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電子書)

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茨仁夏加
圖書標籤:
  • 西藏
  • 焚燒的雪域
  • 中共統治
  • 藏民族
  • 西藏歷史
  • 政治
  • 人權
  • 文化
  • 電子書
  • 民族衝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西藏正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在1951年藏中雙方簽訂《十七條協議》後。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藏政府一直擁有充分的內政與外交自由。

中國共產黨人相信現代中國的領土疆界止於喜馬拉雅山腳下;
受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號召,他們決心不計一切代價取得勝利。

  1959年初,康巴地區對中共的反抗運動已經蔓延至整個西藏。麵對北京的壓力,西藏噶廈政府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卻無力處理眼下發生的危機。3月10日本是二十五歲的達賴喇嘛預定前往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觀看文工團錶演的日子,然而「謠言像冰雹一樣落下來瞭」,拉薩民眾確信他將被中共挾持至北京。該日清晨,成韆上萬的群眾包圍夏宮羅布林卡,最後演變為大規模起義,要求中國共產黨離開西藏。一周後,達賴喇嘛與官員倉皇逃離夏宮,開始瞭他在印度六十餘年的流亡生涯。

  這場起義不但引起解放軍對拉薩的血洗鎮壓,也讓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從此遠離故土,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卻始終橫行於聖域。中共在八年前簽定的《十七條協議》中承諾:「和平解放」西藏後,「現行政治製度,中央不予變更」,「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然而,中共一旦進入西藏,就開始破壞協議內容,先是成立並行的政府機構,再來強製推行「民主改革」,其目標仍然是將西藏整閤為中國行政架構的一部分。中共不但不能與西藏統治精英達成共識,其作為也受到眾多普通民眾的敵視。

  歷史學傢茨仁夏加身為流亡藏人,卻堅持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完成這部西藏現代史的裏程碑著作。他廣泛收羅浩繁的第一手史料,將其化為簡明清晰的敘事。本書先詳盡地刻畫中共入侵西藏的始末,也呈現齣西藏政府因舉措失當,而無能在冷戰與去殖民化運動的過程中爭取到國際盟友支持。其次敘述瞭達賴喇嘛齣走印度之後中印藏三邊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西藏所推行的各項政治運動。最後則介紹瞭1980年代後西藏問題的發展,包括中共和達蘭薩拉流亡政府之間的交涉。

推薦人

  李江琳(作傢、歷史學傢,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各界好評

  茨仁夏加教授的《西藏,焚燒的雪域》是按照當代史學規範,對當代西藏史全麵搜集資料,冷靜分析研究,平衡地敘述評論的一部著作,在西藏歷史學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藏人要傳承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認同,有藏人自己的自我意識,為此,藏人的後代要瞭解和記住,這條坎坷的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茨仁夏加教授的這部著作,是瞭解現代西藏歷史的必讀書。──李江琳(作傢、歷史學傢,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從任何標準來看,《西藏,焚燒的雪域》都是戈爾斯坦《西藏現代史:喇嘛王國的覆滅(一九一三至一九五一)》夠格的續篇……對於中共掌控下的西藏,《西藏,焚燒的雪域》是一部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最公正、也最具見識的歷史敘事。—Dawa Norbu,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中亞研究教授

  作者的主要長處在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仔細分析幾個外國政府對西藏問題互為衝突的迴應……確實,他提供的證據顯示,西藏人民的誌業或許終將勝利,因為正義與寬容永遠會比憎厭與壓迫走得更遠。—Kevin Garratt,澳洲執業律師、獨立學者,曾多年於達蘭薩拉「西藏作品與檔案圖書館」從事研究

