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心理病態:七種最危險的暗黑心靈 (電子書)

創造一個心理病態:七種最危險的暗黑心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克‧佛里史東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暗黑人格
  • 精神疾病
  • 犯罪心理
  • 人格障碍
  • 操控
  • 欺骗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操控
  • 黑暗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病態如何形成?他們是先天的變態殺人魔,還是後天環境的受害者?
  ★以社會學獨特視角,分析世界上最匪夷所思的真實心理病態犯罪案件。
  ★精煉七種病態心靈,揭露環境、經歷、性格、情緒、思考、行為等交織而成的多元樣貌。 
 
  一名真正的心理病態者,會呈現出什麼樣瘋狂扭曲的樣貌?
  從最高戒護所接觸最危險的心理病態個案,到為口碑爆棚的驚悚影集《追殺夏娃》量身打造變態殺手角色,他的工作就像挖掘犯罪心理的考古學,層層剝開暗黑的經驗和情緒,看見隱藏表層之下不為人知的複雜心靈,並探索那些造就出「心理病態」背後的脈絡。
 
  1990年,社會學家馬克‧佛里史東博士參與了一項英國國家級計畫「危險嚴重人格疾患」(DSPD)。這個計畫設立全國最高戒護醫院,將全英國刑事案件中判定為最嚴重的心理病態者,集中監督管理。而佛里史東的任務,是近距離接觸、觀察研究、訪談並記錄這些個案的發展,尋求治療的可能。
    
  心理病態者多半給人冷血兇殘的刻板印象,是個彷彿怪物般的存在。但在這所最高戒護醫院中,佛里史東見到一群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病人。他們的行為合乎邏輯、魅力非凡且善於操控,擁有不為人知的多元面孔。例如:
 
  ■「邊緣人」丹尼,他的情緒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迅速由狂怒轉為絕望,並且沒來由地殺了身邊毫無防備的好友。
 
  ■「騙子」湯尼,他喜愛恐嚇和性虐更甚肢體暴力,他的「職涯」宛如電影「神鬼交鋒」的真人版,永遠能夠面不改色、毫無愧意的撒下彌天大謊。
 
  ■「殺手」保羅是戒護所中最受歡迎的萬人迷。他善於創造情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經過精心設計,一眼看穿對方的弱點,並利用周遭資源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好處。
 
  ■「寄生蟲」亞瑟是典型的依附人格,他將監獄視為安身立命的所在,堪稱作息良好的模範囚犯,直到有一天被告知出獄的可能……
  
  關於一個心理病態者是如何形成的,精神醫學注重個人特質與診斷,而神經科學則將基因和大腦缺陷視為「天生變態」。然而,作者從社會學角度切入,探索個案的童年環境和社會關係,包括匱乏的社交技巧、斷裂的道德推理,以及缺失的情感反應。他將心理病態精鍊出七種類型,試圖呈現心理病態者複雜多變的心靈面具。    
    
  本書透過對真實案件的分析,探討大腦結構、遺傳基因、童年陰影、關係匱乏、環境壓力和創傷等因素,對病態心靈產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見證了一場又一場創造出「心理病態犯罪」的完美風暴,足以提醒你我所身處的社會體制,該如何為此負起責任。
 
名人推薦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陳慈幸(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亞洲犯罪學學會監事長)
  冬陽(推理評論人)
  喬齊安(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部落客)——高度推薦
 
好評推薦
 
  【媒體讚譽】
  馬克‧佛里史東是《追殺夏娃》系列影集的專業顧問,他以絕佳的洞察力豐富了「心理病態」這個複雜詞彙的內涵與面向。這無疑是本引人入勝、具有教育性且觀察入微的著作。——Sid Gentle影業公司
 
  馬克‧佛里史東是厲害的心理學家,讓《追殺夏娃》中的女殺手角色顯得如此活靈活現。——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
 
  佛里史東成功創造出殺手、騙子、寄生者和邊緣人等七種不同角色,在各種情境和關係中推動事件發展,讓整個故事栩栩如生。——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書評
 
