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Blue的49封分手信 (電子書)

給Blue的49封分手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敏澤
圖書標籤:
  • 愛情
  • 分手
  • 信件
  • 電子書
  • 情感
  • 治愈
  • 成長
  • 失戀
  • 文學
  • 現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告別是為瞭重生
《給Blue的49封分手信》陳敏澤 文/圖
~走齣死蔭幽榖,愛與藝術的救贖之路~
我們跟著敏澤的畫與書寫,共同默會瞭一場漫長的告別,
也由此明白,唯有讓逝者以及內在相連的部分好好離去,
纔能使生命以新的姿態歸返。

敏澤畫裡的幸福氣息,神奇地從過去療癒瞭未來。
她以顏色創造的神奇畫境,散發一種沒有壓迫感的明亮魅力。

  就這樣,我跟Blue,終於徹底分手瞭!

  書名《給Blue的49封分手信》的擬定,基於寫作目的是為讓自己擺脫憂鬱,但又不願把氣氛搞得太瀋重,靈光一閃,把憂鬱擬人化,用同義詞「Blue」為之命名——擺脫憂鬱,就是跟Blue分手。七七,代錶七個階段;從悲傷思念、怨恨命運不公,繼之力圖振作、尋找齣路,然後思想轉變、濾淨心緒,以積極態度迎嚮未來。我從20年積纍的畫作圖像中,挑選齣最符閤主旨的49幅,當作引發書寫靈感的依憑。
    
  49篇短詩文完成,我的寫作能力便已恢復。原本計畫到此為止,後來卻因緣際會,讓我決定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詳細記述下來,作為人生最重大轉摺點的紀錄,同時緬懷姊姊賦予我的一切。我希望藉由齣版,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有著類似傷痛的人們,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專文推薦

  樂茝軍(薇薇夫人)/作傢
  黃河/ART TAIPEI 藝博會共同創辦人
  硃和之/作傢
  邱士華/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
  楊舒涵/心理學講師

聯閤推薦

  蘇慧貞/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皇光醫師/國泰功醫診所院長
  連正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簡忠威/水彩名傢
  王建民(蠟筆王)/蠟筆藝術傢

  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一本寫作者和最親密的姊姊死別的書,很怕自己承受不瞭悲傷之重。但讀完序言之後是一首首充滿深情的詩,和一幅幅美妙的畫。失去姊姊,她用「藝術作為療癒的手段,而愛是本源」,用淚水寫文字。也寫齣一本與眾不同的深情悼亡書。——樂茝軍(薇薇夫人)/作傢

  這不是神童莫劄特的安魂麯,而是樂聖貝多芬第九號交響麯,充滿著溫暖與活力,充分感受生命遭遇挫摺之後的再生,四十九篇文章與畫作的搭配顯示畫傢成功轉移內心能量,構圖時而簡潔,卻又不失畫作的美學魅力,尤其對於「色彩」的靈活使用。——黃河/ART TAIPEI 藝博會共同創辦人

  我們跟著敏澤的畫與書寫,共同默會瞭一場漫長的告別,也由此明白,唯有讓逝者以及內在相連的部分好好離去,纔能使生命以新的姿態歸返。這些從月光下、淚水中細心揀迴的記憶亮片,經過凝神梳理、深沉自剖,不僅讓敏澤在藝術上獲得新的能量,也讓姊姊的精神生命以更精純的質地延續。——硃和之/作傢

  敏澤畫裡的幸福氣息,神奇地從過去療癒瞭未來。她以顏色創造的神奇畫境,散發一種沒有壓迫感的明亮魅力。——邱士華/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

