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撕下標籤與人設,人生原來真的有捷徑 (電子書)

破圈:撕下標籤與人設,人生原來真的有捷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及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思维模式
  • 突破
  • 标签
  • 人设
  • 捷径
  • 影响力
  • 社群
  • 营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一生,不想只是這樣?──你需要「破圈」!

美國著名科技雜誌《連線》萬字專文報導!
顧及與她推廣的「自我認知突破體系」,
以三個步驟,幫助你奪回人生定義權,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以及唯有你能做的事!

  ★職涯升級必讀!史丹佛大學「人際動力學」北大課程主任代表作!
  ★上千名企業中高層、職業新人跨領域實證,超過1900小時諮詢提煉出的實戰工具!

  ◤破除你原來的認知圈層,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活出更豐富的人生!◢

  讓「破圈」3步驟╳3大法則,帶你奪回人生定義權!
  45個精彩案例,帶你撰寫自己的人生腳本!

  自我定位錯亂、受困於慣性行為模式、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找不到真正的內心熱情、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面臨這些困擾的你,需要「破圈」思維!

  本書作者顧及為史丹佛大學「人際動力學」課程北大精華版專案主任、真格學院創始院長。本書結合她自身「破圈」轉換5個行業並均有建樹的經歷、超過1900小時的諮詢、幫助1000多名企業中高層與職業新人打破盲點的經驗,總結成一套「自我認知突破體系」,曾獲美國著名科技雜誌《連線》萬字專文報導。

  決定我們成功上限的不是金錢、學歷,而是我們的認知。運用這套方法,透過梳理自己的情緒、經驗、認知,擺脫慣性模式對自我的操控,排除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心理創傷和自我限定的暗示,你可以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踏上人生的捷徑。

各界好評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
  羅振宇/「得到」創始人
  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合夥人
  韋瑋/麥肯錫商學院前院長 ──熱情推薦!

  人往往都渴求成功,卻懼怕失敗,殊不知每次失敗其實是一次重新認知自己、打破成長邊界的機會。顧及的《破圈》算是「反其道而行之」,已失敗為原點不斷深入,探詢了限制我們成功背後的錯誤情緒體、記憶體和信念體,並給出重塑認知的有效方法論。想知道如何打破失敗的魔咒,並實現終身成長,不妨從這本書開始讀起。 ──羅振宇 「得到」創始人

  嚮往成功的人太多,研究失敗的人太少。因此我邀請顧及做了一個專注研究失敗的真格學院。顧及在主持真格學院期間,研究了超過兩百件、總共虧空了二十多億人民幣的失敗案例。這本書集結了顧及對失敗背後原因的深刻洞察。值得大家一讀。 ──徐小平 真格基金創始合夥人

  認知破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種改變除了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更需要真誠面對自我、打破舊模式的勇氣。因為對於變化本身,我們並不抗拒,只是對於即將要失去或結束的事物,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的時候,這些不確定因素會讓我們產生害怕及抗拒改變的心理。而顧老師的這本書,用非常接地氣的語句和發人深省的案例,歸納了她過去幾年教學的所思所想,揭祕了什麼是認知破圈和如何讓認知破圈的方法,應該能為大家指點迷津。──韋瑋 麥肯錫商學院前院長
 
