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 (電子書)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科學月刊
圖書標籤:
  • 諾貝爾獎
  • 生醫獎
  • 醫學
  • 生物學
  • 科學
  • 獎項
  • 研究
  • 21世紀
  • 電子書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最齣色的科學傢,僅有少數人可以得獎,
即使無人知曉,卻一樣很有貢獻。
看懂諾貝爾生醫獎:當研究能應用於救人性命,那喜悅無法衡量。

  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
  透過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為遺傳疾病和慢性疾病帶來新希望。
  專研開發疫苗、找齣新藥,讓病毒、細菌、寄生原蟲不再威脅人類生命。
  瞭解神經記憶和辨識機製已成為人工智慧參考的係統,
  他們以先驅角色,為人類福祉做齣重大的貢獻。

  ◎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的二、三事
  •科學不外人性,透過試管嬰兒技術解決不孕癥,在2010年獲獎。
  •重新啟動基因!2012年得主將「已分化的細胞變迴幹細胞」。
  •人腦中的空間定位細胞,如何幫助我們認路迴傢?
  •C肝竟然可以根治!人類醫學史上首次成功治癒慢性病毒感染疾病。
  ‧2019年得主破解細胞缺氧調節之謎,改善癌癥預後不良問題。
  ‧晝夜節律有何祕密?2017年得主破解生物時鐘的機製!

  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傢、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科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錶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齣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生醫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傢,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齣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生醫領域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我們可以簡單將本世紀諾貝爾生醫獎分成五類:第一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第二類,生殖生物學;第三類,免疫學;第四類,神經生理學;以及第五類,感染性疾病及治療。2003年核磁造影的發明則較難列入以上五類,可單獨列為醫學儀器的發明,核磁造影的新技術使得臨床診斷可以非侵襲性診斷齣各類臟器的病竈,在診斷醫學貢獻良多。

  這五類當中又以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類佔最大宗,共有八個年次,主要原因是細胞是生物的基本單位,細胞的藍本分子(DNA)的結構及基因調控都歸此類。舉例來說,2009年三位科學傢對DNA末端複製有關的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闡明瞭端粒酶活性對老化和癌癥的影響;2013年三位美國科學傢對細胞內囊泡運送分子機製的瞭解,尤其是發現運輸分子若發生差錯可能引起神經相關的疾病;2019年三位科學傢發現細胞如何感受到周邊環境缺氧的情況所引起的生理反應而得獎。

  諾貝爾生醫獎在大傢最關心的感染性疾病治療上給獎也不遺餘力,包括:2005年頒發給澳洲兩位醫學科學在幽門螺鏇桿菌的發現與治療;2008年楚爾郝森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的研究,以及巴赫一桑努希和濛塔巴艾對愛滋病毒(HIV)的發現;以及2021年三位科學傢在C型肝癌病毒(HCV)的發現以及藥物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本書撰稿的颱灣經濟學傢中,有許多師齣諾貝爾獎大師門下,能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麵,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

名人推薦

  曾耀寰(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中研院物理所副技師)

  纍積2001年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導讀:羅時成(長庚大學生物醫學係教授)
  2022年預測得生理/醫學獎呼聲最高的兩位科學傢是卡塔琳(Katalin Kariko)與魏斯曼(Drew Weissman),他們發明mRNA當作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在2020年疫情嚴重期間讓上億的人免於感染或死亡。以mRNA當作藥物是個非常突破性新發明,mRNA不隻可以應用在流行性的病毒感染預防上,也可以應用在癌癥的治療,我猜測他們未來一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推薦文: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
  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以地理劃分,大部分位於北美、少數歐洲國傢和日本;以族裔區分,多數為白人;以性別區分,絕大部分是男性。諾貝爾獎評選看的是結果,這反映齣過往百年的科學研究,全人類隻有少數群體參與較多;往積極麵想,人類的聰明纔智,仍有許多潛能可以挖掘。
 
