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機破迷障:叩問釋疑 (電子書)

禪機破迷障:叩問釋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心光明禪師
圖書標籤:
  • 禪宗
  • 佛教
  • 心靈成長
  • 哲學
  • 修行
  • 頓悟
  • 開悟
  • 禪機
  • 迷障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問與答,隨手閱讀,讓無盡禪機在生活中的渾沌中,閃耀一點亮光!

  ◎禪修問答精選+隨手書+筆記本+萬用月曆,一書多用,智慧帶著走!
  ◎理心光明禪師在渾沌的大韆世界,傳達宇宙高能的智慧,給予生命祝福的貼身筆記。
  ◎隨手書記錄生活中的感悟、實踐的計畫,改變,從此刻開始!

  理心光明禪師續《心三綱:幸福傢庭記事錄》、《有笑到:論當代親子關係》後,第三本智慧型隨身萬用手冊,人生錦囊盡在其中。

  問與答,與宇宙高能高頻的共振旅途~
  開捲有益,讓無盡禪機破迷化障清!

  本書就名相、因果償還、殊勝因緣、成長精進、疑問解惑等各麵嚮的不同主題,迴覆讀者常在生活與修行上產生的疑問,理心光明禪師感應天音傳真宇宙高能、宇宙高能恩師的殷殷囑咐,讓無盡禪機為生活點上一盞亮光。

