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科學 (電子書)

食品的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齋藤勝裕
图书标签:
  • 食品科学
  • 食品
  • 营养学
  • 食品技术
  • 食品工程
  • 食品安全
  • 食品化学
  • 食品加工
  • 电子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每天吃下的東西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為什麼會覺得美味呢?
仔細一瞧你會發現,食材跟料理完全都是科學!
 
  以食物為主題,以科學為指南,在食物世界中漫步〜
 
  食物給予我們「營養」與「健康」,美味的食物讓我們喜悅,豐富我們的日常。食物包含了蔬果、魚肉、海鮮,甚至有各種加工食品,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提供我們營養與能量;還有維生素、激素、乙醇、咖啡因等可以激發我們的靈感。近日,更受到重視的,是在適當的餐具上烹製並食用菜餚的美感,這就是「食品科學」的源起。
 
  我們每天吃哪種食材?為什麼好吃?攝取這些食物有什麼作用?本書將透過各式主題為您做全面又簡單的解釋。
 
  平常不經意體會到的一切與食物有關的現象,都能用科學來說明。伴隨食材而來的料理方式、文化傳統、美學觀念、對食物的好奇心……這是一本簡單解說各種食物相關科學知識的入門書。
 
本書特色
 
  1、食品科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家便能觀察並操作,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加熱肉時,如果溫度達到60°C,隨著溫度升高,它會變得更軟。但是,當溫度超過60°C時,它會迅速變硬;而當溫度超過75°C時,它會再次變軟。這是由於構成肉的三種蛋白質在「熱變性」方面的差異。這些現象都可以透過科學解釋,了解這些食材的特點,將能增加烹飪時對食材的掌握度與樂趣。
 
