美好,就能讓台灣被世界需要。」

  ◎世界的餐桌:我們沒有悠久的歷史、強大的政權,但正因如此,台灣能容納西太平洋上來來去去的各個民族。在今天,日本、韓國、越南文化都能在台灣落腳,台灣人跟他們分享同一片土地,而他們也為這裡的生活注入新生命。對加拿大、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台灣都提供了一個族群融合新圖像的願景。

  ◎了不起的「台灣模式」:台灣和中國的微妙關係,兩岸距離這麼近,經貿往來十分密切,多年來台灣卻能一方面保持民主自由,一方面維持政治獨立,內部各族群也能融洽相處。台灣究竟是怎麼取得平衡的?今天的加拿大、澳洲、美國都遭到中國無孔不入的滲透與威嚇,台灣的策略看似平凡無奇,卻剛好可以作為他們的借鏡。

  ◎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文化理念、流行趨勢、企業資本,三者是相輔相成。文化人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排斥金錢,兩者巧妙的結合,文化可以賦予商業溫暖的人性。這是西方大企業的成功之處,也是台灣文化節能取得企業支持的原因。

  ◎打破框架,不斷嘗試新可能:台灣文化中的許多元素只要善加發揮,就能變成充滿活力與生活性的現代藝術,譬如說傳統的燈籠可以結合北美原住民的繪畫,客家花布搭配在西方古典建築之。未來,柴可夫斯基《胡桃鉗》中的主角可以現身台北大稻埕,這都是讓台灣開始通往世界之窗的鑰匙。

名人推薦

  【推薦序】
  ● 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 Charlie Smith(溫哥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掛名推薦】
  ●「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 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 林正儀(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 拍謝少年Sorry Youth
  ●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 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 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 Kennedy Stewart(溫哥華市長)

好評推薦

  ●「台灣文化節是溫哥華歷史最悠久的節日。它發起的『與亞洲對話』將來自香港、菲律賓、日本、越南等移民串連起來,創造對話,促進我們需要的多元社會的前進。台灣與加拿大擁有共同的進步價值,這在吳權益帶領的『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與許許多多其他台裔加拿大人攜手推動的台灣文化節中一覽無遺。身為溫哥華的市長,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長久跟台灣人民保持密切的合作與交流。」──溫哥華市市長甘迺迪.斯圖亞特(Kennedy Stewart)

  ●「我們可以依靠台灣來照亮我們,向這個了不起的國家學習,如此和平、民主又照顧人民……台灣人會欣賞殖民時期在他們的文化身分上所帶來的影響,並創建出新的、獨立的身分認同……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交一些台灣朋友,與他們見面、學習、深入交往,你就會發現他們是很棒的人,他們很有文化、很文明、很有教養,對國家來說是很好的公民,我想任何有台灣朋友的人都會這麼想。」──《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查理・史密斯(Charlie Smith)

  ●「台灣藝術家身上兼具不可思議的兩種特質:帶著民俗或古典的傳統,同時也具有非常前瞻性的思維與視角。作品前衛且跨世代,但深植於在地文化與民俗文化。」──溫哥華冬季奧運藝術總監羅伯特.柯爾(Robert Kerr)

