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電子書)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倫·霍妮
图书标签:
  • 神经症
  • 心理学
  • 时代精神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批判
  • 现代性
  • 焦虑
  • 精神分析
  • 电子书
  • 自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闡述了霍妮文化神經症理論的基本主張,論證了文化因素與神經症形成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敵意、控制、嫉妒、依賴、逃避、自虐等一系列神經症表征以及神經症病人對愛、財富、權力等病態追求背後的文化基礎和根本動力,強調了神經症病人在面對現實衝突時的反應,以及為化解衝突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

现代生活中的心灵迷宫:解析人际关系与自我构建的复杂图景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现代社会人际互动模式、自我认知困境以及情感适应挑战的深度读物。本书没有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精神分析理论,而是以一种广阔的、贴近日常经验的视角,剖析了当代人如何在这种快速变迁、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构建和维护其内在心智结构,以及这种构建过程如何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 第一部分:镜中之我与群像之影——身份的碎片化构建 现代社会的一大悖论在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连接”,却也可能感到前所未有的疏离。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解剖“自我”在这一宏大背景下的多重面貌。我们不再拥有单一、稳固的“本质”,而是由无数个面向——社交媒体上的数字身份、职场中的专业角色、家庭中的情感纽带——所构成的动态集合体。 1. 屏幕背后的焦虑投射: 我们将详细探讨数字交互如何重塑我们的自我感知。屏幕不再仅仅是媒介,它成为了一个不断反馈的镜子。人们在其中小心翼翼地策划、编辑和展示自己的生活片段,以期获得外界的认可。这种“表演性自我”的持续维护,极大地消耗了个体的心理能量。我们分析了“点赞文化”对自尊心的微妙腐蚀作用:外部评价体系的过度渗透,使得内在价值的锚点变得漂浮不定。这种对即时反馈的依赖,如何阻碍了个体发展出稳定、自主的价值判断体系,是本章的重点。 2. 理想化与现实的张力: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形成对理想自我(“我应该成为谁”)的想象。在消费主义和成功学文化盛行的当下,这种理想被无限放大,往往与沉闷、重复的日常经验产生巨大落差。我们考察了这种落差如何转化为持续的内心不满,以及这种不满如何转化为对外界环境的苛责,或是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贬低。我们探讨了“完美主义”并非对卓越的追求,而常常是一种对“不够好”的恐惧的防御机制。 3. 边界的模糊与坍塌: 随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在远程办公和全天候在线的背景下),个体心理边界也面临严峻考验。本章深入剖析了“过度给予”与“被动侵犯”之间的微妙平衡。个体在关系中,究竟是出于真诚的奉献,还是在潜意识中试图通过“被需要”来确认自身价值?我们审视了如何清晰地界定和维护个人的情感、时间和精力边界,以及这种维护行为在人际关系中引发的必然的张力与摩擦。 --- 第二部分:连接的陷阱——现代人际关系的复杂肌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现代社会的关系模式正变得愈发复杂且充满陷阱。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维持和中断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质量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心智健康。 1. 亲密关系的重构:期望的过载: 在传统的大家族结构解体后,核心伴侣关系被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它既是情感的避风港,也是身份的确认器,还是共同抵抗世界压力的盟友。本书分析了这种“全能伴侣”的期望如何给现代爱情关系带来难以承受的重负。我们探讨了“透明度陷阱”——认为亲密关系必须达到绝对的、无保留的透明,这实际上可能扼杀了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必要的神秘感。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缺乏对彼此独立性的尊重,如何将爱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共生依赖。 2. 友谊的“使用价值”与情感的浅层化: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友谊的维持成本显著上升。本书关注了现代友谊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很多关系是基于共同的活动(健身房、兴趣小组、职场晋升)而建立的,一旦基础动摇,关系便迅速冷却。我们深入探究了深层、持久的友谊是如何抵抗这种功利化趋势的,并强调了共同经历的“脆弱性分享”在构建真正信任中的不可替代性。 3. 冲突的规避与内化: 面对分歧,许多现代人倾向于采用“避免冲突”的策略,而非健康的“解决冲突”。这种规避往往源于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或害怕关系破裂的代价。然而,未解决的冲突并不会消失,它们会被压抑、内化,最终以非建设性的形式(如慢性身体不适、无端的烦躁或关系中的冷暴力)爆发出来。本章提供了识别和处理日常摩擦的实用视角,强调健康的冲突是关系成长的催化剂,而非破坏者。 --- 第三部分:驾驭内心的风暴——应对时代的心理适应 个体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下,维护其内在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对个体能动性的探索,聚焦于如何培养更具韧性的心智结构。 1. 应对“信息过载”的认知筛选: 信息流的无孔不入,使得我们的大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深度思考和专注力的培养。我们讨论了如何建立有效的“认知防火墙”,学会对不相关的信息噪音进行有意识的过滤。这并非逃避世界,而是保护心智资源,使其能集中于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和行动上。 2. 寻求“意义”而非“快乐”: 现代社会对“即时快乐”的追逐,往往导向短暂的满足和随后的空虚。本书提出,更持久的心灵安宁来自于对“意义感”的探寻——即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对更宏大的系统(家庭、社区、知识体系)的贡献。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投入到超越个体利益的目标中,来对抗现代生活的虚无感。 3. 缓慢与沉思的力量: 对抗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需要刻意引入“缓慢”的元素。我们阐述了沉思(Mindfulness)不仅仅是一种放松技巧,更是一种重新校准感知的方式。通过减慢对内在感受和外部刺激的反应速度,个体得以从自动驾驶模式中解脱出来,真正“在场”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更清晰地识别自身的真正需求与外界的虚假诱惑。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为那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中感到迷失、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在自我认知上摇摆不定的读者,提供一面诚实而深刻的镜子。它不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更具洞察力、更富韧性的自我,以更从容的姿态,驾驭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心灵图景。

著者信息

卡倫.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

德裔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被公認為是與阿德勒、榮格、蘭克、弗洛姆等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

1912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精神病醫院擔任醫師,1920年私人開業,並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1932年移民美國。初期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副所長,後遷往紐約重新開業,並在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

霍妮是社會心理學的最早的宣導者之一,主張以文化決定論替代佛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是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們內心的衝突》(1945)、《神經症與人的成長》(1950),以及她去世被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學》(1967)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541984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