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電子書)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強納森.海德特
图书标签:
  • 政治
  • 宗教
  • 社会
  • 心理学
  • 偏见
  • 极化
  • 价值观
  • 文化
  • 批判性思维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本書重點

  ・《象與騎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學著作。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兩極化的世界,我們其實可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義」之刺,使大家融洽相處。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2012年
  英國心理學會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衛報》Guardian(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媒體贊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這麼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觀點,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 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是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英國《衛報》(倫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發廣泛討論。」——美國《科學》雜誌
重新审视权威与信仰的边界:一部关于现代社会冲突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沉默的共识:权力、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的迷思》 作者: [此处虚构一位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 页数: 约 550 页 装帧形式: 精装/平装(视出版计划而定) 出版社: [此处虚构一家关注社会批判与理论建构的独立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日益极化的时代。 表面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更宽容,但在文化、政治乃至日常对话中,隔阂却像冰川一样不断扩大。《沉默的共识:权力、意识形态与现代性的迷思》并非简单地描摹分裂的现状,而是深入挖掘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语”的深层机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社会在追求“理性化”和“进步”的过程中,无意中构建了一套“沉默的共识”体系。这套体系并非由明确的法律或教条构成,而是由主流媒体叙事、学术界的隐性预设、以及被内化于日常行为中的权力结构所共同编织而成。任何偏离这套“共识”的声音,无论其基于何种真诚的动机或经验,都会迅速被边缘化、标签化,最终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公共讨论的有效范围之外。 第一部分:宏大叙事的黄昏与碎片化现实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宏大叙事”的衰落及其留下的真空。二十世纪的各种社会理想——无论是解放主义、国家主义还是技术乌托邦——都已在历史的检验中显露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然而,当这些明确的意识形态框架崩塌后,社会并未走向真正的多元对话,反而陷入了一种“后意识形态的焦虑”。 作者细致剖析了两个关键趋势: 1. 叙事的商品化与情感的货币化: 在新自由主义的驱动下,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易于传播的“梗”和“标签”。关注点从对根本原因的探究,转向对“受害者身份”的争夺和对“道德正确性”的即时展示。这种机制使得深度思考成为一种“效率低下”的行为,而快速站队则成为生存的必要技能。我们见证了“同理心”如何被异化为一种表演性的工具,而非真正理解他者的桥梁。 2. 知识的去脉络化与即时满足: 互联网技术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但也削弱了知识的“纵深感”。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些能立即印证自己已有观点的“碎片化证据”,对需要耗费时间去学习其历史背景、哲学基础的复杂论点则抱持警惕甚至敌意。作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几起重大的公共事件,揭示了这种“知识的快餐化”如何阻碍了跨阵营的有效沟通,因为双方往往连“事实基础”和“讨论的语境”都无法达成一致。 第二部分:权力的新形态:无形之手与自我审查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对现代权力运作机制的解剖。与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的压迫不同,本书所探讨的权力更具渗透性和隐蔽性。 1. 机构的“价值中立”陷阱: 作者对高等教育、主流媒体机构以及大型科技平台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这些机构宣称自己是“价值中立”的裁判者,致力于维护客观标准。然而,作者指出,这种“中立性”本身就是一种预设的意识形态立场,它通过对“何种问题值得讨论”和“谁有资格发声”的隐形筛选机制,高效地将异见声音隔离在公共话语的边缘。这是一种技术性的排除,而非暴力的镇压。 2. “模范公民”的压力与自我规训: 在高度透明化的数字社会中,个体承受着持续的、来自同侪群体的压力,去扮演一个“正确”的社会角色。这种“期望的重压”导致了普遍的自我审查。人们在公开发言前,会反复衡量潜在的“社会成本”(如被“取消”、失去工作机会等),这种恐惧并非源于对外部暴力的担忧,而是源于对被主流社群“驱逐”的恐惧。这种恐惧扼杀了真诚的探索和不成熟的尝试,迫使思想趋于保守和僵化。 3. 情感的政治化与“道德洁癖”: 作者认为,当代政治冲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情感的全面政治化”。对某一事件的反应不再仅仅是观点的分歧,而是被迅速诠释为“善”与“恶”、“开明”与“落后”的本质区别。当道德标准被用作唯一的论证工具时,理性的辩驳空间便被彻底压缩,因为挑战道德判断无异于挑战说话者的道德根基,冲突随即升级为人身攻击。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对立:重塑对话的可能 在揭示了现代社会“共识”的脆弱性和“极化”的内在逻辑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出路。作者并非主张回到一个虚假的、虚饰的和谐状态,而是探讨如何在承认深刻分歧的基础上,重建有效沟通的可能。 1. 重新定义“理解”的深度: 作者呼吁从“同意”(Agreement)的概念中解放出来,转而强调“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他人的立场,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接受或赞同其结论,而是意味着你能够清晰地重述对方的论点,并阐明其逻辑链条、历史根源或情感基础。这种深度的理解,是超越表面争吵的先决条件。 2. 地方性知识与叙事的复权: 面对全球化和集中化的信息流,本书倡导重新关注“地方性知识”和具体经验。当宏大的理论模型失效时,我们必须回归到那些无法被轻易量化或抽象的、真实的个人生活经验中去寻找新的连接点。这要求我们学会倾听那些不符合主流叙事范式的“微弱声音”。 3. “建设性对抗”的艺术: 本书强调,健康的社会对话需要“建设性对抗”的勇气。这要求参与者具备一种内在的韧性——既不屈服于外部压力而放弃真诚的思考,也不以攻击性姿态去摧毁对话的可能。它是一种在坚守核心原则的同时,愿意在论证方式和表达策略上进行灵活调整的成熟实践。 结论: 《沉默的共识》是一部对我们当前时代精神状态的冷静诊断书。它挑战读者去审视那些自己从未质疑过的预设,去警惕那些看似无害的简化,并最终思考:在一个我们无法达成普遍共识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建一个能够容纳差异、持续学习的公共领域。本书将引发读者对权力、知识、以及自身在信息洪流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理论家的工具书,更是每一位渴望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思想清醒的公民的必备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Jonathan Haidt(強納森.海德特)


