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求傳:從零到卓越的識與謀 (電子書)

吳敏求傳:從零到卓越的識與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敏求
图书标签:
  • 吳敏求
  • 企業家精神
  • 商業策略
  • 領導力
  • 台灣企業
  • 傳記
  • 創業
  • 經營管理
  • 識與謀
  • 卓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吳敏求:「有的人很會創業,有的人很會救公司,
很少人像我同時有這兩種經驗,這兩種經驗完全不一樣,
一個是從小變大,一個是從大變小。」
 
從客廳的任天堂主機到車庫裡的車子,都少不了旺宏的記憶體﹗
台灣第一位登上《富比士》封面的企業家吳敏求,
首度分享,他帶領旺宏從零到全球第一大快閃記憶體的經營智慧﹗
 
  1989年創立旺宏之初,吳敏求就堅持自主研發,不走代工之路,讓旺宏至今擁有八千多項專利,成為台灣唯一打贏國際專利官司的企業,更堅持做出世界第一品質,讓各大企業都爭相與他合作,這是他胸懷萬里、遠見獨具的「識」。
 
  在旺宏仍是沒名、沒資金、沒政府支持的「三無」小公司時,他就讓任天堂和台積電兩大企業都願意與他合作,並以專注優勢和比領先者更大膽的創新思維,帶領旺宏度過2002年的經營危機,不僅谷底翻身,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快閃記憶體公司,這是他洞燭機先、深具商業智慧的「謀」。
 
  現在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並引領全球科技業發展,三十三年他前帶領四十位工程師返台創業,《富比士》稱讚他是對台灣矽島最有貢獻的企業家,他識謀兼具的經營智慧以及對人才的培育,更是對台灣風起雲湧的科技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及貢獻。
 
  【吳敏求跨越兩座低谷,從零到卓越的經營智慧】
  ●我是戰士,要死也要死在戰場上。
  ●我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就沒省過研發的錢。
  ●落後者,一定要比領先者更大膽創新。
  ●顧客不是永遠都是對的,重點是你一定要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特殊價值,才能平起平坐,如果你只是me too,怎麼可能有談判空間?
  ●借力使力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點,你的合作對象一定要有利,而且要有很多利,要先想清楚他的利在哪裡,才能去談判。
  ●「做對」比「做成」更重要,做了沒有競爭力的產品,還不如不做。
  ●能允許失敗的老闆,是因為他們懂得就算失敗,本來七十分的東西, 會因為失敗學習到新東西,反而進步二十分,這種失敗叫做光榮的失敗。
  ●天下沒有一句管理金句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決定,人生是一個過程,要看我們 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是什麼,以及如何聰明解題。      
  ●當你認為成功了,就是失敗的開始。   
  
重量推薦
 
  台灣的年輕一代要記住吳敏求一生的縮影:出生於大陸,成長於台灣,歷練於美國,再創業於台灣。要學會他自己奮發圖強,產品創新領先世界的抱負。──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開風氣之先,帶領學人回國創業;開風氣之先,切入品牌與技術;開風氣之先,開創高科技類股。回饋母校,嘉惠學子,不遺餘力。王道企業家的典範!── 前行政院長、財團法人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張善政
 