《无界之思:探索认知的边界与思维的重塑》 一、引言:迷失在既定轨道上的现代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许多人却发现自己被困在无形的牢笼之中。这些牢笼,并非由钢筋水泥铸就,而是由社会赋予的标签、自我构建的身份,以及日复一日重复的思维定式所围筑。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将“应该如此”的教条视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从而错失了生命中那些本可以拓展和突破的广阔空间。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成功学指南,它是一次对人类认知结构、社会构建的身份认同以及个人潜能边界的深入探索与解构。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更快地达成既定目标,而是如何质疑目标的合理性,如何审视那些限制我们想象力的“标签”与“人设”,并最终找到通往更广阔生存图景的路径。 二、标签的陷阱:社会构建与自我认同的枷锁 人类社会是一种高度依赖分类和定义的系统。从出生起,我们就被贴上各种标签:性别、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角色。这些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进行社会互动,但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它们逐渐渗透进我们的自我认知,成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滤镜”。 2.1 身份的固化与僵化: 当一个人过于沉溺于某一“人设”(例如:“我是个内向的人”、“我只擅长技术工作”),这个人设便可能从描述性的标签,演变为限制性的框架。一旦新的可能性出现,固化的身份会本能地排斥它,因为接纳新的可能性意味着对自己现有身份的否定和瓦解。本书将详尽分析这种心理机制,剖析“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是如何被社会话语和个人惯性所塑造和固定的。 2.2 标签的隐性权力: 标签不仅仅是外部的定义,它更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社会对某些标签(如“精英”、“成功人士”)赋予了正面价值,驱使人们盲目追逐,即便这些标签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个体真正的内在需求相悖。反之,负面标签(如“失败者”、“边缘群体”)则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使人主动放弃尝试。我们将探讨这些标签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如何识别和对抗这种无形的影响力。 三、思维模式的重构:超越“二元对立”的藩篱 现代教育和媒体往往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世界,将事物归类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状态。这种思维习惯,是限制我们突破现有格局的主要障碍之一。 3.1 逻辑谬误与认知盲区: 本书将系统梳理几种常见的思维谬误,例如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以及诉诸传统的思维定势。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谬误的定义,更要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决策中隐蔽运作。例如,在职业转型时,很多人会陷入“要么稳定安逸,要么彻底颠覆”的极端选择中,却忽略了无数介于两者之间的、更具创造性的路径。 3.2 拥抱模糊性与多重可能性: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模糊地带”。当我们将事物视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属性(例如,既可以是严谨的科学家,也可以是充满激情的艺术家),我们的大脑便能建立起更具弹性的认知网络。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冥想、跨学科学习以及刻意进行“非熟悉化”的练习,来增强对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接纳能力,从而释放被僵化思维压抑的创造力。 四、行动的哲学: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撕裂” “撕下标签与人设”并非意味着毫无章法地否定一切,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性的自我进化过程。这需要一套全新的行动哲学来指导。 4.1 实验性生活设计: 面对未知,传统的方法论是“规划未来”。本书提倡一种“实验性生活设计”的理念。我们将介绍如何将生活中的重要决策视为小型、可控的实验,设定明确的观察指标(而非预设的结果),并通过快速迭代来获取真实世界的反馈。这种方法能有效降低尝试新事物的心理成本,因为在实验框架下,失败不再是身份的定论,而仅仅是数据点。 4.2 建立“边界缓冲带”: 在进行身份重塑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过渡。本书强调建立“边界缓冲带”的重要性。这可能意味着寻找一个能接纳你正在变化、但尚未完全定型的社群,或者刻意安排一段“间隔期”(Gap Period)来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不受外部即时评价的干扰。缓冲带的存在,使得“撕裂”不再是痛苦的断裂,而是一个平稳的过渡。 4.3 深度倾听与信息校准: 人设的维持往往依赖于对外界反馈的过度敏感和迎合。真正的突破需要我们学会对外界信息进行“校准”。我们必须分辨哪些反馈是基于对方的期待(即他们希望我们扮演的角色),哪些反馈是基于我们真实行为的客观反映。通过深度倾听,我们能收集到重建自我的原材料,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预设的脚本。 五、超越“捷径”的本质:效率与意义的平衡 社会上充斥着关于“效率”和“捷径”的诱惑,但很多时候,这些“捷径”只是通往另一个更狭窄的笼子的快速通道。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思考效率的终极意义。 5.1 效率的再定义: 真正的“捷径”,并非指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重复性的工作,而是指能够迅速找到通往核心价值的路径。当一个人摆脱了不必要的身份负担和迎合他人的消耗后,他所释放出的能量,自然会导向真正重要的目标。这本书探讨的“捷径”,是思维上的解放所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工具层面的技巧堆砌。 5.2 长期主义的韧性: 撕开标签的过程是动态且充满不适的。它需要长期的、内在的驱动力来维持。本书强调,只有当个体的行动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相匹配时,这种改变才能具备长久的韧性。我们最终追求的,不是一个更光鲜亮丽的新“人设”,而是与自我深度和解后,那种浑然天成、无需辩白的生命状态。 《无界之思》邀请读者踏上这场既艰辛又令人兴奋的旅程:质疑你所相信的,重塑你所成为的,最终发现,那片等待你的广阔天地,一直都在你心底深处等待开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及


