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電子書)

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諾德豪斯
图书标签:
  • 永續發展
  • 諾貝爾經濟學獎
  • 環境經濟學
  • 綠色經濟
  • 氣候變遷
  • 經濟學
  • 永續藍圖
  • 電子書
  • 環境保護
  • 社會責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笨蛋,問題在「成本」!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重磅巨作 —
 
弄懂ESG前,先懂環境財
ESG投資正夯,也形同驗證諾德豪斯的理論:「環境財」也是一種資產,
為了避免市場失靈,從現在開始要為「環境財」定價。
 
  從氣候災難、全球疫疾大流行、森林野火,再到企業違紀瀆職,
  這些全球性重大問題,往往來自錯誤的「成本認知」,
  我們需要的是,確保那些應該負責的人承擔完整的成本,
  而不是讓他們繼續把成本轉嫁給他人。
 
  氣候變遷是「經濟問題」,
  如何分配資源與創新技術,與未來的氣候對賭,找出永續之道?
 
  《綠色精神》描述一種綠色思維,從環境運動的歷史到綠色新政,
  本書作者諾德豪斯解釋,綠色精神如何為現代政府、企業,與個人,開創永續新觀點,
  綠色思想的核心肯定,塑造我們這個全球化世界的,是經濟體內外無數的互動。
  重新思考效率、永續性、政治、利潤、稅賦、個人倫理道德、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等主題,
  幫助我們克服我們最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卻不必犧牲經濟繁榮,
  剖析經濟衝突的外溢成本正是《綠色精神》的重頭戲。
 
  本書也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以實踐碳訂價、追求低碳科技、設計有效率的稅制,
  以及透過氣候俱樂部促進國際合作等議題。
  本書正是我們對於環境和經濟所需要的開創新觀點。
 
  本・書・結・構
  1.綠色運動的基礎。綠色運動有兩層意義,狹義來說是指環境保護,廣義則是以資源為本延伸出去的政治、氣候、經濟、財政、開發等政策,本書回顧各領域的綠色運動,耙梳公私各部門領袖的洞見,更提及在covid-19疫病侵襲下,綠色意義的轉變,與綠色經濟學的意涵。

  2.如何以綠色精神為主軸,正確制訂政治與經濟政策。政府與民間在面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遷的議題時,經常避免認知偏差,而做錯決定。環境問題在大多時候不起因於市場行為不當,而在於人們錯誤認知下的錯誤決定。本書將這類錯誤決定命名棕色行為,與綠色精神相悖。

  3.全球應該簽訂更激進的綠色契約或組成聯盟。諾德豪斯希望能以綠色精神建立一個促進福祉的社會。 它依靠四個支柱:公平定義財產權法律;有效市場;糾正重要外部性的規範;確保經濟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應該以競合思維看待氣候變遷,才能真正達成各國本身的利益。

各界讚譽

  「精采的敘述、清晰的思路、沉穩的熱情,關於環境主義這個主題,無論是其基礎、內涵,甚至是世人對它的誤解,本書都是我所讀過最好的一本書。關於人類以及這個星球上其他物種的未來,如果你想要找一本指引,本書就是了。」——凱斯.桑斯汀(Cass R. Sunstein),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推力》、《雜訊》等書作者

  「諾德豪斯的綠色綱略不但理性而且平衡……本書的作者顯然非常關注氣候,相信經濟學能提出解答,並看到一些友好的正面趨勢。」——理察.畢爾斯(Richard Beales),路透社,突破觀點評論(Breakingviews)

  「以其在氣候變遷經濟學的重大貢獻而得到諾貝爾奬的諾德豪斯,思路清晰而論理有據地指出,我們有理由、有經濟工具,也有科技,可以實現綠色地球的理想。他以其智慧與洞見,在字裡行間為我們勾勒『管理良善的社會』的實踐之道,同時增進現今及未來世代的福祉。他證明經濟工具在達成全球綠色目標所具備的力量,而這些工具當中,有許多都出自他的設計或改良。」——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主席

  「本書結合道德論與傳統經濟學,構成一部『綠色社會』原則的長篇論文。諾德豪斯在贊成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倡議規管,以對治有害的負面外部性。他的論述因為他對永續的熱情,以及『課厭惡財稅,而不是喜好財(tax bads, not goods)』等簡潔有力的準則,而變得鮮活。」——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

