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書法 (電子書)

敦煌書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川
图书标签:
  • 敦煌书法
  • 书法
  • 中国书法
  • 敦煌艺术
  • 书法艺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电子书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書法藝術史學的視角看敦煌寶藏

風格獨特的書法家╳知名紀錄片導演
將為你帶來一場隱祕的盛宴

燦爛的敦煌書法不該埋在西北的流沙裡,
應該被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

唐代的小學生是如何練字?
寫經手們如何練成高超的書法功夫?
貌不驚人的木簡究竟藏著什麼書法密碼?

升學考試的壓力,使越來越多學子遠離了書法;
網路時代的到來,讓越來越多人告別了紙和筆。
有些人開始擔心,在鍵盤和滑鼠的敲擊聲中,
五千年歷史的書法藝術,會不會從此成為絕響?

其實,傳統和創新的課題早在一千年前的敦煌就已完美解決!
敦煌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歐洲、世界的文化輸出。
敦煌非但沒有被西方同化,反而獲得了空前的創造力。

▎為什麼說敦煌是中國書法最重要的源頭之一?
敦煌地處偏僻,遠離政治中心,許多人認為其文化如其地貌般荒涼。
其實不然,中國全面走向封閉之前的1000多年間,
敦煌一直對外開放,留下了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書法其發展演變的幾個關鍵點是在敦煌完成的。
•古文字向今文字轉變的里程碑──敦煌漢簡。
•創立了今草書的草聖張芝、亞聖索靖。
藏經洞保存了10多個朝代、長達7個世紀的5萬多件書法原作,
是中國書法最龐大的歷史檔案,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究竟是先有楷書還是先有草書?
人們原來都認為是楷書在前,草書在後,書法練習也嚴格遵從此順序。
但現在敦煌馬圈灣出土的漢簡上已出現了章草,而當時並沒有楷書字體。
說明草書在前,後來才演變出行書、楷書,這是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發現!

►漢代留下來的簡牘書寫奔放自然,灑脫率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它們出自無數寫手之手,他們為何都能寫得一手好字?

►過去有人懷疑王羲之的傳世名作《蘭亭序》是唐人偽造的,
為什麼在敦煌漢簡發現後,這些疑問都不攻自破了呢?

►魯迅小說《孔乙己》中主角的名字從何而來?
敦煌藏經洞的唐代遺書中出現多次「上大人孔乙己」,
它們之間究竟有著何種關聯?

⋯⋯
所有問題,本書將為你一一解答!