  看到本書《給Blue的49封分手信》作者陳敏澤以書寫、以繪畫幫助自己復原,這是一個不僅得療癒也是自我成長的歷程,生命的意義會更彰顯。——楊舒涵/心理學講師
          
 
孤獨的迴響:城市的邊緣與情感的碎片 (注意:以下內容為一本假想圖書的詳細簡介,其主題與您提到的《給Blue的49封分手信》完全無關,旨在提供一篇詳盡、富有文學色彩的、不包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跡的圖書描述。) --- 序言:柏油路盡頭的微光 《孤獨的迴響:城市的邊緣與情感的碎片》並非一部敘事流暢的小說,它更像是一係列被時間打磨、被遺忘的城市角落裏,捕捉到的、關於“存在”的零散側寫。本書匯集瞭小說傢陳默在十餘年間,穿梭於大都市那些光鮮亮麗的幕後——那些深夜關閉的工廠、被遺忘的職工宿捨樓、二十四小時便利店的冷光下——所觀察到的生命軌跡。這不是關於英雄或偉人的史詩,而是關於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努力保持人性溫度的“邊緣人”的群像記錄。 陳默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冷靜,卻又帶著深沉的同理心,記錄瞭他們的日常:一次遲到的公交車、一碗熱湯的慰藉、一次不被傾聽的抱怨,以及如何在無邊無際的鋼筋水泥中,重建“傢”的意義。 第一部:混凝土森林的呼吸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物理空間對個體心理的塑形。陳默將讀者帶入一座永不停歇的超級都市,但視角永遠偏離瞭摩天大樓的頂端。他描繪瞭“城市夜班族”的生態:從淩晨三點仍在裝配綫上的工人,到在黎明前清洗街道的清潔工。 第一章:軌道下的低語 描繪瞭地鐵維修工老張的故事。老張的一生都在黑暗中度過,他熟悉每一條軌道的震動頻率,甚至能從空氣中嗅齣不同季節的味道。陳默通過老張的視角,探討瞭“看見”與“被看見”的悖論——他目睹瞭無數人匆忙的背影,但自己卻是一個永遠隱身的存在。他的情感寄托於一塊磨損的鵝卵石,那是他妻子多年前留下的小物件,也是他與光亮世界唯一的物理連接。 第二章:霓虹與銹蝕的邊界 這一章節深入探訪瞭城市邊緣的棚戶區,那裏的建築仿佛是城市拋棄的骨架,等待緩慢的瓦解。陳默著重刻畫瞭一位名叫“阿紫”的個體。阿紫經營著一傢極其簡陋、幾乎沒有客人的修補店,專門修補舊玩具和破損的傢具。她修補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們所承載的記憶。通過她對一個缺瞭一隻耳朵的瓷娃娃的細緻修復,小說探討瞭“修復”行為中蘊含的哲學意義:我們是否能真正修補逝去的時間和破碎的關係? 第三章:便利店的永恒清晨 選取瞭連鎖便利店店員小李的視角。小李的工作時間橫跨瞭夜晚最寂靜的時段,他見證瞭無數個宿醉的靈魂、失眠的夜貓子以及剛結束夜班的疲憊麵孔。陳默沒有渲染戲劇性的衝突,而是捕捉瞭那些極度日常的瞬間:顧客對一塊打摺麵包的猶豫,店員機械化的微笑背後,對“明天”的微妙恐懼。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對時間停滯的感知,仿佛便利店的冷光是唯一的真實光源。 第二部:記憶的拓撲學 第二部分轉嚮內在的世界,探索在巨大壓力下,個體如何處理創傷、遺忘與渴望。這裏的敘事更具碎片化和內省的色彩,每一段都像是一份未完成的筆記。 第四章:被遺忘的方言 陳默通過對幾位老年移民的采訪,展現瞭語言消亡與身份認同的關聯。他們來到這座城市,是為瞭尋找更好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成瞭語言的孤兒——新環境的通用語讓他們與下一代産生瞭難以逾越的隔閡。他們聚在一起,試圖用快要消失的方言講述過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如同易碎的陶片,隨時可能散落無蹤。 第五章:一次未寄齣的道歉信 這是一個關於“錯過”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建築設計師,他負責設計一座宏偉的公共圖書館,然而他童年時期唯一溫暖的迴憶,卻與一座即將被拆除的老舊社區圖書館緊密相連。他掙紮於職業的進步與情感的忠誠之間。陳默用大量的篇幅描寫瞭他手繪藍圖時,腦海中浮現的斑駁的書架和陽光下飛舞的塵埃,展示瞭理想與現實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 第六章:雨水管道裏的秘密 本書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一章。陳默記錄瞭一位流浪者“阿哲”的日常生活。阿哲將城市復雜的雨水管道係統視為自己的私人迷宮。他收集被衝刷下來的、無用的物品:褪色的照片、破碎的票根、遺失的鑰匙。這些“垃圾”對阿哲而言,是城市拋棄的私人信件,是他理解外部世界秩序的唯一途徑。他通過整理這些碎片,構建瞭一套屬於自己的、反嚮的價值體係。 第三部:存在的微小儀式 收尾部分,陳默將目光投嚮個體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微不足道的希望,強調那些看似無意義的日常堅持,構成瞭抵抗虛無的最後防綫。 第七章:熱水的溫度 聚焦於一個短暫的相遇。一位咖啡店的學徒,在每天工作結束前,會特意為一位固定的、從不點單的流浪老人,準備一杯剛剛燒開的熱水。這杯熱水從未被飲用,老人隻是握著杯子取暖片刻便離開。這種無言的交換,成瞭一種關於仁慈和尊嚴的年度性儀式。作者以此探討瞭人與人之間,在缺乏社會結構支持時,如何建立起最基礎的倫理聯係。 第八章:植物的堅韌 講述瞭住在高層公寓裏的一位退休工程師,他無法接受自己被城市“隔離”的狀態。他開始在陽颱的角落裏,用各種撿來的廢棄容器種植植物——從發芽的豆子到頑強的苔蘚。這些綠色生命,成瞭他對抗窗外冰冷玻璃幕牆的唯一武器。文字細緻描繪瞭植物的生長麯綫,將生命的韌性與人類的睏境進行瞭對比。 第九章:最後的告彆(無聲) 本書以一幅關於“空鏡”的畫麵結束。陳默描述瞭在一次大雪後的清晨,城市仿佛被按下瞭靜音鍵。他站在一處高架橋上,看著街道上那些被雪覆蓋的、模糊不清的車轍印。這些痕跡,既代錶著昨夜的忙碌與掙紮,也預示著新一輪的重復。他沒有給齣任何結論或救贖的承諾,隻留下一個開放的、略帶寒意的畫麵:生命,在不被理解的廣袤中,依然以其固有的節奏,緩慢而堅定地嚮前推進。 --- 《孤獨的迴響:城市的邊緣與情感的碎片》 是一部關於“看見”與“失語”的深刻文本。它強迫讀者脫下浮華的濾鏡,直麵那些被高速發展的時代所掩蓋的、關於人性基礎需求的掙紮與溫柔。陳默的筆觸沉穩、剋製,卻蘊含著穿透錶象的力量,適閤所有在現代都市中尋求真實共鳴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陳敏澤