探索生命奧秘,洞悉醫學前沿:21世紀(2001-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精粹 本書匯集瞭自2001年至2020年間,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所錶彰的二十項裏程碑式的科學發現與貢獻。這不是對某一特定電子書內容的復製或替代,而是對這二十年間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每一章都聚焦於一項改變我們理解生命過程、疾病機製或開創全新治療途徑的突破性工作。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學與細胞信號轉導的深入挖掘(2001-2010) 2001年:細胞周期調控的發現 這一年的殊榮授予瞭對細胞周期關鍵調控機製的發現者。細胞分裂是一個極其復雜且精確控製的過程,任何失調都可能導緻癌癥等嚴重疾病。本部分將詳盡闡述發現的那些核心蛋白復閤物,它們如同精密的“時鍾”,確保細胞在正確的時間分裂、生長或停止增殖。我們將深入解析調素(Cyclins)和依賴性激酶(CDKs)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DNA損傷修復和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關鍵角色。研究人員揭示瞭細胞如何“檢查點”來監控自身的完整性,防止錯誤遺傳物質的傳遞。 2002年:神經信號轉導與感覺機製 2002年的奬項錶彰瞭對嗅覺感受機製的重大貢獻。我們如何感知氣味,這個看似日常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復雜的分子生物學過程。本章會描繪齣從氣味分子接觸到神經信號發送至大腦的完整通路。重點在於描述特定的嗅覺受體基因傢族的發現,以及這些受體如何以“組閤編碼”的方式,讓我們的鼻子能夠區分數以萬計的不同氣味。這不僅是感覺生理學的勝利,也為理解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的通用信號機製提供瞭典範。 2003年:關於細胞和有機體發育的信號機製 這一年的奬勵聚焦於對信號傳導通路,特彆是與有機體發育至關重要的“Wnt信號通路”的發現。Wnt蛋白傢族在胚胎發育、乾細胞維持乃至癌癥發生中都扮演著核心角色。我們將詳細解析Wnt信號是如何通過靶嚮特定蛋白(如β-catenin)的降解復閤物來激活下遊基因錶達的,以及這種調控失衡如何影響組織再生和器官的形成。 2004年:脂肪酸代謝的調控發現 對脂肪酸代謝關鍵調控機製的洞察,揭示瞭能量穩態的分子基礎。長鏈脂肪酸的氧化是能量供應的重要來源,而其代謝失衡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綜閤徵密切相關。本章會詳細介紹那些調控脂肪酸攝取、轉運和氧化的關鍵酶和轉錄因子,例如PPARs(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它們是調控能量平衡的“主開關”。 2005年:神經係統中的信號傳導機製 2005年的奬項頒給瞭對感覺神經係統中突觸傳遞的機製發現。突觸是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關鍵結構。本部分將聚焦於神經遞質如何被釋放、如何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閤,以及離子通道在快速、精確信息傳遞中的作用。特彆是對NMDA和AMPA等榖氨酸受體的深入分析,這些受體被認為是學習和記憶形成的分子基礎。 2006年:RNA乾擾(RNAi)的發現 RNAi現象是分子生物學領域的一場革命。這項發現揭示瞭細胞內一種普遍存在的、用於精確調控基因錶達乃至防禦病毒的機製。我們將探討小分子雙鏈RNA如何引導RISC(RNA誘導沉默復閤體)靶嚮並降解特定的信使RNA(mRNA),從而“沉默”特定基因。RNAi的發現不僅深化瞭我們對基因調控的理解,也為開發全新的基因治療和藥物靶點提供瞭強大工具。 2007年:誘導多能乾細胞(iPS細胞)的先驅工作 2007年的榮譽授予瞭開創性的工作,即證明瞭成熟的、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可以被“重編程”迴多能乾細胞狀態。這項技術,即iPS細胞的産生,極大地推動瞭再生醫學的發展,提供瞭繞過胚胎乾細胞倫理爭議的替代方案。我們將詳細介紹轉錄因子“山中要素”(Oct4, Sox2, c-Myc, Klf4)如何協同作用,重塑細胞的錶觀遺傳圖譜,使其恢復到胚胎般的潛能。 2008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發現 對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貢獻給予瞭肯定。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其發現是病毒學和免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本章將迴顧從病因的早期探索到成功分離和鑒定病毒的全過程,以及對HIV如何攻擊和削弱人體免疫係統(特彆是CD4+ T淋巴細胞)的分子機製的闡述。 2009年: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 2009年的工作揭示瞭染色體末端結構——端粒的保護機製及其與細胞衰老的關係。端粒如同鞋帶末端的塑料頭,保護著遺傳物質不被降解。本部分將闡述端粒酶(Telomerase)這種反轉錄酶如何維持端粒的長度,以及端粒縮短如何成為細胞衰老和組織功能退化的標誌。 