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板明夫在台灣「說三道四」 (電子書)

矢板明夫在台灣「說三道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八旗文化
图书标签:
  • 矢板明夫
  • 台湾
  • 文化
  • 旅行
  • 生活
  • 观察
  • 随笔
  • 电子书
  • 日语学习
  • 异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只能說:矢板先生的見解一針見血,真的醍醐灌頂!」
一個日本媒體人為何可以對台灣議題說三道四?
結合中日台三地經驗的獨家「矢板視角」,
再再顛覆台灣人的三觀!
中國問題專家!日本問題專家!台灣問題專家!
集三者於一身,分析一針見血、深入淺出──
同時免費贈送笑料與幽默!
 
  這一兩年來,無論你打開電視或透過手機看YouTube影片、滑Facebook貼文,以及進入clubhouse語音聊天室,都可能碰上矢板明夫在那裡活躍暢談,以獨有的「矢板風」,既犀利又幽默地點評和台灣相關的各種時政或社會議題。他的評論引起大量讀者共鳴,紛紛留言按讚,不過,他的台灣價值和本土立場,也導致部分政治人物加以批評:一個日本人怎麼可以對台灣的事務說三道四?
 
  矢板明夫是何許人也?他對台灣事務的「說三道四」為何引發兩極反應?簡言之,矢板明夫是一位最了解中國、中共,又真心熱愛台灣的日本媒體人。他的評論總是一針見血,可以把複雜的政治講得簡單明瞭,也讓你在警醒和恍然大悟的同時放聲大笑。目前是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的矢板明夫,儘管2020年才來台駐站,但橫跨中國、日本和台灣三地的獨特身分,讓矢板可謂是最懂三地的第一人!
 
  ▋黑五類的兒子,成為深諳中日台局勢與文化的觀察家!
 
  矢板在1970年代出生於中國天津,是日本戰後遺孤第二代。在他十五歲那年,因為日中建交,一家人才有機會從黑五類的家庭身分中翻身並回到日本。之前的中國人青少年矢板,因為生活於橫跨文革後期和改革開放的前期,在強烈對比之下,還以為「生活在中國是最幸福的事情」。回到日本之後,他才愕然發現自己的無知。
 
  原先一句日文都不會的矢板,透過苦讀考入日本一流學府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後進入松下政經塾第十八期,專攻中國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後改行當記者並派駐北京擔任《產經新聞》駐中國總局的特派員十多年,成為日本的中國通。由於切身體驗中日兩國在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矢板寫出暢銷書《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向世人傳達真實的中國樣貌。
 
  只有在中國長大的矢板才能夠對中國與共黨有如此清醒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矢板和台灣也有深厚淵源。他的祖母在戰後輾轉來台,而他也曾於1997年到台灣研究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後來他成為台灣女婿、來台駐站,更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深受中日兩國文化影響的台灣社會。
 
  ▋就是這樣的「說三道四」,才能對台灣人真正受用!
 
  然而,日本人究竟可不可以對台灣事務說三道四?矢板認為,當然可以、而且必須如此!矢板明言,身為一名長期從事國際報導的媒體人,派駐台灣的他對台灣的人事物說三道四,本來就是他的本分。
 
  本書收錄逾八十篇矢板對台灣事務的「說三道四」。從台灣政治、外交處境,以及台灣內部的社會文化現象,矢板以外部的視角結合在地的語言,為讀者一一點評他所看到的台灣,令讀者一點就通、紛紛按讚留言:
 
  ★「矢板的分析,既有客觀、銳利、博學的一面,還有很可愛的一面。」
  ★「我只能說:矢板先生的見解一針見血,真的醍醐灌頂!」
  ★「矢板先生真是奇才!百年不遇的一個人,日本、台灣、大陸都有先生的特殊舞臺!」
  ★「全球真正最暸解中國、漢語文和中共的人太少了。矢板桑算是和明居正老師一樣是全球頂尖的中國專家。」
  ★「有學問,有智慧,嘴巴張開就知道有多少墨水。」
  ★「矢板先生著實令人好奇,日本人又說得一口近京片子,卻『打著紅旗反紅旗』,對中日台又深刻理解,有幽默感、自由敢言。超讚的!」
  ★「每次聽完矢板先生的獨特分析觀點後,就有種難以言喻又豁然開朗的『啊!原來如此!』」
  ★「矢板先生的發言,總覺得聽得不夠。幾天沒見他上節目,就到處找。身在國外,無法買到他的書。回台灣一定立刻買。」
  ★「矢板先生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誠懇及正義感,還有他非常有見識!見事明白,非常有見地!」
  ★「太喜歡矢板了。坦率、幽默、睿智、寬博、溫和,同時滿懷激情。想請他喝酒,聽他嘮嗑。」
  ★「感謝矢板先生對台灣的關心和正義。歷史的暗片要抽絲剝繭,政治的井既深又黑,要發掘見光不容易!!台灣有矢板先生是福氣!!」
 