  2、認識食物中各式各樣的物質,包含營養價值、毒性、與疾病的關係……不論是三餐中會接觸到的米、麵、麵包、奶、蛋、豆、魚、肉類及海鮮,還告訴你甜點與茶、咖啡、酒、調味料的相關知識。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昇達 /統一麵粉 麥典實作工坊 烘焙技術顧問
  徐天麟 /美食家
  龔瑞林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特聘教授 臺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
探索饮食的深层奥秘:一部超越食谱的营养学巨著 书名: 饥饿的真相:从分子到餐桌的营养革命 (纸质版/有声书/互动学习平台) 作者: 艾莉森·里德 (Alison Reed, Ph.D. 资深生物化学家与公共卫生专家) 页数/时长: 620页 / 28小时有声内容 定位: 针对对健康、生物化学、农业伦理有深入兴趣的严肃读者、营养师进修者、食品科学家、以及关注长期生活质量的普通大众。 内容导览:解构现代饮食的基石与迷思 《饥饿的真相:从分子到餐桌的营养革命》并非一本教人如何烹饪或简单罗列维生素含量的“指南”。它是一部深刻、严谨且具有高度批判性的著作,旨在揭示我们日常饮食背后隐藏的复杂生物化学机制、历史演变以及全球供应链的深层结构。里德博士以其在哈佛大学营养生物化学实验室多年的研究经验为基础,带领读者进行一场从细胞层面到农田的深度探索。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坚实的科学证据为支撑,挑战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饮食常识。 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宏量营养素的再审视 (The Re-evaluation of Macronutrients) 本部分着重于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深度解剖,超越了“好”与“坏”的二元对立。 1. 氨基酸的“身份危机”: 我们将细致考察每种必需氨基酸在体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肌肉修复,更深入到神经递质合成、激素调节和线粒体功能。深入分析了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生物利用率”差异,并引入了“肽信号传导”的概念,解释了食物蛋白如何直接影响基因表达。探讨了现代加工食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累积如何影响肾脏负荷和代谢路径。 2. 脂肪的分子几何学: 这部分将脂肪酸的结构(顺式、反式、共轭结构)与它们在线粒体内膜和细胞膜上的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详细阐述了Omega-3和Omega-6系列脂肪酸代谢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数据,关于饱和脂肪在特定个体代谢环境(如胰岛素敏感性)下的真实影响,而非一概而论。重点解析了现代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与储存条件的关系。 3. 碳水化合物的“升糖谎言”: 里德博士挑战了传统的GI(血糖生成指数)模型。她主张,衡量碳水化合物的价值,必须结合食物基质(Food Matrix)效应。例如,完整谷物的结构如何物理性地减缓葡萄糖的释放。书中详细描述了果聚糖、抗性淀粉和低聚糖如何通过肠道菌群发酵,产生对宿主有益的短链脂肪酸(SCFA),并探讨了肠道健康与大脑健康的“脑-肠轴”联系。 第二部分:微观世界的指挥家——维生素、矿物质与植物化学物质 (The Orchestrators of Metabolism) 本部分探讨了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那些“微量”元素,揭示它们如何协同作用。 1. 维生素的生物化学耦合: 重点阐述了维生素B群在三羧酸循环(Krebs Cycle)中的酶促反应链。例如,维生素B3(烟酸)如何从NAD+转化为NADH,驱动细胞呼吸。书中通过复杂的生化图谱,展示了维生素D的受体(VDR)如何在免疫细胞和骨骼细胞中发挥的基因调控作用,远超其钙代谢的传统认知。 2. 矿物质的电化学平衡: 深入探讨了钠、钾、镁、钙在细胞膜电位维持中的关键作用。详细对比了镁的不同有机结合形式(如甘氨酸镁、柠檬酸镁)在生物利用度和特定组织靶向性上的差异。特别分析了现代农业土壤贫瘠化对食物中硒和碘含量的影响,及其对甲状腺功能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连锁反应。 3. 次级代谢产物: 聚焦于多酚类(如槲皮素、白藜芦醇)和类胡萝卜素的“剂量依赖性效应”。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数据表格,区分了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的活性化合物与高剂量补充剂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强调了食物协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部分:消化道的未解之谜——肠道微生物组的生态学 (The Ecology of the Gut Microbiome) 这是本书最具革命性的章节之一,探讨了“第二基因组”对营养吸收和整体健康的影响。 1. 菌群的营养转化: 详细描述了特定的肠道菌群(如拟杆菌属、厚垣菌门)如何降解人体无法消化的复杂多糖,产生丁酸盐等关键分子。分析了“西方饮食”模式如何导致菌群多样性的丧失,并引入了“细菌过剩发酵综合征”(SIBO)与营养吸收障碍的关联。 2. 食物的“可消化性”重定义: 探讨了“食物耐受性”是如何由宿主基因与特定微生物群落共同决定的。书中包含了对益生元和益生菌产品中菌株有效性的批判性回顾,并提供了一套基于个体生物标志物(如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来优化膳食纤维摄入的框架。 第四部分:从农场到餐桌的化学战争 (The Chemical Battlefield: From Soil to Plate) 本部分转向外部环境对食物质量的冲击。 1. 土壤生物学与营养密度: 深入剖析了集约化农业实践(如单一种植、过量施用化肥)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而降低了农作物中微量营养素的积累。书中引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对比,直观展示了特定维生素在现代果蔬中的含量衰减趋势。 2. 食品加工的分子改变: 批判性地审视了食品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如高温灭菌(UHT)、高压加工(HPP)和氢化反应。重点分析了美拉德反应在工业烘焙和油炸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累积机制及其对慢性炎症的推动作用。 3. 内分泌干扰物(EDCs): 详尽列举了常见于包装材料和农药残留中的化学物质(如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及其在食物中的迁移特性,并解释了它们如何模拟或阻断人体激素受体,对生殖健康和代谢功能产生的长期亚临床影响。 第五部分:构建未来的膳食蓝图 (Designing the Future Diet) 在严谨的分析之后,本部分致力于提供一个基于科学证据的、可持续的、个性化的营养决策框架。 1. 生物个体化营养(Bio-Individual Nutrition): 强调摒弃“一刀切”的饮食建议。书中介绍了如何整合基因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代谢组学数据和生活方式因素,来优化宏量营养素的比例和微量营养素的补充策略。 2. 可持续性与营养伦理: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模式(Plant-Forward Diets)在满足人类营养需求与地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点。讨论了“细胞培养肉”和“精准发酵”等新兴食品技术对未来蛋白质供应的潜在影响,以及其营养价值的评估标准。 为什么您需要阅读《饥饿的真相》?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批判性。它不是一本快速致富或快速减肥的书,而是一份知识工具箱。读者将学会如何: 解读标签背后的科学意图: 不再被“天然”、“富含”等营销术语误导,而是能从分子结构理解营养成分的真正价值。 理解代谢的动态性: 认识到身体对同一食物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制定长期健康策略: 从被动地应对疾病,转向主动地通过优化细胞燃料来维护生理系统的最佳运作效率。 《饥饿的真相》是献给所有对生命科学抱有敬畏之心,并致力于将严谨的知识应用于日常健康管理的人士的必备参考书。它将彻底改变您对“吃”这件事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齋藤勝裕
 