翰墨流光: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自古以来的演变脉络、美学精髓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它并非一部专注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流派的专著,而是一部宏观审视中国书法艺术生态的文化读本。 第一章:笔墨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追溯了中国文字的雏形及其与书写实践的早期结合。从甲骨文的刻凿之美,到金文的庄重典雅,我们考察了文字作为记录工具如何逐渐升华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重点分析了殷商至西周时期,书写载体(龟甲、兽骨、青铜器)对笔法和结构的影响。 1.1 文字的符号化与早期审美:探讨了在商周时期,文字符号的程式化过程,以及这种程式化如何在无意中奠定了后世篆书的审美基础。分析了铭文中线条的粗细变化和章法的疏密布局所蕴含的韵律感。 1.2 篆书的定型与演变:详细阐述了周朝晚期“书同文”政策对文字规范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结构性变化。重点剖析了秦朝李斯等人对文字的整理工作,如何确立了小篆端庄、匀称的典范。 1.3 隶变的突破: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本节深入分析了隶变的技术革新——由圆转为主的线条向方折的过渡,以及它对笔画名称(如波磔)的正式确立。通过对秦简、汉简的考察,揭示了隶书在不同地域和书写速度下的多样面貌,并指出隶书如何为后世的楷书奠定了“蚕头燕尾”的基本笔法规范。 第二章:士人精神与“中和之美”的奠基 汉魏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人阶层的兴起,书法开始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哲学和人格象征意义。 2.1 草书的自由之声:本章着重探讨了章草的成熟及其向今草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张芝、崔瑗等早期草书大家的贡献,他们如何突破隶书的束缚,使线条的连带和气韵的贯通成为可能。草书不仅仅是快写,更是情感喷薄的载体。 2.2 楷书的最终确立:楷书,作为“正书”,其规范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本节细致考察了钟繇、邯郸淳等奠基者,以及魏晋时期碑刻中曹魏、两晋楷书风格的差异。探讨了楷书中“间架结构”的理论构建,即点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何决定整体的稳定与灵动。 2.3 二王气象与帖学高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巅峰。本章分析了“书圣”的博采众长,如何融合篆隶的骨力与草书的气势,形成妍美流便、精妙绝伦的“二王体”。帖学的兴盛,标志着书法审美的重心从公共的碑刻转向私密的、可供摩挲的纸本作。 第三章:书体的并存与风格的多元化 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书法体系的整合与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三体趋于成熟,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高峰。 3.1 北碑雄强与南帖秀逸的对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书法风格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北方的碑刻(如龙门二十品、魏碑)以其雄强、古拙、刀法劲健为特征,强调“金石气”;而南方的帖学则继承了二王余绪,追求“妍秀、内擿”。这种对峙极大地丰富了后世书家的取法资源。 3.2 盛唐气象与法度森严:唐代是书法艺术的“盛世”。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共同构建了唐楷的“黄金标准”。本节重点解析了唐代对法度的极致追求,以及颜真卿、柳公权两位巨匠如何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哲学思想,在唐楷的规范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颜体的博大雄浑、寓圆于方,柳体的骨力遒劲、结体严谨,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 3.3 张扬的草书与实用化的行书:唐代草书在张旭、怀素手中达到了“狂”的极致,抒情性和表现力空前增强。同时,行书在唐代也日益成熟,成为日常书写的主流,其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为后世(如宋代)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第四章:文人精神与意趣的觉醒 宋代是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转向,从追求“法度”到强调“意趣”和“个性解放”。 4.1 宋四家:尚意书风的形成:苏轼提倡“我书意造我”的理念,强调书法是个人性情和学识的自然流露。米芾则以其“刷字”和对古人书法的独到见解,开创了潇洒俊逸的新风。本章分析了宋代士大夫如何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突破了唐代过于侧重法度的束缚。 4.2 元代:复古思潮与古典的回归:元代书家,尤其是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力图回归晋唐的典雅之风。赵孟頫对楷书和行书的精准把握,使得魏晋风度得以在元代得以延续和弘扬。同时,探讨了吴镇、赵孟頫等人对篆隶的重新发掘,为清代的碑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第五章:金石之声与书法的革新 明清时期,随着考古的深入和印章艺术的繁荣,书法审美进入了一个多元、冲突与融合的阶段。 5.1 明代:台阁体的程式化与吴门画派的书法:明初的“台阁体”代表了官方审美对规范的极致化,但也带来了僵化。与之相对,以文征明、祝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家,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绘画的笔意,使得行草书更具文人气息。 5.2 清代碑学的崛起与理论的深入:清代中期,随着金石学的兴盛,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开始质疑帖学一脉的合法性,高举“碑学”大旗。他们从北碑、汉隶中汲取古拙雄强的力量,强调笔法源于篆隶,并强调书法的“金石气”。本章详细梳理了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以及它如何重塑了近现代书法的面貌。 5.3 篆隶的复兴与个性的张扬:清末民初,书家们在篆书和隶书的实践中寻找突破口,试图打破楷行草的既有框架。对古文字的深入研究,使得线条的肌理感和异域美感重新被重视,为二十世纪书法艺术的实验性探索奠定了基础。 结语:传统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几个核心魅力:线条的生命力、结构的平衡感、章法的气韵流动以及书写者的人格投射。展望未来,本书认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对传统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对当代生活感受的真诚表达。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其“写”的本质,永远面向当下。

著者信息

秦川,書法家協會會員、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敦煌歷史文化紀錄片創作,代表作有《大河西流》、《敦煌書法》、《敦煌伎樂天》、《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中國石窟走廊》等,並著有《敦煌畫派》。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輯 流沙墜簡
 從北京奧運會徽談起
 中國書法界的核爆
 敦煌漢簡出土這百年
 漢代為何人人寫得一手好字
 先有楷書還是先有草書
 秦漢簡牘開一代書風
第二輯 草聖故里
 草聖老家今何在
 王羲之讓三分的張芝
 草聖的明星效應
 從墨池到蘭亭
 索將軍原是大書家
 北府張家怎麼走
第三輯 寫經風流
 千年翰墨重見天日
 中國書法的基因寶庫
 藏經洞裡的篆、隸、草、行、楷
 唐朝怎麼還有硬筆書法
 草聖故里拜書聖
第四輯 翰墨千秋
 孔乙己何許人也
 唐代學童的習字本
 從敦煌書法裡找到突然的自我
 流螢先生的碑林夢
附 蘭州碑林紀略
跋 喚醒我們的民族記憶,應該從敦煌重新開始
代後記 掩埋在流沙中的中國文化之魂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713947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1.9MB