  從台灣政黨的政治路線發展、中國對台灣的影響與威脅,乃至「台日友好」背後的實際發展情況,矢板的「說三道四」是台灣紛雜的意見市場中難能可貴的聲音。他的點評言之有物、深入淺出,更充溢著滿滿的台灣價值。矢板為台灣著想而發聲的心意與建議,在本書不僅表露無疑,更值得我們關注。
 
34位專家名人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立|FB「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朱宥勳|作家
  余莓莓|綠色和平廣播電台「莓莓新聞爆米香」主持人
  吾爾開希|中國民運人士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李桐豪|記者
  汪浩|國際政經專家
  沈旭暉|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沈伯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周玉蔻|資深媒體人
  明居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
  胡采蘋|財經作家
  范疇|作家
  夏珍|《風傳媒》總主筆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粘迪舜|FB「粘拔的幸福碎碎念」版主
  脫北者冰狼|FB「脫北者冰狼」版主
  陳信聰|公共電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陳凝觀|壹電視「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喬伊斯|「孟買春秋」版主
  馮光遠|作家
  黃兆徽|資深媒體人
  黃清龍|《POP撞新聞》主持人
  黃澎孝|前國大代表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廖筱君|三立新聞台「新台灣加油」前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蕪菁雜誌|FB「蕪菁雜誌」版主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顏擇雅|出版人 
台湾风云变幻中的思想碰撞与社会观察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人物矢板明夫在台湾的言论进行梳理或评述,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台湾社会、政治生态、两岸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台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综合性论述。它以一种宏大叙事和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视角,试图描摹出当前台湾社会的复杂肌理与内在张力。 第一部分:台湾政治光谱的深度剖析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的演变。在民主化进程历经数十年后,台湾的政党政治已形成相对固化的版图,但其内部的意识形态分歧与世代差异却日益尖锐。 一、蓝绿对峙的深层结构与“再平衡”的困境: 我们深入探讨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在历史叙事、国家认同和经济发展路径上的根本差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立场之争,更是关于“我们是谁”这一核心身份认同的挣扎。书中详尽分析了近年来主要选举中选民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中间选民”的动向如何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变量。我们指出,当前的政治僵局并非源于领导人的失误,而是根植于选民对“维持现状”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安全稳定,又隐约期待结构性变革的阵痛。这种“再平衡”的困境,使得重大的公共政策往往难以取得长期共识,效率受到严重制约。 二、地方派系与权力网络的重塑: 台湾的地方治理,尤其是县市层级的权力运作,远比中央政治来得更为微妙和复杂。本书耗费大量篇幅,分析了传统地方派系在现代选举制度冲击下如何转型、吸纳新资源(如科技、金融资本)并融入国家政治网络。通过对几个关键县市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基层政治的“人情社会”逻辑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摩擦,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影响公共资源分配和政策执行力。 三、公民社会与社会运动的能与限: 台湾的公民社会是其民主活力的重要源泉。本书梳理了近十年来台湾主要社会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对政策的实际影响。我们评估了这些运动在推动议题设置(如环保、劳工权益、婚姻平权)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如何将街头动员转化为制度化、可持续的政治力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运动内部在目标一致性上的内部分歧。 第二部分:经济转型的阵痛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台湾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升高和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其经济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从“代工之岛”到高附加值转型的瓶颈: 尽管台湾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整体经济结构仍存在“微笑曲线”的两端空心化问题。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小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法规趋严以及新兴市场竞争加剧时的困境。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突破现有技术壁垒,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而非仅仅依赖少数几个“护国神山”产业的拉动。 二、人才回流与外流的悖论: 台湾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但“五缺”(缺水、缺电、缺地、缺工、缺人才)问题,特别是高房价与相对停滞的薪资水平,使得年轻一代的上升通道受阻。本书通过对跨国人才流动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台湾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留住本土优秀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以及这如何反噬其长期创新能力。 三、能源政策的世纪难题: 能源转型是维系台湾经济命脉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本书客观呈现了围绕核能存废、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以及电网韧性等议题的复杂博弈。这种对能源路径的选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度嵌入社会信任、经济成本和地缘安全考量的综合决策。 第三部分:两岸关系的动态平衡与国际定位 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分析台湾在日益紧张的中美博弈背景下,如何进行战略定位和风险管理。 一、“维持现状”的内涵与外延的拉扯: “维持现状”作为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其定义本身是流动的。本书探究了在不同的政治周期中,主流民意对“现状”的理解如何被内部政治动员和外部压力所塑造。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渐进式的政策调整来维持表面的平衡,而这种平衡背后所累积的结构性风险。 二、地缘政治角力中的“台湾韧性”: 台湾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议题,而是全球战略博弈的焦点。本书审视了台湾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在高强度的安全压力下,构建包括军事威慑、经济安全、信息防御在内的多层次“韧性体系”。我们探讨了台湾在国际组织和非官方外交中,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民主价值和技术优势,争取更广泛的国际理解与支持。 三、信息战与社会认知安全: 现代冲突已扩展到信息空间。本书详细分析了针对台湾社会的信息渗透、认知作战的策略、载体与影响范围。这不仅是对选举过程的干扰,更是对社会信任结构、历史记忆乃至集体安全感的系统性侵蚀。我们强调,维护信息环境的清洁与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比传统军事防御更为紧迫的长期任务。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锚点 本书最终指出,台湾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前行的路径充满挑战,需要超越短期的政治算计,建立更具前瞻性的国家战略。它呼吁台湾社会以更冷静、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审视自身,在复杂的内外压力中,寻找真正能够支撑其长期繁荣与安全的“新锚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不偏不倚的分析框架,供所有关注台湾命运的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說說台灣政治I──走李登輝路線時,要帶上蔣經國嗎?
1.蔣經國至今被供奉在神壇上
2.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作用不可否認
3.蔣經國對台灣的最大功勞是「反共」
4.日本哲人融合台灣血統的李登輝
5.最後一個反共的國民黨主席
6.日本人心中標準父親的形象
7.在本土化的路上,和不同立場的人合作
8.提議把迪化街改為李登輝大道
9.不能再接受外來政權的統治
10.我們外國媒體欠陳水扁一個公正評價
11.沒有陳水扁的八年,台灣可能變香港
12.不可以簡單把他定位成一個貪汙犯
13.台灣的三條政治路線
 