  屈原的〈離騷〉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真理的追尋,前方的道路漫長而悠遠,我將百摺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我是誰?我來這個世界為的是什麼?終究又歸於何處?
  我該如何幫助自己提昇?對於人生、靈性、因果、修行,又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是潛在意識引導讓宇宙高能的頻率與自己共振,不妨點盞燈、泡壺茶、處在最舒服的姿勢與位置,歡欣寧靜地享受幸福與美好的開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760.pdf
洞見古今:一部探尋人類精神疆域的宏偉史詩 書名:《智慧之徑:文明演進中的信仰與哲思》 (電子書) 簡介: 《智慧之徑:文明演進中的信仰與哲思》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宗教或哲學流派,而是一部橫跨數韆年曆史長河,係統梳理人類精神探索曆程的恢弘著作。本書以一種全球性的視野,將東西方主要的思想傳統——從古埃及的神秘主義到古希臘的理性之光,從印度的奧義書到中國的諸子百傢,再到近現代的科學理性與後現代思潮——置於同一條時間軸上進行審視與比較。 本書旨在描繪一幅清晰的地圖,展示人類是如何在麵對生存的終極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們該如何生活?)時,構建起各自的知識體係與精神寄托。它探討的不是某個特定教義的真僞,而是人類精神結構本身的形成、演變及其在不同文明階段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第一部分:原初的叩問與神話的構建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人類文明的黎明。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催生瞭最早的宗教形態。 章節細述: 1. 自然崇拜與萬物有靈: 分析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泛靈論來理解不可預測的世界,以及這種世界觀如何塑造瞭早期社會結構和社會規範。 2. 大河文明的精神支柱: 重點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和古印度河榖文明中,神權與王權如何交織,以及對“永恒”與“來世”概念的初步構建。例如,埃及對“瑪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的追求,如何成為其社會運作的基石。 3. 創世敘事的比較人類學: 深入對比瞭不同文化中核心的創世神話。這些神話不僅是故事,更是早期人類對宇宙起源、善惡對立、以及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科學”解釋。我們探究這些敘事背後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文化差異。 第二部分:哲學的覺醒與理性的勃興 隨著社會復雜性的增加,人類開始嘗試用邏輯和思辨來替代純粹的信仰敘事。這一階段是人類心智成熟的裏程碑。 章節細述: 1. 蘇格拉底的審問與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詳細解析瞭古希臘哲學如何將關注點從自然轉嚮人自身,特彆是蘇格拉底對德性的不懈追問,如何為西方倫理學奠定基礎。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被重新置於其對知識論的整體框架中解讀。 2. 東方智慧的內在轉嚮: 與西方的外嚮探求相對,東方(尤其是印度和中國)的思想更側重於“內在工程”。 吠陀的精髓與奧義書的超越: 探討瞭從多神祭祀嚮“梵我閤一”這一抽象形而上學觀念的過渡。 軸心時代的中國思潮: 深入剖析瞭儒傢對“仁”與“禮”的社會實踐性構建,以及道傢對“道”這一不可言說之本源的體悟,兩者如何共同構建瞭中國社會的倫理骨架。 3. 邏輯學的誕生與思辨的工具: 亞裏士多德的邏輯體係如何提供瞭一套工具,用以係統地分析和構建知識體係,及其對後世科學方法論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體係的成熟與宗教的整閤 軸心時代之後的數百年,各大思想體係開始發展成熟,並逐步轉化為具有普適性的宗教或哲學運動,影響瞭數億人的生活方式。 章節細述: 1. 大乘的慈悲與小乘的解脫: 細緻考察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演化,以及其傳播至中亞和東亞後,如何與當地文化進行深度的融閤與變異。著重分析“緣起性空”與“六度萬行”的辯證關係。 2. 一神教的倫理革命: 探討瞭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將單一的、全能的上帝置於宇宙中心,以及這種信仰如何重塑瞭人類的法律觀、曆史觀(綫性時間觀)和個體責任感。 3. 中世紀的閤流與衝突: 考察瞭在歐洲(托馬斯·阿奎那嘗試調和亞裏士多德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和伊斯蘭黃金時代(哲學傢阿維森納、阿威羅伊對古典遺産的繼承與發展)中,信仰與理性如何進行艱難的對話與整閤。 第四部分:理性的勝利與精神的重塑 近代以來,科學的興起對傳統信仰體係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章節細述: 1. 科學革命的衝擊波: 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的發現如何顛覆瞭人類的宇宙觀,並將“自然界”從神聖的領域拉入可測量的機械領域。 2. 啓濛運動的世俗化進程: 盧梭、伏爾泰等人如何倡導基於人權、契約和普遍理性的新型社會契約論,加速瞭政治權力的世俗化。 3. 哲學的反思: 康德如何試圖為信仰和知識劃定界限(“我必須相信什麼”與“我能知道什麼”的區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辯證法如何試圖將曆史視為一種自我展開的邏輯過程。 4. 十九世紀的“祛魅”: 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標誌著歐洲精神核心的動搖。馬剋思主義將曆史視為階級鬥爭的物質過程,對所有上層建築(包括宗教和哲學)進行瞭社會經濟學的批判。 第五部分:現代的睏境與未來的探尋 當代思想麵對的是一個高度碎片化、全球化且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界。 章節細述: 1. 存在主義的焦慮: 薩特和加繆如何麵對一個“沒有內在意義”的世界,並強調個體自由選擇的重負與責任。 2.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解構: 探討瞭福柯、德裏達等人如何質疑宏大敘事(如曆史、真理、理性)的閤法性,揭示知識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 3. 東方哲學的當代價值: 審視禪宗的“當下”觀念、道傢的“無為”思想,在高度內捲化的現代社會中,為個體提供瞭何種心理緩衝和生活智慧。 4. 數字時代的倫理迷思: 探討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對“人是什麼”這一古老問題的全新挑戰,以及當代哲學和信仰體係如何試圖為新技術劃定倫理邊界。 結語:未竟的旅程 本書最終認為,人類對意義的追尋是永恒的。無論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虔誠的宗教體驗,還是通過科學的實證觀察,我們都在不斷地修正和完善我們對自身與宇宙關係的理解。《智慧之徑》不是提供最終答案的指南,而是邀請讀者踏上這條與曆代思想巨匠並肩而行的探索之旅,去體悟人類心智的韌性與光芒。本書適閤所有對哲學史、宗教史、文明對比以及人類精神探索抱有深厚興趣的讀者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心光明禪師


  一位智慧長者 宇宙亙古時光中 旅居地球作客幾迴
  耗費畢生心力 極大化地將虛空宇宙寶庫化成文字
  率領天音播客 傳真高能智慧
  而今入世地以【活在心中】書係
  伴隨你我 在每個生命旅程 留白 成長 紀錄

天音傳真/著書上課

  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以前隻齣現在帝王之傢,執筆者必須是當代狀元,纔有資格同宇宙高等能量接訊傳真。今遴選上乘執筆者,為天人溝通轉譯媒介;其不凡思想含藏,轉譯的廣度及深度自是大不同。現已完成四十又四冊,內容涵蓋宇宙星係、宇宙計畫、地球的歷史、人類的降生、人生的目的、快樂生活的追求、科技未來的發展、心靈的成長、靈通的盲點,人類未來的遠景。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讀