  ●「Charlie讓數百萬名加拿大人看見台灣,瞭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特色。他更啟發無數年輕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台灣。透過他的努力與默默付出,Charlie展現作為台灣人的最佳特質,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口譯哥」趙怡翔(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花東沿海一帶阿美族人的耆老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話:「別人給我們沒有的,我們也給別人我有的。」這句話的背景是花蓮沿海有黑潮通過,經常黑潮會帶來台灣一些南太平洋漂流的椰子、麵包果,在花東著陸生長。同樣,颱風季節黑潮也會把台灣各種植物種子向北方帶到琉球更北的地方。這是「生態交換」的概念。文化也可以用「生態交換」概念進行。
  二〇〇四年,還在文建會工作的我,去參加了加拿大台灣裔僑胞在溫哥華主辦的「台加文化節」大受感動。台加文化協會在加拿大推動「台加文化節」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把台灣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給予他們的國家加拿大,增添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的風姿,令人感動。
  現在吳權益兄,把積累二十多年的文化經驗和精華整理出書。這是由黑潮這一端的台灣,帶向加拿大那端最珍貴的禮物。」──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加拿大台灣文化節 (ACSEA)是台灣文化外交最成功的典範案例!在參與2007-2010年ACSEA活動,感受團隊的活力與毅力,擅長以貼近社會關心議題策劃系列活動,透過對話、交流、溝通,有效詮釋台灣文化,最終獲加拿大政府及社會普遍認同。30而立,成就的智慧與經驗,樂見成本書,隨喜推薦給您!」──林正儀(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了解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知道要往何處去。我想這句話在認識Charlie之後更顯得深刻。2019年受邀前往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演出,旅途中我們有許多機會跟Charlie深聊,包括文化、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面向。正是因為彼此生長背景的不同,讓我們能有更多元的角度回頭望那個摯愛的家鄉台灣。文化的養成,非常需要組織化的啟發、影響與傳承,那正是Charlie二十幾年來的志業,驅動著協會持續在國際發聲,發揮影響力。」──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15歲負笈加拿大當小留學生的吳權益是加拿大台僑意見領袖,他與團隊伙伴在標榜多元文化的溫哥華策劃台灣文化節,但不限於台灣。他以燈籠與花燈串起韓裔、越裔移民對過年的鄉愁,他以靈活手法行銷台灣不被重視的善良價值,因為他相信:台灣,可以是世界的答案;世界,是台灣的一部分。」──廖雲章(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幾年前初識Charlie Wu於溫哥華,印象深刻的是中學時代就離開台灣的他居然對台灣的文史有這麼深的感情。這本書讓我了解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如何以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信心,不自我矮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彼此尊重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每年以「台灣文化節」與「LunarFest」大放異彩。」──賴其萬(和信醫院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杏林筆記》)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加拿大视角下台湾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而不涉及具体书中的章节内容或结论。 --- 图书简介:地缘政治的交汇点——剖析台湾议题对加拿大战略格局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部立足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专注于剖析一个看似遥远岛屿——台湾——如何成为加拿大国家战略、经济利益乃至民主价值体系中一个日益核心议题的深度研究专著。 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外交政策分析,而是以一种多维度的、跨学科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了加拿大决策层、商界精英、学术界及民间社会对于台湾问题的认知演变、关注焦点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快速重塑的背景下,理解加拿大如何定位自身与台湾的关系,对于把握印太战略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历史的轨迹与认知的重塑 本书首先追溯了加拿大与台湾之间早期非官方接触的历史脉络。从冷战时期的初步接触,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拿大对华政策调整过程中,台湾议题在加拿大对华“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的微妙定位。 早期互动的基础: 探讨早期加拿大移民社群对台湾的认知影响,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后)官方立场是如何在实用主义与价值观之间进行权衡的。 安全关切的觉醒: 分析自21世纪初,特别是随着中国大陆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显著增长,加拿大安全机构和智库开始将台湾海峡的稳定性视为影响加拿大国家安全的关键变量。这部分详细考察了“第一岛链”概念对加拿大战略思维的渗透,以及台湾在维护西太平洋航道安全中的潜在角色。 第二部分:经济脉动与供应链的韧性 台湾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关键地位,本书深入剖析了加拿大经济界如何感知和应对这种关联性。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相互交织的领域: 半导体霸权与加拿大科技雄心: 台湾在全球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直接关系到加拿大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蓝图。本书探讨了加拿大政府和私营部门为确保关键技术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弹性所采取的策略考量。 贸易多元化与区域协定: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拿大积极寻求深化与印太地区的经济联系。本书详细分析了台湾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等区域经济框架中的潜在角色,以及加拿大如何在不直接挑战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前提下,寻求与台湾在服务贸易、高科技合作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 能源转型与关键矿产: 探讨台湾在绿色能源技术(如高效太阳能板、储能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以及加拿大作为能源和关键矿产供应国,如何看待与台湾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上的合作潜力。 第三部分:民主价值与外交立场的张力 加拿大长期以来将自身定位为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坚定捍卫者。因此,台湾议题不仅是地缘政治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试金石。 价值观外交的体现: 本书细致考察了加拿大政界(跨党派)对于台湾民主实践的普遍赞誉。分析了台湾在人权、性别平权和成熟代议制民主方面的成就,如何与加拿大的核心外交价值产生强烈共鸣。 人权叙事与对华政策的互动: 探讨台湾议题如何成为加拿大在批评中国大陆人权记录时,提供对比参照点和外交论据的平台。分析了加拿大议会中要求加强对台支持的声音如何塑造了公众舆论和政府的非官方接触力度。 “战略模糊”的边界: 审视加拿大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外交“艺术”。分析了加拿大在维持与北京的经济关系与履行对台湾的道义支持之间,所采取的微妙平衡策略,及其在不同政府更迭时期的细微变化。 第四部分: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台湾定位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清晰界定台湾在加拿大最新印太战略中所处的战略位置。 区域稳定性的基石: 论证为何在加拿大的战略评估中,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被视为维护整个印太区域长期繁荣的先决条件。探讨了台湾一旦发生冲突,将如何通过供应链中断、国际秩序动摇等方式,对加拿大产生直接的经济和安全冲击。 多边合作的枢纽: 分析加拿大如何通过G7、北约(NATO)等平台,寻求与盟友(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台湾问题上的协调立场。强调了加拿大在不采取激进军事姿态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经济胁迫的抵抗、信息共享以及对区域伙伴的支持来表达其对台海现状的关切。 《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带偏见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为何在北美的边缘地带,一个远离本土的岛屿,能够如此深刻地牵动加拿大的国家神经,并成为其未来全球战略布局中无法绕开的关键考量。这本书是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复杂性、以及小型发达国家如何在强权竞争中定位自身的宝贵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口述】吳權益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1968年出生於高雄,15歲時隨父母遷往美國加州,就讀舊金山大學行銷系並取得MBA學位,畢業後在加拿大與妻子結婚。1999年因長輩介紹而認識了台加文化協會,並協助台灣文化節的募款工作,從2000年加入籌備小組,2001年接手總策劃,此後長達20年擔任每年台灣文化節的負責人,一方面從身在異鄉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挖掘台灣,一方面把台灣的美好,推廣到加拿大與全世界。