第二章:說說台灣政治II──民進黨和國民黨,是怎麼回事?
14.民進黨是有生命力的怪胎政黨
15.民進黨的核心訴求是本土價值
16.都民國了,還在喊反清復明
17.某黨唯一的價值就是被中國利用
18.和新上任的國民黨國際部主任辯論
19.國民黨的黨意為何與台灣民意脫節?
20.連炒作民族主義都不會
21.民眾黨接收藍營潰兵
 
第三章:說說台灣政治III──現在的台灣,必須捍衛本土價值
22.保家衛國怎麼會是刺激中共
23.台灣軍人的形象為何不好?
24.在宣傳軍方上,也許可以考慮高調一點
25.建議在高中重新規劃軍訓課
26.二〇二七年攻打台灣,大家聽聽就好
27.罷免案的背後是本土價值問題
28.選罷法的濫用有百害而無一利
29.仇恨動員終於可以停止了
30.公投問題應該交給菁英
31.四大公投證明台灣不是國際巨嬰
32.不贊同不在籍投票
33.從日本經驗看新竹縣市合併
34.台灣的反對黨往往為反對而反對
35.台灣是「不自由的民主」?
36.台灣的防疫奇蹟
 
第四章:說說台灣與中國──真的很難擺脫那個簡體字國家的糾纏
37.有些人是不得不當統戰樣板
38.台灣藝人只不過是按照劇本表演了一遍而已
39.央視為何找國民黨前主席拍宣傳片?
40.曾有一段時間,金馬獎忘記了初衷
41.中國對台獨的定義已經改變
42.今後台獨分子的名單一定加長
43.台灣企業家已經面臨必須表態的關鍵時刻
44.只要你不是紅的,你就是綠的
45.「愛國人士」也沒好下場
46.還有三成台灣人喜歡中國,是一種悲哀
47.民進黨「數典忘祖」,忘記自己是中國後代?
48.中南部地下電台被中國收買
49.中國為何熱心引渡台灣的犯罪嫌疑人?
50.天宮飛彈也被滲透,細思極恐
51.簡體字的國家,常常感受不到「親」情
52.中國郵票上的老虎也躺平?
53.中華圈渣男
 
第五章:說說台灣外交──現在走到「國際」的哪裡了?
54.沒有中美台三角關係
55.美國人也來蹭熱度
56.副總統胸前的中華民國徽章
57.金錢外交還是價值觀外交
58.為何東中歐國家先跳出來支持台灣?
59.台灣可能會不小心成為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
60.日本的「挺台派」和「和中派」
61.其實沒有必要談日本版「台灣關係法」
62.石原慎太郎與台灣
63.說日本災區食品有毒是對日本國民的侮辱
64.不開放萊豬也能加入CPTPP絕對是天方夜譚
65.擋在台灣國際化道路上的一塊大石頭被搬走了
66.要美軍來,又拒美豬,這是「巨嬰性格」
67.台灣水果是自由民主的名片
68.與民協力的台灣模式讓世界刮目相看
 