  現居紐約市,在紐約大學的史登商學院擔任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獲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即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之久。著有《象與騎象人》,並與人共同編輯《心盛:正向心理學與幸福生活》(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譯者簡介

姚怡平


  台灣苗栗縣人,政大英語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院筆譯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主要從事書籍翻譯與軟體在地化,譯作已達十餘本。如果說書籍翻譯有如剷雪,軟體在地化就有如拔蘿蔔。有時剷雪有時拔蘿蔔,兩種勞動方式替換著做,日子比較有意思。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部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中心隱喻: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1 道德從何而來?
理性即為且應當只能為熱情的奴隸,除服侍聽命於熱情外,無法妄求他職。

2 直覺的狗和牠理性的尾巴
如果你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就必須跟對方的大象談一談,引出新的直覺,而非新的論據。

3 大象是主人
人類祖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聲哪一個比較重要?

4 請投我一票(原因在此)
假使老鼠能按下按鈕,讓自己的獎勵中樞受到電子刺激,老鼠就會一直按到牠倒下餓死為止,好比極端的黨派意識可以讓人上癮。

第2部 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
中心隱喻: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

5 在怪異的道德觀之外
吞下紅色藥丸,就能脫離母體讓幻覺消失;吞下藍色藥丸,意識就會回到那個相當愉快的幻覺裡。

6 正義之心的味蕾
道德猶如甜與苦、熱與冷之別,均來自每種感官或器官的特定感覺。因此,道德感應劃分為感性的味覺。

7 政治的道德基本原則
在左派的眼裡,公平往往意味著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裡,公平是指比例。

8 保守派的優勢
人類用武器和閒話來武裝自己,培養出結盟的能力,誰的行為要是威脅到群體其餘的人或單純使人不快,就會遭到羞辱、放逐或殺害。

第3部 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
中心隱喻: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