  「一本介紹心理病態的絕佳入門之作。」——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別於學院派心理學家,佛里史東以豐富的工作經驗,成功創造出《追殺夏娃》中反傳統的女性心理病態角色,令人讚賞!——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遗失的旋律:失落文明的编年史 作者:阿丽亚娜·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奥德赛之光文献局 ISBN:978-1-5678-0012-3 ---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章节,被时间的海水无情地冲刷,只留下模糊的剪影和难以辨认的碎片。这些失落的文明,它们的崛起与覆灭,它们的智慧与辉煌,都仿佛是夜空中一闪而逝的流星,留给后世无尽的遐想与猜测。《遗失的旋律:失落文明的编年史》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部由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天文学家和独立研究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耗费三十年心血,试图重构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甚至刻意抹去的伟大文明图景的呕心沥血之作。 本书的核心焦点,聚焦于三个在现有历史记录中几乎销声匿迹,却在古代神话和地质学异常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文明:亚特兰蒂斯(Atlantis)的“青铜时代技术飞跃期”、里穆利亚(Lemuria)的“声波塑形社会”,以及尚姆巴拉(Shambhala)在迁徙前的“纯粹几何学统治时期”。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考古发现,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文明为何会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并提出了基于复杂系统崩溃理论、地磁场反转影响,以及早期人类对未知能源的掌握与失控之间相互作用的全新解释模型。 第一部:失落的共振——亚特兰蒂斯的回响 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历经数千年流传,但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探究其在公元前一万年前达到顶峰的“奥里哈尔康时代”。作者团队在对地中海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特定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后,提出亚特兰蒂斯社会并非依赖化石燃料或蒸汽动力,而是掌握了一种利用地球内在谐波频率进行能量采集和物质重构的技术。 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活的金属”来驱动城市运作、进行远距离通讯,甚至精确控制区域天气系统。重点章节“海啸阈值与共振失控”部分,首次公开了从冰岛裂谷边缘采集的古老铭文拓片,这些拓片上的符号被成功破译,揭示了亚特兰蒂斯人过度放大地核能量共振,最终导致其大陆板块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结构性解体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场由技术傲慢引发的系统性崩溃。 第二部:流动的几何——里穆利亚的声学帝国 里穆利亚,这个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被描绘的巨大陆块,在传统认知中常被与神秘学联系起来。然而,《遗失的旋律》却将其描绘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基于“声波建筑学”的社会。本书的语言学家团队,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原住民和一些南太平洋岛屿部落中残存的口述史诗中的音节结构,重构了里穆利亚语言中的“语调语义学”。 里穆利亚人相信,宇宙万物皆是振动频率的具象化。他们的城市、工具乃至法律体系,都是通过特定的、极其复杂的声波组合来“塑形”和“固化”的。书中收录了对巴厘岛水下发现的一组疑似声学聚焦器的三维重建图,并模拟了在特定频率下,这些装置如何能够使海水分子暂时稳定化,从而在海洋中建造出巨大的、非固态的结构。里穆利亚的衰亡,被归咎于一场内部的“频率战争”,即不同派系试图用相反的声波来抹除对方的“存在标记”,最终导致陆块因结构谐振不稳定而沉没。 第三部:纯粹的蓝图——尚姆巴拉的前身 与后世传说中隐藏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尚姆巴拉不同,本书考察的是其在“大迁徙”之前,位于中亚高原时期的社会形态。这个时期的尚姆巴拉,被称为“零度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对“绝对纯净”几何学的追求。 作者借鉴了对高加索地区早期天文台遗址的激光雷达扫描数据,推断尚姆巴拉人摒弃了所有复杂的机械和艺术表达,转而致力于构建与宇宙基本法则完全契合的“理念结构”。他们的社会运行不依赖于书面法律或货币,而是依赖于一套复杂的、基于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交汇点所构建的“光线契约”。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改变特定建筑的角度与比例,来“校准”人类的集体意识,以达到完全和谐的社会状态。 尚姆巴拉的终结,并非毁灭,而是一场主动的“内化”。当他们发现外部世界的混乱和熵增趋势无法逆转时,文明的领导者们决定将所有知识和意识通过一种未知的“能量拓扑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意识上传”或“维度转移”,从而留下了空无一物的、纯粹由几何规则构筑的空城。 结语:历史的碎片与未来的警示 《遗失的旋律》的最后一部分,将这三个文明的兴衰并置对比,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文明在追求技术与认知的极限时,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临界点”?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每一次文明的飞跃,都伴随着对自然法则的近乎僭越的干预,而这些失落的文明,可能并非被外部力量摧毁,而是因自身对“秩序”的过度追求,最终触碰到了宇宙运行的禁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神话、地质学和前沿物理学大胆地融合在一起,为当代社会在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气候工程的挑战时,提供了远古的、沉重的回响与警示。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星空,思考我们正在建造的未来,是否也潜藏着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失落旋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克‧佛里史東(Mark Freestone)博士 
    