  「本書透過綠色鏡片綜觀經濟學。本書通篇以有力的例證,以及有條理而生動的敘述,帶出豐厚的知識,深具啟發力,甚至令人深受感動。諾德豪斯指出,人類在演化的進程裡磨練出一種能力,能夠創造一個寓於大自然的美好社會,但我們仍然必須深思熟慮,才能建構一個管理良善的社會。過去幾千年來,隨著人類在人口規模的成長、科技的精深,以及改變大自然的能力增長,這點尤其真實。諾德豪斯是綠色精神的崇高導師,而綠色精神正是這項對全人類至關重要、深層而根本的計畫之所需。」——古樂朋(Nicholas A. Christakis)耶魯大學教授,《藍圖:美好社會的演化起源》(Blueprin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作者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星海彼端的迴響:跨越維度的文明探索》(精裝典藏版),内容聚焦于前沿物理学、星际考古学以及哲学思辨的交汇。 --- 星海彼端的迴響:跨越維度的文明探索 【图书简介】 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今天,《星海彼端的迴響》不再满足于对已知恒星的观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隐秘的、可能早已消逝的“宏大叙事”。本书汇集了多学科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大胆猜想,试图构建一幅关于宇宙中生命、智慧与文明演化复杂图景的恢弘画卷。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深入探索存在本质的哲学航行指南。 第一部分:暗物质的低语与时空褶皱的几何 本书的开篇,以极具震撼力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潜入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占据宇宙绝大部分质量的“暗”物质与暗能量。作者团队首次公开了一种基于弦论微扰计算的“拓扑缺陷遗迹分析法”(Topological Defect Residue Analysis, TDRA),该方法旨在通过分析背景微波辐射(CMB)中微小的、非随机的“温度噪点”,推断出宇宙早期高能物理事件留下的时空结构印记。 书中详细阐述了“时空褶皱”理论的最新进展。不同于传统的虫洞概念,本部分提出了“克莱因瓶几何场”(Klein Bottle Geometry Field)模型。该模型认为,在极高维度或极高能态下,时空结构可能以一种自我相交、内外部边界模糊的方式存在。如果存在着能够操纵这些几何场的超级文明,他们的通讯或旅行方式将完全超越我们基于相对论的线性认知。为了佐证这一理论,书中附录了对“奥陌陌”('Oumuamua)星际访客数据进行“高阶曲率异常滤波”后的模拟结果,虽然结论仍具争议,但其计算的严谨性令人侧目。 第二部分:星际考古学:遗失的“巨型工程”证据 将目光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际观测,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星际考古学”的深度报道。传统的天文学关注生命诞生,而星际考古学关注文明的“遗迹”。作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被称为“戴森结构干扰项”的异常信号上。 本书首次系统性地梳理了过去五十年间,对银河系内多颗G型主序星光变异的非自然解释。其中,对“天琴座X-1外环带”的独立数据交叉验证尤为精彩。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恒星能量吸收光谱中,周期性出现的“超低频重元素吸收峰”,推断出可能存在着一个或多个跨越数十万年尺度运作的“恒星级能量收集阵列”。 更具颠覆性的是,书中引入了“引力波残响分析法”(Gravitational Wave Echo Analysis)来定位这些遗迹。通过过滤掉中子星并合等自然事件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们捕获到了一组极其微弱、但周期性重复的、似乎来源于某个巨大物体被“分解”或“重构”过程的引力信号。这些信号的模式复杂性,远超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智慧活动在宇宙尺度上的可能性。书中配有精美的3D重建图,描绘了假设中被部分摧毁的“卡尔达肖夫 III 型结构”的残骸模型。 第三部分:超越图灵:后生物智能的逻辑与陷阱 如果存在更先进的文明,它们可能早已超越了碳基生命的限制。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后生物智能学”(Post-Biological Intelligence Studies)和“超验算法”的哲学探讨。 作者们认为,任何一个能够进行星际通讯或旅行的文明,其核心计算媒介必然是超越现有硅基芯片的形态。书中详细讨论了“量子纠缠网络通讯”在信息传递中的潜能与伦理困境。一个文明若能利用量子纠缠进行即时通讯,那么“距离”的概念将对他们失效,这将如何重塑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时间感知? 更引人深思的是,本书提出了“智慧熵减悖论”:一个文明越是依赖信息技术优化自身,是否就越接近计算的“死胡同”?书中通过构建一个高度简化的“信息同化模型”,探讨了超级AI在达到某个“终极优化点”后,是否会因为内部逻辑的完美闭合而停止一切对外探索或创新的驱动力。这暗示着,我们所寻找的“外星信号”,可能并非来自活泼的探索者,而是来自某些沉浸于自身完美“数字花园”中的古老存在。 第四部分:人类的位格:在宇宙尺度下重估存在 最后,本书将视角拉回人类自身。面对浩瀚的宇宙和可能存在的更高级文明,人类的“特殊性”在何处?作者们将前文的所有物理学、考古学和哲学思考汇聚于此,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 书中批判性地分析了“费米悖论”的多种解释,并提出了一个名为“局部视界隔离假说”的新观点:或许,宇宙中的文明并非因为距离遥远而隔离,而是它们各自发展出了一套符合其独特物理环境的“感知过滤系统”,使得它们在信息交换的层面上,对彼此是“不可见的”。我们的物理定律、我们的时间尺度,可能只是宇宙中无数有效规则中的一种。 《星海彼端的迴響》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思想远征的著作。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小绿人”的刻板印象,以一种谦卑而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宇宙背景中那些宏大、复杂,甚至可能是难以理解的“迴響”。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生命、时间、空间乃至文明终极目标的传统界定,为所有仰望星空的人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框架。 --- 作者介绍: 本书由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麻省理工学院(MIT)宇宙学系以及日本京都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撰写。他们专注于高维物理建模、脉冲星计时阵列(PTA)数据分析以及计算社会学在宇宙尺度下的应用研究。本书的全部收入将用于支持深空电磁波监测项目的迭代升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創造描述經濟和氣候間相互作用量化模型的第一人。