  自我認知領域專家。真格學院創始院長,北京大學史丹佛中心「人際動力學」精華版課程特聘主任。具備超過1900小時的高階管理人員諮詢經驗。

  美國史丹佛商學院MBA,康乃爾大學運籌資訊工程學士,在兩年半內完成學業,以全校前1%成績畢業,並獲得梅瑞爾總統獎。

  擁有多年矽谷產品營運經驗,製作的遊戲分別被評為Facebook前50和App Store分類前十名,管理中、美、加三個國家的跨國團隊,並聯合創立了估值數億的人工智慧公司「來也科技」,帶領團隊在幾個月內完成從0到百萬用戶的成長。也曾在紐約擔任瑞銀投資銀行和BlackRock資產分析師,經手交易過400億美金,負責1600億資產的量化分析。她所創建的「自我認知突破體系」曾被美國著名科技雜誌《連線》萬字專文報導。

  曾擔任《金融時報》《富比世》和領英的中英文專欄作家。社群平台「顧老師看世界」擁有近300萬追蹤者,曾連續5個月獲選為職場排名第一KOL。2019、2020連續兩年被領英評為「年度行家」。為今日頭條、招商銀行、海爾大學、青藤匯、領英等機構提供認知和創新領導力的培訓,也為多名CEO和職場人士提供人生關鍵節點的認知諮詢服務。

 

图书目录

台灣版序 透過破圈,活出夢想,擁抱自由
前言 從失敗走向成功,關鍵在於看清這三種阻礙
 
第1章 什麼是認知破圈
人生原來真的有捷徑
從認知菜鳥到認知高手的四個境界
為什麼有些人始終無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你以為的自我其實是被操縱的傀儡
 
第2章 認知破圈三步驟
要擺脫渾渾噩噩,你需要深刻的體驗
如何做到透徹的思考,直擊問題本質?
把認知內化為能力的高手會做這樣的實踐
【應用1】如何找到自己終身的職業方向?
【應用2】如何做到隔行不隔山?
 
第3章 破圈法則1:擺脫你的情緒體
掌控不了情緒,是因為你不懂覺察
理性解決不了的問題,共情的技巧可以
「壞」情緒是認識自我的好機會
價值觀的自我更新
【深度案例1】二十八歲就升到大企業總監,他為何不快樂?
按部就班教你深度剖析情緒
 
第4章 破圈法則2:扭轉你的記憶體
過去無法改變,但記憶可以
【深度案例2】當下生活中的問題,可能源於記憶的限制
【深度案例3】如何透過被遺忘的記憶,打開過去的心結
按部就班教你爬梳過去的記憶
 
第5章 破圈法則3:擊穿你的信念體
從外界的眼光裡奪回人生的定義權
【深度案例4】不要讓過去的標籤困住當下的自我
你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人設而活?
【深度案例5】做自己人生腳本的編劇
負面暗示的最大危害,是變成一個藉口
按部就班教你重建自我價值體系
 
總結 升級心智,終身成長
認知邊界突破後的維護
你可以做被人羡慕的「少數人」
「量身定製」三觀,就能重塑自我
善用情緒驅動改變
什麼才是生而為人的真正自由
 
附錄 提升思考能力書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44089
  • EISBN:97898613441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台灣版序