  國際知名社會學家兼變態心理學專家,協助政府調查匪夷所思、惡名昭彰的心理病態犯罪,並以豐富的研究資歷為超人氣英劇《追殺夏娃》打造出變態女殺手的角色。
    
  佛里史東是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精神病學中心的資深講師,在監獄和法醫心理健康服務部門擔任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超過十五年,並於「高安全層級A級監獄」工作;該監獄收容了英國最惡名昭著且高危險性的罪犯。他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系列影集《追殺夏娃》的顧問專家,以及《法醫精神病學》期刊的編輯,目前擔任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的顧問,負責診斷患有嚴重人格障礙者。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嗜好文史,優遊於花鳥蟲魚的世界,譯作有《情緒之書》《樹的智慧》《筆尖上的世界史》《伊斯坦堡三城記》《轉角遇見經濟學》《不費力的力量》《學習如何學習》《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等。
 
  賜教信箱:228arthurlin@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心理病態的面具
第二章:殺手保羅
第三章:騙子湯尼
第四章:說謊者傑森
第五章:寄生蟲亞瑟
第六章:邊緣人丹尼
第七章:無悔意者安琪拉
第八章:彌補者艾迪
第九章:心理病態形成的社會脈絡
注釋
參考書目
誌謝
關於作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5984
  • EISBN:97898648959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引言
 
  這個世界還需要另一本講述心理病態者的書嗎?畢竟,我們似乎已經聽過或讀過關於這些如此嚴重被誤解的族群的一切事蹟。他們是否生來就邪惡?他們是被墮落或虐待的家庭動力所創造出來的?為何有些心理病態者會構成如此令人信服的虛構角色?我的前妻或老闆是否也是心理病態者?
 
  我並非是能診斷和治療精神疾患的精神科醫師,也不是研究心理、大腦和罪犯行為的司法心理學家,不過我曾與上述兩個領域中某些最具影響力和經驗的專業人士接觸與合作。我的背景有些不同:我起初接受社會學的訓練,這門學科主要著眼於關係和社會互動的模式,而鮮少處理個人問題。然而,我曾在安全戒護醫院和社區中直接與心理病態的犯罪人共事,時間超過十五年。我曾與心理病態者同桌吃飯,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我見過他們流血,還有一次目睹他們的死亡。他們操縱過我,我大概也操縱過他們。我們之間有過許多對話—我通常是聆聽者—有些話不該是某個人類會對另一個人類說的話。
 
  我在這段期間從事研究、進行評估和管理治療團體,建立了關於心理病態者如何與人互動的豐富經驗,並且,我對於精神病學和司法心理學看待心理病態者的方式斷然產生了懷疑。如今我任職於某精神病學部門,該部門以從生物心理學的基礎去理解精神疾患而自豪。這意味著在思考精神疾患時,我們會試著去理解環境對於人們養成樣貌的影響力。如此的態度對治療計畫的規劃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助於說服精神疾病患者他們有實在的理由做出改變,以及避免這個社會再度創造出形成創傷、虐待或忽視他們的童年環境。
 
