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電子書)

西藏,焚燒的雪域:中共統治下的藏民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茨仁夏加
图书标签:
  • 西藏
  • 焚燒的雪域
  • 中共統治
  • 藏民族
  • 西藏歷史
  • 政治
  • 人權
  • 文化
  • 電子書
  • 民族衝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藏正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在1951年藏中雙方簽訂《十七條協議》後。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藏政府一直擁有充分的內政與外交自由。

中國共產黨人相信現代中國的領土疆界止於喜馬拉雅山腳下;
受到中國民族主義的號召,他們決心不計一切代價取得勝利。

  1959年初,康巴地區對中共的反抗運動已經蔓延至整個西藏。面對北京的壓力,西藏噶廈政府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卻無力處理眼下發生的危機。3月10日本是二十五歲的達賴喇嘛預定前往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觀看文工團表演的日子,然而「謠言像冰雹一樣落下來了」,拉薩民眾確信他將被中共挾持至北京。該日清晨,成千上萬的群眾包圍夏宮羅布林卡,最後演變為大規模起義,要求中國共產黨離開西藏。一周後,達賴喇嘛與官員倉皇逃離夏宮,開始了他在印度六十餘年的流亡生涯。

  這場起義不但引起解放軍對拉薩的血洗鎮壓,也讓西藏人民的精神領袖從此遠離故土,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卻始終橫行於聖域。中共在八年前簽定的《十七條協議》中承諾:「和平解放」西藏後,「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然而,中共一旦進入西藏,就開始破壞協議內容,先是成立並行的政府機構,再來強制推行「民主改革」,其目標仍然是將西藏整合為中國行政架構的一部分。中共不但不能與西藏統治精英達成共識,其作為也受到眾多普通民眾的敵視。

  歷史學家茨仁夏加身為流亡藏人,卻堅持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完成這部西藏現代史的里程碑著作。他廣泛收羅浩繁的第一手史料,將其化為簡明清晰的敘事。本書先詳盡地刻畫中共入侵西藏的始末,也呈現出西藏政府因舉措失當,而無能在冷戰與去殖民化運動的過程中爭取到國際盟友支持。其次敘述了達賴喇嘛出走印度之後中印藏三邊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西藏所推行的各項政治運動。最後則介紹了1980年代後西藏問題的發展,包括中共和達蘭薩拉流亡政府之間的交涉。

推薦人

  李江琳(作家、歷史學家,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各界好評

  茨仁夏加教授的《西藏,焚燒的雪域》是按照當代史學規範,對當代西藏史全面搜集資料,冷靜分析研究,平衡地敘述評論的一部著作,在西藏歷史學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藏人要傳承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認同,有藏人自己的自我意識,為此,藏人的後代要瞭解和記住,這條坎坷的道路是怎樣走過來的。茨仁夏加教授的這部著作,是瞭解現代西藏歷史的必讀書。──李江琳(作家、歷史學家,專研中共黨史與當代西藏史)

  從任何標準來看,《西藏,焚燒的雪域》都是戈爾斯坦《西藏現代史:喇嘛王國的覆滅(一九一三至一九五一)》夠格的續篇……對於中共掌控下的西藏,《西藏,焚燒的雪域》是一部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最公正、也最具見識的歷史敘事。—Dawa Norbu,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中亞研究教授

  作者的主要長處在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仔細分析幾個外國政府對西藏問題互為衝突的回應……確實,他提供的證據顯示,西藏人民的志業或許終將勝利,因為正義與寬容永遠會比憎厭與壓迫走得更遠。—Kevin Garratt,澳洲執業律師、獨立學者,曾多年於達蘭薩拉「西藏作品與檔案圖書館」從事研究