2010年:先天免疫係統的激活機製 該奬項錶彰瞭對先天免疫係統如何識彆病原體的關鍵機製的發現。先天免疫是人體抵禦感染的第一道防綫。研究人員識彆齣瞭模式識彆受體(PRRs),如Toll樣受體(TLRs),它們能夠感知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從而觸發炎癥反應和激活適應性免疫。這極大地加深瞭我們對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機製的理解。 第二部分:基因編輯、免疫學與疾病治療的新紀元(2011-2020) 2011年:體外受精和胚胎發育的突破 對體外受精(IVF)的成功突破及其對不孕不育治療的深遠影響給予瞭肯定。本章將迴顧從卵母細胞的成熟、受精到早期胚胎培養的技術發展曆程,重點分析實現這一目標所依賴的細胞生物學和生殖內分泌學知識的積纍。 2012年:免疫係統對腫瘤的調控機製 2012年的奬項標誌著癌癥治療進入瞭免疫療法時代。研究人員發現瞭對T細胞活化進行“負性調控”的關鍵分子機製,即PD-1/PD-L1和CTLA-4通路。本部分將詳述這些“免疫刹車”是如何被腫瘤細胞劫持以逃避免疫監視的,以及如何通過阻斷這些通路來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 2013年:調節囊泡轉運的分子機製 該奬項頒給瞭對細胞內物質精確運輸係統的發現。細胞內的囊泡轉運係統負責激素、神經遞質和廢物在細胞內外的精確遞送。本章將聚焦於SNARE蛋白復閤體,它們如同分子“對接器”,確保囊泡與目標膜的精確融閤與物質釋放。 2014年:空間定位的細胞機製 對大腦中定位係統的關鍵發現得到瞭認可。科學傢們識彆齣大腦中負責“內部GPS”的細胞,包括“位置細胞”(Place Cells)和“網格細胞”(Grid Cells)。我們將探討這些細胞如何協同工作,構建和維護我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地圖,這對於理解阿爾茨海默病等影響空間記憶的疾病至關重要。 2015年:抗瘧疾藥物的發現 對發現新型抗瘧疾療法的貢獻給予瞭肯定。瘧疾仍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本章將深入解析青蒿素的發現曆程,闡述這種天然藥物是如何有效地殺死瘧原蟲的,特彆是其在寄生蟲清除宿主血紅細胞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機製。 2016年:自噬(Autophagy)的機製發現 自噬是細胞自我“清潔”和迴收利用受損細胞器的重要過程。本奬項錶彰瞭對這一基本生存機製的分子基礎的闡明。我們將介紹自噬體是如何形成、包裹細胞內物質,並將其輸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和迴收利用的,以及自噬在抵抗感染、維持細胞穩態中的作用。 2017年:生物鍾的分子機製 2017年的榮譽屬於對控製晝夜節律的分子機製的發現。生物鍾影響著我們幾乎所有的生理功能。本部分將詳述一組核心的“節律基因”(如Period和Timeless),它們如何通過正負反饋迴路在細胞內産生大約24小時的振蕩周期,以及這種節律如何與環境光信號同步。 2018年:癌癥免疫治療的突破 繼2012年之後,2018年的奬項進一步聚焦於免疫療法,特彆是對T細胞如何識彆和摧毀癌細胞這一特定機製的發現。本章將詳細闡述T細胞受體(TCR)如何識彆被抗原呈遞細胞(APCs)展示的肽段,以及這種識彆如何被設計用於開發新型的嵌閤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 2019年:通過靶嚮HIF-1α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 對關鍵發現的肯定,即闡明瞭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水平的分子機製。缺氧是許多疾病(如癌癥、中風)的核心特徵。本章將聚焦於缺氧誘導因子(HIF-1),它是一種轉錄因子,如何在氧氣水平降低時穩定下來,並激活下遊基因,從而促進血管生成和能量代謝的重編程。 2020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發現 最後一年的殊榮授予瞭對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發現。HCV是導緻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部分將迴顧從病毒的初步鑒定到其完整基因組測序的全過程,以及基於這些知識,開發齣高效、可治愈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s)的曆程。 總結:跨越二十載的醫學人文關懷 這二十年的諾貝爾奬成果,清晰地勾勒齣生命科學從宏觀生理現象轉嚮微觀分子機製,並最終迴歸到精準診療的演進路徑。每一項發現都不僅是基礎科學的勝利,更是對人類健康福祉的深切承諾,它們共同構築瞭當代醫學的堅實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是颱灣本土科普領域的代錶性刊物,代錶好幾個世代的颱灣科學傢和理工知識分子迴饋社會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學沙龍風貌以及在中學科學教育和科學政策上所造成的影響,都是《科學月刊》在颱灣科學社群發展以及文化影響方麵的具體錶徵。作為國內科普推廣的重要刊物,介紹每年的諾貝爾獎內容是不可少的任務與目標。《科學月刊》距上次將介紹諾貝爾獎文章集結成冊,已過十年,這次與八旗文化閤作,十年磨一劍,刊齣閤集,也望在科學知識的傳遞和纍積上,有所貢獻,不僅如此,《科學月刊》還會持續介紹每一年的諾貝爾獎成果,為下一個十年一書而努力。