  我相信若要瞭解一個人,我們應該泰半著重在關係上,而非特質和診斷;因此我認為關於這些最嚴重被誤解的人格,我可以提供一種稍微不同的觀點。心理病態者並非活在一個孤立的狀態:他們的失調表現在他們理解事物和與人互動的方式,以及他們所形成的關係上。我有時會問學生一個問題,那便是,心理病態者能否在遠離其他人的荒島上生存?我的回答如下:他們絕對辦得到。舉例來說,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或失智症的人,不太可能獨自應付如此孤立的情況,很可能會因此喪命。不過我認為心理病態者可以活得很好。
 
  心理病態者何以如此,以及他們是否能夠做出改變,對此我也希望提供一些清楚的解答。關於「心理病態者」這個用語的含義,以及治療是否總讓他們變得更糟而非更好,存在著太多相互矛盾的論述。對於精神失調的人,我們有一種難以去除的誤解,這種誤解部分來自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心理病態是對某種超級大壞蛋所做的注解,我們相信他們道德淪喪,嫺熟地操縱別人,全然不擇手段—這正是我打從二○○四年開始在有安全戒護的心理健康部門任職時,所抱持的看法。事實上,若干年的經驗已經讓我知道,實際情況沒有那麼戲劇化,而且或許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絕大多數的心理病態者,根本不是什麼厲害的專家,當然也不像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筆下的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醫師那樣,是個聰明絕頂的操控大師。他們其實是因為遺傳方面的壞運氣(這在統計上相當罕見),結合情感上、身體上或經濟上匱乏的養成環境,才導致缺少了身為人類的某些最基本的社交技巧、推理和情感反應的能力。這正是我想要指出的—各種造成心理病態的原因。
 
  我想指出,「心理病態者」是一個過於狹隘的用語,無法涵蓋被貼上這個標籤的人們的多樣性。我想要強調的是創造出心理病態者及其「容器」—監獄和程度較輕微的精神病院—的那種不正常環境,這些環境使得他們的社交和個人功能失調,讓他們得以磨練出操縱和施虐的技巧。
 
  本書中的匿名個案研究,每個案例都融合了我在職業生涯中曾遭遇的一些人物,我希望它們有助於使心理病態者給人的印象變得人性化,並幫助讀者瞭解,為何他們要形成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社交和情感關係,是如此的困難。
 
  我想知道從道德的角度來論斷心理病態者,是否是件公平的事;還有在我們之間,包括專業人士和一般大眾,是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共謀關係,將心理病態者放逐到人類的垃圾箱中。我認為在心理衛生和刑事司法體系中任職的專業人士,往往對心理病態者採取比較不費力和比較有吸引力的評判性觀點,將他們視之為「不可能復原」或「天生邪惡」的結果。如此一來,當事情出了差錯,而某人因為違反專業倫理,導致自己被心理病態者操縱而丟掉工作時,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心理病態是遺傳畸變的結果,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只能被恐嚇或被控制云云。同樣的,如果臨床醫生也對於心理病態者感到束手無策,這於是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我幫不了你的忙,所以你必定是個壞蛋。」
 
  由於心理病態者的暴力、操縱和控制狂行為的傾向,你會發現和他們共事,鮮少是件直截了當或令人滿意的任務。心理病態者往往比其他犯罪人更常成為累犯。某項研究說,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心理病態者犯罪人,會在二十年內再度因暴力犯罪而定罪。努力跟他們相處,勤奮和堅持經常換來失望和挫折,以及有時是埋怨不已,或是對你的出身的生動問候。
 