【撰述】張蘊之

  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生於台灣,長於寰宇;祖輩來自廣東、浙江,轉徙越南、香港,因戰亂離散全球。深耕東南亞考古與文化資產領域,試圖在文字失去價值的時代,愚昧捍衛書寫與發聲的微小力量。曾任雜誌與圖書主編、香港三聯書店文化遊項目經理、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中文作者。著有《吳哥深度導覽》、《柬埔寨:吳哥文明的繼承者》、《Lonely Planet IN 台灣》、《Lonely Planet IN 香港和澳門》第二版、《Lonely Planet 廣東》第二版、《澳洲不思議》。

【撰述】黃楷君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中書籍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原始富足》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她從小就熱愛學習語言,語言也帶她走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高中時期,因為一門阿美族語課,意外跟著學校社團拜訪部落,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從此改變了她對台灣這座島嶼的認知。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大三那年到埃及進修阿拉伯語。她在當地深刻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的美好,並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視埃及為第二故鄉。回台後,她透過講座、文章和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和台灣人分享伊斯蘭文化,討論宗教與社會議題。

  今年,她因為撰述《台灣,世界的答案》一書,結識台灣文化節團隊,十分認同他們的策展理念,藉由多元文化對話來認識自己與世界,台灣文化節的故事帶給她莫大的鼓舞。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做好細節,是蝴蝶效應的起點╱陳立栢(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二)  台灣──獨特而美麗的答案╱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推薦序(三)  加拿大人因此敬佩台灣╱查理.史密斯(《喬治亞海峽週報》總編輯)
作者自序
溫哥華與多倫多活動示意圖