透過破圈,活出夢想,擁抱自由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一本講認知的書會取《破圈》這個名字?其實有三重含義:

  1 我們很多人的固定慣性思維和舊有行為模式讓我們畫地為牢,所以打破這些模式,就是破除慣性之圈。

  2 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是執行長的認知圈層,一個人的天花板是他的認知圈層,所以破除你原來的認知圈層,你才能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活出更豐富的人生。

  3 我的職場生涯五次轉行,五次破圈,終於才活出了如今精神自由,隱居北五環的生活。

  前兩點大家讀完這本書,自然會有相關的感受,在這篇序言裡,我就聊聊第三重含義,我如何透過五次破圈經歷,活出一個「當軍師」的夢想。

  我雖然是個女孩,但小時候非常喜歡科幻、玄幻和歷史小說,對裡面戰爭戰術的描述尤其癡迷。一直覺得自己如果早生個一千年,在古代必定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軍師,給君王大將出謀畫策,這也成為了我小時候的職業夢想。

  遺憾的是,我出生的年代不對,在沒有金戈鐵馬、烽煙戰火的現代社會,顯然我的「軍師夢」很難達成。怎麼辦?

  方法1 參考他人路徑

  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找到一些模範榜樣,學習別人走的路是一個好的起點。在新加坡高中公費留學時,我讀了李光耀的自傳。他在艱難時刻力挽狂瀾,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變為第一世界成員的故事讓我折服。他也讓我明白現代生活中即便不需要軍師,許多時候會需要睿智的戰略家,於是李光耀成為了我的第一個榜樣。

  我雖然是女兒身,但中國也有像吳怡這樣傑出的女政治家,性別並不是問題。於是我決定向同是萊佛士學院畢業的李光耀學習,做頂尖的學生,去最好的大學,加入熱門的公司,最後從政。

  但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願。高中時,儘管我功課全優,課外滿分,但申請牛津、耶魯和哈佛都未能如願,同時父親又診斷出晚期肺癌。於是我只得修改了原先的打算,把獎學金和高收入的工作設定為生活的重心。用兩年半從康乃爾大學運籌資訊工

  程學院畢業後,我進入了當時大學畢業生起薪最高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以理工科背景進入金融界,是我第一次破圈。

  很遺憾,父親在我畢業那年就去世了,但家裡還欠了不少借款。那些年裡,我經歷金融危機爆發的黑暗時期,從賣方轉到買方公司,每天從九點忙到淩晨,三百六十五天裡只休息過兩天。但是為了家裡,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經過幾年的努力,當我還清借款的那一刻,心頭的大石終於落地。與此同時,我清晰地意識到,一份高收入但並不感興趣的工作並非我的歸宿。那麼,我該做什麼呢?

  方法2 挖掘自我閃光點

  只有清楚認識自己有哪些長處和短處,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才有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藉由準備史丹佛商學院的經典面試題「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為什麼?」(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我認識到自己在職業上的喜好和特長:解決專案執行相關問題,喜歡幫助別人,擅長戰略性地看待並分析問題。

  於是,我在進史丹佛大學之前先去一家留學仲介實習,希望幫助青少年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樣的戰略性問題,之後在MBA的暑期實習中也選擇了戰略顧問。現在回頭看來,其實這兩個選擇分別從個人和公司角度圓了一把軍師的夢想,從戰略的角度幫助他人。

  然而,不論留學仲介還是戰略顧問的經驗都讓我意識到,只有對一件事物了解並形成自我判斷後,我才能胸有成竹地談論它。在沒有打下深度基礎的情況下,這兩次看似進入新行業的所謂破圈經歷都只是紙上談兵。於是從MBA畢業後我成為了遊戲公司的產品經理,想要在一個產業深耕一番。

  當產品經理期間,我在一個月內讓一個人心不穩、產品表現不佳的團隊士氣大振,營收增長四○%。我發現這次成功,得益於自己戰略性地分析出核心問題,以及專案管理和協調溝通方面的長處,才能快速達成目標。這讓我對於藉由認識自我,走出符合自己的道路這一思路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後續又接手了兩次類似的專案並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因為如此,在短短三年內就從產品經理升級為兩個遊戲工作室的負責人,並兼任加拿大分公司的主管。

  在遊戲產業幾年後,我的內心又開始掙扎了─我一直以來的愛好:教書和寫作,和遊戲的作用是相反的。一個是幫人打發時間,另外兩者則是助人成長,不浪費有限的時間。我似乎在做著互相矛盾的事情。是否需要再次改變職業軌跡呢?