圖書目錄

序│曾耀寰
導讀 生醫獎的五大類別│羅時成
推薦文 關於諾貝爾獎二、三事│寒波

2001|諾貝爾生醫獎  無止盡的生命探索——細胞分裂的調控
2002|諾貝爾生醫獎  1. 翻開閻羅王的生死簿
2. 細胞凋零話從頭
3. 打開細胞分化的大門
2003|諾貝爾生醫獎  核磁造影之今昔
2004|諾貝爾生醫獎  嗅覺生理知多少
2005|諾貝爾生醫獎  消化醫學的新紀元
2006|諾貝爾生醫獎  生物體內的訊息攔截戰
2007|諾貝爾生醫獎  基因改造敲開疾病研究之門
2008|諾貝爾生醫獎  揭開緻病原的麵紗──人類乳突病毒與愛滋病毒
2009|諾貝爾生醫獎  染色體DNA的守護者──端粒與端粒酶
2010|諾貝爾生醫獎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試管嬰兒的漫漫長路
2011|諾貝爾生醫獎  維繫健康的抗病機製──免疫係統活化的秘密
2012|諾貝爾生醫獎  反轉細胞命運──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技術的突破
2013|諾貝爾生醫獎  細胞的貨運係統──抽絲剝繭囊泡運輸歷程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心之所嚮──埋藏在腦內的空間導航係統
2015|諾貝爾生醫獎  1. 百萬人的福音──寄生蟲疾病新療法
2.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屠呦呦―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
2016|諾貝爾生醫獎  大隅良典與細胞自噬
2017|諾貝爾生醫獎  晝夜節律
2018|諾貝爾生醫獎  癌癥免疫療法
2019|諾貝爾生醫獎  1. 從腎臟細胞發現呼吸奧秘
2. 破解細胞感測氧氣與缺氧調節之謎
2020|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病毒——第一個可以治癒的人類慢性病毒感染
2021|諾貝爾生醫獎  史上最「有感」的諾貝爾獎?解開溫度與觸覺的身體感覺之謎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80569
  • EISBN:97862695805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集結瞭二十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專著,對我這個長期關注科學發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尤其是那些重大突破背後的研究者,他們的奮鬥史和科學思維的光芒,在這本書裡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別欣賞它不隻是羅列獲獎名單和成果,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關鍵的實驗設計、跨學科的整閤,以及科學傢們如何麵對長期的質疑與瓶頸。例如,關於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脈絡,書中透過不同年份的獲獎成果串連起來,讓讀者能清楚看見科學是如何一步步纍積,從理論假設到精準操作的艱钜歷程。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被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感所震撼,同時也深刻體會到科學研究的漫長與寂寞。對於我們一般讀者來說,能從這樣的權威彙編中,間接地參與到這些劃時代的學術對話中,無疑是一種知識上的盛宴,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生命科學前沿的想像空間,也激發瞭我對基礎研究的敬意。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科技愛好者,我對於這類聚焦於國際頂尖成就的齣版品始終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挑剔的眼光。這本迴顧瞭二十年諾獎成果的電子書,確實達到瞭很高的水準。它的優勢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脫齣單一事件的討論,去審視科學發展的整體趨勢。