導  言 台灣不能只有被「看到」,台灣要被「需要」
第一章    溫哥華冬季奧運給台灣上了一課
第二章    在加拿大遇到中國:從中國新年變成農曆新年
第三章    文化如何行銷:品牌經營對ACSEA的啟發
第四章    加拿大與台灣共同的功課:與原住民的和解
第五章    與香港共舞──2016年與亞洲對話
第六章    與日本乾杯──2017年與亞洲對話
第七章    台灣想菲──2018年與亞洲對話
第八章    越愛台灣──2019年與亞洲對話
第九章    用美食說台灣──從夜市到「靠嘴巴愛台灣」運動
第十章    最愛是台灣,最難也是台灣
第十一章    台灣的答案,世界的答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3492
  • EISBN:97898607635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探討「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因為太多時候,這些論述往往過於學理化,讀起來像是在啃教科書,缺乏溫度和人情味,很難真正觸動讀者的心弦。不過,這次的主題是加拿大對台灣的「看法」,這讓我覺得或許會多一點人文書寫的空間。加拿大在北美洲,與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形成鮮明對比,他們的國際形象通常是「溫和、多邊主義的調解者」。如果這樣的國家都開始認真討論台灣的重要性,那背後隱含的訊息可能比單純的「友台」聲明要複雜得多。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觀的國際戰略分析與微觀的社會觀察的。書中會不會提到加拿大華裔社群對此議題的看法?或者,加拿大企業在面對供應鏈重組時,如何評估與台灣合作的風險與回報?如果能將這些細節織入敘事中,讓讀者感受到這不僅是高層的博弈,更是社會層面的連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替代性敘事」,跳脫過去我們習慣的,以美中對抗為主軸的單一框架,去理解台灣在更廣闊的國際光譜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簡潔有力地拋出了一個核心疑問:「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對於許多在台灣生活、呼吸,卻對國際政治的幕後運作感到陌生的朋友們來說,這無疑是一扇通往世界瞭解我們的窗戶。我猜測,本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是否能將複雜的國際政治語言,轉譯成一般讀者也能理解的脈絡。我個人對於加拿大在原住民議題上的處理方式和多元文化政策很有興趣,這類國內議題的思維模式,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看待國際上「弱勢」或「被挑戰」的群體,例如台灣?如果書中能探討這種「內政思維如何投射到外交戰略」的連結,那將會是一個非常精妙的視角。畢竟,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往往是內外一致的。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跳脫「美中對抗」的濾鏡,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台灣的價值——或許是作為一個在夾縫中生存,卻能堅守價值與韌性的民主燈塔,而加拿大正是被這束光所吸引。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台灣跟加拿大,這兩個地理位置相距甚遠,文化背景也大不相同的島嶼國家,到底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而且標題直接點明了「世界的答案」,這可真是個大膽又吸引人的切入點。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於國際社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塊土地,總是抱持著既好奇又有點擔憂的心情。我們經常在國際舞台上被邊緣化,或是被貼上特定的標籤,所以,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來自北美、比較「客觀」的視角,去解讀加拿大這個看似與我們關係不深,卻在許多國際事務上有著獨特立場的國家,會是如何看待台灣的重要性,那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我猜測作者可能從歷史脈絡、經貿連結,甚至是民主價值觀的相似性上去著墨,畢竟加拿大在很多國際議題上,都展現出超越自身利益的道德高度,這或許是他們特別關注台灣的原因。我期待看到的,不只是外交辭令,而是更深層次、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能幫助我們理解,在當前複雜的全球局勢中,台灣如何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節點。光是想像加拿大如何權衡與北京的關係,同時又堅定支持台灣的民主體制,這其中的拉扯和平衡術,就足以讓人深思。

评分

我特別喜歡這種「他者視角」的書籍,因為我們身處其中,往往難以看清全貌,總是被日常的紛擾和既有的認知框架所限制。加拿大,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個有著優美自然風景和良好教育體系的遙遠國家,與我們似乎沒有切膚之痛的利害關係。正因為這種「距離感」,反而可能造就更為客觀的分析。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揭示,在加拿大看來,維護台灣的現狀,對他們自身的國家利益(無論是經濟上的穩定、民主秩序的維護,還是對抗威權主義擴張的道義立場)究竟帶來了哪些實際的好處或避免了哪些潛在的風險,那就太棒了。我期望這不只是一本解釋「台灣很重要」的書,更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向世界有力地溝通我們的價值」的指南。透過加拿大這個中等強權的視角,或許能讓我們更精準地面對國際社會,不再只是單向的訴求,而是能建立起雙方都認可的互惠關係。這本書,對我來說,是重新校準台灣國際定位的一面鏡子。

评分

每次看到有外國學者或媒體對台灣議題進行深度分析,我內心總有一種複雜的情緒——既高興自己的土地受到關注,又有點擔心分析的準確性或深度是否足夠。畢竟,要真正理解台灣,不僅要看我們的政治制度如何運作,更要理解我們社會的底層邏輯、歷史的陰影,以及那種根植於生活中的韌性。加拿大,從歷史上看,與台灣的直接連結似乎不如歐美其他國家那麼深厚,這反而可能成為一個優勢。一個相對「不那麼捲入」的第三方視角,或許能提供更為清晰、不帶過多預設立場的判斷。我期待本書能詳細闡述,在渥太華的決策圈裡,是哪些具體的事件或數據,讓他們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不再是可以忽略的邊陲議題。是半導體嗎?還是民主典範的象徵意義?或是對區域穩定的影響?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出從「邊緣意識」到「核心關注」的轉變路徑,那對於我們理解自身在國際定位上的轉變,將會是非常有啟發性的。這種由外而內的審視,有時比自我讚揚或自我懷疑來得更為真實和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