  於1941年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在耶魯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67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回到耶魯大學任教至今,曾擔任當時總統卡特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研究著重於經濟成長和自然資源,以及氣候變遷經濟學。他197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環保議題,自此之後就不斷嘗試估算全球暖化的經濟成本。為了更上一層樓,他建構結合經濟與科學的電腦模型,來找出因應氣候變遷的最有效率途徑。他的研究主題還有薪資與價格行為、健康經濟學、政治景氣循環、生產力和「新經濟」。

  於2018年與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表示,諾德豪斯與羅默的最大貢獻是,設計出能夠解決最基本、也是目前最迫切問題的模型,這個根本問題就是全球經濟的永續成長以及人類福祉。評委會指出,他們不僅創造了分析模式、促進經濟成長,也對抗了氣候變遷,他們把總體經濟學擴大到全球規模,以解決世界最大難題,他們藉由建構出能解釋市場經濟與自然及知識互動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經濟分析的範疇。

譯者簡介

周宜芳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於金融業、出版業,曾任天下文化財經書系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或合譯有《雜訊》、《激進市場》、《不當決策》、《開拓者》、《誰說人是理性的》、《設計思考全攻略》、《雪球》等,目前累計近三十多種。賜教信箱:yifang.chou@icloud.com。
 

图书目录

第1章     序言
 
PART1 綠色社會的根基
第2章 綠色歷史
第3章 綠色社會的原則
第4章 綠色效率
第5章 外部性的規管
第6章  綠色聯邦制度
第7章  綠色公平
 
PART2 危險世界裡談永續
第8章  綠色經濟學與永續觀念
第9章  國民綠色會計
第10章  外星文明的誘惑
第11章  全球疫疾大流行與其他社會災難
 
PART3 行為主義與綠色政治學
第12章  行為主義是綠色主義的敵人
第13章  綠色政治理論
第14章  綠色政治實務
第15章  綠色新政
 
PART4 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綠色
第16章   綠色經濟中的利潤
第17章   綠色稅收
第18章   綠色創新的雙重外部性
第19章   綠色世界中的個人道德
第20章   綠色企業和社會責任
第21章   綠色金融
 