第六章:說說台灣社會──我在台灣看到了這些不一樣的地方
69.台灣人能夠拋下歷史包袱嗎?
70.湯德章大道提醒大家不要忘記歷史
71.台灣的民粹和假新聞氾濫
72.凡是標題帶驚嘆號的,都可以懷疑是假新聞
73.多元文化的台灣,處理外來黑工或許比日本好
74.還有很多比藻礁更嚴重的環保課題
75.只要民主國家認定的疫苗都是好的疫苗
76.台灣核電的風險太大
77.十八歲公民權會給台灣政壇帶來新氣象
78.日台的棒球交流
79.李前總統「台灣和牛」的故事
80.為普通一餐而排隊的文化
81.桃園神社有一些違和感
82.日本的「櫻花前線」有可能向南延伸到台灣嗎?
83.台灣的消費力真的很強
 
附錄 汪浩力挺!和矢板一起「說三道四」
有一句話叫「目擊者責任」/要走入國際社會,需要克服心理障礙/對於難民,不該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當左右問題遇上統獨問題糾纏不清/在高度宗教化的台灣/兩蔣問題不只是政治/確實存在媒體資源不足的問題/「亡國感」與政論節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173
  • EISBN:97862671291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在的,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历史沉淀感的纸张触感,加上简洁却不失深度的排版,立刻就勾起了我对“资深观察家”类书籍的期待。封面的配色很讲究,没有用那种俗套的红色或金色来吸引眼球,反而是一种低调的墨黑和米白,仿佛在暗示内容不是那种譁眾取寵的浮誇言論,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深刻见解。我尤其欣赏那个小小的作者名字排版方式,它不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是巧妙地嵌入在主标题的留白处,这种设计语言本身就在传达一种信息:比起作者的光环,更重要的是他所观察到的这个社会现象本身。在快节奏的时代,一本能让人放慢脚步,光是翻阅和欣赏其物理形态就能感受到用心良苦的书,实在难得。现在的很多电子书为了追求效率和低成本,往往忽略了这种“阅读仪式感”,但这本实体书却成功地保留了这一点,让人感觉这不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出版品。

评分

这本书里所展现出的那种观察世界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迫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长期生活在某种既定的认知框架里,看久了,就容易产生“隧道视野”,觉得眼前的一切就是世界的全貌。而这位作者,因为他特殊的成长背景和职业经历,似乎能从一个略微超然的角度来剖析台湾社会内部的运行逻辑。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身份认同”这个复杂议题的处理。他没有简单地将复杂的认同光谱做黑白二分法,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时,心理机制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细腻的层次感,远超出了我们日常媒体报道中那种标签化的处理方式。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过去看似清晰的政治光谱,忽然变得模糊而富有弹性,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南辕北辙的解读,这对于促进社会内部的相互理解,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那就是像在看一场精心策划的“慢动作回放”。很多我们日常生活里一闪而过的社会互动、政治表态,在作者的笔下被放慢了速度,每一个细节都被拉近放大,让你清楚看到其背后的齿轮是如何咬合运作的。这种慢动作不仅体现在对事件的解构上,更体现在他对语言的使用上。我注意到作者非常谨慎地选择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避免了那种煽动性强的词汇,而是选择那些精准描述状态和倾向的词。这种对文字的尊重和精确控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说服力。它不像快速剪辑的纪录片那样追求刺激,而是更像是一部慢节奏的欧洲艺术电影,你需要投入时间,但最终收获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洞察和宁静。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提升读者思维质感的作品,非常值得细细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会有一种明显的“跨界”感,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论述那样刻板严肃,也没有一般时事评论那样急躁煽动,而是在一种非常克制的语调下,娓娓道来。我发现作者在描述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既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会显得过于偏激或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宣泄。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不会立刻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而是更愿意被作者牵引着思绪,一步步进入他构建的逻辑框架里。举例来说,他处理一些两岸关系的叙事视角时,那种不卑不亢,带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疏离感,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讲述他过去几十年观察到的世界变化,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进行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的记录。这种“抽离”的笔法,恰恰是很多本地评论员所缺乏的,因为身在局中,情绪往往会盖过理性。

评分

从阅读的整体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相当高明。每一章或每一个“道四”的段落,都有着清晰的主题收束点,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内容是片段化、零散的。它像是一串精心串起的珍珠项链,虽然每颗珍珠的形状和颜色略有不同,但整体的线条感非常流畅。我个人比较喜欢作者处理信息密度的方式——他会在一句话中浓缩非常多背后的历史脉络,但马上会用一个非常生活化、贴近台湾庶民日常的例子来进行佐证或反衬。这种“高低搭配”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议题变得更容易消化。对于像我这样,既关注宏观政治经济,又热衷于观察街头巷尾小民生活的读者来说,这种处理方式简直是量身定做。它既满足了知识上的深度渴求,又提供了情绪上的共鸣基础,阅读过程中的挫折感极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