  1945年5月3日生,1974年獲得東北大學理學院博士學位,現為名古屋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理學博士。專門領域為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光化學、超分子化學。主要著書有《絕對明白化學系列》(講談社,全18冊)、《理解化學系列》(東京化學同人,全16冊)、《明白x真的懂了!化學系列》(全14冊,OMU社)、《漫畫圖解有機化學》、《毒的科學》、《料理科學》(以上為SB creative)、《一本就懂「發酵」》、《活著就會發生的「化學」》、《懂元素就懂化學》(以上為libre出版)。
 
譯者簡介
 
張資敏
 
  政大日本研究學程碩士畢,現為中日中翻譯,主要翻譯科普書籍、遊戲劇本,也撰寫評論、採訪稿、劇本。著有《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一書,譯作有《趣味營養學》《麵包的科學》《生活中的毒物科學》等。興趣是寫作、旅遊、閱讀。
 
  聯絡信箱:btxjmr@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水是食物的基礎
1-1 水是料理的基本!
──水左右了食物的味道跟品質
1-2 小麥粉或砂糖可溶於水嗎?
──熔化跟溶解是不同的
1-3 酸性食品、鹼性食品是什麼?
──調查看看水的種類跟性質吧

第2章  肉類是蛋白質的寶庫!
2-1 試著澈底了解牛肉吧
──哪些部位能吃呢?
2-2 豬肉是日本使用量最大的肉
──紅豬、黑豬、無菌豬、SPF豬?使用的部位是?
2-3 其他哺乳類的肉
──羊、馬、鹿、野豬、鯨魚……
2-4 鳥肉很健康
──低熱量又低脂肪的人氣「健康肉」
2-5 來比較肉類的營養價值
──牛肉含有鐵質、豬肉有維生素、雞肉健康
2-6 蛋白質的作用是?
──蛋白質以酵素的方式擔負起「生命活動的中心」
2-7 肉的熱變性?
──靈活運用肉品會因溫度改變性質的特性吧
2-8 來調查肉品看看
──香腸跟火腿的差別在哪?

第3章  水產是高蛋白、低卡路里、低脂肪的健康食材
3-1 來了解魚類的種類跟特徵吧!
──鮭魚肉其實是「白色」的?
3-2 貝類有什麼種類跟特徵?
──貝類的鮮味在於跟「日本酒」一樣的琥珀酸
3-3 甲殼類食材的特徵是什麼?
──幾丁質可以增加免疫力,強化天然治癒能力
3-4 要美容滋補,就要吃中華鱉(甲魚)?
──因為膠原蛋白很豐富,所以要喝生血?
3-5 水產的營養價值?
──魚是高蛋白質、低熱量的健康食品
3-6 保存水產的加工食品
──為了不讓其腐敗的古老智慧就是「鮮味、殺菌作用」
3-7 水產類有許多「肉有毒」的品種!
──就算是弱毒,只要量夠多就與劇毒無異
3-8 水產類食物中毒的機制
──先明白細菌有兩種