  這是一部胸懷鴻圖大志的年輕工程師,一步步借力使力、知人善任,終於成就夢想的企業家奮鬥傳記,也是一本記憶台灣半導體科技發展史的真實記事,非常推薦閱讀。── 前科技部部長、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  陳良基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吳敏求傳:從零到卓越的識與謀 (電子書)》这本书本身,力求详细、自然,并避免任何“AI痕迹”: --- 时代洪流中的开拓者:一部关于科技革新与企业精神的史诗 ——一部聚焦于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个体如何凭借远见、毅力和智慧,构建产业版图的深度观察。 引言:在硅谷的黎明与全球化的十字路口 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由微电子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软件工程共同驱动的巨大变革。这次变革不仅重塑了全球经济结构,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学习和生活方式。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手册,也不是空洞的商业管理理论集合,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精妙地捕捉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群具有远见卓识的先行者们,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锚定方向,披荆斩棘,最终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具有实际市场价值的实体产业的历程。 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领域——高性能计算与半导体制造的交汇点,这是一个需要极高资本投入、漫长研发周期以及精准市场判断力的“硬核”行业。在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每一项突破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攻关与权衡。 第一章:原始积累与远见之光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最朴素也最艰难的。本章详细描绘了早期创业者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凭借一腔热情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完成了从概念到原型(Proof of Concept)的关键跨越。 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技术团队的构建哲学。在那个技术人才尚未像今天这样充裕的时代,如何识别出那些真正具备“工匠精神”和“系统思维”的关键人才?本书通过对早期融资信函、内部备忘录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创始人如何用一个宏伟的愿景,说服了那些最保守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颠覆性技术中。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流向,更是关于信任的建立和对风险的重新定义。 第二章:技术迭代的残酷性与战略定力 任何高速发展的技术领域,都伴随着“技术过时”的幽灵。本章的核心在于展现企业如何在“技术陷阱”中保持清醒。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会因为沉迷于某一种已有的、但潜力有限的技术路线而错失良机。 本书剖析了企业高层在关键技术路线选择上的抉择过程。例如,当业界主流倾向于采用A架构时,公司内部如何评估投入巨资押注于更具长远潜力但初期成本高昂的B架构的合理性?我们追踪了那些关键的技术评审会议,记录了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最终领导层如何基于对摩尔定律更深层次的理解,做出了看似逆潮流而动的战略性赌博。这些决策的背后,是深刻的技术理解与对市场接受度的审慎预估。 第三章: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的艺术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本章将叙事从技术研发转向了全球运营与供应链韧性的构建。 在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浪潮中,供应链不再是简单的物料采购,而是一种战略资产。本书细致考察了企业如何应对地缘政治的波动、汇率的起伏以及不同国家间知识产权保护差异带来的挑战。我们特别关注了企业在亚洲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的初期布局策略——这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为了吸纳全球最优秀的工程人才和最成熟的制造工艺。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在人才培养和政府支持上的差异,我们看到了全球化时代下,企业对“效率”与“安全”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 第四章:文化熔炉与人才磁场的形成 一家科技公司的持久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其内部能否形成一种持续的创新文化。本书将很大篇幅用于剖析企业的“软实力”建设。 我们审视了企业如何在快速扩张中,避免文化稀释和组织僵化。核心议题包括: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激励顶尖专家,又能包容初级创新者的激励机制?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如硬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市场营销专家)之间的沟通壁垒?书中描绘了一系列内部改革案例,例如引入跨部门“轮岗”制度,或设立专门的“失败博物馆”,用以纪念那些虽未成功但提供了宝贵经验的项目。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构建“持续学习型组织”的基石。 第五章:超越产品:构建产业生态的责任 真正的行业领导者,不会满足于仅仅销售产品。本章探讨了企业如何从“供应商”升格为“生态系统构建者”。 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商业决策:是否开放核心专利以鼓励下游创新?如何平衡与竞争对手在某些标准上的合作与在其他领域上的竞争?书中详细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赞助学术研究,以及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来引导整个技术生态向着更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方向演进。这是一种超越短期盈利的“产业责任感”的体现,是衡量一家科技巨头成熟度的重要标尺。 结语:不变的驱动力与未来的回响 纵观全书,我们发现,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驱动这一切变革的核心要素始终未变: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解决复杂问题的执着,以及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坚定信念。本书为所有身处变革时代,渴望从零开始建立一番事业的思考者,提供了一部关于远见、谋略与实践的深刻教科书。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未来商业领袖的一种无声激励。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敏求/口述
 
  美國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碩士,1989年創辦旺宏電子,現為旺宏電子董事長暨執行長。三十三年前,以過人的膽識及魄力,帶領數十位科技人士由矽谷返台創業,扭轉當時高科技人才流向海外的風氣,1995年,更為了協助台灣高科技產業獲得足夠的資源進行研發,促使政府成立了以高科技產業為投資標的「第三類股」。創業之初,吳敏求即堅持自主研發,不走代工之路,在他的帶領下,旺宏如今已是世界級的非揮發性記憶體領導公司,在唯讀記憶體上更是全球第一大企業。
 