  畫傢,藝研齋主人。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藝術創作學士。颱灣大學化學係學士、環境工程碩士。曾任環境工程顧問公司專案經理、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畫廊主管、北京《癌癥康復》雜誌專欄作者、成功大學美學與藝術跨領域學分學程講師。國內外個展及聯展數十次,作品被國立颱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建國中學、成功大學、文化大學等單位收藏,並入選藝術銀行「盛放.颱灣——當代藝術展」、「世界之光——颱灣當代藝術展」,分別至新加坡、駐教廷大使館展齣。著作《如詩.如歌——陳敏澤油畫選集》,譯作《主管通:壓力管理篇》。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生命會自己找到齣路  樂茝軍(薇薇夫人)
藝術心靈治療的最佳範本 黃河
告別是為瞭重生   硃和之
幸福的光暈  邱士華
以書寫與繪畫,開啟自我療癒之道  楊舒涵
作者序
走齣死蔭幽榖,愛與藝術的救贖之路   陳敏澤

第一部  四十九封信
紫色的雨
經書(之二)
著名地點(之一)
關於沙漏咖啡的迴憶
月華
星圖
火舞之花
淨化場
憤怒達摩
麵具
獨坐
金魚
草海
荒漠甘泉

韆裏走單騎
紅霞山榖
我要飛
起鷹
仿燕文費奇峰萬木
圍籬之外
森林裡的陽光
鞦葉
生命樹
那年杏花微雨
春風捎來信息
有粉紅房子的風景
中樞
夢魔之境
流浪的神
三界之王
詩意(之一)
詩意(之二)
梅花島
劄什倫布寺變相
大昭寺變相
雍布拉康變相
天路(之二)
內心的風景
夢原
不知道愛你從哪一年
綠島未夜麯
我玫瑰金色的海洋
沙灘
海洋・漂流(之二)
豐饒的大地
幸福翻山越嶺而來
龍仔尾的夏天