PART5 全球的綠色
第22章   綠色星球?
第23章   保護地球的氣候契約
 
PART6 批評和最終反思
第24章   綠色懷疑論者
第25章   綠色精神之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3867
  • EISBN:978986076394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9MB

图书试读



  我生長在新墨西哥的荒漠高地區,綠色在我眼中,是一片乾旱地景裡一抺舒心的寬慰。當我們開車前往山裡的家庭度假小屋時,我父親會說:「這裡簡直綠意盎然。」這句話通常表示他希望溪流裡有足夠的水可以釣鱒魚。「綠」對我父親的意義就是平底鍋裡的鱒魚。

  自我那段垂釣歲月以來,「綠」對我的意義已經有所變化。綠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反映的是個人行動、企業經營、政治活動和法律的新路線。它是一系列相互交織的觀念,內涵關乎現代工業社會危險的副作用,以及我們要如何補救、或至少阻斷這些副作用。本書中,「綠」有兩種意義:首字母大寫時(Green),指的是為了應運當代世界的衝撞與蔓延而生的運動;首字母小寫時(green),指的是樹木和植物的顏色。

  十年前,我在構思本書時,希望因應的是經濟成長與全球化所引發的挑戰,以及其中那些未為想見的副作用。我最關切的副作用是氣候變遷,而本書的許多想法,都是在尋找減緩全球暖化政策時所產生的。在本書寫作即將完成之際,全球正籠罩在另一場災禍之中,也就是COVID-19所引發的疫疾全球大流行。

  瘟疫之古老,猶如氣候變遷之新近,但是兩者的解決辦法有共同的核心:社會必須結合私人市場靈活的創造力,以及政府的財政與規管權力。私人市場是糧食和居所等財貨供給充裕的必要角色,而只有政府能夠提供諸如汙染控制、公共衛生和個人安全等集體財(collective goods)。一個管理妥善的社會要能運作,私人市場與集體行動必須兼而有之,缺少任何一者,便如孤掌難鳴。本書討論如何運用民間與公共形式的社會組織,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化解相互關聯的工業社會所面臨的複雜挑戰。

  本書將從幾個不同的領域檢視環境運動(或是綠色運動)的影響。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汙染是現代生活最主要的外溢效應,世界卻已經明白,疫疾的全球大流行可能是日常個人與經濟交易的致命副產品。綠的意義不只是乾淨的地球,也是一個沒有像COVID-19這種摧毀力十足的傳染病的世界。

  ▍綠色星球的藍圖

  本書各章從綠色觀點檢視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有的來自既有領域,如汙染控管、減少交通壅塞以及全球暖化,有的則涉及新前沿,如綠色化學、綠色稅制、綠色倫理與綠色金融。

  我們從哥本丘(Copenhill)展開我們的旅程:這是一棟最近在丹麥哥本哈根落成的未來主義建築。它結合了內部辦公室與垃圾發電廠、健行步道,並附有爬升吊椅、綠草如茵的滑雪道(從入門級到專家級都有)。由於哥本丘與垃圾的關聯,很少有人會把它與綠色年代的象徵畫上等號,但是它展現了如何以創新的方式,整合我們生活方式的不同元素——從生產、工作到滑雪。

  哥本丘是綠色建築的里程碑。綠色建築倡議者詹姆斯.韋恩斯(James Wines)的描述實在貼切:「綠色建築是一種建築理念,主張永續能源、能源節約、建材的再利用與安全,此外,建築地點的挑選也要考慮到它對環境的影響。」在此,「永續」(sustainability)是關鍵。就綠色建築來說,永續意味著透過有效的設計以及可再生資源的運用,把建築物對環境的有害影響降到最低。更一般而言,一個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所謂的永續社會,就是在運作上要能夠確保未來世代能享有起碼與當今世代一樣豐足的生活水準。

  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是人類文明最耐久的有形特質。除了少數幾項工具,最古老的人造物就是建築,包括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印第安普韋布洛(pueblo)建築群和哥德式大教堂。大部分的結構體都能留存至少半個世紀之久,相較之下,汽車大約是十年,智慧型手機則是兩年左右。建築物不但醒目、存續時間又長,因此成了綠色原則應用重要性的實用範例。