  本書不帶怨惱地呈現了,印度在英美的期許下,仍然無法成功履行捍衛西藏利益的角色。一九五○年代初的韓戰讓世人從西藏被併吞一事中轉開視線。—《今日印度》

  徹底且公正的,茨仁夏加闡明了一個其複雜現實經常為人忽略的國家,這個狀況甚至在那些西方最為關心西藏事務的倡議者間也同樣如此。—《出版者周刊》

  《西藏,焚燒的雪域》極有可能在一兩個世代內成為西藏現代史的權威定本……作者在剖析關鍵事件時尤為出色,像是導致達賴喇嘛出走的那場令人困惑的起義。他也有能力將西藏文革的混亂梳理為由兩支左翼黨派鬥爭構成的清晰線索,在令人讚嘆的細節中解釋這場事件,並展現對中國政治的敏銳洞察。同樣的技能也出現在他對達賴喇嘛與北京在一九八○年代秘密談判的詳盡敘述之中。—《紐約時報書評》
烽火边疆:二十世纪中叶亚洲冲突与民族迁徙的史诗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亚洲地缘政治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一系列深刻影响了无数民族命运的冲突、统治更迭与大规模人口迁徙。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地域或特定文化群体,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出冷战初期亚洲腹地与边缘地带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残骸与新的边界构建 本卷首先追溯了前殖民帝国在亚洲的衰落及其留下的权力真空。重点探讨了在旧有治理体系瓦解后,新兴的民族国家如何在外部强权势力的干预与内部地方势力的角力中艰难地建立新的政治实体和国家边界。 书中详述了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族群为争取自治权或独立地位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快速渗透如何重塑了传统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如何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特别分析了在资源获取、水土管理以及战略通道控制等核心利益驱动下,新生的政权在不同地理区域所采取的差异化治理策略。 第二部分:社会转型与传统的冲击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考察传统社会在面对现代化浪潮和激进的政治改革时的内在反应。这不是一个关于单一改革计划的记录,而是对多种社会变迁模式的比较研究。 研究了在新的行政体系和教育制度推广过程中,原有的宗教、土地所有权以及社会阶层如何被逐步瓦解或被迫适应。详细描述了知识分子、宗教人士以及底层民众对这些剧烈变化的感知与抵制或拥抱。通过对口述历史和早期官方文献的交叉比对,本书试图还原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在结构性重组时的真实面貌——那种混合着希望与恐惧、进步与失落的复杂心境。 第三部分:冲突的遗产与难民的足迹 二十世纪中叶的亚洲,是冲突频发的年代。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冲突如何催生了空前的难民危机。本书避免将难民问题简单化为人道主义灾难,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下进行审视。 分析了冲突双方在战场上采取的策略对平民生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迫使大量人口跨越传统和新建的边界,踏上流亡之路。重点考察了难民在异地重建社区、维护文化认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接收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所承受的压力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书中对那些在流亡中依然努力保存其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的群体给予了细致的描绘。 第四部分:被遗忘的边缘地带:环境与人类的互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那些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或战略重要性较低,而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被忽略的边缘区域。这些地区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景观。 探讨了在政治动荡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如何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环境压力如何反过来加剧了地方性的社会矛盾。通过对不同生态带(如高山牧场、干旱草原、山地森林)的个案分析,展示了在缺乏稳定治理的真空期,地方社区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适应机制,以应对环境的严酷考验和外部的政治渗透。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二十世纪中叶亚洲大陆在权力重塑、意识形态交锋和族群迁徙浪潮下的深刻变化。它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历史的复杂性,揭示那些在权力更迭的洪流中,那些个体和社区如何挣扎、适应并留下他们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部关于边界、身份、冲突与生存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1959年生於拉薩。父親是一所私立藏語學校的校長,不幸在他小時候過世。文化大革命橫掃西藏後,他的家庭四分五裂,其大哥大姐堅定支持左傾路線,然而二哥卻因為反對運動而身陷囹圄。1967年,他的母親帶著么兒夏加與二姐離開西藏,前往尼泊爾。夏加接著在北印度的小鎮慕蘇里上學。1973年他贏得獎學金前往英國讀書,之後以優異的成績得到倫敦亞非學院的社會人類學與南亞史學士學位,2004年再於同校取得藏學博士學位。目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國家級講座教授。

  除本書外,合著有《雪山下的火焰》(台北,前衛,2004年),編有《雪獅之歌:現代西藏新創作》(Song of the Snow Lion: New Writings from Tibet)、《看見拉薩:英國人眼中的西藏首都:1936年至1947年》(Seeing Lhasa: British Depictions of the Tibetan Capital: 1936-1947)。