  本書描述我在職涯中曾經遭遇的人們的綜合體,當中有些人曾公開露面,包括丹尼,他對自己造成的危險性,更甚於對其他人;艾迪有過可怕的施暴史,但他已經遠離那樣的生活,並找到同理心且痛改前非;至於安琪拉,或許比起我所描述的任何男性更加令我驚駭。書中的每個故事都以某種方式挑戰了我們對心理病態者的誤解,而且可以提供給你關於心理病態的不同觀點,去對應當我們使用這個用語時,心中所想到的那種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在電子書的互動性方面,簡直是零分表現。現在的數位閱讀工具發展得這麼進步,很多書籍都能做到點擊關鍵詞直接跳轉到註釋或延伸閱讀,或者內嵌一些簡單的小測驗來檢驗讀者的理解程度。然而,這本《心理病態》完全沒有利用到這些數位媒體的優勢,它幾乎就是把紙本書的內容直接掃描或複製貼上到電子書格式裡,缺乏任何現代數位出版品該有的互動元素。例如,當作者提到某個特定的心理學實驗或歷史事件時,如果能有個超連結直接導向相關的維基百科或學術摘要頁面,那閱讀的連貫性和知識的延伸性都會大大提升。現在讀起來,就像是在看一份沒有超連結的 Word 文件,枯燥乏味,無法激發讀者主動探索的慾望,讓人覺得製作方完全沒有用心去思考如何優化數位閱讀體驗,只是敷衍了事地交出了成品。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行銷手法給我的感覺有點過度包裝,標題雖然抓人眼球,但實際翻閱後,那種「危險」和「暗黑」的描寫,老實說,還停留在比較表層的、漫畫式的誇張手法,缺乏真正深入骨髓的心理學洞察或是紮實的案例分析支撐。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情節老套的懸疑電影預告片,各種聳動的詞彙堆砌在一起,卻沒有真正觸及到複雜人性的幽微之處。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讀完後,需要花時間消化、甚至有點不安地闔上書的深度,但這本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娛樂性大於教育性」,看完後除了對某些名詞有點印象外,好像也沒帶走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思考框架,對於想從中學習如何辨識或理解複雜人際關係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點空虛,像是吃了過多的糖果,甜膩但沒有營養。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引用來源和學術基礎顯得相當薄弱,很多論點似乎都是從一些網路上的非正式來源拼湊起來的,缺乏嚴謹的文獻回顧和心理學理論的嚴格檢驗。在討論到一些比較嚴肅的心理狀態時,作者的語氣顯得過於武斷和絕對化,像是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不是引導讀者去探索背後的成因和多樣性。這對於一本聲稱要探討「心靈」的書籍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我希望能看到更細緻的區分,例如不同流派的觀點碰撞,或者至少引用一些當代研究的成果來佐證論點,而不是單純地用「聽起來很嚇人」的方式來陳述。如果只是想看通俗的獵奇故事,市面上還有很多選擇,但如果想尋求一點點知識上的信服力,這本書顯然是失格的,給人一種「趕稿」的倉促感。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特別是對於習慣在通勤時用手機閱讀的讀者來說,字體大小的調整範圍小得可憐,每每想放大一點來看,內容的斷行和排版就徹底亂掉,看得我眼睛超級花。而且,電子書檔案的穩定性也很成問題,有時候換個閱讀器軟體,裡面的特殊符號或是引用的粗體斜體格式就會跑掉,變成一堆問號或奇怪的符號,這樣閱讀體驗真的很差,很難讓人沉浸在作者試圖營造的氛圍裡。我真的很希望出版商在數位化的流程上能多用點心,畢竟現在閱讀數位內容已經是主流趨勢了,這種基礎的技術層面如果做不好,真的很難讓人給予好評,純粹因為排版問題,我就得花費額外的精力去「解碼」文字,這完全分散了我對內容本身的注意力,非常扼腕。

评分

對於電子書的授權和 DRM 保護機制,我個人是抱持著一種複雜的情緒。雖然理解版權保護的重要性,但這本書的 DRM 限制實在是太嚴苛了。我試圖在我的平板和電腦上同步閱讀進度,結果發現必須在特定的設備組合和軟體版本下才能順利切換,中間光是處理認證和同步問題,就耗費了我不少時間。更別提,當我想把書籤和筆記匯出到我常用的筆記軟體做整理時,那種封閉式的格式讓我完全無從下手,只能乖乖地停留在電子書的閱讀介面內。這種「被鎖住」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購買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有使用期限和地點限制的服務體驗,完全沒有傳統紙本書那種可以隨意翻閱、標註和收藏的自由度,對注重個人知識管理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個大大的扣分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