第4章  用油脂來打造健康的身體吧!
4-1 來了解油脂的種類跟特徵吧
──動物性油脂在常溫下會是固體(脂),植物性是液體(油)
4-2 用科學的角度來看油脂
──所有的油脂都會在體內製作出甘油
4-3 油脂的營養價值是?
──植物性油脂膽固醇低
4-4 人工油脂對身體不好嗎?
──反式脂肪酸是什麼東西?
4-5 油脂是「減肥之敵」嗎?
──油脂所製造的「細胞膜」扮演了重要角色
4-6 油脂跟火災的知識
──天婦羅引火點、起火點的知識

第5章  透過穀物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世界
5-1 來了解穀物的種類跟特徵吧
──可作為糧食和能量
5-2 糧食增產解救世界的饑荒問題
──肥料、農藥、綠色革命
5-3 腳氣病跟維生素B1的故事
──知識不足及頑固引發的悲劇
5-4 用科學角度來看碳水化合物
──為什麼喝了牛奶肚子就會咕嚕咕嚕叫?
5-5 基因編輯在農業中有什麼用處?
──能超越「物種之壁」獲得想要東西的技術

第6章  蔬菜跟水果的特色是什麼呢?
6-1 蔬菜、水果、海藻有哪些種類?
──首先來分類看看吧!
6-2 蔬菜、水果的成分及科學
──蘋果的蜜為什麼不甜?
6-3 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如何?
──蔬菜是低熱量,香菇是低熱量&高膳食纖維
6-4 日常生活的野菜、菇類的毒
──好好事先了解處理方法吧
6-5 當心農藥殘留!
──讓毒性減弱的農藥跟採收後處理

第7章  從「五種味道」與「發酵」認識調味料
7-1 調味料是「襯托味道的角色」
──來找找日本、亞洲、歐洲的調味料吧
7-2 調味料也有營養價值
──來比比味噌、醬油、醋等的熱量
7-3 餐桌上的鹽不是Nacl!
──以前跟現在的製造方法讓味道改變了嗎?
7-4 人工甜味劑只是「偶然」的產物?
──天然甜味劑與人工甜味劑
7-5 發現了「第六種味道」!
──「甜味、鹹味、酸味、苦味、鮮味」的真面目是?
7-6 用科學角度看發酵調味料
──味噌、醬油、醋、味醂是怎麼製造的?

第8章  牛奶跟蛋是完全營養品
8-1 乳汁的成分及特徵是?
──為何不是葡萄糖,而要加入麻煩的乳糖呢?
8-2 為何日本過去沒有液態乳呢?
──森永牛奶砷中毒事件 1955
8-3 膠體溶液是什麼?
──牛奶是非常特殊的溶液
8-4 市售牛乳的種類跟特徵是?
──差別在調整成分、脂肪球均一化、殺菌法
8-5 牛奶成分也有很多種
──成分不同的理由是什麼?
8-6 調查乳品加工吧
──鮮奶油、打發鮮奶油、奶油、脫脂奶粉?
8-7 牛奶也有毒性?
──牛奶過敏、乳糖不耐症是什麼?
8-8 牛奶跟乳製品的營養價值如何?
──高蛋白食品
8-9 用科學的角度看蛋
──鴕鳥蛋是「巨大的單細胞」

第9章  從麩質認識麵包和麵吧!
9-1 麵包的種類跟特徵是?
──比較海外跟日本的麵包
9-2 麵的種類跟特徵?
──不需要酵母跟發酵的方便性,讓「麵」在全世界普及
9-3 低筋?中筋?高筋?
──小麥粉的種類有多少種?
9-4 麵包的製作方法是?
──小麥以外的原料也能製作麵包
9-5 麵類的製作方法是?
──來做做看烏龍麵、蕎麥麵吧!
9-6 麵包跟麵的營養價值如何?
──跟原料的營養價值沒有差別