譯者簡介

謝惟敏


  台灣花蓮人。台大歷史學士,多倫多大學歷史碩士。現旅英從事翻譯工作。另譯有《遮蔽的圖伯特》。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站在現代世界的門檻上李江琳
前言
第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二章 中共入侵
第三章 西藏向聯合國請願
第四章 恓惶的共存
第五章 嫌隙
第六章 起義
第七章 達賴喇嘛遠走印度
第八章 國際的反應與西藏在聯合國
第九章 改革與鎮壓
第十章 喜馬拉雅之戰
第十一章 西藏向社會主義過渡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三章 來日再革命?
第十四章 通往新西藏的路
第十五章 跋語
附錄一 《十七條協議全文》
附錄二 藏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附錄三 非藏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附錄四 西藏大事年表(一九四七年以後)
注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4620
  • EISBN:97862695646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那“焚燒的雪域”四个字,仿佛带着高原上凛冽的风霜和无尽的哀鸣,直击人心。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带着粗粝感的纸张,配上略显斑驳的印刷色调,就好像在诉说着一段久远而沉重的历史。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放下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在现代台北的喧嚣中,去想象那个被高山环绕、信仰坚韧的国度,是如何在巨变之下,承受着那份无形的压力与切割。作者的叙事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不满足于宏观的政治分析,而是深入到一个个微小的生活切片中去捕捉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读完后,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久久未能散去,它不只是提供了一堆史实资料,更像是一次深沉的文化叩问,让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由”与“认同”的真正重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强迫我们跳出日常的舒适区,去直面那些被刻意淡化的“他者”经验。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相当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的,毕竟关于西藏的论述,市场上太多声音鱼龙混杂,真真假假,有时让人疲惫。然而,作者在这本书里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考证精神,确实令人佩服。他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很多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以呈现的,阅读起来,你会明显感觉到那种“挖掘”的艰辛。特别是关于地方行政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那些看似枯燥的组织架构变动,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理解权力渗透路径的关键线索。我特别欣赏他没有一味地采用煽情的笔调,而是选择了冷静甚至略带学术性的冷峻,这种克制反而让书中的力量更为强大。就像你面对一个巨大的冰山,它不需要咆哮,仅仅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足以让你感受到那种不可抗拒的、来自深层地质的力量。对于想深入了解西藏当代社会肌理的读者来说,这绝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梳理脉络。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它对于文化主体性被侵蚀过程的描绘。我们总以为,文化是抽象的,难以撼动的,但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语言、教育体系乃至日常习俗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一种新的、统一的话语框架之下的。对我这样一个习惯了母语的自由表达的人来说,光是想象那种“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的环境,就让人感到窒息。书中对于传统知识传承人命运的描述,尤其令人心碎。那些活着的历史,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信仰,在现代化的铁蹄下,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读完这些章节后,我立刻去查了许多关于藏族艺术和哲学的入门资料,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挽留”住一些正在消逝的美好。这本书不只记录了历史,更是在我们眼前演示了一场关于“记忆的战争”,提醒我们,保存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它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个多层次的复调音乐,时而拉回到遥远的过去,追溯某种古老习俗的源头;时而又猛地聚焦于当下的某个村落或某个知识分子的困境。这种跳跃感,反而更贴合现实的复杂性——历史从未真正过去,它渗透在每一个当下瞬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翻阅一本地图册,每一页都标记着不同的坐标,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主题:生存的韧性与代价。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具“纵深感”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从新闻片段去拼凑一个国家的面貌,但这本书迫使我们将时间拉长,用历史的尺度去衡量,去看待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是如何串联成一张巨大的、难以挣脱的网。这是一种对线性叙事习惯的有力挑战,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绝对丰厚。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沉重且令人不安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也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见证书”。作者的文笔虽然扎实,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关怀,是无法被掩饰的。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中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反思自身所拥有的自由是多么来之不易,又是多么需要警惕地去维护。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易获得的表达权利,也让我对“权力”与“被权力覆盖的真相”之间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读完后,我不会把它束之高阁,而是会把它放在书架上显眼的位置,它像一个沉默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终点已定的剧本,而是充满了未知的变数与抗争的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