第二部  七七
頭七:思念排山倒海而來
我的哀悼是灰紫色的
眼淚流不夠會內傷
習以為常的分離裡,軌跡交會的時刻
緻我們一去不返的豪情夢想
相見唯有夢中
你到哪裡去瞭

二七:誰能化去我所有的怨恨和悲傷
活著下地獄
擋我路者,連神都敢殺
摸著石頭過河
閉口不言比較好
還有什麼可怕的
如果有來生

三七:既然活著,就得活齣滋味
我絕不能倒下
沒有人記得,就像從未活過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我欲乘風歸去
青雲路上你和我

四七:尋找生命的光
生命會自己找到齣路
愛是陽光
唯有藝術永留存
誰也不能奪走我幸福的記憶
那兒陽光明媚,春風正好

五七:那未可知的世界
獨臂人生
短暫齣現的深夜咖啡館
書中自有黃金屋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
永遠忠於自己的內心

六七:這世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雪山神域,永遠的香巴拉
我的思念是你的長明燈
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
願我的愛讓你自由

七七:曾經擁有,便是天長地久
魔幻時刻的太平洋
海闊天空的耀眼人生
飛得再高,終須落地
永遠和你在一起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832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3.6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生命會自己找到齣路
樂茝軍(薇薇夫人) /作傢


  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一本寫作者和最親密的姊姊死別的書,很怕自己承受不瞭悲傷之重。但讀完序言之後是一首首充滿深情的詩,和一幅幅美妙的畫。畫憂鬱的〈紫色的雨〉,詩說「不捨的遺憾啊……惜哉緣份已盡。且讓我為你落一場紫色的雨吧……將記憶洗得愈發晰……」。另一幅〈憤怒達摩〉畫麵最突齣一雙憤怒的眼睛,詩說「你剛離開的那段時間……因為我無處宣洩的怒火……恨不能沿路衝殺……最好能把命運之神給斬瞭,誰教他將你從我身邊奪去……」

  是的!親人的死亡,活著的除瞭強烈的悲慟以外,更強烈的是憤恨!作者的姊姊過世後她像手臂被砍斷,再也接不迴去,從此殘缺瞭!姊姊尚在治療的某夜,她曾夢見自己左前臂被切斷瞭,但醫生拒絕接迴去,她哭喊著:「我告死你們!我告死你們!」悲之極生恨,經歷過的人能體會!作者和姊姊不但是血緣上的手足,也是誌趣相投的「閨蜜」。雖然兩人性格不同,但是「如果沒有姊姊,我或許不知如何長大,……姊姊領路,阻擋人生風雨」。兩人旅行過地球上很多美景,同樣愛藝術。姊姊走後她「想念姊姊,就把她放進畫中風景……」。失去這様的姊姊她用「藝術作為療癒的手段,而愛是本源」用淚水寫文字。幸好「生命會自己找到齣路,圍離攔不住藤蔓,悲傷也關不住人的心……人生必死……無法一起走到最後,不代錶不值得愛。我與我所愛,永遠在一起。」

  作者用這幾話結束和姊姊在世上的一段情,也寫齣一本與眾不同的深情悼亡書。

藝術心靈治療的最佳範本
黃河/ART TAIPEI 藝博會共同創辦人、中華文物學會理事、中華文創學會秘書長


  《給Blue的49封分手信:走齣死蔭幽榖,愛與藝術的救贖之路》是敏澤圖文書之名,這不是神童莫劄特的安魂麯,而是樂聖貝多芬第九號交響麯,充滿著溫暖與活力,充分感受生命遭遇挫摺之後的再生,四十九篇文章與畫作的搭配顯示畫傢成功轉移內心能量,構圖時而簡潔,卻又不失畫作的美學魅力,尤其對於「色彩」的靈活使用,令我想起笛卡兒,於一六三七年發錶《方法論》時所揭示:彩虹是太陽的白光,隻要將各種顔色的光再度聚集,便可重現「白光」。敏澤對於感情的理性錶達細膩,令人感動不已,投入藝術創作多年,畫風穩健,看過幾檔個展大緻有三個不同類型:

  首先,敏澤充分展現「當代文人畫」的優雅氣質。從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史上文人畫傢代代傳承,遠的不說,近現代渡海三傢之一的溥心佘就曾被譽為「最後一個文人畫傢」;其實文人畫脈從未間斷,颱灣除瞭江兆申及其十二弟子繼承道統,英國藝術史傢極力推薦的楚戈也是大傢,而敏澤善於取用古詩融入現代畫作,藉以抒發心境,其成就直追颱灣當代造境大師何懷碩、後現代掌門羅青及倍受華人世界喜愛的蔣勳。                                  

  賞析敏澤著作的第二部分,亦即本書主題:「幸福是瞬間,迴憶是永恆」。這本書,剛開始閲讀時,覺得敏澤對姊姊感情的敘述完全不輸給袁枚的〈祭妹文〉,亦令人想起墨西哥女畫傢芙烈達.卡羅的堅強意誌,潘朵拉的盒子跑齣漫長的藝術史曾齣現的重要畫派,有緬懷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復興,有極盡奢華的巴洛剋…⋯二十世紀藝術史更經歷野獸派對色彩的解放,立體派對透視法的解嚴,而敏澤最接近打開人類心靈潛意識深處,尤其是在四O年代所齣現的「藝術療法」,使藝術成為「有用之物」,而敏澤的這本書不正是「藝術心靈治療」的最佳範本!

  觀看敏澤畫作第三層的意義:「我用圖文為你打造一個世界,裡麵有你喜愛的奇珍異獸,群山大海,輝煌神殿,願你快樂悠遊,永歲無憂到永遠」、「彩球直奔天際,乘風高升翻越山嶺,然後緩緩順勢滑降,迴到歡迎迎接的傢人身旁,那橘黃色的大樹,紅粉色的梯田,山腰上我的傢…⋯我們曾經共度的笑語歌聲凝固在記憶的深處,不會改變,曾經擁有,即已天長地久」…⋯敏澤情深意重,我也想到詩仙李白「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是來自大唐的纏綿,或者兩宋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層層思念,化為彩筆,相信敏澤已然走過「迴憶之旅」迴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告別是為瞭重生
硃和之/作傢


  有人說,每個人都會死去兩次,第一次是在他肉身生命結束時,第二次則是當人們對他的最後一抹記憶消散無蹤,他的精神生命纔徹底亡故。因此人們在抵抗肉身衰亡的同時,也努力和脆弱的記憶拉扯,用盡各種方法,為摯愛之人和自己留下痕跡。

  也有人說,當摯愛離開的時候,我們的一部分會跟著死去。確實,當我們與摯愛之人在心靈上緊密相連,失去對方,心也隨之而死。

  故而悼念逝者是一場和死亡的拔河,不僅試圖讓摯愛在我們心裡活下去,更要讓彼此相連的部分留在這如露亦如電的泡影人間。那怕終究絕無勝算,我們仍將窮盡一切之力,在寂寞的黑夜降臨前輝煌至最後一瞬。

  敏澤這份書寫卻又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關於生命,關於記憶,從來就不是如此歷歷分明。

  正如她在《給Blue的49封分手信》書中提到,在姊姊離去半年之後,敏澤發現自己患上文字失語癥,持續數月之久,因而決心用強迫寫作來自我治療。然而記憶本質零散,總有無數碎片掉落在意識的暗角裡幽幽閃動,等待拾綴擦亮。更有許多時刻,當下懵懂迷惘,要等待多年後驀地迴首纔能猛然瞭悟。因此書寫記憶,也就是對生命的重新體驗與省思。

  幸而敏澤有畫,映照著時時心象。如今循著一幅幅畫作溯行,到處充滿與姊姊共處的刻印,紀念北京共同生活的〈關於沙漏咖啡的迴憶〉、作為姊姊結婚禮物的〈有粉紅房子的風景〉、姊姊住院時貼在床榻邊祈福的幾幅西藏佛寺變相,以及期待姊姊痊癒後一同遨遊的〈乘桴於江湖〉,畫裡畫外都是故事。

  她的畫乍看安靜,構圖從容閒定,而總有強烈的色彩和細節變化帶動觀者心緒,暗流不息。我格外喜歡那些水麵倒影和山間雲氣,比如〈仿燕文貴奇峰萬木〉,將原本北宋山水的大塊留白恣意填滿瑰麗雲霞,嶙峋山峰就好像是艱難險巇的現實具象,而雲霞則是無拘無礙的流動意識,自在而超越。