9  為何我們的團體感這麼強?
當團體裡的每個人開始共享意向促成道德母體的誕生,這就好比是人類演化史上「跨越盧比孔
河」的重大事件。

10 蜂巢開關
我成為一顆透明的眼球;我微不足道;我看盡一切;普遍的存有在我的全身上下流動不已;我是上帝的一部分、一顆粒子。

11 宗教是團隊運動
不理性的信仰有時竟能幫助群體更理性地運作。神聖可凝聚人心,然後讓人在霸道的習俗面前目盲不視。

12 為何不能化歧見為助力?
如果你真的想要讓腦袋開放,先讓心開放吧。

結語
致謝
參考書目
圖片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8416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1MB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們能不能好好相處?」這句呼籲在美國相當知名,出自於一九九二年五月一日羅德尼.金恩(Rodney King)之口。金恩是個黑人,前一年遭四名洛杉磯警察痛毆,瀕臨死亡,美國全國上下都看過金恩挨打的錄影畫面。後來,陪審團宣告警方無罪,各地民眾憤慨不已,洛杉磯更是發生為期六天的暴動,共有五十三人遭殺害,逾七千棟建物遭縱火,暴動狀況多有現場直播,直升機在民眾的頭頂上盤旋,用新聞攝影機追蹤民眾的行動。一名白人卡車司機遭受極其恐怖的暴行,金恩心生憐憫之情,出面呼籲和平。

  金恩說出的這句呼籲經美國人過度使用後,成了大家經常耳聞的一句俗話。這句口頭禪多半用於博君一笑,很少用於認真呼籲大家相互瞭解。因此,要把金恩的話當成本書開頭第一句話,我不免多所猶豫,最後仍決定採用,此乃基於兩大理由。第一個理由,今日的美國人說出這句話時,並非針對種族關係,而是針對政治關係和跨黨派合作的失敗。很多美國人都覺得,華盛頓每晚傳來的消息猶如直接從華盛頓城上方盤旋的直升機拋下,是在傳遞戰區來的快電。

  本書開頭採用這句老生常談,第二個理由就是金恩說了這句話後,還繼續說了一些少有人引用的美好話語。當時,接受電視訪談的金恩結結巴巴,努力抑制淚水,常常把話說了又說,接著他說:「拜託,我們可以在這裡好好相處的,我們可以好好相處的,我的意思是,我們全都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好好努力解決問題吧。」

  本書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我們的確會困在這裡好一陣子,因此起碼要盡力去瞭解人類為何如此容易分裂成幾個敵對的團體,為何各自確信所屬陣營扛著的旗幟是正義之旗。

  終生致力於研究的人士往往會認為,自己著迷研究的某樣東西就是瞭解一切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市面上有多本書籍講述烹飪、母愛、戰爭甚至鹽巴等等,究竟如何促進人類歷史的轉型,而本書正是其一。我研究的課題是道德心理學,我要證明道德這種獨特的人類能力促成了文明的誕生。我無意暗示烹飪、母愛、戰爭、鹽巴是不必要的,本書是站在道德心理學的角度,帶領讀者一探人性和歷史。

  願讀者在這趟旅程的結尾,能以全新的思維去思考人類生命中最重要、最傷腦筋、最能引起不和的兩種話題—— 政治與宗教。禮儀書都教大家,在文明社會可別談論政治與宗教,可是我鼓勵大家討論。政治與宗教表達出我們潛在的道德心理,而瞭解背後的心理學就能有助於大家團結一心。本書的宗旨就是讓這兩種主題引起的一些憤怒與不和給排解出去,讓大家改以敬畏、驚嘆、好奇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幸運極了,竟能發展出這一套複雜的道德心理學,這使得突然現身於森林和莽原的人類,歷經數千年的時間,終於步入了愉快、舒適又特別和平的現代社會。希望本書能讓大家以更平常、更文明、更有趣的方式談論道德、政治、宗教等話題,甚至在有男有女、觀念各異的場合,也能大方討論。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協助大家融洽相處。