  本書不帶怨惱地呈現瞭,印度在英美的期許下,仍然無法成功履行捍衛西藏利益的角色。一九五○年代初的韓戰讓世人從西藏被併吞一事中轉開視線。—《今日印度》

  徹底且公正的,茨仁夏加闡明瞭一個其複雜現實經常為人忽略的國傢,這個狀況甚至在那些西方最為關心西藏事務的倡議者間也同樣如此。—《齣版者周刊》

  《西藏,焚燒的雪域》極有可能在一兩個世代內成為西藏現代史的權威定本……作者在剖析關鍵事件時尤為齣色,像是導緻達賴喇嘛齣走的那場令人睏惑的起義。他也有能力將西藏文革的混亂梳理為由兩支左翼黨派鬥爭構成的清晰線索,在令人讚嘆的細節中解釋這場事件,並展現對中國政治的敏銳洞察。同樣的技能也齣現在他對達賴喇嘛與北京在一九八○年代秘密談判的詳盡敘述之中。—《紐約時報書評》
烽火邊疆:二十世紀中葉亞洲衝突與民族遷徙的史詩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中葉,在亞洲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背景下,一係列深刻影響瞭無數民族命運的衝突、統治更迭與大規模人口遷徙。它並非聚焦於單一地域或特定文化群體,而是以宏大的曆史敘事,勾勒齣冷戰初期亞洲腹地與邊緣地帶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帝國的殘骸與新的邊界構建 本捲首先追溯瞭前殖民帝國在亞洲的衰落及其留下的權力真空。重點探討瞭在舊有治理體係瓦解後,新興的民族國傢如何在外部強權勢力的乾預與內部地方勢力的角力中艱難地建立新的政治實體和國傢邊界。 書中詳述瞭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族群為爭取自治權或獨立地位所付齣的努力與代價。探討瞭意識形態的快速滲透如何重塑瞭傳統社會結構,以及不同政治派彆如何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特彆分析瞭在資源獲取、水土管理以及戰略通道控製等核心利益驅動下,新生的政權在不同地理區域所采取的差異化治理策略。 第二部分:社會轉型與傳統的衝擊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考察傳統社會在麵對現代化浪潮和激進的政治改革時的內在反應。這不是一個關於單一改革計劃的記錄,而是對多種社會變遷模式的比較研究。 研究瞭在新的行政體係和教育製度推廣過程中,原有的宗教、土地所有權以及社會階層如何被逐步瓦解或被迫適應。詳細描述瞭知識分子、宗教人士以及底層民眾對這些劇烈變化的感知與抵製或擁抱。通過對口述曆史和早期官方文獻的交叉比對,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在結構性重組時的真實麵貌——那種混閤著希望與恐懼、進步與失落的復雜心境。 第三部分:衝突的遺産與難民的足跡 二十世紀中葉的亞洲,是衝突頻發的年代。本部分著重描繪瞭衝突如何催生瞭空前的難民危機。本書避免將難民問題簡單化為人道主義災難,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政治和軍事背景下進行審視。 分析瞭衝突雙方在戰場上采取的策略對平民生活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迫使大量人口跨越傳統和新建的邊界,踏上流亡之路。重點考察瞭難民在異地重建社區、維護文化認同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接收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麵所承受的壓力和采取的應對措施。書中對那些在流亡中依然努力保存其曆史記憶和文化精髓的群體給予瞭細緻的描繪。 第四部分:被遺忘的邊緣地帶:環境與人類的互動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轉嚮瞭那些由於其地理位置偏遠或戰略重要性較低,而在宏大曆史敘事中常被忽略的邊緣區域。這些地區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構成瞭獨特的曆史景觀。 探討瞭在政治動蕩時期,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如何加速瞭生態係統的退化,以及環境壓力如何反過來加劇瞭地方性的社會矛盾。通過對不同生態帶(如高山牧場、乾旱草原、山地森林)的個案分析,展示瞭在缺乏穩定治理的真空期,地方社區如何發展齣獨特的生存智慧和適應機製,以應對環境的嚴酷考驗和外部的政治滲透。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二十世紀中葉亞洲大陸在權力重塑、意識形態交鋒和族群遷徙浪潮下的深刻變化。它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還原曆史的復雜性,揭示那些在權力更迭的洪流中,那些個體和社區如何掙紮、適應並留下他們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是一部關於邊界、身份、衝突與生存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1959年生於拉薩。父親是一所私立藏語學校的校長,不幸在他小時候過世。文化大革命橫掃西藏後,他的傢庭四分五裂,其大哥大姐堅定支持左傾路線,然而二哥卻因為反對運動而身陷囹圄。1967年,他的母親帶著麼兒夏加與二姐離開西藏,前往尼泊爾。夏加接著在北印度的小鎮慕蘇裏上學。1973年他贏得獎學金前往英國讀書,之後以優異的成績得到倫敦亞非學院的社會人類學與南亞史學士學位,2004年再於同校取得藏學博士學位。目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國傢級講座教授。

  除本書外,閤著有《雪山下的火焰》(颱北,前衛,2004年),編有《雪獅之歌:現代西藏新創作》(Song of the Snow Lion: New Writings from Tibet)、《看見拉薩:英國人眼中的西藏首都:1936年至1947年》(Seeing Lhasa: British Depictions of the Tibetan Capital: 1936-1947)。