第10章  點心、飲品增添用餐樂趣
10-1 和菓子的種類及營養價值
──基本上是以米或紅豆等「植物原料」來製作
10-2 西點的種類跟營養價值
──使用動物性原料所以熱量高
10-3 用科學來看味道跟香氣
──有味道的分子和沒有味道的分子差別是?
10-4 茶、咖啡的科學
──綠茶跟烏龍茶、紅茶有什麼不同?
10-5 酒的種類與知識
──從葡萄糖發酵成酒精

第11章  用科學角度看待改良過的食物
11-1 了解冷凍乾燥食品的原理
──不經過高溫而可以「乾燥」的祕密方法
11-2 豆腐的製作過程
──豆腐是一種膠體
11-3 高野豆腐是?
──類似冷凍乾燥法但又不同的獨特製程
11-4 蒟蒻、凍蒟蒻
──跟豆腐同樣是用鹽析的原理製成!
11-5 麩是怎樣製作的?
──從小麥粉變成麩的過程
11-6 肉凍、果凍、軟糖的原料是?
──放了鳳梨的果凍為何不會凝固?
11-7 寒天凍、乾燥寒天
──比明膠口感更好的植物性原料
11-8 受歡迎的椰果、珍珠
──原料是椰子和樹薯的澱粉
11-9 果醬、棉花糖令人意外的真面目
──為什麼製作果醬需要「酸」呢?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1200
  • EISBN:97862632017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1.2MB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們每天都會碰上,每次都很期待再會的東西,就是「食物」。
 
  每天的三餐自不用說,點心、和朋友喝一杯談心時,一定會伴隨在我們身邊的就是食物。食物就是我們一生都離不開的重要朋友。
 
  本書是想用比較科學的角度來看待食物而寫成的書。也就是用「科學」這個常見的視角,來認識這位人類重要朋友的寶貴特性及特徵。
 
  食物也有很多種類型,首先有植物、動物,還有水產類,以及將上述食材加工後的加工食品。特別是日本人的飲食範圍很廣泛,幾乎要懷疑是不是自然界的所有有機物都可以拿來吃的程度。
 
  從這個角度來想,日本人和「四腳的東西,除了桌子以外什麼都能吃」的中國人不分軒輊也說不定。
 
  本書幾乎列舉了範圍如此廣泛的所有食物,雖說是植物、動物,其主要成分也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而食物中含有的這些成分則有許多種形態、包含各種比例。
 
  食物賜予我們「營養」跟「健康」,提供我們營養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而給我們健康的是維生素、荷爾蒙、乙醇或咖啡因等。
 
  另外,對日本人來說,重視的不僅是營養豐沛的食材本身的樣貌、形狀,將其調理過後盛裝在適切的容器中所展現的美感也同等重要。
 
  本書以「食品的科學」為名,但也抱著野心,想連伴隨食材而來的料理方式、文化傳統、美學觀念、對食物的好奇心……這些全都一起介紹。
 
  無論是食物方面,或是科學方面,筆者都以希望在食物的世界中漫步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
  希望讀者能在閱讀本書之後,了解到平時視為稀鬆平常放入口中的食物究竟有多棒、多麼值得感激。
 
