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標題語氣有點像是帶點調侃的質疑:「你馬斯洛系的?」彷彿在問:你真的搞懂馬斯洛在說什麼了嗎?還是你只是學了幾個名詞,然後到處亂套?我非常欣賞這種帶有挑戰性的開頭。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帶著一點點「看透了」的智慧,陪著讀者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藍圖。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告訴你「該怎麼做」的SOP手冊,而是一本引導你「為什麼想這麼做」的對話錄。它應該能教會我如何辨識出那些「假性需求」,那些社會價值觀強加給我的、但我其實一點也不想要的「上層目標」。例如,我可能並不想要「管理一千人的團隊」,但我社會告訴我那才叫成功。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把這些外在的噪音過濾掉,讓我專注在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那麼它就成功了。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重新校準人生目標的一把「尺」。
评分坦白講,台灣出版界對於心理學書籍的翻譯和改編,常常流於表面,不是太過學術,就是過度心靈雞湯化,兩極端。我對於這本取名如此跳脫傳統的書,抱持著一份「如果能平衡得好,它就是一本經典」的期待。我特別好奇「自我實現」在數位時代的意義。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在「表演」自己的生活,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某種人設,但這真的是發自內心的需求滿足嗎?會不會作者會探討「臉書上的自我實現」其實只是一種「被點讚的虛榮心滿足」,它讓我們的馬斯洛金字塔結構發生了什麼樣的扭曲?如果我們的「尊重需求」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評價,那當演算法一變,我們是不是瞬間就跌回了底層的焦慮?這種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批判性思考,是我認為一本好的心理學普及讀物必須具備的深度。它不該只是告訴你理論,更應該是引導你質疑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
评分閱讀一本好書,最怕的就是「說教感」太重。如果這本書只是把馬斯洛的論述重新翻譯一遍,那還不如直接去看維基百科。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說書人」,他能把那些艱澀的心理學詞彙,用聽起來像隔壁老王在跟你閒聊家常的方式講出來。特別是關於「缺乏性需求」和「成長性需求」的區分,我總覺得在我們華人社會中,兩者界線很模糊。比如說,我們可能為了「被愛」(歸屬感)而去做很多「缺乏性」的事情,但我們自己卻誤以為這是「成長」的表現。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這種文化上的灰色地帶,提供一些實用的「自我診斷」工具,讓我們能誠實面對自己,到底現在是卡在「安全感」的泥沼裡拔不出來,還是在努力攀爬「尊重」的階梯。如果書裡能穿插一些台灣社會近幾年的熱門事件作為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讓理論活起來,而不是躺在紙上睡覺。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如果夠大膽,我猜肯定很吸睛。我個人偏愛那種視覺衝擊力強,但內容又紮實的書籍。想像一下,如果封面用了很多台灣在地化的元素,比如夜市小吃、捷運通勤族,然後把馬斯洛的階梯圖用霓虹燈招牌的形式呈現出來,那畫面感就出來了。我期待作者能把理論的層次,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關卡」或「任務」。比方說,當我們在跟老闆拉鋸薪水,或是跟家人溝通價值觀時,這其實就是不同需求層級之間的拉扯。書裡會不會有那種讓你拍大腿驚呼「對耶,我就是這樣!」的段落?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定義「台灣式的自我實現」。是不是對我們來說,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其實跟西方社會不太一樣?也許對我們來說,能安心地把父母安養好,甚至在社區裡被認可、有歸屬感,才是真正的終極目標,而不是去當什麼抽象的「藝術家」或「哲學家」。這種在地化的詮釋,對我來說,比任何學術名詞都來得重要。
评分哎唷喂,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夠嗆的,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個很有想法、而且可能有點「不正經」的傢伙。不過,光看書名「你馬斯洛系的?」這句問句,我就已經被勾起了濃厚的興趣。在台灣,大家對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都不陌生,從國中、高中到大學,好像在哪個階段都會被抓出來上課,但老實說,聽久了也會有點膩,變成教科書上的制式內容。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哪本書能把這個理論「拉下神壇」,用更接地氣、更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而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理論。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就在猜,它是不是要用一種幽默、甚至有點「揶揄」的口吻,來挑戰我們對自我實現的傳統認知?是不是會帶我們看看,在台灣這個複雜的社會結構下,我們的需求層級到底跑去哪了?會不會揭露一些我們明明知道、卻不敢承認的「現實困境」,像是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買個房、養個家,這在馬斯洛的金字塔裡,到底算在哪一層?我期待它能打破那種「成功人士才談自我實現」的刻板印象,讓我覺得,原來我每天在煩惱的那些柴米油鹽,其實也是自我實現的一種形式,只是我還沒意識到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