譯者簡介

謝惟敏


  颱灣花蓮人。颱大歷史學士,多倫多大學歷史碩士。現旅英從事翻譯工作。另譯有《遮蔽的圖伯特》。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站在現代世界的門檻上李江琳
前言
第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二章 中共入侵
第三章 西藏嚮聯閤國請願
第四章 恓惶的共存
第五章 嫌隙
第六章 起義
第七章 達賴喇嘛遠走印度
第八章 國際的反應與西藏在聯閤國
第九章 改革與鎮壓
第十章 喜馬拉雅之戰
第十一章 西藏嚮社會主義過渡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三章 來日再革命?
第十四章 通往新西藏的路
第十五章 跋語
附錄一 《十七條協議全文》
附錄二 藏文專有名詞對照錶
附錄三 非藏文專有名詞對照錶
附錄四 西藏大事年錶(一九四七年以後)
注釋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64620
  • EISBN:97862695646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來自於它對於文化主體性被侵蝕過程的描繪。我們總以為,文化是抽象的,難以撼動的,但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瞭語言、教育體係乃至日常習俗是如何一步步被納入一種新的、統一的話語框架之下的。對我這樣一個習慣瞭母語的自由錶達的人來說,光是想象那種“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的環境,就讓人感到窒息。書中對於傳統知識傳承人命運的描述,尤其令人心碎。那些活著的曆史,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和信仰,在現代化的鐵蹄下,顯得如此脆弱不堪,仿佛一陣風就能吹散。讀完這些章節後,我立刻去查瞭許多關於藏族藝術和哲學的入門資料,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挽留”住一些正在消逝的美好。這本書不隻記錄瞭曆史,更是在我們眼前演示瞭一場關於“記憶的戰爭”,提醒我們,保存記憶本身就是一種抵抗。

评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心頭一緊,那“焚燒的雪域”四個字,仿佛帶著高原上凜冽的風霜和無盡的哀鳴,直擊人心。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裏偶然翻到這本書的,當時就被它的裝幀設計吸引住瞭,那種帶著粗糲感的紙張,配上略顯斑駁的印刷色調,就好像在訴說著一段久遠而沉重的曆史。閱讀的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放下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在現代颱北的喧囂中,去想象那個被高山環繞、信仰堅韌的國度,是如何在巨變之下,承受著那份無形的壓力與切割。作者的敘事筆觸極其細膩,他似乎不滿足於宏觀的政治分析,而是深入到一個個微小的生活切片中去捕捉人性的光輝與掙紮。讀完後,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久久未能散去,它不隻是提供瞭一堆史實資料,更像是一次深沉的文化叩問,讓我們這些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由”與“認同”的真正重量。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強迫我們跳齣日常的舒適區,去直麵那些被刻意淡化的“他者”經驗。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巧思。它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像一個多層次的復調音樂,時而拉迴到遙遠的過去,追溯某種古老習俗的源頭;時而又猛地聚焦於當下的某個村落或某個知識分子的睏境。這種跳躍感,反而更貼閤現實的復雜性——曆史從未真正過去,它滲透在每一個當下瞬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在翻閱一本地圖冊,每一頁都標記著不同的坐標,但最終都指嚮同一個主題:生存的韌性與代價。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具“縱深感”的視角。我們習慣瞭從新聞片段去拼湊一個國傢的麵貌,但這本書迫使我們將時間拉長,用曆史的尺度去衡量,去看待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串聯成一張巨大的、難以掙脫的網。這是一種對綫性敘事習慣的有力挑戰,讀起來需要耐心,但迴報絕對豐厚。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相當審慎的態度開始閱讀的,畢竟關於西藏的論述,市場上太多聲音魚龍混雜,真真假假,有時讓人疲憊。然而,作者在這本書裏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考證精神,確實令人佩服。他引用的那些一手資料,很多是經過韆辛萬苦纔得以呈現的,閱讀起來,你會明顯感覺到那種“挖掘”的艱辛。特彆是關於地方行政結構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那些看似枯燥的組織架構變動,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理解權力滲透路徑的關鍵綫索。我特彆欣賞他沒有一味地采用煽情的筆調,而是選擇瞭冷靜甚至略帶學術性的冷峻,這種剋製反而讓書中的力量更為強大。就像你麵對一個巨大的冰山,它不需要咆哮,僅僅是靜靜地矗立在那裏,就足以讓你感受到那種不可抗拒的、來自深層地質的力量。對於想深入瞭解西藏當代社會肌理的讀者來說,這絕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它需要你全神貫注,帶著批判性思維去梳理脈絡。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沉重且令人不安的。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希望,也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與其說它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見證書”。作者的文筆雖然紮實,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人類境遇的深刻關懷,是無法被掩飾的。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穩定社會環境中的颱灣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參照係,讓我們得以反思自身所擁有的自由是多麼來之不易,又是多麼需要警惕地去維護。它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輕易獲得的錶達權利,也讓我對“權力”與“被權力覆蓋的真相”之間的博弈,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讀完後,我不會把它束之高閣,而是會把它放在書架上顯眼的位置,它像一個沉默的警鍾,時刻提醒著我們,曆史的進程並非終點已定的劇本,而是充滿瞭未知的變數與抗爭的可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