  天生正義

  我原本可以把書名取為The Moral Mind(《道德之心》),藉以表達人類的心智係用於行道德之事,正如其用於語言、性欲、音樂,以及大眾書籍基於最新科學發現而提及之其他種種事物。不過,我卻選擇了The Righteous Mind(直譯《正義之心》)這個書名,藉以傳達人性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

  Righteous這個英文字源於古挪威文的rettviss以及古英文的rihtwis,這兩個古字皆有「公道、正直、德行」 (just, upright, virtuous)的意思,這些意思納入了righteous 與righteousness這兩個現代英文字當中。然而,時至今日,righteous和righteousness二字卻帶有強烈的宗教含義,因為美國人往往把希伯來文的tzedek翻譯成righteous或 righteousness。在希伯來聖經裡,Tzedek是一常見字,通常用於描述那些依據上帝旨意行事之人,同時也是用來指稱上帝的特質,以及上帝對人類的審判(往往很嚴厲,但大家一律認為那是公正的)。

  Righteousness(正義)和 judgmentalism(論斷主義)之間的關係,從righteous一字的若干現代定義中便可得知,比如說,righteous的其中一個字義即為「源於強烈的公道感、道德感或公平感」。類似的關係也出現在 self-righteous(自以為是)這個詞彙,self-righteous 的意思是「對自己心中的正義深信不疑,尤其是跟別人的行為和信念背道而馳者;站在狹隘的立場講道德卻不寬容異見」。我想要向讀者證明,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這是人類演化得來的特質,並不是某種毛病或錯誤悄悄潛入了客觀理性的心智裡。

  人類的正義之心使得人類——而非別種動物——得以組成大型的合作團體、部落和民族,不用藉由親屬關係就能相互依附。然而,人類的正義之心也必然會讓合作團體永遠苦於道德衝突。多個團體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衝突,這種情況甚至是社會邁向健全發展的必經之路。十幾歲的我曾經希望世界和平,而今日的我卻期盼世界有多種相互抵觸的意識型態維持在平衡狀態,期盼有多種課責制度(system of accountability)使我們不能拿得太多又不負責任,期盼越來越少人會認為正義之目的可合理化暴力之手段。這些願望不是很浪漫,卻很有可能成真。

  內容預告

  本書內容共分為三部分,讀者可視為三本獨立的書籍,只是每一部分都依附前一部分而生,每部分分別代表道德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原理。

  第一部分,闡述第一項原理——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道德上的直覺係為自動出現,幾乎是即刻發生,早在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尚未開始前就上場了。最先出現的直覺往往會促成後續的推理。如果你認為人是藉由道德推理來認清真相,那麼別人跟你意見不合時,對方所展現出的愚蠢、偏見、不合邏輯,肯定會讓你經常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你把道德推理視為人類發展出的一種技巧,其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社會議題立場,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為了捍衛自己所屬的團隊,那麼一切就合理多了。請時時注意直覺,可別把道德論證信以為真,道德論證多半是事後才迅速建構出來,用以促成一項或多項策略目標。

  第一部分的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騎象人代表的是有意識的推理,亦即人類充分意識到的一連串言語和意象。在心理歷程當中,騎象人只佔了百分之一,大象卻佔了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於意識之外,卻主導了大部分的行為。這個象徵是我在上一本書——《象與騎象人》——發展出來的,該書說明人類終其一生跌跌撞撞地尋求意義和關聯之時,騎象人與大象是如何共同合作,而有時合作成效並不佳。本書使用象與騎象人的象徵來解決若干謎團,例如: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為什麼政黨的死忠支持者情願相信無恥的謊言和陰謀論?另外,有些人對於理性思考似乎毫無反應,本書會運用前述象徵,向讀者說明應採用何種方法,才比較容易說服這種人。