图书试读

序言
Preface
劉正成
(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

  沒想到,《敦煌書法》在電視臺幾個頻道播出後,會引起如此巨大反響。從書法藝術史學的視角看敦煌寶藏,它既是學術的,又是藝術的,深入淺出,妙趣橫生,讓人頗有刮目之感。說它是學術的,是指它的現代藝術史方法論特徵;說它是藝術的,則是指它豐富生動的影像視覺形象。
  大家知道,「敦煌學」是當今世界一百年來的顯學,但「敦煌學」中的書法藝術學卻並不顯,還有些冷落。王國維與陳寅恪二位先哲早就論述過敦煌寶藏重見天日後的學術意義,至今仍是當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論箴言。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一文,謂「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於是列舉殷墟甲骨文字、敦煌簡牘等為證。陳寅恪又專就敦煌發現的材料立說,認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如果就其學術史的源流和整體影響來看,敦煌寶藏的發現,可以比肩1788年法國拿破崙的軍官在埃及亞歷山大羅塞塔城堡中發現羅塞塔石碑的意義。由於羅塞塔石碑的發現與破譯,世界得以建立了「埃及學」;同樣,由於1907年敦煌寶藏被斯坦因帶回英國,世界得以建立了「漢學」。後來「漢學」內容拓展,便有了「敦煌學」。但「漢學」與「敦煌學」並非中國固有的學問,它和「埃及學」一樣,均是西方學者對東方的解讀。「埃及學」、「漢學」、「敦煌學」均是「東方學」的分支。身為中國首任敦煌和吐魯番學會會長的季羨林先生則委婉地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正因為這種來源於西方的學術觀,他們把敦煌寶藏中的寫經與文書只看成是文獻,所以英國人把敦煌寫經和文書從大英博物館分出來,放進了大英圖書館,而把敦煌繪畫則留在了大英博物館。大約在他們眼中,繪畫是藝術,寫經與文書則不是藝術。因之,「敦煌學」中沒有書法藝術學,便合乎其邏輯。可以理解,西方人能識漢字已屬不易,要看懂書法則是難上加難了。像貢布里希這些後世學問家,雖然也聲稱書法是藝術,而且熱愛書法藝術,但終歸望難止步,對中國的書法藝術只好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敦煌學」中關於書法藝術研究的部分,便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學人的肩上。
  「文字之始,即書法之始。」形、音、義、美是漢字的四重屬性。敦煌遺書包括了由晉、十六國一直到北宋的5萬多卷墨跡,是研究中國漢字書體發展歷史的參照。敦煌遺書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種。有歐陽詢書《化度寺邕禪師塔銘》、柳公權書《金剛經》、唐太宗李世民書《溫泉銘》,甚至還有王羲之《十七帖》臨本3帖。這些拓本和臨帖與各個時代的寫經、寫本,均是極為寶貴的碑拓和墨跡珍品,它們來自中原南北各地,因之也是中古時期書法藝術風格發展的歷史縮影。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這部《敦煌書法》紀錄片還從社會風俗學的視角,用「上大人孔乙己」的寫經生認字練書墨跡,舉證了敦煌遺書中關於書法藝術學習和創作的狀態,讓這些寶藏與時代和生活獲得了密切關係。換句話說,這部專題片讓一段輝煌書法時代「活」了起來。其中,關於東漢末年「草聖」張芝及其兄弟張昶的內容,也讓漢魏時期書法史「活」了起來。我認為,這是使用影像資料進行「敦煌學」研究的一篇「論文」。現在,將之集輯成書,便具有這種敦煌書法研究的文獻形態,讓「敦煌學」的藝術研究獲得了多維度效應。同時,作為當代書法史研究來說,也是開了新生面。
  當然,還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書法》並非一個考古學的知識片,它還與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現象對接,呈現了知識的立體感和當下感。也許因為該片製作人本來就是書法家的緣故,影片透過與當代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的對話,探討敦煌書法對當代書法藝術的影響力,這似乎已超出傳統「敦煌學」的藩籬,把它的觸角伸向了更遠更深的地方,避免了靜態歷史知識可能的平板和枯燥。
  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國際「敦煌學」研究的中國符號大大增多,並接上一百年來國際「敦煌學」的潮流與文脈,使之推向新的高潮,達到新的境界。那時,我們是否可以把季羨林先生的那句話修改一下驕傲地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感謝《敦煌書法》節目製作人,感謝參與《敦煌書法》節目的所有學人、藝術家和同人!讀者在欣賞影視聽圖像後,手執此書,必將進一步感受到你們創造性的勞動與彌足珍貴的貢獻。
  聊獻數語,是為序。