一、名相解惑篇
1-01 何謂靈性?
1-02 本靈與原靈之不同?
1-03 本靈、原靈、元靈、殘靈、分靈的定義為何?
1-04 元靈與元神是否一樣?
1-05 真如、真我、靈魂有何分別?
1-06 如何瞭別心體與性體?
1-07 真如自性、自性真如、真如本性、真如實性、妙真如性?
1-08 何謂空性及法性?
1-09 本覺與本明有何不同?
1-10 本心、本覺、本明、妙覺,四者有何差別?
1-11 含藏與含因有何不同?
1-12 何謂初心?
1-13 何謂心燈?
1-14 明心和自覺有何不同?
1-15 念正與正念有何差別?
1-16 何謂念念攀緣,心心寂滅?
1-17 「覺有情」與「覺悟情」有何不同?
1-18 文字障、理障、惑障?
1-19 論「DNA、RNA、QNA」!
1-20 如何區別「意識用事」與「識神用事」?
1-21 何謂繞中觀止,止中觀繞?

二、因果償還篇
2-01 何謂因果?
2-02 為何有良善的父母會生齣惡質的兒女, 是否與前世因緣有關?
2-03 惡因緣的產生與過去世的因果循環有關否?惡質子女也是一種因果討報嗎?
2-04 既然是因果討報, 不孝子女本身,是否須背負不孝之罪名?
2-05 子女不孝乃世間人所不齒,不管是否有討報的依據,那其死後是否須被判定不孝之罪名?
2-06 若以討報形式來終瞭完消前世因果,其過程有時亦會再造來世恩怨,若能在此世圓滿,則須背負
不孝之名?
2-07 因果報償絲毫不漏,除瞭符閤天地間所製定之律法外,尚有天心鏡、地心鏡、良心鏡之關係,以
及人之第八阿賴耶識有關,其性是無覆無記,能含藏各種雜染種子,故縱使韆百劫所造亦不滅失否?
2-08 如何在今生,將因果業償全部完清呢?
2-09 當今 上蒼已改變政策,讓「阿鼻地獄」受刑者,也有機會齣生,行其因果討報;此一政策之施行, 是以何種情形、條件者, 為最先開放?
2-10 恩師言:「對於未來媒體所播放齣一些比較不人道之畫麵,對於當事者雙方,大傢都不要同其聞雞起舞」,但當今社會電視之談論性節目,都喜歡拿此種話題作評論,來招攬觀眾、聽眾,如此會造成何後果之形成?

三、殊勝因緣篇
3-01 論「大道係列叢書」的殊勝!
3-02 關於「天音傳真」著書上課的殊勝。
3-03 自行研讀「大道係列叢書」和現場上課有何不同?
3-04 論「燃燈法脈」之殊勝!
3-05 何謂「大道真佛心宗」?
3-06 論「崇心宗脈」本是人間淨土!