  方法3 梳理內在愛好

  當職業道路和內心愛好出現衝突的時候,梳理過去的經歷和做出相關選擇的原因,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就變得尤為重要。

  我的寫作愛好源於高中畢業後在新加坡報業控股當記者的實習經歷。當時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也採訪了包括倫敦申奧等重要事件,後來陸續在《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富比世》和領英上開設專欄,樂此不倦。

  教書的實踐經歷則比較曲折,經歷了從歪打誤撞到四處開花的育人生涯。高一寒假在一家公司的人事部實習時撰寫的一份四十多頁的培訓資料,成為我輔導、培訓別人的起點。在大學裡,我和幾個同學創立了一個給世界各國青少年提供留學和職業輔導的免費培訓機構。進入投資銀行工作後,我也經常利用週末時間在美國一個非盈利教育機構當導師。

  即便MBA畢業後,我也沒有停下,透過在國內網站上發布關於面試和申請的心得,我獲得了給想申請商學院的學生遠端授課的機會。我當時身在非洲,交通和網路的不便都沒能阻擋我。從二○一三年起,無論多忙,我都會抽出週末時間為大家上課。班級雖小,但過去四年裡,有四個學生成功進入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和哈佛商學院,也讓我頗有成就感。

  回國後,我教書的內容又有了拓展。我參加史丹佛商學院最著名的「人際動力學」課程講師的培訓,成為該學科在國內的第一個導師,擔任北京大學史丹佛中心「人際動力學」專案的主任。同時,我也在線上開設專欄,幫助大家解答是否要去留學,或者如何轉入網路產業的問題,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當我把過去這些都寫下來後,我意識到,當一個人的興趣愛好與職業發展重疊時,你取得的成績會像滾雪球一樣,帶來其他機遇。而我內心的矛盾源自於刻意把工作和愛好切分開來的執念。那麼我能否找到一個能夠滿足兩方面的工作呢?

  其實,無論是寫作、諮詢,還是當老師,都只是形式,背後是有共同點的:依然是樂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而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老師的一席話幫助我做出下一步的決定。他說:無論是對讀書、教書,還是寫作的熱愛,都說明你是一個喜歡智力挑戰的人,那麼你就應該去做有思維難度的事情。

  於是,我選擇了一個當時發展前景未明、很有智力挑戰的方向:人工智慧的私人助理,加入來也科技,當了聯合創始人和營運長。這讓我既能幫助他人節約時間,也能在創業中接觸不同挑戰,解決各種問題。我也由此完成了職涯的第四次破圈,從遊戲產業進入人工智慧產業。

  我充滿熱情地投入新的歷程,直到突然經歷了一連串生活上的打擊,陷入了中重度抑鬱。當時的我在外人看來事業成功、經歷光鮮,但我自己卻覺得在生活上走了不少彎路,陷入低谷。

  我不願意接受自己受了這麼多教育,有過這麼多經驗和經歷,卻還不知道對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人生的終極追求又是什麼?過去這些不同國家的經歷、不同產業的歷練、不同生活的選擇,似乎都在把我往不同方向拉扯,沒有一個聚焦點。我的人生到底希望達到什麼呢?有很長時間我是沒有任何結論的。

  方法4 看到不完美中的完美

  我在短短兩年內從中重度抑鬱中走了出來,關鍵點在於我開始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走過的捷徑和彎路、正確和錯誤的決定。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是一個整體,自己過去所有的一切都有其特殊含義。