  第二部分,闡述道德心理學的第二項原理——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西方的世俗道德規範如同一盤盤的菜餚,只試著去活化一種或兩種的味覺受體,不是關切傷害和苦難,就是關切公平和不公。然而,人類還擁有這麼多強大的道德直覺,比如說是自由、忠實、權威和神聖。本書會對以下疑問提出說明:「這六種味覺受體是從何而來?」「這些味覺受體是如何構成世上眾多道德菜餚的根基?」「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第三部分,闡述第三項原理——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內容共有四章,中心隱喻係為「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人類的天性是天擇而成,同時在兩個層次運作。在每個團體中,個體會相互競爭,而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後代,對於這樣的競爭很是擅長。競爭讓人類的天性有了醜陋的一面,而講述人類演化起源的書籍往往是以醜陋面作為主題。人類確實是自私的偽君子,善於裝出一副仁義道德的模樣,連自己都被唬得一愣一愣。

  然而,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會塑造人類的天性。許久以前,達爾文曾說,凝聚力最強、合作度最高的群體,往往都會擊敗那些由自私個體組成的群體。達爾文的群體演化概念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不受歡迎了,但最近的發現又讓達爾文的概念重回舞台,並具有深遠的含義。人類並非時時都是自私的偽君子,在特殊的情況下,也有能力拋下微小的自身,變成有如軀體裡的細胞,或者是蜂巢裡的蜜蜂,為了群體的意義而採取行動。這類的體驗通常是人類生命中極其珍愛的一部分,但蜂群思維有可能會讓我們對其他的道德層面視而不見。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戰爭及種族屠殺。

  若把正義之心視為靈長類動物的心智加上蜜蜂的表面,就能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道德、政治、宗教。本書會證明人類「高層次的天性」可促使人類極度利他,只不過利他的對象多半是跟自己同一群體的成員。本書會證明宗教(可能)是演化上的適應作用,以利凝聚群體的向心力,同時藉由共同的道德觀,協助群體建立社群。近年來,有些科學家(新無神論者)主張宗教是一種病毒或寄生蟲,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會站在演化適應的觀點,解釋為何有些人是保守派,有些人是自由派(liberal,又稱改革派),有些人是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又稱古典自由派)。人們會支持那些跟自己抱有同樣道德觀的政治團體。人一接納了特定的觀點,就會對別種道德觀視而不見。

  (詞彙備註:在美國,liberal指的是改革派或左翼的政治信念,本書是基於這個意義使用此字。然而,在歐洲和其他地方,liberal比較接近原本的字義,亦即自由的價值凌駕一切,涵蓋經濟活動在內。歐洲人使用liberal時,往往比較接近美國人說的libertarian,無法輕易就以左右翼劃分。本書提及liberal 之處,美國地區以外的讀者或可替換為進步派〔progressive〕或左翼〔left-wing〕。)

  讀者即將閱讀的章節,著墨於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然而,本書的重點卻是以下這則古老的明訓,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節至第五節)

  若要啟蒙思想(或可說是智慧),我們全都必須去掉自己眼中的刺,然後逃離自己那一套永無休止、心胸狹窄又引起不和的道德主義。八世紀僧璨禪師撰寫的〈信心銘〉曾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我並非要大家奉行僧璨禪師的教誨過日子,其實我認為,世界要是沒了道德主義,沒了閒話,沒了批評,很快就會腐朽衰敗,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假使想要瞭解自身、自身分歧的意見、自身的侷限、自身的潛力,那麼就必須往後退一步,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道德心理學的一些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運用心理學,檢視這場「順」與「逆」之間的對抗。我們每個人的正義之心裡頭,我們所屬的正義團體之間,全都上演著這樣的對抗場面。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电子书的好处就是方便,随时随地都能翻阅,但内容要有深度才能留得住人。这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标题,直接就戳中了现代人社群互动中的一个大病灶。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是如此爆炸,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墙,认为自己掌握了所有真相,而外界的一切都是误解、偏见甚至是阴谋。这本书若能深入探讨,在“政治光谱”和“信仰体系”这两个维度下,个体是如何被群体规范所塑造,最终放弃批判性思考,转而拥抱一种“我们是对的,他们必然是错的”的简单逻辑,那就太精彩了。我尤其关心,作者如何解释这种“自以为是”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不是因为现实太复杂,人们宁愿选择简单且明确的道德立场来应对世界的混沌?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族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成长的社会,我们对“正确性”的追求往往比对“理解性”的追求更为迫切。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们从“谁对谁错”的争论中抽离出来,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那对社会和解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评分