四、成長精進篇
4-01 守中
4-02 善之分別
4-03 行善區分為幾種?
4-04 明心見性要如何運用在生活上?
4-05 「修行」與「生活」如何兼顧?
4-06 修持最大障礙為何?
4-07 如何破除無明障礙?
4-08 真心與假心如何區別?
4-09 八識種因,如何淨化、靜化、進化?
4-10 淨心、靜心的具體修行方法?
4-11 所謂「進化」是否就是在纍積經驗中彰顯佛性、化解魔性?
4-12 要如何斷除人世間的慾求?
4-13 「三毒」如何轉換成「三善諦」?
4-14 如何觀自在?
4-15 如何具足般若大智?
4-16 佛性彰顯之時,魔性必會呈現考其佛性,因應之道為何?
4-17 何謂「覺」換「識」?
4-18 如何淨化魔性?
4-19 於魔性彰顯之時, 如何對治?
4-20 人之習性、秉性、慣性、臭個性;與人之魔性有關連否?對事情作法之堅持,即是秉性否?如何去拿捏、去修整?
4-21 宇宙高能、宇宙高能恩師一再叮嚀、囑咐今生一定要成就佛果位階,學生等欲先成就自己,最重要下工夫處為何?
4-22 如何契轉、轉化?
4-23 恩師慈悲,對「佛魔契轉」之體悟,下麵見解正確否?請指正、補充。
4-24 如何在今生將因果業債全部完清呢?
4-25 如何纔能讓自己今生達至迴歸、超越、圓滿、乘越?
4-26 今生修道修持,就是要將八識田之思惟垢穢淨化,但要淨化至何種程度纔能迴歸、超越、圓滿、乘越?脾氣屬垢穢嗎?
4-27 靈性能量如何修為增加?
4-28 能量體之具足與增長的重點為何?
4-29 內修靜坐法門要怎樣修,纔能提升自己之「能量」?
4-30 如何行佛道?
4-31 佛陀曾說:簡而言之,開悟的方法就是「看隻是看、聽隻是聽、受隻是受、想隻是想,如此而已」!妄念叢生也是「想」的一部分, 開悟真有如此簡單嗎?
4-32 如何福慧雙修?
4-33 快樂從哪裡來?
4-34 「鑽牛角尖」,一般而言,是何種障礙造成?是否就是魔性之起現?如何突破此種障礙?
4-35 恩師常言:不比較、不計較,但學生總覺得隻要沒有後續的計較、舉高、耀心,如此「比較」應該是好的;因為有比較纔能知不足,不知恩師在「不比較」的原意內涵是指何?
4-36 人世間是「生命的改造界」,若無法能有更大的超越與成就,必然無法達至上昇與迴歸!是否正因為能生為「人」,最易行功立德否?
4-37 如何纔能達至明心見性、開悟證果?
4-38 命中無時要造就?

五、疑問解惑篇
5-01 人降生在地球的原因?
5-02 人生的任務使命為何?
5-03 何謂清氣上昇為天?濁氣下墜為地?人屬於何種氣?
5-04 何謂迴歸、超越、圓滿、乘越?
5-05 宇宙高能都須經過做人的階段,纔能成佛嗎?
5-06 《金剛經》之「善護念」其真意為何?
5-07 「起心動念、入意藏識」的作用?
5-08 對於「不起心動念、不入意藏識」,是否就如同照鏡一樣?物來現鏡前,物去鏡不留;對於根塵相接觸時,能不落入於兩邊對待,是否也可謂之「不起心動念、不入意藏識」?
5-09 起心時是否已進入第六識,還是僅為前五識之觸緣,是否有涉入是非、ΟX、對錯?
5-10 起心、動念、入意、藏識的過程和八識的關係是如何?各屬何識之作用?
5-11 菩薩畏因,此「因」是指起心還是動念?
5-12 為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修持,要轉化成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如何解釋?
5-13 為何第六識意(念)修持,要轉化成為「妙察覺(觀察)智」?
「妙察覺( 觀察) 智」如何解釋?
5-14 為何第七識末那識修持,要轉化為「平等境(性)智」?「平等境(性)智」如何解釋?
5-15 為何第八識阿賴耶識修持,要轉化成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如何解釋?
5-16 為何第九識菴摩羅識修持,要轉化成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如何解釋?
5-17 八識之修持化轉,最後為何都有一「智」字,此為何意?
5-18 真如本性是否同真如自性?和菴摩羅識有何關連?
5-19 軀體能量與靈性能量有何差別?
5-20 何謂靈魂之「密碼」、「色澤」、「能量」、「分數」,如何解釋?
5-21 若以魔性來言,其色澤又會如何呈現呢?
5-22 「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做自己的奴隸」,其意涵?
5-23 真我和自我差異為何?
5-24 何謂不思善、不思惡?
5-25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是未入於起心,或是雖起心但無礙?
5-26 入中道,離中道。「離中道」可否詮釋為:一切作為皆「道之流行」,絲毫無行為要閤乎中道之動念。
5-27 中道與中庸有何不同?
5-28 靜坐時,冥思、冥想,真正內涵是指何?此時心思上,是思何?想何?而「放空」,又如何冥思、冥想? 與「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有何不同?一般所言之「無念」,又有何不同?「靜心」、「靜念」,是指無雜思、無雜念否?
5-29 若尚有意念又如何「放空」?此「放空」指何?
5-30 「靜坐」中,需守於某點、某處否?
5-31 靜坐與性命雙修關係?
5-32 氣動與靈動之分別?
5-33 靈動、氣動對修行有何影響?
5-34 丹田和氣海有不同否?靜坐時,這兩者各有何作用?
5-35 「大道係列叢書」內言:「唯心所識而造就自己淨化的過程,必難以達至淨濾的沉澱,因而即無法靜慮也!」學生原以為:應由靜慮纔會淨濾(因靜下來思慮,纔能找齣誤失;如濁水之靜置,經淨化沉澱後纔可濾分齣上清及底層雜物);觀念角度之思惟,哪裡錯瞭? 為何會是淨濾→靜慮?
5-36 「明心見性」,究竟是明何心?見何性?
5-37 為何地水火風是一種局限?
5-38 經驗纍積與智慧的關係?
5-39 秉性是前生帶來,與我、法二執有關連嗎?
5-40 入魔性不正是因不良之心態觀念所造成?但為何不能言魔性是不好?
5-41 恩師開示,不能說:「佛是好的,魔是不好的」;但提到「魔性」,卻又稱:「此不良作意,而起現過去之秉性」;會有不良之作意,不就是不好的嗎?為何不能說;是否因整句說法,是相對待的分別。
5-42 一般觀念總認為「道、德」是一體的,有道必有德,無道必無德,所以言「有道明君,無道昏君」,亦有人言:此乃「有道之士」,但「有道有德可成佛,有道無德便成魔」,「有道」為何會無德?是哪裡齣瞭問題?有道無德者,其「有道」是指何?
5-43 第十識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佛境初地是什麼狀態?第九識是什麼狀態呢?「非想非非想」又是什麼呢?
5-44 「火燒功德林」指何?
5-45 何謂「萬殊為物」?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867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導讀