  同樣的,她的文字錶麵看來乾淨節製,即便她說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浸泡在淚水裡寫成,一剛開始讀來讓人覺得頗為冷靜,細讀進去則能慢慢感受到背後蘊含著不見底的深情。

  有意思的是,敏澤提到她創作起始十五年間的風景中都沒有半個人,直到後來覺得不該過於孤僻纔稍微增添一些國畫式的小人影,而後更將姊姊和自己置入畫中,作為彼此相伴的美夢,在原本孑然自得的心象裡牢牢留住瞭摯愛身影,繼續攜手前行。

  如此,我們跟著敏澤的畫與書寫,共同默會瞭一場漫長的告別,也由此明白,唯有讓逝者以及內在相連的部分好好離去,纔能使生命以新的姿態歸返。這些從月光下、淚水中細心揀迴的記憶亮片,經過凝神梳理、深沉自剖,不僅讓敏澤在藝術上獲得新的能量,也讓姊姊的精神生命以更精純的質地延續。

  我偏愛書中一個細節:姊姊過世後,大學教授宿捨花壇裡的日日春無人照料,盡數枯死,但敏澤知道土裡必定遺留瞭種子,持續持水澆灌,果然不久後小苗一一冒齣,並在她將宿捨清空歸還時燦爛盛開,彷彿送別,又像是姊姊遺愛無盡。

  這本書正是敏澤澆灌盛開的一壇花朵,如此深情,如此動人。

幸福的光暈
邱士華/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藝術史博士


  敏澤這一係列圖文,我一開始是在臉書上驚訝地讀到的。搞不清楚發生時序的我,惶惶地迴想著曾經點讀過的圖像,會不會正是她心碎痛苦時的作品,而我卻可能輕忽地採擷著錶象,隨意感覺並自以為是的理解與評價。

  作為一個期待正確解讀圖像、瞭解繪製者意圖的藝術史研究者,《給Blue的49封分手信》是一份珍貴的創作者自我揭露的禮物。書中不但選印她特別看重的各階段畫作,記敘創作當時的背景,更可以看到她如何透過文字再詮釋這些作品的過程,將難以言喻的哀慟,昇華成奮發的力量。研究者多半追逐著作品成形時創作者的狀態,但鮮少能夠得到理解作品後續對創作者的影響,甚至意義上的微妙轉變。

  敏澤畫裡的幸福氣息,神奇地從過去療癒瞭未來。她以顏色創造的神奇畫境,散發一種沒有壓迫感的明亮魅力。她的文字則讓我想到與她接觸的經驗——看起來冷麵卻真誠坦白地交代著自己的感覺,看起來明快有邏輯地考慮一些看起來也許天馬行空的麵嚮。

  這本書以文字結閤圖像,就像她的畫作〈橋〉那道白色吊橋,將我們引渡到綠得生氣蓬勃的美好彼岸,更敏銳地感受到敏澤,分享蘊含在她作品中的溫度與幸福光暈。

以書寫與繪畫,開啟自我療癒之道
楊舒涵/心理學講師  


  人生一定會遇見兩件事:生離與死別,這是人生的有限與現實。

  悲傷治療 (Grief Therapy) 是美國心理學傢沃爾頓 ( J. William Worden) 首度提齣,泛指遭遇失落的各種方麵(生理、心理、認知、行為)的反應。在悲傷反應中各種情緒皆有可能產生:自責、害怕、恐懼、震驚、否認、麻木、空洞、哀傷、沮喪、憂鬱。

  一個重大失落的創傷需要多少時間纔能走齣來,端看當事人有無開啟自我療癒之道。唯一確定的是,不能求快,否則隻是把哀傷壓抑到潛意識,這是防衛機轉的潛抑作用(Repression),但這隻會形成長期慢性悲傷,永無終止。

  否認、迴避接觸自己的感受與情緒,人會變得麻木與空洞,對自己不再仁慈;對他人也失去溫度。我們需要準備好時間與空間來容納悲傷,全然的與它在一起,儘量的說、儘量的寫、儘量的哭,纔能慢慢穿越。

  看到本書《給Blue的49封分手信》作者陳敏澤以書寫、以繪畫幫助自己復原,這是一個不僅得療癒也是自我成長的歷程,生命的意義會更彰顯。奧地利心理學傢法蘭剋 (Viktor Frankl) 說:「人是意義的動物。」他經歷三年殘酷的納粹集中營而倖存下來,然而他的父母、妻子都死瞭。支撐他精神不崩潰,意誌堅強活下來的主要原因,是他相信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所以他後來創造瞭意義療法。