例如,近十年來,與老化、細胞重編程相關的研究屢獲殊榮,這本書便巧妙地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發現,編織成一個關於「生命可塑性」的宏大敘事。書中的圖錶和概念解釋非常精準,對於那些需要將複雜科學概念應用到自身學習或工作上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而且,電子書的形式讓檢索和註記變得非常方便,這在查閱大量專業名詞和歷史文獻引用時,大大提升瞭閱讀效率,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即時和彈性。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彙編在結構設計上展現瞭編輯者的深厚功力。它並非簡單的時間軸羅列,而是透過主題式的穿插與迴扣,讓不同年份的獲獎成果之間產生有趣的對話。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某個領域的成熟如何催生瞭另一個領域的爆發,這種知識的連鎖效應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對於我這樣對醫學史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最過癮的部分,莫過於書中對「跨界閤作」的描繪。許多革命性的發現,往往是生物學傢、化學傢甚至物理學傢共同努力的結晶。書中對於這些跨領域的橋樑是如何搭建起來的細節描述,非常到位,讓人體會到真正的科學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邊界地帶。總體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二十年成就的緻敬,更像是一張指引未來研究方嚮的星圖,其價值遠超一般科普讀物,是值得反覆品讀的案頭常備書。

评分

翻閱這本橫跨兩個世紀的諾貝爾醫學獎紀實,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許多看似突如其來的重大突破,其實都是經歷瞭數十年如一日的基礎研究纍積的結果。書中對一些研究者在「黑暗時期」堅持不懈的描寫,非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科學的偉大,從來都不是建立在運氣之上,而是源於對細微差別的極緻敏感和不屈不撓的求證精神。這本書很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科學傢精神」的精髓,而不是流於對結果的炫耀。舉例來說,對某些信號傳導路徑的闡明,書中不僅解釋瞭機製,更著墨於早期學界對這些觀點的質疑與爭論,這種對學術辯證過程的忠實記錄,遠比單純的知識灌輸來得更有啟發性。它提醒我們,科學的進步總是在懷疑與辯論中螺鏇上升,這對於我們身處資訊爆炸時代,需要辨識真偽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心態訓練。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編排和敘事風格,讓我這個習慣瞭快速資訊吸收的現代人,不得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它處理的題材涵蓋瞭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眾多領域,每一章節的切入點都極具學術深度,同時又不失科普的親和力。我個人最著迷於它如何將複雜的生物機製,轉化為易於理解的邏輯鏈條,那種「解謎」的過程,比看偵探小說還要引人入勝。書中對於特定研究領域的歷史背景交代得非常紮實,讓讀者明白,當某項技術或理論被確立時,背後有多少被推翻的假設和被遺忘的先驅者。這不僅僅是一本科學史,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求知慾和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對於想要從基礎層麵瞭解當代醫學進展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極為堅實的學術骨幹,讓人讀完後,麵對任何醫學新聞都能有更為獨立和深刻的判斷力,不再盲從錶麵的宣傳口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