  最後對傾力於本書出版的Bere出版的坂東一郎先生、白草的畑中隆先生,以及本書所參考的諸多著作的作者們,在此連同出版社的諸位人士一同致上謝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話,我會拿起這本書,純粹是為了**破解那些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坊間太多關於食物的傳言,像是隔夜菜致癌啦、微波爐會釋放幅射啦,聽得人心惶惶。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就在於它**毫不留情地用實驗數據和基礎物理、化學知識去「打臉」**這些不實謠言。它的寫法,並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模式,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廚師在和你分享廚房裡的「科學實證」**。例如,它仔細解釋了為什麼油炸食物的溫度控制是風味的關鍵,以及不同油脂在高溫下的穩定性差異。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討論**營養素吸收和生物利用率**時,展現出的那種**嚴謹的批判性思維**。它沒有給出任何「萬靈丹」式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人體這個複雜的系統,並不是單一因子就能決定的。光是為了釐清那幾個關於維生素吸收的常見誤解,我覺得這本書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給食品科系學生看的參考書,閱讀門檻會很高,但實際體驗後,發現作者對待**「入門者」的耐心**超乎預期。書中許多**圖表和流程圖**的設計,非常巧妙地將抽象的化學結構轉化成**視覺化的知識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食品保存技術**的章節。作者從歷史上利用鹽漬、煙燻到現代的真空包裝、非熱殺菌技術,闡述了人類如何與時間、微生物「搏鬥」的演進過程。這不僅僅是科學的介紹,更像是一部**人類飲食史的側寫**。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冰箱裡那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食品包裝,背後蘊含著多少科學智慧。不過,對於完全沒有科學背景的朋友,有些**關於熱力學和動能學的基礎解釋**,可能需要多讀幾次才能完全消化,建議可以搭配一些基礎科學的影片輔助理解,這本書更像是**「進階理解」的橋樑**,而非「零基礎」的起點。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介面設計**,對我這種**重度依賴數位閱讀的族群**來說,是個加分項。電子書的**搜尋功能**簡直是神助攻,當我想快速回查某個關於「梅納反應」的細節時,不用翻得滿頭大汗,輸入關鍵字立刻到位。不過,內容上我得說,它在**宏觀的飲食文化探討**這塊略顯薄弱。作者的重心明顯放在**微觀的分子層面**,對於台灣特有的飲食習慣,例如**小吃文化中對「香氣」的追求**,如何與食品科學產生連結,探討得不夠深入。例如,在講述鮮味(Umami)的成因時,它偏向於日式高湯的結構,但對於台灣傳統醬料,如豆瓣醬或蔭油的發酵科學,就沒有那麼詳盡的著墨。這或許是翻譯書籍的通病,但對於在地讀者來說,如果能加入更多**本土的案例分析**,將會讓這部作品更具「接地氣」的親切感。總體而言,它是一部紮實的工具書,但在**文化脈絡的融合**上,還有提升空間。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講,一開始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那種**極簡風格**的排版,加上**飽和度不高的色彩**,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哪家文青咖啡店的菜單,而不是一本正經探討科學的書籍。我對這類設計的書通常抱持著一點保留態度,畢竟內容才是王道。但翻開後,我馬上就被那**清晰的邏輯線條**給吸引住了。作者在敘述複雜的化學反應時,用了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像是把蛋白質的變性比喻成煮雞蛋的過程,那種「喔!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出現。特別是關於**食物添加劑的章節**,作者沒有一味地渲染恐慌,而是從法規、劑量和實際應用的角度去剖析,讓我這個過去常被新聞標題嚇到的消費者,終於能用比較客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化學物質」。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學術性與普及性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對於想擺脫「吃什麼都不安心」焦慮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它不只是教你「看懂標籤」,更是教你「思考標籤背後的意義」。我個人非常推薦給那些對烹飪有熱情,但又對背後的原理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评分

這本「食品的科學」給了我一種**「去魅」的快感**。過去,我們總覺得廚房裡發生的一切都是一種「魔法」——麵包怎麼會膨脹?肉類怎麼會從生變熟?這本書就是把這些「魔法」的咒語,用最精準的科學語言一一拆解。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食物接受者」,轉變成一個**主動的「知識探詢者」**。尤其在討論**食品的風味結構**那部分,作者詳細分析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口腔中如何組合出「蘋果味」或「烤肉香」,那種精細到近乎藝術的分析,讓我對每一口食物都產生了新的敬意。我開始會思考,我今天吃下的這塊牛排,它的焦糖化程度、它的肌紅蛋白變化,是哪幾個化學步驟完美結合的結果。唯一的遺憾是,作為一本深入探討的書籍,它**對「永續性」和「食物浪費」這類當代議題的著墨較少**,如果能將科學知識與當前全球面臨的食物挑戰做更緊密的結合,那這部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將會更具時代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