  其傑出表現不僅為台灣首位躍登《富比士》雜誌封面人物的企業家,亦曾榮獲《Electronic Business Asia》「亞洲最佳經理人」(1996年)、美國電子買家新聞「全球25位創新企業總裁」(1997年)、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傑出貢獻獎」(2000年)、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亞洲之星」之50大企業家(2001年),以及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三校名譽博士(2011年、2016年、2020年)和工研院院士(2021年), 2022年更榮獲國家最高榮譽第五屆總統創新獎。
 
楊倩蓉/採訪撰文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畢,擁有二十年新聞深度報導經驗,曾先後擔任《商業周刊》主筆、《Cheers》雜誌資深主編、《30》雜誌主編,現為作家。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話 吳敏求:接近滿分的奮鬥人生——分享旺宏董事長的識與謀 高希均
前言 半導體孤鷹的不凡創業路:第一位登上《富比士》封面的台灣企業家

Part 1 創業:以小博大、借力使力
「我人緣不好,從不應酬,樹敵我也不在乎,只要客戶買我東西滿意就好。」
第1章 出矽谷記:帶領矽谷工程師返台創業,首開海外專業人士返台潮
第2章 槓桿效應:小公司如何找到必勝切口,獲得任天堂大客戶
第3章 能力變籌碼:從任天堂到台積電,為什麼他們都願意合作
第4章 談判,從利他開始:先想客戶可以得到什麼好處,再提供你的價值
第5章 推動無紙化工廠:提早三十年數位轉型,靠電腦打敗日本人的紀律
第6章 寧靜革命:推動「第三類股上市」,打通數位轉型三關卡
第7章 走動式管理:首開科技業週休二日,打造竹科第一座員工運動中心
第8章 雙贏取代輸贏:親上談判桌,員工眼中的「super sales」

Part 2 養成:少年,就能一個人解決問題
「我天生有一個長處,碰到問題會自己去找辦法,這讓我跟別人不一樣。」
第9章 邏輯是最好的武器:從小獨立,培養出解決問題的個性
第10章 天生的管理者:軍中初露鋒芒,不畏承擔責任
第11章 這輩子最用功的兩年:史丹佛給的創業養分,受用一生
第12章 有目的轉換不同公司﹕主動爭取機會,學習如何創業

Part 3 谷底重生:專注,勇敢砍掉重練
「我是戰士,要死也要死在戰場上。」
第13章 半導體鐵漢倒下:創業十年從未休息一天,心臟不堪負荷
第14章 第一個十年的創業啟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埋下失敗伏筆
第15章 谷底心態:落後者,要比領先者更大膽創新
第16章 目標管理:一年只設定一個目標,用「聚焦」讓公司重生
第17章 經營權之爭:與力晶正面對決,絕地大反攻 196
第18章 第二個十年的創業啟示:有多少人做多少事,不要過度擴張

Part 4 堅持創新:著眼未來,反敗為勝
「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沒省過研發的錢。」
第19章 可預測的虧損:購買12吋廠,歷經五年折舊陣痛期
第20章 研發人才的天堂:不做me too 產品,堅持技術自主
第21章 創價,從重研發開始:堅持台灣半導體業要走出代工宿命
第22章 打贏國際專利官司:優良專利品質,使競爭對手屈服
第23章 鼓勵動手的金矽獎與科學獎:二十年前就向下扎根,培養科技種子
第24章 創新教育模式:榮獲總統創新獎
第25章 創業第三個十年的期許:成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領先者

結語 當你認為成功了,就是失敗的開始
採訪後記 為什麼優秀的領導者都愛打橋牌?