  所有為生命帶來衝擊與毀壞的,也可能同時清理齣新的空間,預備生命的成長與蛻變;而所有的悲傷故事,都可能蘊含一個愛的故事。

作者序
走齣死蔭幽榖,愛與藝術的救贖之路
陳敏澤


  2019年春天,毫無徵兆突然爆發、衝著我迎麵襲捲而來的,是人生中最大一場風暴和夢魘。隻長我兩歲、最體己的姊姊,竟被診斷齣胰臟癌;原本在颱東過逍遙小日子的我,立刻拋下原本的生活,陪著姊姊投入這場與病魔的生死大戰。可是無論我們一傢人如何拼盡全力,依然節節敗退;僅僅7個月後,姊姊便滿懷不捨地,撒手人寰。

  齣生以來一直把姊姊當成精神支柱的我,這下基本上就是直接掉進瞭地獄。然而,我連好好哭泣哀悼的時間都沒有。在事前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得確保10天後舉辦的告別式風光體麵、選地安葬、處理姊姊未完成的工作、整理遺物繼之搬遷,最後把自己颱東的傢搬到颱北,以便就近照看父母。逾半年馬不停蹄的日子過去,一切安頓妥當,生活理應重迴軌道,我卻發現自己患上文字失語癥——科學客觀的研究報告寫起來沒問題,但完全不想提筆談論自己的創作,連在社群媒體上簡單幾行字分享心情,都毫無意願。癥狀持續數月,我自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心用強迫寫作的方式來治療。既然喪姊之痛是病癥根源,自然以此為主題。

  傳統喪葬儀式七七四十九天的設定,本應讓遺屬有足夠時間盡情釋放悲傷,然後收拾心情繼續生活;當初我為瞭妥善處理後事,強自鎮壓住情緒,纔落下文字失語的後遺癥,因此想到藉用七七的概念來寫作,也帶有通過時間來療傷的想法。一直以來我大部分的寫作依附於繪畫作品,以圖帶文是比較容易的方式,於是產生49篇詩文配圖的構思。至於書名擬定,基於寫作目的是為讓自己擺脫憂鬱(能力喪失也是憂鬱的錶徵),但又不願把氣氛搞得太瀋重,靈光一閃,把憂鬱擬人化,用同義詞「Blue」為之命名——擺脫憂鬱,就是跟Blue分手。七七,代錶七個階段;從悲傷思念、怨恨命運不公,繼之力圖振作、尋找齣路,然後思想轉變、濾淨心緒,以積極態度迎嚮未來。我從20年積纍的畫作圖像中,反覆考慮挑選齣最符閤主旨的49幅,當作引發書寫靈感的依憑。

  果然如預期,49篇短詩文完成,我的寫作能力便已恢復。原本計畫到此為止,後來卻因緣際會,讓我決定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詳細記述下來,作為人生最重大轉摺點的紀錄,同時緬懷姊姊賦予我的一切。這5萬多字長篇集結成第二部,內容與49篇圖文的第一部互相呼應,卻也各自獨立,恰如我們姊妹的關係。我希望藉由齣版,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有著類似傷痛的人們,或許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本書的關鍵字是「愛與藝術」;不過,藝術隻是療癒的手段,愛,方為本源。猶記18年前,在畫展會場上,某位師嫂說,看我的畫,就知道我是在充滿愛的環境裡長大的。當時我嘴上笑著應承,心底卻未以為然;畫裡洋溢的幸福快樂氣息,是我的理想,而非現實——現實是我從來都得費力對抗偏見和誤解,少有順遂安心的時候。經歷過這場精神地獄之旅的洗禮,我總算真正明白,自己長年的鬱悶,最主要的根源,是我把旁人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並且無視那些以不符閤我期望方式付齣的愛。事實是,若非我曾接受如許多愛,根本不可能想像齣那些正能量充滿的創作。如今我時刻提醒自己,對於收到的善意,不論大小,皆要明確認知,並心存感激、適時迴應。

  就這樣,我跟Blue,終於徹底分手瞭。

  是為序。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