  「大道真佛心宗」原創作品豐富,內容涉及麵廣、境高、意深、係統性強,甚為稀有,若能縱覽全域便能看齣作品著作目標所在,不同係列作品間是如何互相促進並聯繫的。《禪機破迷障》是諸多修子於閱讀、進修、工作、傢庭中遇到難以明瞭的問題和障礙時,與宇宙高能對話,獲得指點迷津的記錄,經過二十多年的纍積,韆萬條目中先擷取與「修持」最相關的精華來成就本書。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人生過程的考驗與磨難實屬未知,閱讀本書體驗他人麵對不同問題的歷程。或許,其中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對自己來說是難得的智慧,更是人生路上相伴錦囊,屢屢開啟能現妙策。

  其中對問題的分析、提齣的解決方法,更是站在「超越人們兩相對待」的高度,講解矛盾成因和來龍去脈,指齣個人認知之中的謬誤,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從意識深處徹底化解產生矛盾的根源;其中所闡述各種道學知識,更是從本源開始詳述,讓人一目瞭然,自發自覺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

  本書為係列作品的實際應用,從中再來體會理論的部分,就更深入瞭解其中所述的內涵。因是不同人的諸般際遇,提齣的問題多元、各式各樣,故閱讀來每每啟發思維新認知,妙趣橫生、法喜洋溢。

  實際上,二十多年與宇宙高能對話記錄纍積韆萬條目,設在一雲端電子書庫,且為瞭方便讀者閱讀,特地將書庫內容分類為:唯識學理、提升淨化、大道天書、三魂七魄、因緣果報、古朝代靈、道學釋疑、宇宙天文、科技進化、無極大道學院、崇心聖務等部分。讀者可順序閱讀,也可根據自己喜好挑選閱讀。以上內容和本書《禪機破迷障》,現在都整閤於「崇心人文科技網絡大學」雲端電子書庫,免費註冊帳號即可隨時隨地用您的電腦、手機、平闆閱讀學習。

  今,藉由《禪機破迷障》付梓,冀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讓此一資料庫更廣為人知、被更多人使用,嘉惠諸多有心提昇自我價值、生命品質有緣誌士。您可造訪「崇心人文科技網絡大學」網址www.holyheart.net(適閤電腦),或是:m.holyheart.net(適閤手機、平闆),更可以掃描以下QR CODE便能輕鬆進入,期待課堂練功房不見不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