最近在通勤路上瞥到这本电子书的名字,第一反应是“哇,好犀利”。现在的台湾社会,大家讲话越来越没有缓冲地带了,尤其是在网路上,好像大家都在比谁的立场更坚定、谁的口号喊得更大声,谁敢提出异议,马上就被贴标签打入冷宫。这种“好人自居”的集体现象,在宗教团体或政治阵营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好像只要你加入了我的组织,你自动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而对手自然就是邪恶的化身。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地去探讨“政治”与“宗教”这两个极易引发情绪波动的议题。毕竟,在我们的文化脉络里,这两者往往是互相交织、难以分割的。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批判现象,而是能提供一些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例如,当社会面临不确定性(像经济压力或国际局势紧张)时,人们是否更容易退回到有明确教条的团体中寻求慰藉,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我比较欣赏那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谩骂,而是能穿透迷雾,去探究人性深处对归属感和正确性的渴求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敢于挑战读者,让你不得不审视自己是不是也正在扮演那个“自以为是的好人”。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用粗体字强调的标题,光是看着就觉得够呛,一看书名就晓得这绝对不是什么“岁月静好”的读物。我最近刚好对台湾社会内部的一些撕裂现象特别有感触,不管是蓝绿对决还是统独议题,总觉得大家好像都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出不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里的那套说词才是唯一真理,对其他声音一概斥之为“异端”或“别有用心”。这本书的切入点,从“政治”和“宗教”这两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敏感的两个领域入手,去剖析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是如何一步步把社会拉向对立面的,这简直是直击痛点。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深入探讨,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下,社交平台上的情绪动员是如何加剧这种“道德优越感”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在讨论政策或教义,而是在进行一场谁更“纯洁”、谁更“正确”的自我认证游戏。要是能看到一些台湾本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社会运动或选举期间的言论攻防,那就更好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跳脱出我们日常思维框架的视角,让我看到自己可能也沾染上的那种“我比你高明”的傲慢,那就算是物有所值了。总之,从书名到主题,都散发着一股“不好惹”的气息,很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力量。

评分

讲真,看到这本电子书的介绍,我就忍不住想点下去。台湾这几年,感觉整个社会氛围越来越紧绷,好像每个人都带着一副“我代表正义”的表情在走路。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重大议题时,比如年金改革、能源政策,或是对岸关系,支持方和反对方都能把自己包装成是为台湾好的那一方,然后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无情的挞伐。这种“好人叙事”的陷阱,正是我们社会撕裂的根源之一。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政治”与“宗教”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台湾,许多庙宇、教会或宫庙活动,往往与地方派系或政治动员紧密相连,这种“信仰的权力化”是否助长了信徒的集体傲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精彩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如果作者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那些看似高尚的口号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心理投射,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心情愉悦的书,而是能带来“认知冲击”的书,能让我停下来,认真想想自己发言的出发点,是不是已经被“我们这一派”的教条给绑架了。这种自我反思的契机,在这纷扰的年代里,价值千金。

评分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朋友私下聊天时会冒出来的那种扎心评论,非常接地气。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跟亲戚讨论“统独”,还是跟同事争论“环保议题”,那种“我说的才是对的,你这种想法根本是鬼扯”的气氛,简直无所不在。这本书挑战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道德优越感”。政治和宗教,这两个领域往往承载着我们最深层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一旦受到挑战,人们的反应就会非常激烈。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既不过于学术化,又能保持深刻洞察力的笔触,去描绘这种“为了维护自己身份的正确性而不惜撕裂社群”的现象。特别是在台湾这个信息高度流通的岛屿上,谣言和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导致真正的理性对话空间被挤压殆尽。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构那些看似崇高、实则僵化的意识形态,揭示它们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对群体认同的渴望和对自身无知的恐惧——来巩固其权威的。如果读完这本书,我能更敏感地察觉到自己什么时候又开始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持反对意见的人,那我就觉得买到这本电子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书价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