附錄1 吳敏求大事記
附錄2 吳敏求得獎紀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4889
  • EISBN:97898652561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傳承。這不只是一個人的奮鬥史,更是見證了台灣電子工業從萌芽到壯大的縮影。作者的文字功力體現在他能夠將複雜的產業技術和艱澀的商業談判,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對於非業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窗口,去了解一個科技巨頭是如何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憑藉著「謀」——也就是縝密的規劃和執行的毅力——殺出重圍。我特別留意到書中對於組織文化塑造的論述,這往往是許多傳記會輕輕帶過的部分。一家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絕非僅靠一兩個明星產品,而是需要一套能自我驅動、持續創新的內在機制。我猜測,吳敏求先生在「識」與「謀」的指導下,建立的企業文化,才是他能從「零」走向「卓越」的真正內功心法,這部分內容的深度,我非常期待能有更詳盡的著墨。

评分

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筆觸非常穩健,不誇張,但力量十足,就像吳敏求先生本人給人的印象一樣——低調、務實、內斂。最讓我欣賞的是,它沒有迴避企業發展中的挫折與低谷。很多成功者的故事總是被美化,但這本書似乎敢於觸碰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時刻,比如早期的合作夥伴分裂、產品線失敗的窘境。這種真實性,恰恰是現代讀者最需要的。它告訴我們,卓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建立在無數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堅韌之上。我個人認為,探討「識」的部分,也就是他如何培養出那種超越時代的眼光,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在那個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他是如何「看見」未來產業趨勢的?這背後必然有一套獨特的資訊篩選和判讀機制,而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找到蛛絲馬跡,學習那種「先知先覺」的智慧,而不是事後諸葛。

评分

翻開書皮,一股濃厚的時代氛圍便撲面而來,彷彿能聞到早期電子產業那種既興奮又帶點草莽氣息的味道。作者在文字的鋪陳上,顯得非常細膩,雖然是傳記,卻沒有落入歌功頌德的俗套,而是將吳敏求先生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幹家。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關鍵決策時刻時,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手法。例如,當他描述企業面臨外資競爭或技術迭代時,吳先生是如何平衡短期獲利與長期佈局的兩難,那種掙扎與權衡,讓人讀來感同身受。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很聰明,不是單純的時間軸敘述,而是穿插了許多對話和訪談片段,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我猜測,在描述他如何建立起那種「家」的企業文化時,一定有許多感人的篇章,畢竟在那個年代,員工跟老闆的情感連結是很深的。對於我這個深耕產業許久的人來說,最想看到的還是他對於「卓越」的定義,那種超越同儕的標準,究竟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失敗與修正中被淬煉出來的,這遠比單純的營收數字來得更有啟發性。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意外地流暢,電子書格式讓我在通勤時也能隨時翻閱,非常方便。從內容來看,它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吳敏求先生的「謀略」。很多企業傳記往往只講結果,但這本書似乎著重於過程中的哲學思辨。我對於他如何引進並消化外國先進技術,進而轉化為符合本土市場特性的解決方案這一段,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這不僅僅是技術引進,更是一種文化和管理思維的碰撞。書中對於早期台灣半導體產業生態的描繪,更是讓我這個業界人士感到無比親切,那些曾經歷過的風雨和共同的奮鬥記憶,都透過文字被重新喚醒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闡述「風險管理」在吳先生決策中的地位,畢竟在高度資本密集、技術門檻極高的行業,一次重大的誤判可能就會導致滿盤皆輸。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說明他是如何評估成功率低但回報極高的「賭注」,那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商業案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樸實中帶著堅毅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角吳敏求先生那種白手起家、胼手胝足的創業精神。我特別喜歡那種泛黃的底色,彷彿訴說著一段漫長卻又充滿荊棘的旅程。光是看著書名,我就能想像裡頭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抉擇。我一直以來都對台灣本土企業家的奮鬥史很有興趣,尤其是在電子產業這個瞬息萬變的領域,從零開始建立起一番事業,那絕對不是光靠運氣就能達成的。這本書光是從書名來看,就點出了「識」與「謀」這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洞察力,一個是策略規劃,這兩者缺一不可。我預期這本書在描述他早期如何在新竹科學園區那塊充滿變數的土地上扎根時,會著墨許多關於市場敏銳度和危機處理的細節。對於許多還在創業路上摸索的年輕人來說,光是學習他如何克服早期資金短缺、技術瓶頸這些「無米之炊」的困境,就已經是無價的寶藏了。我希望能從中一窺那位傳奇人物在面對市場低潮時,是如何穩住軍心,並且找到轉型的契機,這才是真正考驗一位企業領導者智慧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