  無論事物表面看上去多麼不相關,它們都是在一條主線上。

  我和史丹佛商學院教授喬爾.彼得森(也是美國第六大航空公司捷藍航空董事長)的一席談話點醒了我,他說:你應該是一個很好的turn around expert(解決棘手問題的專家)。

  我突然想到自己過去無論是做投資銀行、顧問、遊戲還是創業,甚至是教「人際動力學」或認知突破,最讓自己自豪的是臨危受命,解決一個又一個危機或棘手問題。同樣的,我的生活也是解決一個又一個棘手問題的過程,包括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

  我就是幫人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人,如果對方的人生重大問題是他的公司,那麼我就解決他公司的問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戰略顧問、產品營運等經歷均在此類;如果對方的人生重大問題是個人的,那麼我就解決他個人的問題,留學諮詢、職涯規畫、人際互動、認知提升等經歷都在此類。

  而我當下深耕的自我認知領域,幫助他人挖掘並打破慣性思維模式、錯誤信念和假設,以及認知盲點對其人生的局限和束縛,其實就是以一個軍師的角度,幫助人們戰略性地提升認知。

  仔細想想,古代的軍師如果放到現實社會中,能做的也不過如此。突然,過去的一切都有了意義─職業的選擇、生活的經歷、興趣和愛好,很多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被這一條主線有機地組合在一起。

  人生中第一次,我可以平靜地說,原來我一直活在我童年的夢想裡,人生並沒有遺憾。心裡突然有種久違的平靜和喜悅。我終於與自己和解。

  和解之後,放下很多和夢想無關的事情,但也更重視另一些事情,於是有了《破圈》這本書。書裡面的案例涵蓋職場、情感、公司管理、創業等各個方面,但這些都只是認知顯化出來的表面事件,背後主線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知的問題,才是我們需要去參悟的。

  祝願大家都能獲得最終的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型的書通常抱持著三分懷疑、七分期待的心情。畢竟網路上充斥著太多「成功學」或「心靈雞湯」,讀完之後覺得熱血沸騰,但一轉身又回到原點。我比較在乎的是,作者如何用接地氣的方式來闡述他的觀點,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如果內容能多一點親身經歷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嘗試的小改變,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種「你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做到」的空泛口號,而是真正能讓人思考「我現在的標籤是不是真的適合我?」的深度對話。

评分

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特別強調它如何幫助她重新認識自己,擺脫了過去對自己的負面定義。這讓我很想看看,她是如何做到的。台灣社會的同儕壓力不小,大家都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幫助我們更自在地做自己,那就太有價值了。我期待讀完之後,能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優缺點,不再過度糾結於外界的評價,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步調。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很舒服,不是那種密密麻麻塞滿文字的類型,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最近的專注力有點下降。我比較喜歡圖文並茂,或是結構清晰的書。我對書名中的「捷徑」這個詞很感興趣,不是指不勞而獲的那種,而是指更有效率、更聰明地達成目標的方法。畢竟誰不想少走一些冤枉路呢?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路線圖,讓我能更有方向感地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评分

最近工作上確實有點卡關,總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被貼上了標籤,導致後續的發展受到了限制。這本書的書名直接戳中我的痛點,所以決定入手。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勇氣去「撕下」那些不再適用的標籤。在職場上,有時候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久了連自己都快忘了原本的樣子。我很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突破僵局的方法,也許是溝通技巧,也許是心態上的調整。畢竟在變動快速的時代,如果不能靈活調整,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簡潔中帶點叛逆的風格,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坦白說,我最近對「人設」這回事感到有點厭倦,總覺得好像活在一個被設定好的框架裡,每一步都要符合某種期待。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就點進去看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讓我跳脫出這些框架,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台灣社會有時候給人的壓力就是這樣,總要你找到一個「定位」,然後把自己鎖在那裡。閱讀的過程,我期待能找到一些解放自己的契機,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更希望能有些實際操作的建議,畢竟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