  綠色精神一方面是結構體與其他有形財貨實用的藍圖,另一方面做為相互連結的社會在設計體制、法律和倫理時的概念架構,卻更有影響力。西方經濟體的分析基礎建構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十九世紀自由派的思想之上,他們的方法強調免於獨占與詐欺的競爭市場。先前時代的經濟見解仍然是繁榮社會的重要元素,但是它們愈來愈必須與修正市場與非市場缺陷的哲學彼此平衡。

  本書描述綠色哲學以及它在全球化、科技發展精深複雜的社會裡的應用。有些例子,就像哥本丘,或是新機動車或化學品,這些應用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具體。

  然而,有些最重要的綠色理念的實踐屬於組織、體制或態度層面。改革稅制、發展更精確的國民產出衡量指標、改善綠色能源的誘因、運用市場工具以減少汙染,以及提升個人和公司的倫理規範等等;這些改變社會的方法需要的不是鋼鐵或水泥,而是態度和法律的改變。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的那种严谨与周密,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绘制一座宏伟建筑的设计图。他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模型,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叙述方式慢慢剥开,让原本感觉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这种叙事技巧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经济学专著,要么是佶屈聱牙的数学公式,要么是过于简化的比喻,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接受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数据和研究报告时,总会附带一些历史背景的梳理,这让读者能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现在的“永续”发展必须采纳某种特定的路径。这不仅仅是介绍一种理论,更像是在上一堂关于现代经济思想发展史的课,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节奏对我来说,是需要稍微调整一下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消磨时间的轻阅读,更像是需要你泡上一壶好茶,静下心来,甚至需要准备笔记本在旁边的工具书。我发现,有好几次,我必须停下来,回头重新阅读前几页的内容,才能完全消化作者在一个段落里抛出的观点。这可能对我这种习惯了快速信息摄入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它强迫你慢下来,深入思考。尤其是在探讨某些跨世代的伦理考量时,那种需要沉淀才能体会到的重量感,确实是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论述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时,那种跨越代际的视角转换,让我对“现在”的消费决策有了更深层次的愧疚感和责任感。这种自我反思的触发点,我认为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了专业性,但在某些章节,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让它在严肃之余,多了一丝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巨大挑战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但其核心驱动力似乎始终是基于对人类未来更美好状态的坚信。这种底色,对于长期处于经济内卷和环境焦虑中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精神补给”。它没有贩卖廉价的乐观,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证明了“向好”是可能的,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结构性变革的代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下一代人的期许,那种将经济学与人文关怀、甚至可以说是哲学思考深度融合的处理手法,让我觉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范畴,更接近于“现代社会生存指南”。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思的作品,它提供了一种高度,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和未来的方向。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很有意思,尤其是封面那抹深沉的墨绿,搭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得承认,我通常不太会因为封面就决定买不买一本书,但这次的视觉冲击力确实到位了,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里面的内容到底有多“硬核”。拿到电子版后,虽然少了实体书的翻阅触感,但那清晰的排版和流畅的阅读体验,也算是加分项了。不过话说回来,光靠好看是撑不起一本严肃主题的书的,我最关心的还是作者的论述角度能否真正跳脱出一般财经报纸上的那种老生常谈。毕竟,“永续”这个词在近几年被用得太多了,很多时候都流于口号,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堆听起来很美,实操起来却困难重重的“愿景”。尤其是在台湾这样的经济体中,我们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很多,如果只是搬用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可能水土不服。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更贴近我们这片土地现实的案例分析或者政策建议,那样读起来才会觉得是“接地气”的真知灼见。

评分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视野无疑是开阔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作者的论述往往基于全球宏观的视角,很多数据和政策建议都指向大型经济体的应对策略,这使得我们在应用到台湾这种高度依赖特定产业链、同时又面临独特地缘政治压力的环境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二次转化”。举例来说,当书中讨论到能源转型时,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台湾的电力结构和民间反对声浪,这些现实的摩擦点,书中没有着墨太多,或者说,着墨的深度不足以支撑我们直接套用。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的起点”而非“行动的终点”。它提供了最顶尖的思维模型,让我们知道国际社会正在往哪个方向思考,哪些是未来的主流路径。但接下来的“如何做”的艰巨任务,还是得由我们本地的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精英来完成,带着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困境,或许才是最恰当的阅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