庚寅孟夏匆草於泥龜夢蝶堂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網路上的資源雖然多到爆炸,但品質參差不齊,很多所謂的「教學影片」或「電子圖集」,雖然方便檢視,卻總是少了一種儀式感和專注力。我個人比較偏愛那種需要「慢讀」的書,每一頁都需要時間去消化、去對照著自己的筆法反覆思考。我非常重視書籍在排版上的邏輯性,例如,當介紹一個特定的碑帖時,是否能將其精華部分放大、並輔以旁註說明其結構上的獨到之處,或是提出幾個常見的錯誤臨摹方向,提供修正建議。此外,對於材質的討論也很關鍵,不同的紙張、毛筆特性對書法的最終效果影響至鉅,一本好的參考書,應該要能涵蓋這些實務層面的探討,而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這種紮實的內容,才能真正幫助到我們在日常練習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驚艷,拿在手裡質感絕佳,那種厚實的觸感,搭配上精緻的燙金字體,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覺得賞心悅目。書皮選材的紋理,似乎還隱隱透著一股古樸的氣息,讓人彷彿能透過指尖感受到敦煌藝術那種跨越時空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選用也很講究,墨色印製得非常飽滿清晰,即便是對比強烈的線條,也能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特別是那些精選的拓片摹本,無論是細節的勾勒還是整體氣韻的呈現,都處理得無可挑剔,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尤其注重工藝美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光是作為藝術品收藏價值就非常高了。翻閱的過程中,那種油然而生的莊重感,讓人不敢稍有怠慢,也更能投入到對中華文化瑰寶的欣賞之中。這種對實體製作的用心,在現在這個數位化時代,實在是難能可貴,讓人更加珍惜。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舊書櫃,看到好幾本年輕時買的書法字帖,才赫然發現,對於真正「筆墨之道」的探討,當代出版的書籍往往顯得有些流於表面,比較偏向於技巧速成的教學,缺少了對書寫精神層面的挖掘。我期望能找到那種能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氣」與「韻」的書籍,畢竟書法不只是結構的模仿,更是個人性情的流露。我希望能看到對歷代書法大家在創作心境上的深度剖析,或是關於特定書體在歷史演變中,其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其風格轉變的論述。例如,探討魏晉風度如何賦予行書那種灑脫不羈的氣質,或是盛唐時期楷書如何體現恢弘大度的時代精神。這種能將藝術與歷史、哲學融會貫通的著作,才能真正拓寬讀者的視野,讓習書成為一種涵養德性的過程,而不只是臨摹線條的重複練習。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接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學子,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與期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種藝術形式,必須從它的源頭開始追溯,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在學習書法時,我特別關注那些能夠提供豐富的歷史背景資料,以及不同時期風格演變脈絡梳理的書籍。我認為,優秀的藝術書籍不僅要呈現作品本身的美,更要提供一個「解讀」的框架,讓讀者能從中看到歷史的縱深感。例如,不同朝代對印章的使用習慣、對紙張墨料的追求,乃至於文人雅集如何推動書風的革新,這些細節的鋪陳,對於建立一個立體的認知非常有幫助。如果一本書能像一位導覽員,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些藝術家們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創作掙扎與突破,那將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

评分

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我對那些能夠清晰區分不同風格流派的書籍,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例如,將隸書的「蠶頭雁尾」與楷書的「方正嚴謹」進行系統性的比較分析,並用清晰的圖例標示出筆畫的提按頓挫,這對初學者或進階者都是極大的幫助。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結構嚴謹的分類體系,能讓讀者在面對浩如煙海的碑帖時,不至於迷失方向。更理想的情況是,書籍能針對某一種特定的字體(比如小篆或狂草),深入探討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書家手中的細微差異,並提供清晰的演變路徑圖。這種學術性的梳理,能讓讀者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藝術鑑賞體系,從而跳脫出單純的模仿階段,邁向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創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